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1页
初中语文+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2页
初中语文+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3页
初中语文+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4页
初中语文+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水之景答谢中书书陶弘景1.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2.从不同角度品味本文优美的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3.熟读并背诵课文。学习目标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37岁时隐居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便常以书信的形式向他咨询朝廷大事,故有“山中宰相”之称。有《陶隐居集》。陶弘景作者简介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社会混乱,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就是作者陶弘景隐居时回复朋友谢中书的书信的一部分。背景链接古代的“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dú)”“信札(zh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来记事陈情。它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也可以谈论政事,还可以勉励后学,等等。文体知识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划分层次。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líntuí导学一:朗读课文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译文导学二:疏通文意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译文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四季。夕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消散。指水中潜游的鱼。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赏”“领悟”的意思。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译文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导学三:研读赏析这封书信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也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长伴林泉的志趣。主旨归纳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的大意。2.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3.赏析文中写景的句子,感受作者营造的美好意境。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文集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苏轼作者简介本文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苏轼因对王安石新法持有不同意见,以诗文谤讪新政的罪名被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作者在被贬到黄州的第四年,写下这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出处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元丰三年(1080)元丰六年(1083)背景链接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wéixìnɡhénɡ导学一:朗读课文suìyǔbǎi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译文导学二:翻译课文想到没有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译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考虑,想到。共同,一起。院子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院子里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译文大概是。形容水的澄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译文只是。语气词,相当于“罢了”。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以为乐,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月色入户”交代夜游起因。“欣然”足见作者心中的兴奋和喜悦。遂”点出了二人的趣味相投。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亦”字所含情感:①惊喜不已(怀民竟然也没睡);②意料之中(怀民也没有睡)。“亦”字表明张怀民与作者遭际相同,处境相似,情怀一致,表现了二人的知音关系。比喻:“庭下”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空明的积水,写出月光的空灵澄澈,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交横的藻、荇,写出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字将笔触从眼前景物转向观景之人,引出“闲人”,显示了作者在逆境中的旷达与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和坚守。点睛之笔,作者微妙而复杂的情感——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尽在其中。1.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第一层: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第一层:写月下庭中景物。第一层: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慨。导学三:研读赏析

2.结合第一层的叙事部分,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内容。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黄州承天寺苏轼与友人张怀民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明确角度分析景物特点点明情感考点赏析山水类诗文中的景物描写3.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答题思路]字词:赏析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写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感官角度、视角角度、顺序角度等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中的景物特点或创设的意境结合全文或者景物特点,点明作者表达的情感【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作院中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月色的澄澈明净以及竹柏倒影清丽淡雅,表达了作者对月色的喜爱之情,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宁静、愉悦。【示例二】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而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的皎洁。这两句一写.一侧写,共同创造出一个冰清洁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月色的喜爱之情,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宁静、愉悦。【示例三】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静中有动,动中见其静,点染出一幅幽静又不乏灵动的月下美景图。表达了作者对月色的喜爱之情,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宁静、愉悦。4.阅读文章,说说作者的感情经历了什么变化。心情起行念无与为乐者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闲人遗憾激动①____②____复杂欣然喜悦本文通过对作者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所见月下美景的描绘,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主旨归纳“一切景语皆情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