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湖南省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湖南省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湖南省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湖南省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湖南省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考试注意事项:1.本试题卷共7页,共21个小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接到试卷后,请检查是否有缺页、缺题或字迹不清等问题。如有,请及时报告监考老师。3.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写在答题卡和该试题卷的封面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的姓名、考号和科目。4.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多种元素和化合物共同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进而形成多姿多彩的生命世界。下列关于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动物脂肪含C、H、O,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B.微量元素Fe、Mo、Zn等均能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C.糖类含C、H、O等,可构成细胞结构和提供能量的物质D.蛋白质含C、H、O、N等,可参与信息传递和防御功能〖答案〗A〖祥解〗组成脂质的化学元素主要是C、H、O,有些脂质还含有P和N。【详析】A、动物脂肪含C、H、O,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酸,A错误;B、微量元素如Fe、Mo、Zn等,尽管含量少,但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B正确;C、糖类含C、H、O等,可构成细胞结构(如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成分)和提供能量(如葡萄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的物质,C正确;D、蛋白质含C、H、O、N等,可参与信息传递(如受体)和防御功能(如抗体),D正确。故选A。2.线粒体和叶绿体的数量会随细胞代谢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其数量会增多,在代谢减弱的细胞中则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线粒体和叶绿体均有双层膜结构,二者增大膜面积的方式相同B.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C.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线粒体将葡萄糖分解为水和CO2的速率加快D.在代谢减弱的细胞中线粒体和叶绿体较少,使细胞中染色质数目减少〖答案〗B〖祥解〗一、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具有双膜结构的细胞器,都含量少量的DNA,都与能量转换有关。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叶绿体基质中发生CO2→C3→(CH2O)的变化;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完成有氧呼吸第二、第三阶段的反应,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中基质中,进入线粒体参与反应的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产物丙酮酸和NADH。【详析】A、叶绿体通过囊状结构堆叠形成许多基粒增大膜面积,线粒体通过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增大膜面积,A错误;B、有氧呼吸的第一、第二阶段是在线粒体内完成的,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B正确;C、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后才能进入线粒体,C错误;D、在代谢减弱的细胞中线粒体和叶绿体数量较少,但染色质主要是细胞核中DNA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的,D错误。故选B。3.皮肤光老化是皮肤长期受到日光或其他光源中紫外线辐射而引起的损伤,表现为皮肤曝光部位粗糙、干燥、松弛、皱纹加深加粗或发红瘙痒,局部有过度的色素沉积,甚至可能出现肿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长时间受紫外线的照射,可能会导致皮肤免疫防御功能减弱B.皮肤光老化可能导致皮肤细胞衰老,物质运输功能降低C.皮肤光老化引起局部发红可能是紫外线导致毛细血管扩张所致D.紫外线辐射会引起皮肤问题,但不会改变人体细胞的细胞周期〖答案〗D〖祥解〗细胞衰老的特征:1、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2、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色质收缩,染色加深;3、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4、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率减慢,陈代谢速率减慢;5、细胞内的色素逐渐积累,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详析】A、长时间受紫外线的照射而引起的皮肤损伤,可能会导致皮肤免疫防御功能减弱,A正确;B、衰老细胞的细胞膜的通透性降低,物质运输功能降低,B正确;CD、根据题意,皮肤光老化现象现为皮肤粗糙、松弛,皱纹加深加粗,局部有过度色素沉着或毛细血管扩张引起局部发红,甚至可能出现恶性肿瘤,可知紫处线辐射下会引发细胞衰老,也可能引起细胞癌变改变人体细胞的细胞周期,C正确,D错误。故选D。4.精神分裂症(SZ)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研究发现SZ患者的甲基化位点显著增多,与正常个体在组蛋白修饰上也存在明显差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SZ患者可能存在过度的DNA甲基化现象B.DNA甲基化属于表观遗传,而组蛋白修饰则不属于C.SZ受遗传和环境综合作用,可能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D.组蛋白修饰可通过影响染色质状态等从而影响基因表达〖答案〗B〖祥解〗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甲基化的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无法合成相应蛋白,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详析】A、由题意可知,SZ患者的甲基化位点显著增多,与正常个体在组蛋白(磷酸化)修饰上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SZ患者可能存在过度的DNA甲基化现象,A正确;B、DNA甲基化及组蛋白磷酸化修饰都属于表观遗传,B错误;C、精神分裂症(SZ)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可能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因为多基因遗传病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C正确;D、组蛋白修饰是指在生物体内不同酶的作用下,在核小体的组蛋白不同氨基酸中加上多种化学基团的现象,这种修饰能改变染色质状态及其开放程度,进而调控基因的表达,D正确。故选B。5.野生果蝇的体色与性别无关,有灰色与黑色两种,分别由基因A、a控制。研究发现给果蝇的幼虫饲喂一种特殊的饲料,果蝇的体色均为黑色。现有一只饲喂特殊饲料的黑色雄果蝇,为确定其基因组成,选择多只雌果蝇与其杂交,通过后代的表型及比例进行判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黑色雄果蝇可能有三种基因组成,与其杂交的果蝇应为黑色且不喂该种饲料B.选择多只雌果蝇进行杂交实验是为了得到足够多的后代,形成特定的分离比C.杂交后的子代需要用正常的饲料饲喂,否则特殊饲料将引起基因组成的改变D.若子代中出现黑色果蝇,可根据黑色果蝇的性别确定A/a在染色体上的具体位置〖答案〗A〖祥解〗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析】A、因果蝇的体色与性别无关,可知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该黑色雄果蝇可能有三种基因组成,AA、Aa、aa,其与不喂该种饲料的黑色雌果蝇(aa)杂交,可根据后代的表型确定其基因型,A正确;B、选择多只雌果蝇进行杂交实验是为了得到足够多的后代,但是后代不一定会出现性状分离,B错误;C、杂交后的子代需要用正常的饲料饲喂,避免特殊饲料对体色的影响,而不是特殊饲料会改变基因组成,C错误;D、若子代中出现黑色果蝇,只能说明亲代雄果蝇含有a基因,并不能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具体位置,D错误。故选A。6.研究发现,草乌中含有乌头碱,乌头碱可与神经元上的Na+通道结合,使其持续开放,从而引起呼吸衰竭、心率失常等症状,严重可导致死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细胞的细胞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B.Na+通道打开,会导致胞外Na+内流,且消耗能量C.心跳过快时,人体内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D.利用阻碍Na+通道开放的药物可缓解乌头碱中毒的症状〖答案〗D〖祥解〗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详析】A、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细胞的细胞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A错误;B、Na+内流为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B错误;C、心跳过快时主要是交感神经占据优势,C错误;D、乌头碱能使Na+通道持续开放,阻碍Na+通道开放的药物能一定程度缓解乌头碱中毒的症状,D正确。故选D。7.在防治传染病方面,我国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实行免疫规划政策,取得了显著成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免疫系统能够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不能清除体内异常细胞B.制备病毒灭活疫苗,要保留病毒的抗原特性,从而引发体液免疫C.注射疫苗后,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病毒后,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抗体D.免疫反应中,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吞噬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答案〗B〖祥解〗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特定传染病具有抵抗力,疫苗主要成分是抗原,起到了免疫预防的作用。【详析】A、免疫系统行使监视功能时,可清除体内异常细胞,A错误;B、制备灭活疫苗要确保抗原不被破坏且能够被免疫细胞识别,其作为抗原,进入机体通常引发体液免疫,B正确;C、记忆细胞必须通过分化形成浆细胞后,浆细胞产生抗体,其本身不产生抗体,C错误;D、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D错误。故选B。8.《汜胜之书》中记载了留麦种的方法;取麦种,候熟可获,择穗大强者,斩束立场中之高燥处,曝使极燥。取干艾杂藏之,麦一石,艾一把;藏以瓦器竹器。顺时种之,则收常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候熟可获”时脱落酸含量增加,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器官脱落B.“择穗大强者”有利于留种,其中“穗大强者”含有的有机物多C.“曝使极燥”会使自由水全部转化为结合水,有利于麦种的储存D.“顺时种之”说明气候会影响种子萌发及植株生长〖答案〗C〖祥解〗收获的种子晒干,可以使种子失去自由水,降低代谢强度,有利于种子的储存。【详析】A、“候熟可获”时脱落酸含量增加,脱落酸可以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果实等器官脱落,A正确;B、“择穗大强者”有利于保留优良性状的种子,其中“穗大强者”含有的有机物多,B正确;C、“曝使极燥”使种子失去大部分自由水,有利于麦种的储存,C错误;D、“顺时种之”说明气候会影响种子萌发及植株生长,要选择恰当的气候条件播种,D正确。故选C。9.为调查某地高原酚鼠(善于挖洞,昼伏夜出)的种群密度,科研人员开展如下工作。(1)随机选择3个0.25hm2的样方;(2)确定有效洞口:在样方内寻找新鲜的高原酚鼠土丘,挖掘其洞道,敞开洞口24h后观察,若该洞口被酚鼠重新推土堵住,则该洞口为有效洞口,统计并记录数据;(3)在样方内随机选择20个有效洞口,安放捕鼠装置,连续数日共捕获高原勖鼠7只(洞口系数=7÷20=0.35);(4)统计有关数据,计算高原酚鼠种群密度。调查数据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某地高原勖鼠种群密度调查结果样地序号样方面积/hm2挖掘洞口/个有效洞口/个洞口系数10.2535310.3520.2542330.3530.2534210.35注:洞口系数=捕获的高原鼢鼠数量/安放捕鼠装置的有效洞口数;种群密度/(只/hm2)=洞口系数×有效洞口数。A.在自然界中,高原酚鼠种群数量可呈现“J”形增长B.高原酚鼠平均有效洞口数约为113.3个/hm2,平均种群密度约为39.7只/hm2C.若某些捕鼠装置失效,则会造成估测数值比实际种群密度偏大D.高原酚鼠善于挖洞、穴居,能够改善土壤条件,增加本地原生植物产量,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答案〗B〖祥解〗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时利用公式计算若将该地段种群个体总数记作N,其中标志数为M,重捕个体数为n,重捕中标志个体数为m,假定总数中标志个体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志个体的比例相同,则N=Mn/m。【详析】A、在自然界中,高原酚鼠种群数量不会呈现“J”形增长,A错误;B、样地序号1、2、3(样方面积为0.25/hm2)的有效洞口平均数为(31+33+21)/3=28.33个,换算成每平方高原酚鼠平均有效洞口数为113.3个;种群密度/(只/hm2)=洞口系数×有效洞口数,因此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13.3×0.35≈39.7只/hm2,B正确;C、若某些捕鼠装置失效,会导致洞口系数变小,所以会造成估测数值比实际种群密度偏小,C错误;D、高原酚鼠善于挖洞、穴居,能够改善土壤条件,增加本地原生植物产量,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故选B。10.生态位不仅包括生物占有的物理空间,还包括其在群落中的作用以及在温度、湿度、土壤和其他生存条件中的状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在同一群落中,一般不存在两个物种生态位长期完全相同的情况B.两个食性完全不同的种群,可能会存在对空间位置、水源等的竞争C.物种之间的生态位越相似,对自然界中资源的利用就越充分D.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是协同进化的结果〖答案〗C〖祥解〗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生态位重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生活于同一空间时分享或竞争共同资源的现象。【详析】A、在同一群落中不存在两个物种生态位完全相同的情况,自然界资源通常是有限的,当两个物种生态位发生重叠时,必然会发生种间竞争,最终重叠的生态位会被在竞争中占有优势的物种所占有,故在同一群落中一般不存在两个物种长时间生态位完全相同的情况,A正确;B、两个食性完全不同的种群,也可能会存在对空间位置、水源等的竞争,B正确;C、物种之间的生态位越相似,生态位重叠越多,非重叠部分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因此对自然界中资源的利用不充分,C错误;D、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群落中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故选C。11.如图表示在利用果酒制作果醋的过程中,初始酒精浓度对果醋中总酸含量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果酒制果醋的过程中,发酵液中产生的CO2增加,导致总酸含量增加B.果酒发酵的时间长短可间接影响果醋中总酸的含量且时间越长越好C.初始酒精浓度为5%时,约120min后酒精可能消耗完使总酸含量不再变化D.初始酒精的浓度越高,则果醋发酵的时间越长,产生的总酸含量也越多〖答案〗C〖祥解〗在葡萄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醋酸菌是好氧菌,最是生长温度为30~35℃。【详析】A、果酒制果醋的过程中,是醋酸菌利用酒精先生成乙醛,在生成乙酸,发酵液中不产生CO2,醋酸的量增加导致总酸含量增加,A错误;B、果酒发酵的时间长短影响酒精的浓度,酒精作为形成醋酸的原料,又影响果醋中总酸的含量,但不一定是时间越长越好,B错误;C、据图可知,初始酒精浓度为5%时,约120min后酒精可能消耗完使总酸含量不再变化,C正确;D、初始酒精的浓度太高,会影响醋酸菌正常的代谢,导致果醋发酵时间延长,产生的总酸含量不一定越多,D错误。故选C。12.亚硒酸钠对细菌的生长有明显的毒害作用,土壤中的富硒细菌可将其还原为红色单质硒,如图为土壤中富硒细菌的筛选和纯化过程,①~⑤为相应步骤。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培养富硒细菌时,培养基应调至酸性并添加维生素B.步骤①中的培养基可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对吸管、培养皿等可采用干热灭菌C.步骤②→③采用的是稀释涂布平板法,该方法可用于微生物分离和活菌计数D.步骤④中可以根据菌落周围是否出现红色区域对目的菌株进行筛选〖答案〗A〖祥解〗培养基的主要成分:①主要成分:水、碳源、氮源、无机盐。②其他成分: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O2的需求。③牛肉膏和蛋白胨:来源于动物,含有糖、维生素和有机氮等营养物质。④几种微生物培养时的特殊需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需要将培养基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时,需要将培养基调至中性或弱碱性;培养厌氧微生物时,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详析】A、培养细菌时,培养基应该调至中性或弱碱性,且培养某些细菌时(如乳酸杆菌)才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A错误;B、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没有杂菌污染,培养基需要灭菌但又需保持其中水分,因此可用高压蒸汽灭菌,吸管、培养皿等需要保持干燥,可用干热灭菌,B正确;C、图④是培养图③长出的菌落,菌落分散分布于培养基上,步骤②→③采用的是稀释涂布平板法,C正确;D、步骤④中,如果菌落周围是否出现红色区域,则说明含有富硒细菌,为了筛选出高效菌株,可比较单菌落周围红色区域的大小,从平板中挑取实验效果明显的目的菌株,接种于新的培养基平板,对菌株进行进一步的纯化,D正确。故选A。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13.如图表示芹菜液泡膜上几种物质的运输方式,已知细胞液中的Na+浓度高于细胞质基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H+、Na+均通过主动运输进入液泡,两者能量来源相同B.图中物质进出液泡时均需与液泡膜上的载体蛋白和H2OE通道蛋白结合C.水通道蛋白可实现水分子双向运输,两者一般处于平衡状态D.Na+、Cl-的运输可增加细胞液的渗透压,以增强细胞吸水能力〖答案〗AB〖祥解〗小分子物质运输的方式主要有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两种,协助扩散的特点:不需要消耗能量、顺浓度梯度、需要转运蛋白;自由扩散的特点有:不需要消耗能量、顺浓度梯度、不需要转运蛋白。主动运输的特点有:需要消耗能量、逆浓度梯度、需要载体蛋白。【详析】A、图中H+、Na+均通过主动运输进入液泡,H+进入液泡利用的是ATP水解释放的能量,而Na+进入液泡利用的是H+在液泡膜两侧的离子势能,A错误;B、物质通过通道蛋白时,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B错误;C、根据图示可以看出,水通道蛋白可实现水分子双向运输,两者一般处于平衡状态,C正确;D、Na+、Cl-向液泡内的运输可增加细胞液的渗透压,以增强细胞吸水能力,D正确。故选AB。14.图甲为某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其中Ⅱ₃不携带该致病基因;图乙为该家族中部分个体的相关基因用某种限制酶处理并电泳后得到的实验结果,图中条带表示检出的特定长度的片段,数字表示碱基对的数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病为隐性遗传病,根据男性只有一种基因可确定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隐性致病基因为11.5kb,源于碱基替换,男性患者的母亲一定也是该病患者C.Ⅲ5患病的原因可能是Ⅱ3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D.Ⅲ3的相关基因进行酶切之后产生的电泳条带与Ⅲ1不一定相同〖答案〗ACD〖祥解〗无中生有为隐性的口诀是:无中生有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有中生无有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详析】A、根据系谱图中正常的双亲生出患病的孩子可确定该病为隐性遗传病,根据图乙中男性只有一种基因可确定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正确;B、由图乙信息可知隐性致病基因为11.5kb,与正常基因的长度相同,因此产生的原因是发生了碱基的替换,一般情况下,男性患者的母亲是该病携带者或患者,B错误;C、Ⅲ5患者的母亲不含致病基因,但是父亲是患者,其患病的原因可能是Ⅱ3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C正确;D、Ⅲ1和Ⅲ3均为正常个体,Ⅲ1为正常纯合子,Ⅲ3可能是纯合子,也可能是杂合子,D正确。故选ACD。15.某水生生态系统中,流经M种群的能量去路如下图[单位:kJ/(cm2·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M种群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B.M种群呼吸消耗的能量,在其同化的能量中约占59%C.该生态系统中,第二、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6.3%D.由于能量流动的特点,M所同化的能量一定小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答案〗B〖祥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详析】A、图示显示,M的能量来源包括生产者和遗体残骸,因此M种群在该生态系统中既属于消费者也属于分解者,A错误;B、M种群同化的能量为3281+2826=6107[kJ/(cm2·a)],其呼吸消耗的能量为3281+2826-386-2102=3619,3619/6107×100%≈59%,B正确;C、图中M只是一个种群,因此不能计算出该生态系统中第二、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C错误;D、M所同化的能量还来源于遗体残骸,所以M同化的能量不一定小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D错误。故选B。16.青蒿素是有效的抗疟疾药物,但野生黄花蒿中青蒿素的产量较低。为缓解青蒿素供应不足的状况,科学家将基因tms和tmr导入黄花蒿的愈伤组织,获得了黄花蒿的冠瘿组织,改造过程用到的部分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将目的基因导入黄花蒿愈伤组织细胞常用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B.图中P位于基因的首端,作用是D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驱动转录C.图中还缺少的结构是标记基因,标记基因的作用是表达出目的基因产物D.欲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冠瘿组织细胞的染色体DNA上可采用PCR技术〖答案〗BC〖祥解〗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详析】A、将目的基因导入黄花蒿愈伤组织细胞常用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A正确;B、图中P为启动子,位于基因的首端,作用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驱动转录,B错误;C、图中还缺少的结构是标记基因,标记基因的作用是鉴别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C错误;D、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冠瘿组织细胞的染色体DNA上,可采用PCR技术,D正确。故选BC。三、非选择题:共60分。17.竹柳具有一定的耐盐性,为探究不同盐胁迫对竹柳光合作用的影响,某研究小组选择长势一致的竹柳进行实验,设置了盐分胁迫浓度为0(标准对照)、1‰(轻度胁迫)、4‰(中度胁迫)、7‰(重度胁迫)的组别,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提取竹柳绿叶中的色素时,加入________有助于研磨得充分,分离竹柳细胞中色素所用的试剂是________。在竹柳叶肉细胞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水分解为__________,光能转化为_________。(2)可通过测定__________速率来表示竹柳净光合速率的大小。实验结果表明,轻度胁迫下竹柳净光合速率平均值大多比标准对照组高,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3)研究发现,中度和重度盐胁迫组的胞间CO2浓度均高于标准对照,但竹柳净光合速率仍下降,则引起其下降的因素为_________(填“气孔”或“非气孔”)因素,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4)综上可知,竹柳可以作为轻度盐碱地的栽植树种。在实际盐碱地造林中,需考虑_________(答出一点)等方面问题。〖答案〗(1)①.二氧化硅②.层析液③.氧(气、或O2)和H+④.形成活跃的NADPH和储存在ATP中的(活跃的)化学能(2)①.氧气的释放②.轻度(盐)胁迫可能有利于竹柳光合作用的进行(3)①.非气孔②.盐浓度过高导致细胞失水,影响水和无机盐的吸收,从而影响细胞代谢,光合速率降低(4)科学选择造林树种、选择良种壮苗等〖祥解〗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发生场所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色素吸收、传递和转换光能,并将一部分光能用于水的光解生成NADPH和氧气,另一部分光能用于合成ATP,暗反应发生场所是叶绿体基质中,首先发生二氧化碳的固定,即二氧化碳和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两分子的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利用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被还原。【小问1详析】提取绿叶中色素时,加入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不同,进而可分离色素。在竹柳叶肉细胞的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可进行光反应,此阶段水分解为氧和H+,光能转化为活跃的NADPH和储存在ATP中的化学能。【小问2详析】测定竹柳净光合速率可通过测定氧气的释放速率或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有机物的积累速率等表示净光合速率的大小;实验结果表明,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对不同程度盐胁迫的响应有明显差异,轻度胁迫净光合速率平均值大多比标准对照高,可能的原因是轻度盐胁迫有利于竹柳进行光合作用或降低竹柳的细胞呼吸。【小问3详析】研究发现,中度和重度盐胁迫组的胞间CO2浓度均高于对照,CO2供应充足,理论上光合速率应该较高,但竹柳净光合速率仍下降,说明影响因素为非气孔因素,可能的原因是盐浓度过高导致根细胞失水,影响水和无机盐的吸收,从而影响细胞代谢,光合速率降低。【小问4详析】在实际盐碱地造林中,需考虑科学选择造林树种、选择良种壮苗等。18.2型糖尿病(T2D)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研究发现APT1蛋白活性丧失可引起高胰岛素血症,长期的补偿性高胰岛素血症是发展成为T2D最典型的病理特征。回答下列问题:(1)血糖浓度降低会促使________(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兴奋,从而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调节代谢升高血糖,升高的血糖又抑制胰岛A细胞的分泌,此调节机制为_______调节。(2)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后,通过_________运输到靶细胞,并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葡萄糖进入肝、肌肉组织中形成__________,同时抑制__________,进而维持血糖的稳定。(3)部分T2D患者需要定期注射胰岛素以维持血糖平衡,胰岛素不能口服的原因是__________。(4)已知APT1是催化去棕榈酰化修饰(一种蛋白质加工方式)的酶,S蛋白与胰岛B细胞通过囊泡分泌胰岛素有关。某科研小组探究了正常人和T2D患者胰岛B细胞中APT1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如图1;敲除小鼠的APT1基因或S蛋白基因后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分别如图2、图3(KD表示基因被敲除)。①图1显示,与正常人相比,APT1在T2D患者胰岛B细胞中表达量____________,但APT1的酶活性却显著降低,推测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②结合图2和图3可以得出__________。〖答案〗(1)①.交感神经②.(负)反馈(2)①.体液②.(肝、肌)糖原③.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3)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会被消化道中的消化酶消化,使其空间结构被破坏而失去活性(4)①.增加②.合成的APT1蛋白没有功能③.APT1和S蛋白均可抑制(或减缓)胰岛素的分泌〖祥解〗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合成并分泌,其作用是①促进组织细胞中葡萄糖的氧化分解②促进葡萄糖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③促进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④抑制肝糖原分解⑤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小问1详析】血糖浓度降低会促使交感神经兴奋,从而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来升高血糖,升高的血糖又抑制胰岛A细胞的分泌,此调节机制为负反馈调节。【小问2详析】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中合成,并通过体液(或血液)运输到全身细胞发挥作用。胰岛素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可促进葡萄糖进入肝、肌肉组织中形成糖原,同时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进而维持血糖的稳定。【小问3详析】部分T2D患者需要定期注射胰岛素以维持血糖平衡,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会被消化道中的消化酶消化,使其空间结构被破坏而失去活性,因此不能口服。【小问4详析】由图1可知APT1在T2D患者胰岛B细胞中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人,APT1在T2D患者胰岛B细胞中表达量增加,而APT1的酶活性却显著降低,原因可能是合成的APT1蛋白没有功能或已合成的APT1蛋白被降解了。通过图2和图3可知,APT1和S蛋白缺失组胰岛素分泌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正常APT1和S蛋白可以抑制胰岛素的分泌。19.柞蚕(ZW型性别决定)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养殖中出现了青绿色、黄色、红色、白色和蓝色等多种体色,已知柞蚕幼虫体色由两对等位基因G/g、Y/y控制。基本色泽基因G表现为黄绿色,只有g存在时,表现为白色,Y与G共存时,表现为黄色。现以黄绿色雌蚕和白色雄蚕为材料进行杂交,F1为黄色雄蚕:白色雌蚕=1:1,F1相互杂交,F2中雌蚕:雄蚕=1:1,黄色:白色:黄绿色=3:4:1。回答下列问题:(1)柞蚕的幼虫体色有青绿色、黄色、红色、白色和蓝色等多种体色,这是柞蚕发生__________后经长期_________的结果。(2)G和g基因的根本区别在于___________。G/g和Y/y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判断依据是_______。(3)实验中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F1雌蚕产生的配子为________。让F2中的黄色柞蚕进行杂交,子代中出现黄色雄蚕的比例为_______。(4)随机选取F2中的一只白色雄蚕,欲判断其基因型,请设计实验并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①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②实验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突变、基因重组②.(人工)选择(2)①.脱氧核苷酸(或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②.F2中雌蚕:雄蚕=1:1,黄色:白色:黄绿色=3:4:1,是9:3:3:1的变式,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说明G/g、Y/y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3)①.yyZGW、YYZgZg②.YZg、YW、yZg、yW③.4/9(4)①.让该白色雄蚕与多只黄绿色雌蚕杂交,统计子代的表型及比例②.若子代出现黄色:白色=1:1,则该白色雄蚕基因型为YYZgZg;若子代出现黄色:黄绿色:白色=1:1:2,则该白色雄蚕基因型为YyZgZg;若子代出现黄绿色:白色=1:1,则该白色雄蚕基因型为yyZgZg〖祥解〗一、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二、根据题意,F2中黄色:白色:黄绿色=3:4:1,且雌蚕:雄蚕=1:1,即黄色雌蚕:白色雌蚕:黄绿色雌蚕:黄色雄蚕:白色雄蚕:黄绿色雄蚕=3:4:1:3:4:1,符合9:3:3:1的变式,故G/g、Y/y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结合亲本到F1的杂交结果可判断控制体色的基因与性别有关,而G/g、Y/y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其中一对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一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进一步判断可知Y/y位于常染色体上,G/g位于Z染色体上,且W上没有其等位基因。【小问1详析】柞蚕的多种体色是发生突变、基因重组后长期(人工)选择的结果。【小问2详析】G和g是等位基因,根本区别在于脱氧核苷酸(或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根据题意,F2中黄色:白色:黄绿色=3:4:1,且雌蚕:雄蚕=1:1,即黄色雌蚕:白色雌蚕:黄绿色雌蚕:黄色雄蚕:白色雄蚕:黄绿色雄蚕=3:4:1:3:4:1,符合9:3:3:1的变式,故G/g、Y/y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小问3详析】根据亲本到F1的杂交结果可判断控制体色的基因与性别有关,而G/g、Y/y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其中一对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一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进一步判断可知Y/y位于常染色体上,G/g位于Z染色体上,且W上没有其等位基因,Y_ZG_为黄色,__ZgZg、__ZgW为白色,yyZG_为黄绿色,实验中亲本的基因型为yyZGW、YYZgZg,F1的基因型为YyZGZg、YyZgW,雌蚕产生的配子为YZg、YW、yZg、yW。F1相互杂交,F2的基因型为(YY、2Yy、yy)(ZGZg、ZgZg、ZGW、ZgW),让F2中的黄色柞蚕进行杂交,即(YY、2Yy)ZGZg与(YY、2Yy)ZGW杂交,子代基因型为(4/9YY、4/9Yy、1/9yy)(ZGZG、ZGZg、ZGW、ZgW),则子代中出现黄色雄蚕的比例为8/9×1/2=4/9。【小问4详析】F2中白色雄蚕的基因型可能为YYZgZg或YyZgZg或yyZgZg,欲判断其基因型,可让该白色雄蚕与多只黄绿色雌蚕(yyZGW)杂交。若子代出现黄色:白色=1:1,则该白色雄蚕基因型为YYZgZg;若子代出现黄色:黄绿色:白色=1:1:2,则该白色雄蚕基因型为YyZgZg;若子代出现黄绿色:白色=1:1,则该白色雄蚕基因型为yyZgZg。20.薇甘菊被称为“植物杀手”,其杀手锏是“死亡缠绕”,因为薇甘菊善于攀爬,一旦攀附上其他植物,便会快速蔓延而覆盖住附主并将其层层包裹,阻碍后者进行光合作用,同时薇甘菊还会释放毒素抑制附主生长,继而导致其死亡。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薇甘菊种群数量时,首先应调查其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即___________,常采用__________法进行调查。(2)薇甘菊具有地下营养体强大、繁殖能力强等特点,其入侵后与当地植物在竞争__________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薇甘菊入侵会导致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原因是___________。(3)薇甘菊能分泌某种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该过程利用了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信息。“绿草黄花”为动物提供了可采食的信息,该实例体现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4)科研人员使用不同的化学药剂喷施薇甘菊,30d后部分栽种经济作物甘薯进行综合防治,并对30d和180d后的防治效果进行统计,各组结果如图。实验中,只喷施化学药剂防治时,施药后180d的防治效果均比施药后30d的差,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答案〗(1)①.种群密度②.样方(2)①.水分、无机盐、阳光、生存空间等资源②.薇甘菊入侵会严重破坏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导致物种丰富度下降,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下降(3)①.化学②.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4)只进行化学防治的持效性短,薇甘菊种群容易恢复〖祥解〗一、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结构(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年龄组成)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二、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小问1详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所以调查薇甘菊种群数量时,首先应调查其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即种群密度,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小问2详析】薇甘菊具有地下营养体强大、繁殖能力强等特点,其入侵后与当地植物竞争水分、无机盐、阳光、生存空间等资源,并占有绝对优势,所以薇甘菊入侵会导致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其原因是薇甘菊入侵会严重破坏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导致物种丰富度下降,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小问3详析】薇甘菊能分泌某种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该过程利用了生态系统中的化学信息。“绿草黄花”为动物提供了可采食的信息,该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