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蛟河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吉林省吉林市蛟河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吉林省吉林市蛟河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吉林省吉林市蛟河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吉林省吉林市蛟河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省吉林市蛟河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下列有关遗传学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A.伴性遗传:在某一性状上,异性个体基因型相同表现型却不同的现象B.显性性状:某一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显现出来的性状C.性状分离:具有相同表现型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了两种及以上表现型D.复等位基因:姐妹染色单体的同一位置上存在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2.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的是()A.利用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进行保花保果B.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C.向田间喷洒杀虫剂杀灭害虫D.草原返青时的“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可以采食的信息3.如图为人体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图中甲、乙和丙表示细胞或结构,A、B和C表示三种不同的细胞外液,图中箭头表示液体的移动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乙为毛细血管,血管中的C包括血细胞和血浆B.由图可知,B与C各种物质都可以双向交换,二者成分相同C.丙为毛细淋巴管,B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A,A单向流动回到CD.若甲为肝脏细胞,C流经此处后血糖浓度降低4.细胞毒素可有效杀伤肿瘤细胞,但没有特异性,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还会对健康细胞造成伤害。下图是特异性杀死肿瘤细胞的过程,图中抗体是利用肿瘤细胞表面特定的蛋白质制备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溶酶体破裂加速了肿瘤细胞凋亡B.细胞毒素能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膜上的糖蛋白C.抗体与细胞毒素结合增加了细胞毒素的杀伤力D.肿瘤细胞的凋亡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5.研究人员对某林区野生猕猴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注:4—12岁为猕猴的生育年龄)。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图示该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季节更替可能会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组成C.各年龄组个体数量不变,若性别比例变为1,1,则猕猴的出生率将升高D.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低,这与雄性争夺王位和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6.下列有关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R型菌混合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B.S型菌与R型菌的结构不同是由于遗传物质有差异C.将S型菌的DNA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体内有S型菌产生,小鼠死亡D.肺炎双球菌利用小鼠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7.由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席卷全球,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新冠病毒没有核膜和染色体,属于原核生物B.新冠病毒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C.感染新冠病毒初期,可能出现检测不出抗体的情况D.新冠病毒可利用人体细胞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合成8.(10分)在人们丰富的生活经验中包含了一定的生物学原理,下列理解中不合理的是()A.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粪便中有丰富的有机物能被植物吸收利用B.烧苗现象——施肥过多,土壤溶液浓度过大,影响植物根部细胞的渗透作用C.“白天热来夜间冷,一棵豆儿打一捧(pěng)”——适当提高昼夜温差,有利于有机物积累,增加产量D.犁地深一寸,等于上层粪——犁地松土有利于增加根部细胞有氧呼吸,促进根部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二、非选择题9.(10分)分析碳循环示意图并回答问题。(1)从微观上看,过程①是在细胞内_____中进行的;过程③主要是在细胞内_____中进行的。(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①是_____,除此之外,在某些特殊的生态系统中,碳还可通过_____进入生物群落;②表示的是_____关系,④表示_____。(3)从上图可知,减缓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是_____(至少回答两个方面)。10.(14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请据此诗回答下列问题。(1)该诗描述的生态系统是草原生态系统,由于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较简单,所以其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抵抗力稳定性较低。(2)图中没表示出来的生态系统成分是_________和_________。(3)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_________,属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___,鹰与蛇的关系是_________。(4)该生态系统担负的功能有_________。(5)此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总和,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__。(6)此生态系统中共有5条食物链,写出鹰获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_________。11.(14分)下列是一些现象或事件。A.在海洋中捕捞某种鱼时最需要获得的信息之一。B.“四大家鱼”混合养殖在一个池塘中。C.由于百灵的排挤,云雀不得不让出已占据的领域。D.调查某个池塘中生物种群数目。E.一周内飞入某区域内的飞蝗占该区域飞蝗总数的60%。F.一座倒塌的寺院几年后淹没在杂草和灌木丛中。G.河流受到轻微污染时能自行消除污染。H.动物的运动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I.调查湿地在蓄洪防旱等方面的作用。J.蝙蝠回声定位。请将下面的概念和上面的最相关的现象或事件相匹配________(在概念后面的括弧内填上相应的字母)。物种丰富度()种群密度()迁入率()信息传递()群落的空间结构()消费者()竞争()抵抗力稳定性()演替()间接价值()12.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目前被普遍接受的人体体温调节学说是:体温调节中枢存在一个调定点,体温调节中枢将体温与调定点比较,通过对机体产热和散热的调控,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但因为某些因素,人体体温调定点可能上升或降低。如图是某人感染新冠病毒后的体温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正常人体的体温调定点为37.5℃,因此正常人的体温________(填“稳定不变”或“处于动态平衡”),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_。(2)ab段由于病毒感染,体温调定点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此过程中,人体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和________增多,使细胞代谢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结果导致产热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散热,此过程的调节机制是________。(3)bc段人体持续高热,此阶段患者的产热总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基本等于”)散热总量。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C【解析】1、显性性状:当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时,子一代显现出来的性状。隐性性状:当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时,未显现出来的性状。2、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3、伴性遗传: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4、复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的某个相同座位上的等位基因超过2个以上。【详解】A、伴性遗传: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A错误;B、显性性状:当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时,子一代显现出来的性状,B错误;C、性状分离:具有相同表现型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了两种及以上表现型或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同时出现的现象,C正确;D、复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的某个相同座位上的等位基因超过2个以上,D错误。故选C。2、B【解析】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其中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利用信息传递能够提高产量以及控制有害动物等。【详解】A、利用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进行保花保果利用的是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A错误;B、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利用的是物理信息控制有害动物,B正确;C、向田间喷洒杀虫剂杀灭害虫属于化学防治,C错误;D、草原返青时的“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可以采食的信息,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并没有涉及在农业生产的应用,D错误。故选B。3、C【解析】图中甲是组织细胞,乙是毛细血管,丙是毛细淋巴管,A是淋巴,B是组织液,C是血浆。【详解】A、乙为毛细血管,血管中的C表示血浆,不包括血细胞,A错误;B、由图可知,B组织液与C血浆中各种物质并非都可以双向交换,如正常情况下血浆蛋白不会进入到组织液,B错误;C、丙为毛细淋巴管,B(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A(淋巴),淋巴单向流动回到C(血浆)内,C正确;D、若甲为肝脏细胞,C流经此处后血糖浓度升高或降低,D错误。故选C。4、A【解析】由题图可知,特异性抗体与细胞毒素结合形成结合物,结合物中的抗体能特异地识别肿瘤细胞,使毒素对其产生选择性杀伤效应。【详解】A、溶酶体破裂,溶酶体内含的蛋白酶及其他水解酶释放至胞浆中,加速了肿瘤细胞凋亡,A正确;B、细胞毒素没有特异性,特异性抗体与细胞毒素结合形成结合物,结合物中的抗体能特异地识别肿瘤细胞,B错误;C、抗体与细胞毒素结合增加了细胞毒素的定向性,细胞毒素的杀伤力并未改变,C错误;D、肿瘤细胞的凋亡是体液免疫参与作用的结果,D错误。故选A。5、C【解析】分析题图可知: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详解】A、由分析可知,图示该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正确;B、季节更替会影响猕猴的食物来源,可能会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组成,B正确;C、各年龄组个体数量不变,若性别比例变为1∶1,雄性争夺王位和配偶会加剧,出生率不一定升高,C错误;D、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低,与雄性因争夺王位和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D正确。故选C。6、B【解析】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无毒性,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有毒性。【详解】A、加热杀死S型菌和R型菌混合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是由于S型菌的部分基因整合到R型菌的DNA上,该过程发生了基因重组,A错误;B、S型菌与R型菌的结构不同是由于遗传物质有差异而表现的,B正确;C、只有将S型菌的DNA和R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体内才有S型菌产生,小鼠死亡,C错误;D、肺炎双球菌含有核糖体,可以自己合成蛋白质,D错误。故选B。【点睛】识记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的过程;明确其转化实验的设计思路以及实验的结论;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7、A【解析】新冠病毒属于RNA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感染新冠病毒后,机体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彻底清除新冠病毒,从感染病毒到机体具有免疫力需要经过一段时间。【详解】A、新冠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A错误;B、新冠病毒是RNA病毒,其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B正确;C、感染新冠病毒初期,由于产生抗体需要一定时间,可能出现检测不出抗体的情况,C正确;D、新冠病毒不能独立生活,需要利用人体细胞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合成,D正确。故选A。8、A【解析】植物生长需要光照、水分和二氧化碳以及适宜的矿质营养,从而满足了植物光合作用的需要为植物的增产创造了条件,植物是自养生物,不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而是能利用无机物合成自身需要的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需要。【详解】A、粪便中有丰富的有机物经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之后转变为无机物能被植物吸收利用,而植物不能利用其中的有机物,A错误;B、一次施肥过多,会使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大于植物细胞溶液的浓度,植物细胞失水,导致植物因失水而萎蔫,出现烧苗现象,B正确;C、“白天热来夜间冷,一棵豆儿打一捧”,可看出该农业增产措施主要是白天升高温度,夜间降低温度,有利于有机物积累,从而提高作物产量,C正确;D、犁地松土有利于增加根部细胞有氧呼吸,为根部吸收矿质元素提供能量来源,进而促进根部对矿质元素的吸收,D正确。故选A。二、非选择题9、(1)①.叶绿体②.线粒体(2)①.光合作用②.化能合成作用③.捕食(摄食)④.分解者的分解作用(3)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严格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并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如水能、核能、太阳能等,减少CO2的排放量【解析】1、碳循环: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2、分析图示,①表示光合作用,②表示捕食关系,③表示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④表示动植物的尸体被微生物分解,⑤表示化石燃料的燃烧作用。【小问1详解】①表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③表示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因此过程③主要是在细胞内线粒体中进行的。【小问2详解】从图中信息看碳进入生物群落的①是植物利用碳,因此为光合作用将CO2合成有机物,除此之外,在某些特殊的生态系统中,一些微生物(如硝化细菌)还可以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将CO2和水合成有机物;②表示的是植物和动物之间的关系,因此为植食性动物捕食植物;④表示动植物遗体进入水圈,因此为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小问3详解】从图中看出,导致大气中CO2增多的因素可能是①过程减弱或在一定程度上受阻,即绿色植物减少,也可能是⑤过程增强,即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因此减缓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是: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严格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并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如水能、核能、太阳能等,减少CO2的排放量【点睛】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10、(1)营养结构(2)①.分解者②.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3)①.植物②.猫头鹰③.捕食和竞争(4)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5)生物群落(6)植物→鼠→猫头鹰和植物→兔→猫头鹰【解析】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越低,抵抗力稳定性越弱,恢复力稳定性越强,反之亦然。由题图可知,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即植物→鼠→猫头鹰、植物→鼠→蛇→猫头鹰、植物→鼠→狐、植物→兔→狐、植物→兔→猫头鹰,鹰所占的营养级是第三、第四营养级。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三种功能,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所占的营养级越高,能量损失越大,获得的能量越少,反之亦然。【小问1详解】题干描述的草原生态系统,由于营养结构较简单,故自我调节能力较低,抵抗力稳定性较低,恢复力稳定性较强。【小问2详解】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中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小问3详解】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故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植物;由分析可知,该食物网有5条食物链,属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是猫头鹰;猫头鹰以蛇为食,同时猫头鹰与蛇都能以鼠为食,故猫头鹰与蛇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小问4详解】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个方面。小问5详解】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故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总和,在生态学上称为生物群落。【小问6详解】能量流动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共有5条食物链,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最短的食物链,即植物→鼠→猫头鹰和植物→兔→猫头鹰。【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稳定性的关系,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和应用,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和题图信息进行推理、解答问题。11、【解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核心问题):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2、群落演替概念: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3、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4、丰富度是群落水平研究的稳态,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5、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6、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详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在海洋中捕捞某种鱼时最需要获得的信息之一是种群密度;B、“四大家鱼”混合养殖在一个池塘中,将不同的鱼根据栖息水层和食性的不同混合放养在一个池塘里,充分利用池塘水体的立体空间,利用的是群落的空间结构;C、由于百灵的排挤,云雀不得不让出已占据的领域这属于种间关系中的竞争;D、丰富度是群落水平研究的稳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