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八年级语文下册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讲解)_第1页
人教版中考八年级语文下册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讲解)_第2页
人教版中考八年级语文下册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讲解)_第3页
人教版中考八年级语文下册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讲解)_第4页
人教版中考八年级语文下册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讲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8文言文阅读

【知识点总结】

《桃花源记》

一、【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东置(时期)伟大诗人,字元亮,名潜,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

生。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他的诗歌总的概括来分

成三类: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他开

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饮酒》等。

他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

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2、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

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这篇“记”实际上就是《桃花源诗》的序,或者说引子。

二、【主题解说】

《桃花源记》通过叙述武陵渔人游历“世外桃源”的故事,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生活

图景,表达了作者及广大人民群众对和平安乐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抗争。

三、【重点字词】

1、字音字形

(1)易错读音

俨沟1然阡陌qiWnm。垂髻tiAo间jiAn隔此中人语yii云诣yi问津jin

(2)易错字形

武陵人缘溪行缘溪行豁然开朗平旷俨然阡陌垂髯怡然具答之咸来问讯邑人焉遂与外人

间隔及郡下里太守太守即遣人问停

2、重点字词解释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Mo(2)落英缤纷:繁多的样子。

(3)仿饰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4)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6)吁陌父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7)香如外人:都。(8)童发事争指老人和小孩。

(9)县答之:详尽,详细地。(10)问今是何世:朝代。

(11)此人一一为县言所闻:详细地说出。(12)皆卬愧:感叹、惋惜。

(13)便不向路:沿、顺着/从前的、旧的。(14)处处志之:做标记。

(15)及郡下,诣太守:到了/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16)欣然规往:计戈I。

(17)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随即,不久。(18)后遂无问浮者:遮且。

3、通假字

便事还家:“要”通“邀”,邀请。

4、一词多义

寻:①寻向所志(寻找)②寻病终(不久)

舍:①便舍船(舍she,动词,舍弃。)②屋舍俨然(舍she,名词,“房屋”)

中:①申无杂树(史回)②晋太元巾(空且)③其中往来种作/村中闻有此人/此中人语云(里面)

志:①处处有之(动词,“做记号”)②寻向所有(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渔人甚异之(代词,代渔人所看到的景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代词,这,代良田美池桑竹)具答之

(代词,代村民)处处志之(代词,代沿途有特征的景物)闻本,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6i,动词,作为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Gi,介词,对,向)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终王)②遂与外人间隔/后遂无问津者(于是,就)

得:①便得一山(出现)②得其船(找到)

乃:①见渔人,乃大惊(就)②乃不知有汉(竟然)

其:①欲穷其林(代词,这)②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指桃花源)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他们的)

④得基船(代词,他的)⑤太守即遣人随再往(代词,他,代渔人)

5、古今异义

①芳草等美:新鲜美好(古);味道新鲜可口(今)。

②阡陌交逅交错相通(古);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今)。

③率妻于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和儿女(古);男子的配偶(今)。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组填:与世隔绝之地(古);没有出路的境地(今)。

⑤不设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古);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今)。

⑥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不足为奇〉(古);不充足,不满(今)。

6、词类活用

①欲方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②渔人甚易之: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7、出自本课的成语

世外桃源:晋陶潜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

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其他: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足为外人道无人问津

四、【课文理解】

1、按要求默写(也可以反过来考查语句理解)

①渔人发现桃花林的句子: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②描写桃花林的句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④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⑤渔人发现桃花源的句子是: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⑥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⑦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

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⑧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髯,并

怡然自乐。

⑨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

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⑩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2、文章的线索

答: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将发现桃花源一访问桃花源一离开桃花源一再寻

桃花源,贯穿起来。

3、第1自然段对桃花林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神秘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

作了铺垫。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上下文,想想“此人”说了些什么,村民为什么叹惋?(留白)

答:(1)①讲社会的动乱黑暗和秦以后的变迁。②讲桃花源外人民所受的苦难。③讲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残

酷剥削和压迫。

(2)村民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理?作用是什么?

答:(1)桃花源人害怕外界知道桃花源的存在,不希望外人进来打扰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2)作用: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神秘;也为下文再寻找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6、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然想继续在桃源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答:(1)不足为外人道也。(2)①源中生活安定②桃源人能安居乐业③桃源人能和睦相处。

7、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答: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及,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

的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渲染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8、桃花源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桃花源的美好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答:(1)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2)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平等自由。

(3)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

9、“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答:虚构的目的在于通过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

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10、《桃花源记》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答:(1)①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②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平等自由。②没有剥削,没有

压迫,社会安定。

(2)①这一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愿望,具有积极意义。②

它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幻想,不可实现。

《小石潭记》

一、文学常识: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代文学家,与韩愈等人并称为“唐宋八大

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他擅长于写山水游记,本文是

他《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本文选自《柳河东集》。

二、按原文填空: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琼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垠,为屿,为蟆,为岩。

3、写潭中鱼静态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写潭中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4、既能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气氛,又含蓄表达作者悲凉凄苦心境的句子(主旨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注音:

篁(huang)竹清冽(lie)卷(quAn)石底以出为土氐(chi)

为蟆(kan)参(cen)差(cl)披拂怡(yi)然不动俶(chii)尔远逝

翕(xi)忽犬牙差(ci)互寂寥(liao)悄(qiao)怆(chuang)幽邃(sui)

四、解释词语:

(一)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2.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4.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做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5.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感到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

寒冷。

6.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作动词,逗乐。

(二)重点词语:

1、篁竹:竹林。

2、如鸣琼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琳I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鸣:发出声响。

3、伐竹取道:砍伐竹子,开辟道路。伐:砍伐。取:这里指开辟。道:路。

4、水尤清冽:潭水格外清凉。尤:格外,特别。冽:凉。

5、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用来。为:作为。

6、卷石底以出: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卷:弯曲。以:而。

7、垠:水中高地。8、屿:小岛。9、ilfi:不平的岩石。

10、翠蔓:翠绿的藤蔓。11、披拂:随风飘拂。12、可:大约,表示估计数目。

13、许:上下,左右。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表示数量不确定,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14、无所依:什么依靠也没有。15、怡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16、俶尔:忽然。17、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18、乐:逗乐,取乐。

19、斗折:像北斗星一样曲折。20、蛇行:像蛇一样蜿蜒前行。21、犬牙:像狗牙一样。

22、差互:相互交错。23、不可知其源:不能够知道它的源头。可:能够。

24、寂寥:寂静寥落。25、悄怆:忧伤的样子。26、邃:深远。

27、以:因为。28、清:凄清。29、居:停留。

30、乃:于是、就。31、之:代指这里的景致。32、去:离开。

33、游:游玩。34、隶:附属,随从。35、从:跟随。

五、翻译句子: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

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琼带的琼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2、伐竹取道,下

见小潭,水尤清洌。一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

风飘拂。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任何依靠。

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6、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一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

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逗乐。

7、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

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8、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一溪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9、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着竹林和树林,

寂静寥落没有其他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10、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这里的

景致便离去了。

六、问题探究:

1、文章主旨(或作者情感):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环境,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孤

凄悲凉的情感。

2、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答:观鱼时的心情:”似与游者相乐”,在这种环境中,作者暂时忘却了自身的烦恼,产生了与鱼同乐的

情趣。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浸透着作者凄

苦悲凉和压抑的心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写触景生情,忧伤至极,从此可以看

出作者借山水,力求排遣郁闷的心情,但又最后无法解脱的深沉痛苦的心境。

3、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游鱼、日光、鱼影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却又无处

不在写水。

4、二段写潭中的游鱼生活灵动,情趣盎然,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既侧面表现潭水的清澈,又传达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5、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答: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

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6、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流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A抓住了溪流的蜿蜒曲折、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B比喻。C形象写出小溪流的蜿蜒曲折,岸势参差

不齐的特点,展现出小潭源的神秘莫测。

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

文的点睛之笔.

8、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答:按作者游览的顺序(即移步换景)来描写的: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抓住了

小石潭幽静的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9、选文在写景上很有技巧,如“动静相衬”,“虚实相生”,请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分别说明这两种写法的好处。

答:动静相称:如写鱼“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静中有动更显出环境的雅

静。

虚实相生:如写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

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表面写鱼,其实也在写水,鱼历历在目,则水澄澈透明,鱼为实,水为虚,以实写

虚,虚实相映成趣。

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答: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

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

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七、朗读节奏: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全石/以为底。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7、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核舟记》

一、文学常识

1、《核舟记》作者是明朝嘉善人魏学净(yi),字子敬,散文家,著有《茅檐集》。

2、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笔记小说集《虞初新志》。

二、文言词语

(一)、通假字

1、w右臂支船(“i出”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4、虞山王毅叔远第刻(“甫”同“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二)、古今异义词

1、尝贻余核舟一。(尝:古义:曾经。今义:品尝。)(贻:古义:赠。今义:贻误,贻害)

2、高亘二黍些。(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许:古义:左右。今义:答应或表猜测。)

3、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靠近。今义:比较,对比。)

4、而计其长兽不盈寸。(曾:古义:尚,还。今义:曾经。)

5、籁首昂视。(矫:古义:举。今义:矫正。)

6、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壹(奇:古义:零数。今义:奇数。)

7、盖他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挑选。今义:简单。)

8、以至鸟兽、木石。(以至:古义:以及。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前半句所说

的动作、情况等所形成的。)

9、罔不因势象形。(象形:古义:雕刻各种事物的形象。今义:六书之一。)

(三)、词类活用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2、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3、箸篷覆之。(碧篷:名词用作状语,用磐篷)

4、百意梭之。(石青: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移:名词用作动词,涂抹。)

(四)、一词多义

1、其:①他们的(甚两膝相比者)

②他的,指佛印的(而竖基左膝)③那,那个(基人视端容寂;募船背稍夷)④指船底(则题名其上)

⑤它的,指字的(甚色墨;基色丹)⑥代船(而计甚长曾不盈寸)

2、端:①一头,一方(东坡右手执卷蜜)②正(其人视端容寂)

3、可:①大约(高亘二黍许)②可以(珠亘历历数也)

4、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旦王叔远)②是(文旦“初平山人”)

5、者:①……的人(中峨冠而多髯置为东坡)②……的(两膝)(其两膝相比意)

6、为:①雕刻(为宫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

刻有(为人五;为窗八;为箸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为字共三十有四)

7、之:①的(能以径寸之木)②代船舱(箸篷覆之)③指窗户(闭之)④指刻字的凹处(石青稷之)

⑤指竖起的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8、奇:①qi奇妙(明有查巧人曰王叔远)②jl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查)

9、绝:①极,非常(佛印绝类弥勒)②与世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云:①句尾语气助词,可不译(盖大苏泛赤壁云)②说(孔子云)

11、并:①和(题名并篆文)②都(并怡然自乐)

12、语:①yii说话(如有所语)②yii告诉(此中人造云)

13、有:①有,与“无”相对(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

直奇)

14、而:①表承接(启窗而观)②表并列(中峨冠面多髯者为东坡)③表转折,但是(而计其长曾不

盈寸)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中轩敞者为舱。(3)盖大苏泛赤壁云。(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省略句:

(1)各隐(于)卷底衣褶中(2)则题名(于)其上(3)(佛印)卧右膝,诜右臂支船

(4)尝贻余核舟一(量词省略)

3、倒装句:

(1)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2)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数词后置)

四、课文内容理解

1、整体感知:

本文细致地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艺术形象,赞美了雕刻家的奇巧技艺(或“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

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核舟记》说明顺序:总分总顺序

3、文章结构:核舟记:总起(1)分述(2-5)空间顺序总结(6)

4、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

答:雕刻者技艺的高超“嘻,技亦灵怪矣哉”

5、“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答: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6、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答: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

联想舟外赤壁景色。可见作者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7、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答: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

8、《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苏轼。“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清

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

9、黄庭坚是宋朝的文学家,字鲁直。

10、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11、“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灵活精致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12、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左手抚鲁直背”一个动作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的神态看出来。

13、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豁达开朗的性格特点。

14、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轻松悠闲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专注平静。

15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用是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16、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嘻,技亦灵怪矣哉。

《庄子》二则

一、《北冥有鱼》

1.文学常识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

无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代表作《庄子》。《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

学者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2.课文理解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本文是节选一小段。它的中心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

活动。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与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

实现“逍遥”的人生观。这是一种根本不可能有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

在庄子看来,即使是大鹏,也算不上逍遥,因为他需要借助外力才能达到自己的意愿。而只有因循自

然而游于无穷时空中,才是真正的逍遥。这在现实社会中即意味着,消除自我意识,无所作为,无所追求,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这显然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

3.通假字

北基有鱼(“冥”通“溟”,海)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邪”通“耶”,语气词,相当于“呢”)

4.词类活用

穹而飞怒:形容词作动词,奋发,振翅。

鲸之大大:形容词作名词,庞大的体形。

《齐谐》者,志怪者也。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5.古今异议

野乡也,尘埃也。古义:流动的雾气。今义:野生之马

南冥者,木河也。古义:天然形成的大水池。今义:湖泊的名称。

净年则将徙于南冥。古义:海波动荡。今义:海洋运输

6.一词多义

⑴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鳏。(名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

名列前茅。(名次)

⑵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北山愚公长息.日。(动词,叹气)

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平息)

⑶之: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⑷而:怒而飞。(连词,表修饰关系)

技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连词,表修饰关系)

⑸则: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就)

时则不至。(或者)

⑹以: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⑺其:其名为鳗。(代词,它的)

不知其几千里也。(它)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是……还是……)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他们)

7.重点内容

1.庄子在本文段中讲述寓言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所待”,都未能摆脱世俗的束缚。

2.文章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技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有何

作用?

作者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大鹏起飞的气势,并不是对大鹏的赞美,重点是阐明“万物都有所待”的

道理,如大鹏一样,它的腾飞也需要“凭借”。

3.说说你对“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

亦若是则已矣。”的理解。

这里采用类比手法。展示了庄子超凡的想象力:在空中飞行还只是梦想的年代,庄子能设想空中的大

鹏“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十分惊人;尤其是对苍天颜色的追问:“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

所至极邪?”今天看来,也是十分深奥的问题。

4.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

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谈谈你对本文段中的想象的理解。

一是在想象中夸张,如在想象龌、鹏形象时,作者极写鳏鹏之大:“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

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造成浩大的

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二是在想象中进行对比,极写鳗、鹏之大,与之相呼应的,作者又举出了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

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三是在想象中寄寓了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于“逍遥”境界的想象和创造,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

形象化,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主题思想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个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

轻松、闲适,在辩论中每个人都很认真但又似抬杠,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体现

了庄子旷达的心境和高雅的生活情趣。文中的惠子力辩叫真又太过拘泥,庄子巧辩尚美而又超然。其中的“鱼

之乐”是庄子内心愉悦的投射与外化。

2.一词多义

固:①固不知子(固然)

②子固非鱼也(本来)

之:①安知鱼之乐(助词,的)

②既己知吾知之而问我(代词)

3.特殊句式

(1)倒装句(状语后置)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判断句是鱼之乐也。子固非鱼也。我知之濠上也。

4.句子翻译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译文: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2)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译文: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3)请循其本。

子曰"&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

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5.问题探究

1.文章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反映。也反映了庄子推崇“自然”,

反对“人为”的思想。

2.庄子为什么在文章中会认为鱼儿是快乐的呢?

庄子有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他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这种思想使作者

和大自然的关系更加亲密,这就必然影响了他看待自然界的思想。作者在看待万物的时候,必然打上自己

情感的印记,使万物也具有了和人一样的“灵感”。

《礼记》二则

一、《虽有佳肴》

1.文学常识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作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德与其侄戴圣。

文章短小,寓理深刻,第一句“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运用类比手法

领起全文,用吃饭这件事引出下面的学与教,引发下文的议论。提示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即互相依存,

互相促进。

2.通假字

《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3.古今异义

A、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B、不能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

C、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D、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4.词类活用

A、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B、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5.一词多义

学(xiao)学半:教学学半::向别人学习

基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不知基旨也:它的

6.重点内容

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文章运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

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

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

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3.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以类比论证的方法,文章首先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强调

要学习,要实践。然后说到教和学中存在的“不足”和“困”等问题,进而提出解决的方法“自反”“自强”,最

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为了增强这一结论的说服力,又引用《兑命》中的名言加以强调说明。全文论

证严密,结构浑然一体。

4.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类比论证。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由“嘉肴”、“至道”作比喻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

的论述,有“嘉肴”、“至道”,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

5.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谈谈“教学相长”给你怎样的启示?

①教学相长原则阐述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

高效迅速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而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得不到施展,事倍功半。

②一方面,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

会。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另一方面,“教学相长”还意

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

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

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6.请写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诗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7.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①运用类比,引出论点,层层递进论证论点。开篇举出嘉肴不食而不知其味,引出至道不学不知其善,

进而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层层推进,最终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教学相长。使得论证严谨、有条理。

②引用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文章在总结出中心论点一教学相长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

以增强对中心论点的阐述且作为有力证据。

二、《大道之行也》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

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

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2.古今异义

(1)女有用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回家,回来。

(2)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害人。今义:小偷。

3.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ti)

冷、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dn)

4.一词多义

(1)故人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译为“奉养”)

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父母)

(2)故人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子,译为“抚育”)

故人不独子其于(名词,子女)

5.词类活用

(1)使者有所终,柱有所用,州有所长(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中年人、幼童)

(2)外户而不因(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3)是故课闭而不兴(动词作名词,奸邪之谋的行为)

6.成语

(1)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

(2)老有所终:年老者能有个合适的归宿。

(3)矜(鳏)寡孤独:gudng呜gUdU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

7.重点内容

1.课文从哪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即:“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男有分,女有归;(即“人人都能安居乐

业”)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即“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写“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的句子是?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写“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男有分,女有归。”

4.写“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句子是?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5.《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道行也》一文与此句类似的句

子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马说》

1.文学常识:

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