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烛之武左传秦退师核心素养:【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相关知识及历史背景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字词、特殊句式常识,能够准确翻译全文3.赏析烛之武等人物形象,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学习重难点】1.烛之武等人物形象的把握。2.体会烛之武游说的艺术01导新课、知背景作品介绍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左传》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中国古代史书的体例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国别体: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汉书》作者介绍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人。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左氏春秋》和《国语》两部史学巨著,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故事背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失败后又出使晋国,与晋结好晋秦围郑,是因为晋秦争夺霸权,要向外扩张,要寻找得力伙伴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02译全文、理结构秦伯说(yuè)夜缒而出(zhuì)微夫人之力不及此(fú)使杞子、逢孙戍之(qǐ)(páng)氾南(fán)佚之狐(yì)无能为也矣(wéi)不知(zhì)共其乏困(gōng)若不阙秦(quē)

自读朗由夫晋(fú)秦伯说(yuè)夜缒而出(zhuì)微夫人(fú)使杞子、逢孙戍之(qǐ)(páng)

01、读准字音2翻译1段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1段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补充:以其无礼于晋:晋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流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当年重耳在齐国居住五年后,离开齐国,继续流亡。其间,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对重耳以礼相待,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叔瞻又劝郑文公:“君不礼,不如杀之,且后为国患。”郑文公也不听。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郑国与晋国结盟,又与楚国结盟。公元前632年,晋国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而郑国在这场战争中出兵帮助楚国,因此与晋国结怨。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当时属郑地)大会诸侯,郑国也参加了。次年夏,晋文公派大夫狐偃(即子犯)在翟泉会盟鲁、秦、齐、陈等诸侯,重温践土之盟,但郑国这次没有前来,因此诸侯共同谋划讨伐郑国。公元前630年,晋国已向郑国出兵,但仅仅是试探性的。这一年的九月,晋国联合秦国对郑国形成合围,即为此次“晋侯、秦伯围郑”。2翻译

2段原文: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2段译文: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2翻译

3段原文: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3段译文1: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2翻译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赴秦国,以“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为托词,食言毁约。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朝济而夕设版”是夸张说法。朝济而夕设版2翻译

3段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2翻译

4段原文: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4段译文: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公元前637年,晋怀公(晋惠公之子,重耳之侄)主政,不得人心。公元前636年,晋人闻重耳在秦,暗中劝其返晋,为内应者甚众。秦穆公发兵助重耳回到晋国,重耳结束了名年的流亡生活,成为国君,是为晋文公。文公杀死怀公后,公近臣惧诛作乱,文公借茶师平之。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秦穆公助重耳主晋文章结构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秦晋退兵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如何退秦师的?退秦师结果如何?问1-why问2-how问3-what文章结构烛之武是郑国人,晋秦围郑,国家陷入巨大的危险,唇亡齿寒,国破人不存。郑伯意识到平时未重用烛之武,有难时求助的愧疚,诚恳的道歉。烛之武有为国效命的情怀,视死如归的勇敢,关注天下的眼光。国家层面君主层面个人层面答1-为何退秦答2-如何退秦师利益分析敌国分析口才智慧立足对方

分化离间越国以鄙远亡郑对秦无益邻之厚,君之薄也强晋弱秦晋文公贪得无厌,永不满足,灭郑后可能灭秦未来分析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存郑利秦亡郑以陪邻亡郑利于晋晋惠公言而无信,出尔反尔历史举例添加标题答3退秦师结果

秦国退军后,晋国不敢轻易进军。没有盟友,胜算不大,对自己国家无益。

退秦军的结果即逼退了晋军。烛之武退的是秦、晋两师,功不可没。03赏艺术、析人物赏艺术

佚之狐劝说郑伯对国运准确清醒的判断A

B折射烛之武非同一般的魅力C窥见之狐对烛之武的信心赏艺术

郑伯劝说烛之武自责-检讨过失借此感染A

B

提醒-绵里藏针唇亡齿寒C恭维-身为国君放下身段赏艺术

烛之武劝说秦穆公唤醒智慧-瓦解秦穆公的戒备心理A打消了秦穆公被游说的心理,反客为主B换位分析:站在秦穆公的立场上权衡轻重,剖析利弊C愿景分析-是越国以鄙远,搔到了秦穆公的痒处D历史分析-“且君尝为晋君赐,戳到了秦穆公的痛处E现实分析-“夫晋,何厌之有,捅到了秦穆公的要害处F“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式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析人物“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积极听取佚之狐的建议,让烛之武去秦国,且在烛之武流露出对之前待遇的不满之时,主动积极承认自己的过错,并耐心劝解烛之武为国分忧。郑伯:善听意见,敢于检讨析人物

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个理由退兵,不是真的仁义,而是对现实进行冷静分析,权衡利弊的结果。

晋文公善于根据形势让自己利益最大化。晋文公:头脑清醒,随机应变析人物

从秦国角度谋划利益,及时听取烛之武的意见,不一意孤行,善于判断形势。秦穆公:善于决策,谋划利益析人物析人物烛之武志勇辩士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掉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对秦国大有好处。又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最终说服秦伯和郑国结盟。充分展示他“辩士”的形象。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这种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由于长期未被任用,他的满腹牢骚和委屈溢于言表。但在郑伯的一番诚意劝说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的分析之下,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国。这足以说明他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志士勇士辩士志勇辩04知常识、晓文言文化常识自称、尊称、敬称、谦称臣,官吏对皇帝上书或说话时的自称。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执事,指的是办事的官吏,是对对方的敬称。寡人,诸侯王、国君的谦称,意为“寡德之人”古代爵位制度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文言知识(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3)秦伯说(“说”通“悦”,高兴)(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通假字

文言知识(1)敢以烦执事古:您,对对方的敬称

今:主管事物的人(2)微夫人之力古:那人

今:尊称人的妻子(3)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主人(4)亦去之

古:离开

今:距离(5)行李之往来古: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古今异义

文言知识(1)之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秦军))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何厌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2)以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表原因)若亡郑以陪邻,敢以烦执事(连词,来)一词多义文言知识(3)且且贰于楚也(连词,又)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连词,况且)(4)其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代词,它郑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失其所与,不知(自己的)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还是)文言知识(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2)夜缒而出(在晚上)(3)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4)臣之壮也(壮年)(5)贰于楚(对……有贰心)(6)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7)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向东边)(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