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复习:《狼》+《寓言四则》+寓言类文言文你了解狼的外形和性格特点吗?你了解狼的外形和性格特点吗?犬科,体型大;身细长,体毛呈棕黄色,腹部略白;高大威武,金毛灿灿,目光如炬,体格雄壮,胸宽背阔,胸腔深厚,狼嗥悠长而悲怆。勇敢,强悍,智慧,凶残,贪婪,狂妄,野心,雄心,耐性,机敏,警觉,体力和耐力强;懂气象,懂地形,懂时机,知己知彼,有计划有目的。文言文复习:《狼》文言文复习:《狼》+《寓言四则》《狼》【知识梳理《狼》课文梳理课文梳理请学生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写作思路:写作思路:屠户遇狼——屠户惧狼——屠户御狼——屠户杀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故事的发生——屠夫遇狼。)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发展——惧狼、御狼。)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高潮和结局——杀狼。)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想一想:想一想:文中的画横线和波浪线的句子是有关狼和屠夫的哪些描写,反映了狼和屠夫的什么形象?整体结构:整体结构:第一部分为叙述:叙述了屠夫与狼相斗的经过。第二部分为议论,点明故事主旨: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无论多么狡诈,终究会失败的。重点回顾 重点回顾一、这篇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或给人怎样的启示?点拨:说明面对像狼那样的邪恶、凶残势力,一味地妥协、退让是没有出路的,只有敢于面对,敢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作品启示:害人害已,自取灭亡;邪不胜正,正义必胜;除恶务尽,不留后患;对邪恶势力,勿抱幻想;要善于识破假象,善于斗争,勇于斗争。二、一位诗人用悲愤的笔调写下这样的诗句:“如今狼已经越来越少,荒野里尽是人在嗥叫”。你是怎样理解的?点拨:人在大量地破坏生态环境,一些重要物种面临灭绝。加强环保意识,建立和谐的人与动物相处的环境。三、写出几个关于狼的成语、谚语、俗语。点拨:成语: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狈为奸,鬼哭狼嚎,狼吞虎咽歇后语:狼吃狼——冷不防俗语:披着羊皮的狼;前怕狼,后怕虎。故事:《东郭先生与狼》、《狼和小羊》四、主旨:像狼一样的恶人或恶势力,无论怎样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五、结尾一段的表达方式及作用:——议论。(内容)点明主旨: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无论多么狡诈,终究会失败的。(结构)总结全文。六、告诫人们(从屠户角度的启示):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或恶势力,不能有任何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七、表现狼狡诈阴险的句子是:(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2)目似瞑,意睱甚。(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表现屠户的警觉性高的句子是:方欲行,转视积薪后;描写狼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是: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八、前狼假寐的目的是:盖以诱敌;一狼洞其中的目的是: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九、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四要素——时间:晚;地点:途中;人物:一屠,二狼;事件:一屠晚归,两狼缀行。重点积累重点积累一、字词分类整理1、通假字:“止”通“只”,意思是只.(止有剩骨;止露尻尾;止增笑耳)。2、一词多义:①之:复投之(代词,代骨头)又数刀毙之/亦毙之(代词,代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主谓之间,不译)久之(助词,凑足音节,不译)②以:投以骨(把)以刀劈狼首(用)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盖以诱敌(来,用来)③止:止有剩骨(“止”通“只”)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停止)④乃: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乃悟前狼假寐(才)⑤前: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形容词,先前的)狼不敢前(动词,上前)⑥意:意暇甚(神情)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想,打算)⑦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方,名词)3、古今异义:①弛担持刀:弛,放下(古);松弛(今)。②屠自后断其股:股,大腿(古);屁股(今)。③一狼仍从:从,跟随(古);介词,常引出时间、地点(今)。4、词类活用:①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用为动词,攻击,胁迫。②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犬一样。③一狼洞其中: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从柴草堆中打洞。⑤“狼不敢前”——上前(名作动)5、特殊句式投以骨倒装句兼省略句,应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二、重点语句翻译1、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译文: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就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2、其一犬坐于前:译: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3、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译文: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译文: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原文: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诸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译文:译文: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文言归纳文言归纳(1)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第二·察传》。题目是编者加的。穿,挖掘、开凿。《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前235)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2)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溉:浇灌。汲:音jí,从井里打水。
(3)及:等到。
(4)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
(5)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
(6)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7)对:应答,回答。
(8)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重点虚词】
宋之丁氏家无井:“之”助词,的。
有闻而传之者曰:“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之闻之于宋君:“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得一人之使:“之”助词,的。
求能之若此:“之”定语后置标志。
于——闻之于宋君:“于”表被动。译为:被宋君听到了。启示启示这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杞人忧天》原文:原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译文: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文言归纳文言归纳选自《列子·天瑞》《列子集释》。题目是编者加的。杞,周朝诸侯国。初在今河南杞县,后迁至今山东安丘东北。《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2)无(wú):无,没有。
(3)晓:告知,开导。
(4)积气:积聚的气体。
(5)若:你。
(6)行止:行动,活动。(7)奈何:为何,为什么。
(8)只使:纵使,即使。中(zhòng)伤:伤害。积块:积聚的土块。四虚:四方。躇(chú)步跐(c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启示(13)舍(shì)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
启示文章通过杞人忧天的故事,嘲笑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文章基本以对话构成,言简意赅,逻辑严谨,读来文气贯通,一气呵成。文章通过杞人忧天的故事,嘲笑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文章基本以对话构成,言简意赅,逻辑严谨,读来文气贯通,一气呵成。【例题精讲】《狼》一、分别给下列加横线的生字选出正确的读音。(1)眈眈相向A.dānB.chén()(2)苫蔽A.zhànB.shàn()(3)少时A.shǎoB.sáo()(4)弛A.cǐB.chí()二、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1)目似瞑()(2)意暇甚()(3)屠自后断其股()(4)乃悟前狼假寐()(5)缀行甚远()(6)两狼之并驱如故()(7)一狼仍从()(8)屠大窘()一.(1)A(2)B(3)A(4)B二.(1)闭眼;(2)空闲;(3)大腿;(4)睡觉;(5)紧跟;(6)原来;(7)跟从;(8)困窘急迫《穿井得一人》一、给加线的字注音
溉汲(
)
杞人(
)
崩坠(
)
躇步(
)跐蹈(
)舍然(
)
二、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线的词。
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
)
国(
)人道之(
)
不若无闻也(
)丁氏对(
)曰
闻(
)之于宋君《杞人忧天》一、给加点字注音身亡所寄()亦不能有所中伤()躇()步跐()蹈其人舍()然大喜二、解释词语意思:①忧天地崩坠()②天果积气()③只使坠()④因往晓之()=5\*GB3⑤身亡所寄()=6\*GB3⑥积()块耳=7\*GB3⑦人舍()然大喜=8\*GB3⑧在天中行止()三、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这句成语。参考答案:《穿井得一人》一、
略
二、等到
说、讲
不如
无、没有
告知、开导
同“释”解除、消除《杞人忧天》一、略二、略三、杞人忧天。【巩固练习】一、表现狼的狡诈行为的句子是()A.乃悟前狼假寐。B.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C.狼不敢前,眈眈相向。D.一狼洞其中,意将送入以攻其后。二、解释下面各句中加横线的词。(1)狼不敢前()(2)恐前后受其敌()(3)一狼洞其中()(4)其一犬坐于前()(5)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三、对下面一词多义的词语加以解释①止有剩骨()②一狼得骨止()①意暇甚()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四、解释下列加横线词的意义或用法(1)顾野有麦场()(2)屠乃奔倚其下()(3)乃悟前狼假寐()(4)屠暴起()(5)以刀劈狼首()(6)盖以诱故()五、下边句子中点明文章中心的句子是()A.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C.狼亦黠矣,而倾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六、翻译下列句子
(1)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杞人忧天》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参考答案:一、D二、(l)上前(2)攻击(3)打洞(4)像狗一样(5)钻洞三、(1)①只;②停止(2)①神情;②想四、(1)看见(2)于是(3)才(4)突然(5)用(6)用来五、C六、(1)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2)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3)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4)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七、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寓言类文言文寓言类文言文定义【知识梳理定义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故事的主人翁有的是人,有的是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其他东西和现象。主主旨主题思想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寓言在创作上经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阅读方法阅读方法叙了什么事刻画了人或动物什么形象寄寓什么道理【例题精讲】瞎子摸象
《涅槃经》
有王告大臣,汝牵一象来示盲者,时众盲各以手触。大王唤众盲问之,汝见象类何物?触其牙者言象形如萝菔根。触其耳者言如箕。触其脚者言如臼。触其脊者言如床。触其腹者言如瓮。触其尾言如绳。
注释:
①萝菔:萝卜。②箕:簸箕。③臼:舂米的石臼。
1.给下列加点词选择正确的注释。
①时众盲各以手触(A.摸B.接触)()
②汝见象类何物?(A.像B.相同)()
2.用现代汉语叙述画线部分的内容。
3.这个成语故事给你哪些启示?
4.你身边有没有“瞎子摸象”这样的现象呢?请举出一两例。参考答案:1.AA2.大王就把各位盲人叫来问他们:“大象像什么东西?”3.不能以偏概全4.略【巩固练习】阅读文言文,完成习题。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1、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⑴子无敢食我也。(无: )⑵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逆: )⑶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遂: )⑷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畏: )2、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⑴虎求百兽而食之()A、要求,请求B、寻求,寻找C、帮助D、需求,需要⑵虎以为然()A、正确,对B、这样C、然而D、然后3、为下列句子中的“之”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字母填入括号内。A、它们,代百兽B、它,代老虎C、它,代狐狸D、它们,代老虎和狐狸⑴虎求百兽而食之()⑵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⑶兽见之皆走()4、选择对下列语句翻译正确的项。⑴天帝使我长百兽()A、上天任命我做百兽的王。B、天帝让我比百兽长寿。C、老天爷让我比百兽年长。D、上天派我带领着百兽。⑵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A、看看百兽见到我的表现敢不走开吗?B、看看百兽和我不离开吗?C、看看百兽看见我敢不逃跑吗?D、看看百兽见到我是不是离开?从寓言中可提炼出一个成语,作为这篇短文的标题。6、分析句子中词语的古今词义。⑴子无敢食我也。子:古义 今义 ⑵兽见之皆走。走:古义 今义 7、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1、⑴不⑵违背⑶于是,就⑷害怕2、⑴B⑵A3、⑴A⑵C⑶D4、⑴A⑵C5、狐假虎威6、⑴第二人称,您;儿子⑵跑;行走7、这篇短文讽刺了那些假借别人权威,招摇撞骗的人,也说明做事如果不加分析,往往会被假象所迷惑。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1.本文选自
末期著名思想家
的著作《》。2.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
3.全文翻译。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其家甚∕智其∕子
B、马∕无故亡∕而入胡C、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D、暮∕而果∕大亡这篇文章的寓意。答案示例:1.战国
韩非
《韩非子》
2.下雨毁坏他的修补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说傍晚丢失认为……聪明连词,表转折3.宋国有一个富人,因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补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的是隔壁的老人。4.
D
5.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告诉人们不能凭空随意猜疑或赞赏别人,要实事求是。)《狼》一、选择题1.下列是对本文的寓意的说明,请选出正确的一项()A.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B.不要被像狼一样的人的假象所迷惑,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C.胜利是斗争换来的,没有斗争,就没有胜利。D.勇敢,坚决,果断,是取得胜利的关键。2.下面是对本文文体的说明,请选出正确的一项()A.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B.本文是一篇随笔札记。C.本文是一篇笔记体小说。D.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3.下面是对《聊斋志异》的分析,把对的选出来。()A.《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B.《聊斋志异》是以谈狐说鬼的手法,隐晦地对当时黑暗、腐败社会进行批判的小说。C.“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志”,表明作者的理志,“异”,是与众不同。D.《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二、阅读本文,做下列题目1.“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句中的“其”指代 2;“场主积薪其中”的“其”指代: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一句中的“之”,是什么词, 作用是 。4.从下列语句中找出跟“狼不敢前”中的“前”的用法相同的词来。()①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②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③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④止增笑耳。5.下面是几句文言的译文,把翻译错的找出来。()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有一个屠夫很晚回家,担中的肉己经没有了。③场主积薪其中——场主在那里堆积了许多柴草。③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夫过去,靠着柴草,放下担子,拿起刀。④目似瞑,意暇甚——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显得很悠闲,没事似的。一、1A.2.C3.BD二、1.狼2.麦场3.句中语助词凑足音节4.刀(后一个)、洞、隧5.①③三、阅读文言文,完成习题。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9.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1分)其一犬坐于前A.其一犬/坐于前B.其一/犬坐于前C.其/一犬坐于前D.其一犬坐/于前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1)敌()(2)股()11.翻译下面句子。(2分)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概括狼的形象,并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2分)参考答案:三、9.B(1分)10.(1)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1分)(2)大腿(1分)11.骨头已经扔尽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2分)12.开始屠户很害怕,存有侥幸心理,给狼扔了两块骨头但未能阻止狼的追赶;后来屠户镇定下来,丢掉幻想准备抵抗,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拿起屠刀;最后屠户坚定决心,勇敢斗争,跳起来,连砍几刀杀死了一只狼,又砍断了另一只狼的后腿并杀死了它。(3分)13.狼的形象:贪婪、狡诈、凶狠;这则故事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或者认为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2分)(意同即可)《寓言四则》一、翻译下列句子。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二、这则故事揭示的道理是?三、拓展迁移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解释句子中“之”的含义:(1)诸儿竞走取之()(2)人问之()(3)取之信然( )2、文章开头交代“王戎七岁”有什么作用?3、译句:⑴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⑵取之信然。4、从“信然”一词看,旁人对王戎所述理由抱有怎样的态度?5、用简短的语言概述本文的内容。参考答案:一、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的身体无处可藏,因而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二、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三、1、⑴代词,代李子⑵代词,代王戎⑶代词,代李子2、暗示王戎年幼,间接写出了他的聪慧。(意近即可)3、略4、信服(意近即可)5、略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
)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
)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本文选自(朝代)淮南王编著的《》
,此书又名《淮南鸿烈》。2.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
3.全文翻译。4.下列各句“之”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
③其邻人之父亦云④人皆吊之
⑤故时有物外之趣
⑥驱之别院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5.“近塞上之人”遭遇了哪几件事?(用原文回答)答:6.成语的来源之一是古人的著作,出自上文的一个成语是:7.这篇文章的寓意。8.关于福祸得失互相转换的辨证关系,中国有许多名言俗语作了精辟的概括,你能说出几句吗?答:答案示例:西汉
刘安
《淮南子》
靠近擅长、善于……的人原因逃跑全、都对其不幸表示安慰就是表疑问,相当于“呢”过了带领有很多喜欢掉落折断大腿拉十分之九这因为腿瘸的原因保全
3.靠近长城一带的人,有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无缘无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来祝贺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可能是祸患呢?”家里富有很多好马,他儿子喜欢骑马,(一次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骨。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人都拿起弓箭去打仗。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这个人唯独因为瘸腿的原因,父子的性命都得以保全。4.
C
5.马无故亡而入胡
堕而折其髀
6.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7.祸福得失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8.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祸福相倚
因祸得福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缀()窘()苫蔽()()奔倚()数刀毙之()()隧()尻()chí()担持刀dāndān()()相向目似míng()意xiá()甚狼亦xiá()矣假miè()二、填空。1、《狼》的作者,是朝著名文学家,本文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2、《聊斋志异》中的“聊斋”是作者的名,“志异”的意思是。3、请写出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4、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惧狼→()→()三、解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之: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③久之,目似暝,意暇甚。()④又数刀毙之()⑤禽兽之变诈几何哉()(2)敌:①恐前后受其攻()②盖以诱敌()(3)止:①一狼得骨止()②止增笑耳()(4)意:①目似瞑,意暇甚()②意将隧以攻其后也()(5)前:①恐前后受其攻()②狼不敢前()四、用“/”标示下列句中的语音停顿。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2、其一犬坐于前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一、zhuìjiǒngshànbìyishùbìsuìkāo弛眈眈瞑暇黠寐二、1、蒲松龄清《聊斋志异》2、书斋记述奇异的事3、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4、遇狼御狼杀狼三、1、①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无实义。②它,代狼。③助词,补充音节,无实义。④它,代狼。⑤结构助词,“的”。2、①攻击,动词。②敌人,名词。3、①停止,动词。②通“只”,只有,副词。4、①神态,名词。②打算,动词。5、①前面,名词。②上前,动词。四、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2、其一/犬坐/于前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五、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9——13题。(15分)(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以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舐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之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1)目似瞑(2)将舐其喉(3)信不诬哉(4)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然野心不过遁逸耳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C.叫嚣乎东西,突乎南北D.而顷刻两毙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以刀劈狼首/乃伪睡以俟B.久之,目似瞑/犬阻之,不使前也C.更不止于野心矣/所欲有甚于生者D.乃杀之而取其革/乃重修岳阳楼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5.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3分9.(2分)(1)鼻烟(2)咬(3)确实、的确(4)遗留、留下、招致(答对一个不得分,答对两个、三个均得1分,答对四个得2分)10(3分)B11.(3分)D12.(4分,每小题2分)(1)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另一只狼象狗似的蹲坐在(屠夫)前面(2)表面上装出亲热的样子,暗中却怀有不可推测的恶意(意思正确即可,关键词“去”“犬”“阳”“阴”译错酌情扣分)13.(3分)阴险、狡猾、奸诈(1分)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1分);乙文主要揭露狼野心不改的本质(1分)。六、比较阅读下面篇文言文,完成12~15题。(10分)【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选自《聊斋志异·牧竖》)【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
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令嗥
B.目似瞑,意暇甚意甚仓皇C.狼不敢前
跑号如前状
D.
相去数十步一狼径去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2分)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2分)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4.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答案:12.B
1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
②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14.D
15.开放题: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是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乙文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六、阅读文言文,完成习题。杨子之邻人亡羊①《列子》杨子②之邻人亡③羊,既率其党④,又请杨子之竖⑤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⑥,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⑦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路焉。吾不知其所之,所以反也。”注:①选自《列子·说符》。②杨子:杨朱,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③亡:丢失。④率其党:带领他的亲属。党,亲族。⑤竖:仆人。⑥既反:已经返回。既,已经。反,同“返”。⑦奚:何,为什么。1.邻人的羊丢失了,他为什么带着许多人去追?很多人去追羊,为什么还让羊跑掉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的意思,并说说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岔路太多,岔道之中又有岔道歧路亡羊,比喻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迷失了正确的方向。塞翁失马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③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④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⑤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⑥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⑦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⑧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⑨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1、联系上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全球电脑镇痛泵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电动汽车高压直流继电器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IO-Link信号灯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堆栈式CMOS图像传感器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经典居间合同
- 农机作业服务合同
- 环保设施运营管理合同
- 热长期供货合同
- 安全监控系统集成服务合同
- 政府与企业合作协议
- 2025年中国X线诊断设备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预防及治疗指南
- 读书心得《好老师征服后进生的14堂课》读后感
-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应急预案(4篇)
- 社会主义发展史(齐鲁师范学院)知到智慧树章节答案
- 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路径探析
- 2024全新钢结构安全培训
- 2025届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分段函数专项训练【含答案】
- 腰椎间盘突出症课件(共100张课件)
-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 2024至2030年中国女装行业市场发展监测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