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请选择”做”与”作”温家宝总理()政府报告()答、()古、作践、()结(收尾)、()谢()恶多端、()法自毙、()壁上观、()奸犯科、()茧自缚()眉眼(使眼色)、()圈套、()人家、()人情、()生活、()手脚。()案、()保、()弊、()恶()判断、()思考、()说明()物业、()项目、()学问第二章
第一语言教学与
第二语言教学一、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二、第二语言教学三、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教学的异同一、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一)第一语言(二)第二语言(一)第一语言
1.第一语言和母语2.第一语言和本族语3.第一语言的获得
1.第一语言和母语(1)第一语言(2)什么是母语(3)第一语言和母语的关系(1)第一语言(first1anguage)
是指一个人出生之后最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一个人的第一语言通常是他的母语。(3)第一语言和母语的关系①一个人从小接触并获得的第一语言一般都是从父母一辈习得的,他继承了前辈的语言“母语”,这是最常见的情况,因此,人们通常把第一语言和母语等同起来。②其实尽管第一语言与母语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但二者也有所区别。二者区别第一语言和母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第一语言可能是母语,也可能不是母语。
就多数人而言,母语是他们的第一语言。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人习得的第一语言并非母语2.第一语言和本族语(1)本族语(nativelanguage)和非本族语(2)第一语言和本族语的关系(3)本族语和母语的关系(1)本族语和非本族语是按照言语社团、通常是按民族的界限来区分的。本族语是指语言习得者自己的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也称民族语。
非本族语是指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2)第一语言和本族语的关系一个人儿时从父母那里习得本民族语言,这时,他的第一语言和本族语是一致的;但一个人儿时从父母或当地社团那里习得外族语言,这时他的第一语言就不是本族语,出现了第一语言与本族语分离现象。第一语言也不等于本族语。(3)本族语和母语的关系一般人会认为,母语就是本族语。其实一个人的母语可以是他的本族语,也可以是非本族语,民族语与母语也不能完全划等号,母语的转用和民族语的消亡就是很好的证明。3.第一语言的获得(1)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2)儿童习得第一语言(通常也是母
语)的基本过程(3)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
西方学者的看法①语言习得:通常指的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自觉地、自然地掌握/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典型的例子是儿童习得第一语言。还有人把习得称为“获得”。②语言学习:
通常指的是在学校环境(即课堂)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典型的例子是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也有的学者主张把这种狭义的学习称为“学得”。③学习和习得的关系学习和习得是两种获得语言的途径,是相互交叉、相辅相成的。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获得语言的过程中,都同时存在这两种途径,只是主次不同。儿童对第一语言的掌握是从潜意识的习得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意识的学习成分越来越大,到入学以后,就变为以有意识的学习为主;成人第二语言的获得,是从有意识的学习逐渐发展成为对语言的自然习得。正因为第二语言学习中包含习得的因素,越来越多的人把第二语言学习称为第二语言习得,在第二语言学习理论中,特别是西方学者的研究文章中,已经出现用术语“习得”代替“学习”的趋向。语言学习语言学习是“学习语言的活动或行为”,语言学习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学校里的课堂上学习,要在一定的计划和组织下进行,一般都要不同程度地学习语言规则,特别是语法规则,所以是有计划的学习;另一种是在自然环境中学习,是无计划的学习。语言习得“习得”就是“学会”,“语言习得”就是通过学习而获得语言。“语言习得”是一种过程,也就是通过学习而获得语言的过程。(2)儿童习得第一语言的过程
①以前有研究者把儿童语言发展的阶段分为独词句阶段、双词句阶段和电报句阶段。②周国光曾指出:从儿童语言结构能力的发展的角度来看,可以把儿童语言发展的阶段分为词语法阶段、词组语法阶段和句语法阶段三个阶段。词语法阶段(1~1.5岁)①儿童构成语言的句法单位是单词②语言形式是:单词句,使用的大部分是普通名词和专有名词,还有一部分动词和修饰词。双词句,由轴心词和开放词构成,如“要糖、爸爸好”等,其中的“要、好”就是轴心词。电报句,只有实词,没有虚词.
③句法规则是单词的语序及其语义选择限制规则。
词组语法阶段(从2岁起)
儿童构成语言的句法单位是词组。由儿童的特殊语法向成人语法转变。(宝宝上外外,宝宝肚肚饿)句语法阶段(3岁)儿童构成语言的单位除了前期的单词、词组以外,又增加了分句。基本语法体系已经形成,能进行一般的日常交际。儿童习得语言的手段有模仿、替换等
(3)儿童第一语言习
得的主要理论
①刺激---反应论②先天论(天赋论,内在论)
③认知论④语言功能论①刺激---反应论是行为主义理论的解释。盛行于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基本观点行为主义者认为,语言不是先天所有而是后天习得的,是后天形成的一套习惯。语言是人类的一种行为,同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语言也是通过剌激--反应--强化(反应后的刺激)的模式而获得的。在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外部的环境条件是十分重要的。具体地说,儿童学话就是对环境所给予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开始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如果模仿得比较接近,就从成人那里得到赞许或奖励,这样他的反应就得到了强化。
在刺激--反应--强化以养成语言习惯的过程中,强化是非常重要的,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所不可缺少的关键。
对刺激--反应论的评价用刺激--反应论来解释第一语言习得,出现了不少问题(4点)。第一,人们平时所听所说的每句话几乎都是新的,儿童不可能通过模仿来学会每一句话。儿童要听完所有的句子形成习惯再在生活中运用,这也是不可能的,父母、成人也不可能每天说固定的句子让儿童模仿。第二,刺激--反应论不能解释儿童言语行为中的创造性。儿童在语言习得中经常出现一些规则化的现象,如英语为母语的儿童在一定的阶段出现将动词过去式的构成规则用于不规则的动词上,说出goed、comed等错误的词。这显然不是模仿大人语言的结果,而是儿童自己在创造语言规则。第三,成人并不总是对儿童说出的话语进行强化。第四,单靠刺激--反应,即使能学到一些语言的外部形式,也培养不出语言交际能力。包含的合理的成分(3点)第一,“模仿”不仅是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事实,至今仍是第二语言习得不可少的方法之一;第二,“强化”的作用也确实存在,无论是表扬还是纠正错误都是为了给学生以明确的反馈并加深其印象;第三,要熟练地运用一种语言,也必须要形成习惯,当然习惯的形成不可能脱离人的思维活动。这些也都是第二语言习得中需要研究的问题。
②先天论(天赋论、内在论)这是心灵主义(内在主义)的解释。代表人物是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理论基础: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特别是80年代初提出的“普遍语法”理论基础。基本观点认为人类具有一种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习得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受遗传因素所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AcquisitionDevice,简称LAD)。这一特殊机制脱离人类的其他功能而独立存在,甚至跟智力没有直接关系,在12岁以前发挥作用。对先天论的评价把儿童母语习得的过程看成是主动、积极、创造的过程,这一理论可以解释4个问题:第一,为什么一个正常发育的儿童都能在4-5年之内获得其母语口语的表达和理解能力;第二,多数儿童能听懂他们自己还不能表达的语言结构,其理解能力大于表达能力,别人说话即使不十分完整也能理解;第三,儿童能说出他们从未听过的句子,造出意义上全新的句子;先天论引起的争论
(4点)
第一,人脑中存在的语言习得机制只是一种假说,是思辨的结果,究竟有没有LAD很难通过实验来证明。第二,语言习得机制如果只是指人类具有的语言习得能力,不会有争议,但如果指的是普遍语法,就产生了疑问。说儿童一生下来就懂得基本语法关系、语法范畴和转换规律,是很难令人信服的。第三,乔氏把语言习得机制与人类的其他功能分开,认为语言能力与智力没有直接联系,不受智力和认知能力的制约,可以先于智力而发展,在身体和智力尚未发育完全的情况下就能掌握复杂的语言规则体系。第四,先天论对环境的作用估计不够。③认知论代表人物是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基本观点儿童头脑中没有神秘的语言习得机制,更不存在普遍语法,但人类有先天的认知机制和认知能力。认知机制和认识能力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向环境学习。儿童语言的发展是个体在与客观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和达到暂时平衡,不断地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儿童总是运用他熟悉的结构去创造新的用法,用他熟悉的东西去理解他不熟悉的,逐步丰富了他的认知结构。儿童正是用这种认知能力对他所接触到的语言材料进行假设和检验,在实践中总结出语言规则,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所以说,儿童的语言习得是建立在儿童认知能力发展基础上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语言的发展。语言能力的发展不能先于认知能力的发展。对认知论的评价第一,认知论与刺激--反应论也是针锋相对的。认知论强调语言是规则系统,语言学习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受规则支配的内在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这是与先天论的共同之处。第二,认知论有不同于先天论的地方:不同意过分强调语言学习能力的特殊性。不同意语言习得机制的说法。认为只有一种先天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的发展不能先于认知能力的发展,更不能决定认知能力的发展。认知论可以解释
的语言习得现象儿童一开始使用的词汇都是周围的人和事,由近及远;不同语言的儿童在24个月以前习得的大都是名词,其掌握的名词的数量远远超过动词的数量,说明儿童首先对事物形成概念,然后才能对事物之间的关系有所认识,才能习得动词。认知论的不足(3点)第一,这一学说不是专门解释儿童语言习得问题的,因此语言习得中的许多问题并未得到解决;第二,语言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只强调认知一方面的因素也不可能是全面的;第三,只强调认知能力对语言能力的影响,忽略了语言能力的发展对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④语言功能论代表人物是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基本观点从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研究儿童语言的发展。儿童习得语言是为了学会如何表达意思,如何用语言做事、进行交际,因此更为重要的掌握语言的语义体系和语用体系。对语言功能论的评价功能论触及到语言的核心——语言的交际功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说明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语言功能理论也影响到功能法教学流派的形成。该理论着重阐述儿童对语言意义和功能的掌握,而对语言结构的发展则论述不多。语言习得的“关键期”
(thecriticalperiod)或称“临界期”假说。莱奈波格认为,10岁之前,人对于刺激最为敏感,能够对其过程进行复杂的综合,以适用流畅和连贯地运用言语和语言的需要。发育之后,为适用言语行为生理需要而进行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便迅速减退,大脑活动的方式已经固定。一般说来,除了发音之外,凡是在此期间没有习得过的初步和基本的技能就终生无法补足了。这就是语言习得的关键期。第一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关键期跟大脑活动有关。婴儿出生后,大脑功能逐渐单侧化,最后形成两个半球的不同功能。左半球偏于智力、逻辑、分析能力。右半球偏于感情、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