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课件_第1页
第一讲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课件_第2页
第一讲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课件_第3页
第一讲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课件_第4页
第一讲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第一讲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02课堂活动二01课堂活动一【课堂活动一】【活动目的】了解逻辑的基本规律,增强逻辑规则意识。【活动设计】一、从故事中感受逻辑规则的力量逻辑中的“概念”“判断”等很多知识在运用时是需要遵守一些逻辑规则的。只有准确理解了这些规则,才能发现相关的逻辑错误,甚至,可以巧妙地运用这些规则为说理论证服务。我们先来看一个文学史上的经典故事。战国时期,屈原的学生宋玉曾经写了一篇《登徒子好色赋》,用来证明自己并不好色,真正好色的是登徒子。宋玉写道: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短宋玉曰:“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王以登徒子之言问宋玉。玉曰:“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口多微辞,所学于师也;至于好色,臣无有也。”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说乎?有说则止,无说则退。”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齞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王熟察之,谁为好色者矣?”这篇文章不仅写得很有文采,而且论证方法也颇能迷惑人,你看,那么漂亮的美人爬上墙头偷看他三年,宋玉还没答应娶她,那么难看的女人,登徒子竟然会喜欢她,和她生了五个孩子,到底谁好色呢?宋玉说登徒子好色似乎是“言之有据”的。可是,只要稍作分析,这个论证的诡辩性质就会显露出来。先不用查究宋玉说的是不是真实情况,就算它是真实的,从宋玉提供的论据里也是推不出“登徒子好色”这个结论的。宋玉不管登徒子的道德品质怎样,仅仅抓住登徒子同他面貌丑陋的妻子关系很好这一理由,加以夸大和歪曲,进而攻击登徒子好色,这是极其荒谬的。按照宋玉的逻辑,我们可以做以下推导:如果登徒子同妻子关系不好就不算好色,那么,如果他抛弃了原来的妻子,另找个漂亮的,那就更不算好色了。真是荒唐之极!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宋玉说登徒子“好色”,采用的就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方法。

“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从逻辑角度来看,是违反了充足理由律,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二、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有四条: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逻辑规律是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它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它的内容却是客观的,因此它具有不能违反的性质,谁违反了逻辑规律谁就会犯逻辑错误。【课堂活动二】【活动目的】掌握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善于识别并避免违反逻辑规则的错误。【活动设计】一、同一律1.含义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必须是同一的,即每一个概念或判断都与其自身保持同一性,具有确定性。2.同一律的作用(1)遵守同一律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必要条件;(2)遵守同一律有助于人们正确交流思想;(3)遵守和运用同一律,在反驳谬误和揭露诡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是无意识地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所犯的逻辑错误。(2)偷换概念:是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加以使用的逻辑错误。(3)转移论题:是指无意识地违反同一律的要求,使议论离开了论题所犯的逻辑错误。(4)偷换论题:是故意违反同一律要求,用某一些论题来暗中代替所要讨论的论题而犯的逻辑错误。【典例分析】阳春三月,某初中班团支部组织同学学习《雷锋日记》。当团支书读到雷锋的四句名言中的“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时,有个同学小声嘀咕说:“要清扫个人主义,那还要不要个人?没有个人,还有世界吗?”[分析]显然,这个同学是把“个人主义”与“个人”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了。个人主义指的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而个人指的是与集体相对应的一个个具体的人。这个同学说的话在逻辑上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二、不矛盾律1.含义“不矛盾律”也称“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不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具有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的判断,不应该承认它们都是真的;思想应该首尾一贯,不能颠三倒四,出尔反尔,自相矛盾,自己打自己的嘴巴。2.矛盾律的作用保证思维具有无矛盾性,保持思维的一贯性。3.违反矛盾律所产生的错误犯自相矛盾的错误。【典例分析】(1)开全校大会,校领导叫各个年级主任检查班级出勤情况。年级主任问某班班长说:“你们班的同学到齐了没有?”班长回答说:“我们班的同学基本上到齐了。”(2)某学生问英语课代表,说:“英语考卷明天能发下来吗?”英语课代表回答说:“说不定英语考卷明天一定能发下来。”(3)毛拉经常向人劝诫说:“女人的话可千万不能听啊!”阿凡提听到毛拉的这句话,有一天就跑去问毛拉:“毛拉阁下,女人的话能听不能听?”“咳,女人的话可千万听不得!”毛拉说。阿凡提又说:“那就照你的话办吧。我家里有两只羊,我女人说要送给你,我说不送。多谢你给我把这件事决断了。”说着,他转身就走。毛拉一听这话,马上跑去拉着阿凡提说:“不过,女人的话,有时候也可以听哩!”[分析]

(1)班长所说的话中“基本上”和“到齐”这两个概念是矛盾的。(2)英语课代表答话中的“说不定”和后面的“一定”自相矛盾。这两个例子都是在一个判断之中,概念间发生了矛盾,这在逻辑上就是犯了一个判断内部自相矛盾的错误。(3)毛拉一会儿说,女人的话都不能听;一会儿又改口说,女人的话有时候也可以听。这两个判断是矛盾关系,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毛拉为了想捞两只羊吃,就不惜自相矛盾,自打嘴巴。三、排中律1.含义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都假,必有一真。人们在进行思维和表达思想时,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应该肯定其中的一个,既不能把两个都否定掉,也不能既不肯定,又不否定。2.排中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明确性。在论证中,排中律是间接论证的逻辑依据。3.违反排中律产生的逻辑错误模棱两可。排中律要求人们做到:态度明朗,旗帜鲜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明确表态,不能吞吞吐吐,骑墙居中。【典例分析】唐朝有个名叫苏味道的人,他九岁就会写文章,后来和同乡李峤齐名,人称“苏李”。苏味道文才虽好,但当官可当得不怎么样。他12岁考中进士,先当吏部侍郎,后来武则天做了皇帝,拜他做宰相。他做宰相的时候,只求保持个人的地位与安全。在处理事情时,从不明确表态,总是说这样办也行,那样办也行,更没有什么创建和改革。他还有一套为官之道,他说,处理事情不能作明确的决断。因为如果发生了错误,就要负失职的责任,所以只要“摸棱”以持两端就行了。从此以后,就有人给苏味道起了个外号叫“苏摸棱”,或“摸棱手”。[分析]

“摸”是用手接触东西,“棱”是物体的棱角。“摸棱”就是握不到一定方向,可以是左,也可以是右的意思。因此,后来的人凡遇到有人说话或处理事情不作明确决断,或不表示鲜明态度,不置可否时,就称它“摸棱两可”或“模棱两可”。“模棱两可”,说得确切一点,应该是“模棱两不可”。因为不作明确决断,不明确表态,是属于“两不可”的错误,而不属于“两可”的错误。“模棱两不可”的态度是违反形式逻辑的排中律的。4.排中律和不矛盾律的区别排中律和不矛盾律的区别有以下三点:第一,适用范围不同。排中律只适用于互相矛盾的判断,不适用于互相反对的判断;而不矛盾律既适用于互相矛盾的判断,又适用于互相反对的判断。第二,要求不同。排中律要求人们在互相矛盾的判断中间,不能都否定;而不矛盾律则要求人们在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中间,不能都肯定。如果把排中律与不矛盾律的要求结合起来,那就是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中,必须肯定一个,否定一个,既不能都否定,又不能都肯定。《坚瓠续集》里有一则关于蝙蝠的寓言,大意是:凤凰是百鸟的领袖,碰到凤凰生日,百鸟都去祝寿,只有蝙蝠没有去。事后凤凰责问蝙蝠:“别的鸟都来了,你为什么不来?”蝙蝠说:“我有脚,能走,是兽,不属于你管的,所以我就不必来祝寿。”接着是麒麟的生日。百兽都去祝寿,蝙蝠还是没有去。事后麒麟也问蝙蝠:“别的兽都来了,你为什么不来呢?”蝙蝠回答说:“我有翼,能飞,是鸟,不属于你所管,所以我没有来祝寿。”有一天,凤凰和麒麟会了面,说起蝙蝠的事情,大家都叹了一口气,说:“这真是世上最奸猾的了!”蝙蝠对凤凰说,我不是鸟,而是兽;又对麒麟说,我不是兽,而是鸟。把这些话合起来,那就是说:我既是鸟,又是兽;我既不是鸟,又不是兽;我是亦鸟亦兽,非鸟非兽。从逻辑上看,这不仅违反了不矛盾律,而且也违反了排中律。因为对于蝙蝠这种动物来说,要么是鸟,要么是兽,二者必居其一,既不能都肯定,也不能都否定。蝙蝠说自己是亦鸟亦兽,这就违反了不矛盾律;又说自己是非鸟非兽,这是违反了排中律。同时,在亦鸟亦兽和非鸟非兽这两个并列关系联言判断之间,又是互相矛盾的,这又违反了不矛盾律。第三,逻辑错误不同。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是“模棱两不可”,而违反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是“自相矛盾”。四、充足理由律1.含义在同一思维和论证过程中,一个判断被确定为真,总是有充足理由的。充足理由律的要求是:只有提出充分理由,论断才是可信的;理由必须真实;理由与论断之间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即从理由能够必然地推出所要论证的论断。2.充足理由律的作用用来保证思维的论证性。3.违反充足理由律所产生的错误①理由虚假,②推不出。【典例分析】明朝冯梦龙编的《古今谭概》里有一则小故事:丹徒靳阁老有子不肖,而其子之子却登第。阁老每督责之,曰:“翁父不如我父,翁子不如我子,我何不肖?”阁老大笑而止。[分析]这位内阁大学士的儿子虽然不成材,却善于强词夺理。他是这样来证明自己并非不成材的:我的父亲当了大官,你的父亲却没有当大官,可见你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我的儿子中了进士,你的儿子没有中进士,可见你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既然你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你的儿子又不如我的儿子,那就是你不如我,你凭什么说我“不肖”呢?这个论证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因为从我的父亲比你的父亲好,我的儿子比你的儿子强这个前提出发,是得不出我比你强的结论来的。答案:这段话同时肯定“没有人上去过”和“有人上去过”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答案:这段议论违反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因为它一方面断定“南山路下水道的淤塞现象终于彻底解决了”,另一方面又断定南山路还有“一小段还在加紧施工”。答案:这段话中主要的错误是混淆了“电影界的老前辈”和“从事戏剧、电影创作都有十几年、几十年的经验(的人)”这两个概念,因而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答案:“讲究语言形式”和“形式主义”不是同一个概念,这段话把二者混为一谈,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答案:甲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因为他同时断定了这块空着的地“应该种小麦”和“不应该种小麦”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答案:针对甲的说法,乙的说法是违反排中律的逻辑要求的,因为排中律认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假,而乙恰好断定上述两个命题都是假的。答案:针对丙和丁的说法,乙的说法并不违反逻辑规律的要求,因为“我看还是种麦子好”和“我看还是种油菜好”这两个命题是互相反对的,断定两个互相反对的命题都是假的,并不违反逻辑规律的要求。2.请分析下面这段文字所存在的逻辑错误。我们必须正确对待作品的社会效果问题。所谓作品的社会效果,就是作品对生活所起的作用,即它对社会实践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在这个问题上,用“票房价值”作为主要衡量标准是不对的,不用“票房价值”作为主要衡量标准也是不对的。换句话说,功利主义是错误的,超功利主义也是错误的。我们不能低估一部作品的社会影响,过去,有人把社会上的某些犯罪行为一概归于文艺作品的影响,这是不恰当的,但是,说有些描写凶杀、偷窃的作品对某些犯罪行为毫无影响,也是不对的。答案:“在这个问题上,用‘票房价值’作为主要衡量标准是不对的,不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