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文言文阅读教考衔接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文言文阅读教考衔接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文言文阅读教考衔接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文言文阅读教考衔接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文言文阅读教考衔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知识教考衔接

材料一:

文侯(指魏文侯)受(接受,此处译为“受教”)(于)壬夏(孔子弟子,名商,

字子夏,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孔门七十二贤”和“孔门十哲”之一)经艺(六

经与六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六艺,

指中国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师说》“六

艺经传皆通习之”中六艺与此同,经指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

客(名词意动用法,把……作为客人,用客礼对待)段干木(战国初魏国名士),

过(经过,路过)其(代词,他的,代指段干木)闾(里巷),未尝不轼(动词,扶轼。

扶轼礼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乘车礼仪,主要涉及用手扶住车前的横木以示敬意)也。秦尝

欲伐(征伐)魏,或(有人)曰:“魏君贤人是(助词,用于前置宾语之后,作提宾的

标志)礼(动词,礼待)(句式:宾语前置句,联系成语“唯利是图”),国人称(称

赞)仁,上下和合(和睦同心),未可图(图谋)也。”文侯由此得(获得)誉(赞誉)

于(在)诸侯(句式:状语后置句)。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译文:魏文侯师从子夏学习儒家经艺,用客礼对待段干木,经过

段干木的里巷时,没有哪次不凭轼致敬的。秦国曾经想讨伐魏国,有

人说:“魏君礼待贤人,魏国人都称赞他仁德,全国上下和睦同心,

不是可以图谋的。”魏文侯因为这个原因在诸侯中得到了赞誉。

教考衔接

1魏君贤人是礼:宾语前置句。教材中句式相同的有

《兼爱》“当察乱何自起”(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归去来兮辞》"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赤壁赋》“而今安在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侍坐》"居则曰:‘不吾知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种树郭橐驼传》“故不我若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齐桓晋文之事》“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舆薪之不见”(“之”为标志)

《鸿门宴》“夫晋,何厌之有?"(“之”为标志)

2国人称(称赞)仁

与《屈原列传》“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称赞)”同

“上称(述说,声称)帝誉”不同

与《苏武传》“幸蒙大恩,赐号称(叫做;称呼;号称;把…说成)王”不同

3未可图(图谋)也

与《屈原列传》“入则与王图(图谋)议国事”同

与《孔雀东南飞》“不图(想到)子自归”不同

与《荆轲刺秦王》“图(地图)穷匕见”不同

材料二:

上(指汉高祖刘邦)欲废太子(指汉惠帝刘盈,当时为高祖太子。太子是中国古

代帝王的继任者的称谓,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人。需要注意的是秦始皇之前的太

子,不能称皇太子,仅帝制时代的太子,才可称皇太子。),立戚夫人(汉高祖刘邦宠

妃)子赵王如意(汉高祖第三子,惠帝异母弟)。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吕后之兄)

劫(胁迫,与《伶官传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同)留侯(即张良,字子房,秦末

汉初杰出谋臣、政治家,西汉开国功臣),强(竭力)要(要挟)曰:“(君)为我画

计(筹谋计策)。”留侯曰:“顾(考虑)上有不能致(招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

诚(确实)能无爱(吝惜)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写信),卑辞(言辞谦卑)安车(坐

乘的小车。当时车通常立乘,称坐乘的为安车,供年老的高级官员及贵妇人乘用,联系

成语“安步当车”),因(趁机)使辩士(辩才出众的人)固(坚决)请(聘请),宜

(应该)来。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句式:“……也”判断句)。“汉十二年,上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与《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顶王”同)击破布

(即糠布,秦末汉初名将,曾投靠项羽,后归附刘邦,被封为九江王,因谋反罪被杀)

军归,疾(病情)益(更加)甚(严重),愈(更加)欲易(更换)太子。及(等到)

燕(同“宴”,指宴饮),置酒(设置酒席),太子侍。四人从(跟随,与《鸿门宴》

”张良是时从沛公”同)太子,年皆八十有(同“又”)余,须眉皓[hdo雪白,联

系成语“皓首穷经”]白,衣冠甚伟(高大,壮美)。上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

为怪,与《齐桓晋文之事》“王无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动奇怪)于百姓之

以王为爱也“用法同)之,问日:“彼(代词,这些人)何为者(句式:宾语前置

句,“为何”)?“四人前(名词活用作动词,上前)对(应答,回答),各言名姓。

上乃大惊,曰:“吾求(访求)公数岁,公辟(同“避”,躲避)逃我,今公何自(自

愿)从(跟随)吾儿游(交往)乎?”四人皆曰:“陛下轻(轻视)士(读书人)善(喜

欢)骂,臣等义(名词作动词,讲求道义)不受辱,故恐(惶恐)而(表修饰)

亡(逃亡)匿(隐藏)。窃(私下)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端庄有礼)爱(爱护)士,

天下莫(无定代词,没有什么人)不延颈(伸长脖子)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上曰:“烦(劳烦)公幸(敬词。表示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卒(始终)调护(调

教辅佐)太子。”四人为寿(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与《鸿门宴》“沛公奉卮酒为寿”

意思相同)已毕(结束,完成),趋(小步快走,与成语“趋之若鹫”、《促织》“急

趋之”同)去(离开),上起去,罢酒(结束酒席)。竟(最终)不易太子者,留侯

本(原本)招(招徒)此四人之力(效力,功劳)也(句式:“……者,……也”判断

句)。

译文:汉高祖刘邦想要废掉太子,另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吕后很害怕,就派

建成侯吕泽胁迫留侯张良,竭力要求说:“(您)替我谋划计策。”留侯张良说:“考

虑一下皇上不能招致的人,天下共有四个。现在您一定能不吝惜黄金美玉、绫罗绸缎,

让太子写一封信,言辞谦卑,(准备)坐乘车,并趁机派能言善辩的人恳切地聘请,(他

们)应当会来。皇上知道这四个人贤能,那么这就是对太子的一大帮助。”汉十二年,

刘邦随击败魅布的军队回来,病情更加严重,越发想要更换太子。等到宴饮的时候,(刘

邦)设置了酒宴,太子在旁陪同侍奉。那四人跟着太子,他们都已八十多岁,胡须眉毛

洁白,衣冠非常壮美。皇上感到奇怪,问道:“这些人是干什么的?”四个人走上前应

答,各自说出姓名。皇上于是大惊说:“我访求先生们好几年了,先生们都逃避我,如

今各位为何自愿跟随我的儿子交往呢?”四人都说:“陛下轻视读书人,喜欢骂人,我

们讲求道义不愿受辱,所以惶恐地逃亡躲藏起来。我们私下听说太子为人仁爱孝顺,端

庄有礼,爱护读书人,天下人没有谁不伸长脖子想为太子拼死效力的。因此我们就来了。”

皇上说:“我有幸炀劳诸位有始有终地好好调教辅佐太子吧。”四个人敬酒祝寿完毕,

小步快走离去。皇上起身离开,酒宴结束。皇上最终没有更换太子,原本是留侯招徒这

四个人起到了作用。

教考衔接

1强(竭力)要曰

与《促织》“乃强(竭力,尽力)起扶杖”同

与《答司马谏议书》“虽欲强(勉强)聒”不同

与《谏逐客书》“强(使……强,加强,增强)公室,杜私门”不同

与《谏逐客书》“兵强(锋利)则士勇”不同

与《齐桓晋文之事》“弱固不可以敌强(形容词用作名词,强大的国家)”不同

与《老子》“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强大)”不同

与《老子》“强(qidng)行(勤勉而行)者有志”不同

与《过秦论》“强(强盛;势力大)国请服,弱国入朝”不同

与《苏武传》“始以强(强健,健壮)壮出”不同

与《陈情表》“外无期功强(勉强)近之亲”不同

与《屈原列传》“博闻强(优越,好)志”不同

与《木兰诗》“策勋十二转,赏赐千百强(略多于…的)”不同

与《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坚强的筋骨)”不同

2强要(要挟)曰

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非所以要(yd。,求取)誉于乡党朋友也”不同

与《过秦论》“北收要(重要)害之郡”不同

与《孔雀东南飞》“虽与府吏要(相约)”不同

3顾(考虑)上有不能致者

与《鸿门宴》“大行不顾(顾虑,考虑)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同

与《离骚》“忽反顾(看)以游目兮"不同

与《项脊轩志》“顾(看)视无可置者”不同

与《项脊轩志》“已去而复顾(照看)”不同

与《伶官传序》“君臣相顾(看),不知所归”不同

与《促织》“徘徊四顾(看,瞧),见虫伏壁上”不同

与《蜀相》“三顾(访问,拜访)频繁天下计”不同

与《报任安书》“夫人臣出万死不顾(顾全)一生之计”不同

与《屈原列传》“屈平既嫉之,虽流放,眷顾(眷念,顾及)楚国,系心怀王”不同

与《报任安书》“顾(表示轻微的转折,相当于“而”、“不过”)自以为身残处秽”

不同

与《说难》“人之立志,顾(反而,却)不如蜀鄙之僧哉?”不同

4顾上有不能致(招致)者

与《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招致,招引)天下之士”同

与《孔雀东南飞》“何意致(招致)不厚”同

与《种树郭橐驼传》“以致(使达到)其性焉尔”不同

与《劝学》“而致(到达)千里”不同

与《过秦论》“致(到,到达)万乘之势”不同

与《答司马谏议书》“以致(导致,致使)天下怨谤也”不同

与《谏逐客书》“今陛下致(得到)昆山之玉”不同

与《大学》“先致(获得)其知”不同

与《屈原列传》“一篇之中三致(表达)志焉”不同

与《归去来兮辞》"所以兴怀,其致(意态,情趣)一也”不同

5今公诚(确实)能无爱金玉璧帛

与《六国论》“诚(确实)不得已”同

与《齐桓晋文之事》“是诚(的确,确实)不能也”同

与《齐桓晋文之事》“诚(确实,的确)有百姓者”同

与《屈原列传》“楚诚(如果)能绝齐”不同

与《谏太宗十思疏》“必竭诚(诚心,诚意)以待下”不同

与《谏太宗十思疏》“诚(如果)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不同

与《齐桓晋文之事》“是诚(究竟)何心哉”不同

与《大学》“先诚(使……真诚)其意”不同

与《大学》“知至而后意诚(意念真诚)”不同

6今公诚能无爱(吝惜)金玉璧帛

与《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吝啬,舍不得)也”同

与《过秦论》“不爱(吝惜)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同

与《师说》“爱(疼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不同

与《阿房宫赋》“秦爱(喜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不同

与《阿房宫赋》“使六国各爱(爱惜,爱护怜惜)其人”不同

与《静女》“爱(爱:通“菱”,隐蔽,躲藏)而不见,搔首跳蹦”不同

7因(趁机)使辩士固请

与《鸿门宴》“不如因(趁机)善遇之、因(趁机)击沛公于坐”同

与《屈原列传》“又因(趁机)厚币用事者臣靳尚”不同

与《苏武传》“因(趁机)厚赂单于"不同

与《苏武传》“君因(通过)我降,与君为兄弟”不同

与《归去来兮辞》"因(因为,由于)事顺心,命篇日《归去来兮》”不同

与《孔雀东南飞》“于今无会因(见面的机会)”不同

与《过秦论》“蒙故业,因(沿袭)遗策”不同

与《过秦论》“因利乘便(凭借有利的形势)”不同

与《烛之武退秦师》“因(依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不同

与《屈原列传》“因(于是)谗之日"不同

与《石钟山记》“因(于是)笑谓迈曰:“汝识之乎?”不同

与《庖丁解牛》“因(顺着)其固然”不同

与《侍坐》“加之以师旅,因(接续)之以饥瑾”不同

8因使辩士固(坚决)请

与《过秦论》“君臣固(坚决)守以窥周室”同

与《兰亭集序》“固(原本,本来)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殛为妄作”不同

与《过秦论》“秦孝公据崂函之固(险固的地方)”不同

与《过秦论》“自以为关中之固(险固地势)”不同

与《种树郭橐驼传》“名我固(确实)当”不同

与《阿房宫赋》“日益骄固(骄横顽固)”不同

与《种树郭橐驼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使动用法,使……稳固)其根本”不同

与《庖丁解牛》“因其固(本来的)然”不同

9吾求(访求)公数岁

与《庖丁解牛》“陵降,不敢求(访求)武”同

与《庖丁解牛》“因留怀王,以求(请求,干请,乞助)割地”不同

与《归去来兮辞》"复驾言兮焉求(追求,谋求,寻求)”不同

与《庖丁解牛》“汉求(寻找)武等”不同

与《岳阳楼记》“求(探索)古仁人之心”不同

与《论语》“君子求(责备,责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不同

10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交往)乎

与《归去来兮辞》"请息交以绝游(结交,交游)”同

与《诗经•秦风》“溯游(江河的一段)从之,宛在水中央”不同

与《小石潭记》“皆若空游(流动,不固定)无所依、游牧民族”不同

与《种树郭橐驼传》“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遨游;游览;游玩,优游逍遥))及卖果者”

不同

与《张衡传》“游孝察,学习于三辅”不同

“孔子东游(游说,宣扬)”不同

11故恐而亡(逃亡)匿

与《苏武传》“其一人夜亡(逃跑,逃跑)告之”同

与《苏武传》“空自苦亡(“无”,没有)人之地”不同

与《苏武传》“宦骑亡(死亡)”不同

与《老子》“死而不亡(朽坏,消亡)者寿”不同

与《过秦论》“秦无亡(损失、失去)矢遗傲之费”不同

与《过秦论》“追亡(逃跑的人)逐北”不同

与《苏武传》“其一人夜亡(逃跑,逃跑)告之”不同

材料三:

论者或(有的)曰:“魏文式(凭轼致敬)段干木之闾,秦兵(军队)为之不至

(指攻打魏国),非法度之功,虽(即使)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完全,保全。

与《孔雀东南飞》千万不复全(保全)、《种树郭橐驼传》则其天者全(保全)而其性

得矣]国有益,非所贵(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把……当做重要的)也(句

式:“……也”判断句)。”夫法度之功者,谓(说)何等(疑问代词,什么样的)也?

养三军之士,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显明,明确)赏罚之命,严(形容词使动

用法,使……严厉)刑峻(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严苛)法,富(形容词使动用法,

使……富有)国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增强)兵,此法度也(句式:“……也”

判断句)。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句式:被动句)。六国之兵(武器)非不锐(锐利),

士众(士兵)之力非不劲(强劲)也,然而至于(到了)(国家)破亡者(……的时候),

强弱不敌(相当),众寡不同,虽(即使)明法度,其何益(用处)哉?使(假使)童

子变(违背)孟贲[b@n](战国时期勇士)之意,孟贲怒之,童子操(拿着,与《鸿

门宴》“大王来何操”同)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句式:“……也”判

断句)。孟贲怒,而童子修礼(施行礼教)尽敬(竭尽敬意),孟贲不忍犯(侵犯)也。

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发扬威力)。秦以(凭借)

兵强,威无不胜。却(退)军还(使动用法,使……回去)众,不犯魏境者,贤(形容

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贤,敬重)干木之操(名词,节操,操行),高(形容词的意动

用法,以……为高,尊崇)魏文之礼也(句式:“……者,……也”判断句)。高皇帝

(即汉高祖刘邦)议欲废太子,吕后患(担忧)之,子房教(之)以敬迎四皓(即商山

四皓,分别是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角(Id)里先生周术,四人是秦

末博士官,因不满秦始皇暴行隐居商山)而厚(丰厚)礼(以礼相待)之,太子遂安(安

稳)。夫太子敬厚(敬重厚待)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动词

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强秦之兵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

译文:议论者中有人说:“魏文侯从段干木居住的里巷经过,手

扶车轼表示敬意,秦国军队因此没有攻打魏国,这不是(施行)法度

的功劳。虽然在保全国家方面有好处,但是不值得重视。”那么,法

度的功效,指的是什么呢?供养三军士兵,明确赏罚的法令,严格执

行刑法,使国家富强,兵力强大,这就是法制。六国灭亡,都是被秦

国的军队灭亡的。六国的武器不是不锋利,士兵的力量不是不强大,

然而竟然到了国家破败灭亡的地步,这是因为强弱不相当,多少都不

一样,即使明确了法制,那有什么益处呢?假使小孩违背了大力士孟

贲的心意,孟贲发怒,小孩拿着刀跟孟贲对打,小孩肯定不能取胜,

因为力量远远不如孟贲。假使孟贲发怒,而小孩讲究礼节,对他非常

恭敬,孟贲会不忍冒犯。秦国与魏国,就像孟贲与小孩一样。力量弱

小就该修养德行,军队强大就该发扬威力。秦国凭借军队强大,威力

无穷战无不胜。撤回军队,不去侵犯魏国领土,是因为秦军敬重段干

木的操行,推崇魏文侯的礼义。高祖皇帝商议想要废掉太子,吕后担

心这事,张良教太子用谦恭的态度去迎请四皓,并送给他们丰厚的礼

物,太子的地位于是安稳了。太子敬重厚待四皓,来消除高皇帝废掉

太子的想法,犹如魏文侯到里巷对段干木表示敬意,使强大的秦军退

却一样。

教考衔接

1秦兵(军队)为之不至

与《六国论》“而秦兵(军队)又至矣”

与《鸿门宴》“项羽兵(士兵,士卒)四十万”

与《谏逐客书》“兵(兵器,武器)强则士勇”

与《六国论》“非兵(兵器,武器)不利”

与《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与《三国演义》“胜负乃兵(军事,武力,战争)家常事”

2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

与《种树郭橐驼传》“驼业(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业,把……作为职业)种树”

与《赤壁赋》“乐(意动用法,以……为乐)琴书以消忧”

与《赤壁赋》“侣(意动用法,以……为侣)鱼虾而友(意动用法,以……为

友)麋鹿”

与《促织》”成以其小,劣(意动用法,认为……劣)之”

与《齐桓晋文之事》“王无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动奇怪)于百

姓之以王为爱也”

与《老子》“不贵(动词意动用法,把……当作珍贵的、珍视)难得之货”

与《赤壁赋》“单于壮(意动用法,认为……豪壮)其节”

与《赤壁赋》“见长人者好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繁多)其令”

与《赤壁赋》“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幽壑之潜蛟,泣(动词的

使动用法,使……哭泣)孤舟之整妇”

与《赤壁赋》“尽归(使动用法,使……归)汉使路充国等”

与《赤壁赋》“欲因此时降(使动用法,使……投降)武”

与《赤壁赋》“反欲斗(使动用法,使……争斗)两主”

与《赤壁赋》“臣具以表闻(使动用法,使上闻,报告)”

与《赤壁赋》“眄庭柯以怡(使动用法,使.....愉快)颜”

与《赤壁赋》“虽大风浪不能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响)也”

与《赤壁赋》“使人听此凋(使动用法,使……凋谢)朱颜”

02

学生自测

材料一:

文侯受()子夏经艺(),客()

丕,过()其闾(),未尝()不轼()

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

礼()(句式:),国人称()

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

得誉()于诸侯(句式:)O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材料二:

上欲废()太壬,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

劫()留侯,强()要()曰:“为我画计

()。”留侯日:“顾()上有不能致()者,

天下有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

(),卑辞()安车,因()使辩士()

固()请(),宜()来。上知此四人贤,则

一助()也(句式:汉十二年,上

从()击破布军归,疾()益(湛(),

愈()欲易()太子。及()燕(),

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

皆八十有()余,须眉皓[hdo]白(),衣冠甚伟

()o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句

式:)?”四人前()对(),各言名姓。

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

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

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

不受辱,故恐()而()亡()匿()o

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

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

故()臣等来耳。”上日:“烦()公幸()

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

(),趋()去(),上起去,罢酒()o

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

之力()也(句式:)O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三:

论者()或()S:“魏文式()—

丕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

之功(),虽()全()国有益,非所贵()

也(句式:)。”夫()法度之功者,谓()

何等()也?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

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句

式:)o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句式:)O

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

劲()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强弱不

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

哉?使()童子变()孟贲[b©n]之意,孟贲怒之,童子操

()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句

式:)。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

(),孟贲不忍犯()也。秦之与(孟

贲之与童子也。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秦以

兵强,威无不胜。却军()还()众,不犯(魏

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句式:)。

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

而厚()礼()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

厚()四鱼,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

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

03

原题+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

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材料二: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强要曰:“为

我画计。”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

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汉十二年,上从

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

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

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

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

者,故臣等来耳。”上目:“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起去,罢

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三:

论者或日:“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虽全国有益,非所

贵也。”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

此法度也。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至于破

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变孟贲之意②,孟贲怒之,

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