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贵州省安顺市平坝一中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贵州省安顺市平坝一中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贵州省安顺市平坝一中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贵州省安顺市平坝一中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贵州省安顺市平坝一中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贵州省安顺市平坝一中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关于达尔文父子的植物向光性实验,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①②组说明单侧光能使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增多B.①③组说明幼苗向光弯曲生长与尖端感光有关C.②④组说明幼苗向光弯曲生长与尖端下部有关D.①④组说明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下部不在尖端2.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B.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体现了种群的空间特征C.不同株高的玉米植株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是群落垂直结构D.种群数量增多会导致种内斗争加剧,环境容纳量不断下降3.下列关于人类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生殖细胞中都表达C.女性的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都含有X染色体D.男性的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都含有Y染色体4.下表中探究相关激素作用的实验所涉及的常见方法,合理的是()选项激素探究过程(空白对照省略)A性激素割除公鸡的生殖腺,并移植到阉割后的母鸡体内,观察母鸡第二性征的变化B促甲状腺激素用含甲状腺激素的饲料饲喂蝌蚪,观察其发育过程中主要特征的变化C胰岛素给服用过葡萄糖的小鼠注射胰岛素,观察其是否有低血糖症状D生长激素用含生长激素的饲料饲喂小狗,观察其生长状况A.A B.B C.C D.D5.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过程中氧原子的来龙去脉,下列错误的是A.光合作用的产物C6H12O6中的O全部来自原料中的CO2B.光合作用的产物O2中的O全部来自原料中的H2OC.有氧呼吸的产物H2O中的O全部来自原料中的O2D.有氧呼吸的产物CO2中的O全部来自原料中的C6H12O66.一次完整的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分裂次数和染色体的复制次数分别是()A.一次和一次 B.两次和两次 C.一次和两次 D.两次和一次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1960年1月,科学家首次乘坐的“里亚斯特”号深海潜水器成功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科考,在近万米的海底,科学家们惊奇地看到比目鱼和小红虾在游动。(1)马里亚纳海沟中所有的比目鱼组成了一个__________。(2)几百万年前海沟下与海沟上的比目鱼还是属于同一物种,但由于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群体长期与较浅水域的比目鱼缺乏基因交流,最终会产生__________隔离。造成这种现象的两个外部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3)从变异的来源看,比目鱼的种类具有多样性的根本是由于____________

造成的。(4)由于地质巨变,最终人类只抢救一对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通过人工繁殖,最终产生一个新的比目鱼种群,则此种群的基因库中的基因数量与原种群相比要________。(5)下图表示某群岛物种演化的模型,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过程。A物种演变为B、C两个物种的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环节。由A物种演变为B、C两个物种,其内在因素是生物体的_____________发生了改变。如果乙岛上C物种个体数量不断增加,引起D物种个体数的锐减,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8.(10分)2020年,一场罕见的蝗灾席卷东非和亚欧大陆,毁坏大量草场、农田,对粮食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某地科学工作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草场蝗虫密度对牧草产量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中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蝗虫的种群密度对牧草产量的影响。(2)由图可知,当蝗虫密度小于5只/m2时,牧草产量仍可能增加,原因是牧草补偿量_____________蝗虫取食量,表明蝗虫种群密度足够大时才会导致危害,其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3)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有关国家和机构合作来进行灭蝗减灾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缓解可能出现的粮食短缺危机。(4)造成此次灾害的蝗虫有散居型和群居型两种类型,散居和群居体现了种群的_____特征。群居型蝗虫体内会产生对鸟类有毒的氢氰酸,使其被鸟类捕食的概率________。粉红椋鸟号称“蝗虫收割机”,主要捕食___________型蝗虫。(5)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表明,散居型蝗虫密度增大时,体内会大量释放“集群信息素”,在蝗虫的触角上具有感知该种信息素的嗅觉受体,从而使蝗虫由散居转化为群居,这项研究使绿色可持续防控成为可能。据此研究,下列有关蝗灾防治的设想可行的是_____________。A.可人工合成“集群信息素”,从而在田间长期监测蝗虫的种群动态B.可根据“集群信息素”结构设计拮抗剂,从而阻止蝗虫的聚集C.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蝗虫的嗅觉受体基因,从而使蝗虫无法集群D.可使用较高浓度的“集群信息素”代替农药来杀死蝗虫,减少环境污染9.(10分)下图甲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_____,c表示_____。乙图中的B是_____。(2)乙图中,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_____;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_____。(3)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_____的通透性增加;受刺激时,细胞膜对_____的通透性增加。(4)“望梅止渴”属于_____反射,这种反射是在_____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5)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_____。10.(10分)细胞毒性T细胞参与的免疫过程如下图。(1)填写方框中相应的免疫细胞名称。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2)研究发现,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PD-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类似PD-L1的膜蛋白一旦结合,细胞毒性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15分)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现型频率,结果如图。(1)囊鼠体毛差异的根本来源是_____,据调查,深色熔岩区基因型DD、Dd的频率分别为0.45和0.5,则D基因的频率是_____,其毛色表现与环境相适应是_____的结果。(2)若干年后,浅色岩P区囊鼠种群A与浅色岩Q区囊鼠种群B相遇时,它们已不能相互交配,说明两种群的_____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它们之间形成了_____。(3)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捕食者的存在会导致物种多样性增加,分析其原因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B【解析】根据题图,达尔文父子实验中,当单侧光照射植物时,幼苗能够向光弯曲;如果切去苗尖端或用不透明的罩子将苗尖端罩住,幼苗就不会向光弯曲;如果用不透明的薄膜将苗的基部包起来,幼苗照样向光弯曲;由此得出结论:苗尖端是感光部位。他们还注意到,弯曲的部位在苗尖端下面,由此推测,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传递到了下面。【详解】A.②组无尖端,不能感受光照,达尔文未提出生长素概念,故不能说明单侧光能使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增多,A错误;B.①③组自变量是尖端是否能感受光照,能说明幼苗向光弯曲生长与尖端感光有关,B正确;C.②④组对比,不能说明幼苗向光弯曲生长与尖端下部有关,C错误;D.①④组自变量是尖端下部是否能感受光照,说明幼苗感光部位不在尖端下部,D错误。2、B【解析】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称为种群。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称为生物群落。【详解】A、年龄结构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A错误;B、种群的空间特征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体现了种群的空间特征,B正确;C、不同株高的玉米植株是同一物种,而垂直结构描述的是不同种群的空间结构,故不同株高的玉米植株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不是群落垂直结构,C错误;D、种群数量增多会导致种内斗争加剧,但环境容纳量主要受环境条件影响,故种群数量增多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D错误。故选B。3、C【解析】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是性染色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基因在染色体上,并随着染色体传递;隔代交叉遗传是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次级精母细胞不一定含有Y染色体。【详解】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一定与性别决定有关,如人体X染色体上的色盲基因,A错误;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生殖细胞中不一定都表达,如色盲基因(或其等位基因),B错误;女性的体细胞中含有2条X染色体,生殖细胞中含有1条X染色体,C正确;男性的体细胞肯定含有Y染色体,而生殖细胞中不一定含有Y染色体,D错误。【点睛】解题时关键要理解基因的遗传与表达是两个独立的过程,识记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明确次级精母细胞或精细胞中只有X染色体或只有Y染色体。4、A【解析】高等动物激素的成分成分类别举例能否口服氨基酸衍生物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可以肾上腺素:不可以多肽及蛋白质抗利尿激素、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不可以固醇类醛固酮、性激素可以【详解】A、探究性激素的作用,割除公鸡的生殖腺后,并移植到阉割后的母鸡体内,观察母鸡第二性征变化,前后对照可以充分说明结论,A正确。B、促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要探究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应向去除垂体的蝌蚪体内注射促甲状腺激素,B错误;C、探究胰岛素的作用,应该给正常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观察其是否有低血糖症状,然后再及时补充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低血糖)症状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C错误;D、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要探究生长激素的作用,应向去除垂体的小狗体内注射生长激素,观察其生长状况,D错误。故选A。5、D【解析】1、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反应式:C6H12O6(葡萄糖)酶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酶20[H]+6CO2+少量能量(2ATP);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反应式:24[H]+6O2酶12H2O+大量能量(34ATP);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a.水的光解:2H2O光能、色素4[H]+O2b.ATP的生成:ADP+Pi+能量酶ATP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a.CO2的固定:CO2+C5酶2C3b.三碳化合物的还原:2C3酶[H]、ATP(CH2O)+C5+H2O【详解】A、在暗反应过程中,在有关酶的催化下,CO2与C5结合生成两个C3,C3接受ATP释放的能量并且被[H]还原,形成糖类和C5,C6H12O6中的O全部来自原料中的CO2,A项正确;B、在光反应阶段,水在光下分解产生[H]和氧,氧直接以分子(O2)形式释放出去,O2中的O全部来自原料中的H2O,B项正确;C、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第一、第二阶段产生的[H]与O2,结合生成H2O,并释放大量的能量,产生大量的ATP,H2O中的O全部来自原料中的O2,C项正确;D、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与水一起被彻底分解生成CO2和[H],因此有氧呼吸的产物CO2中的O来自丙酮酸和H2O,D项错误。故选D。6、D【解析】减半减数分裂:染色体复制之后,增加一倍,经第一次减数分裂,染色体减半,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接着染色体并不复制,而直接进行第二次减数分裂,再次减半,这样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却分裂两次,得到得生殖细胞染色体数是原来的一半。所以D正确。A、B、C不正确。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①.种群②.生殖隔离③.自然选择④.地理隔离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是基因突变⑥.由于人类只抢救一对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通过人工繁殖,最终产生一个新的比目鱼种群所以种群的基因库中的基因数量与原种群相比要少⑦.突变和基因重组⑧.自然选择⑨.隔离⑩.基因⑪.生存斗争【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隔离是形成物种的必要条件。【详解】(1)种群是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如马里亚纳海沟中所有的比目鱼。(2)生殖隔离指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实质是阻断基因交流。题干中比目鱼形成不同物种,外因是自然选择和地理隔离,使得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形成生殖隔离(3)生物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根本变异是基因突变,因为基因突变的结果产生新基因。(4)只抢救一对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通过人工繁殖最终产生一个新的比目鱼种群,所以种群的基因库中的基因数量与原种群相比要少。(5)突变、自然选择、隔离是导致新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由A物种演变为B、C两个物种,其内在因素是生物体的基因发生了改变。如果乙岛上C物种个体数量不断增加,引起D物种个体数的锐减,这种现象称为种间斗争或生存斗争。【点睛】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8、①.不同种类②.大于③.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④.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⑤.空间⑥.降低⑦.散居⑧.ABC【解析】据图分析,图中显示该实验的自变量有蝗虫的种类(四种蝗虫)和蝗虫密度,因变量是牧草产量,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不同种类蝗虫的种群密度对牧草产量的影响;四条曲线都显示:当蝗虫种群密度到达一定值后,牧草产量都表现为不断降低;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当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取食量时,牧草产量增加,而牧草补偿量小于蝗虫取食量时,牧草产量较小。【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实验的是研究不同种类蝗虫的种群密度对牧草产量的影响。(2)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图中当蝗虫密度小于5只/m2时,牧草产量仍可能增加,说明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取食量;由曲线图分析可知,当蝗虫种群密度足够大时才会导致危害,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有关国家和机构合作来进行灭蝗减灾的意义是: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从而缓解可能出现的粮食短缺危机。(4)种群具有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和空间特征,其中散居和群居体现了种群的空间特征;由于群居型蝗虫体内会产生对鸟类有毒的氢氰酸,鸟类捕食后会死亡,故使其被鸟类捕食的概率降低;因对群居性蝗虫的捕食概率降低,则粉红椋鸟主要捕食散居型蝗虫。(5)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集群信息素可以使得密度增大的蝗虫种群由散居转化为群居,因此可人工合成“集群信息素”,从而在田间长期监测蝗虫的种群动态,A正确;B、已知集群信息素可以使得密度增大的蝗虫种群由散居转化为群居,因此可以根据“集群信息素”的结构设计拮抗剂,阻止分散的蝗虫聚集在一起,B正确;C、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蝗虫的嗅觉受体基因,导致蝗虫不能产生相应的感觉受体,不能感受集群信息素,进而阻止蝗虫聚集,C正确;D、集群信息素可以阻止蝗虫聚集,但是不能杀死蝗虫,D错误。故选AB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种群、群落等知识点,能够根据曲线图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推测实验的目的,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9、(1)①.感受器②.神经中枢③.突触后膜(2)①.神经递质②.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3)①.K+(或钾离子)②.Na+(或钠离子)(4)①.条件②.非条件(5)①.反射②.反射弧【解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婴儿的吮吸、排尿反射等都非条件反射。梅子是一种很酸的果实,一吃起来就让人口水直流。这种反射活动是人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个体生活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由特定的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反射,条件反射提高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大脑越发达的动物,建立的条件反射也就越复杂。题图分析,图甲中根据突触的传递方向来看:f是感受器,e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b是传出神经,a是效应器,d是突触;乙图中A是突触小体,B是突触后膜。【小问1详解】甲图中,根据神经节的位置可以判断,f表示的是感受器,c表示神经中枢。乙图中的B是突触后膜,为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胞体膜。【小问2详解】乙图中,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储存在突触小体A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不能反向传递,进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不能由B传到A。【小问3详解】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引起钾离子外流,进而产生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受刺激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大量内流,进而产生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小问4详解】“望梅止渴”属于条件反射,这种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显然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后天经过大脑皮层的参与形成的。【小问5详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即反射的发生需要完整的反射弧。【点睛】熟知反射弧的结构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区别也是本题的考查点之一。10、(1)①.①辅助性T细胞②.②记忆T细胞③.③靶细胞④.④巨噬细胞##吞噬细胞(2)避免正常细胞被裂解(避免免疫系统攻击正常细胞)【解析】细胞免疫:病原体侵入靶细胞后,被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这一变化信号,之后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他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小问1详解】分析图示可知,①能分泌细胞因子,因此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有活性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②记忆T细胞;被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使③靶细胞裂解死亡,被释放到内环境中的抗原可与抗体结合,形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