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记叙文阅读-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划重点_第1页
专题07记叙文阅读-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划重点_第2页
专题07记叙文阅读-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划重点_第3页
专题07记叙文阅读-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划重点_第4页
专题07记叙文阅读-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划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7记叙文阅读★知识划重点★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记叙文常见考点及对策如下: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要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尤其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事件+结果。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21·世纪*教育网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

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21*教*育*名*师3.记叙的详略: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21cnjy*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5.记叙的线索: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6.记叙文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居多)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8.文段的作用:

先弄清该段落在文中的位置,再分析其作用。在文章的开头:①引出下文;②开头点明故事所要描写(说明、议论)的对象;③照应文章标题;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⑤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在文章中间:①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在文章的结尾:①总结全文;②解释全文主旨;③照应前文;④照应文章标题;⑤引人深思。(需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个答案全部都写上,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套用适用的答案)10.文章的标题有何作用?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11.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答题思路如下:(1)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2)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1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或对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赏析。此题的答题思路:分析该句的修辞作用+具体语境作用。常见修辞答题格式如下: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拟人:把**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人物)……的感情。夸张:夸大(或缩小)了(事物)的大小(长度、速度、性能等)、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态度(观点、情感)。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对偶:使文章节奏鲜明,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引用:(1)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2)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13.文中画线句(某段)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有何作用?先分析属于何种描写手法,然后分析其作用:(1)人物描写(肖语动心):表现了人物**的特点,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品质);(2))环境描写:烘托了一种**的气氛,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心理)14.请分析文中……的形象或文中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从文中检索关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提取出关键词来分析人物性格,并对结果进行加工合并。15.文章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伏笔、照应等,每一种表现手法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对比:**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象征: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伏笔: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令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故事情节)更加严密。烘托、渲染:常用来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感情、突出主题。16.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读完本文后的启示。此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回答此类问题时,只要符合题干的要求,联系文章的内容,有具体的事例说明,表述合理即可。★练习划重点★一、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各题。又“训”了父亲一顿张金刚①结束晨练准备洗澡,父亲来:“搭了个顺风车到银行办点事,是不是还得戴口罩?走得急忘戴了。”末了,还怯怯地“呵呵”一声,像在掩饰他的“过失”。②距银行开门还有俩小时,我只得又穿戴整齐,骑车到城西接他。矮小瘦弱的父亲躲在空阔的街角,瑟缩着,双眼盯着我来的方向。看到他的窘态,我生气了:“来这么早,也不提前打?不知道疫情吃紧呀,还往县城跑?我帮你办不行啊?添乱!”③父亲不敢看我,瞅着稀疏的行人、车辆,喃喃道:“村里你大叔工地赶早,我就搭他摩托来了,你工作忙,没打麻烦你;医保卡改密码,必须本人,得来呀!”我自觉言重了:“来了就回家吧,吃早饭。”父亲慌了神:“不不不,不饿,办完就回,这一身土两脚泥。”我又“生气”了:“我家不是你家呀!”父亲慢慢站起,塌着腰,右手紧握着提兜,左手扶着车座,右腿迈了三次,坐了上来;左手又紧紧抓住了我的衣襟。④搓了几搓鞋底,父亲进了电梯;又搓了几搓鞋底,进了家门。我嗔怪:“哎呀,不用搓啦!”父亲只顾搓,不理我。妻子已把饭盛好,父亲在饭碗间小心翼翼地放直提兜,慢慢提出一塑料袋鸡蛋:“还不赖,没打碎!”这一路颠簸,父亲得多经心呀,我的气又来了。盛了满满一碗面条,加一个荷包蛋、两根油条,父亲吃了个精光;又加一碗,我逗他:“必须吃完啊!”父亲顺从地“嗯”了一声。⑤父亲坐在偌大的沙发里,更显小,且只坐了个沿儿,双手局促地在腿上、沙发上搭来搭去。我递给他一杯温开水,手才放定。问我娘,问庄稼,问乡亲,问树,问鸡……我问啥,父亲应啥。我慌了:原来那个事事由他拿主意的一家之主哪去了?那个问学习,问交友,问婚姻,问工作,连珠炮般他问我答、说啥是啥的严父哪去了?⑥父亲倒是慢慢轻松下来,说着家里村里的情况,可怎么感觉都像是在向我汇报,没有丝毫他年轻时、中年时面对我的厉声厉色。反而,我却时不时地厉声厉色起来。⑦父亲说,办完事给我娘买点儿饼干。我急了:“千万别买甜的,她血糖高!”父亲低下声:“可她就想吃甜的呢。唉,年轻时,你娘哪舍得吃呀,有啥好吃的都紧着你们、紧着我。七十来岁的人了,想吃就吃点儿。我听了她一辈子话,依着她吧!”又心酸,又好笑,又担心:“那一定少吃,记得吃降糖药,听到没?”父亲:“哦。”⑧父亲又说,那天花十块钱找人捎着买了张小渔网,从大河里捞了些小鱼,收拾干净,冻在冰箱里,等我回家炸着吃。我更急了:“大河水急,你不小心侧歪到河里咋办?即便你心里有准儿,可身体没准儿了呀,不能冒险!”父亲弱弱地说:“老张头儿比我大一岁,还……”“那也不行!”“哦。”⑨越聊越“有气”,怎么觉得父亲做啥都不对呢?此刻坐在沙发里的父亲怎么那么像被他训得贴墙站的儿时的我?父亲真的老了,真的变小了,小到被他老儿子训得唯唯诺诺,毫无主张。恍惚间,父亲成了儿子,我成了父亲。⑩其实,父亲还是很“听话”的。我“训”他“上房顶摔着咋办”,他就再没上房晾晒过东西、扫过雪;我“训”他“冬天生炉子,晚上一定盖好炉盖,窗户留条缝”,他就每天晚上检查好几遍……⑪每一次忍不住“训”了父亲,我也很自责。听母亲说,父亲从小没了爹娘,营养跟不上,长得很瘦小;拉扯我们兄弟仨,下过煤窑,干过包工队,土里刨食,吃过许许多多苦……我还一度怨这个家,怨父亲没给我坚强厚实的靠山,害我一直自卑地,自食其力地苦拼到今天。可父亲又谈何容易?⑫我偷偷瞟了一眼父亲,还坐在沙发沿儿上,端着水杯,两眼瞅瞅窗外,瞅瞅洗手间的方向……眼前腾起一团雾,我迅速打开水龙头猛洗脸。完毕,拿出崭新的口罩,拉父亲起来,给他戴好,又塞了一包到提兜。出门,上街,领他办业务,买东西,送他回家。其间,又“训”他过马路一定跟紧我,一定抄好密码,有事一定跟我说……⑬中午有个应酬,我打给妻子。女儿接过,劈头一句:“不准喝酒,你酒精过敏不知道吗?”我“呵呵”一声:“知道了。”听到女儿那边和她妈说:“放心,我又训了我爸一顿……”(选自《桂林日报》2021年1月31日,有删改)(1)请用简洁的语言,按顺序把故事情节补充完整。父亲进城到银行改医保卡密码;→_____;→父亲进门搓鞋底、带鸡蛋;→_____;→父亲说用小渔网从大河里捞小鱼;→_____;→我中午应酬被女儿“训”了一顿。(2)第⑪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并简析其作用。(3)品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父亲慢慢站起,塌着腰,右手紧握着提兜,左手扶着车座,右腿迈了三次,坐了上来;左手又紧紧抓住了我的衣襟。(4)有人说结尾语段写女儿,与表现“我”与乡下父亲的感情无关,应该删去。你赞成吗?请说明理由。【答案】(1)父亲跟“我”回“我”家吃早饭;

父亲给“我”娘买饼干;

又“训”他过马路一定跟紧我,一定抄好密码,有事一定跟我说。(2)插叙。表达了“我”对父亲为把我们养大成人无私奉献的感恩和对父亲的无比热爱之情。(3)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年龄大了,行动不方便,“我”对父亲十分疼爱。(4)不赞成。女儿训“我”是对我的关爱,照应了上文儿子训父亲;深化了主题,体现了错位之训的浓浓亲情。【解析】(1)考查分析内容概括人物事件。解答时,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文章脉络,按照示例格式进行提取概括。第一空,通过第③段中“我自觉言重了:‘来了就回家吧,吃早饭。’父亲慌了神:‘不不不,不饿,办完就回,这一身土两脚泥。’我又“生气”了:‘我家不是你家呀!’”的内容,可概括为:“我”带父亲回家吃早饭;第二空,根据第⑦段中“父亲说,办完事给我娘买点儿饼干。我急了:‘千万别买甜的,她血糖高!’”可概括为:父亲说要给“我”娘买点儿饼干;第三空,通过第⑩段中“出门,上街,领他办业务,买东西,送他回家。其间,又‘训’他过马路一定跟紧我,一定抄好密码,有事一定跟我说”的内容,可概括为:在领父亲办业务,买东西时,“我”又“训”他过马路一定跟紧我,一定抄好密码,有事一定跟“我”说。(2)考查分析理解记叙顺序及作用。根据第⑪段中“听母亲说,父亲从小没了爹娘,营养跟不上,长得很瘦小;拉扯我们兄弟仨,下过煤窑,下过包工队,土里刨食,吃过许许多多苦……”的内容可知,本段通过母亲的叙述,表现了父亲的辛苦和不容易,在记叙的顺序上属于插叙,表现了父亲一生的操劳、不易,既加深了“我”的自责,也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爱、理解与体谅。(3)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时,结合句子内容,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词语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句中“站起”“紧握”“扶着”“迈(了三次)”“坐”“抓住”等动词,说明这一句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也可以看作是细节描写,特别是“迈了三次”的描写,写出了父亲上车的艰难,表现了父亲年龄大、行动不灵便的特点,也表现父亲手里拿着鸡蛋,小心翼翼的样子,语言生动形象,也暗含了儿子对父亲的心疼、疼惜。(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时,首先表达观点:不能删去。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内容上:这段主要写“我”给妻子打时女儿训“我”,不让“我”喝酒,表现了女儿对“我”的关爱,方式和“我”关爱父亲的一样。间接表现了“我”对父亲的关心和爱影响到了女儿,孝心得到传承,从而深化了文章主题。结构上收束全文,“放心,我又训了我爸一顿”照应了题目。二、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最美的对视①她久久凝视着,凝视着。②站在她面前的,是一个16岁的男孩。与所有这个年龄的男孩子一样,他有着清澈、纯净、稚气未脱的眼睛。他也深情地凝视着她,凝视着她,然后,向她深深地鞠了一躬。③几个月前,他的眼前还一片漆黑。四岁那年,因为一场大病,他失明了,从此,他的世界就漆黑一团。直到三个月前,他获得了一位刚刚去世的老人无偿捐助的一只眼角膜,才得以重见光明。④那位老人,就是她的母亲。⑤她的母亲,被社区追评为“最美的人”。她代表已经去世的母亲,上台领奖。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为母亲颁奖的,正是受捐的男孩。⑥早在六年前,年已八旬的老母亲,就向子女表达了最后的心愿,在百年之后,将自己的眼角膜无偿捐献给需要的人。子女都表示赞成,并和老母亲同时做了捐献登记,一家三口身后捐献眼角膜登记表的编号连在了一起,分别是“351、352、353”。这组温暖的数字,就像小时候妈妈牵着她和弟弟的两只小手一样,齐步向前走着,温情、坚定而有力。⑦随着年龄增长,老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她的眼睛,因为白内障而使视力严重下降,看东西都是模模糊糊的。她说服母亲去做白内障手术,这是个小手术,可以恢复不少的视力。可是,老母亲却死活不肯答应。老人说,自己身上的器官都老化了,没啥用了,只有这眼角膜还行,将来还能够捐给别人,万一做了手术,损坏了眼角膜,那可怎么办?而且,自己也活不了几年了,看不清楚也没什么关系,但保住眼角膜,就可以让别人一辈子都看得见。老人固执己见。在场的眼科医生完全怔住了,他们耐心地给老人解释做白内障手术对眼角膜不会有任何损伤,老母亲这才放心地接受了手术。⑧老母亲又生病住院了,这一次,病情凶险。自知时日不多,老母亲心里惦记着的,仍然是捐献眼角膜的事,这可是她这一生最后的愿望。担心自己临终时,可能无法再清晰地表达捐献的意愿;也害怕自己一旦撒手走了,子女悲痛之中也许会忘了这重要的一茬,老人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好让子女或者医生,在最后时刻,也不忘她的心愿。⑨一个静悄悄的凌晨,老母亲安静地走完了一生,溘然长逝。⑩她强忍悲痛,第一时间通知了有关部门。眼科医生小心翼翼地取走了老人的眼角膜,那“0.5克的挚爱”。⑪老母亲的眼角膜,很快就被移植给了受捐人,为他人点亮了光明。⑫在母亲节那天,她发了一条微信:“我知道,有些人正用您的眼睛看着这个从未谋面的世界。说不定哪天,我们的目光在茫茫人海中再相视,我知道,那是您爱的目光。”这是老母亲离开之后的第一个母亲节,她再也不能喊一声“妈妈”了,但她知道,母亲仍在注视着这个世界。⑬她没有想到,会在这个场合,再一次看到母亲的眼睛。她凝视着,凝视着,热泪盈眶。⑭男孩也惊喜而羞怯地凝视着她。⑮两个人的目光,就这样对视,凝视。那是思念的目光,那是充满柔情的爱的交汇,那是我们所见过的最美最亲的对视。(1)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标题中的“最美”体现在哪些事情上?(2)选文第③段属于哪种叙述顺序?有何作用?(3)根据括号内的要求,品析语言。①眼科医生小心翼翼地取走了老人的眼角膜,那“0.5克的挚爱”。(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②这组温暖的数字,就像小时候妈妈牵着她和弟弟的两只小手一样,齐步向前走着,温情、坚定而有力。(修辞角度)(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任选一方面,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①早在六年前,老母亲就向子女表达了最后的心愿在百年之后,将自己的眼角膜无偿捐献给需要的人;②老母亲死活不肯答应做白内障手术;③老母亲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④女儿听从母亲,把眼角膜捐给需要的人。(2)插叙;交代了男孩因老母亲捐赠的眼角膜而重见光明而向她鞠躬的原因;为下文展开叙述老母亲捐赠眼角膜的经过作铺垫。(3)①“小心翼翼”写出了眼科医生取眼角膜时的仔细认真,表达了眼科医生对老人的尊重和敬意。②比喻修辞,写出了母亲对“我”和弟弟的影响,突出了母亲令人可敬的品质,也写出了一家人善良、热心公益的品质。(4)示例一主旨:赞美母亲热心公益,号召人们做公益事业。无偿捐献眼角膜是母亲最后的心愿,害怕影响眼角膜捐献,母亲不肯做白内障手术。临终惦念眼角膜捐献的事,将“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让子女或者医生不忘她的心愿。示例二主旨:抒写家庭亲情。母亲生病时女儿的担忧,母亲去世女儿强忍悲痛,支持母亲捐献眼角膜的决定。看到植入母亲眼角膜的眼睛,热泪盈眶。【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内容。结合第⑥段“早在六年前,年已八旬的老母亲,就向子女表达了最后的心愿,在百年之后,将自己的眼角膜无偿捐献给需要的人”可知,早在六年前,老母亲就向子女表达了最后的心愿在百年之后,将自己的眼角膜无偿捐献给需要的人;结合第⑦段“她说服母亲去做白内障手术,这是个小手术,可以恢复不少的视力。可是,老母亲却死活不肯答应”可知,老母亲死活不肯答应做白内障手术;结合第⑧段“老人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好让子女或者医生,在最后时刻,也不忘她的心愿”可知,老母亲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结合第⑩段“她强忍悲痛,第一时间通知了有关部门”可知,女儿听从母亲,把眼角膜捐给需要的人。(2)本题考查记叙顺序及作用分析。结合第③段“几个月前,他的眼前还一片漆黑……他获得了一位刚刚去世的老人无偿捐助的一只眼角膜,才得以重见光明”可知,这里插叙了男孩失明原因以及受捐眼角膜重见光明的情况,交代了事件的背景,丰富了人物形象,为下文展开叙述老母亲捐赠眼角膜的经过作铺垫,使文章内容得以充实,使情节更完整,叙述曲折,形成断续变化,使行文错落有致。(3)本题考查赏析词句。①句要求从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进行赏析。加点词“小心翼翼”写出了眼科医生取眼角膜时的仔细认真,结合第⑩段“她强忍悲痛,第一时间通知了有关部门”分析,表达了眼科医生对老人的尊重和敬意。②句要求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结合“这组温暖的数字,就像小时候妈妈牵着她和弟弟的两只小手一样,齐步向前走着,温情、坚定而有力”分析,这里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这组温暖数字”比作“小时候妈妈牵着她和弟弟的两只小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我”和弟弟的影响,突出了母亲令人可敬的品质,同时也写出了一家人善良、热心公益、关心他人的品质。(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主旨。结合文章结合第⑤段“她的母亲,被社区追评为‘最美的人’”可知,母亲被社区追评为“最美的人”;第⑥段“早在六年前,年已八旬的老母亲,就向子女表达了最后的心愿,在百年之后,将自己的眼角膜无偿捐献给需要的人”可知,无偿捐献眼角膜是母亲最后的心愿;结合第⑦段“她说服母亲去做白内障手术,这是个小手术,可以恢复不少的视力。可是,老母亲却死活不肯答应。老人说,自己身上的器官都老化了,没啥用了,只有这眼角膜还行,将来还能够捐给别人,万一做了手术,损坏了眼角膜,那可怎么办?而且,自己也活不了几年了,看不清楚也没什么关系,但保住眼角膜,就可以让别人一辈子都看得见”可知,害怕影响眼角膜捐献,母亲不肯做白内障手术;结合第⑧段“老母亲又生病住院了,这一次,病情凶险。自知时日不多,老母亲心里惦记着的,仍然是捐献眼角膜的事,这可是她这一生最后的愿望”“老人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好让子女或者医生,在最后时刻,也不忘她的心愿”可知,临终惦念眼角膜捐献的事,将“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好让子女或者医生不忘她的心愿;从这个角度思考,文章的主旨是赞美母亲热心公益,号召人们做公益事业;结合第⑥段“子女都表示赞成,并和老母亲同时做了捐献登记,一家三口身后捐献眼角膜登记表的编号连在了一起,分别是‘351、352、353’”可知,母亲用实际行动为一双儿女做了人生的榜样;结合第⑦段“随着年龄增长,老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她的眼睛,因为白内障而使视力严重下降,看东西都是模模糊糊的。她说服母亲去做白内障手术,这是个小手术,可以恢复不少的视力”可知,母亲生病时女儿的担忧;结合第⑩段“她强忍悲痛,第一时间通知了有关部门”可知,母亲去世女儿强忍悲痛;结合第⑬段“她没有想到,会在这个场合,再一次看到母亲的眼睛。她凝视着,凝视着,热泪盈眶”可知,她看到植入母亲眼角膜的眼睛,热泪盈眶;从这个角度思考,文章主旨是抒写家庭亲情。三、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看你一眼,心生种子孙道荣①一位朋友,阳台上种满了花草。②朋友的家我没有去过,但那些阳台上的花花草草,我都见过。每天,她都会在朋友圈发一张或一组它们的图片。一朵花打苞了,一颗草籽发芽了,一只蝴蝶飞来了……她都会及时发布,更新。她的朋友圈,就是一处生机盎然的小花园。③每天,都会有很多人点赞,点评。让我怦然心动的是一位朋友的点评:每天在你的朋友圈,看一眼你的阳台,看一眼那些美丽的花花草草,便在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④看你一眼,心里便种下一颗种子。多美的经历,多美的感受,多美的种子。⑤生活中从不缺乏美,我们看到了,即使什么也没说,即使我们没有文学家的优美辞藻来赞美它,有什么关系?一颗美美的种子,已经种进了我们的心里。⑥难得早起,看到草叶上的一滴晨露,它就是一粒种子。在大街上行走,看到一个背着书包的孩子,手里拿着张纸片,走了很远的路,最后,将它投进了路边的垃圾桶里,它就是一粒种子。斑马线前,有人欲横穿马路,一辆车停下来了,又一辆车停下来了,它就是一粒种子。前面一位年轻的妈妈,怀抱着孩子,孩子伏在妈妈的肩头,向后张望,我与孩子的眼神撞在了一起,孩子忽然咧嘴冲我笑了笑,它就是一粒种子。走在我前面的人,推开旋转门,待我也走进去了,才松开手,它就是一粒种子。抬头看见蓝天、白云,它就是一粒种子……⑦如果稍稍留意,你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一刻。你看见了它,你经历了,你融在其中了,你切身感受到了,那么,你的心里,就会种下一粒种子。⑧没错,生活从不是风花雪月,有很多不如意,甚至悲伤和灾难。艰辛的生活,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挣扎和苦难,视而不见与粉饰太平,都是对生活,也是对自己的不敬和背叛。我们赞美生活,并非因为它总是美好的,艰难、忧伤、痛苦,总是如影相随。我要说的是,纵使人生再艰难,纵使我们的心千疮百孔,也别忘了,空气中还有飞翔的蒲公英,生活中总有那温暖的一刻,它就是一粒希望的种子。⑨打开心扉,那粒种子就会飞进来。⑩心里有种子了,心才会像一块土地一样,不会荒芜。⑪一粒种子,未必能发芽;一粒种子,也未必能成为一片姹紫嫣红的花园。没关系,这个世界从不乏这样的种子,总有一粒种子,它飞进了你的心田,并在你最柔软的部分,扎根,发芽,成长。心中这样的种子多起来了,希望和信心,就会重新回到我们身边。⑫永远不要小觑了一粒种子的力量,它能穿越寒冬,也能破崖而出。就算它被埋在了我们心底,也定然能在某个春天,挣脱一切桎梏,冒出动人心魄的嫩芽。⑬如果你在庸常的生活中,遇到了怦然心动的一刻,那是一粒种子,不要拒绝它。⑭如果我看你一眼,心生温暖,亦请不要拒绝,因为,你也是这样一粒种子。(选自《新民晚报》)3.阅读①~③段,作者为什么会对这位朋友的点评“怦然心动”?请简要概括。4.阅读⑥~⑧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种子”的含义。5.阅读⑨~⑭段,作者希望人们怎么做,才可以获得“种子的力量”。请简要概括。6.阅读全文,理解文中划线句“它能穿越寒冬,也能破崖而出”的含义。【答案】3.这位朋友点评的语言,不仅表达了对花园生机盎然美景的欣赏之情,更把这种美好的感受传递了出来。4.“种子”指的是生活中给人以美好、希望、信心的人和事。5.打开心扉,主动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也要成为一粒种子,把温暖传递给别人。6.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种子的作用:种子能帮助人们战胜苦难,突破阻碍,带给人们温暖与希望,使生命得到升华。【解析】3.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根据文章第③段,这位朋友的点评内容“每天在你的朋友圈,看一眼你的阳台,看一眼那些美丽的花花草草,便在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那些美丽的花花草草,便在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中“每天在你的朋友圈”“那些美丽的花花草草”“便在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是在表达,这位朋友时刻都在关注这处小花园,可见对这处小花园的重视,并且感受到了这处花园的生机盎然,对花园的美丽无比欣赏;同时“便在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形象地表达出这处花园对自己的影响,将这种美的感受传递了出来,也让作者感同身受,所以作者会对这位朋友的点评“怦然心动”。4.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根据文章第⑥段“看到草叶上的一滴晨露,它就是一粒种子……抬头看见蓝天、白云,它就是一粒种子”可知,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人或事,给人留有或美好或温暖的印象就是“种子”;根据文章第⑦段“你看见了它,你经历了,你融在其中了,你切身感受到了,那么,你的心里,就会种下一粒种子”可知,“种子”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需要我们认真感受;根据文章第⑧段“生活中总有那温暖的一刻,它就是一粒希望的种子”可知,“种子”就是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希望的那一刻,所以“种子”指的是生活中给人以美好、希望、信心的人和事。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文章第⑨段“打开心扉,那粒种子就会飞进来”和第⑪段“这个世界从不乏这样的种子,总有一粒种子,它飞进了你的心田,并在你最柔软的部分,扎根,发芽,成长”可知,作者希望人们首先要打开心扉,主动去感受美好的“种子”;根据文章第⑬段“如果你在庸常的生活中,遇到了怦然心动的一刻,那是一粒种子,不要拒绝它”和第⑭段“如果我看你一眼,心生温暖,亦请不要拒绝,因为,你也是这样一粒种子”可知,作者希望人们不要拒绝“种子”温暖自己的内心,同时,也不要拒绝成为一粒“种子”去温暖他人。6.本题考查对重要句子的理解。这个句子中的“穿越”“破崖而出”等词语把种子人格化,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突出种子的作用;联系第⑪段中的“心中这样的种子多起来了,希望和信心,就会重新回到我们身边”可知,这句话中的“它”指的是那些生活中给人以美好、希望与信心人和事。这些人和事会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的力量是巨大的,“能穿越寒冬”“能破崖而出”都表示“它”可以帮助我们战胜痛苦和困境,这些种子就会给处在困境中的我们带来的希望和信心,让我们的生命得以升华和解放。四、阅读《走进天地一卷书》,完成下面小题。走进天地一卷书艾平①碧云天,黄叶地,我的眼前打开一卷书。②双脚趟过林间的腐殖层,仿佛进入一个空气加工厂。那枯黄的残叶、倒伏的秋草、大树的皮屑、满地不可雕的朽木,还有云端的松针、树荫下的小蘑菇,都在无声地工作着——制造负氧离子和土壤。长白山,在沉默中生机盎然。③据说在某一年,长白山林地遭遇台风袭击,近一万公顷原始森林发生大面积倒伏,人们一拥而进,风倒木被捡得干干净净,腐殖层因此无以为继,很快变成了干涸的荒原,要想恢复原貌尚需百代千年的时光。人类在被大自然告诫之后渐渐觉醒。而今,我走在长白山北坡的地下森林里,有了几分置身画境的感觉。④我的身边是网一样缭绕的灌木丛,头顶是伞一样晃动的树冠。风带着清冽的松香,渐渐湿润我的肺腑和肌肤。我走走停停,满眼都是奇异和神秘。瞧,瘫倒的病树躯体上,竟摇着一束极艳的小红花,红得透明,红得璀璨,是传说中的野山参?某颗女王的宝石?【甲】我看见一棵老榆树,身上已被岁月掏出一个大熊仓,头顶上依然枝叶婆娑;几株枫桦并肩而立,红叶如云,白干似银,相映成辉,楚楚动人……忽然,珮环之声不绝于耳,原来有山泉隐在芳草流岚处,那午鹤草、绞股蓝、紫苑、桔梗之类柔韧的草本植物,编织成一块五彩缤纷的地毯,让我根本想不到此处竟不是岸,一脚踏下,就陷入了透骨的清凉。⑤长白山原生态已经得到了精心保护,所有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无论盎然与衰老,巨大与渺小,超拔与依附,无不物竞天择,适势而生,犹似百态人间,芸芸众生。我在这里,翻开了一本博大的生态教科书。⑥接下来我要去寻觅一些树,因为我对他们心仪已久。⑦红松,他至少已经和我一起成长了五十年,是世间一切大树的代言人。红松浑身是宝,但最惊人的是其生态价值,一公顷便能积攒26吨落叶,收纳78吨雨水,建构成一个巨大的海绵体水土储存库,这对于今天濒于生态失衡的地球来说,该有多么珍贵。⑧梦里寻他千百度,那棵红松王,就在露水河国家森林公园中。红松王不愧王者之尊,虽然历经三次火山喷发的袭击,硬是百折不挠,纹丝不动,风华绝代已有500年。在红松王的麾下,有无数成长中的红松,其中高大威武者不在少数,也有成片的小树幼苗,它们都是红松王的子孙后代,祖祖孙孙,世世代代,未有穷期,犹如一个隐于深山的氏族,用秘而不宣的语言建构起了自己的部落。⑨我是在大兴安岭林缘草原长大的,我的窗外有一排排美如云朵的姑娘,那就是让我百看不厌的白桦林。我看着她们春日如玉,秋日摇金,日夜舞蹈歌唱;到了冰雪堆积的寒冬,看着她们褪尽明媚的衣裙,像米勒油画中的农妇那样慢慢弯下腰,扛着肩背上的冰雪,一寸寸地把满头金枝玉叶低垂到卑微……没有谁知道她们是怎样战胜冬天的,但见冰雪纷落的那一刻,她们竟忽一下直立起腰身,再现妖娆!她们仿佛在告诉这个世界,自己并非死而复生,而是一直都快乐地活着。现在,面对长白山红松阔叶林带的白桦树,我好像见到了久别重逢的亲人,在心里喊她们为故乡的姐妹。⑩继续上行,到海拔18002100米是岳桦林带。随着紫外线照射的加强和温度的降低,土壤变得越发干燥、贫瘠。大部分树种也不见了,只有岳桦树还在我的视野里,只是,她们变得壮硕低矮,有的竟完全匍匐于地面。这看似屈服了的桦树不再高大,却无愧于岳桦这个名字,真真是一种生长于高山峻岭的不可战胜之树。虽然她们因为胆怯,躲开了风的撕扯,因为随遇而安,在山地上起伏扭曲,退到了生命的绝地,但是在她们心灵的深处,初心如始,一刻也不失落,一点也不猥琐。我折开一段树枝,看到那粗糙的树皮包裹之下,饱满的桦树汁正浸润着新笋一般的木质,就像发烫的血液。岳桦鲜活的木质在我的手里毫发毕现,是那样纤细,那样清新,那样饱满,那样缜密,那样牢不可破,仿佛把万物生存的法则都说尽了,把遥远的春天都包含在内了。我被深深打动,觉得自己的心变成了一个葳蕤的春天。⑪在这里,岳桦已经是最后的木本植物了,她们失去了密林中的温暖,再没有什么可以依凭,永远也不可能重新站立起来,但是她们绝不在最后的时刻放弃,就像马拉松长跑的最后一位选手,咬定青山,拼力攀爬。给予她们力量的不是希望,不是梦想,而是生死关头的那份尊严。她们头顶上的叶子已经很少了,酒在她们身上的阳光也愈发清冷……【乙】就在这时,岳桦身体的尽头,那一丛弱不禁风的树冠,突然间直起90度,向着阳光抬起了沾满泥土的头!那单薄的嫩枝啊,拼力绽放出了崭新的叶!看吧,在每一林倒下的岳桦身上,都有一束这样的绿色火苗,绝地重生,轻盈而舞。⑫长白山的树啊,是一页页书,写满了植物的故事,也蕴含着人世的学问。⑬告别长白山,我的心情就像一瓶刚刚浸泡了山参、灵芝、不老草的酒,尽管没有醇化好,却满满地拥挤在瓶颈,我因此久久不敢动笔,我怕争先恐后涌出来的,是清汤寡水的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给我们的是妙思,路给我们的是质感,我们面临的是永远的开始,永远的无穷尽,正如这读不完的天与地,读不完的长白山。(有删改)7.阅读文章第⑥⑪段,说说作者走进长白山寻到了哪些让自己心仪的树,这些树分别有哪些特点。8.作者在游览中细致观察,写出了景物的独特特征。请从画线的【甲】【乙】两处任选一处作具体赏析。9.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说说你对第⑫段文字的理解。【答案】7.示例:红松:生态价值高,生命力顽强,繁衍不息;白桦:华美,春日树叶碧绿通透,秋日树叶金黄,生命力旺盛;岳桦:壮硕低矮,树皮粗糙但木质鲜活,坚强地绽放新叶。8.示例一:甲处作者细致观察到了榆树和枫桦的外形特点。以有了空洞的老榆树顶上依然枝叶婆娑突出榆树顽强的生命力,用“红叶如云”“白干似银”的比喻写出了枫桦树叶枝干色彩明艳、气势磅礴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地下森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示例二:乙处作者细致观察到了岳桦向上的树冠和单薄的嫩枝。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直起的树冠拟为向着阳光抬起的沾满泥土的头,嫩枝“拼力绽放”新叶,表现出了岳桦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岳桦的敬佩和赞美之情。9.示例:这句话是作者在游览长白山过程中获得的深刻感悟。长白山就像一页页书,告诉我们要精心保护自然,这样才会有如画美景和良好生态;红松经历火山喷发的冲击仍然风华绝代,岳桦在寒冷贫瘠的环境里仍然绽放新芽,告诉我们面对困境,只要坚强执着,仍然可以获得成功的道理。【解析】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结合第⑦段中“红松,他至少已经和我一起成长了五十年,是世间一切大树的代言人。红松浑身是宝,但最惊人的是其生态价值”,第⑧段中“在红松王的麾下,有无数成长中的红松,其中高大威武者不在少数,也有成片的小树幼苗,它们都是红松王的子孙后代,祖祖孙孙,世世代代,未有穷期”,可概括为:红松的生态价值高,生命力顽强,繁衍不息;结合第⑨段中“我百看不厌的白桦林。我看着她们春日如玉,秋日摇金,日夜舞蹈歌唱;到了冰雪堆积的寒冬,看着她们褪尽明媚的衣裙,像米勒油画中的农妇那样慢慢弯下腰,扛着肩背上的冰雪,一寸寸地把满头金枝玉叶低垂到卑微……没有谁知道她们是怎样战胜冬天的,但见冰雪纷落的那一刻,她们竟忽一下直立起腰身,再现妖娆”,可概括为:白桦华美,春日树叶碧绿通透,秋日树叶金黄,生命力旺盛;结合第⑩段中“岳桦树还在我的视野里,只是,她们变得壮硕低矮,有的竟完全匍匐于地面”,第⑪段中“看吧,在每一株倒下的岳桦身上,都有一束这样的绿色火苗,绝地重生,轻盈而舞”,可概括为:岳桦壮硕低矮,树皮粗糙但木质鲜活,坚强地绽放新叶。8.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要求从甲、乙两处中选择一处,从适当的角度进行赏析。甲句,“我看见一棵老榆树,身上已被岁月掏出一个大熊仓,头顶上依然枝叶婆娑;几株枫桦并肩而立,红叶如云,白干似银,相映成辉,楚楚动人……”,结合第③段中“我走在长白山北坡的地下森林里,有了几分置身画境的感觉”,可知本句写的是长白山地下森林的树木情景。“一棵老榆树,身上已被岁月掏出一个大熊仓,头顶上依然枝叶婆娑”,可见老榆树生命力的顽强;“几株枫桦并肩而立,红叶如云,白干似银,相映成辉,楚楚动人”,写出了枫桦树色彩明艳、枝干挺拔的特点。通过对老榆树、枫桦树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长白山北坡地下森林如画景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乙句,“就在这时,岳桦身体的尽头,那一丛弱不禁风的树冠,突然间直起90度,向着阳光抬起了沾满泥土的头!那单薄的嫩枝啊,拼力绽放出了崭新的叶”,写岳桦顽强的生命力。“弱不禁风的树冠,突然间直起90度,向着阳光抬起了沾满泥土的头”是拟人手法,将岳桦单薄的嫩枝昂起沾满泥土的头,赋予它人的情态和毅力,“拼力绽放”崭新的叶,表达了作者对岳桦顽强生命力的敬佩与赞美之情。9.本题考查段落文字的理解。第⑫段,“长白山的树啊,是一页页书,写满了植物的故事,也蕴含着人世的学问”,运用了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了对长白山各种树木顽强生命力的赞美。结合第⑧段中“红松王不愧王者之尊,虽然历经三次火山喷发的袭击,硬是百折不挠,纹丝不动,风华绝代已有500年”,可知红松经历多次火山喷发仍然风华绝代;结合第⑩段中“在每一林倒下的岳桦身上,都有一束这样的绿色火苗,绝地重生,轻盈而舞”,写出了岳桦在高寒的地方仍然绽放新绿。因此“长白山的树”蕴含了无限的生机,启示人们,无论环境多么艰苦,只要满怀信心,坚强执着,就会获得成功。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一个走运的人①在我家附近的一个路口,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树,粗大苍劲的树干,四面伸长的枝叶,昭示这是一株历经沧桑的百年古树,香樟树的清幽常引人驻足。②香樟树下卧着一个小小的杂货铺。小商铺出售一些糖果、烟草之类的小东西,那些瓶瓶罐罐上没有一点积尘。③女店主是一个端庄美丽的女子,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④女店主总是端坐在那里,含笑着招呼客人。闲下来时,她就低下头用丝线编织些小饰物,诸如手链啦、发带啦,随后就挂在店里,有谁喜欢就买走。⑤最初,我到她的店里,就被她编的一个精巧的笔袋所吸引,淡绿色的,像很娇嫩的草。“这笔袋就像春的颜色。”我说,“特别美。”⑥“我真走运,”她的眼里漾起了春光,“遇到了一个知道我心思的人。”⑦她见我喜欢,随即从桌子下面拿出她编的各种小饰物,我惊讶地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她的手上呢:天空的云朵,海上的浪花,草原的骏马,还有那永远开不败的四季花。⑧我买下了笔袋,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位制作者,也许是受到了她友好的对待,也许是她单纯的眼神,也许是她那句“真走运啊”。⑨我常会顺道去看看那家杂货店,有时买些东西,有时只是看看。因为在我的生活圈里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很幸福。有些人在外人看来已经过得相当不错了,但他们本人总觉得还缺点什么,远远谈不上“走运”。⑩可这店主,多么平凡。她终日坐着,等待人们的光顾,还得一张一张抚平那些乱糟糟的零钱。但就是这个人,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还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⑪有一天中午,我路过后门口,她正在吃午饭,就着开水吃一只大大的糯米团。看见我她笑笑,又说自己真走运,吃到了香甜的团子。⑫“你该到对面的店里吃一碗热面。”我说,“那才舒服。”可她说,那团子可不是普通的东西,是她的一位老顾客亲手蒸的。那老太太已经八十多岁了,非常健康,还能爬山呢。⑬“我有这样的朋友,”店主说,“真走运。”⑭还有一次,我到店里买了她编的发卡,绾头发用的,我说去爬黄山时,用它来盘头发。⑮她让我归来时替她带一张黄山的风景照。她又说:“真走运啊!”像是恭喜我,又像是在说她分享了这个“走运”。⑯归来后,我如约前去把我拍摄的最好的一张照片带给她。我还怂恿她,哪天请人照看一下杂货铺,亲自爬上黄山。“有缆车吗?”她问,“真的有?和我想的一样,真幸运啊,要有一天我也能去看看就好了!”⑰“不必坐缆车,慢慢往上攀,爬上天都峰!”我说。⑱“是啊!是啊!”她微笑着,沉醉着,“我梦到过。”⑲后来我搬了住处,好久没有去店里。有一天,我忽然想念起她来,便匆匆赶去。⑳可到了那,香樟树依旧挺立,却不见了小商铺,也不见了女店主,只有石凳上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我惊诧极了,连忙上前打听,老太太说:“搬迁了。”㉑“那您知道女店主去哪儿了吗?”“不知道。”老太太浑浊的眼里一片黯淡。㉒“不容易呀,一个下肢瘫痪的女子!”㉓“谁?”“女店主啊,你不知道?”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原来她是个不能行走的女子!她是坐在特制的轮椅上看管小店的!而我,由于她阳光一样的笑容,却从没在意她缺少什么,还怂恿她去登黄山……㉔一瞬间,歉疚与失落漫上心头。或许今生再难相见了!㉕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10.小说围绕“我”与女店主的交往,写了四件事。请概括其中两件事。第一件事:“我”被女店主编织的精巧笔袋所吸引,买下了笔袋。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件事:“我”送照片给女店主,并怂恿她去登黄山。11.小说中的女店主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12.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加点词语和画线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①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②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13.作者在后文才巧妙地揭示女店主是一个下肢瘫痪的女子,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14.《香樟树下》也可以作为本文的标题,你更喜欢哪个标题?请说明理由。【答案】10.

第二件事:我路过后门口,发现女店主开心知足地把八十多岁的老太太送来的糯米团当午饭。

第三件事:“我”到店里买发卡,女店主嘱托“我”带黄山风景照给她。(意合即可)11.①女店主是一个坚强乐观的人。下肢瘫痪的她从不怨天尤人,对顾客总是报以灿烂的笑容;她不向外人提起自己的腿,以至“我”一直没有发现她是一个下肢瘫痪者。②女店主是一个热爱生活,爱美的人。她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编织成各种小饰物;她一直梦想着去黄山,感受大自然的美;她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③女店主是一个心灵手巧,勤劳的人。她一人经营着商铺,在闲暇时光,不停地编织各种精巧的小饰物;她经营的商铺总是一尘不染。④女店主是一个懂得感恩,善良的人。当别人欣赏她或者帮助她时,她总是心怀感激,说自己“真走运”。⑤女店主是知足常乐的人。下肢瘫痪并不“走运”的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午饭只是开水就一只糯米团也非常开心知足。(答到两点即可,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12.(1)通过神态描写,形象地刻画当“我”听说女店主居然是一个下肢瘫痪者时感到非常意外、吃惊。(2)示例一:通过景物描写,烘托出女店主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对“我”产生的影响,表达“我”对女店主的怀念之情。示例二:运用象征手法。用历尽沧桑依然挺拔的香樟树象征下肢瘫痪却积极乐观的女店主,表达“我”对女店主的敬佩和怀念之情。13.(1)更能突出女店主这一人物形象高大,她虽身残,但她自力更生,感恩生活,积极乐观,对人友善。(2)深化主题,更能表现作者的钦佩之情。(3)使小说收到了出人意料、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14.示例一:我喜欢“香樟树下”。因为“香樟树下”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香樟树又象征着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女店主,标题“香樟树下”能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示例二:我喜欢“一个走运的人”:因为小说中女店主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作者用它贯穿全文:标题“一个走运的人”揭示一个并不“走运”的人感恩生活、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点明了小说的主题。【解析】10.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概括归纳能力。解答时,结合段落和全文内容进行分析即可。先要学会定位,找到问题的答案大致在哪些段落;接着进行筛选,尽量从材料中筛选一些关键词句出来;最后再组织答案。语言表述一定要简洁准确。结合第⑪段“我路过后门口,她正在吃午饭,就着开水吃一只大大的糯米团”,第⑫段“她说,那团子可不是普通的东西,是她的一位老顾客亲手蒸的。那老太太已经八十多岁了,非常健康,还能爬山呢”可概括出第二件事情:女店主开心知足地把八十多岁的老太太送来的糯米团当午饭;结合第⑭段“还有一次,我到店里买了她编的发卡,绾头发用的,我说去爬黄山时,用它来盘头发。她让我归来时替她带一张黄山的风景照”可概括出第三件事情:“我”到店里买发卡时,女店主托“我”带黄山的风景照给她。11.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形成对人物命运和形象的把握即可。结合第④段“闲下来时,她就低下头用丝线编织些小饰物,诸如手链啦、发带啦”可知,女店主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结合第②段“那些瓶瓶罐罐上没有一点积尘”可知,女店主是一个勤劳的人;结合第⑩段内容“可这店主,多么平凡。她终日坐着,等待人们的光顾,还得一张一张抚平那些乱糟糟的零钱。但就是这个人,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还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第⑮段“她让我归来时替她带一张黄山的风景照”可知,她是一个热爱生活,爱美的人;结合第⑫段“又说自己真走运,吃到了香甜的团子”“那团子可不是普通的东西,是她的一位老顾客亲手蒸的”可见女店主是一个懂得感恩,善良的人;结合结尾段“原来她是个不能行走的女子!她是坐在特制的轮椅上看管小店的!而我,由于她阳光一样的笑容,却从没在意她缺少什么”可知,女店主对顾客总是报以灿烂的笑容,以至“我”一直没有发现她是一个下肢瘫痪者,是一个坚强乐观的人;12.本题考查对关键词和关键句子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时,需要在阅读上下文的基础上,结合描写手法进行分析。①瞪”“张”是对“我”的神态描写,结合结尾段“原来她是个不能行走的女子!她是坐在特制的轮椅上看管小店的!而我,由于她阳光一样的笑容,却从没在意她缺少什么”可知,文章中“我”搬离原来的住处之后,才知道以前常见的那位端坐在杂货店的女店主是一个下肢瘫痪的残疾人,自然大吃一惊,更令“我”吃惊的是店主的乐观,因为身体遭受巨大不幸的她总是说着“真走运”,笑对一切,对“我”的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我”的吃惊与诧异;②画线句“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是对香樟树的描写,属于景物描写,写出了香樟树历经沧桑依旧挺拔清香的特点,实则是运用象征手法,以香樟树的高俊挺拔和香远益清来象征女店主经历磨难之后依旧乐观坚强的美好品质;“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烘托出女店主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对“我”产生的影响,以此来表达“我”对女店主的赞美与怀念之情。13.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句段作用的理解把握。解答此题,可以从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情感、突出文章主题、巧妙安排情节等角度进行分析。结合结尾段“原来她是个不能行走的女子!她是坐在特制的轮椅上看管小店的!而我,由于她阳光一样的笑容,却从没在意她缺少什么,还怂恿她去登黄山……”“不容易呀,一个下肢瘫痪的女子!”可知,女店主对顾客总是报以灿烂的笑容,以至“我”一直没有发现她是一个下肢瘫痪者,甚至还怂恿她去登黄山;“不容易呀,一个下肢瘫痪的女子!”这句话在文末才出现,结尾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使情节陡生波澜;与前文的“终日坐着(第④段)”“有缆车吗(第⑯段)”“我梦到过(第⑱段)”等内容照应,使情节前后照应,连贯一致。故事戛然而止,主人公命运如何,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主题上,结尾女店主的下肢瘫痪,与她的乐观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突出了她的坚强,有极大的感染力,更能突出了作者对女主人公的敬佩,敬佩她阳光般灿烂的生活态度。14.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赏析能力。解答时,应结合文本内容,在把握全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选择一个自己认为合适的标题,并写出理由即可。记叙文题目的主要作用:①新颖,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②点明主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③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④语带双关,具有象征意义;⑤作为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奠定全文感情基调。选择香樟树下。以“香樟树下”为标题,能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这篇文章主要讲述香樟树下杂货店里的女店主虽然身有残疾,仍然勤劳善良,在经营杂货店的同时编织精美的物件,并且对生活充满热爱的故事。“香樟树”是这一切的见证,象征着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女店主,所以“香樟树下”,不仅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同时高度概括文章内容。选择一个走运的人。结合文章内容可知,女店主虽然身患残疾,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却是“真走运啊”,作者用它贯穿全文;女店主对顾客总是报以灿烂的笑容,以至“我”一直没有发现她是一个下肢瘫痪者,可见,虽然她并不是一个“走运”的人,却觉得自己是一个“走运的人”,表现了女店主懂得感恩、热爱生活、乐观坚强的积极心态,从而点明了小说的主题。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笔缘丁立梅①做这个,得耐得住性子,还要耐得住寂寞。②我是被他店里的古朴吸引住的。③店门口,青花蓝布之上,悬一支特大号的毛笔。笔杆是用青花瓷做的。谁舍得用这笔来写字啊,得收着藏着才是。④这是边陲古镇。一街的鼎沸之中,它仿佛一座小岛,安静得不像话。⑤我也才从那大红大绿的热闹中走过来。看见这店,身旁的大红大绿全都走远了,喧闹声响也都走远了,人自觉静了。⑥怎么能不静?看他,静静的一个人,像支悬在墙上的狼豪。白衬衫,褐色皮围裙,戴一顶卡其帆布帽,安坐于店堂口,手握镊子,膝上摊一堆说不上是什么动物的毛,一根一根地捡。他每捡一根,都要对着光亮处仔细看一下,分辨出毛的成色、锋颖、粗细、直顺等等。复低头,再捡。这样的动作,他不厌其烦地做,一做十五年。⑦店堂狭窄,只容一人过。两边墙壁上,悬着字画。笔架上,各色各样的毛笔,或插着,或悬着,或躺着。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总有成百上千支吧。这些,全都出自他的手。一根毛一根毛地挑出来,然后,浸泡于水中,用牛角梳慢慢梳理,去绒、齐材子、垫胎、分头、做披毛,再结扎成毫。他说,做成一支毛笔,要一百二十道工序,每一道,都马虎不得。⑧从前他不是做笔的。他父亲是。他父亲的父亲也是。算是祖传了。父亲做笔,名声很大,方圆几百里,都叫得响。有个顶有名的书法家,专程跑上几百里,去买他父亲做的笔,一买几十年。书法家说,不是他父亲做的笔,那字,就不成字了,总也写不出那种味道来。⑨父亲临终前,难咽气,说断了祖宗手艺。他当时在一家机械厂任职,还是个副厂长呢,多少人羡慕着啊。可是,为了让父亲能闭上眼睛上路,他选择了辞职,拿起镊子和牛角梳。⑩这一做,就放不下了。说是热爱,莫若说是习惯了吧。每天早上醒来,他总要摸摸镊子和牛角梳,再把室内所有的笔,都数上一遍,才安心。这种感情,不能笼统地说成执着或是热爱。它是什么呢?就好比你饿了要吃饭,你渴了要喝水,你打个喷嚏会流眼泪,就这样自然而然的。哎呀,说不清啦,最后他这么说。⑪他辗转过不少地方,带着他的手艺。我这卖的不是笔,卖的是懂得,他强调。现在,能静下心来写字画画的人少,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