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隋唐辽宋夏金元时期(原卷版)_第1页
专题03隋唐辽宋夏金元时期(原卷版)_第2页
专题03隋唐辽宋夏金元时期(原卷版)_第3页
专题03隋唐辽宋夏金元时期(原卷版)_第4页
专题03隋唐辽宋夏金元时期(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3隋唐、辽宋夏金元时期(原卷版)一、高频考点解读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统一与灭亡1.隋朝的建立和统:581年,杨坚建立隋朝,被称为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2.隋朝大运河:时间:605年起,隋炀帝开凿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包括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地位:全长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作用:加强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3.科举制初步形成:隋文帝时,初步确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创立: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作用: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革,加强皇帝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扩大官吏选拔范围。2)推动教育发展。3)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1300多年。4.隋朝的灭亡: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618年,隋炀帝被部下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灭亡。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2.唐太宗和“贞观之治’1)名臣:敢于直言的魏征(镜子)、善于谋略的房玄龄、敢于决断的杜如晦2)措施:政治: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②制定法律,减省刑法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④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军事: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3)贡献: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3.女皇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创立殿试制度。4.唐玄宗和“开元盛世”1)名臣:姚崇、宋璟2)措施:①政治:整顿吏治,裁减冗员;②经济:发展经济,改革税制;③文化:注重文教,编修经籍。3)贡献:他统治的前期开创“开元盛世”的鼎盛局面。第3课:盛唐气象1、经济的繁荣农业方面:发明并推广重要的生产工具:曲辕犁、简车手工业:陶瓷器方面有“南青北白”之说,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还有闻名中外的唐三彩。商业表现:长安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长安(城中有东市、西市一是主要的商业区;坊是居民区)。社会风气开放:社会呈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妇女社会地位较高,社会风气兼容并蓄,人们衣食住行多受西北少数民族风俗影响。2、民族交往与交融1).唐朝与吐蕃和亲:唐太宗时期,吐蕃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2).和亲意义: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关系。3).唐太宗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因此,唐太宗被西北地区各族首领奉为“天可汗”,意为各族共同的君主。3、多彩的文学艺术1).诗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最为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白一一“诗仙”;杜甫一一“诗圣”,因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2).书法:颜真卿、欧阳询3).绘画:阎立本一《步辇图》;吴道子一《送子天王图》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1、遣唐使和鉴真东渡1.遣唐使:唐朝时,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概况:十几批(次数多),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规模大),同行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人员类型多)。贡献: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风俗习惯和一些节日)。2.鉴真东渡(扬州大明寺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过程: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意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唐与新罗的关系唐与新罗的关系:(文化交流,经济往来)①新罗派使节和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②新罗商人来华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③新罗仿唐政治制度,用科举制选拔官吏;④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⑤朝鲜音乐传入中国。3、玄奘西行玄奘西行(贞观初年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贡献:①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②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③由其口述,其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1、安史之乱原因:①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②社会上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③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财权于一身,使得中央和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安史之乱是唐玄宗后期的一场叛乱,领导人:安禄山史思明。它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唐朝形成藩镇割据局面。2、黄巢起义、五代十国原因:政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局面,连年灾荒。结果:被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907年,朱温灭唐,我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北方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闵、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影响: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建立: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都城。措施:军事: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将领定期换防中央(相权):削弱相权,分割宰相的权力。地方:文臣担任地方长官,三年一换;设置通判;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设转运使,财政收归中央。2、重文轻武政策: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措施: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形成文臣统兵格局。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影响:利:扭转了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安定:同时促进了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弊:官僚机构臃肿,人民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减弱。第7、8课辽、西夏、北宋并立;南宋与金的对峙1、少数民族发展共同点:学习中原王朝先进文化,发展自己,强大自身。2、宋辽和战:时间:宋真宗」地点:澶州(古称澶渊)盟约: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3、宋、夏和议:元昊向宋称臣,送给西夏岁币,4、金灭辽、北宋:1125年,金灭北宋(靖康之耻),1127年,金灭南宋。5、南宋金对峙:抗金英雄:岳飞,郾城大捷;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机他们统治,杀害岳飞,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准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宋金对峙局面形成。金迁都燕京,改名中都。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原因: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②南方战乱少,③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成就:农业:从越南引进占城稻。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丰饶的粮仓。手工业:纺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南宋后期,棉纺织也兴起。.制瓷业:五大名窑汝窑、均瑶、哥窑、官窑、定窑;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江南地区是制瓷业重心。造船业:广州、泉州、明州造船业发达,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船只配备先进的指南针。商业:开封和杭州是最大的城市,经商取消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出现早市和夜市,并且出现了草市。宋代海外贸易发达,广州和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2、蒙古灭西夏和金:1127年,蒙古灭西夏(成吉思汗病亡),1234年蒙古灭金。南宋和蒙古对峙局面形成。3、元的建立和统一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园,定都大都。统治:施行“治国安民”方略,接受汉族儒臣建议,学习中原王朝,统一:1276年灭亡南宋,1279年统一全国。(南宋大臣文天祥的抗元斗争)意义:结束分裂割据,为统多民族国家进步发展奠定基础。4、抗元英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第11课元朝的统治1、元朝的疆域和民族融合(1)疆域: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唐。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2)民族融合:形成新的民族——2、行省制度中央行政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军事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监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地方(1)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书省(2)其余各地,设置10个行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这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3、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2)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3)西藏地区:元朝建立后,设宣政院直接统,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1、繁华的都市生活(1)都市:北宋开封、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在北宋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2)瓦子和勾栏瓦子: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勾栏: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传统节日如:春节(古代叫元旦)、元宵节、中秋、端午节在宋代都有了。2、宋词和元曲(1)宋词:杰出的词人有苏轼(北宋)、李清照和辛弃疾(南宋)(2)元曲: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3、司马光和《资治通鉴》概况:由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它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背景隋唐时期发明的雕版印刷术,费工费时,而且刻好的版只能印制一种书籍发明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剧术指南针发展战国司南(天然磁铁)——宋代指南工具(人造磁铁)——罗盘针应用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針传播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火药发展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军事传播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二、高频考点必杀题(一).选择题(30小题)1.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阅读如下图隋朝大运河示意图,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①目的是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统治②是隋文帝在位期间开凿③加强了南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④以洛阳为中心,北抵今北京,南至今杭州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2021·广东·模拟预测)隋的“国富”历来为传统的史学家所津津乐道,隋炀帝在全国各地广设粮仓,长安、太原、洛阳等地的仓库储存了几千万匹布帛,直到唐朝初年,这些仓库中的粮食、布帛还没用尽,如此富庶的隋朝却短命而亡,其主要原因是A.上层统治者奢侈腐化 B.隋朝统治政策不得民心C.下层的人民起义不断 D.隋修建大运河耗费国力3.(2021·河南辉县·二模)有学者认为,“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影响的制度”,“是中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A.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B.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C.有利于选拔国家需要的人才 D.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的制度4.(2021·湖北·孝昌县教学研究室模拟预测)汉唐盛世皆是帑藏丰实,充斥汉武太仓的是“陈陈相因”的粟,玄宗开元时的公私仓廪则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引起政府储粮从“粟”到“稻米、粟”这一变化的主要条件是A.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形成 B.政府均田限田措施成效显著C.洲际物种交流影响经济生活 D.交通运输网络日益发展完善5.(2021·重庆九龙坡·七年级期末)《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初年,太宗同意征用18岁以下男子服兵役。中书省拟定敕文,文件到门下省,魏征坚持认为不可,没有签署,前后来回多达四次,太宗发怒,当面责备魏征……魏征以征税失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材料反映了唐太宗A.没有实权 B.穷兵黩武 C.虚心纳谏 D.以民为本6.(2021·全国·七年级单元测试)“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扇俱丰实。”诗中描绘了唐玄宗前期①人口众多②重用人才③国库充实④粮食丰盈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7.(2021·山东济南·中考真题)读右图,它主要反映了唐都长安A.布局严整对称 B.街道宽阔整齐 C.建筑规模宏伟 D.商业繁荣发达8.(2021·湖南望城·七年级期末)如图是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唐三彩骑驼乐舞俑。高大雄伟的骆驼上坐有四人,两人为汉人乐俑,另两人为胡人乐俑,左侧前乐俑左手托琵琶,后乐俑双手作吹笛状,下侧前乐俑着圆领长衣,中间的胡人乐舞俑随着乐曲翩翩起舞。这件乐舞俑折射出唐朝A.边疆巩固 B.兼容并包 C.国力强盛 D.经济繁荣9.(2021·广东·模拟预测)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河南篇目作品占三分之一之多。唐代三大诗人河南有其二。河南著名文学家有蔡文姬、潘安、谢灵运、江淹、韩愈、刘禹锡、元稹、李贺、李商隐等。这说明河南A.是唐朝诗歌的起源地 B.是华夏姓氏的发源地C.是中国文学的发祥地 D.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10.下面图片体现的主题是A.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B.清朝的经济繁荣C.明朝的建筑成就 D.唐代的对外交往11.(2021·广东花都·七年级期末)“五万里的尘土与寒暑,长安与(天竺)那烂陀寺相遇的机缘……把自己淹没于三千佛经的精义。……孤独的灵魂,却在万众的仰慕中升腾,你,才是真正的行者!”对诗歌中“你”的精准评价是A.中日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B.中印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C.中非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D.中阿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12.(2021·湖北·英山县实验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表,据表格内容可得出朝代西汉初期唐朝中叶唐朝末年表现诸侯王发动叛乱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原因分封诸侯节度使权力过重内轻外重影响叛乱被平定,中叶对全国的统治得到加强后患无穷,由盛转衰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A.封建王朝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B.加强中央集权能稳定王朝C.封建割据导致汉朝、唐朝衰亡 D.割据分裂只出现于王朝末期13.(2021·湖北·黄石十四中七年级期中)“铁打的兵权,流水的皇帝。及至赵匡胤陈桥兵变而建立宋,这种局面已经将近100年。殷鉴不远,宋朝开国始便有意识对‘文’与‘武’进行调整,然而虽然有效地防止了将领武装割据,但却导致了宋朝对外作战时屡战屡失败。”下列对材料意思理解最准确的是A.该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B.该政策杜绝了武将专权情况的发生C.该政策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D.该政策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14.(2021·河南师大附中七年级期中)北宋朝廷尽收州县之财,州县日常开支全仰上司批拨。由于州县额定行政费用之外,所收赋税“不留盈余”,或者“水旱洊至(屡次、接连之意),闾里萧然,农民菜色。而郡县且不能以赈救,而坐至流亡。”这说明了A.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划调整B.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C.中央集权制阻碍社会进步D.过分削弱地方权力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15.清朝文士袁枚曾赋诗《澶渊》,诗云:“路出澶河水最清,当年照影见东征……一角黄旗万岁声……行人立马秋风里,懊恼孱王早罢兵。”诗中东征的“万岁”、“孱王”就是宋真宗。袁枚在诗中懊恼宋真宗“早罢兵”,正是基于澶州之战是在令人扼腕痛惜的情况下签订了屈辱条约。签约前的战情是A.宋朝皇上御驾亲征,宋军击毙辽国大将,士气大振B.宋朝士族率豪族衣冠南渡,大量南迁农民安居乐业C.宋朝皇帝战前巡幸蜀地,羽林军竟作乱,皇威扫地D.宋朝皇帝避实击虚,转战半个中国,勤王之师大盛16.(2021·河南唐河·七年级期末)下图是有关民族政权并立存在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A.①④③② B.①②③④ C.③④①② D.②③④①17.(2021·广东龙湖·七年级期末)“宋金都在边界附近设立榷场,这种榷场贸易也十分发达……实际上,除榷场外,民间私相贸易的数量极多。南宋运往金朝的有茶叶、丝织品、瓷器、金属制品和书籍等,金朝运往南宋的有畜产品和药材等。”材料描述的情形可能出现在A.澶渊之盟后 B.宋金和议后 C.岳飞抗金时 D.靖康之变后18.(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岳飞赢得了广大人民的尊敬,主要是因为A.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B.岳飞主张抗金,但被投降派杀害C.岳飞是著名的民族英雄 D.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19.(2021·青海西宁·中考真题)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影响,货币大体经历了“实物→贝币→金属币→纸币”的演进历史,数字货币正在成为当前和未来货币发展的新趋势。北宋前期,随着商贸繁荣出现了A.贝币 B.交子 C.五铢钱 D.圆形方孔钱20.(2021·福建宁德·七年级期末)出现下图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重心的南移 B.自然条件的改善C.社会传统的影响 D.政治中心的变迁21.(2021·山东聊城·七年级期中)《宋史》记载“大中祥符四年……帝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稍)小,不择地而生。”此材料说明宋朝政府A.重视引进农作物优良品种 B.重视农业农村的科技人才C.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 D.实现了全国经济重心南移22.(2021·湖南攸县·七年级期末)下列时间轴中序号④(907年—1368年)反映的时代主题是: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社会变化23.(2021·江西安远·七年级期中)(他)戎马倥偬,征战终生,统一了蒙古,为中国统而战,祖孙三代鏖战六七十年,其后征服民族多至720部。下列属于“他”的事迹的是A.建立蒙古政权 B.建立元朝 C.率军灭南宋 D.完成全国统一24.(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如图是元大都平面图,图中有“孔庙”“太庙”“社稷坛”等。这反映了A.元朝统治者借助儒学来维护统治 B.元朝仍采用中央集权制度C.元朝统治者重视民族交融 D.元朝统治者注重城市规划25.(2021·广东连南·七年级期末)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反—合”阶段的“合”。作者旨在说明行省制A.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巩固了元朝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C.消除了地方分权和实现了中央集权 D.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26.(2021·广东·中考真题)下图是汉、元两代汉中地区的行政区域图。汉代主要依据“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划;元代主要以“犬牙相入”的原则来划分行省。元代此举目的在于A.加强对地方政治军事控制 B.减轻地方财政经济的负担C.配合郡国制度设计的需要 D.保护汉中地区的风俗习惯27.(2021·内蒙古·多伦县第二中学七年级竞赛)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驿传旧有三等,日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jù急),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元史·兵志》载:“元制,设急递铺,以达四方文书之往来……唯兵一昼夜行四百里…凡铺卒皆腰革带,悬铃,持枪,挟雨衣,赍(jī携带)文书以行。”据这两则史料可以推断①宋元时期通过驿站传递文书②政府设驿站加强与地方联系③元朝开始设置驿站④宋元时期陆路交通发达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8.(2021·湖南·长郡中学九年级期中)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选项中属于宋朝市民文化繁盛的表现有A.大相国寺每月举办多次庙会 B.司马光主持编写《资治通鉴》C.南宋匠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D.出现了“词”这一文学体裁29.(2021·广东龙岗·二模)以下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播路线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四大文明的传播A.最远传播至非洲 B.主要发生于汉唐时期C.以海路传播为主 D.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30.(2021·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宋代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直接得益于A.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B.政府传播古典文化C.印刷术的改良和推广 D.市民精神生活丰富材料题(5小题)26.(2021·广东揭东·七年级阶段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材料一:他成功地统一了经历数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他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实行通过考试选拔政府官吏的制度,为中国提供一批批非常得力的行政官员。(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请你写出我国历史上结束割据分裂、实现国家统一的朝代2例?材料二:隋炀帝遂悉荒淫。登基之初,即建洛阳,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杜佑《通典・历代盛衰户口》(2)材料二中你认为隋朝短命而亡的原因有哪些?材料三:请你仔细观察下图,结合所学内容并回答问题。(3)如上图描述的是_____(水利工程的名称)。(4)运河两端城市的现今名称:A.涿郡指今____;B.余杭指今_______(5)当时统治者开通这一工程的目的是什么?27.(2021·安徽瑶海·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表中②处经济发展的状态并分析出现这一态势的主要原因。材料二:隋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时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2)根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唐朝在制度和文化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这些进展对唐朝发展有何影响?材料三:夏四月丁西,御顺天门,军吏执颉利以献捷。自是西北诸蕃咸请上尊号为“天可汗”,于是降玺书册命其君长,则兼称之。——(后晋)刘晌等《旧唐书》卷三《太宗纪下》(3)根据材料三,指出被称为“天可汗”是谁?结合所学分析他被称为“天可汗”的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一个国家实现兴盛所需要具备的要素。28.(2021·广东·中考真题)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部充满互动与交融、从多元到体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胡之名,初本专指匈奴,后为北族通称,以其形貌相同,不可无以为别,故以方位冠之。乌丸、鲜卑之先,称为东胡是也。其后循是例,施诸西北,则曰西胡,曰西域胡……其居地可以屡迁,俗尚亦易融合,惟形貌之异,卒不可泯,故匈奴、乌丸、鲜卑等,入中国后,胡名遂隐,惟西域人则始终蒙是称焉。——摘编自吕思勉《读史札记·胡考》(1)根据材料一,指出称“胡”的民族具体有哪些?分析“胡”由北族通称变成仅指西域人的原因。材料二(2)提取材料二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材料三沙陀族建立的后唐、后晋与后汉王朝,并未带来严重的种族歧视与压迫,反而历经摸爬滚打促成了各民族的融汇。恰恰在这一时期之后,所谓“蕃兵胡将”问题,河北、河东地区的“胡化”问题,不再成为纳入士大夫视野的严重问题。活动在中原地区的沙陀、粟特、回鹘等民族,有许多就地融入了汉族社会。——摘编自邓小南《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五代宋初“胡”“汉”观念有何变化?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图中①政权将哪里作为都城?

宋朝时期建立了一些榷场。请解释榷场的合义。材料二为使宋王朝能长治久安,而不致成为继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的王朝,宋代皇帝做出“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决采,把士大夫群体作为唯一可信精依托的对象,固定为“祖宗家法”。宋太租一再强调“宰相须用读书人。”“不以武人为大帅,专制一道。必以文臣为经略,以总制之。”掌管军致的枢密使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都指挥使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