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重庆市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考模拟调研(四)历史试题历史测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河南省河洛地区苏羊遗址,发现有仰韶和龙山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其中出土了不少带有长江流域屈家岭文化因素的陶器,例如盆形鼎、圈足杯等。兽首石雕是苏羊遗址的高等级遗物,其外形与一件红山文化石雕兽头相似度颇高。苏羊遗址的发掘反映出()A.中原地区是文化交流中心 B.早期国家雏形已经出现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进程 D.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成就〖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其中出土了不少带有长江流域屈家岭文化因素的陶器,例如盆形鼎、圈足杯等。兽首石雕是苏羊遗址的高等级遗物,其外形与一件红山文化石雕兽头相似度颇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羊遗址位于中原地区,其文化遗存与长江流域的屈家岭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存在相似之处,说明这几个区域文化存在交流融合,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原地区的中心地位,排除A项;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是阶级分化和公共权力,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仰韶和龙山都属于新石器中后期的文化遗存,排除D项。故选C项。2.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封功臣为列侯,列侯长居于长安,其封地多位于王国境内。汉文帝即位后,接受贾谊的建议,令列侯各自离京前往封地居住,“为吏及诏所止者,遣太子(到封地)”。这一政策调整()A.减少了国家财政开支 B.意在分散列侯势力C.改变了郡国并存局面 D.开后世推恩令的先河〖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分封导致王侯势力逐渐强大。汉文帝令列侯离京前往封地,意在使列侯远离政治中心,削弱其影响力,B项正确;“减少了国家财政开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西汉政府改变了郡国并存局面发生在汉武帝时期,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令列侯各自离京前往封地居住”与“推恩令”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3.两汉时期,铜钱是商品流通的重要媒介。东汉末年开始,实物取代黄金、铜钱成为主要的交换媒介。曹魏、北魏、北周等政权试图恢复五铢钱,但除了洛阳等大城市外,社会上广大地区仍是使用谷帛交易。这一时期货币经济的萎缩,主要是由于()A.南北政权的分裂对峙 B.游牧民族控制黄河流域C.赋税征收以实物为主 D.北方经济整体水平下降〖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战争冲突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大量人口迁往南方,北方经济有所下滑,货币的作用遭到削弱,D项正确;A项的“南北政权的分裂对峙”不是必然因素,排除A项;B项的“游牧民族控制黄河流域”的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唐宋之前,赋税征收都是以实物为主,排除C项。故选D项。4.辽夏金元特别注重书籍翻译。辽兴宗时期,史官译《贞观政要》《五代史》;金译《论语》《新唐书》;元朝时,多位皇帝都要求翻译《资治通鉴》和《贞观政要》等。这一举措旨在()A.吸取治国理政经验 B.维护国家统一成果C.巩固儒学正统地位 D.继承发展史学传统〖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夏金元时期(中国)。《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著作总结了历史上的国家兴衰。翻译、学习这些史籍有利于吸收治国理政经验,巩固统治,A项正确;辽兴宗时期,国家没有实现统一,排除B项;“巩固儒学正统地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继承发展史学传统”只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5.清嘉庆年间,直隶各州县乡村“逢有麦之年,共立青苗会”,负责看守青苗,“按地亩股数均摊(费用)”。道光十二年(1832),京畿地区“包谷、高粱、黄豆全行枯槁”,在直隶宝坻县黄庄,青苗会主持祈雨仪式,并筹集钱文,“公议演戏酬神”。青苗会的活动()A.保障了农业的稳定发展 B.弥补了基层治理的不足C.改变了传统乡村治理模式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材料表明,青苗会是民间自发形成的组织。地方灾害严重,政府治理不力,青苗会的活动弥补了政府基层治理的不足,B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化,且不符合材料中心,排除A项;当时乡村治理模式没有改变,依然是基层宗族自治,排除C项;D项的“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符合材料指向,排除D项。故选B项。6.清代的财政体系有以“起运”“存留”为标志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划分。清初,存留与起运各占一半,自康熙中叶至嘉庆、道光年间,地方存留一般不超过25%。“咸同以来,各省军务倥偬,……疆臣遂多就地筹款,以济军食”,部分款项各省“自筹自用,向不报部”。这一变化导致晚清政府()A.中央财政权力削弱 B.地方与中央财政分权C.财政收支入不敷出 D.面临白银外流的压力〖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材料表明,鸦片战争前,中央财政占据绝对优势,鸦片战争后,地方自行筹款,自行使用,这体现了地方财政独立性的增强,从而削弱了中央财政权力,A项正确;“地方与中央财政分权”只能体现部分材料,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财政收支入不敷出”的财政现状,排除C项;本题主旨“晚清政府的财政”,而“面临白银外流的压力”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7.1905年,孙中山曾访问在比利时的社会党国际局(第二国际书记处),要求接纳其领导的革命党为成员。在会谈中,孙中山指出,中国要吸收欧洲文明的精华,而决不成为其糟粕的牺牲品,即由中世纪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这反映出孙中山()A.积极探索中国振兴道路 B.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目标C.接受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D.认识到扶助农工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指出,孙中山力图避免欧洲发展道路的弊端,这体现了孙中山在反思学习西方的救国道路,A项正确;在1905年,孙中山的方针主要是反封建,没有明确反帝的目标,“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目标”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孙中山坚持资本主义制度,没有接受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排除C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8.资料显示,1912年上海仅有7家纱厂,此后数年一直维持在6—7家的水准。1919年上海纱厂有11家,1924年则达到24家。棉纱业之外,上海机器缫丝业也发展迅速,1912年丝厂数为48家,1927年增长到93家。以下有关解读,合理的是()A.西方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B.上海成为全国经济中心C.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根本改善 D.北洋时期经济有所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表明,1912-1927年间,上海纺织业在持续发展,这体现了北洋时期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排除A项;“上海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B项;C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9.1938年秋,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全会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决定以主要力量在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这表明()A.继续土地革命的方针政策 B.开始确立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C.提出了民主联合政府主张 D.坚持乡村包围城市的斗争道路〖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表明,决定集中力量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分布于农村地区,这体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斗争道路,D项正确;在抗战时期,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没有继续土地革命的方针政策,排除A项;1937年国共合作实现后,八路军、新四军即开赴敌后开辟敌后战场,排除B项;明确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是在中共七大,排除C项。故选D项。10.下表: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获取情况(单位:亿元)。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A)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B)(B/A)2000年304.934.50.112004年397.482.50.212008年466.9184.20.392012年393.9201.70.512016年475.42080.442019年476.7537.41.13注:按照我国现行统计标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A.国有企业改革走向深入 B.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增强C.工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D.形成了独立工业体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材料表明,21世纪以来,我国工业企业引进的国外技术有一定增多,而购买的国内技术大大增加,到2019年,购买的国内技术已超过国外技术,这体现了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增强,B项正确;材料并未指明是国有企业,排除A项;C项的“工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的说法,不能据材料得出,排除C项;D项的“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1.贵霜帝国兴起于公元前1世纪初,鼎盛时期的疆域西起伊朗边境,东至恒河中游。下图所示是贵霜王威玛·卡德菲塞斯时期发行的金币:正面图案为国王手持权杖,背面是执三叉戟的印度教湿婆神,周边铭文则以希腊语和佉卢文书写。该钱币可以实证()A.古代印度政教合一体制 B.欧亚之间商业贸易繁荣C.贵霜帝国多元文化并存 D.丝路贸易使用统一货币〖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贵霜帝国时期。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中的贵霜金币,有印度教湿婆神图案,铭文则以希腊语和佉卢文书写,这可以印证贵霜帝国内多元文化的并存,C项正确;题干信息“国王手持权杖、印度教湿婆神”并不能得出政教合一的体制,排除A项;仅凭金币的图案特点无法得出欧亚商业贸易繁荣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贵霜帝国时期的金币信息,无法得出丝路贸易使用统一货币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12.18世纪,现代板球运动在英国逐渐形成。进入19世纪,板球运动迅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哪里插着英国国旗,哪里就有板球运动”。印度的板球运动发展迅速,土著精英被吸纳为俱乐部成员,优秀的板球手还代表英国参加比赛。由此可见,板球运动的广泛传播主要是由于()A.体育运动走向商业化 B.符合英国殖民扩张的需要C.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适应国际交流的发展形势〖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18至19世纪的世界。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世纪英国是最大的殖民国家。题干表明,板球运动从英国传到了其海外殖民地,英国还积极吸收印度板球手代表英国参加比赛,这是为了强化殖民地人民对英国的认同,这符合了英国殖民扩张的需要,B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体育运动走向商业化的特征,没有体现体育运动与商业之间的联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板球运动与殖民扩张的关系,无法据此得出社会基础广泛的结论,没有体现板球运动的社会基础,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英国通过板球运动渗透其殖民扩张,因此板球运动的传播适应了其殖民扩张的需要,不是正常的国际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13.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拉丁美洲陆续建立了18个独立国家。下表是1913年拉美国家主要出口产品占世界出口量比重统计。据此可知()出口产品占世界出口量比重(%)谷物17.9畜产品11.5咖啡、可可、茶叶62.1糖37.6橡胶、毛皮与皮革25.1A.经济发展保障拉美独立 B.欧美国家原料需求扩大C.拉美地区经济畸形发展 D.国际经济秩序得以重塑〖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表格数据显示,独立后的拉美国家主要出口产品还是农产品和初级工业品,这反映其经济单一、结构失衡,C项正确;“经济发展保障拉美独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欧美国家原料需求扩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在1913年国际经济秩序依然被帝国主义国家控制,“国际经济秩序得以重塑”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4.1932至1937年间,苏联先后同英法美等10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还与周边邻近国家等签订了一系列友好互助条约。受英法等国的联合邀请,1934年9月苏联正式加入国际联盟,并担任国联常任理事国。这一形势()A.改变了一战后的国际格局 B.有利于苏联的工业化建设C.遏制了法西斯势力的扩张 D.有利于共同应对经济危机〖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显示,20世纪30年代,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并加入国联,这改善了苏联的外部环境,提高了其国际地位,有利于国内工业化建设,B项正确;“改变了一战后的国际格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苏联改善外交环境,与“遏制了法西斯势力的扩张”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有利于共同应对经济危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5.1963年7月,美国开征“利息平衡税”,对美国居民购买外国股票或者外国债券收益征收所得税;1968年1月,又颁布《国外直接投资规则》,对美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实行强制管理。这些措施旨在()A.应对侵越战争困境 B.加强政府干预经济C.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D.缓解国际收支失衡〖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8年(美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随着西欧、日本等国的经济发展,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遭受挑战。美国限制本国民众及企业对外投资,是为了防止资金外流,以缓解国际收支失衡问题,D项正确;《国外直接投资规则》的目的是缓解国际收支失衡,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本题主旨“国际收支平衡”,而“加强政府干预经济”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和平演变战略”是美国的冷战的策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6—18世纪,欧洲的思想家从来华传教士反馈的图像中“发现”了中国,其中法国的表现尤为特殊。17世纪末到18世纪70年代,法国知识界围绕着中国文化展开了研究和争论,典型如伏尔泰与孟德斯鸠关于中国文化之争。伏尔泰向往贤明而仁慈的君主,当他从耶稣会士笔下看到中国皇帝形象时,自认为找到了开明君主典范。伏尔泰认为“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孟德斯鸠不否定中国文化中有积极的一面,但他认为要坚持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就必须与中国划清界线。在孟德斯鸠看来,中国的法律所强调的是义务而不是权利,其间有许多刑罚条款却少有正义、平等、自由的内涵。值得注意的是,伏尔泰和孟德斯鸠所接触的中国材料基本上是一样的,但他们却对中国文化给予了截然不同的评价。——摘编自严建强《“中国热”的法国特征及其解释》等材料二1840年前后中西文化交流再次开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统治阶层为了解西学,设立了专门的官方翻译机构。其中历时最久、出书最多、影响最大的是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和京师同文馆,译书主要涉及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科学,以及与工业制造有关的冶炼、造船、化工等应用科学。1895年后,译书之风大盛,不但一些知识分子翻译出版西书,形成了翻译群体,各种社团、报刊也加入这股译介西学的洪流。这一时期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西译家首推严复。他先后翻译了赫胥黎《天演论》、亚当·斯密《原富》、孟德斯鸠《法意》、斯宾塞《群学肄言》等10多种西方著作,在当时的思想界影响极大。有学者认为,严复所译的著作要比一大批传教士与洋务人士30年间所出的全部作品和书籍,更能适应这时代的要求。——摘编自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17—18世纪法国思想家关于中国文化争论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晚清时期中国翻译活动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背景。(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认识。〖答案〗(1)内容:伏尔泰对中国政治思想和制度持肯定态度;孟德斯鸠承认中国文化的积极意义,但反对中国的专制政体。评价:法国思想家们的政治理想与社会改造方案存在差异,对中国文化的评价主观色彩较浓;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文化在法国和欧洲的传播;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促进了法国社会的转型(思想解放)。(2)特点:翻译内容从自然科学、技术转向政治文化;翻译主体由官办机构转向民间社团和私人。背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洋务运动破产;西学东渐、思想解放走向深入;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任答3点)(3)认识: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进步的重要条件;东西方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互学互鉴;对文明的认识、评价要坚持以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答3点)〖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至18世纪的法国。第一小问内容:由材料“伏尔泰向往贤明而仁慈的君主,当他从耶稣会士笔下看到中国皇帝形象时,自认为找到了开明君主典范。”“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可得出伏尔泰对中国政治思想和制度持肯定态度;由材料“孟德斯鸠不否定中国文化中有积极的一面,但他认为要坚持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就必须与中国划清界线。”“中国的法律所强调的是义务而不是权利,其间有许多刑罚条款却少有正义、平等、自由的内涵。”可得出孟德斯鸠承认中国文化的积极意义,但反对中国的专制政体。第二小问评价:由材料“17世纪末到18世纪70年代,法国知识界围绕着中国文化展开了研究和争论,典型如伏尔泰与孟德斯鸠关于中国文化之争。”及所学可得出法国思想家们的政治理想与社会改造方案存在差异,对中国文化的评价主观色彩较浓;由材料“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中国的法律所强调的是义务而不是权利,其间有许多刑罚条款却少有正义、平等、自由的内涵”及所学可得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文化在法国和欧洲的传播;结合所学可得出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促进了法国社会的转型(思想解放)。【小问2】本题是特点、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译书主要涉及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科学,以及与工业制造有关的冶炼、造船、化工等应用科学。……这一时期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西译家首推严复。他先后翻译了赫胥黎《天演论》、亚当·斯密《原富》、孟德斯鸠《法意》、斯宾塞《群学肄言》等10多种西方著作”可得出翻译内容从自然科学、技术转向政治文化;由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统治阶层为了解西学,设立了专门的官方翻译机构。……1895年后,译书之风大盛,不但一些知识分子翻译出版西书,形成了翻译群体,各种社团、报刊也加入这股译介西学的洪流。”可得出翻译主体由官办机构转向民间社团和私人。第二小问背景:由材料“1895年后,译书之风大盛,不但一些知识分子翻译出版西书,形成了翻译群体,各种社团、报刊也加入这股译介西学的洪流。”及所学可知,分别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运动的破产、西学东渐的深入、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等方面分析说明。【小问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由材料“17世纪末到18世纪70年代,法国知识界围绕着中国文化展开了研究和争论,典型如伏尔泰与孟德斯鸠关于中国文化之争。”“1840年前后中西文化交流再次开启。”及所学可得出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进步的重要条件;由材料“1895年后,译书之风大盛,不但一些知识分子翻译出版西书,形成了翻译群体,各种社团、报刊也加入这股译介西学的洪流。”及所学可得出东西方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互学互鉴;结合所学可知,对文明的认识、评价要坚持以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明代除了像《本草纲目》这样享誉世界的巨著,许多医书至今仍是中医学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参考文献。曾毅在《明代医书作者的群体研究》一文中考察了442位明代医书作者信息,调研了《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与《宋以后医籍年表》中成书于明代、作者可考的812种医书,得到如下情况。医书作者信息表(部分)地域浙(127)、苏(95)、皖(60)、赣(37)、沪(17)、豫(17)、鄂(16)、闵(15)、鲁(13)、冀(7)、川(7)、陕(5)、湘(5)、晋(4)、粤(3),桂、贵、滇、辽、琼各1。科考227位作者科考情况不明;获取到功名的医书作者有131位,其中进士68位,举人16位,武举人4位,生员43位;参加科举未获得功名45位。身份职业医家,包括官医52位、民间医163位。民间医家中有61位其原本职业目标与早年学习的知识并不是医学,而是科举或文学;兼业医家(有其他职业,如官,同时行医者)40人;非医家187人,这其中官员112、儒生26、文人10、僧道25、书商6、藩王2。——据曾毅《明代医书作者的群体研究》整理从材料中提取两个有关明代医书创作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答案〗信息1:医书作者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阐述:南宋以来,随着经济重心的完全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了全国的经济中心,文化教育也得到显著发展,该地区医学创作有较好的物质、人才基础。这一信息反映出北方医学的式微,明代中国的医学中心南移。信息2:医书创作呈现出前期少,中期缓慢增长,后期快速增长的势态。明代中后期经济的发展、商业出版等因素是促进医书产出的重要动力。阐述:明朝中后期,随着白银的流入以及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明代中后期的商品经济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为明代中后期的医书创造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同时,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商品发达的经济带动医学技术以及商业出版的发展,各种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明代中后期的医书创作快速增长。〖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提取信息。根据材料“ 地域:浙(127)、苏(95)、皖(60)、赣(37)、沪(17)、豫(17)、鄂(16)、闽(15)、鲁(13)、冀(7)、川(7)、陕(5)、湘(5)、晋(4)、粤(3),桂、贵、滇、辽、琼各1。”可知,医书作者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根据材料“医书数量与进士作者人数的时间趋势”的数据变化可知,医书创作呈现出前期少,中期缓慢增长,后期快速增长的势态。明代中后期经济的发展、商业出版等因素是促进医书产出的重要动力。其次,选择信息,进行说明。根据材料信息,选择的信息是:医书作者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再确定信息的基础上,根据明代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说明,由此可知,南宋以来,随着经济重心的完全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了全国的经济中心,文化教育也得到显著发展,该地区医学创作有较好的物质、人才基础。这一信息反映出北方医学的式微,明代中国的医学中心南移。选择的信息是:医书创作呈现出前期少,中期缓慢增长,后期快速增长的势态。明代中后期经济的发展、商业出版等因素是促进医书产出的重要动力。根据材料“图书数量与进士作者人数的时间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随着白银的流入以及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明代中后期的商品经济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为明代中后期的医书创造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同时,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商品发达的经济带动医学技术以及商业出版的发展,各种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明代中后期的医书创作快速增长。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中国的对外援助开始于1949年。1950年到1960年左右,中国向亚洲的越南、朝鲜、非洲的几内亚和拉丁美洲的古巴等十多个国家提供了军事援助。1963年底到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访问亚非十四国期间,对外宣布了中国对外提供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强调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的主权。虽然中国对外经济援助的八项基本原则明确提出“以无息或低息贷款的方式提供经济援助”,但截至1978年年底,中国的对外援助仍然是以无偿援助为主。1950—1977年,虽然中国经历了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但援外工作始终没有停止。——摘编自唐丽霞《新中国70年对外援助的实践与经验》等材料二二战后美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援助,但1947年开始的马歇尔计划是以重建西欧经济为核心并不涉及对不发达国家的经济援助。1949年,杜鲁门提出了“第四点计划”,强调使美国“科学进步和工业发展所提供的利益用于不发达地区的进步和成长”。不久后美国在蒙得维的亚召集16个拉美国家举行会议,会上拉美各国一再要求美国帮助发展基础工业,但美国代表强调其在拉美的投资重点是原料开采和粗加工、轻工业、装配业等。1957年美国设立了“发展贷款基金”来对全世界发展中国家贷款,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仅针对可能与苏联发生冲突的国家。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援助重点转向了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摘编自周琪《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援助的目标和方法》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对外援助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国援助发展中国家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期间中、美对发展中国家援助的根本区别。〖答案〗(1)意义:树立了良好的大国形象,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拓展了外交关系,为国内建设、国家安全创造条件;有利于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包围;推动了民族解放和国际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援助提供了经验借鉴。(答3点)(2)原因:与苏联冷战、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美国经济的发展需要这些国家的市场和资源;发展中国家逐渐崛起,成为重要国际力量。(3)区别:美国以美国优先为出发点,奉行霸权主义,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中国坚持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主权,以无偿援助为主。〖解析〗【小问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一“中国的对外援助开始于1949年。1950年到1960年左右,中国向亚洲的越南、朝鲜、非洲的几内亚和拉丁美洲的古巴等十多个国家提供了军事援助。”可知,树立了良好的大国形象,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根据材料一“对外宣布了中国对外提供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强调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的主权。”可知,拓展了外交关系,为国内建设、国家安全创造条件;根据材料一“以无息或低息贷款的方式提供经济援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包围并且推动了民族解放和国际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一“1950—1977年,虽然中国经历了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但援外工作始终没有停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援助提供了经验借鉴。【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世界。根据材料二“科学进步和工业发展所提供的利益用于不发达地区的进步和成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苏联冷战、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根据材料一“但美国代表强调其在拉美的投资重点是原料开采和粗加工、轻工业、装配业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经济的发展需要这些国家的市场和资源;根据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援助重点转向了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展中国家逐渐崛起,成为重要国际力量。【小问3】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世界。根据材料二“科学进步和工业发展所提供的利益用于不发达地区的进步和成长”与“1957年美国设立了‘发展贷款基金’来对全世界发展中国家贷款,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仅针对可能与苏联发生冲突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以美国优先为出发点,奉行霸权主义,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根据材料二“周恩来总理访问亚非十四国期间,对外宣布了中国对外提供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强调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的主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坚持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主权,以无偿援助为主。重庆市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考模拟调研(四)历史试题历史测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河南省河洛地区苏羊遗址,发现有仰韶和龙山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其中出土了不少带有长江流域屈家岭文化因素的陶器,例如盆形鼎、圈足杯等。兽首石雕是苏羊遗址的高等级遗物,其外形与一件红山文化石雕兽头相似度颇高。苏羊遗址的发掘反映出()A.中原地区是文化交流中心 B.早期国家雏形已经出现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进程 D.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成就〖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其中出土了不少带有长江流域屈家岭文化因素的陶器,例如盆形鼎、圈足杯等。兽首石雕是苏羊遗址的高等级遗物,其外形与一件红山文化石雕兽头相似度颇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羊遗址位于中原地区,其文化遗存与长江流域的屈家岭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存在相似之处,说明这几个区域文化存在交流融合,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原地区的中心地位,排除A项;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是阶级分化和公共权力,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仰韶和龙山都属于新石器中后期的文化遗存,排除D项。故选C项。2.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封功臣为列侯,列侯长居于长安,其封地多位于王国境内。汉文帝即位后,接受贾谊的建议,令列侯各自离京前往封地居住,“为吏及诏所止者,遣太子(到封地)”。这一政策调整()A.减少了国家财政开支 B.意在分散列侯势力C.改变了郡国并存局面 D.开后世推恩令的先河〖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分封导致王侯势力逐渐强大。汉文帝令列侯离京前往封地,意在使列侯远离政治中心,削弱其影响力,B项正确;“减少了国家财政开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西汉政府改变了郡国并存局面发生在汉武帝时期,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令列侯各自离京前往封地居住”与“推恩令”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3.两汉时期,铜钱是商品流通的重要媒介。东汉末年开始,实物取代黄金、铜钱成为主要的交换媒介。曹魏、北魏、北周等政权试图恢复五铢钱,但除了洛阳等大城市外,社会上广大地区仍是使用谷帛交易。这一时期货币经济的萎缩,主要是由于()A.南北政权的分裂对峙 B.游牧民族控制黄河流域C.赋税征收以实物为主 D.北方经济整体水平下降〖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战争冲突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大量人口迁往南方,北方经济有所下滑,货币的作用遭到削弱,D项正确;A项的“南北政权的分裂对峙”不是必然因素,排除A项;B项的“游牧民族控制黄河流域”的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唐宋之前,赋税征收都是以实物为主,排除C项。故选D项。4.辽夏金元特别注重书籍翻译。辽兴宗时期,史官译《贞观政要》《五代史》;金译《论语》《新唐书》;元朝时,多位皇帝都要求翻译《资治通鉴》和《贞观政要》等。这一举措旨在()A.吸取治国理政经验 B.维护国家统一成果C.巩固儒学正统地位 D.继承发展史学传统〖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夏金元时期(中国)。《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著作总结了历史上的国家兴衰。翻译、学习这些史籍有利于吸收治国理政经验,巩固统治,A项正确;辽兴宗时期,国家没有实现统一,排除B项;“巩固儒学正统地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继承发展史学传统”只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5.清嘉庆年间,直隶各州县乡村“逢有麦之年,共立青苗会”,负责看守青苗,“按地亩股数均摊(费用)”。道光十二年(1832),京畿地区“包谷、高粱、黄豆全行枯槁”,在直隶宝坻县黄庄,青苗会主持祈雨仪式,并筹集钱文,“公议演戏酬神”。青苗会的活动()A.保障了农业的稳定发展 B.弥补了基层治理的不足C.改变了传统乡村治理模式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材料表明,青苗会是民间自发形成的组织。地方灾害严重,政府治理不力,青苗会的活动弥补了政府基层治理的不足,B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化,且不符合材料中心,排除A项;当时乡村治理模式没有改变,依然是基层宗族自治,排除C项;D项的“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符合材料指向,排除D项。故选B项。6.清代的财政体系有以“起运”“存留”为标志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划分。清初,存留与起运各占一半,自康熙中叶至嘉庆、道光年间,地方存留一般不超过25%。“咸同以来,各省军务倥偬,……疆臣遂多就地筹款,以济军食”,部分款项各省“自筹自用,向不报部”。这一变化导致晚清政府()A.中央财政权力削弱 B.地方与中央财政分权C.财政收支入不敷出 D.面临白银外流的压力〖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材料表明,鸦片战争前,中央财政占据绝对优势,鸦片战争后,地方自行筹款,自行使用,这体现了地方财政独立性的增强,从而削弱了中央财政权力,A项正确;“地方与中央财政分权”只能体现部分材料,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财政收支入不敷出”的财政现状,排除C项;本题主旨“晚清政府的财政”,而“面临白银外流的压力”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7.1905年,孙中山曾访问在比利时的社会党国际局(第二国际书记处),要求接纳其领导的革命党为成员。在会谈中,孙中山指出,中国要吸收欧洲文明的精华,而决不成为其糟粕的牺牲品,即由中世纪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这反映出孙中山()A.积极探索中国振兴道路 B.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目标C.接受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D.认识到扶助农工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指出,孙中山力图避免欧洲发展道路的弊端,这体现了孙中山在反思学习西方的救国道路,A项正确;在1905年,孙中山的方针主要是反封建,没有明确反帝的目标,“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目标”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孙中山坚持资本主义制度,没有接受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排除C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8.资料显示,1912年上海仅有7家纱厂,此后数年一直维持在6—7家的水准。1919年上海纱厂有11家,1924年则达到24家。棉纱业之外,上海机器缫丝业也发展迅速,1912年丝厂数为48家,1927年增长到93家。以下有关解读,合理的是()A.西方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B.上海成为全国经济中心C.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根本改善 D.北洋时期经济有所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表明,1912-1927年间,上海纺织业在持续发展,这体现了北洋时期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排除A项;“上海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B项;C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9.1938年秋,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全会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决定以主要力量在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这表明()A.继续土地革命的方针政策 B.开始确立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C.提出了民主联合政府主张 D.坚持乡村包围城市的斗争道路〖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表明,决定集中力量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分布于农村地区,这体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斗争道路,D项正确;在抗战时期,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没有继续土地革命的方针政策,排除A项;1937年国共合作实现后,八路军、新四军即开赴敌后开辟敌后战场,排除B项;明确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是在中共七大,排除C项。故选D项。10.下表: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获取情况(单位:亿元)。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A)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B)(B/A)2000年304.934.50.112004年397.482.50.212008年466.9184.20.392012年393.9201.70.512016年475.42080.442019年476.7537.41.13注:按照我国现行统计标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A.国有企业改革走向深入 B.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增强C.工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D.形成了独立工业体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材料表明,21世纪以来,我国工业企业引进的国外技术有一定增多,而购买的国内技术大大增加,到2019年,购买的国内技术已超过国外技术,这体现了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增强,B项正确;材料并未指明是国有企业,排除A项;C项的“工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的说法,不能据材料得出,排除C项;D项的“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1.贵霜帝国兴起于公元前1世纪初,鼎盛时期的疆域西起伊朗边境,东至恒河中游。下图所示是贵霜王威玛·卡德菲塞斯时期发行的金币:正面图案为国王手持权杖,背面是执三叉戟的印度教湿婆神,周边铭文则以希腊语和佉卢文书写。该钱币可以实证()A.古代印度政教合一体制 B.欧亚之间商业贸易繁荣C.贵霜帝国多元文化并存 D.丝路贸易使用统一货币〖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贵霜帝国时期。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中的贵霜金币,有印度教湿婆神图案,铭文则以希腊语和佉卢文书写,这可以印证贵霜帝国内多元文化的并存,C项正确;题干信息“国王手持权杖、印度教湿婆神”并不能得出政教合一的体制,排除A项;仅凭金币的图案特点无法得出欧亚商业贸易繁荣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贵霜帝国时期的金币信息,无法得出丝路贸易使用统一货币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12.18世纪,现代板球运动在英国逐渐形成。进入19世纪,板球运动迅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哪里插着英国国旗,哪里就有板球运动”。印度的板球运动发展迅速,土著精英被吸纳为俱乐部成员,优秀的板球手还代表英国参加比赛。由此可见,板球运动的广泛传播主要是由于()A.体育运动走向商业化 B.符合英国殖民扩张的需要C.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适应国际交流的发展形势〖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18至19世纪的世界。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世纪英国是最大的殖民国家。题干表明,板球运动从英国传到了其海外殖民地,英国还积极吸收印度板球手代表英国参加比赛,这是为了强化殖民地人民对英国的认同,这符合了英国殖民扩张的需要,B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体育运动走向商业化的特征,没有体现体育运动与商业之间的联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板球运动与殖民扩张的关系,无法据此得出社会基础广泛的结论,没有体现板球运动的社会基础,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英国通过板球运动渗透其殖民扩张,因此板球运动的传播适应了其殖民扩张的需要,不是正常的国际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13.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拉丁美洲陆续建立了18个独立国家。下表是1913年拉美国家主要出口产品占世界出口量比重统计。据此可知()出口产品占世界出口量比重(%)谷物17.9畜产品11.5咖啡、可可、茶叶62.1糖37.6橡胶、毛皮与皮革25.1A.经济发展保障拉美独立 B.欧美国家原料需求扩大C.拉美地区经济畸形发展 D.国际经济秩序得以重塑〖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表格数据显示,独立后的拉美国家主要出口产品还是农产品和初级工业品,这反映其经济单一、结构失衡,C项正确;“经济发展保障拉美独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欧美国家原料需求扩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在1913年国际经济秩序依然被帝国主义国家控制,“国际经济秩序得以重塑”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4.1932至1937年间,苏联先后同英法美等10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还与周边邻近国家等签订了一系列友好互助条约。受英法等国的联合邀请,1934年9月苏联正式加入国际联盟,并担任国联常任理事国。这一形势()A.改变了一战后的国际格局 B.有利于苏联的工业化建设C.遏制了法西斯势力的扩张 D.有利于共同应对经济危机〖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显示,20世纪30年代,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并加入国联,这改善了苏联的外部环境,提高了其国际地位,有利于国内工业化建设,B项正确;“改变了一战后的国际格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苏联改善外交环境,与“遏制了法西斯势力的扩张”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有利于共同应对经济危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5.1963年7月,美国开征“利息平衡税”,对美国居民购买外国股票或者外国债券收益征收所得税;1968年1月,又颁布《国外直接投资规则》,对美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实行强制管理。这些措施旨在()A.应对侵越战争困境 B.加强政府干预经济C.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D.缓解国际收支失衡〖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8年(美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随着西欧、日本等国的经济发展,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遭受挑战。美国限制本国民众及企业对外投资,是为了防止资金外流,以缓解国际收支失衡问题,D项正确;《国外直接投资规则》的目的是缓解国际收支失衡,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本题主旨“国际收支平衡”,而“加强政府干预经济”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和平演变战略”是美国的冷战的策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6—18世纪,欧洲的思想家从来华传教士反馈的图像中“发现”了中国,其中法国的表现尤为特殊。17世纪末到18世纪70年代,法国知识界围绕着中国文化展开了研究和争论,典型如伏尔泰与孟德斯鸠关于中国文化之争。伏尔泰向往贤明而仁慈的君主,当他从耶稣会士笔下看到中国皇帝形象时,自认为找到了开明君主典范。伏尔泰认为“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孟德斯鸠不否定中国文化中有积极的一面,但他认为要坚持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就必须与中国划清界线。在孟德斯鸠看来,中国的法律所强调的是义务而不是权利,其间有许多刑罚条款却少有正义、平等、自由的内涵。值得注意的是,伏尔泰和孟德斯鸠所接触的中国材料基本上是一样的,但他们却对中国文化给予了截然不同的评价。——摘编自严建强《“中国热”的法国特征及其解释》等材料二1840年前后中西文化交流再次开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统治阶层为了解西学,设立了专门的官方翻译机构。其中历时最久、出书最多、影响最大的是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和京师同文馆,译书主要涉及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科学,以及与工业制造有关的冶炼、造船、化工等应用科学。1895年后,译书之风大盛,不但一些知识分子翻译出版西书,形成了翻译群体,各种社团、报刊也加入这股译介西学的洪流。这一时期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西译家首推严复。他先后翻译了赫胥黎《天演论》、亚当·斯密《原富》、孟德斯鸠《法意》、斯宾塞《群学肄言》等10多种西方著作,在当时的思想界影响极大。有学者认为,严复所译的著作要比一大批传教士与洋务人士30年间所出的全部作品和书籍,更能适应这时代的要求。——摘编自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17—18世纪法国思想家关于中国文化争论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晚清时期中国翻译活动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背景。(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认识。〖答案〗(1)内容:伏尔泰对中国政治思想和制度持肯定态度;孟德斯鸠承认中国文化的积极意义,但反对中国的专制政体。评价:法国思想家们的政治理想与社会改造方案存在差异,对中国文化的评价主观色彩较浓;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文化在法国和欧洲的传播;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促进了法国社会的转型(思想解放)。(2)特点:翻译内容从自然科学、技术转向政治文化;翻译主体由官办机构转向民间社团和私人。背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洋务运动破产;西学东渐、思想解放走向深入;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任答3点)(3)认识: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进步的重要条件;东西方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互学互鉴;对文明的认识、评价要坚持以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答3点)〖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至18世纪的法国。第一小问内容:由材料“伏尔泰向往贤明而仁慈的君主,当他从耶稣会士笔下看到中国皇帝形象时,自认为找到了开明君主典范。”“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可得出伏尔泰对中国政治思想和制度持肯定态度;由材料“孟德斯鸠不否定中国文化中有积极的一面,但他认为要坚持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就必须与中国划清界线。”“中国的法律所强调的是义务而不是权利,其间有许多刑罚条款却少有正义、平等、自由的内涵。”可得出孟德斯鸠承认中国文化的积极意义,但反对中国的专制政体。第二小问评价:由材料“17世纪末到18世纪70年代,法国知识界围绕着中国文化展开了研究和争论,典型如伏尔泰与孟德斯鸠关于中国文化之争。”及所学可得出法国思想家们的政治理想与社会改造方案存在差异,对中国文化的评价主观色彩较浓;由材料“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中国的法律所强调的是义务而不是权利,其间有许多刑罚条款却少有正义、平等、自由的内涵”及所学可得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文化在法国和欧洲的传播;结合所学可得出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促进了法国社会的转型(思想解放)。【小问2】本题是特点、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译书主要涉及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科学,以及与工业制造有关的冶炼、造船、化工等应用科学。……这一时期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西译家首推严复。他先后翻译了赫胥黎《天演论》、亚当·斯密《原富》、孟德斯鸠《法意》、斯宾塞《群学肄言》等10多种西方著作”可得出翻译内容从自然科学、技术转向政治文化;由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统治阶层为了解西学,设立了专门的官方翻译机构。……1895年后,译书之风大盛,不但一些知识分子翻译出版西书,形成了翻译群体,各种社团、报刊也加入这股译介西学的洪流。”可得出翻译主体由官办机构转向民间社团和私人。第二小问背景:由材料“1895年后,译书之风大盛,不但一些知识分子翻译出版西书,形成了翻译群体,各种社团、报刊也加入这股译介西学的洪流。”及所学可知,分别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运动的破产、西学东渐的深入、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等方面分析说明。【小问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由材料“17世纪末到18世纪70年代,法国知识界围绕着中国文化展开了研究和争论,典型如伏尔泰与孟德斯鸠关于中国文化之争。”“1840年前后中西文化交流再次开启。”及所学可得出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进步的重要条件;由材料“1895年后,译书之风大盛,不但一些知识分子翻译出版西书,形成了翻译群体,各种社团、报刊也加入这股译介西学的洪流。”及所学可得出东西方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互学互鉴;结合所学可知,对文明的认识、评价要坚持以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明代除了像《本草纲目》这样享誉世界的巨著,许多医书至今仍是中医学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参考文献。曾毅在《明代医书作者的群体研究》一文中考察了442位明代医书作者信息,调研了《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与《宋以后医籍年表》中成书于明代、作者可考的812种医书,得到如下情况。医书作者信息表(部分)地域浙(127)、苏(95)、皖(60)、赣(37)、沪(17)、豫(17)、鄂(16)、闵(15)、鲁(13)、冀(7)、川(7)、陕(5)、湘(5)、晋(4)、粤(3),桂、贵、滇、辽、琼各1。科考227位作者科考情况不明;获取到功名的医书作者有131位,其中进士68位,举人16位,武举人4位,生员43位;参加科举未获得功名45位。身份职业医家,包括官医52位、民间医163位。民间医家中有61位其原本职业目标与早年学习的知识并不是医学,而是科举或文学;兼业医家(有其他职业,如官,同时行医者)40人;非医家187人,这其中官员112、儒生26、文人10、僧道25、书商6、藩王2。——据曾毅《明代医书作者的群体研究》整理从材料中提取两个有关明代医书创作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答案〗信息1:医书作者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阐述:南宋以来,随着经济重心的完全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了全国的经济中心,文化教育也得到显著发展,该地区医学创作有较好的物质、人才基础。这一信息反映出北方医学的式微,明代中国的医学中心南移。信息2:医书创作呈现出前期少,中期缓慢增长,后期快速增长的势态。明代中后期经济的发展、商业出版等因素是促进医书产出的重要动力。阐述:明朝中后期,随着白银的流入以及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明代中后期的商品经济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为明代中后期的医书创造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同时,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商品发达的经济带动医学技术以及商业出版的发展,各种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明代中后期的医书创作快速增长。〖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提取信息。根据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5届初三毕业班3月适应性线上测试(一)英语试题含答案
- 西北师范大学《沙盘模拟与管理建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彩色几何静物课件
- 小学生知识类话剧绘本
- 广东省安全员B证第四批(项目负责人)复审模拟题及答案
- 幼儿教育学绪论
- 电厂及变电站电气设备5电气主接线1
- 培训学校教师师德培训
- 小学语文教学技能培训
- CTR数据分享-突围jpg
- 心电监护仪的使用幻灯片
- 尿源性脓毒血症诊疗指南
- 《推销实务》考试试卷及答案
- 软件功能需求说明书
- 云计算导论(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相关专业)全套教学课件
- 桥隧工技师考试题库
-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辅导员考试试题2024
- 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理论与方法
- JJG 635-2011二氧化碳红外气体分析器
- GB/T 42442.2-2024智慧城市智慧停车第2部分:数据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