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插秧歌》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芣苢》《插秧歌》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芣苢》《插秧歌》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芣苢》《插秧歌》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芣苢》《插秧歌》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入新课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一切。”今天,勤劳仍应该是我们时代的精神,恰如一叶小舟,载着为理想而不懈奋斗的人们到达幸福的彼岸。“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是陶渊明归园田居后躬耕南亩的辛劳;“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这是白居易在农忙时观刈麦的见闻感受;“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是范成大笔下的四时田园劳动图景;“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是辛弃疾赋闲上饶时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劳动场景;“夙兴夜寐,洒扫庭内”,这是绵延至今的热爱劳动的传统。我们流传至今的诗词歌赋中,总会有劳动的韵律回响其中。劳动让我们体验生活,享受心灵深处那些细小而平凡的乐趣,今天的课堂我们即来学习两首关于劳动的古诗,去体验古人劳动的情景和乐趣。《芣苢(fúyǐ)》《插秧歌》《芣苢》《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05篇。《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叫“诗”,或叫“诗三百”,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奉为经典,尊为“诗经”,列入“五经”之首,并沿用至今。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思无邪”,教育弟子读《诗经》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等诸多内容,是古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周南”指周王城以南的地方,即西周王城镐(hào)京及东周王城洛邑以南,直至江汉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地。该地的歌谣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的典范,故“周南篇”作为《诗经》的起始章。1、了解《诗经》《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1、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描绘诗歌画面。芣苢(fúyǐ)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植物。芣苢多籽,古人喜采摘芣苢而食也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1.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人们呼朋引伴,一起去采芣苢。前两句表现出发时兴致盎然的样子,后两句则流露出将要采到芣苢时的喜悦心情。“采”“有”,是对采集这一劳动的一般性描述。合作探究读懂诗歌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采起来。2.采采芣苢,薄言掇(duō)之。采采芣苢,薄言捋(luō)之。具体描写用手摘取芣苢的动作:“掇”是用手指摘取嫩小芣苢;“捋”则是把长势茂盛的芣苢从茎上成把地取下。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取下来。——两个简单的词不仅写出了芣苢的不同长势,而且还使人想象出人们采摘时娴熟的技巧和忙碌的场景。具体描写用裙襟兜取芣苢的动作。“袺”和“襭”两个字写出了人们采摘动作的敏捷灵巧。人们采摘芣苢越来越欢,越来越多,于是用裙襟来兜。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3.采采芣苢,薄言袺(jié)之。采采芣苢,薄言襭(xié)之。这是一首描写妇女集体劳动的赞(欢)歌,描写了采摘芣苢的全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采摘过程中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诗歌主题感谢您下载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乐重章叠句:在不断的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生动地表现了芣苢越采越多、越采越快直到满载而归的场景美和采摘的快乐的情感美。艺术手法1.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不能更换。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妇女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因此顺序不能更换。研读:体悟诗境3.同样描绘劳动场景,《插秧歌》的动作描写与《芣苢》有何不同?

《插秧歌》是按照“抛秧”——“插秧”——“拔秧”——“插秧”的顺序描绘一家四口农时冒雨插秧时的紧张劳动场景;通过呼唤与应答的侧面描写,表现出一家人忙碌、充实、和谐的生活状态。

《芣苢》则专注于采摘的动作描写,通过“采、有、掇、捋、褚、禰”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有诗情画意。2.这首诗歌虽然简单,但细节描写非常典型,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效果?试结合诗歌加以分析。细节:

这首诗的细节描写从动词的精彩运用中能体现出来。对采摘的过程,分别采用了“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动词,概括地描写了整个采摘过程,精练而不烦琐。效果:①展现了特写式的劳动动作美。

六个动词都抓住了采摘过程中最精彩的环节,把隐藏在生活中的美清晰地呈现出来,将一瞬间的动作用文字定格成经典,将动作中的细节美展现得细致丰富。③体现了先民快乐幸福的生活感情。采摘芣苢的人是当时生活在底层的平民。周朝实行“井田制”,劳动者生产的很大部分要上交给贵族,且当时生产力低下,能保证最基本的吃穿需求就是最大的幸福。但留给自己的粮食终究有限,人们只好采摘野菜充饥。芣苢兼有食用和药用价值,故采摘芣苢时心情是愉悦的、欣喜的,人们能找到生存的希望,于是哼着这样的采摘歌曲,将草丛中的芣苢采了又采。因为这样的劳动成果是属于自己的,所以人们唱的歌谣是让人感到快乐幸福的。②展现了内容丰富的劳动过程美。六个独立动作合连贯起来就是一套完整的芣苢采摘过程,是一场用肢体把日常劳动升华的艺术。先民对劳动的熟练程度,给人一种游刃有余的美。3.这首《芣苢》,语言简练生动,描写形象传神,章句复沓回环,节奏鲜明有力。试结合全诗,分析体现了《诗经》的哪些艺术特色。《插秧歌》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人。南宋著名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祖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4200多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知人论世淳熙六年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初读感知1以上视频展示了种水稻的基本步骤,《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抛秧接秧图拔秧插秧图雨中插秧图呼唤早餐图农夫应答图你能用自己的话描写一下诗歌中所描写的情景吗?(2)“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第三句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析。比喻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草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铠甲,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突出了农忙时的抢种状态。此诗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有人认为“游离诗外”了,你怎么看?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用“兜鍪”和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也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有一股火药味儿,所以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3)“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这两联宛若电影中一个特写镜头,将当时的场景投射在我们眼前。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突出了农人的什么特点?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劳动的人生才称得上是幸福的人生。劳动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劳作,我们要勇于在艰苦的劳动中净化灵魂、磨炼意志,坚定信念。”

——习近平

拓展延伸结合《插秧歌》说说“诚斋体”的语言特点。诚斋体的特点之一是语言新、奇、活、快,即语言生动、自然、新鲜、活泼,富于幽默诙谐的风趣。本诗似是率口而出,表现的是从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中撷取来的劳动场景,逼真自然,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从中也可看出诚斋体的特点。艺术特色《唐宋诗》:“这首诗,通篇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用毫不卖弄甚至毫不修饰的白描手法,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那么浅显,那么真实,又是那么生动,那么形象,只觉一股活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对比赏析

①《芣苢》一诗运用重章叠唱的手法,直接把快乐采摘芣苢的全过程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试分析《芣苢》《插秧歌》在描绘劳动场景、歌颂劳动热情方面的差异。1、表现手法上②《插秧歌》一诗运用白描、环境烘托、比喻等手法,描写的是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

①《芣苢》这首诗让我们了解远古时人们劳动生活的一个场景和精神状态,同时了解到古人的生活追求和理想:没有战争、暴政、苛捐杂税,内心安宁平静,生活上能够丰衣足食。②对于《插秧歌》这首诗中,诗人没有像晚唐诗人李绅那样抱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同情心去表现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也不像范成大那样具体深刻地揭露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同情农民疾苦;而是用欣赏的眼光,客观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