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绘画语言增强高中美术鉴赏育人作用的策略探析_第1页
利用绘画语言增强高中美术鉴赏育人作用的策略探析_第2页
利用绘画语言增强高中美术鉴赏育人作用的策略探析_第3页
利用绘画语言增强高中美术鉴赏育人作用的策略探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要:新课程标准中清楚地表明,美术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带有很强的人文主义色彩,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指导学生学会一些鉴赏方式和技能,提升他们的欣赏能力和水准外,教师还应该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为落实核心素养教学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对学生进行美术鉴赏教育,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从而提升他们的美学意识和人文素质。文章主要分析如何通过绘画语言增强高中美术鉴赏育人作用,以期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关键词:绘画语言;高中美术;鉴赏育人一、整合绘画语言,加深学生审美文化认知整合绘画语言,开展一体化教学,有利于从整体上解决复杂的教育问题。以中国山水绘画为个例,采用一体化教学法,第一是将“何为山水画”设置为一个基础问题,使中国山水绘画在短期之内得到系统的整理与积累。第二是将一幅作品作为一个实例,聚焦于一些由基础问题所产生的一些小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进行探究、发现、归纳和应用等学科的基本能力。第三是通过对传统笔墨技巧与规律的学习与总结,帮助学生进行创造性练习。第四是将专题创造作为本课程主要教学目的,在培养学生创造和运用的基础上,让他们在继承和发展中国山水画方面生成更多的实际体验。基于上述教学设想,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实施美育鉴赏教学。第一个层面是探讨中国山水绘画内部文化因素与外部文化因素。优秀的中国山水绘画众多,在鉴赏过程中会生成各种观点,但是很难有学生能够全面把握其中的美育文化内涵。教师可以运用典型案例,将一幅作品作为核心,帮助学生理顺山水画创作的基本脉络,对其进行深度的分析和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艺术与人文、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挖掘出影响艺术家创作的内部文化因素和外部文化因素。例如在欣赏《六君子图》的过程中,教师利用绘画语言分析其笔墨、构架造势、营造意境等方面的技巧。对《六君子图》的笔墨、形态、要素、风格等进行分析,并对其与作者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发掘作者的生活经历、性格习性、文化理念、精神追求等,从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表现出来的谦谦君子气质,以此为美育教学点展开延伸教学。同时通过审美鉴赏,让学生从情感和技巧两个角度了解中国山水绘画的风格和艺术意图。接下来再针对《六君子图》这一题材,让学生结合自身学习经验,从叙述、分析、阐释、评价等角度,完成对画作的鉴赏,提高对不同题材画作的文化认知和美学认知。第二个层面是通过学习艺术家绘画作品,获得绘画的实际经验。对绘画作品的研究,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模仿。教师可以组织开展绘画作品实践练习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遵循一定规律,探索出艺术家进行美术观察和创新思维的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学习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方式,以比较轻松地跨过从技术学习到美术表现的壁垒,从而更快速地获得面向美术表现的绘画语言应用技能,同时加深对其中所蕴含的美育内涵的情感体验,起到启迪心灵、修身养性的指导作用。二、利用生活化绘画语言,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美术作品创作是基于一定的社会时代背景与画家个人经历背景,与实际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基于绘画语言,增强高中美术鉴赏育人作用,要从生活化角度出发,让美术作品“活起来”。例如,在欣赏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时,教师可以设置“欣赏泉水,欣赏流水”的学习任务,将一个半砖头大小的石头置于水流中,开灯、关灯,调整光线,以观察石头与水流的亮度变化。学生静下来聆听流水的声响,观察流水的状况,着重观察流水的流线、飞溅的水花、石头与水流的亮度变化。接下来教师带着学生共同欣赏《蛙声十里出山泉》中的“线”“明暗”等艺术表现手法。清澈的清泉缓缓流淌出来,十里蛙声回荡在众人耳边。齐白石以飘逸的线条描绘出了泉水的轻灵与柔美,以跳跃的线条描绘出了飞溅的水花,以恣意的线条描绘出了自由的水流形态,以弯曲、绕的线条描绘出了缓慢流动的水流形态,以紧密的线条描绘出了水流的急、激形态。水流的速度,水流的动力都通过不同的线条描绘“跃然纸上”。为加深学生对线条绘画语言的理解,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合作小组,各个小组之间互相讨论,尝试使用生活化的绘画语言描述具体感受。比如有的学生说:“在近的地方,我看到舒张的线条,水流缓慢地流动,如同一位刚刚醒来的美丽女子,表现出惬意、灵动的慵懒美,又好像打赢了一场胜仗的将军,非常激动,同时也非常疲惫,但依旧充满着蓬勃向上的战斗力。”接下来教师又指引学生学习观察这幅画作中的墨法,学生看到泉水涌动,充满了动力,而又有中断之石,沉稳、雄浑。泉水倾泻而下,成为定水之石,阳刚而坚定。从颜色上来看,远方的颜色较浅,近处的颜色较浓,近处的颜色比较密实,远处的颜色比较虚,这幅画中的着墨手法,给人一种“若隐若现”的感觉,明暗交替,虚与实相生,流水流动,石头盘踞,一动一静,颇具神韵。教师通过上述鉴赏分析,增强了学生对线条、笔墨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深刻了解到,高级的美术创作来自真实的生活,来自画家对自然万物的深刻感悟。在学生鉴赏其中的绘画语言时,教师融合进美育育人内容,指导学生思考“奔流的泉水”的象征意义,教导学生要对生活始终保持向上的积极态度,面对人生困境時要始终保持直面困难、勇往直前的坚定精神品质。三、利用中西方绘画语言对比,增强学生文化认同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教师可以选取教科书上比较常见的中西绘画作品,让学生通过比较,探索它们之间的联系。中西绘画由于受各自的绘画思维、审美风格、艺术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构成与空间方面存在显著差别。以中国绘画作品来看,更多的是表现画家的个体情绪,体现出更多的主观性。在大部分的中国绘画作品中,并没有出现比较科学的透视结构,相反一幅画上有许多个视角,这样的结构也被称为散点结构,非常注重随机性,但也不缺乏逻辑,看上去杂乱无章,但仍然保持着线条美。对此,教师可以展示《芙蓉锦鸡图》,组织学生展开艺术鉴赏,这幅作品中两只蝴蝶翩翩起舞,芙蓉怒放,蝴蝶似乎是被芙蓉的香味所吸引,似要从画中跃出,仔细观赏,芙蓉花和蝴蝶的位置联系得很紧密。锦鸡则是向左倾斜,双目紧盯着右侧的蝴蝶,像是要扑向猎物,被压得弯曲的花枝又像是在提醒赏画者,锦鸡正蓄势待发,整个画面都透着一股紧张的气氛。自上而下,由左到右,这些因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展示了中国绘画的形式之美。西方绘画作品中的视点较少,更多的是运用聚焦或者平行的视角,把明暗的强烈反差和构图融合。以《蒙娜丽莎》为例,在蒙娜丽莎的神秘笑容之外,达·芬奇用一种西方化的三角构图,表现出蒙娜丽莎宁静而持久的美感,空气透视又使画中人物身后的场景变得更远,从而产生很强的空间感。利用中西方绘画语言对比,增长了学生对不同美术绘画语言表现方式的认知,同时教师可以融合中西方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对学生开展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教育,以培养学生传承、弘扬、创新优秀历史文化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跨文化认同意识。总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