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铜陵市重点中学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铜陵市重点中学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铜陵市重点中学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铜陵市重点中学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铜陵市重点中学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铜陵市重点中学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富足的物质生活引发的肥胖问题日益凸显,这一健康隐患对居民健康产生了极大影响,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担忧。2016年,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的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显示:全球成人肥胖人口已经超过瘦子,而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摘编自《十九大首次提出健康中国战略以应对日益凸显的国民肥胖问题》)材料二我国的肥胖情况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方面是增幅迅猛。数据显示,中国的肥胖率在过去30年里足足翻了一番。其中6〜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6.4%,比十年前上升了4.3%。另一方面是腹部胖。不少人年纪轻轻就挺起了“将军肚”。基因和人种对肥胖程度影响很大。浙江大学副院长朱善宽说:“因为基因问题,中国人的脂肪更倾向于堆积在深皮下组织和内脏组织中,这种胖相对于欧美人看得见的胖更危险。”饮食习惯也是造成肥胖的主因。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饮食结构主要以谷物粮食为主,导致了国人遗传基因对粮食的代谢效率较强,对肉类和油脂代谢比较差。而这种身体代谢能力恰恰与国人饮食结构相背离,因为现代人肉类、油脂摄入量在增多,主食却吃得少了。另外,研究发现,如果父母中有一人肥胖,孩子发胖的机会是30%;如果父母双方都肥胖,孩子发胖的机会是50%〜60%。不仅如此,中国父母习惯用“吃”来奖励孩子,买甜饮料、吃汉堡是惯用做法,却无意中伤了孩子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说:“儿童肥胖是整个社会的过错,而不是孩子的错。”控制住“孩子胖”才有可能控制住整个社会的胖。这方面,外国一些做法值得借鉴。比如,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规定学校两英里内不能出售甜味碳酸饮料,不得在附近出售零食;小胖墩儿都要登记在册,学校有责任敦促老师帮助孩子减轻体重;印度对快餐征收“肥胖税”等。(摘编自人民网“生命时报”专栏,2016年12月25日)材料三5月20日是中国学生营养日,今年的主题是“营养+运动,平衡促健康”。20日上午,中国学生营养日宣传教育活动启动仪式在肇庆举行。笔者获悉,目前广东省儿童青少年的饮食结构尚不合理,营养不良相关疾病明显改善,而营养过剩如超重肥胖问题突出。广东省疾控中心马文军主任指出,儿童青少年膳食中谷薯类下降迅速,蔬菜水果、奶类、大豆摄入明显不足,动物性食物尤其是猪肉摄入过多。同时,体力活动下降,静坐时间明显延长,体育锻炼、家务和睡眠时间缩短。“吃得多,动得少,小胖墩儿越来越多。”专家建议,儿童青少年需每天累计至少60分钟中等强度以上的身体活动,如跑步、健身操等。每周至少3次高强度的身体活动,包括阻力运动和骨质增强型运动,如俯卧撑、哑铃、仰卧起坐、举重、引体向上等。活动现场还开展了学生营养与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工作人员用方糖直观地展示了饮料里的含糖量。一瓶乳酸菌饮品中,含糖量竟然相当于13块方糖。“含乳饮料不能当奶喝”马文军指出,广东省儿童青少年喝奶量明显不足,只有推荐量的约1/5。他提醒,含乳饮料、牛奶饮品、乳酸菌饮料这些都是饮料,不属于牛奶。儿童青少年每人每天至少喝一盒奶,可以是纯牛奶、酸奶,也可以摄入其他奶制品如奶酪、炼乳、奶片等。(摘编自《南方日报》,2018年5月22日)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不同地域的肥胖率存在程度不等的差异,河北省的肥胖率最高,北方肥胖率整体上高于南方。B.我国人口的肥胖率,大体按所在省份的区域位置自北向南依次呈递减的趋势,这与各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C.图2显示,1992年至2015年间,我国人口的超重率和肥胖率持续上升,2015年两项指标均比1992年增长了一倍多。D.根据超重率、肥胖率相同年份对应柱形图的长度和数值,可知肥胖的标准高于超重,超重如不加以控制,会变成肥胖。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英国著名医学类杂志《柳叶刀》的体重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的肥胖率与超重率已经高于美国。B.从我国肥胖情况的两大特点来看,解决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已经成为了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C.因为基因和人种对肥胖程度影响很大,所以调整饮食、科学运动对于降低我国的肥胖率作用不大。D.国人对饮料与牛奶的认识存在偏差,从健康角度考虑,儿童青少年每人每天必须至少喝一盒奶。3.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说明各方面应该怎样有效预防儿童青少年的肥胖。2.与下列诗句中包含的传统习俗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②缠彩遥分地,繁光远缀犬③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④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A.①赛龙舟②赏月③祭土神④观花灯B.①祭土神②观花灯③赛龙舟④赏月C.①祭土神②赏月③赛龙舟④观花灯D.①赛龙舟②观花灯③祭土神④赏月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长期以来,一些传统人士认为网络交流的碎片化太不严肃,不值一提。一些新潮青年则认为传统表达太过_________不好玩。两个文化场域虽并行于世,却_________,在一些问题上还互不买账。()同一个科学现象,用_________的相对论、量子力学理论去推导,用密密麻麻的公式去_________是一种方式,用轻松活泼的生活体验去解释,用有些俏皮的搞怪话语去通俗解答也是一种方式。“青丝与白发共勉,春华与秋实交辉。”学术研究上讲究新老相继、取长补短,文化交流上也应注重相互了解、交流互鉴。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科院物理所的年轻人和网民以网红身份一起认真讨论“如何炸掉月球”之类的荒诞问题,既有意义又好玩。1.横线上依次填入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老气横秋泾渭分明高深莫测推演B.委靡不振大相径庭高深莫测演绎C.委靡不振泾渭分明讳莫如深推演D.老气橫秋大相径庭讳莫如深演绎2.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老派和潮流的冲突”往往只是一种表达方式的差异,很多时候看起来尖锐。B.“老派和潮流的冲突”很多时候看起来尖锐,往往只是一种表达方式的差异。C.“老派和潮流的冲突”看起来尖锐,很多时候往往只是一种表达方式的差异。D.“老派和潮流的冲突”很多时候只是一种表达方式的差异,看起来尖锐。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中科院物理所的年轻人和网民以网红身份一起认真讨论“如何炸掉月球”之类的荒诞问题,既好玩又有意义。B.中科院物理所的年轻人以网红身份和网民一起认真讨论“如何炸掉月球”之类的荒诞问题,既好玩又有意义。C.中科院物理所的年轻人和网民以网红身份一起认真讨论“如何炸掉月球”之类的荒诞问题,既有意义又好玩。D.中科院物理所的年轻人以网红身份和网民一起认真讨论“如何炸掉月球”之类的荒诞问题,既有意义又好玩。4.书院是中国古代民间教育机构,下列对联中不适合悬挂在书院的一项是()A.东林讲学以来必有名世南方豪杰之士于兹为群B.考古证今致用要关天下事先忧后乐存心须在秀才时C.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D.人至上圣贤书可耕可读德为绳祖宗恩可报可酬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岭南江行①柳宗元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茅是海边。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射工②巧伺游人影,飓母③偏惊旅客船。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注)①本诗作于元和十年诗人因谗被贬赴柳州途中。②射工:射工虫,传说能含沙射人影以杀人。③飓母:南方夏秋间,一种象征飓风即将来临前的云气。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实写纵目所见,瘴气弥漫的柳江蜿蜒南去,黄茅草的尽头便是大海边。B.颔联、颈联四句各写一物,眼见身感和神话传说结合,是首联诗意的补充。C.颔联、颈联借四物含蓄反映了作者南来的复杂心境,为尾联感情抒发蓄势。D.尾联慨叹有多种忧愁,但又想昂扬奋发、在柳州有所建树,不让年华空度。2.该诗意蕴深婉,不抒迁谪而迁谪满纸,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2)_____________________,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3)___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4)乱石穿空,_____________________,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6)一曲新词酒一杯,____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7)成事不说,_____________________,既往不咎。(《论语·八佾》)(8)_____________________,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八章》)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历史是对过去的认知,这是一条再简单不过的常识。然而问题在于:什么是“过去”?我认知的又是“过去”的“什么”?是行动,还是思想?对于克罗齐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过去”和“现在”再无法脱开干系;而对于柯林武德来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和哲学要实现同一。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过去”?“过去”是指刚刚过去的“过去”,还是已过去久远的“过去”?对前者的意识可称“当代史”,而对后者的意识则是“过去史”。我们对当代史的兴趣容易解释:我们生活在它的巨大影响之下,它鼓舞万物,摩荡时世。但我们为何对遥远的古代史充满兴趣?原因仍与上相同,古代未成绝响,它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在人类的精神活动中,“现在”并非遗世独立,“过去”保留在“现在”之中。就算我们不谈“影响”,仅对“过去”的认知本身,就说明了人类的存在真相:不知道“过去”,我们无法安处于“现在”之中。然而我们对“过去”的认知只能立足于“现在”,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错乱,不能自欺我们诚然就在“现在”。“当代史”固然是今人的产物,“过去史”亦然:我们带着我们的眼光我们的思路、我们的建构重新发现和认知了它们。在此,克罗齐说出了他的名言:“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条规律适用于一切历史的写作。所以,书写者写下的“过去”其实并不真正是“过去”,而是“现在”眼中的“过去。第二个问题是,我们认知的是“过去”的“什么”?是行动,还是思想?柯林武德认为本质上是后者,“一切历史都是思想的历史”,而行为只是作为思想的外部表现才是可知的。所以历史学家不是要知道人们都做了些什么,而是要了解他们都想了些什么。这样一来,历史就成了对思想的思想,成了一种反思,这就与哲学达成了同一。克罗齐也有类似的主张,他说:“把历史提高到对永恒的现在的认识时,历史就凸现出同哲学一体,而哲学不过是永恒的现在的思想。”所有反思都需要目的,目的引导着行动。所以,“历史哲学靠目的概念活动”。而“剪刀加糨糊”式的历史学缺乏目的意识,所以并不是历史学。“鸽子笼”式的历史学是“剪刀加糨糊”的升级版,它把历史事实贴上各种精心制作的标签,并似乎拥有了一种知识的体系,但它仍然不太高明。目的决定方法,而非相反。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可以只作为历史学的方法论存在。不仅如此,哲学经常陷入空谈,而历史却是实实在在的。这样,历史学就完成了对哲学的理所当然的吞并。历史学才是真实的人类认知。(摘编自王小超《“知以藏往”与历史哲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什么是“过去”?虽然有两种不同的解读,但这两者在内涵上是一致的。B.不论是“过去史”还是“当代史”,都是从今人的角度出发所书写的历史。C.历史成为一种反思,是因为从本质上,历史学家要认知“过去”的思想。D.哲学是对永恒的现在的认识,它也可以作为一种方法论,为历史学所用。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提出问题再逐个论证并得出结论,是按照严谨的逻辑顺序组织的。B.文章借助学者的言论从两方面入手,探讨了历史学的写作和认知等问题。C.文章注重辨析具体概念正反两面之间的区别及其关系,具有辩证的意味。D.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鸽子笼”式的历史学,有其现实的指向。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过去”影响“现在”,所以认知“过去”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安处于“现在”。B.行为只是思想的外部表现,历史学家不用对人们“过去”的行为进行研究。C.历史研究“过去”,哲学认识“现在”,因此两门学科互为补充,成为一体。D.如果只有行动和方法,而缺乏明确目的,历史学就无法产生真实的人类认知。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牽风记(节选)徐怀中“野政文工团”派出一个小分队,来九团慰问演出。思想内容没得说,可是出来进去总是那么几个熟悉面孔,太乏味了!台下开始发难:“不看!不看!不看!”最初只有少数人起哄,像是受到恶性传染,到处尖声刺耳地打起了口哨。报幕人从大幕中缝处钻出来,他每次出现,观众都以为演出将会做出重新调整。台下又狂呼乱喊起来:“出来一个坤角儿!出来一个坤角儿!”宣传队队长亲自到大幕前讲话,面目严肃到不可能更加严肃:“我可以负责地向你们声明,我们这里没有什么坤角儿,绝对没有!”“有!”“有!”台下齐声揭露。小分队里确实有两位女演员,可是今晚排定的节目单里没有女角,分派她们俩反串鬼子兵。团长齐竞接到报告,风风火火地赶来了。有人认出了团长,彼此提醒:“一号!”“一号!”前面几排观众端端正正坐好了,远处的人似乎觉察出有什么不对头,也都不敢再出声了。齐竞这才开始队前训话:“丢人现眼!给八路军丢人现眼!给“虎团”全团将士丢人现眼!”全场空气像是凝结在一处,紧张极了,大家都听到自己的心咚咚地跳。齐竞转身向当值的现场总指挥挥手说:“解散!各单位带回!”老乡们叹息说,可惜一台好节目,就这样吹灯拔蜡了。“请等一下!请等一下!”传来一个女孩子的呼喊声。“虎团”团长齐竞远远看到,那个女孩子站在场地最后,一只手抱着长长的一个什么物件。她很有自信的样子,脸上总挂着那么一丝天然的微笑。女孩仰起脸,向高居于舞台台口的齐竞提出交涉:“首长同志,你好!碰巧我带着古琴,就由我为大家弹奏一支曲子可以吗?”一个花季少女怀抱古琴,突然出现在队列前,齐竞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陪同女孩子的地方干部上前说明,她是从北平来的女学生,名叫汪可逾。路经此地,正好赶上“虎团”在开晚会。齐竞脸上顿时感觉热辣辣的,这一下,让沦陷区来的女学生看笑话了!应该欣然接受,还是婉言谢绝呢?他心想,作为现场的最高指挥员,决不可冷冰冰地板起面孔,对着如此天真烂漫的一种想法,劈头一瓢冷水浇下来。“欢迎欢迎!请到台上来!请到台上来!”齐竞正式发出邀请。汪可逾登上舞台,她已经高兴得迫不及待解开琴囊,取出了古琴。“啊哟天哪!这不是一张宋代古琴吗?”齐竞随口吟诵出了白居易《废琴》诗句:“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女学生也来了兴致,以白居易的另一首诗做回应:“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老乡们也都重新围拢上来,等待恢复演出。自然是由齐竞担任了报幕员:“安静!安静!现在请小汪同学为大家演奏一支古琴曲,好不好啊?”“好!”只见汪姑娘缓缓抬起右臂腕,纤纤素手弹出了一个散音——空弦音。她的这张宋琴共鸣极佳,洪亮一如铜钟。离开舞台一段距离,便可以隐约听到远处接连不断的炮声。台下观众早把战火纷飞隆隆炮声诸脑后了,一支古琴曲营造出了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清风明月,万籁俱寂,令全场军民泰然心悦,陶醉不已。二十世纪末,军事科学院一个战史编写小组重访太行山根据地。抗战初期许多著名战例,便发生在这一带,日军发起规模空前的一九四二年五月大“扫荡”,此地也正是遭受祸害的中心地区。当地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全都作为亲历者接受了采访。让来访者大失所望,老人们对当年战斗中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记忆很模糊,掏不出他们几向话了。而要成年未成年的一个北平女学生,以她尚不娴熟的技艺弹奏了几支古琴曲,老人们却至今难以忘怀,连种种细节都能讲得出来。那位汪姑娘怎样席地而坐,怎样将古琴架在双腿上,又怎样缓缓抬起右腕,以右手中指尖弹拨出一个空弦音。那天独立第九旅举办的军民同乐晚会,远远超出了娱乐的涵义,令战史编写组各位将校难以置信。而事实上,那个夜晚军情正是十万火急。日军已经完成隐蔽合围部署,并组成了“挺进杀入支队”,企图对太行区领导机关来一个迅雷不及掩耳的向心奔袭。我军则采取“敌进我讲”战术,适时向日军后方交通线和据点发起猛烈攻击,迫敌回援,变被动为主动。敌我双方作战指挥的电报讯号往返交错,在茫茫夜空织成了一张无形的网。汪姑娘的古琴曲,悠悠然穿过那张炽热的电讯网,随疾风流云远远传向四方。齐竞接到指挥部加急电报,来不及先向汪姑娘打一声招呼,让她终止演奏,而是直接向全场宣布:“全体起立!出发!”转眼之间,台上已经空空的了,幕布一收,再看不出这里有过什么舞台的痕迹。“一号”和他的两名警卫员已经上马了,团民运科科长跑来报告,说那个北平女学生向他报名参军,非跟着部队走不可。齐竞一听就急了:“你有脑子没有?她拿着边区政府的介绍信,要去太行二中,你半路把人给拐跑了,怎么交代?”远远看见,小汪深一脚浅一脚向这边跟跑过来,他指头戳着民运科科长的鼻子尖喝令:“甩掉她!听清楚了,甩掉地!”齐竞一抖缰绳飞奔而去,两名骑兵通信员紧随其后,消失在黑時中。(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慰问演出的演员人数少,都是老面孔,加上没有女演员,导致战士对节目失去兴致,又是起哄又是狂呼乱喊。B.团长齐竞的出场让慰问现场乱糟糟的局面迅速发生了改变,由此可见齐竞在九团战士中的影响力。C.老人们对于晚会上汪可逾的演奏记忆犹新,而对当年战斗中的细节记忆模糊,说明演奏效果的不同寻常。D.齐竞对民运科科长的喝令简短而有力,既体现其军人身份,又暗示出军情紧急,包含着对汪可逾安全的担心。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战士的发难,团长的训斥,老乡们的感叹,为后面女主人公汪可逾的出场并演奏蓄势,情节上跌宕起伏。B.小说对团长齐竞的语言描写精彩传神,特别是队前训话和吟诵诗句两处,前后形象判若两人,对比鲜明。C.文中描写汪可逾的音乐演奏很有艺术特色,如“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等句,都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D.画横线的句子一方面概括小说的写作背景,另一方面开启下文,由军民同乐的晚会写到严峻的战争局势。3.小说节选部分可看出汪可逾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4.《牵风记》是战争题材的小说,为何要对女主人公汪可逾的演奏进行详细描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本报北京11月29曰电:总投资12亿余元的蛋白质科学研究(北京)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该设施的建成并投入运行,将为国内外生命科学和健康产业的发展再添强劲原动力。该设施汇聚了生物质谱、生物大数据与超级计算、冷冻电镜等尖端技术平台,为深度解析蛋白质组及蛋白质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全景式揭示人类、重要动植物与微生物等生理、病理、药理、毒理等相关分子机制,提供高通量分析、高时空分辨、高复杂度覆盖、大数据解析、智能化知识发现等一站式综合技术体系。该设施将为通量发现与重大疑难病症的诊断、预防、治疗紧密相关的功能蛋白质和药物靶标提供独到的强大技术支撑。据不完全统计,该设施调试运行3年多来,已直接支撑了近400项国家级课题研究,产出了300余篇发表于国际权威杂志的高水平科学论文、100余项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项目首席科学家贺福初院士和王志新院士表示,蛋白质科学是生物科技与信息科技的交叉学科,是未来科技的战略制高点。将努力把该设施建设成为国际生命科学领域高端人才的集聚和培养平台。(摘编自《蛋白质科学研究(北京)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通过国家验收》《人民日报》2018.11.29)材料二:和以往走进的国家大科学工程相比,上海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的设施没能在视觉上给人造成强大冲击。“我们这里主要是一些体量相对较小的生命科学研究的仪器集群,以至于在立项之初,是否将上海设施列入大科学工程都存在争议。”雷鸣说道。可别小瞧这里的“仪器集群”。上海设施自2014年5月试运行以来,前来参观的1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和其他国际知名专家对设备的先进性纷纷“点赞”。雷鸣回忆道,十多年前,我国在蛋白质科学研究领域虽然已取得一批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研究成果,但整体上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蛋白质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下,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于2008年被批准立项,成为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第一个大科学工程项目。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分为上海和北京两部分,上海设施以建设蛋白质结构解析能力为主。围绕从生物体的空间尺度和生命过程的时间尺度来研究蛋白质,上海设施构建了由规模化蛋白质制备系统、蛋白质晶体结构分析系统、核磁分析系统、集成化电镜分析系统、蛋白质动态分析系统、质谱分析系统、复合激光显微成像系统、分子影像系统和教据库与计算分析系统组成的9大技术系统,具备规模化蛋白质制备、多尺度结构分析、多层次动态研究、修饰与相互作用分析以及数据库与计算分析5大能力。(摘编自《探秘蛋白质的“前世今生”——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科技日报》)材料三: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执行者。对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相互作用和动态变化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蛋白质研究取得的众多成果也将是新药创制、传染病防诊治、农作物改良、生物能源转化、工业生物催化等各个领域的重要创新源泉。蛋白质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引领了我国蛋白质研究,目前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包括解析了一批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及其复合物的空间结构,建立了国际上最大的人类正常肝组织、肝病和肝癌系列的蛋白质表达谱和相互作用网络图;发现200余种针对人类重大疾病的潜在药物象标或诊断标志物等。但是,与国际蛋白质研究的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蛋白质研究源头创新能力有待加强,重点需要促进多学科交叉合作研究、关注蛋白质研究的原创性新技术新方法、提升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合力。(摘编自《蛋白质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十二五”专项规划》百度百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蛋白质科学研究(北京)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汇聚了生物质谱等尖端技术平台,为专门研究蛋白质提供高通量分析等一站式综合技术体系。B.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我国蛋白质科学发展,经过科学家们不懈努力,蛋白质科学研究国家级基础设施项目在2008年被批准立项。C.上海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的设施主要围绕从生物体的空间尺度和生命过程的时间尺度来研究蛋白质,由9大技术系统组成,具备5大能力。D.对蛋白质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有助于重大疑难病症诊断、防治,新药创制以及工业、农业、生物等诸多领域的创新。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上海和北京两部分都是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大工程项目,北京设施落成较晚,从2008年立项到落成,经过了十年的建设。B.上海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的设施是一些体量相对较小的仪器集群,明显落后于北京蛋白质科学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站式综合技术体系。C.我国蛋白质科学研究成果丰硕,但整体上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主要表现在源头创新能力不足,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合力没有形成等方面。D.蛋白质科学是生物科技与信息科技的交叉学科,是未来科技的战略制高点,建设上海和北京两个设施是国家抢占生命科技前沿的战略部署。3.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10.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送杨少尹序韩愈①昔疏广、受二子,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于时公卿设供帐,祖道都门外,车数百两。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②国子司业杨君巨源,方以能诗训后进,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相去,归其乡。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③予忝在公卿后,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两,马几匹,道边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与否;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不落莫否。见今世无工画者,而画与不画,固不论也。然吾闻杨侯之去,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不绝其禄。又为歌诗以劝之。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又不知当时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④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杨侯始冠,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也。今之归,指其树曰:“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时所钓游也。”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1.请写出本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有别于本文的文言序《__________》。2.第①段写疏广、疏受二人临行时的场面,其用意是___________。3.对“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擅长写诗的京城人,也跟着来应和丞相。B.京城中擅长写诗的人,也作诗来应和丞相。C.京城中擅长写诗的人,也跟着来应和杨侯。D.擅长写诗的京城人,也作诗来应和杨侯。4.在第③段,作者表面上说自己“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离京时送别场景怎样,而实际上是有所指的。其深层含义是什么呢?5.从全文看,杨巨源其人如何?作者对他怀有哪些感情?6.近代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认为,“韩愈《送杨少尹序》之类,此可谓是一种无韵的散文诗。”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理解。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徐璆字孟玉,广陵海西人也。父淑,度辽将军,有名于边。璆少博学,辟公府,举高第。稍迁荆州刺史。时董太后姊子张忠为南阳太守因埶放滥臧罪数亿璆临当之部太后遣中常侍以忠属璆。璆对曰:“臣身为国,不敢闻命。”太后怒,遽征忠为司隶校尉,以相威临。璆到州,举奏忠臧余一亿,使冠军县上簿诣大司农,以彰暴其事。又奏五郡太守及属县有臧污者,悉征案罪,威风大行。中平元年,与中郎将朱玺击黄巾贼于宛,破之。张忠怨璆,与诸阉官构造无端,璆遂以罪征。有破贼功,得免官归家。后再征,迁汝南太守,转东海相,所在化行。献帝迁许,以廷尉征,当诣京师,道为袁术所劫,授璆以上公之位。璆乃叹曰:“龚胜、鲍宣[注],独何人哉?守之必死!”术不敢逼。术死军破,璆得其盗国玺,及还许,上之,并送前所假汝南、东海二郡印绶。司徒赵温谓璆曰:“君遭大难,犹存此邪?”璆曰:“昔苏武困于匈奴,不队七尺之节,况此方寸印乎?”后拜太常,使持节拜曹操为丞相。操以相让璆,璆不敢当。卒于官。(节选自《后汉书·列传第三十八》)[注]龚胜、鲍宣:皆西汉末官员,有名望。王莽执政,鲍宣不肯依附,被王莽指使人诬陷,自杀。龚胜辞官归乡,王莽代汉后强征其入朝为官,龚胜拒不受命,绝食十四日而死。此处徐璆自比于龚、鲍,而将袁术比作王莽。袁术自特出身,早有称帝野心,建安二年(197年,即文中“献帝迁许”之次年),不顾部下反对,于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后先后败于吕布、曹操。穷极奢侈,其治下“士卒冻馁,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建安四年(199),资实耗尽,众叛亲离,病死。史家评其“无毫芒之功,纤介之善”。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敢闻命闻:听B.悉征案罪征:追究C.并送前所假汝南、东海二郡印绶假:借D.不队七尺之节队:通“坠”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臣身为国遽征忠为司隶校尉B.及还许,上之不队七尺之节C.以相威临璆遂以罪征D.昔苏武困于匈奴卒于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董太后姊子张忠为/南阳太守因势放滥臧/罪数亿/璆临当之部/大后遣中常侍以忠属璆B.时/董太后姊子张忠为南阳太守/因势放滥臧/罪数亿/璆临当之部/太后遣中常侍以忠属璆C.时/董太后姊子张忠为/南阳太守因势放滥/臧罪数亿/璆临当之部/太后遣中常侍以忠属璆D.时/董太后姊子张忠为南阳太守/因势放滥/臧罪数亿/璆临当之部/太后遣中常侍以忠属璆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辟,意思是征召、荐举。是中国古代耀用人才的一种制度,盛行于汉代,朝廷征召称“辟”,三公以下官府征召称“征”。B.印绶,指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可佩带在身。印绶是官爵的凭证,故常借指官爵。C.司徒,是古代官制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官职。周时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的教化。西汉末罢丞相,置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为三公。东汉时称司徒,与太尉、司空并为三公,分掌丞相职能。后代沿置,多无实权,至明代废。明清时别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徒。D.匈奴,亦称“胡”,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战国时游牧于燕、赵、秦以北地区。东汉时分裂为南北二部,北匈奴在公元1世纪末被汉击败,部分西迁。南匈奴附汉,西晋时曾建立汉国和前赵国,后逐渐与汉族融合。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璆为官正直,不畏权势。他敢于许逆太后,不因张忠是太后姐姐的儿子而徇私枉法,但也因此被张忠捏造无端之罪免官。B.徐璆年少时即博学,后被公府征召,被推举为高第,逐渐升迁为荆州刺史。C.徐璆忠于皇上,有节操有远见,他以龚胜、鲍宣自比表达必死的决心,使袁术不敢强逼,后又把所得到的袁术盗取的传国玉玺交给了汉献帝。D.徐璆以身为国,为官期间,能惩恶扬善,威风大行,能教化百姓,形成好的风气,所以皇帝派他持节拜曹操为丞相时,曹操愿意把丞相位让给他。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璆到州,举奏忠臧余一亿,使冠军县上簿诣大司农,以彰暴其事。(2)献帝迁许,以廷尉征,当诣京师,道为袁术所劫,授璆以上公之位。1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竞技比赛,赢在起点,赢得先机,赢得成功,爱拼才会赢。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生长、成长,无所谓输赢,自然而然就好。站在基础教育即将结束的今天,一路走来,你对“教育”一词是怎么看的,说说你的理解。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1、1.B2.B3.①家庭方面:家长以身作则,调整饮食结构,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②学校方面:大力开展体育活动,宣传营养与健康知识,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意识。③政府方面:站在国家健康战略的高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调控并监督与儿童青少年健康密切相关的餐饮等行业。【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根据题干定位到原文,结合上下文深入细致分析,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B项,“按所在省份的区域位置自北向南依次呈递减趋势,这与各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错误,图1虽然南方整体肥胖率低于北方,但所选举的南北省份仅为个别,不能得出“按所在省份的区域位置自北向南依次呈递减趋势”的判断,同时肥胖率“与各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也于文无据。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中国人的肥胖率与超重率已经高于美国”错误。原文“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指的是肥胖人口数量超越美国,不是“肥胖率与超重率已经高于美国”。C项,“调整饮食、科学运动对于降低我国的肥胖率作用不大”错误。原文表述为“饮食习惯也是造成肥胖的主因”“吃得多,动得少,小胖墩儿越来越多”,由此可知,调整饮食、科学运动对降低我国的肥胖率作用是比较大的。D项,“儿童青少年每人每天必须至少喝一盒奶”表述错误。原文“儿童青少年每人每天至少喝一盒奶”,只是建议,并非必须。同时,依据文意,也可以摄入其他奶制品。故选B。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题干要求“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说明各方面应该怎样有效预防儿童青少年的肥胖”,由此在文中找到预防儿童青少年的肥胖的相关文句,然后从不同层面加以概括。第一点:材料二中“研究发现,如果父母中有一人肥胖,孩子发胖的机会是30%;如果父母双方都肥胖,孩子发胖的机会是50%〜60%”“中国父母习惯用‘吃’来奖励孩子,买甜饮料、吃汉堡是惯用做法,却无意中伤了孩子健康”等语句说明家长对孩子肥胖的影响,所以可以从家长角度来概括,家长本身要调整饮食,拥有健康的饮食,同时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第二点:从学校角度来看,原文这样表述“小胖墩儿都要登记在册,学校有责任敦促老师帮助孩子减轻体重”“专家建议,儿童青少年需每天累计至少60分钟中等强度以上的身体活动,如跑步、健身操等。每周至少3次高强度的身体活动……等”,所以学校应多开展体育活动,宣传健康知识,督促学生从意识和行动上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第三点:从国家和政府角度来看,由于“饮料里的含糖量”十分惊人,而儿童喝奶量明显不足,政府应加强与儿童青少年健康密切相关的餐饮等行业的调控并监督,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答题时注意分点分层次,条理清晰,言之有理即可。【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2、D【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诗句内容及分析其包含的传统习俗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理解诗句意思,抓住一些关键词语,分析判断其包含的传统习俗。平时需要注意积累一些关于传统习俗的知识。“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抓住“鼓声”“标”“目如瞬”等分析,以“目如瞬”形容龙目的生动,为赛龙舟。“缠彩遥分地,繁光远缀犬”,灯光绚丽的色彩遥遥看来好像分开了大地,繁多的灯火远远的点缀着天际。为观花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细月如钩,一天天变圆,仿佛织成的团扇。借月圆月缺表达了内心无限感慨之情。故选D。3、1.A2.C3.B【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委靡不振:形容精神不振,意志消沉。用于人。老气横秋:形容自高自大,摆老资格。也形容缺乏朝气。语句是说“传统表达”缺乏朝气,故用“老气横秋”。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根据后句“二者互不买账”应选“泾渭分明”。高深莫测:髙深的程度无法揣测。形容使人难以理解。讳莫如深:原意为事件重大,讳而不言。后指把事情隐瞒得很紧。作为定语来修饰“相对论、量子力学理论”明显应用“高深莫测”。演绎:从一些假设的命题出发,运用逻辑的规则,导出另一命题的过程。推演:推论演绎;推移演变。语句强调根据公式推论,当用“推演”。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根据“承前启后”原则来判断,上文强调二者之间“矛盾”,后文强调二者之间只是表达上的不同,故首先排除A、D。“冲突看起来很尖锐”,不能用“很多时候”来限定,排除B。故选C。3.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本题中,陈述对象和以“以网红身份”参与讨论的都应该是“中科院物理所的年轻人”,故排除A、C。末句落脚点应为“有意义”,排除D。故选B。4、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书院是中国古代民间教育机构,下列对联中不适合悬挂在书院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对联内容的理解。首先要分析选项,找出对联中能够起到暗示作用的词语,然后再与“书院”联系,看与“书院”的特点是否相合。D项,“人至上圣贤书可耕可读,德为绳祖宗恩可报可酬”,从“祖宗恩可报可酬”来看,这副对联适用于祠堂,表示对祖宗恩德的回报。A项,“东林讲学以来必有名世,南方豪杰之士于兹为群”,“东林”指“东林书院”,“南方豪杰之士”指求学之人,与“书院”有关;B项,“考古证今致用要关天下事,先忧后乐存心须在秀才时”,“要关天下事”,这是读书人的目的,“秀才”是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现代也比喻知识量丰富的人,这些内容都与“书院”有关;C项,“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这是长沙岳麓书院门前的一幅楹联,“楚材”,亦作“楚才”,楚地的人才,亦泛指南方的人才,“湘”指湖南,“湘学”指湖南地区学术传承的学术思想,这些内容与“书院”相关。5、1.A2.①首联写远入云烟、充满瘴气的江水,极目远跳,长满黄茅的大地尽头应该就是大海了,暗指贬谪之地偏借荒凉。②中间两联用象迹、蛟涎、射工、飓母四种可怕的事物,曲折反映出当地的荒凉落后和自己处境的险恶,含蓄表达了诗人贬谪南来充满忧惧的复杂心情。③尾联写虽因谗被贬忧虑之事很多,但不想虚度光阴,想在被贬之地有所建树。【解析】【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A项,“实写”错,“望尽黄茅是海边”句是虚写,是想象。诗人在受贬谪途中,全凭自己的想象。此诗写出了岭南的特异风物瘴江、黄茆、象迹、蛟涎、射工、飓母,曲折地反映出当地荒凉落后的自然环境,同时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政治环境的险恶。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中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理解尾联的意思,再结合全篇分析诗人的情感。本诗的尾联“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一句的意思是:今后我忧虑的事啊,岂止是一桩一件?尽管头发花白,年老力衰。也不能坐待时日,虚度华年。从思想感情上看,体现了作者虽然再遭贬官,但他仍有欲趁暮年有所奋发之意的豁达。【点睛】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6、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小学而大遗万里悲秋常作客惊涛拍岸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去年天气旧亭台遂事不谏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直接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抟”“遗”“遂”“谏”“善”的书写。【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7、1.A2.C3.D【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但这两者在内涵上是一致的”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一段说“对于克罗齐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过去’和‘现在’再无法脱开干系;而对于柯林武德来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和哲学要实现同一”,第二段说“‘过去’是指刚刚过去的‘过去’,还是已过去久远的‘过去’?对前者的意识可称‘当代史’,而对后者的意识则是‘过去史’”,由此可知,文中对“过去”两种解读的内涵不一致。故选A项。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项,“文章注重辨析具体概念正反两面……”错误,从文中来看,没有具体辨析概念的正反两面,如对于“过去”这一概念的解读,文中是对“过去”两种不同的解读,但并非“正反两面”,故选C项。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所以认知‘过去’的目的是……”错误,选项前后因果逻辑不成立,从文中来看,文中第二段说“不知道‘过去’,我们无法安处于‘现在’之中”,由此可知,认知“过去”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安处于“现在”,但其原因不是“过去”影响“现在”。B项,“行为只是思想的外部表现,历史学家不用对人们‘过去’的行为进行研究”错误,“行为只是思想的外部表现”不能推断出“历史学家不用对人们‘过去’的行为进行研究”。C项,“……,因此两门学科互为补充,成为一体”错误,选项因果不当,从文章最后两段来看,“历史”和“哲学”这二者无法“互为补充,成为一体”。故选D项。【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8、1.A2.C3.①自信积极。她总是自信的样子,脸上总挂着那么一丝天然的微笑,主动提出自己上舞台表演,还和团长齐竞以诗句唱和。②追求进步。她看到部队出发,就非跟着部队走不可,还深一脚浅一脚跟跑过来。③勇敢无畏。在战火纷飞、军情紧急的情况下,汪可逾席地而坐,从容演奏,表现了她的勇敢无畏。4.①汪可逾所演奏的美好音乐与残酷的战争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掲示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追求的主旨。②与后文二十世纪末战史编写小组到太行山根据地重访的内容相呼应,突出了汪可逾演奏古琴曲的意义,这次演奏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人们对抗战胜利的乐观与自信的体现。③一面写战火纷飞、电报讯号往返交错的战争局势,一面写吟通诗句、弹奏古琴的军民同乐晚会,使小说在写实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气息,更具吸引力。【解析】1.本题考查欣赏对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A项,错在“没有女演员”。原文,“小分队里确实有两位女演员,可是今晚排定的节目单里没有女角,分派她们俩反串鬼子兵。”所以,“女演员”应换成“女角”。故选A。2.本题考查欣赏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分析与鉴赏小说艺术特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小说的艺术特点是指情节结构的安排、人物塑造的方法等方面。本题考到了结构上蓄势,手法上采用对比,对音乐的描写方法。C项,“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是正面描写汪可逾的古琴演奏的效果。故选C。3.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自信积极”、“追求进步”、“勇敢无畏”等角度概括汪可逾的性格特征,然后结合她的言谈举止,列举具体的事情进行分析。例如,“那个女孩子站在场地最后,一只手抱着长长的一个什么物件。她很有自信的样子,脸上总挂着那么一丝天然的微笑。”“女孩仰起脸,向高居于舞台台口的齐竞提出交涉:‘首长同志,你好!碰巧我带着古琴,就由我为大家弹奏一支曲子可以吗?’”“齐竞随口吟诵出了白居易《废琴》诗句……女学生也来了兴致,以白居易的另一首诗做回应……”,小说中的汪可逾总是自信的样子,脸上总挂着那么一丝天然的微笑,主动提出自己上舞台表演,还和团长齐竞以诗句唱和,这表现了她是一个自信、积极的女学生。“团民运科科长跑来报告,说那个北平女学生向他报名参军,非跟着部队走不可。”“小汪深一脚浅一脚向这边跟跑过来”,她看到部队出发,就非跟着部队走不可,还深一脚浅一脚跟跑过来这表明她积极追求进步。“那位汪姑娘怎样席地而坐,怎样将古琴架在双腿上,又怎样缓缓抬起右腕,以右手中指尖弹拨出一个空弦音。……而事实上,那个夜晚军情正是十万火急。……敌我双方作战指挥的电报讯号往返交错,在茫茫夜空织成了一张无形的网。汪姑娘的古琴曲,悠悠然穿过那张炽热的电讯网,随疾风流云远远传向四方”概括为:在战火纷飞、军情紧急的情况下,汪可逾席地而坐,从容演奏,充分表现了她的勇敢无畏。据此,本题从三个方面分析即可。4.本题考查欣赏小说中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对女主人公汪可逾的演奏进行详细描绘的原因。这是一道原因分析题,也就是要分析小说或者重要情节的作用,这就要从情节本身、人物的塑造、结构的安排、手法的使用、主题的设置等方面回答。阅读小说,找到文中对汪可逾的演奏的描写的语段,结合上述所说的角度进行分析。“只见汪姑娘缓缓抬起右臂腕,纤纤素手弹出了一个散音——空弦音。她的这张宋琴共鸣极佳,洪亮一如铜钟。离开舞台一段距离,便可以隐约听到远处接连不断的炮声。台下观众早把战火纷飞隆隆炮声诸脑后了,一支古琴曲营造出了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清风明月,万籁俱寂,令全场军民泰然心悦,陶醉不已。”由此可见,内容上,汪可逾所演奏的美好音乐与残酷的战争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掲示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追求的主旨。“二十世纪末,军事科学院一个战史编写小组重访太行山根据地。抗战初期许多著名战例,便发生在这一带,日军发起规模空前的一九四二年五月大“扫荡”,此地也正是遭受祸害的中心地区。……让来访者大失所望,老人们对当年战斗中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记忆很模糊,掏不出他们几向话了。而要成年未成年的一个北平女学生,以她尚不娴熟的技艺弹奏了几支古琴曲,老人们却至今难以忘怀,连种种细节都能讲得出来。那位汪姑娘怎样席地而坐,怎样将古琴架在双腿上,又怎样缓缓抬起右腕,以右手中指尖弹拨出一个空弦音。”结构上,汪可逾所演奏的美好音乐与二十世纪末战史编写小组到太行山根据地重访的内容相呼应,突出了汪可逾演奏古琴曲的意义,这次演奏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人们对抗战胜利的乐观与自信的体现。“那位汪姑娘怎样席地而坐,怎样将古琴架在双腿上,又怎样缓缓抬起右腕,以右手中指尖弹拨出一个空弦音。……而事实上,那个夜晚军情正是十万火急。……敌我双方作战指挥的电报讯号往返交错,在茫茫夜空织成了一张无形的网。汪姑娘的古琴曲,悠悠然穿过那张炽热的电讯网,随疾风流云远远传向四方。”可见,一面写战火纷飞、电报讯号往返交错的战争局势,一面写吟通诗句、弹奏古琴的军民同乐晚会,使小说在写实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气息,更具吸引力。综上分析,本题从三方面分点作答即可。【点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首先,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本题可以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分析人物形象,还可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其次,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还可以借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人物间的关系、作者倾向等分析人物形象。9、1.A2.D3.材料一侧重报道北京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材料二侧重报道上海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及特点。材料三侧重介绍我国蛋白质科学研究的现状及需求。【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项,“为专门研究蛋白质提供高通量分析等一站式综合技术体系”以偏概全,原文是“为深度解析蛋白质组及蛋白质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全景式揭示人类、重要动植物与微生物等生理、病理、药理、毒理等相关分子机制,提供髙通量分析、高时空分辨、高复杂度覆盖、大数据解析、智能化知识发现等一站式综合技术体系”,可见不只是为专门研究蛋白质提供,也为其他方面提供。故选A。2.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经过了十年的建设”数字表述错误,原文说“该设施调试运行3年多来”,可见到2018年北京设施已运行3年多了,2018年是验收。B项“明显落后于北京蛋白质科学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站式综合技术体系”无中生有。C项“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合力没有形成”曲解文意,原文说“提升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合力”,有一定的合力,只是需要提升。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以文本有关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本题要求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由材料的出处、文章题目以及结合材料内容可以分析得出,材料一是选自《人民日报》,文章题目为《蛋白质科学研究(北京)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通过国家验收》,可见侧重报道北京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材料二选自《科技日报》,文章题目为《探秘蛋白质的“前世今生”——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可见重点侧重报道上海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及特点;材料三是选自百度百科的《蛋白质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十二五”专项规划》,结合文章题目和内容可以发现材料三侧重介绍我国蛋白质科学研究的现状及需求。【点睛】第1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10、1.伶官传序2.突出杨侯和二疏一样具有品德之美,受人敬重。3.B4.暗示杨氏离京场面与二疏不同,借此议论古今执政者的不同,感叹朝廷对有功德的老臣的少恩,替杨氏鸣不平。5.有才华,德高望重,不忘本(家乡);无限惜别、仰慕、赞叹。6.第三自然段写杨君去时,既没有看到热烈的送行场面,也没有听到发自内心的赞扬。作者猜测“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两,马几匹,道边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以否,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从语言上看朴实无华,句式多变。最后一段文字不长,但内容丰富。作者先用“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的不良现象作反衬,意在突出杨君告老归乡的意义。当时像杨巨源这样按例归乡的官员很稀少,值得大力提倡。接着作者又补写一句杨君初出仕的情景,说他是刚成年就离开了家乡,这可能是为了突出他对故乡的深厚感情。最后,作品以深沉的感慨作结“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这是对杨君的高度赞扬,也是对世风日下的无穷感叹。情感真切深沉,动人肺腑。【解析】1.此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文化常识的考查包括作家作品、文学常识、文化习俗等。解答此类题目,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认真审题,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涉及课本中重点作品的考查。注意抓住题干中提示的关键点:“本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文言序”。据此进行筛选便可得出答案: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五代史伶官传序》。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探究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准确理解文意;然后分析题干中指定内容本身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位置,再联系全文,从内容主旨、结构思路等角度分析揣摩作者意图。作答时要结合内容,条理清晰。本文题干要求回答第①段写疏广、疏受二人临行时的场面的用意。文章第一段写疏广、疏受二人辞位离开时,“公卿”“道路观者”相送并赞叹落泪;汉史传其事,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这些内容都从侧面反映二疏的品行高洁,受人敬重。本文主要写杨侯,这样就为下文突出杨侯的品行高洁并受世人敬重做了铺垫。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理解语句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本题是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可用排除法做题。“京师之长于诗者”中的“者”,是用在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的人。“京师”和“长于诗”作定语。没有倒装,无需调整顺序,所以排除A、D两项。根据语境“属”应解释为撰写,前文说“丞相有爱而惜之者”,众人写诗是应和丞相赞颂杨侯,所以“之”指代丞相,排除C项。故选B。4.本题考查理解句段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句段的表层意义,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揣摩其的深层意义或言外之意(包括句段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句子所描述人物的思想、性格,句子本身的丰富意蕴等)。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分析关键词句,分析句段结构,分析句段在文中的位置,分析句段手法,分析句段表达意图等。本题要求分析第③段中作者说自己“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离京时送别场景的深层含义。此段中作者写杨侯离京时送别场景,用了一系列的猜测来假设送别情景,结句总结“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再联系前文语句“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可知作者认为杨侯与二疏品行一样高尚,但是所受的重视程度却相差甚远。如果不是“丞相有爱而惜之者”,回乡的杨侯会更为凄凉。这些都含蓄的表达朝廷执政者对功德老臣的疏忽,对杨侯表达同情,为其不平。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评价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此题分两问。解答第一问,先翻译并感知文章内容;然后找出文中主要事件,勾画出文中直接和间接描写人物的句子;最后认真思考分析,并选择词语进行概括。由原文语句“国子司业杨君巨源,方以能训后进,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丞相去归其乡今之归”,可知其有才华有德行。由原文语句“指其树曰:‘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时所钓游也’”,可知其不忘家乡。由原文语句“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从侧面表现其德高望重。此外文中作者将杨侯与疏广、疏受相比也可表现其品行高洁,受人敬重。解答第二问,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然后勾画出文中表现作者情感态度的关键语句,最后认真揣摩加以概括。本文作者主要写杨侯,并将其与二疏比较,整体表现作者对杨侯的赞扬。即使未能亲自相送,依旧心心念念他离开是否有人相送,表现怜惜之情。文章结尾句“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浸透作者的敬重仰慕之情。6.本题考查赏析文章特色,对指定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要准确的理解文本内容,从语言、情感、写法等角度分析文章特色;二是要分析理解题干中所提供内容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解读。作答要抓住关键点,要结合文本内容,言之成理。首先抓住题干中所引学者钱穆的评价的关键点“无韵的散文诗”。“散文诗”兼有诗歌和抒情散文特点,篇幅短小,情感浓重,节奏鲜明,语言精炼隽永,形式灵活,内容浓缩,耐人寻味。所以说本文是“无韵的散文诗”,即本文具备散文诗的特点,只是无韵而已。文中把杨侯辞职归乡的情景跟历史上有名的二疏具体进行比较,从而突出了杨巨源思想品德之美。文章前后照应,富于变化,并且反复咏叹,言婉情深,作者的思想感情灼然可见。解答时可从语言、情感角度进行分析。语言朴实、句式多变可结合第三自然段加以分析,情感深切、动人肺腑可结合第四自然段加以分析。作答时要结合具体语句及内容。【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古时候疏广、疏受叔侄二人因为年老,同一天辞掉职位离去。当时,朝廷中的公卿摆设宴席,在京都门外为他们饯行,车驾有数百辆之多。道路上旁观的,有很多人为之感叹并流下了眼泪,无不称赞他们贤明。汉代的史书既记载了他们的事迹,而且后世擅长绘画的人,又画下了他们的形象。到今天依然光彩照人,清清楚楚的仿佛是前不久发生的事情。国子监司业杨巨源,正以他善于写诗来教育学生,一旦到了七十岁,也禀白丞相离职回归他的故乡。世上常说古时的人和现今的人是不能并论的,而今杨巨源与疏氏二人,他们的思想难道有什么差异吗?我攀附于公卿之末,恰逢生病不能出去送行,不知道杨少尹走的时候,都城门外送行的有多少人?车有多少辆?马有多少匹?道边的旁观者,也有为他的行为感叹,知道他是贤者的,还是没有呢?而史官能不能铺张渲染他的事迹,写成传记以作为疏氏二人的事迹的继续呢?不会冷落寂寞吧?我看到现在世上没有擅长绘画的,而画还是不画,当然就不必考虑了!然而我听说杨侯的辞归,丞相中有敬重而怜惜他的,奏明皇上任命他为其故乡河中府的少尹,以便不断绝他的俸禄。又亲自写诗来慰勉他。京城中擅长写诗的人,也作诗来应和。又不知道古时候疏氏二人的归乡,有这样的事吗?古人与今人相同还是不同,不得而知啊!中古以后的士大夫,往往依靠官俸来养家,罢官之后就无归宿之处。杨侯刚成年,便在他的家乡被荐举,参加了《鹿鸣》宴而来到朝廷的。现在回到故乡,指着乡间的树说:“那些树是我的先人种的。那条溪流,那座山丘,是我小时候钓鱼、游戏的地方。”故乡的人没有不对他表示敬意的,人们告诫子孙要以杨侯不舍弃故土的美德作为榜样。古人所说的“乡先生”,逝去之后能够在乡里社庙中享受祭祀的,大概就是这样的人吧?大概就是这样的人吧?11、1.C2.D3.D4.A5.D6.(1)徐璆到荆州后,揭举上奏张忠贪赃一亿多,指派冠军县令呈递文状到大司农处,来揭发暴露张忠的贪污事实。(2)献帝迁都到许昌,征召徐璆任廷尉,当他前往京师任职时,在路上被袁术所劫,袁术授予徐璆上公的职位。【解析】1.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重点辨析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将各个选项中的文言实词带入具体语境中进行理解,来判断各个选项中的文言实词的用法是否正确。本题,将解释“代入”句子,可以发现C项讲不通。印绶是官员任职的凭证,徐璆曾任汝南太守、东海相,其印绶不可能是“借”的,而应是朝廷授予的,故此处“假”应是“(被)授,授予”的意思。故选C。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此类文言虚词题,解答时,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是否相同。A项的两个“为”,前者是介词,表示目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