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图一为某一神经元游离的一段轴突;图二是该段轴突产生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无刺激时,图一中电流表甲测量的是静息电位B.刺激图一c处,甲电流表指针发生一次偏转C.图二的ab段是Na+内流引起,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D.图二的bc段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减小2.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多种植物激素的调节.但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物质不一定是植物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萘乙酸(NAA)不属于植物激素,因为该物质在植物体内不能合成B.植物和赤霉菌都能产生赤霉素(GA)及其他植物激素C.植物叶片和果实的脱落仅与脱落酸(ABA)等多种植物激素调节有关D.植物产生的细胞分裂素来自于根尖,该激素具有促进细胞分裂的作用3.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无分解者B.该生态系统可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C.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可以循环利用D.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主要来源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4.根据已学的知识,分析下列曲线或柱状图,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A.甲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第2、3阶段增长速率先快后慢B.乙图可表示某种哺乳动物离体细胞的呼吸作用强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C.丙图表示给正常小狗实施垂体切除术后,随时间变化短期内小狗血液中三种激素的相对含量变化,分析可知a可以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丁图表示在抗体过程中各种膜结构的面积变化,a、b、c所代表的膜结构名称以及放射性标记出现的先后顺序为:a内质网一→b高尔基体一→c细胞膜5.将小麦种子浸泡在红墨水中10min后,取出剖开,发现胚为白色,胚乳为红色,这说明()A.胚成活,胚乳已死亡 B.胚已死亡,胚乳成活C.胚和胚乳均成活 D.胚和胚乳均死亡6.某地农田中蝗虫成灾,人们将鸭子放养到农田中,很快控制住了蝗虫的数量。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引入鸭子后,蝗虫的数量变化曲线为“J”型B.采用农药灭虫会导致蝗虫抗药性基因频率上升C.出生率是影响该稻田蝗虫数量变化的因素之一D.种植的水稻不是该农田生态系统中唯一的生产者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北京烤鸭是北京传统特色美食。饲喂选做食材用的北京鸭时,主要以玉米、谷类和菜叶为饲料,使其肥育,这样烤出的鸭子外观饱满,皮层酥脆,外焦里嫩。北京烤鸭通常的食用方法是取一张用小麦粉制作的荷叶饼,用筷子挑一点甜面酱,抹在荷叶饼上,夹几片烤鸭片盖在上面,放上几根葱条、黄瓜条或萝卜条,将荷叶饼卷起食用。请回答下列问题:(1)北京鸭食用玉米、谷类和菜叶能迅速育肥的原因是_____。(2)用_____染液可将鸭皮下脂肪组织染成红色。(3)一张鸭肉卷饼中至少包括了三类多糖,它们是_____、_____、_____。包括的脂质有_____、_____等。(4)烤熟的鸭子,其蛋白质一定发生了变性,食物加工过程中蛋白质变性_____(填“影响”或“不影响”)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煮熟的蛋白质_____(填“容易”或“不容易”)消化。(5)葱条、黄瓜条或萝卜条等蔬菜中含有的元素种类与人体大体相同,但在元素的_____上有差异。8.(10分)“作物一蚯蚓”种养模式是一种重要的菜田生态模式。某农科所在2017一2019年连续调查“花菜一蚯蚓”种养田中杂草物种数,调查时挑选5块地势平坦、大小接近(约3000m2)的田地开展杂草调查。于花菜移栽后45d左右,采用随机取样计数法,每块田地调查10个点,每个点面积1m2,记录杂草物种数,得到下图1所示结果;图2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部分示意图,甲、乙、丙、丁表示生态系统的相关成分。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花菜一蚯蚓”种养田中杂草物种数时,实验组为“花菜一蚯蚓”种养田,对照组为_________,在实验期间,不同田地栽培和管理措施相同,_________(填“使用”或“不使用”)除草剂。调查发现,“花菜一蚯蚓”种养田中蚯蚓在土壤中随机分布,这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2)调查的“花菜一蚯蚓”种养田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的蚯蚓以腐烂的有机物为食,此时蚯蚓属于_________(填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它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3)从图1调查结果看,蚯蚓对花菜田间杂草的影响是_________。蚯蚓在花菜田间生活的过程中,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自身_________,一部分通过_________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该过程也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图2要表示完整的碳循环过程,还应补充的两个重要过程是_________(请用文字和箭头的形式表示)。9.(10分)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进行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图为用含32P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T2噬菌体专性寄生在大肠杆菌细胞内)的实验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T2噬菌体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DNA.如果仅凭猜想,控制其性状的遗传物质有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设计应遵循__________原则。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3)当接种噬菌体后培养时间过长,发现在搅拌后的上清液中有放射性,其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4)一个噬菌体含有一个DNA分子。理论上分析,一个被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复制出n个子代噬菌体,其中携带32P的噬菌体有______个。复制用的原料来自于__________________。10.(10分)某栎林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下表;①②③④为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回答下列问题:上层中层下层植物乔木灌木草木动物林鸽长尾山雀鹪鹩、昆虫(1)上表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_____,植物出现这种分布是由于______________的影响。植物的分布决定动物的分布,其原因是植物为动物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动物的这种分布有利于减轻物种之间的_______。(用图中数字作答)(2)若地震损毁该栎林,随时间的推移该区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断恢复的过程属于______演替。(3)现有4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麻风杆菌和宿主细胞,A、D生物对应的曲线分别是_____和______。(4)若4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_________。若狐死亡,作为被捕食者兔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5)捕捞一个池塘里的某种鱼,应如何才能使效益最高?___________。11.(15分)下图甲表示某生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图乙表示该生物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生物种群在甲图所示时间内,数量增长模型为________。若一段时间后,甲图中的①②发生重合,表明此时该生物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对应在乙图上的时间点为________。图乙中B点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2)二化螟是稻田中常见的一种害虫,通常会用农药来防治。某研究小组调查了一块1000m2的稻田中二化螟的种群密度,记录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样方编号123456样方面积(m2)111111二化螟数量(只)151815191514该块稻田中二化螟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培养液中酵母菌的计数常采用_______的方法。(3)如下图甲为该草原生态系统中鼠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和年龄结构的变化,图示第8年时若调查鼠群的年龄结构,调查结果和图乙中的__________相似,前10年中鼠的种群密度最小的年份是第__________年。据甲图分析,在调查的20年间,种群数量接近“J”形增长的时间段是__________,符合此时间段的年龄结构图像是图乙中的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C【解析】根据题意,图2中a点之前为静息电位,由K+外流所致,而此时膜外Na+高于膜内,膜外K+低于膜内;曲线上升过程a-b段是因为Na+内流所致;下降过程b-c段是因为K+外流所致。【详解】A、静息电位是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的外正内负的电位,电流表甲的两极都在轴突外侧,不能测得静息电位,A错误;B、刺激图一c处,兴奋会先后传到电流表的两端,故甲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偏转,B错误;C、图二的ab段是Na+内流引起的,Na+内流为协助扩散,属于被动运输,C正确;D、根据分析可知,图二的bc段恢复静息电位,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D错误。故选C。2、A【解析】植物激素是指在植物体内一定部位合成,并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显著生理作用的微量的化学物质。【详解】-萘乙酸(NAA)是一种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属于植物激素,A正确;植物能产生赤霉素(GA)及其他植物激素,赤霉菌可以产生赤霉素,B错误;植物叶片和果实的脱落主要与脱落酸(ABA)等多种植物激素调节有关,C错误;细胞分裂素主要由植物根尖产生,能促进细胞分裂,D错误。3、A【解析】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同时也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详解】A、沼气池中就有分解者,A错误;B、该生态系统可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B正确;C、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由于人类的活动实现了循环利用,C正确;D、流入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主要来源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D正确。故选A。4、D【解析】考查的知识点是种群的S增长曲线,细胞呼吸强度与温度的关系,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学会分析题图曲线获取信息并利用题图信息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详解】由分析可知,甲是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第2、3阶段增长速率先快后慢,A正确。哺乳动物个体具有维持体温恒定的功能,但是离体细胞的温度只能随环境温度改变而改变,从而酶的活性也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乙图可表示某种哺乳动物离体细胞的呼吸作用强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B正确。给正常小狗实施垂体切除术后,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含量都下降,根据负反馈调节机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会升高,即a可以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正确。如果丁图表示在抗体分泌过程中各种膜结构的面积变化,根据过程中膜面积变化的时间先后顺序,及高尔基体面积减小、细胞膜面积增大,可知,a、b、c所代表的膜结构名称内质网、细胞膜、高尔基体,放射性出现的先后顺序是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D错误。【点睛】种群数量增长快慢根据曲线斜率变化;即使恒温动物,个体有体温调节机制,其细胞离体后也不能保持温度的恒定。5、A【解析】细胞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因此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详解】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红墨水中含有有机物大分子,不能通过活细胞膜进入细胞,则胚为白色说明胚是活的,胚乳为红色说明胚乳已死亡,故选A。6、A【解析】种群在理想条件下,即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其增长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类增长通常呈指数增长,又称为“J”型增长。【详解】A、引入鸭子后,蝗虫有了天敌,蝗虫的数量会减少,蝗虫的数量变化曲线不会呈“J”型,A错误;B、采用农药灭虫,不抗药个体会被杀死而抗药个体存活,抗药个体的后代抗性越来越强,导致蝗虫抗药性基因频率上升,B正确;C、出生率、死亡率会直接影响该稻田蝗虫数量变化,故出生率是影响该稻田蝗虫数量变化的因素之一,C正确;D、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除了种植的水稻,还有杂草等,D正确。故选A。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1).玉米、谷物等是富含糖类的食物,糖类在鸭体内转变成了脂肪(2).苏丹Ⅳ(3).糖原(肝糖原或肌糖原)(4).淀粉(5).纤维素(6).脂肪(7).磷脂(8).不影响(9).容易(10).含量【解析】细胞中的糖分为单糖、二塘和多糖,二塘包括蔗糖、麦芽糖和乳糖,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原。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又分为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详解】(1)北京鸭食用玉米、谷类和菜叶能迅速育肥的原因是玉米、谷物等是富含糖类的食物,糖类在鸭体内转变成了脂肪。(2)若将鸭皮下脂肪组织制成临时装片,滴加苏丹Ⅳ染液,并用50%酒精洗去浮色,在显微镜下观察,会看到脂肪细胞中被染成红色的脂肪颗粒。(3)一张鸭肉卷饼中至少包括了三类多糖,它们是糖原、淀粉、纤维素。包括的脂质有脂肪、磷脂等。(4)烤熟的鸭子,其蛋白质一定发生了变性,食物加工过程中蛋白质变性不影响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煮熟的蛋白质因为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所以容易消化吸收。(5)葱条、黄瓜条或萝卜条等蔬菜中含有的元素种类与人体大体相同,但在元素的含量上有差异。【点睛】本题以北京烤鸭为背景,考查组成细胞的化合物,解题的关键是熟记糖类、脂质的组成和蛋白质的功能。8、(1)①.(未接种蚯蚓的)花菜单一种植田②.不使用③.不属于(2)①.分解者②.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3)①.降低了田间杂草物种数②.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③.呼吸作用④.大气CO2→丁、甲→丙【解析】分析图1:与花菜单一种植田这一组相比,“花菜一蚯蚓”种养田这一组的杂草物种数更少。分析图2:该图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部分示意图,甲为初级消费者,乙为次级消费者,丙为分解者,丁为生产者。【小问1详解】根据图1中有“花菜一蚯蚓”种养田和花菜单一种植田这两个组别可知,对照组为(未接种蚯蚓的)花菜单一种植田。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调查“花菜一蚯蚓”种养田中杂草物种数,因此实验期间不能使用除草剂。蚯蚓是一个物种,不属于群落,因此蚯蚓在土壤中随机分布,这不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小问2详解】因为蚯蚓以腐烂的有机物为食,所以此时蚯蚓属于分解者,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为: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小问3详解】由图1可知,与花菜单一种植田这一组相比,“花菜一蚯蚓”种养田这一组的杂草物种数更少,说明蚯蚓对花菜田间杂草的影响是降低了田间杂草物种数。摄入量等于粪便量加上同化量,其中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据分析可知,丁为生产者,甲和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该图中还缺少大气CO2→丁,表示光合作用的箭头,该图还缺少甲→丙,表示消费者甲的遗体残骸等被分解者利用的箭头。【点睛】本题以“作物一蚯蚓”种养模式为素材,考查种群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能量流动的过程、碳循环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以及结合实验目的和结果进行实验分析的能力。9、(1)蛋白质和DNA都是遗传物质;其遗传物质是蛋白质,不是DNA;其遗传物质是DNA,不是蛋白质(2)①.对照②.使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开(3)培养时间过长,增殖后的噬菌体从大肠杆菌内释放出来(4)①.2②.大肠杆菌细胞内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解析】1、题图分析:图示表示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其步骤为:用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2、噬菌体的繁殖过程为: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小问1详解】蛋白质和DNA均具有复杂的结构,均可能储存遗传信息,噬菌体中,可能蛋白质和DNA都是遗传物质;也可能遗传物质是蛋白质,不是DNA;还可能其遗传物质是DNA,不是蛋白质。【小问2详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开。【小问3详解】当接种噬菌体后培养时间过长时,细菌细胞会发生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经离心后含有放射性的噬菌体进入上清液中,导致上清液有较强的放射性。【小问4详解】一个被32P标记的T2噬菌体在感染细菌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释放出的n个子代噬菌体中携带32P的噬菌体有2个;复制时用的原材料来自大肠杆菌细胞内游离的脱氧核苷酸。【点睛】本题结合实验流程图,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解释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意积累。10、(1).垂直结构(2).光照强度(3).食物和栖息环境(4).②(5).次生(6).③(7).④(8).②④(9).先增加(失去天敌),后减少(受食物制约而使种内斗争加剧),最后趋于稳定(10).在K/2到K之间捕捞,捕捞后种群数量控制在K/2左右【解析】根据表格分析,该栎林中,植物和动物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影响植物分层的因素是阳光(光照强度),影响动物分层的因素是食物和栖息场所。根据图形分析,图示为种间关系示意图,其中①代表的是捕食,②代表的是竞争,③代表的是互利共生,④代表的是寄生。【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表格中的植物和动物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影响植物分层的因素是光照强度,而植物又可以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环境,进而导致动物也出现分层现象,这有利于减轻物种之间的竞争,即图中的②。(2)群落的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该栎林损毁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3)A中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为互利共生,对应③;D中麻风杆菌和宿主细胞之间的关系为寄生,对应④。(4)从曲线图可以看出,②④中b都不断增加,而a都下降甚至消失,因此两图中若b死亡,对a都是有利的。兔是被捕食者,狐是捕食者,若狐死亡,则兔的数量会先因缺乏天敌而不断增加,后又因食物的限制而减少,最后趋于稳定。(5)池塘中某种鱼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应该是S型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因此应该在K/2到K之间捕捞,捕捞后种群数量控制在K/2左右,以使效益最高。【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点,准确判断表格中群落的空间结构及其原因、图中四种种间关系的类型,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11、(1)①.J形②.C③.增长型(2)①.16只/m2②.抽样检测法(3)①.C②.10③.16-20年④.A【解析】1.抽样检测法的操作: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