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四川省双流县棠湖中学生物高二上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四川省双流县棠湖中学生物高二上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四川省双流县棠湖中学生物高二上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四川省双流县棠湖中学生物高二上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四川省双流县棠湖中学生物高二上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四川省双流县棠湖中学生物高二上期末综合测试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过敏反应发生时,过敏原可激发体液免疫产生抗体,其与肥大细胞结合。当再次接触过敏原,肥大细胞产生组织胺,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引起过敏症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抗体可吸附在肥大细胞表面B.过敏反应发生需要再次接触相同的过敏原C.组织胺使组织液渗透压降低引起组织水肿D.抗体的产生可能需要细胞参与2.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引入到新环境的种群,一定时间内都能呈J型增长B.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C.处于稳定中的种群,其数量都会在K值附近波动D.一个呈S型增长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3.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A.出生率和死亡率 B.种群密度C.迁入率和迁出率 D.性别比例4.乙酰胆碱是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信号的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如图为某种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乙酰胆碱的合成与加工需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共同参与B.乙酰胆碱由突触前膜释放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且有膜蛋白的参与C.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可引起膜外电位由负变正D.某些药物通过阻断神经—肌肉接头处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来实现使人体失去知觉5.甲图表示燕麦生长素浓度与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状况;丙图表示燕麦胚芽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结合甲、乙图可知,a、b两点的生长素浓度都小于10-8mol/B.乙图中根的向地生长和茎的背地生长都能体现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点C.单侧光会刺激丙图中A段的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并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D.丙图A段产生的生长素,可通过极性运输方式运向B段,这种运输方式需要消耗能量6.如图为燕麦胚芽鞘经过单侧光照射后,甲、乙两侧的生长情况,对照组未经单侧光处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为向光侧,生长素含量高,促进生长的效果更明显B.图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可以体现高浓度的生长素有抑制生长的作用C.若将胚芽鞘的尖端去掉,甲、乙两侧会继续向光弯曲生长D.在胚芽鞘尖端、幼嫩的芽、发育中的种子中等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D表示四种体液,①②表示有关的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A~D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B、C的成分相近,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C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3)如果②代表O2,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系统)协助完成。8.(10分)因含N、P元素的污染物大量流入,我国某大型水库曾连续爆发“水华”。为防治“水华”,在控制上游污染源的同时,研究人员依据生态学原理尝试在水库中投放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和鳙鱼,对该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取得了明显效果(如图所示)。(1)藻类吸收利用水体中的N、P元素,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银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由图可知,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造成银鱼生物积累量如何变化?_____引起该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2)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鲫鱼种群密度,若调查期间有些个体身上的记号丢失,则该种群密度的估测数值会_____(填“偏大”、“偏小”或“基本不变”)。到了捕捞季,鯽鱼被大量捕捞,其K_____(填“偏大”、“偏小”或“基本不变”)。(3)鲢鱼和鳙鱼是人们日常食用的鱼类。为继续将投放鲢、鳙的方法综合应用,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增加渔产量,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请至少写出一条具体措施_____9.(10分)为积极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整体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彰显了大国责任。回答下列问题:(1)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_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循环的。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取碳元素的方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世界范围内、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减少_______________和增加_______________是实现碳循环平衡的重要举措。(3)人类活动向环境中排放了许多有害物质,如铅、汞等,它们会通过________________作用最终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危害人类,有效减少这种危害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2点即可)。(4)人类对受到严重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重建,主要是遵循_______________原理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使其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10.(10分)某山区于25年前发生森林火灾,焚毁了所有林木,此后没有人类活动的干扰。现在某生态学者对该地进行生态抽样调查,得到结果如下表(注:表内数字为各树种不同年龄段的平均株数)。请回答下列问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赤杨0258122025191494栎树21151075420000松树00057111310532杜鹃22313341321(1)火灾后,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_________。整个过程中,生物种类、数量及有机物含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稳定性提高。(2)严重森林火灾会破坏生态平衡,但适当的“地面火”能烧掉枯枝落叶,加速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还可使森林深处有更多光线,促进植物的________________,利于植被生长。(3)目前此森林中杜鹃、栎树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若以大树(树龄≥5年)的数量作为森林中树种优势度的指标,则目前此森林中的最大优势树种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15分)将枪乌贼离体的神经纤维置于培养液(相当于细胞外液)中来研究兴奋的传导。图1中①②③④表示神经纤维膜上的位点(③④间与②④间的距离相等),阴影部分表示开始产生局部电流的区域。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刺激①时,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B.刺激①,兴奋传导到②时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如图2所示C.若刺激④,电流计会发生两次相反方向偏转D.若将阻断Na+通道的麻醉剂放在④处,电流计的测量结果不变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C【解析】过敏反应是过敏原再次侵入有过敏体质的机体时,初次接触过敏原使机体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细胞表面这时与过敏原结合,进而使靶细胞释放组织胺等化学物质,引发过敏反应,据此答题。【详解】A、根据题意,IgE抗体可吸附在肥大细胞表面,A正确;B、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过敏反应发生需要再次接触相同的过敏原,B正确;C、组织胺能增强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组织水肿,C错误;D、体液免疫中需要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D正确。故选C。2、A【解析】1、J型增长(1)条件:食物(养料)充足、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2)适用范围:实验条件下或种群迁入新环境最初一段时间。(3)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Nt=N0λt,λ代表增长倍数),无K值。2、S型增长(1)条件: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2)适用范围:自然种群。(3)特点: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K/2值处增长速率最大。【详解】A、引入到新环境的种群,若适应新环境,在一定时间内可能会呈J型增长,若不适应该环境,则不会出现J型增长,A错误;B、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正确;C、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个体数量维持相对稳定,在K值附近波动,C正确;D、在自然条件下,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速率最快,D正确。故选A。3、B【解析】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详解】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別比例,其中种群密度为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故B符合题意。故选B。4、B【解析】本题考查兴奋的传递,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乙酰胆碱的本质是蛋白质,通过胞吐的方式,只能由突触秦末释放,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详解】A、乙酰胆碱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其合成与加工不需要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共同参与,A错误;B、乙酰胆碱合成后储存于突触小泡中,兴奋传至突触小体,引起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通过胞吐释放乙酰胆碱,此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并需要突触前膜内侧膜蛋白的参与,B正确;C、由图可知,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离子通道受体结合后,引起Na+内流,导致突触后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C错误;D、阻断神经一肌肉接头处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会导致肌肉收缩不正常,D错误。故选B。5、D【解析】分析甲图:甲图表示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比芽对生长素更敏感;曲线图中横线以上都表示促进作用,横向以下都表示抑制作用,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分析乙图: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分析丙图:A是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是感光部位;B是尖端下面的伸长区。【详解】A、图乙中a点浓度抑制根的生长,说明其浓度大于10-8(mol/L),b点浓度促进生长,说明其浓度小于10-8(mol/L),A错误;B、乙图中由于重力作用,a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b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但茎的背地性生长是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强,没有体现两重性,B错误;C、丙图A段产生生长素不受光的影响,但单侧光可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C错误;D、丙图A段产生的生长素,可通过极性运输方式运向B段,这种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故选D。6、D【解析】1、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产生的生长素在尖端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尖端的生长素再向下进行极性运输,导致胚芽鞘下面一段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背光侧细胞生长比向光侧快,进而导致胚芽鞘向光生长。2、据图分析,与对照组相比,随着单侧光处理时间的延长,甲侧的细胞生长比对照组和乙侧快,说明甲侧的生长素浓度比对照组和乙侧高,促进生长的作用比对照组和乙侧大,因此甲侧表示背光侧,乙侧表示向光侧。【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甲侧为背光侧,其生长素(IAA)的含量高于乙侧和对照组,A错误;B、图中均表现为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效果,B错误;C、若将胚芽鞘尖端去掉,不再感受光刺激,也不合成生长素,伸长区将不生长,C错误;D、生长素是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形成,主要合成部位为胚芽鞘尖端、幼嫩的芽、发育中的种子,D正确。故选D。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1).D细胞内液(2).A组织液(3).C(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或B(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4).无机盐、蛋白质(5).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解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分析题图:题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B为单向循环、为淋巴;淋巴来自于组织液,回到血浆,故A为组织液,C为血浆,D为细胞内液,①为细胞排出的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的过程,②为细胞从外界获得的氧气等营养物质的过程。【详解】(1)体液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构成内环境,题图A〜D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D细胞内液。A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题图中的B是淋巴、C是血浆,血浆和组织液的成分相近,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2)C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3)如果②代表O2,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协助完成。【点睛】本题结合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解,考查内环境和稳态的知识,考生识记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明确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解题的关键。8、(1).明显下降(2).鲢、鳙与银鱼在食物上存在竞争关系(3).偏大(4).基本不变(5).定期适度捕捞鲢、鳙(或定期合理投放鲢、鳙;控制性捕杀鲢、鳙的捕食者;控制人类活动如工业、农业、旅游等对该水库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答案合理即可)【解析】分析题文: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银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鲢鱼和鳙鱼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食物网是:。分析柱形图: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造成银鱼生物积累量明显下降。【详解】(1)由图可知,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造成银鱼生物积累量明显下降;藻类吸收利用水体中的N、P元素,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银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鲢鱼和鳙鱼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是银鱼的竞争者。所以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导致银鱼种群数量下降。(2)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知,若部分鲫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影响K值的生物因素主要包括食物、捕食、竞争、寄生等,而与其被大量捕捞无关,因此当鲫鱼被大量捕捞后,其K值将基本不变。(3)为继续将投放鲢、鳙的方法综合应用,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增加渔业产量,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因此可以定期适度捕捞鲢、鳙;定期合理投放鲢、鳙鱼苗;控制性捕杀鲢、鳙的捕食者;控制人类活动(工业、农业、旅游等)对该水库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难度适中。9、(1)①.二氧化碳②.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捕食、分解作用(2)①.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②.二氧化碳排放(或“碳释放”或“化石燃料的燃烧”)③.植树种草(或“碳存储”或“秸秆还田率等措施”或“森林覆盖率”)(3)①.生物富集②.合理利用资源、较少排放、实施垃圾分类、种植能吸收有害金属元素的植物等(4)生态工程的基本【解析】碳循环平衡主要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存储碳的过程以及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释放碳的过程达到动态平衡。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存在。大气中的碳主要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可以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等方式回到大气中。【详解】(1)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的:大气中的CO2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转变为有机物,再以所有生物的呼吸作用转变为CO2回到大气;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获取碳元素可以是光能合成作用或者化能合成作用,消费者获取碳元素是以捕食,分解者获取碳元素是以分解作用。(2)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而积存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来,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平衡,使大气中的CO2浓度迅速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一方面从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等来减少二氧化碳,另一方面增加二氧化碳的去路,主要可以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扩大森林面积、保护森林等,增加碳存储和减少碳释放是实现碳循环平衡的重要举措。(3)人类活动向环境中排放了许多有害物质,如铅、汞等,它们会通过生物富集作用最终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危害人类;有效减少这种危害的方法有合理利用资源、较少排放、实施垃圾分类、种植能吸收有害金属元素的植物等。(4)人类对受到严重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重建,主要是遵循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使其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温室效应的原因及解决方法,要求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10、①.次生演替②.增加③.抵抗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