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新高考历史热点突破复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_第1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热点突破复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_第2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热点突破复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_第3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热点突破复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_第4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热点突破复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学习目标:1、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情况以及早期国家特征;2、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理解孔子、老子学说与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3、认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以及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单元导语

关键词:

①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②多元一体;

③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④独特魅力。2025届新高考历史热点突破复习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习目标:1、以时空观念为指导,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认识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产生之间的关系及早期国家的特征。课时导览:一条线索: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两个时代: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两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时代两种王位继承方式:禅让制、世袭制三种重要的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距今约170万年约70-20万年约1万年约7000-5000年距今约5000年神话传说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前1046年前771年元谋人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商朝建立文明产生早期国家北京人三皇五帝夏朝建立西周建立西周灭亡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奴隶社会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内外服制生产力(生产工具)生产关系(社会组织)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想一想图片里的器物是什么,并比较二者差异。表面粗糙,凹凸不平是以打制方法制作而成表面光滑,选材讲究是以磨制方法制作而成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分布广泛、多元化、主要在大江大河附近起源早,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一)、文明的蒙昧时期——旧石器时代(距今约170万年~1万年前)1.整体(1)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不同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这种划分是依据生产工具(生产力)标准来划分。(2)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这表明了中华文明起源的本土性特征。(3)中国早期人类分布广泛(南北东西)且遗址数量数百处。这反映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源性、广泛性。2.具体(1)大致时间:距今约170万到1万年前。(2)主要代表: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3)生活方式: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和采集,学会用火。(4)社会组织:过着群居生活。(5)发展程度:晚期发展到母系氏族社会;氏族成员共劳、共享、共葬。(仰韶文化、姜寨遗址等)(二)、文明的曙光——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BC2070年)1.整体(1)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2)龙山文化时期,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国家初始形态)。2.具体(1)大致时间: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2)主要代表:仰韶、大汶口、河姆渡、红山、良渚(3)生活方式:使用磨制石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4)社会组织:氏族、部落、部落联盟。(5)发展程度:晚期发展到父系氏族社会。

新石器时代制陶、农业、家畜饲养和磨制石器的出现构成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四要素,成为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标志。“万邦时代”:中国历史上的“万邦时代”大约是指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期。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对比新旧石器时代文明的蒙昧时期--旧石器时代文明的曙光——新石器时代大致时间分布特点主要代表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发展程度对比新旧石器时代文明的蒙昧时期--旧石器时代文明的曙光——新石器时代大致时间距今约170万到1万年前距今约1万~BC2070年分布特点分布广泛(南北东西)且遗址数量数百处反映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源性、广泛性,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主要代表元谋人,北京人仰韶、大汶口、河姆渡、红山、良渚生活方式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和采集,学会用火使用磨制石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社会组织过着群居生活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发展程度晚期发展到母系氏族社会;氏族成员共劳、共享、共葬晚期发展到父系氏族社会。仰韶姜寨遗址(距今6700-6000年)中心广场公共牲畜栏公共墓地房屋公共窑场壕沟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中隐含了什么历史信息?(房屋、壕沟、窑场、牲畜栏、墓地)房屋——定居生活壕沟——氏族公社公共窑场、牲畜栏、墓葬——公有制、尚未贫富分化未产生阶级——刘斌《2006~2013年良渚古城考古的主要收获》反山遗址贵族陵墓区马金口遗址平民居住区花园里遗址平民居住区钟家村遗址平民居住区莫角山遗址贵族宫殿已产生阶级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统治的工具。——列宁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之间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私有财产贫富分化权贵阶层出现(早期奴隶主)国家产生战俘和犯罪平民(早期奴隶)知识拓展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三)文明的产生——从部落到国家三皇五帝的传说:三皇指:天皇燧人氏、地皇伏羲氏、人皇神农氏五帝指:黄帝、颛顼(zhuānxū)、帝喾(kù)、尧、舜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一种制度。

夏:国家的形成+

阶级的产生+进入文明阶段夏都二里头陶文

文字的出现夏朝的国家管理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地方官理:聚族而居,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夏王是最高统治者。文化遗存: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很可能是夏文化遗存;历法《夏小正》灭亡: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在汤的率领下发兵讨桀,大败夏兵,夏朝灭亡二、早期国家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

材料一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史记·夏本纪》材料二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战国策·燕策一》材料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材料四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史记·夏本记》

禹死后,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权力传承:传贤→传子;社会转型:原始公有制→奴隶私有制夏朝的传承二、早期国家二、早期国家2、商:BC1600~BC1046年(1)政治:完善官制和实行内外服制王畿都城附属国附属国附属国附属国“内服”是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2)经济:出现土地国有的井田制(3)思想文化:甲骨文(占卜迷信)

青铜器

干支纪日法二、早期国家3、西周:BC1046~BC771年(1)政治:分封制、宗法制目的:对象:诸侯的义务与权力:①义务:②权利:特点:评价:“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王族子弟、功臣和前朝贵族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税、朝觐述职实行再分封;可在封地内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层层分封,等级森严积极:局限:

①巩固王权,加强统治,稳定政治秩序。

②开发边疆,扩大了统治区域。

③传播中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

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远离周王室的诸侯易叛乱,威胁西周的统治。二、早期国家3、西周:BC1046~BC771年(1)政治:分封制、宗法制含义:特点:影响: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根据血缘亲疏来确定权力分配和财产继承的制度。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维护了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消极:强调家庭本位,不利民主法治建设,男尊女卑的观念。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1)农业: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工具,青铜农具极少。(2)手工业: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3)土地制度:A、商和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B、西周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集体耕种。3、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三、中华文明的发展:商和西周二、早期国家3、西周:BC1046~BC771年(3)文化:礼乐制度是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和人们各种行为的准则。含义:特点:作用:等级森严以礼乐划分等级,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加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宗法制分封制九鼎七鼎五鼎三或一鼎礼乐制度确定秩序、巩固统治统一的文化心理认同小结文明的蒙昧文明的曙光文明产生文明的发展

蓝田人

北京人前170万年

前70-20万年

原始人群石制品、会用火

旧石器时代

氏族社会农业定居

贫富分化私有制、阶级产生仰韶、大汶口、河姆渡

红山、龙山等文化

前1万年-前2070年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王权具有神秘色彩。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家国一体)。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4、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汤;纣(炮烙之刑)武王;厉王;幽王元谋人70-20万北京人七千-五千年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