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云南省楚雄州民族实验中学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云南省楚雄州民族实验中学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云南省楚雄州民族实验中学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云南省楚雄州民族实验中学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云南省楚雄州民族实验中学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云南省楚雄州民族实验中学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图是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示意图(a~e表示信息分子),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进入低温环境后,图中信息分子a、b、c、d的释放量均有所增加B.图示中a物质涉及的调节过程,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大、反应迅速C.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通常需要信息分子e和抗原共同作用D.信息分子d若偏高,对下丘脑发挥负反馈调节,增加信息分子c2.下列4个种群不同年龄的个体数曲线图中,表示衰退型种群的是()A.A B.B C.C D.D3.当我们摸到很烫的东西时会迅速缩手,但在医生从指尖抽血时却不缩手。下列关于不自觉缩手和主动不缩手的叙述,错误的是()A.参与不自觉缩手的神经细胞少于主动不缩手B.不自觉缩手的过程中没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C.主动不缩手体现了大脑皮层对脊髓功能的调控D.扎破指尖感到疼不只大脑皮层一种神经中枢参与4.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错误的是()A.①表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产生进化的原材料B.②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C.③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D.④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5.从25℃环境进入0℃环境,人体会发生一系列调节活动,其中不可能发生的是()A.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细胞代谢速率加快B.皮肤血管舒张,增加血流量,维持皮肤温度C.皮肤冷觉感受器受刺激,骨骼肌战栗增加产热D.脂肪代谢的酶系统被激活,促进脂肪氧化分解6.下列结构中不参与构成反射弧的是()A.肌肉 B.骨骼 C.内分泌腺 D.神经纤维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某人工鱼塘的主要食物链是“浮游植物→A→B”,由于某消费者C的入侵,一段时间后,导致A显著减少,B的数量基本不变,食物网中的营养级级数也未变。请回答下列问题:(1)消费者C的入侵改变了群落原有的生物种类构成和_______________,这种改变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演替。(2)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移动的通道。消费者C在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________________营养级,请在下图中补充完整消费者C入侵后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系_________。浮游植物→A→B(3)为提高鱼塘的经济效益,可根据不同动物的_______________采用立体养殖技术,也可采用农业生态工程的_______技术,在鱼塘旁种植蔬果,蔬果废弃的根叶肥鱼,塘泥肥田。8.(10分)Ⅰ如图1为某种植物的根和茎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反应,请据图1回答:(1)图中A、B代表不同的器官,则代表根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e浓度的生长素对B器官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单侧光照射会引起茎向光弯曲生长,若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b,则背光侧生长素浓度的范围应在____________之间。该现象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4)若想培养无根豆芽,配制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最适浓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Ⅱ如图2所示,甲、乙分别用不透光的锡箔纸套在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丙、丁、戊、则分别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入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从不同方向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________直立生长,_________向右生长,__________既不生长也不弯曲。9.(10分)磷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元,施入十中的大都数与Ca2+等离子结合形成难溶性磷酸盐。科研人员从贡柑果园土中选出可以难溶性或不溶性磷转化成可溶性磷的高效解磷菌,主要流程见下图,请回答(1)常规微生物实验中,下列物品及其灭菌方法错误的有__________。A.用干热灭菌法对培养基进行灭菌B.用火焰灼烧对接种环进行灭菌C.用过滤除菌法对空气进行灭(除)菌D.用臭氧对涂布器进行灭菌(2)步骤①从当地土壤表层取样:步骤②需充分震荡20min,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步骤③将土壤悬浮液稀释了__________倍。(3)步骤④中的培养基的成分是:葡萄糖、(NH4)2S04、NaC1、MgSO4·7H2O、KCl、FeSO4·7H2O、MnSO4、Ca3(PO4)2、琼脂粉等。其中碳源的是___________。步骤④用涂布器涂布后,待菌液被__________后,将平板倒置。(4)步骤④中待菌落长好后挑出溶磷圈直径(D)与菌落直径(d)比值较__________的菌落。继续进行步骤⑤的目的是__________。(5)初步筛选出一株解磷菌株W3,为研究不同接种量对菌株W3解磷能力的影响。研究人员将不同量的W3接种到特定的培养基中,并在28℃、200r·min-1摇床培养7d后取上清液。测定溶液中可溶性磷含量。得到如图所示曲线。①结果表明接种量为__________时解磷效果最好,解磷能力越强pH越___________。②接种量过大解磷能力反而下降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10.(10分)每年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2020年的主题为“为可持续海洋创新”。一年一度的世界海洋日,旨在提醒人们海洋和海洋资源对于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根据甲、乙两图回答问题:(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__________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__________。(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__________和__________(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4)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__________。11.(15分)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激活免疫细胞释放炎症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反应。发生炎症反应后,人体也可以通过稳态调节机制缓解炎症反应,部分机理如下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炎症细胞因子使神经细胞兴奋,兴奋时神经细胞膜内变为_____________电位,这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造成的。(2)由图中迷走神经纤维连接的部位可知,其内的迷走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填“脑神经”或“脊神经”)。迷走神经纤维B与脾神经之间通过_____________(结构)传递信息(3)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中,物质a为_____________。临床上用于抗炎症治疗的可的松是一种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果大量且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_____________(填器官或结构名称)功能的减退。(4)发烧是一种常见的炎症症状,发烧时,机体的产热量_____________(填“大于”或“不一定大于”)散热量;过高的体温恢复正常,要依靠_____________调节机制进行调节。(5)研究表明,当T细胞活性下降,机体缓解炎症反应的能力会降低,据图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C【解析】据图分析,a是神经递质,b是抗利尿激素,c是促甲状腺激素,d是甲状腺激素,e是淋巴因子。【详解】A、分析图示可知,进入低温环境后,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图中的信息分子a神经递质、c促甲状腺激素、d甲状腺激素的释放量均有所增加,但b抗利尿激素的释放量减少,A错误;B、图中a是神经递质,其调节过程是神经调节,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小、反应迅速,B错误;C、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通常需要信息分子e(淋巴因子)和抗原的共同作用,C正确;D、信息分子d甲状腺激素若偏高,对下丘脑发挥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c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D错误。故选C。2、D【解析】种群的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多,稳定型种群各年龄期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详解】A、曲线表示种群中幼年个体多,属于增长型种群,A不符合题意;B、曲线表示种群各年龄期个体比例适中,属于稳定型种群,B不符合题意;C、曲线表示种群各年龄期个体比例相等,属于稳定型种群,C不符合题意;D、年幼个体少,年老个体多,属于衰退型种群,D符合题意。故选D。3、B【解析】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通过学习和训练逐渐形成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详解】A、主动不缩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反射弧中的神经元较多,兴奋传递需要的时间长,参与不自觉缩手不经过大脑皮层,所以参与不自觉缩手的神经细胞少于主动不缩手,A正确;B、不自觉缩手的过程中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相关神经中枢为脊髓,B错误;C、主动不缩手体现了大脑皮层对脊髓功能的调控,C正确;D、扎破指尖感到疼不只大脑皮层一种神经中枢参与,还需要脊髓的参与,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明确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调控是解答本题的关键。4、A【解析】由图分析可知,图示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其中①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②表示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③表示新物种形成;④表示地理隔离。【详解】A、由分析可知,①是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是进化的原材料,A错误;B、②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正确;C、③表示新物种形成,生物的进化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过程,C正确;D、④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D正确。故选A。5、B【解析】人和动物体内热量来源:有机物的氧化放能。热量平衡:机体的产热量=散热量。(1)产热途径: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主;(2)散热途径汗液的蒸发、呼气、排尿和排便等。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机制如下:外界温度低时,机体耗氧量增加,产热多,散热也多;外界温度高时,机体耗氧量减少,产热少,散热少。【详解】A、当人体从25℃的环境中进入到0℃的环境中,即此时机体接受寒冷刺激后,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兴奋,并将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进而通过垂体的作用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多,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代谢,细胞代谢速率加快增加产热,从而与机体散热量增加相平衡,A正确;B、进入低温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维持皮肤温度,B错误;C、进入低温环境中,皮肤冷感受器受刺激,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作用,通过传出神经支配骨骼肌的活动,引起骨骼肌战栗以增加产热量,C正确;D、寒冷时,细胞代谢增强,全身脂肪代谢的酶系统被激活,从而增加产热,维持体温恒定,D正确;故选B。6、B【解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详解】AC、效应器是传出神经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故肌肉和内分泌腺可以参与构成反射弧,AC不符合题意;B、骨骼不能参与构成反射弧,B符合题意;D、在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上都有神经纤维,D不符合题意。故选B。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1).种间关系(2).次生(3).营养结构(4).二(5).(6).栖息空间不同(7).种植业和畜牧业合理优化【解析】原食物链是“浮游植物→A→B”,加入消费者C后,A显著减少,B的数量基本不变,且食物网中的营养级级数也未变,说明C与A形成竞争关系或捕食关系,且不减少B的食物来源,所以C应以浮游植物为食,而被B捕食。【详解】(1)消费者C的入侵改变了群落原有的生物种类构成和种间关系,这种改变是在原有生物群落的基础上发生的,不是从完全没有生物的环境中发生,因此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2)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它们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移动的通道。据分析,消费者C以浮游植物为食,在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食物网关系如图:。(3)立体养殖从群落结构的角度考虑,属于垂直结构,能充分利用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资源,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所以,为提高鱼塘的经济效益,可根据不同动物栖息空间不同采用立体养殖技术,也可采用农业生态工程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合理优化技术,在鱼塘旁种植蔬果,蔬果废弃的根叶肥鱼,塘泥肥田。【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过程、特点,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能正确分析题图,并能结合题干中信息准确答题,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8、(1).A(2).既不促进,也不抑制(3).bd(4).不能(5).c(6).甲、丙(7).乙、戊(8).丁【解析】1、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的两重性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以及叶片的年龄有关,其中根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芽其次,茎再次。2、生长素合成部位和感光部位都在胚芽鞘尖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和胚芽鞘向光弯曲的部位都是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单侧光照可以使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使背光侧生长素多,生长快,向光侧生长素少,生长慢。【详解】I(1)根对生长素最敏感,图中A、B代表不同的器官,则代表根的是A。(2)看图可知:e浓度的生长素对B器官的作用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3)单侧光照射会引起茎向光弯曲生长,若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b,则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应该促进生长的效果高于b,故生长素的范围应在bd之间,该现象不能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因为无论是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还是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都是促进生长。(4)若想培养无根豆芽,配制的生长素浓度既要促进茎的生长,又要抑制根的生长,故浓度最好是c点对应的浓度。II甲中,胚芽鞘尖端被遮住,不能接受到单侧光照射,因此生长素分布均匀,甲直立生长;乙中,尖端接收到单侧光照射,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因此乙向光弯曲生长;丙中,由于生长素不能透过云母片,且云母片竖直插入尖端,导致两侧生长素浓度均匀,因此丙直立生长;丁中,由于云母片水平插入胚芽鞘尖端以下,导致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运输到下面,所以丁不能生长也不能弯曲;戊中,云母片没有完全插入尖端以下,导致左边生长素浓度高,右边没有生长素,所以戊向右弯曲生长。【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生长素作用及作用的两重性,重点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的有关生长素的知识答题,同时能根据曲线图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特别是曲线下降阶段,千万不要误认为曲线下降就代表抑制作用。9、(1)ACD(2)①.使土壤中的微生物充分释放到水中②.1000(3)①.葡萄糖②.培养基吸收(4)①.大②.获得单个菌落(5)①.3%②.小③.降磷菌接种量过大,导致降磷菌种群密度过大,种内斗争加剧,不利于降磷菌的繁殖,降解磷能力下降【解析】1、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1)平板划线法:将已经溶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划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2)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2、培养基是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分为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培养基中一般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其中碳源和氮源常采用蛋白胨和牛肉膏,因为它们来源于动物原料,含有糖、维生素和有机氮等营养物质;在提供上述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培养基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种和氧气。【小问1详解】用湿热灭菌法对培养基进行灭菌,用火焰灼烧对接种环进行灭菌,通过紫外线对空气进行灭(除)菌,用酒精引燃对涂布器进行灭菌;过滤除菌法是用于工业生产上大量的制备无菌空气,不符合常规微生物实验,故选ACD。【小问2详解】步骤①从当地土壤表层取样:步骤②需充分震荡20min,主要目的是使土壤中的微生物充分释放到水中,由图观察可知,步骤③中的稀释梯度分别为10、100、1000倍,实验中取样进行培养的是稀释倍数为1000。【小问3详解】在该培养基碳源是葡萄糖,步骤④用涂布器涂布后,待菌液被培养基吸收后,将平板倒置。【小问4详解】步骤④中待菌落长好后挑出溶磷圈直径(D)与菌落直径(d)比值较大的菌落。继续进行步骤⑤的目的是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表面,可以分离得到单菌落。【小问5详解】结果表明接种量为3%时解磷效果最好,解磷能力越强pH越小。接种量过大解磷能力反而下降的原因可能是:降磷菌接种量过大,导致降磷菌种群密度过大,种内斗争加剧,不利于降磷菌的繁殖,降解磷能力下【点睛】本题考察了微生物的实验培养,熟记灭菌方法、接种方法以及实验操作流程是解题关键。10、①.b②.偏高③.垂直④.初生演替⑤.A⑥.B⑦.20%⑧.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或自净能力)【解析】1、图甲中b对应的是K/2,对应的增长速率最大。2、根据图乙的能量流动关系,可知A是生产者、D是初级消费者、C是次级消费者、B是分解者,生产者和分解者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详解】(1)图甲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最大增长速率,即b点,此时种群恢复需要的时间最短;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种群数量=(第一次标记个体数×第二次捕捉个体数)÷第二次捕捉到的标记个体数,所以如果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再次捕捉时捉到的标记个体数减少,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偏高。(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牡蛎等,该过程起始条件无土壤和植被条件,故是群落的初生演替过程。(3)根据图乙的能量流动关系,可知A是生产者、D是初级消费者、C是次级消费者、B是分解者,生产者和分解者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对应图中的A和B;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5×106/7.5×106×100%=20%。(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如果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超过生态系统能调节的限度,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及稳定性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