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浙江省杭州市杭州第二中学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浙江省杭州市杭州第二中学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浙江省杭州市杭州第二中学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浙江省杭州市杭州第二中学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浙江省杭州市杭州第二中学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浙江省杭州市杭州第二中学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震川先生小传钱谦益震川先生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六经、三史、八大家之书。浸溃演迤,蔚为大儒。嘉靖庚子,举南京第二人,为茶陵张文隐公所知。其后八上春官,不第。读书谈道,居嘉定之安亭江上,四方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海内称震川先生,不以名氏。乙丑,举进士。除长兴知县。用古教化法治其民。每听讼,引儿童妇女案前,刺刺吴语,事解,立纵去,不具狱。有所击断寝息,直行其意。大吏多恶之,有蜚语闻,量移通判顺德。隆庆庚午,入贺。新郑、内江雅知熙甫,引为南京太仆寺丞,皆掌制敕,修世庙实录。熙甫为文,原本六经,而好太史公书,能得其风神脉理。其于八大家,自谓可肩随欧、曾,临川则不难抗行。其于诗,似无意求工,滔滔自运,要非流俗可及也。当是时,王弇州①踵二李之后,主盟文坛,声华烜赫,奔走四海。熙甫独抱遗经于荒江虚市之间,树牙频相搘柱,不少下。尝为人文序,诋排俗学,以为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弇州闻之,曰:“妄则有之,庸则未敢闻命。”熙甫曰:“惟妄,故庸。未有妄而不庸者也。”弇州晚岁赞熙甫画像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始伤。”识者谓先生之文,至是始论定,而弇州之迟暮自悔,为不可及也。熙甫没,其子子宁辑其遗文,妄加改窜。贾人翁氏梦熙甫趣之曰:“亟成之,少稽缓,涂乙尽矣。”刻既成,贾人为文祭照甫,具言所梦,今载集后,季子子慕,字季思,以乡举追赠待诏。冢孙昌世,字文休,与余共定熙甫全集者也。嘉靖末,山阴诸状元大绶官翰学,置酒招乡人徐渭文长。入夜,良久乃至。学士问口:“何迟也?”文长曰:“顷避雨士人家,见壁间悬归有光文,今之欧阳子也。回翔雒诵,不能舍去,是以迟耳!”学士命隶卷其轴以来,张灯快读,相对叹赏,至于达旦。四明余公文敏典礼闹,学士为具言照甫之文,意度波澜所以然者。照甫果得隽。熙甫重平生知己,每叙张文隐事,辄为流涕。岂未有以文长此事闻于熙甫者乎?(选自《列朝诗集小传》,有删节)[注]①王弇州:指王世贞,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九岁,能属文属:写作B.临川则不难抗行抗:抵挡C.贾人翁氏梦熙甫趣之趣:催促D.熙甫果得隽隽:考中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归有光乡试取得第二名,深受张文隐赏识,但后来八次参加殿试,都没能考取进士。B.归有光在处理诉讼案件时,直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断案,上级官员大多数不喜欢他。C.王世贞与归有光之间存在矛盾,曾经遭到归有光的批评,被认为是狂妄而平庸的人。D.王世贞晚年改变对归有光的看法,称他是千年才有的人才,可继承韩、欧阳的传统。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每听讼,引儿童妇女案前,剌剌吴语,事解,立纵去,不具狱。(2)识者谓先生之文,至是始论定,而弇州之迟暮自悔,为不可及也。4.请简要概括归有光诗文的特点。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探究存在之谜周国平所谓“昆徳拉热”是以误解为前提的。人们误以为眼前正在上演的是一出政治剧,于是这位移居巴黎的捷克作家便被当做一个持不同政见的文学英雄受到了欢迎或者警惕。昆德拉最欣赏的现代作家是卡夫卡。当评论家们纷纷把卡夫卡小说解释为一种批评资本主义异化的政治寓言时,昆德拉却赞扬它们是“小说的彻底自主性的出色样板”,其政治批判具有超出政治的人生思考的意义。鲁迅曾经谈到一种情况:呼唤革命的作家在革命到来时反而沉寂了。比较起来,立足于人生层面的作家有更耐久的写作生命,因为政治淡化原本就是他们的一个心灵事实。他们的使命不是捍卫或推翻某种教义,而是探究存在之谜。教义会过时,而存在之谜的谜底是不可能有朝一日被穷尽的。在《小说的艺术》中,昆德拉称小说家为“存在的勘探者”、昆徳拉所说的“存在”,直接引自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尽管这部巨著整个儿是在谈论“存在”,却始终不曾给“存在”下过一个定义,我们只能约略推断,它是一个关涉人和世界的本质的范畴。按照尼采的说法,哲学家和诗人都是“猜谜者”,致力于探究存在之谜。那么,小说的特点何在?在昆徳拉看来,小说的使命与哲学、诗并无二致,只是小说拥有更丰富的手段,它具有“非凡的合并能力”,能把哲学和诗包容在自身中,而哲学和诗却无能包容小说。在勘探存在方面,哲学和诗的确各有自己的尴尬。哲学的手段是概念和逻辑,但逻辑的绳索不能套住活的存在。诗的手段是感觉和意象,但意象的碎片难以映显完整的存在。很久以来,哲学和诗试图通过联烟走出困境,结果好像并不理想,我们读到了许多美文和玄诗,也就是说,许多化装为哲学的诗和化装为诗的哲学,我不认为小说是唯一的乃至最后的出路,然而,设计出一些基本情境或情境之组合,用它们来包容、连结、贯通哲学的体悟和诗的感觉,也许是小说值得一试的途径。昆德拉把他小说里的人物称做“实验性的自我”,其实质是对存在的某个方面的疑问。例如,在《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中,托马斯大夫是对存在之轻的疑问,特丽莎是对灵与肉的疑问。所谓“存在之轻”就是人生缺乏实质,人生的实质太轻飘,所以使人不能承受。在《小说的艺术》中,昆德拉作了说明:“如果上帝已经走了,人不再是主人,谁是主人呢?地球没有任何主人,在空无中前进。这就是存在的不可承受之轻,”可见其涵义与“上帝死了”命题一脉相承,即指人生根本价值的失落。对于托马斯来说,人生实质的空无尤其表现在人生受偶然性支配,而他所爱上的特丽莎便是绝对偶然性的化身。另一方面,特丽莎之受灵与肉问题的因扰。两个主人公各自代表对存在的一个基本困惑,同时又构成诱发对方困惑的一个基本情境。我终归相信,探究存在之还是可以用多种方式的,不必是小说;用小说探究存在之谜还是可以有多种写法的,不必如昆德拉。但是,我同时也相信昆徳拉的话:“没有发现过去始终未知的一部分存在的小说是不道德的。”不但小说,而且一切精神创作,惟有对人生基本境况做出了新的掲示,才称得上伟大。(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昆德拉所说的“存在”,直接引自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指的是一个关涉人与世界本质的范畴。B.小说“非凡的合并能力”体现在通过设计一些基本情境或情境的组合来包容、连结、贯通哲学的体悟和诗的感觉。C.“存在之轻”就是人生缺乏实质,其涵义与“上帝死了”命题一脉相承,即指人生根本价值的失落。D.小说不是探究存在之谜的唯一方式,用小说探究存在之谜也不必一味模仿昆徳拉的写法。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昆徳拉热”为切入口,“以误解为前提”暗示人们并未真正理解昆德拉及其作品,引发读者思考。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将呼唤革命的作家与立足于人生层面的作家进行对比,表明对存在之谜的探索是创作不息的源泉。C.文章中昆德拉从使命和勘探存在两个角度对哲学、诗、小说进行比照,既明确了三者并无二致,又阐述了其能力的差异。D.文章运用举例论证,以托马斯大夫和特丽莎为例,论证了小说里的人物实质是对存在的某个方面的疑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昆德拉欣赏卡夫卡,与卡夫卡小说具有彻底自主性有直接关系。B.不关心政治的作家具有更耐久的写作生命。C.尼采对于哲学与诗在勘探存在方面的认识不及昆德拉深刻。D.化装为哲学的诗和化装为诗的哲学对探究存在之谜毫无意义。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松竹梅与中国文化风骨松、竹、梅是中国人所喜爱的自然事物,也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一种人格精神的象征。这种人格的象征物,既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可能源于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又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有关。中国古代哲学讲天人合一,物我同一,所以自然事物就容易被人格化。中国古代文学重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所以用自然事物作文化和人格的象征,也就成了一种修辞手法。这种人格化的自然事物,在植物界,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已是人尽皆知的常识。传说苏轼被贬到黄州,有个地方官去拜访他,问他一个人在这儿是否感到寂寞,苏轼指指门外说,我这儿有“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何寂寞之有。又传说爱梅成痴的林逋终生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所谓“梅妻鹤子”,都是典型的例证。中国人喜爱松、竹、梅,固然离不开观赏其外在形象,但更多地却是欣赏其内在品格。这种品格虽然古人对之有不同的提炼和概括,但如松的枝干如铁、岁寒后凋,竹的中空外直、宁折不弯,梅的凌霜傲雪、玉洁冰清等等,却是自魏晋以降中国人所推崇、所提倡的一种风骨。这种源于先秦儒者“浩然之气”的风骨,在中国古代曾用来评品人物、鉴赏书画,后来又用于论文,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对推动历代诗文革新,起了重要的作用。由松、竹、梅这些自然事物所体现的风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之所以显得如此重要,首先是出于中国人遵循天道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也。故古人主张养“浩然之气”,培植一种强旺的内在精神,以应对人生的各种艰难困苦,成就人生的各种事业,这是中国文化讲风骨的精神源头。与古代不同,现代中国人所讲的风骨,一方面固然有古代文化的精神传承,另一方面,也有现代文明的影响和现代精神的浸润。这种现代意义上的风骨,往往与人的主体性有关,就个体而言,多表现为个体的人格或个性,就群体而言,则多为一个民族的主体性,即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今人欣赏、赞颂松、竹、梅,固然也重风骨,但却赋予了新的理解和阐释,且大多与革命者和革命精神有关,如陈毅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陶铸的散文《松树的风格》,再如歌曲《红梅赞》,现代京剧唱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名曲。传统文化的表达意象,需要给予新的阐释,才能对今天的社会人群发挥更大的现实作用,也才能使这种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松竹梅作为一种被中国人所推崇的人格精神象征,它既能体现中国的文化精神,也能表达中国文化。B.“物我同一”的中国哲学思想和以物喻人的中国古代文学的修辞手法决定中国自古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C.欣赏松的岁寒后凋、竹的宁折不弯、梅的玉洁冰清等内在品格,有利于中国古人养成一股“浩然之气”。D.从现代意义角度看,松、竹、梅所体现的风骨即可表现为个体的人格或个性,也可表现为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引用林逋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典故,是为了论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将自然人格化的传统”。B.中国古代曾用松竹梅的内在风骨品评人物、鉴赏书画,后来又用于论文,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C.文章用陈毅的诗、陶铸的散文、歌曲《红梅赞》等例子,论证了“松、竹、梅被赋予了现代新意义”这一观点。D.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论证了松、竹、梅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具体表现,并指出其需要创新性的发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人喜爱松、竹、梅,不在于对其外在形象的观赏,而是在于对有不同的提炼和概括的内在品格的欣赏。B.古人概括提炼的松、竹、梅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传达的人生态度是一脉相承的。C.个体的人格和群体的民族性格,决定了现代意义上的风骨所具有的古代文化的传承性和现代文明的创新性。D.为使传统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在今天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有必要对意象进行新的革命精神的阐释。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化龙,字于田,长垣人。万历二年进士,除嵩县知县。年甫二十,胥吏易之。化龙阴察其奸,悉召置之法,县中大治。二十七年三月,化龙起故官,总督湖广、川、贵军务兼巡抚四川,讨播州叛臣杨应龙。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帝闻綦江破,大怒。赐化龙剑,假便宜讨贼。诸军大集,化龙先檄水西兵三万守贵州,断招苗路,乃移重庆,大誓文武。明年二月分八道进兵,川师四路,黔师三路,楚师一路分两翼,化龙自将中军策应。应龙以劲兵二万属其子,比抗诸路兵,皆大败,应龙顿足叹日“吾不用时泰计,今死矣!”六月,刘鋌破土、月二城,应龙窘,与二妾俱缢。诏磔应龙尸并子朝栋于市。化龙初闻父丧,以金革起复,至是乞归终制。三十一年四月,起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与淮、扬巡抚李三才奏开淤河,由直河入洳口抵夏镇二百六十里,避黄河吕梁之险。再以忧去,未代。叙前平播功,晋兵部尚书,加少保,荫一子世锦衣指挥使。三十五年夏,起戎政尚书。化龙以京营根本,奏陈十一滥、十二苦、十九宜,皆置不理。兵部自二十七年后,左、右侍郎皆空署。未几,尚书萧大亨亦致仕,化龙掌部事。三十七年正月,京师讹言寇至,民争避匿,边民逃入都门者亦数万。辅臣言兵部尚书惟一人,何以应猝变,帝亦不报。辽战士二万余皆老弱,而税监高淮肆虐,辽人切齿。化龙请停税课且增兵万人,又条上兵食款战之策,帝皆不报。卒官,年七十。谥襄毅,赠少师,加赠太师。(节选自《明史·李化龙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B.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C.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D.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总督,与巡抚皆为地方军政大员,合称督抚,总督权力较巡抚大,巡抚位于总督之下。B.终制,古代礼制,父母死后,子女持丧三年,期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但官员无须离职。C.工部,官署名,隋唐至明清时期中央机构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工程、交通、水利和屯田等。D.谥,即谥号,封建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去世后,依据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化龙奉命讨逆,不辱使命。他巡抚四川,征讨叛臣杨应龙;皇帝赐他尚方宝剑,充分放权;他用先利诱后攻打的计策,在两年之内,平定杨应龙之乱。B.李化龙尽心为政,建言献策。他在工部任职时,与淮、扬巡抚李三才一起奏请疏通河道,以避吕梁之险;担任戎政尚书,奏陈十--滥、十二苦、十九宜。C.李化龙体恤下情,条陈进谏。辽地不少战士老弱贫残,但税监残暴,李化龙便请求停止收税、增加兵士数万人,又逐条上奏兵士粮食、和议、战斗之策。D.李化龙官高权重,赠谥美显。他二十岁便出任知县,后官至巡抚、总督,因功被提拔为兵部尚书,加封少保,去世后,被追封为少师、太师,赐谥襄毅。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化龙阴察其奸,悉召置之法,县中大治。(2)辅臣言兵部尚书惟一人,何以应猝变,帝亦不报。5.李化龙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为什么没有立即请求回家守丧?请简要说明。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洗兵马(节选)杜甫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寸地尺天皆入贡,奇祥异瑞争来送。隐士休歌紫芝曲,词人解撰清河颂。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梦。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1.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表达“中兴”喜说之情的?请简要分析。2.诗歌后六句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⑴天之苍苍,其正色邪?_________________?(庄子《道遥游》)⑵_______________,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⑶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⑷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⑸山水之乐,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⑺子曰:“人能弘道,_____________。”(《论语・卫灵公》)⑻______________,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梁启超《少年中国说》)7.古今中外的文化名人往往有着某种特殊的审美爱好,而这又常常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创作与人生。如“李白与酒紧密相连;陶渊明与菊紧密相连;林逋与梅紧密相连;杜甫与……紧密相连;巴金与……紧密相连。请自选一个人物,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一段文字,至少运用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不少于60个字。沈从文与水紧密相连。水是他创作的源泉,是他灵魂的栖息地。他的文字如水一般通透澄明,浸染了湘西水土独有的气息。他的心灵如水般柔情缱绻,充满了对故乡一草一木的热爱与眷恋。他的人生如水般波澜起伏,书写了一个乡下人成长的传奇。8.微写作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150字。①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常常凸显人物性格特征。请你从《呐喊》《边城》《平凡的世界》《红岩》《老人与海》中任意选取一个场景,展开想象,进行细节描写,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风貌。要求:描述生动形象,符合原著内容。②春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样式,贴春联是过年的习俗之一。每逢春节,你会选取哪副春联贴在门口?请写出来,并说明理由。要求:a.先在答题卡上写出上联、下联和横批;b.条理清楚,理由充分。答题格式如下:③每当国家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医护工作者一定冲在最前面,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人们于危难之中。根据你的所见所闻,请写一段抒情文字来赞美他们。要求:感情真挚,有文采。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某高中有很多社团,如文学社、科技社、摄影社、模联社、动漫社等。高一学生袁施健接到了多个社团的入社邀请。为此,他征求了家长、班主任和朋友的意见。父亲坚决不同意袁施健加入学校社团,认为加入社团会占用很多学习时间,学习成绩难以保证。班主任认为,可以加入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培养一下兴趣专长。朋友则认为,要多参加几个社团,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获得更好的发展。对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袁施健、父亲、班主任或朋友其中一人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魏倪浩”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1、1.B2.A3.(1)每次处理官司,归有光总把儿童妇女带到案桌前,他哗啦啦地说着吴地方言,事情解决后,立即放他们离开,不写文书来结案。(2)有见识的人认为归有光的文章,到这时才能下定论,而王世贞到晚年才感到懊悔,认为自己不能比得上他。4.文章得经史神理,有唐宋遗风;诗歌无意求工,超越流俗。【解析】【分析】1.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B项,“抗:抵挡”错误。抗,匹配,相当。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A项,“参加殿试”错误。应为“会试”。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答此类题一定要事先还原语境,切忌直接读句子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1)听讼,处理官司;解,解决;纵去,放……离开;具狱,写文书。(2)识者,有见识的人;至是,到这时;迟暮,晚年;为,认为。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文中的主要事件,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题干为“简要概括归有光诗文的特点”。答题区间为第三段“为文,原本六经,而好太史公书,能得其风神脉理。其于八大家,自谓可肩随欧、曾,临川则不难抗行。其于诗,似无意求工,滔滔自运,要非流俗可及也。”据关键词“六经”,“好太史公书”,“能得其风神脉理”,“八大家”,“无意求工”,“非流俗可及”等,可得出答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注意体现句式和实词的各种用法及活用类型。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2、1.A2.C3.A【解析】1.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A项,“指的是一个关涉人与世界本质的范畴”分析错误。将原文“只可约略推断”的内容表述为既定内容,对“存在”概念含义理解不准确。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文章中昆德拉从使命和勘探存在两个角度对哲学、诗、小说进行比照”分析错误。“在勘探存在方面”一段是作者的认识。故选C。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B项,“不关心政治的作家具有更耐久的写作生命”分析错误,具有更耐久写作生命的是立足于人生层面的作家,他们不是不关心政治,而是能够超越政治的层面而达到对人生的哲学思考。C项,“尼采对于哲学与诗在勘探存在方面的认识不及昆德拉深刻”分析错误,文中没有提及尼采对于哲学与诗在勘探存在方面的认识,不能与昆德拉进行比较。D项,“对探究存在之谜毫无意义”分析错误,原文的表述为“结果好像并不理想”,不可等同于“毫无意义”。故选A。【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需要认真甄别。3、1.B2.D3.B【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决定中国自古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中“决定”一词用得不正确。原文第一段“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可能源于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又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有关”强调有关系,并没有说起决定作用,表述绝对化。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那中“并列结构”分析错误。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层进式结构展开论述,先分析中国文人喜爱松竹梅的原因,然后分析这类自然事物所代表的中国文化风骨,接着阐释中国现代社会对风骨的继承与发展。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不在于对其外在形象的观赏,而是在于对……”分析错误,把兼备关系、主次关系变成了取舍关系。原文为“中国人喜爱松、竹、梅,固然离不开观赏其外在形象,但更多地却是欣赏其内在品格”。C项,“决定了……”分析错误。“古代文化的传承性和现代文明的创新性”是现代意义上的风骨所具有的特点,“个体的人格和群体的民族性格”是现代意义上的风骨的内涵。不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D项,“有必要对意象进行新的革命精神的阐释”错误。对松竹梅进行革命精神的新的阐释,并不代表一定要对所有的传统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都要进行新的革命精神的阐释。以偏概全。故选B。【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4、1.C2.B3.A4.(1)李化龙暗中访察到他们所做的坏事,将他们召来全部法办,(从此)县里治理得非常好。(2)辅臣说兵部尚书只有一个人,拿什么应付突然的变化,皇上也没有回复。5.①李化龙起初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本来应赴丧。②因为李化龙是为了征讨播州叛臣杨应龙被起用的,他应该以国事为重,所以等平息了叛乱后,才请求回家守丧。【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判断的时候,可以先找出断句一致的地方,再利用断句规则分辨断句不一致的地方的正误。如本题中,句中“应龙性猜狠嗜杀”,是说“杨应龙性格猜忌、凶狠、嗜杀”,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D项;“阴有据蜀志”是说“暗中有占据蜀地的打算”,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B项;“化龙至成都”是说“李化龙到成都”,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A项。此句的完整翻译是“杨应龙性格猜忌、凶狠、嗜杀,数次跟从征集调遣人员物资,凭借功劳骄恣傲慢。知道川兵力量不足,暗中有占据蜀地的打算,秘密出去剽掠州县。李化龙到成都,征讨的军队却未到,他就假意与杨应龙好言好语,以牵制杨应龙”。故选C。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B项,“官员无须离职”错,“终制”规定官员需要离职。但特殊情况下,朝廷强令丧服未满的官员出仕,或命其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夺情”。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A项,“他用先利诱后攻打的计策”于文无据。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阴”应理解为“暗中”;“奸”应理解为“坏事”;“悉召(之)置之(于)法”是省略句;“置”应理解为“处置,处理”;“大治”,应理解为“治理得非常好”。第二句中,“惟”应理解为“只有”;“何以”是宾语前置句,应理解为“以何,拿什么”;“猝”应理解为“突然”;“报”应理解为“回复”,句意。5.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材料、圈出相关内容,然后进行整合概括。本题要求是“李化龙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为什么没有立即请求回家守丧?请简要说明”。从“化龙初闻父丧,以金革起复,至是乞归终制”可以看出,李化龙起初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本来准备赴丧,但因军务需要被起用,他以国事为重,所以等平息了叛乱后,才请求回家守丧。【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李化龙,字于田,是长垣人。万历二年进士,授职嵩县知县。年龄刚二十,胥吏很轻视他。李化龙暗中访察到他们所做的坏事,将他们召来全部法办,(从此)县里治理得非常好。万历二十七年三月,李化龙被起用为原官,总督湖广、川、贵军务兼巡抚四川,征讨播州叛臣杨应龙。杨应龙性格猜忌、凶狠、嗜杀,数次跟从征集调遣人员物资,凭借功劳骄恣傲慢。知道川兵力量不足,暗中有占据蜀地的打算,秘密出去剽掠州县。李化龙到成都,征讨的军队却未到,他就假意与杨应龙好言好语,以牵制杨应龙。皇帝听到綦江被攻破的消息,大怒。赐给李化龙尚方宝剑,为他征讨叛贼提供方便。各军大规模集结,李化龙先令水西兵三万守住贵州,截断杨应龙征召苗人的道路,之后他移兵重庆,大会文武官兵。第二年二月分兵八路进攻,川兵分四路,贵州兵分三路,湖广兵一路分为两翼,李化龙亲自率领中军策应。杨应龙以劲旅二万交给他的儿子,等到抗击诸路官军,都大败,杨应龙跺脚叹息说:“我不用孙时泰的计策,今天死定了!”六月,刘鋌攻破土、月二城,杨应龙走投无路,与二妾都上吊自尽。皇上下诏将杨应龙的尸体和他儿子朝栋在市中肢解。李化龙起初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准备赴丧,但因军务需要被起用,到这时乞求回家守丧。万历三十一年四月,被任命为工部右侍郎,总管黄河水道,他与淮、扬巡抚李三才奏请开通淤塞的黄河,由直河入洳口抵达夏镇二百六十里,避开黄河吕梁险峻地带。因为母亲去世再次离职,没有人代替他。朝廷品评他从前平定播州的功劳,晋升为兵部尚书,加少保官,庇荫一个儿子世袭锦衣指挥使的职位。万历三十五年夏天,被起用为戎政尚书。李化龙认为京营是根本所在,上奏陈述有十一滥、十二苦、十九件宜做之事,都被朝廷置之不理。兵部从万历二十七年后,左、右侍郎都是虚设。没有多久,尚书萧大亨也退休了,由李化龙掌管部里之事。三十七年正月,京师讹传盗匪将到,老百姓争着逃避,边塞百姓逃入都城的也有数万人。辅臣说兵部尚书只有一个人,拿什么应付突然的变化,皇上也没有回复。辽地战士二万多人都是老弱之人,而税监高淮残暴,辽人恨得咬牙切齿。李化龙请求停止收税、增加兵士数万人,又分条上奏兵士粮食、和议、战斗之策,皇上都没有回复。李化龙死在官任上,终年七十岁。谥号襄毅,赠少师,加赠太师。5、1.直抒胸臆,表达对收复山东捷报频传的兴奋,因事缘情(借事抒情),朝野一片歌功颂德的祥和,用典言情(用典抒怀),借隐士出山为官,文人颂天下太平,表达中兴的喜悦之情。2.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对恢复生产的期盼,对闺中思妇的同情,对战争结束的期待,对长治久安的渴望。【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表达“中兴”喜说之情的,回答此题,要明确诗歌抒发情感的两种基本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哪一种方式。第一,理解诗歌前六句内容。“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唐室在中兴诸将的努力下,已光复华山以东包括河北大片土地,捷报昼夜频传;“寸地尺天皆入贡,奇祥异瑞争来送”,四方皆来入贡,海内遍呈祥瑞,举国称贺;“隐士休歌紫芝曲,词人解撰清河颂”,隐士们也不必再避乱遁世,文人们都在大写歌颂诗文。第二,分析手法,一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诗人直接写“收山东”“捷报传”表达自己的兴奋之情;二是借事抒情,诗人通过“皆入贡”“争来送”来写朝野一片歌功颂德的祥和情景,来表达诗人的喜悦心情;三是用典,“紫芝曲”也就是“紫芝歌”,为秦末号称“四皓”的四位隐士所作,“隐士休歌紫芝曲”,诗人在这里借隐士出山为官,文人颂天下太平,表达中兴的喜悦之情。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回答“诗歌后六句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接着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第一,“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时值春耕逢旱,农夫盼雨,“惜雨干”“催春种”,可以看出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对恢复生产的期盼;第二,“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梦”,“淇上健儿”,指围攻邺城的士卒;“城南思妇”,泛指将士的妻子。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闺中思妇的同情,对战争结束的期待,对长治久安的渴望。第三,“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挽”,牵引;“天河”,银河;“甲兵”,铠甲和兵器,这里泛指武器。这两句大意是,怎样能得壮士挽来天河水,彻底洗净各种武器,永远不再使用呢?诗人在最后表达出自己的强烈愿望,希望社会长汉久安,天下太平。6、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扈江离与辟芷兮望帝春心托杜鹃泣孤舟之嫠妇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小园香径独徘徊非道弘人少年智则国智【解析】【分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字词:邪、扈、芷、嫠、徘徊。7、陶渊明与菊紧密相连。菊是他创作的源泉,是他灵魂的栖息地。他的文字如菊一般自然恬淡,浸染了东篱田园独有的气息。他的心灵如菊般素雅坚贞,充满了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他的人生如菊般傲岸不屈,书写了一个田园人的真切与自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仿写能力。仿句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新句,仿句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解题的一般步骤:1、整体感知给句子,仔细揣摩,展开联想,梳理大脑中储备的相关信息,确定仿写内容。2、局部分析文段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及感情色彩。本题要注意句式和修辞,并且关注到所选人物与物象之间的联系。【点睛】仿句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新句,仿句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解题的一般步骤:1、整体感知文段的内容,根据上下文意及语境,仔细揣摩。展开联想,梳理大脑中储备的相关信息,确定仿写内容。2、局部分析文段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及感情色彩。3、初步仿写,反复揣摩。检查仿写的句子是否合乎要求,切忌依样画葫芦。确定“形神兼备”之后再做定案。8、①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出场。先写学校取餐时的场景作为铺垫,又写出在蒙蒙细雨的灰沉沉的天空下出场的少平独自取“三等”餐的场景,与热闹的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接着又细写少平身上满是补丁的衣服,取食黑面馍时露出的关节粗大的手。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少平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先通过描绘一个场景,再由远景转到近景,细写少平取餐,其中并没有直接交代少平的出身和个性,但读者却能从出场的描写中看出一个贫寒又敏感的少年形象。②三羊开景泰,双燕舞春风。横批:羊年大吉理由:古汉语中“羊”同“祥”,吉祥之意;用于岁首祝福时,人们也常用“三羊”来代替“三阳”,把“三阳开泰”写成“三羊开泰”,乃取吉祥之意;根据泰卦的释义,“三阳开泰”的引申意思,则有好运即将降临之意。下联很好理解,春天来了,春燕飞舞,春天充满生机。③新春佳节,人们都全家团聚,他们却毅然出发;病魔袭来,人们都避之不及,他们却迎面出击。他们柔弱的身躯将担负天大的重任;他们天使的心灵将负起战士的使命。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明知前面危机四伏,却不顾一切向前冲,你们是时代的真英雄!每一个前线的医务人员们,都用生命履行着自己的医学信仰,他们迎难而上,不计报酬、无论生死。致敬这些逆行者们,一定要平安回来。【解析】【分析】【详解】①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全面审清题意,明确题目中的各项要求,如写作范围、文体、主题、篇幅等。把握材料。大部分小作文为写作者提供了材料,要力求吃透材料,把握主旨,领悟内涵。这样才能使作文立意准、立意高。内容要精练。小说中人物的出场方式多种多样,例如疑窦陡生法,先声夺人法,金钩倒挂法,烘云托月法,欲扬先抑法等。首先要了解这五部小说中有关人物出场的情节,具体写出怎么出场,出场交代了哪些内容,然后抓住这一人物出场方式对性格塑造、主题表达、情节推进等方面的作用,谈出自己的看法。孙少平读高中的时候,家庭贫穷,心思细腻有敏感,对于穿着和心理的细节描写,充分展现了少平这时候的性格特征。②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春联,又称“春贴”、“门对”、“对联”、“桃符”,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华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注意要求是春节的对联,内容和春节有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