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材大脑血循环_第1页
医学教材大脑血循环_第2页
医学教材大脑血循环_第3页
医学教材大脑血循环_第4页
医学教材大脑血循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erebralBloodSupply脑的血液供应脑的血液供应脑重量占体重:2-3%供血量:20%供氧量:20-30%没有氧储备能量储备及少脑细胞无氧代谢维持4-5min出血缺血残废/死亡脑的血液供应1脑的动脉供血系统2脑的静脉供血系统a.颈内动脉供血b.椎动脉供血a.脑静脉b.硬膜窦第一部分脑动脉供血系统颈内动脉供血区(1对颈内A)椎基底动脉供血区(1对椎A)前颅窝、中颅窝(前2/3)脑干、小脑(后1/3)前循环(3/5血量)后循环(2/5血量)通过willis动脉环交通以小脑幕为界第一部分脑动脉供血系统脑动脉供血系统天蓝ACHA:脉络膜前动脉橙色:大脑中动脉穿支暗红:回返动脉红色ACA:大脑前动脉黄色MCA:大脑中动脉绿色PCA:大脑后动脉蓝色PICA:小脑后下动脉紫色AICA:小脑前下动脉灰色SCA:小脑上动脉浅蓝vertebralartery:椎动脉分支墨绿basilarartery:基底动脉分支第一部分脑动脉供血系统按分支分类:皮质支和中央支(基底核、间脑、内囊)皮质支吻合丰富皮质支中央支有吻合/关闭中央支

willis左右第一部分颈内动脉系统C1颈段在甲状软骨处分出,进入颅底前无分支。C2岩段颞骨岩部颈A孔入颅,颈动脉管外口-破裂孔后缘。C3破裂孔段沿破裂孔的垂直管上升,止于岩舌韧带上缘。C4海绵窦段始于舌韧带上缘,止于近侧硬膜。C5床突段始于近侧硬膜环,止于远侧硬膜环C6眼段起于远侧硬膜环,止于后交通动脉;C7交通段起于紧靠后交通动脉起点,止于颈内动脉分叉处。Bouthillier7分法(1996年):①血流方向②ICA的解剖第一部分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硬化颈内动脉虹吸部:海绵窦段(C3段)+颅内段(C4段)

从侧面观察呈“S”形。第一部分颈内动脉系统第一部分颈内动脉系统眼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第一部分

颈内动脉系统—眼动脉a.走行:起于颈内动脉,与视神经一起经视神经管入眶,终于滑车上动脉。b.供血区域:眶壁、眶周皮肤、眶内容物、视网膜等。c.临床征象:

1.眼动脉起始部闭塞,可不引起视力障碍,视力障碍或失

明(眼动脉和颈外动脉间有丰富的吻合),除非血栓扩展

到视网膜中央动脉;

2.视网膜中央动脉硬化

情况可反映脑血管系统

硬化的情况(眼底镜下

动静脉交叉压迫征)。第一部分

颈内动脉系统—眼动脉眼动脉侧枝:与面动脉等颈外动脉系统分支间有丰富的血管吻合。构成颈动脉狭窄或闭塞侧支循环。第一部分

颈内动脉系统—脉络膜前动脉a.走行:后交通动脉稍上方自颈内动脉发出,与视束一起向枕部走行,在海马沟回穿过脉络裂进入侧脑室下角,形成脉络丛,与脉络膜后动脉有丰富吻合支。特点:细小、行程长、分支缺乏侧支循环,极易栓塞。第一部分

颈内动脉系统—脉络膜前动脉第一部分

颈内动脉系统—脉络膜前动脉b.分支及供血区域:脉络丛、视束的大部分、外侧膝状体(视觉系统中继核)外侧部、内囊后肢、大脑脚底前1/3、以及苍白球的大部分。第一部分

颈内动脉系统—脉络膜前动脉c.临床征象:

1.对侧偏瘫—大脑脚底供血障碍;

2.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内囊下2/5丘脑皮质束供血障碍;

3.同象偏盲—内囊下2/5相当于视放射供血障碍;第一部分

颈内动脉系统—脉络膜前动脉左侧脉络膜前动脉梗死典型DWI第一部分

颈内动脉系统—后交通动脉a.走行:起自颈内动脉末段或与其与前床突上段的交界处,沿视束下面、蝶鞍和动眼神经上方水平行向后内,与大脑后动脉吻合。全长15mm,走行过程中发出2-8支中央支。b.供血区域:前组供应丘脑下部、腹侧部、视束的前1/3和内囊后支;后组供应丘脑底部核团。这些动脉之间不互相沟通,侧循环难建立。第一部分

颈内动脉系统—后交通动脉c.临床征象:1.后交通动脉形态变化很大,影响侧支循环。2.后交通动脉瘤(好发)-压迫动眼神经。多位于后交通动脉与颈内动脉相接或临近处。第一部分

颈内动脉系统—后交通动脉图1颈内动脉侧位造影图2右侧大脑后交通动脉小型动脉瘤

图1图2第一部分

颈内动脉系统—大脑前动脉a.走行:为大脑半球内侧面供血。起自前穿质下面,向前内侧走行至半球间裂,经前交通动脉与对侧大脑前动脉连接。b.供血区域:大脑半球内侧面分三组:1)皮质支:供应大脑半球内侧面前3/4和额顶叶背侧面上1/4皮质以及皮质下白质。2)中央支:内侧豆纹动脉(Heubner返动脉):内囊前肢、尾状核、豆状核前部和下丘脑。第一部分

颈内动脉系统—大脑前动脉c.分段:水平段(A1)、上行段(A2)、膝段(A3)、

胼周段(A4)、终段(A5)第一部分

颈内动脉系统—大脑前动脉d.临床征象:1.近端闭塞(前交通A供血),不产生症状;2.前交通动脉和Heubner返动脉之间堵塞:

对侧下肢瘫痪、

对侧下肢感觉障碍、

轻度膀胱和直肠括约肌障碍(旁中央小叶和中央前、后回上1/4缺血)。第一部分

颈内动脉系统—大脑中动脉a.走行:颈内动脉最大的分支,沿着外侧沟向后行。b.分支:皮层支—半球背外侧前2/3(额顶颞叶)和岛叶。中央支—即豆纹动脉,内囊上3/5,豆状核(壳核,苍白球)、尾状核。大脑中动脉第一部分

颈内动脉系统—大脑中动脉c.分段:水平段(M1):位于脑底,水平向外至侧窝沟,续为回转段。中央支发出。回转段(M2):位于侧沟窝外方,回绕岛叶前端,进入大脑外侧沟。侧沟段(M3):隐藏于大脑外侧沟内,由前下走向后上,发出皮质支返折到大脑背外侧面。分叉段(M4):相当于从深面浅出,到分叉为角回动脉及颞后动脉的一段。终段(M5):一般指角回动脉。第一部分

颈内动脉系统—大脑中动脉颞后动脉角回动脉顶后动脉顶前动脉中央动脉前中央动脉额升动脉眶额动脉大脑中动脉主要皮层支:第一部分

颈内动脉系统—大脑中动脉大脑中动脉皮层支供血区:第一部分

颈内动脉系统—大脑中动脉中央支:d.供血区域:内囊上3/5,豆状核(壳核,苍白球)、尾状核。e.临床意义:闭塞出现基底节区缺血性梗死,出现“三偏征” 是供应纹状体和内囊的主要动脉,容易破裂出血,

故称为“出血动脉”。第一部分

颈内动脉系统—大脑中动脉蓝色PICA:小脑后下动脉紫色AICA:小脑前下动脉灰色SCA:小脑上动脉浅蓝vertebralartery:椎动脉分支墨绿basilarartery:基底动脉分支天蓝ACHA:脉络膜前动脉橙色:大脑中动脉穿支暗红:回返动脉红色ACA:大脑前动脉黄色MCA:大脑中动脉绿色PCA:大脑后动脉第一部分

颈内动脉系统—大脑中动脉1.眶额动脉额中回前部及额下回后部(运动性语言中枢),引起Broca失语。2.前中央动脉额中回后部、额下回后部、中央前回下3/4皮质缺血,对侧面肌、舌肌瘫痪,对侧上肢轻瘫(中央沟两岸侧支循环丰富)。3.中央回动脉中央沟两岸下3/4,可出现以头面部为主的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4.顶前动脉中央后回下3/4皮质,以头面上肢为重的偏身感觉障碍。5.顶后动脉缘上回及顶上小叶下部,优势半球表现失用征。6.角回动脉角回(视觉语言中枢)失读、命名性失语。7.颞后动脉颞下回后部(听觉性语言中枢),答非所问。皮层支分支及临床征象:书写中枢(6)运动性语言(44)视觉性语言中枢(39)听觉性语言中(22)第一部分

颈内动脉系统—大脑中动脉中央支分支及临床征象:1、起始闭塞:对侧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累及中央前后回的下3/4和内囊后支),对侧同向偏盲(累及视辐射)。2、中央支闭塞:对侧上下肢偏瘫,但无感觉障碍和偏盲(仅累及内囊后支的上3/5锥体束,内囊后支的下2/5感觉束及视辐射未受累,由脉络膜前动脉供血)。3、大脑中动脉发出中央支后闭塞:

对侧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头面上肢重,下肢轻或无(累及中央前后回的下3/4皮质,其上1/4皮质和旁中央小叶由大脑前A供血)。

混合型失语、失写、失读、失用(优势半球于书写文字有关的中枢受累。)第一部分

颈内动脉系统—大脑中动脉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第一部分

颈内动脉系统—大脑中动脉中央沟动脉闭塞第二部分椎-基底动脉系统a.走行:双侧锁骨下动脉-第6至第2颈椎横突-寰枕后膜及硬脊膜-枕骨大孔-入颅-基底动脉-(脑桥与中脑交界处)大脑后动脉b.供血区域:供应大脑半球后2/5部分、丘脑、脑干和小脑。第二部分椎-基底动脉系统椎动脉分支1.脊髓前动脉2.脊髓后动脉3.小脑后下动脉第一部分椎-基底动脉系统—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a.走行:发出后先弯行向后,继而在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背面,上行至延髓上端或至脑桥下缘,转折向下,沿第四脑室下外侧缘,进入小脑池至小脑后下面。b.分支:①小脑支:供应小脑下蚓部、半球下面。②脉络膜支:参与构成第四脑室脉络丛的垂直部。③延髓支:供应延髓背外侧部(①、②侧支循环丰富)。c.供应范围:延髓背外侧区、第四脑室和小脑。第一部分椎-基底动脉系统—小脑后下动脉wallenberg's综合征(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病侧Horner氏综合征;

吞咽困难及声带麻痹(疑核);

面部痛温觉减退,角膜反射消失(三叉神经脊束核);④对侧半身痛温觉障碍(脊髓丘脑侧束)⑤眩晕,共济失调(小脑)。第一部分椎-基底动脉系统—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第一部分椎-基底动脉系统—基底动脉a.分支:1.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面前部2.迷路动脉(内听动脉)→伴面神经、前庭蜗神经→

内耳门→内耳道→内耳迷路3.桥脑动脉→桥脑基底部4.小脑上动脉→小脑上面

5.大脑后动脉第一部分椎-基底动脉系统—小脑前下动脉1.小脑前下动脉:a.走行:基底动脉下段发出,行向外下,在展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腹侧通过。然后分两支,内侧支向下,至下蚓外侧半球,外侧支绕绒球形成一个袢,然后靠近小脑水平裂行向外,越过上半月叶,下半月叶分别于小脑上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分支吻合。第一部分椎-基底动脉系统—小脑前下动脉b.供血范围:小脑半球的前下面、脑桥背盖尾侧部、脑桥臂下部、小脑下脚、第四脑室外侧孔附近脉络丛。c.临床意义:桥脑基底外侧综合征(对侧偏瘫、舌瘫、小脑性共济失调,病变侧展N、面N麻痹)。第一部分椎-基底动脉系统—迷路动脉2.迷路动脉:a.走行:大部分起于小脑下前动脉。发出后,绕展神经前方进入内耳道。b.供血区域:前庭蜗神经和耳蜗与前庭器的主要动脉。侧支循环少,血流速度慢,闭塞导致严重眩晕和永久性耳聋。a.分支及供血区域:①旁正中支:由基底沟两岸进入脑桥。供应脑桥核、皮质脑桥束、皮质核束和皮质脊髓束;②短周支:绕行后从脑桥腹外侧进入脑桥实质,供应脑桥腹外侧面;③长周支:绕行后至脑桥背面进入脑实质,供应脑桥背盖尾端的大部分,背盖头端。第一部分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桥动脉第一部分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桥动脉呈直角起自基底动脉易动脉粥样硬化而梗塞支侧枝循环丰富,不易梗塞第一部分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桥动脉旁中央动脉闭塞脑桥基底内侧综合征:同侧展神经麻痹(展神经根受累),对侧肢体偏瘫(椎体束受累)。侧视麻痹(皮质下侧视中枢,皮质核束受累)。短旋动脉闭塞脑桥基底外侧综合征:同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核受累),展神经麻痹(展神经根),对侧偏瘫(椎体束)。同侧小脑征(脑桥小脑纤维)。偏身感觉障碍:病变对侧(内侧丘系、三叉丘系、脊髓丘系受累)。同侧Honor征(交感纤维)。长旋动脉闭塞脑桥背盖综合征: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结合臂),对侧深浅感觉障碍(内侧丘系、脊髓丘系)。三叉N、展N、面N以及前庭蜗N瘫痪。c.临床意义:第一部分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桥动脉脑桥出血:来势凶,病情重,死亡率高,多为旁中央动脉破裂出血。严重者昏迷(上行网状激活系统严重受累)和四肢瘫(双椎体束损害)。特异性体征:双侧瞳孔极度缩小+中枢性高热(下丘脑下行经过脑干的交感纤维受累的结果)。第一部分椎-基底动脉系统—小脑上动脉4.小脑上动脉:a.分支:

蚓支:在小脑顶端以近于直角的形式转向后下,在上蚓部延为细小的终支,称上蚓动脉。半球支:分为内侧支、中间支、外侧支和缘支四支,向下呈扇形分开。b.供血区域:小脑上面,中脑、脑桥背侧面。c.临床征象:同侧上肢小脑性共济失调和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第一部分椎-基底动脉系统—大脑后动脉大脑后动脉(绿色部分):主要供应颞叶底面、内侧面及枕叶、丘脑、内囊及内、外侧膝状体。第一部分椎-基底动脉系统—大脑后动脉a.分支及供应区域:中央支、脑室及脉络丛支及大脑支。1.中央支:①丘脑穿通动脉:垂体、漏斗、下丘脑结节区、丘脑前部内侧部;②丘脑膝状体动脉:丘脑尾侧大部。第一部分椎-基底动脉系统—大脑后动脉2.脑室及脉络丛支:①脉络膜后内动脉,大脑脚、膝状体、丘脑枕、丘脑上部及松果体。②脉络膜后外动脉,丘脑背内侧核、丘脑枕及外侧膝状体。第一部分椎-基底动脉系统—大脑后动脉3.皮质支:大脑半球后部包括枕叶和颞叶底部;第一部分椎-基底动脉系统—大脑后动脉闭塞部位临床表现皮质支一侧闭塞-对侧视野的同向偏盲或象限盲,黄斑回避(黄斑视觉皮质代表区为大脑中、后动脉双重血液供应);双侧闭塞-双侧视力障碍(皮质盲),主侧半球出现视觉失认、颜色失认、记忆障碍或命名性失语。深穿支丘脑综合征:对侧偏身感觉减退,感觉异常和丘脑性疼痛和锥体外系症状。临床意义:第一部分三级侧支循环

Willis环左、右侧大脑半球以及前、后循环的血流相互沟通(缺血早期、主要的代偿途径)。初级侧支循环次级侧支循环三级侧支循环

眼动脉和一级软脑膜侧支眼动脉沟通颈内、外动脉;大脑血管皮质支的末梢在软脑膜内形成广泛的软脑膜吻合。

新生血管(关键和热点)指通过血管发生和动脉生成产生的新生血管供血。第一部分脑动脉系统总结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脊髓后动脉脊髓前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后交通动脉眼动脉脑桥支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眶额动脉前中央动脉

中央动脉

顶前动脉顶后动脉角回动脉颞后动脉小脑支脉络膜支脊髓前动脉延髓支皮质支胼胝体旁支内侧豆纹动脉旁正中支迷路动脉短周支长周支丘脑穿通动脉丘脑膝状体动脉脉络膜后内动脉脉络膜后外动脉中央支脑室及脉络丛支皮质支第二部分静脉系统静脉系统1.脑静脉2.硬膜窦深静脉浅静脉第二部分浅静脉作用:引流大脑表面血液。分组:1.大脑上静脉-外侧沟以上;

2.大脑中浅静脉-外侧沟附近;

3.大脑下静脉-外侧沟以下。第二部分大脑上静脉数量:8-15支,较大的两支静脉:Trollard静脉(上吻合静脉)、Rolando静脉(中央静脉)

作用:引流大脑半球上、外侧的血液。临床意义:Rolando静脉闭塞:对侧偏瘫但不涉及面肌,无言语障碍,下肢受累重于上肢。症状具有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偏瘫肢体早期出现肌强直。受累肢体伴有精细感觉为主的感觉障碍。第二部分大脑中浅静脉又称:Sylvian静脉,大脑静脉中唯一与动脉伴行的静脉,与大脑中深静脉相对应又称大脑中浅静脉引流:外侧裂附近额、颞、顶叶血液注入海绵窦。第二部分

大脑下静脉数量:1-7条作用:位于大脑外侧沟以下,颞叶表面,是大脑浅静脉中较小的一组,收集颞叶外侧面以及颞、枕叶底面的大部分血液。走行一般有前上向下后方斜行,汇入硬膜窦。第二部分大脑中浅静脉吻合1.大脑中浅静脉-前大吻合静脉(Trolard静脉)、中央静脉(Rolando静脉)-上矢状窦2.大脑中浅静脉-后大吻合静脉(Labbe静脉)-横窦3.大脑中浅静脉-大脑中深静脉(Sylvius深静脉)-基底静脉4.在外侧裂后支处,Trolard静脉-Labbe静脉

第二部分大脑深静脉深静脉大脑内静脉基底静脉大脑大静脉收集大脑半球实质深部静脉血(室周髓质、基底核、内囊、间脑及脑室脉络丛等处的静脉血)第二部分大脑内静脉a.走行:于第三脑室顶上方,自前向后行走,至第三脑室后方汇合成大脑大静脉。b.收集范围:豆状核、尾状核、胼胝体、第三脑室和侧脑室脉络丛以及丘脑等处的血液。第二部分

基底静脉a.走行:由大脑腹侧面的大脑中深静脉汇集而成,注入大脑大静脉。b.收集范围:两侧苍白球内侧、视前区、下丘脑、丘脑底部、中脑上部等脑底部血液。左图2、右图4基底静脉大脑大静脉大脑大静脉14大脑内静脉大脑内静脉第二部分基底静脉c.临床意义:左右基底静脉与其属支之间借助细小静脉相互吻合,在脑底组成静脉环:从立体角度看,环绕在中脑头端和间脑尾端之间。此处为脑静脉瘤的好发部位。

第二部分大脑大静脉(Galen’s

vein)走行:由前向后,经胼胝体压部急转向上,在大脑镰与小脑幕联结处与下矢状窦共同在小脑幕游离缘注入直窦前部。范围:收集两侧大脑内静脉,基底静脉、大脑后静脉、枕静脉的血液。临床意义:大脑大静脉和大脑内静脉易形成血栓,引起半球深部出血性梗死、颅压高及意识障碍。第二部分硬膜静脉窦硬膜窦(连续)颈内静脉上矢状窦直窦横窦脑、脑膜、颅骨板障静脉和眼眶窦脑脊液第二部分上矢状窦a.位置、结构:脑顶中线稍偏右,颅骨的矢状沟和大脑镰的附着缘处。起自盲孔,后至窦汇。管腔呈倒三角形,自前向后逐渐加宽。在窦的左右侧壁上,接受1~3个大脑上静脉的开口,还有突入的蛛网膜颗粒。b.临床意义:1.刺激或结扎上矢状窦视可以引起动静脉压和脑脊液压的改变。2.头皮、颅骨、鼻窦的感染可能引起血栓性上矢状窦炎。第二部分下矢状窦a.位置:位于胼胝体背方大脑镰游离缘上方几毫米左右,呈弓形向后行进,至小脑幕的前缘,与大脑大静脉汇合延为直窦。b.范围:主要接受大脑内侧面、大脑

镰、胼胝体以及扣带回的静

脉血。第二部分硬膜静脉窦a.位置:始于胼胝体压部后方,大脑大静脉与下矢状窦汇合的膨

大处,位于大脑镰与小脑幕的附着处,直行向后,在枕内隆突附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