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19-T 10-2024 生活垃圾焚烧厂精细化运营规范_第1页
DB4419-T 10-2024 生活垃圾焚烧厂精细化运营规范_第2页
DB4419-T 10-2024 生活垃圾焚烧厂精细化运营规范_第3页
DB4419-T 10-2024 生活垃圾焚烧厂精细化运营规范_第4页
DB4419-T 10-2024 生活垃圾焚烧厂精细化运营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13.030.10CCSZ05DB4419DB4419/T10—2024Specificationforleanoperationofmunicipalsolidwasteincinerationplants2024-04-24发布2024-05-01实施东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IDB4419/T10—2024前言 II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一般要求 4.1运营资质 4.2运营管理 4.3安全与应急 4.4数据、台账和档案 4.5环境卫生 5焚烧工艺设备 5.1预处理与给料 5.3余热锅炉 5.4数据标记 6污染防治 6.1臭气治理 6.3固体废物厂内处理、暂存与转移 86.4废水处理 7排污许可执行 7.1自行监测方案的制定与执行 9 7.3手工监测 7.4排污许可执行报告 附录A(资料性)生活垃圾焚烧厂生产运营台账记录 参考文献 IIDB4419/T10—2024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规范由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提出并归口。本规范起草单位:东莞市市容环卫中心、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本规范主要起草人:何自力、洪澄泱、宋杰豪、陈美容、林景阳、古浩超、杜昶华、殷惠霞、陈清、徐永彬、袁宇亮、王迪麟、岑泳锋、陈沛昌、卢加伟、谢冰、曾照群、陈杰娥、钟姣、林岳、陈佩珠、魏桂彬。1DB4419/T10—2024生活垃圾焚烧厂精细化运营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生活垃圾焚烧厂精细化运营的一般要求,以及焚烧工艺设备、污染防治、排污许可执行等方面的精细化运营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东莞市生活垃圾焚烧厂的运营管理。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2801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18485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T18750生活垃圾焚烧炉及余热锅炉GB/T26863火电站监控系统术语GB55012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工程项目规范CJJ128生活垃圾焚烧厂运行维护与安全技术标准CJJ/T137生活垃圾焚烧厂评价标准CJJ150生活垃圾渗沥液处理技术规范CJJ/T212生活垃圾焚烧厂运行监管标准CJJ231生活垃圾焚烧厂检修规程CJ/T538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稳定化处理设备技术要求HJ/T20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HJ75固定污染源烟气(SO2、NOx、颗粒物)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HJ355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CODCr、NH3-N等)运行技术规范HJ562火电厂烟气脱硝工程技术规范选择性催化还原法HJ819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总则HJ1039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生活垃圾焚烧HJ1134生活垃圾焚烧飞灰污染控制技术规范(试行)HJ1205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固体废物焚烧HJ1276危险废物识别标志设置技术规范HJ1307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现场监督检查技术指南HJ2012垃圾焚烧袋式除尘工程技术规范RISN-TG010生活垃圾焚烧厂安全性评价技术导则DB4426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J/T15-174广东省生活垃圾焚烧厂运营管理规范2DB4419/T10—2024T/GDAEPI01固定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运行服务规范T/GDSES6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自动监测设备运行维护技术规范T/GDSES7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厂内处理运营管控技术规范《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自动监测数据标记规则》(生态环境部公告2019年第50号)《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标记规则》(生态环境部公告2022年第21号)3术语和定义GB18485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进厂垃圾wastereceived进入生活垃圾焚烧厂的垃圾。[来源:CJJ128—2017,2.0.1]3.2入炉垃圾wasteburned进入垃圾焚烧炉进行焚烧处理的垃圾。[来源:CJJ128—2017,2.0.2]3.3运营单位operatingagency环境卫生主管部门通过招标或其他法定方式确定的,负责运营生活垃圾焚烧厂的单位。3.4将在生产上有紧密联系的设备和相关系统的控制盘(台)集中布置起来,用于工作人员对配套运行的设施设备和相关系统进行整体监视和控制的室内场所。3.5即分散控制系统,采用计算机、通信和屏幕显示技术,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数据采集、控制和保护等功能,利用通信技术实现数据共享的多计算机监控系统。[来源:GB/T26863—2022,9.14]3.6在生活垃圾焚烧厂的边界范围内,通过物理或化学反应,对焚烧飞灰中的重金属、二噁英类、氯盐等一种或几种物质进行一定程度的去除,或者抑制其可浸出性,使处理后的焚烧飞灰满足后续利用或处置要求的过程。3.7焚烧炉渣经灼烧减少的质量占原焚烧炉渣质量的百分数。[来源:GB18485—2014,3.7]3.8即选择性催化还原法,利用还原剂在催化剂作用下有选择性地与烟气中的NOx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氮气和水的方法。[来源:HJ562—2010,3.3]3DB4419/T10—20244一般要求4.1运营资质4.1.1运营单位应依法取得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处置服务许可证、排污许可证,执行相关许可证管理制度。4.1.2运营单位对生活垃圾焚烧厂的生产运营行为及造成的后果负主体责任。运营单位应与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处置服务许可证、排污许可证等法定文件载明的单位一致。4.1.3运营单位将焚烧飞灰厂内处理、自动监测设备运行维护等工作委托其他单位开展的,受委托单位应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符合运营权招标文件和合同中有关资质的规定以及属地政府部门的其他规定。4.2运营管理4.2.1运营单位应根据CJJ128、CJJ/T212以及与环境卫生主管部门约定的要求,制定生产技术规程,不断完善运营管理制度;并应按照CJJ/T137等有关国内领先水平生活垃圾焚烧厂的导向要求,不断提升精细化运营水平。4.2.2运营单位应按照HJ1307的要求,检查环境保护制度落实和责任履行情况,明确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4.2.3运营单位应按照DBJ/T15-174的规定,建立人员培训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4.2.4运营单位应建立完善的设备台帐,对设备的名称、规格、数量、型号及购置、使用、维修、更换、报废等信息资料进行记录;应根据生产运营管理制度和生产技术规程的要求对设施设备开展检查巡视,建立生产运行和故障处理的台账。4.2.5运营单位应按照CJJ231的要求,遵循预防为主、计划检修的原则,提升检修的规范化水平,有计划地开展设施设备的检修和技术改造,保障设施设备处于良好可用状态。年度检修和技术改造计划、实施及变更情况应向环境卫生主管部门、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电网公司等部门备案。检修和技术改造影响生活垃圾调配时,应先经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批准。4.2.6运营单位应配有中控室并加强对DCS的运维管理,确保中控室内设备及DCS运行正常;应建立电子数据库并保存设备运维原始记录,确保运营工况参数真实、准确、完整、有效,为建立环境管理台账提供真实可信的基础数据。4.2.7运营单位应为垃圾运输车辆进出厂配备称重计量设备和视频监控装置。相关计量设备的安装和运营维护应满足以下要求:a)对垃圾运输车辆进出厂进行双向称重计量和视频监控,建立垃圾运输车辆进出厂计量档案,记录垃圾来源、类型、总量等内容,按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要求报送计量数据;b)计量设备采用防腐材料制造,可用率不小于99%,准确度等级不低于III级;c)入厂垃圾计量设备的检定周期不少于每半年1次,检定报告送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备案;d)建立计量设备故障上报制度,在计量设备发生故障的1小时内上报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协商解决方案。4.2.8运营单位应接受并配合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或其委托授权单位的监管,并提供检查所需的文件资料。4.2.9运营单位宜通过加强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方式提升生活垃圾焚烧厂的精细化运营水平,建立运营管理状况自我评估和改善制度,每年开展不少于1次评估。4DB4419/T10—20244.3安全与应急4.3.1运营单位应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管理制度,明确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按照GB/T12801的规定实施运营安全管理,根据RISN-TG010开展安全性评价,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持续提高生活垃圾焚烧厂的安全管理水平。4.3.2运营单位应建立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制度,编制突发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并依法备案,每年进行不少于1次应急演练。遇到紧急情况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按突发安全事件的信息报送要求及时报告。4.3.3运营单位应将环境保护设施纳入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应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向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环境卫生主管部门等部门备案。生活垃圾焚烧厂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运营单位应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按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报送要求及时报告。4.3.4政府指定生活垃圾焚烧厂应急处置危险废物、涉疫废物或其他特殊废物的,运营单位应按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制定应急处置方案,并报送相关政府部门。4.3.5运营单位应配齐安全防护和职业健康防护的相关用品。工作人员进入作业场所应穿戴劳保用品,并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在室外作业场所工作时,应穿着反光背心或其它具有明显警示标志的工作服。对外来参观人员,运营单位应安排专门人员陪同和引导,在外来参观人员进入作业场所前开展安全教育并配发劳保用品。4.3.6运营单位应加强对运营中涉及到的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并建立台账。4.3.7运营单位应当对有限空间进行辨识,建立有限空间的安全管理台账,按规定要求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和安全风险告知牌。有限空间的安全管理应满足以下要求:——没有密闭要求的有限空间保持换气良好,空气中甲烷体积百分比不大于0.5%;——存在危险因素的有限空间按照有关规定配备气体检测报警仪器;——有限空间作业遵守“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未经通风和检测合格,人员不得进入有限空间作业。4.3.8运营单位应加强作业场所安全管理,按规定在作业场所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在易燃、易爆区域设置醒目的禁烟和防火防爆标志,非生产需要的火种不应被带入易燃、易爆区域。4.3.9运营单位应合理高效组织内部交通,在设施内部道路设置急弯路标志、限制速度标志等道路交通标志。有条件的运营单位可采取车辆速度监控措施。4.4数据、台账和档案4.4.1运营单位应按以下要求建立完善台账管理制度,以提升精细化运营水平:——生产运营台账制度,为垃圾计量、物资管理、工艺运行、工况标记、运营效能等方面建立台账(生产运营台账部分内容的示例参见附录A);——环境管理台账记录制度,按照排污许可证以及GB18485、HJ1039等的相关规定,如实记录主要生产设施、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情况以及污染物排放浓度、排放量,定期提交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4.4.2运营单位应建立健全各类数据资料和文件材料的存储和归档制度,并应满足以下要求:——各类数据资料和文件材料确保客观、真实、可靠;——自动监测数据的上报、存储和归档满足HJ75、《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标记规则》等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要求;——归档的数据资料和文件材料应使用规范书写材料,格式整齐、装订规范,手写的记录应清晰、易于辨认。5DB4419/T10—20244.4.3运营单位保管各类数据资料和文件材料的期限应满足以下要求:——生产工艺、安全、污染治理等方面的视频监控资料保存期限不少于3个月;——纸质版台账资料保存期限不少于5年;——视频监控资料以外的电子台账资料(含DCS历史数据)保存期限不少于10年;——国家和地方有关企业文件材料归档管理、会计档案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4.4.4运营单位应建立健全关键运营数据的日报、月报、年报制度,并按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要求定期上报。运营单位上报的关键运营数据应与生产运营台账、环境管理台账以及各类数据资料和文件材料相吻合,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完整、有效。4.4.5运营单位应定期分析关键运营数据和环境监测数据,核实数据质量,掌握数据变化趋势和原因,通过数据驱动提升精细化运营水平。4.5环境卫生4.5.1运营单位应每天对地磅、卸料大厅、运输通道等垃圾运输车辆频繁经过和出入场所进行清洗,并采取有效的除臭措施。4.5.2运营单位应保持非生产作业区域与处理设施内部道路干净整洁,满足所在区域城市道路一级清扫保洁的质量要求。4.5.3运营单位应保持生活垃圾焚烧厂内的绿化水平,不应存在土体裸露的现象。5焚烧工艺设备5.1预处理与给料5.1.1进厂垃圾的数量和特性应符合GB18485、经批复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排污许可证的规定。不符合规定要求的,除4.3.4规定的情形外,运行单位应按有关规定及时履行变更程序,并报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备案。5.1.2垃圾入炉前应进行堆酵等处理,以降低垃圾含水率、提高入炉垃圾热值、增强焚烧稳定性。运营单位应就各类废物入炉前的预处理制定明确的规程。5.1.3垃圾给料系统应避免出现垃圾架桥现象。5.1.4运营单位应确保垃圾给料系统具有称重计量、记录和按时段统计入炉量等功能,称重计量装置的精度和检定应符合CJJ/T137等有关国内领先水平生活垃圾焚烧厂的导向要求,记录时间应与北京时间一致。5.2焚烧炉5.2.1运营单位应确保DCS能对焚烧设施的主要工艺设备进行自动控制和实时监控。DCS的相关仪表应定期校准,DCS控制界面中生产工艺的工况参数数据应真实、准确、有效,热电偶测量温度的示值误差应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5.2.2焚烧炉配备的自动燃烧控制系统宜具备以下功能:a)根据炉膛主控温度区温度自动控制助燃燃烧器启停;b)根据锅炉出口氧含量或排烟CO含量自动调节给料量或配风量;c)根据锅炉蒸发量或蒸汽压力自动调节给料量或配风量。5.2.3运营单位应确保焚烧炉炉膛在正常运行时保持负压,炉膛负压应符合DBJ/T15-174的规定。5.2.4运营单位应确保焚烧炉正常工况下的机械负荷和热负荷符合GB/T18750的规定。5.2.5运营单位应按GB18485和GB55012的规定,在炉膛内设置用于监测炉膛温度的热电偶,6DB4419/T10—2024并满足以下要求:——热电偶设置在焚烧炉二次空气喷入点所在断面、炉膛中部断面、炉膛上部断面3个断面的代表性位置;——设置热电偶的最上层断面和最下层断面之间的高差能够保证焚烧炉在不同负荷下正常运行时烟气在850℃以上温度的停留时间不少于2s,提供烟气停留时间的计算说明并予以展示;——上传至主管部门监控中心的热电偶点位与其实际位置吻合,点位发生变动时向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及时报告原因。5.2.6焚烧炉正常工况下的炉膛温度不应低于850℃、不宜高于1200℃。炉膛温度不能稳定保持在850℃以上时,应及时启动助燃系统。5.3余热锅炉5.3.1焚烧炉余热锅炉出口烟气温度不宜超过240℃。5.3.2焚烧炉余热锅炉烟气含氧量宜满足以下要求:a)烟气净化系统未配置SCR脱硝和湿法脱酸装置时,比排放烟气含氧量小2%~4%;b)烟气净化系统配置SCR脱硝和湿法脱酸装置时,比排放烟气含氧量小4%~5%。5.3.3运营单位应根据入炉垃圾的实测热值、余热锅炉蒸发量、汽轮机发电量等实际运营情况,对锅炉热效率、管道热效率、汽轮机发电效率等关键能量转换指标进行核算。核算频次不应少于每季度1次。核算得到的关键能量转换指标宜满足以下要求:a)中参数机组的锅炉热效率不低于75%,高参数机组的锅炉热效率不低于80%;b)中参数机组的汽轮机热耗不超过13000kJ/kW·h,高参数机组的汽轮机热耗不超过11000kJ/kW·h。5.4数据标记5.4.1运营单位宜安排专人负责对自动监测数据开展焚烧炉工况标记和自动监测异常标记。5.4.2焚烧炉工况标记除应满足《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自动监测数据标记规则》(生态环境部公告2019年第50号)、HJ1307的有关规定,还应满足以下要求:a)标记“烘炉”或“停炉降温”期间的炉温变化曲线与设计的炉膛升温曲线或炉膛降温曲线一致;b)标记“烘炉”或“停炉降温”期间,垃圾受料斗料位、受料斗挡板开闭、推料装置动作、炉排动作等的DCS数据记录以及垃圾受料斗、炉膛人孔门等的视频监控记录,均能明确反映未向炉膛内投放垃圾或炉膛内垃圾已燃尽;c)标记“启炉”结束时的垃圾机械负荷不小于额定焚烧处理量的70%;d)标记“停炉”期间,及时启动辅助燃烧措施。注1:标记“启炉”结束时的垃圾机械负荷可根据受料斗料位变化和推料装置动作情况综合算出。CJJ128要求焚烧炉启动期间应在确保炉膛温度大于等于850℃的条5.4.3自动监测异常标记应满足《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标记规则》(生态环境部公告2022年第21号)的有关规定。5.4.4运营单位应保留异常工况标记时的操作记录、设备检修记录及其他证明文件,其中视频证明材料保存期限不应少于3个月。6污染防治7DB4419/T10—20246.1臭气治理6.1.1卸料大厅进出口、卸料大厅与垃圾池连接处均应设置可靠的密闭装置和负压监测设备,使卸料大厅和运输栈桥保持负压状态,非作业期间保持密闭,阻止臭气外泄。卸料大厅与室外的压差不宜小于5Pa,垃圾池与室外的压差不宜小于10Pa。6.1.2卸料大厅进出口、卸料大厅与垃圾池负压监测情况应在显眼处设置显示屏进行公示,负压监控数据应联入DCS。6.1.3垃圾池应设有专门的臭气应急处理系统,配备独立的机械排风和除臭装置,在焚烧炉停运期间及时使用。采用活性炭进行臭气吸附的,每次使用臭气应急处理系统后或未使用时每3个月,应对其中活性炭的吸附性能状态进行评估。6.1.4运营单位应对渗滤液处理系统的各工艺设施内(垃圾渗滤液沟道、渗滤液调节池、生化反应池及污泥压滤间等)产生的臭气进行收集处理。厂内废水处理系统臭气经收集送入焚烧系统处理的,应配备臭气应急处理设施,在焚烧炉停运期间及时使用。采用活性炭进行臭气吸附的,每次使用臭气应急处理系统后或未使用时每3个月,运营单位应对其中活性炭的吸附性能状态进行评估。6.1.5焚烧炉停运期间,运营单位应对风机开度进行控制,确保垃圾池臭气不外溢,并保证烟气自动监测设施处于运行状态。6.1.6焚烧炉渣暂存池应保持微负压,池与室外压差宜不小于5Pa。焚烧炉渣应及时清理,不得溢出暂存池。6.2烟气净化6.2.1每条焚烧生产线正常运行期间以及标记“启炉”“停炉”等工况异常标记期间,烟气脱酸系统、吸附剂喷射、袋式除尘等基本的烟气净化装置不应迟于垃圾入炉而启用,不应早于垃圾燃尽而停用。6.2.2烟气脱酸宜采用半干法脱酸、湿法脱酸、干法脱酸等工艺,设施运行应符合下列要求:a)脱酸剂应能有效控制用量,并确保计量准确;b)脱酸雾化等核心设备应采用高稳定、低故障设备,并配有备用件,可用率满足设计要求,与脱酸剂接触的部件应采用反腐蚀材料;c)脱酸吸收剂的品质和用量应能保障烟气中污染物排放长期稳定达到排放浓度限值要求。6.2.3烟气炉内脱硝设施运行应符合下列要求:a)脱硝还原剂应能有效控制用量,并确保计量准确;b)脱硝还原剂喷射等核心设备应采用高稳定、低故障设备,并配有备用件,可用率满足设计要求,与脱硝还原剂接触的部件应采用反腐蚀材料;c)脱硝还原剂使用尿素溶液或氨水时,配制和稀释用水宜使用除盐水;使用液氨时,液氨的储存、制备和输送应符合危险化学品管理的相关规定;d)脱硝喷射设备应每周检查不少于一次,更换雾化性能不达标的喷射设备,并定期检查是否存在脱硝还原剂滴漏腐蚀炉膛水冷壁的现象。6.2.4烟气SCR脱硝设施运行应符合下列要求:a)脱硝还原剂应能有效控制用量,并确保计量准确;b)脱硝还原剂喷射等核心设备应采用高稳定、低故障设备,并配有备用件,可用率满足设计要求,与脱硝还原剂接触的部件应采用反腐蚀材料;c)脱硝还原剂使用尿素溶液或氨水时,配制和稀释用水宜使用除盐水;使用液氨时,液氨的储存、制备和输送应符合危险化学品管理的相关规定;d)催化剂失效时,应及时更换,并对废弃催化剂依法进行妥善处置;e)应每年对脱硝效率进行评估,脱硝效率不应低于75%。8DB4419/T10—20246.2.5烟气吸附剂喷射设施运行应符合下列要求:a)吸附剂应能有效控制用量,并确保计量准确;b)采用粉状吸附剂的储存和操作场所应做好粉尘防爆措施、按操作规程更换吸附剂,满足生产安全的有关规定;c)采用活性炭作为吸附剂的工作温度不宜高于180℃,活性炭喷射装置应每日进行巡检,活性炭贮罐有惰性气体的应每周检查不少于一次;d)应按批次检测吸附剂的品质和性能,以确保烟气净化效果;e)吸附剂对烟气二噁英类的去除率不应低于90%(吸附前二噁英类浓度≥0.3ngTEQ/m3)或不应低于80%(吸附前二噁英类浓度<0.3ngTEQ/m3)。6.2.6烟气袋式除尘设施的运行满足下列要求:a)工作温度不宜低于140℃、不宜高于180℃;b)袋式除尘器的技术性能应符合HJ2012的规定,正常运行期间压力损失范围宜为1000Pa~2500Pa,新启用或全部滤袋更换后的压力损失范围宜为600Pa~2000Pa;c)袋式除尘器在临时停运期间应采取措施防止飞灰吸湿受潮;d)排灰顺畅、气密性良好,避免飞灰泄漏。6.3固体废物厂内处理、暂存与转移6.3.1焚烧飞灰宜考虑按生产线单独收集和计量。不同烟气净化单元飞灰宜考虑分别进行收集和计量。6.3.2生活垃圾焚烧厂应为焚烧飞灰厂内处理配备称重计量设备和视频监控装置,视频监控数据应接入地方生态环境和环境卫生主管部门管理平台。相关计量设备的安装和运营维护应满足以下要求:a)计量设备由防腐材料制造,可用率不小于99%,准确度等级不低于III级;b)计量设备的检定周期不低于每年1次;c)焚烧飞灰厂内处理前、螯合稳定化后、稳定化产物转移出厂前,均进行称重计量并记录,称重计量设备有历史查询和统计等功能;d)运营单位以集装袋为单位建立详细的焚烧飞灰厂内处理计量档案,并按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要求定期报送计量数据;e)计量设备发生故障时,运营单位及时报告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并检修。6.3.3焚烧飞灰储存仓(罐)应配有料位计,宜设置称重计量装置并定期校准。6.3.4焚烧飞灰稳定化处理设备使用物料应配备计量设备,并具有自动化控制,以及瞬时计量和累计数据的记录、读取功能,技术指标应符合CJ/T538的规定。6.3.5焚烧飞灰厂内收集、输送、稳定化处理过程应采用密闭设备、封闭包装或密封容器,并具备防腐功能。使用过程应满足防水、防扬尘、防渗漏、防遗撒要求,未使用时应保持进料口、出料口、检修口、观察孔等开口(孔)密闭。6.3.6焚烧飞灰厂内收集、贮存、输送和厂内处理过程中的污染控制应符合HJ1134规定。6.3.7螯合剂应储存于密闭容器内,采用密闭管道输送,存放场所应注意防雨、防渗漏。6.3.8焚烧飞灰处理应设置有对检修飞灰、不合格飞灰进行返料再处理的措施或装置。6.3.9焚烧飞灰稳定化产物包装物上应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识别标志设置应符合HJ1276规定,且与相关台账一致。6.3.10焚烧飞灰稳定化产物的厂内贮存场所应符合GB18597规定要求。6.3.11焚烧飞灰输送系统应设置飞灰采样口。飞灰采样口宜参照T/GDSES7配备飞灰在线取样器,实现自动化取样。6.3.12生活垃圾焚烧厂应对焚烧飞灰的产生、贮存、转移做好台账记录,在省、市固体废物监管平台做好废物的出入库记录、二维码标签、申报登记、管理计划、电子联单等相关内容。9DB4419/T10—20246.3.13焚烧炉渣应肉眼不可见未燃尽垃圾,热灼减率应小于3%,热灼减率取样应符合HJ/T20的规定,取样时应记录采样时焚烧炉渣暂存池整体现状照片、采样炉渣照片。6.4废水处理6.4.1渗滤液处理系统宜独立配套控制系统,并与集中控制室通信,实现监视功能。6.4.2渗滤液处理后的回用水应执行相应回用水标准要求,配套回用水水量计量装置,并定期进行回用水水质检测。6.4.3循环冷却水不应与雨水混排,需外排的应符合DB4426、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要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6.4.4渗滤液处理系统建设和运行管理应符合CJJ150的规定。6.4.5运营单位应建立渗滤液处理的废水污泥管理台账,对污泥产生量、处置方式、处置去向、处置量、含水率等信息进行记录,并定期检测污泥含水率。6.4.6运营单位宜建有化验室,配有专业人员进行污水处理设施水质检测,应每天对渗滤液主要处理单元的进出水主要指标进行采样检测。7排污许可执行7.1自行监测方案的制定与执行7.1.1运营单位应按照排污许可证以及HJ819、HJ1205等的规定,制定自行监测方案并执行,做好自行监测信息记录和报告。7.1.2运营单位应每年制定年度自行监测计划并报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备案,根据焚烧厂污染物排放实际情况定期组织对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厂界噪声、周边环境质量等进行监测,监测点位和频次应符合HJ1205要求。7.1.3运营单位应将自行监测数据妥善保管备份并按相关要求公布监测结果。7.2自动监测7.2.1运营单位应按相关法规、标准要求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并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环境卫生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7.2.2运营单位应安排专人或委托专业机构对自动监测设施采样口、采样设施、分析仪、数采仪及其他相关设备进行定期维护,保证自动监测设施正常运行。7.2.3自动监测设施的运行维护应符合HJ75、HJ355等标准的规定,宜满足T/GDSES6的要求。运营单位应保存运维台账记录、原始监测记录等,确保自动监测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有效。7.2.4运营单位应建立完善对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以及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培训和考核制度,不断提升管理人员和运行维护人员的专业水平。7.2.5运营单位应建立完善自动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体系,自动监测设备的运维、管理人员应具有相应的从业资格,自动监测数据的总体质量应由厂内分管领导直接把关。7.2.6生活垃圾焚烧厂宜结合生产运营情况,每月分析自动监测设施的运行维护情况,运行情况报告可参照T/GDAEPI01。7.3手工监测7.3.1生活垃圾焚烧厂未进行自动监测的污染物指标应定期组织进行手工监测,手工监测应符合HJ1205、HJ1039及企业排污许可管理要求,且符合以下要求:DB4419/T10—2024a)废水外排口不少于1次/月;b)雨水排放口不少于1次/日;c)烟气中重金属类污染物不少于1次/月;d)烟气中二噁英类污染物不少于1次/年,宜1次/半年;e)无组织废气监测不少于1次/季度;f)炉渣热灼减率不少于1次/日;g)焚烧飞灰监测频次执行HJ1134的规定;h)厂界噪声不少于1次/季度。注:对于b)中的雨水排放口监测,雨水排放口有流动水排放时开展监测,排放期间按日监测,如监测一年无异常情7.3.2生活垃圾焚烧厂周边环境质量监测应符合GB18485、HJ1205、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的要求,且符合以下要求:a)废水直接排入地表水的,受纳水体地表水监测不少于1次/季度;b)环境空气不少于1次/年;c)地下水不少于1次/年;d)土壤不少于1次/年。7.4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