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鉴赏诗歌形象专练_第1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鉴赏诗歌形象专练_第2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鉴赏诗歌形象专练_第3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鉴赏诗歌形象专练_第4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鉴赏诗歌形象专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练习17:古诗鉴赏诗歌形象专练

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且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

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这些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

把握诗歌形象是鉴赏诗句、感受诗情、领悟诗意、体会诗境的基本途径。

一、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

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

语言、神态、心理等)、环境(自然环境、社会背景)、情节、对事物的态度等为依据。

二、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所谓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这些物

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托物言志是其常运用的表达技巧,

因而,明确“物”的特征,找出“志”的内容,是鉴赏事物形象的两个关键要素。

三、“事物”,指单一的对象,而“景物”则是多种事物的组合体,也可视为一组“意象群”,“意

象群”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意境”。(人,有时也是景物中的重要元素;特定的人,也可视为诗歌中

的"意象”。编者)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语”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所谓“情动于中而形

于外”,诗人的情感一旦激活,其触目所见之物之景,均会染上强烈的主观色彩。针对景物形象命制

的试题,常见的考题可分为四类:考查意象内涵、感受意境氛围、体悟情景关系和分析写景作用。

1.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⑴〜⑵题。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2021新编,6分)诗中刻画了怎样的“隐者”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诗中刻画了一位绝意仕途、栖隐山林、深居简出、品节清白、自由洒脱、性情散淡疏放

的隐者形象。(答全形象特点得2分,少点只得1分)首句“城郭休过识者稀”,用汉代著名隐者庞

公类比所访隐者,说他不入城府,认识他的人很少,表现出隐者绝意仕途、栖隐山林的心志。(1

分)次句“哀猿啼处有柴扉”点出隐者居于猿猴出没的山林中,同时“柴扉”亦说明其居处的简陋。

(1分)第三句中“沧江白石”既暗示其隐者身份,又象征其品节清白,而“渔樵”则说隐者与渔樵

为伍,过着渔钓樵采的生活。(1分)末句中“日暮归来”写其归来之晚,对雨水浸湿了衣裳也毫不

在意,侧面表现出隐者生活的自由洒脱、性情的散淡疏放。此外“雨满衣”是隐者入云深处所留下

的,表现出隐者的高远出尘。(1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诗歌的人物形象。诗歌首句“城郭休过识者稀”,用汉代著名隐者庞

公类比所访隐者,说他不入城府,认识他的人很少,突出了隐者绝意仕途、栖隐山林的心志,与陶

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同出机杼。次句”哀猿啼处有柴扉”点出隐者的居处在猿猴出没

的山林中,同时''柴扉”说明其居处的简陋。后两句''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是作者

想象隐者日暮归来的情景。《楚辞•渔父》中渔父曾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

兮,可以濯吾足。”后世遂以“沧浪”“沧江”“沧洲”等指称隐者居处。“沧江白石”既暗示其隐者

身份,又象征其品节清白。“渔樵”是说隐者过着渔钓樵采的生活。“日暮归来”写其归来之晚,侧

面表现出隐者生活的自由洒脱、性情的散淡疏放。而此句中最能体现李诗特色的是“雨满衣”。这

首绝句前文都未提及下雨,何来“雨满衣”呢?原来这是对隐者飘逸潇洒的世外生活、出尘脱俗的

高洁志趣的曲折反映。古人常以入云深处表现隐者的高远出尘,如李白《赠孟浩然》中“红颜弃轩

冕,白首卧松云”,贾岛《寻隐者不遇》中“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等。隐者满衣之雨所从何

来?正是入云深处所留。此句妙在只点出“归来雨满衣”,而把山中景色之奇丽、陶然忘归之意兴、

飘逸出尘之心性等都隐于背后,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可谓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2)(经典题,3分)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

答案: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居室简陋;与渔樵为伍。(每点1分,答全得3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通读全诗,除了诗题中明确指出诗中

人物为“隐者”外,诗句中并未直接指出受访者的“隐者”身份,而是通过环境描写来暗示。一、

二句总写隐者所处的环境,其中首句“城郭休过识者稀”表明隐者不愿经过城郭,城里也少有人知

道他;第二句“哀猿啼处有柴扉”可以看出隐者居于深山,居室简陋。第三句“沧江白石渔樵路”

直接点明其与渔樵为伍。综上所述,“隐者”身份就非常明显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⑶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

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3)(2017全国n,6分)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答案: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3分)苏轼兄弟情意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

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结合

相关内容要点进行具体分析。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首

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诗人化用王勃的

名句抒情。王勃用“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

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苏轼化用这两句,显然也有此意。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

苏轼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兄弟二人也会少离多。尽管如此,

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

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

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苏轼不作儿女之态,他乐观旷达、

洒脱的性格借此诗展现了出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⑷〜⑸题。

阮郎归•西湖春暮

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

生尘。”

(4)(经典题,4分)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

析。

答案:翻腾装束,闹春苏堤,这是爱春之心;步履迟迟,驻足流连,这是惜春之情;三三两两,

唤船离去,这是叹春之意。(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4分)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体悟诗歌中的人物情感。解答本题,可结合标题“西

湖春暮”解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情感。此外要关注词中人物的身份特点,分析词中对人物的直接

描写(如动作、神态、外貌、服饰、心理等)。这首词通过刻画西湖游人的动作和神态来表现他们的

不同情感。“番腾妆束闹苏堤”写的是女子精心梳妆打扮后来到苏堤游春,描绘出苏堤上游人如织,

大家装束鲜艳、争相赏春的热闹景象,表现出女子们的爱春之心。“凌波寸不移”写游湖女子看到

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驻足凝神不忍离去,表达的是女子们的惜春之情。

“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写的是雨后,暮色渐起,人们才三三两两结伴叫船,带着无尽的

留恋之情和伤春之感回程,表现了游人对春天归去的叹息和无法挽留春天的无奈。

(5)(2021新编,4分)本词表现了西湖游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本词表现了西湖游人由爱春、留春到惜春、伤春再到叹春的情感变化。(1分)上阕首句

写清明寒食节后花渐渐飘落,于是女子们精心打扮,到苏堤赏花的景象,“留春春怎知?”道出游

人的爱春之情、留春之意。(1分)下阕写雨中花褪色,柳絮沾泥,女子神伤,难移步履。伤春、惜

春之情跃然纸上。(1分)最后游人三三两两唤船离去,在暮色中归家,萧瑟的景象中饱含游人对春

天离去的叹息和无奈。(1分)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体悟诗歌中的人物情感。本题侧重分析词中人物情感

变化的具体体现,应结合诗句,分析词中表现的是游人怎样的情感,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情感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词的上阕开头说,清明、寒食一过,百花逐渐凋零,季节和背景的交代,奠定了“惜

春、伤春”的情感基调。然后,用“番腾”二字写出人们为了挽留春光,翻箱倒柜,精心打扮,盛

装出行。“闹”的妙用,表现出游人装束五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这都是为了尽情游春,想要留

住春天。此时人们是兴奋而紧张的、带着期盼和爱春之情前来赏春。“留春春怎知?”一句反问,

更道出了游人爱春、留春之意。词的下阕先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

无法移步。面对人们的盛情挽留,可春之神似乎并不懂得人们的深意,仍要归去,此时游湖的人们

没了期盼,只有惜春、伤春之情。接着写雨后春去,面对无法留春的事实,人们也只好纷纷叫船归

家,此时人们的心情是因春的归去而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

鉴赏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⑺题。

古意

李颁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蜻毛①磔②。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能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注】①峭毛:猬毛,这里比喻胡须稠密。②磔(zh-:张开。

(6)(2020浙江十校联盟,2分)“事长征”的意思是,交代了“男

儿“的身份。

答案:从军远征边疆从军“勇士”(或军人、将士)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第一空,分析“男儿事长征”句法结构,可知

“事”为动词。作动词的“事”,一般有“从事、做”的意思。由”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

如雨”中“羌笛”“三军”两词,可知诗歌描写的是边疆战事,“事长征”,即“从军远征”。第

二空,由第一空“从军远征”,可知“男儿”的身份为军人,且戍守在边塞之地一一“幽燕”。

(7)(2020浙江十校联盟,6分)诗歌运用多种手法刻画“男儿”形象,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案:①外貌描写。”须如蜻毛磔”描写“男儿”须发又短又多又硬,显出“男儿”勇猛刚烈

的气概。②心理描写。“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描写“男儿”不看重七尺之躯而在意战马上比

试胜负的心理,表现出“男儿”刚勇犷悍的本色。③环境渲染。“黄云陇底白云飞”这句诗通过描

写雄伟莽苍的边塞环境,烘托出“男儿”志在报国的硬汉豪士形象。④对比衬托。“使我三军泪如

雨”,一曲出塞声,三军尽落泪,从侧面表现了铮铮男儿亦心怀柔情。(每点2分,答出手法1分,

分析1分)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和表达技巧。解答此类题目,要先指出运用的手法,

再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其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并概括其所表现的人物形象的具体特点。“须

如媚毛磔”,结合注释①,可知此句写男儿稠密的胡须,属于外貌描写,通过刻画胡须又硬又密这

一细节,展现了“男儿”粗犷、勇猛、刚强的形象。“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意思是经常与人

在马上比试胜负,从不珍惜七尺身躯,展现了男儿驰骋沙场,无畏生死的心理,属于心理描写,刻

画了“男儿”视死如归、奋不顾身的精神。”黄云陇底白云飞”描绘了一幅辽阔壮丽的边塞图一一

将士们马蹄所至,烟尘四起,黄沙弥漫,头顶上寒风猎猎、白云飘飞,诗人借此暗示了气候的恶劣、

条件的艰苦。运用环境渲染的手法,从侧面烘托出“男儿”的豪情和坚毅。最后两句“今为羌笛出

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铁骨铮铮的三军将士,却因羌笛演奏的出塞曲而泪如雨下,刚毅“男儿”

也有思乡的柔情,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分析概括事物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⑴题。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模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模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1)(2021改编,4分)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有何作用?

答案:颔联描绘的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因外

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2分)诗歌托物言志,借野菊暗示诗人不媚俗邀宠、不孤芳自赏、狂放

不羁的情怀,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志趣。(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题目共两问。第一问要求概括野菊的形象特征;第二

问要求分析诗人塑造野菊这一形象的作用。解答第一问,不仅要概括出野菊的外在特征,还要结合

诗句概括出野菊的内在品质。诗的首联”未与骚人当模粮,况随流俗作重阳”,“骚人”指屈原,

“模粮”指干粮。屈原《离骚》中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所指的秋菊是菊而不是野菊。这

两句是说:野菊并未曾被屈原当干粮充饥,也不曾被习俗当作重阳观赏的名花。这两句诗写出了野

菊的默默无闻,既未被文人采用登上文坛,更未受到世俗的观赏和宠爱。颔联“政缘在野有幽色,

肯为无人减妙香”对野菊的姿色、芳香和品性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写它从不因无人欣赏而有所减损,

彰显了野菊一贯高洁的品性。结合颈联中的“半山碧”可以看出,野菊生长于野外山上,虽无人照

看,却也生长旺盛,颇有一番风采。这里的在“野”与在“庭”相对。因无人赏识,便任其在野自

生自灭。不似一般的菊花在庭院中有人着意栽培。这也许是野菊的憾事,但诗人却把这看成是快事,

因为它可以避免栽培之人的剪裁与赏菊者的诸多采摘,不受人们的干扰,反而能够淡然自若、自留

清香。“已晚”写时间,“便忙”写情状。时间已到傍晚,旅途中的诗人本该急于回城,但山中野

菊的丰姿与妙香,引得诗人即使在匆忙之中也要去折取一枝来观赏。诗写至此,已流露出诗人对野

菊的浓浓喜爱。而尾联更以写野菊花的自豪感来进一步表达对它的赞美: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

翁觅宠光。这两句是说,野菊花一定在对那些篱边的黄菊冷笑,它们正向陶渊明一类的诗人邀宠,

以取得诗人吟赏的荣光(陶渊明酷爱菊花,于宅边东篱下种菊颇多)。言下之意,诗人们的眼光只向

着庭菊,并不转向野菊;而野菊自有不邀宠争光的品行,对那些邀宠争光的庭菊不屑一顾,唯以冷

笑置之。至此,诗中野菊形象已然明了一一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慕赏识,不减妙

香;而诗人的用意也很明确,即有意地将它与菊花对比,并倾注了自己的关切和赞美,委婉含蓄地

表达了自己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志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⑵题。

客从

杜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

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久③,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②佛教传

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③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2)(经典题,4分)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

答案:“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2分)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

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中事物形象的内涵。解答此类题时,需结合形象本身的特点、典故内

涵以及写作背景来思考。这是一首寓言式的政治讽刺诗。诗的前两句中‘‘客”和''我”都是虚构的。

关于珠的传说是相当多的,如明月珠、夜光珠等,但诗人之所以用“泉客珠”,是因为珠是眼泪所

化。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传说,用“泉客”象征广大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用“泉客珠”象征由人民血

汗创造出来的劳动果实,揭露统治者对人民横征暴敛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联系注释和上述解释可推知,“珠中有隐字”暗指百姓心中有隐痛。“珍珠‘化为血’”中,“珍

珠”喻指百姓的劳动果实,“化为血”是说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

3.鉴赏事物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第⑶题。

山寺夜起

江混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3)(经典题,4分)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答案: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颜色白,二是到处流动、富有动态。(2分)诗

人在第三句写抬头远望,运用比喻修辞,写出了静态的“烟”在月光下纯白如云的特点。(1分)第

四句,诗人的目光随着“烟”的流动而由远及近,以一“流”字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烟”的动态。

(1分)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事物形象的特点,鉴赏事物形象的描写手法。概括事物形象特点,要善于

抓住描写事物的关键词;鉴赏描写手法必须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点明所用的手法,分析手法的作用。

本题的题干有明确提示“是如何描写的",所以作答时可优先考虑诗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诗歌

常用的描写手法有空间描写、感官描写、动静描写、细节描写和白描等手法。然后根据诗歌具体内

容适当地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角度进行补充。诗歌的三、四两句是对“烟”这一物

象的描写。“烟色如云白”,诗人抬头远望,山间的雾气像云彩一样白茫茫一片。这句运用比喻的修

辞手法,从色彩方面描写“烟”的特点一一像云一样白。“流来野寺前”,一个“流”字,让前句

中静态的“烟”动了起来,诗人的视线也随着流动的“烟”,由远及近。显然,第四句,从动态的

角度描写出“烟”的特点一一富有动态。根据上述分析,不难总结出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⑷题。

鹏鹃天•十里楼台倚翠微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4)(经典题,4分)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全诗借杜鹃的啼叫表达了

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因为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极易勾起游子的思乡

之情。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更适合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2分)词人运用拟人的手法修

辞,用杜鹃殷勤的叫声,与“行人归期未可期”的无奈形成对比,表面上是对喋喋不休的杜鹃的埋

怨,实际上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游子对于生活不由自己主宰、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无奈、郁闷之情。

(2分)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事物形象,体悟作者情感。回答第一问,可结合课内所学,理解概

括杜鹃啼叫的特点和含义,找到杜鹃啼叫与本诗的契合点。联系学过的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遥有此寄》中有“杨花落尽子规啼”,其中的“子规”就是“杜鹃”,杜鹃的啼叫声哀婉凄怨,诗

人以此渲染悲凉的气氛,寄托天涯漂泊之感。本词也是如此。词中两句提到杜鹃:“百花深处杜鹃

啼”“声声只道不如归”。杜鹃在盛开的百花丛中声声啼叫,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结合词的最后两句中“天涯”“归意"''归期"等词不难看出,整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杜鹃啼叫

的寓意与这一主题正好契合。再看第二问,全诗借杜鹃的啼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要结合全词的内

容,尤其是词中对杜鹃啼叫的描写来分析。上阕首句“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叙写了

杜鹃啼叫的环境和季节。该句意思是说:春日,诗人在偎依着青山的十里楼台边,听见了从盛开的

百花深处传来的杜鹃啼叫声。“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赋予杜鹃人的情感,并运用对

比的修辞暗赞杜鹃“殷勤”穿梭于花丛,不停歇地对着行人啼叫,自与那随意飞飞停停的流莺不同

——其声情真意切,似诉衷肠,这怎不引得“行人”注意。“行人”走在绚烂的春色中,心情本是

欢快愉悦的,但因为离家为客,所以听了杜鹃啼叫,生发思乡之意、羁旅情愁。下阕叙写“行人”

听闻杜鹃啼叫时的心理变化。“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在晴明的春日,杜鹃不断发出

“不如归去”“殷勤”的叫声,“行人”似从梦中惊醒,原先的一丝丝惆怅渐渐转转化为无奈和幽怨!

其实,客居在外的游子对景物的特征、时序的转换都特别敏感。此时“行人”面对“殷勤”之鸟,

无奈答曰:“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浪迹天涯,非我所愿;回归故里,岂无此意?杜

鹃纵有灵性,又怎知“行人”之心?至此,词人曲折委婉地表情达意,写出了游子浪迹天涯、有家

难归的无奈、郁闷之情。

4.分析意象含义及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⑴题。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嘛,又树蕙之百亩,秋菊

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

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

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腕,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经典题,2分)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答出“象征”

得1分;答出“高尚、纯洁”得1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内涵。解答此题,一方面要读懂词的意思,从标题以及

注释①可知,本词是辛弃疾被召赴临安,当时正免官居家的陈端仁为他设宴饯行时所作,再结合课

内所学,联想辛弃疾生平,可推断本词的主题是表明自己的心志、抒发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同时

要注意注释②交代“余既”三句的出处,将关键词句“长恨复长恨”“余既滋兰九晚,又树蕙之百

亩,秋菊更餐英”“濯吾缨”“富贵非吾事”与《离骚》联系,屈原的《离骚》中大量运用“香草美

人”的手法,以各种香草来比喻自己高洁的品格与情操。由此可推知这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兰、

蕙都是香草,“滋兰”“树蕙”,是以培植香草比喻培养自己美好的品德和志节。而“饮露”“餐英”,

则是以饮食的芳洁比喻品节的纯洁和高尚。且结合三种意象的相关词语“九腕”“百亩”“更”,可

见作者想表达的程度更深。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⑵题。

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①吴松:即吴淞,江名。

(2)(经典题,5分)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案:诗中的“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

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2分)作者借舟之“孤”,来写人之“孤”,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

乡、孤寂之感。(3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的作用。“孤舟”在本诗中是一个主体意象,是全诗的线索,联

结着诗中其他意象和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想。首联和颔联为“孤舟”的出现提供了背景,颈联从

“帆”“桨”正面写“孤舟”,尾联写“孤舟”停宿之所,寄托了作者借枫桥一抒幽思的情怀。“孤

舟”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⑶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

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

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

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

轻舟短楫去如飞。

(3)(经典题,6分)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答案: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诗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的手法呈

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弓I;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

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答出三处“月”所写不同景象,得3分;答出所写景象的作用,得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解答此题时,抓住诗中描写意象的诗句,概括意象的基本特

征,结合诗句分析意象的表达效果,点明诗人的思想感情。全诗以叙述起笔,由标题和第一、二句

可知,诗人途径岳阳并夜宿于城外舟中。诗中三处写到月,第一处在第三句,“正见空江明月来”

中“空江”二字,写出洞庭湖口空旷开阔的景象,显出“孤舟(即诗人)”的渺小与孤独。“正见”“明

月来",月亮好似朋友与诗人默然相对,与诗人为伴。第二处在第五句,“夜深江月弄清辉”,夜

深月上,诗人用拟人化的“弄”字赋予月亮人的动作和情态,写活了“清辉”渺渺的深夜江景。同

时,也为下文渔人在月亮的“清辉”下归家作引。第三处在第六句,“水上人歌月下归”,水上传

来舟子的渔歌,声音噫亮悠远,也许还有满载鱼虾而归的欢快,诗人想象舟子回家与妻儿其乐融融

的场景,不免萌发思乡之情。全诗写旅中思归,深藏不露,虽句句写景,但处处有情。以月下歌止,

留下使人驰骋想象的空间,表现了诗人情感的变化。全诗语句平易流畅,情意深婉曲折。

5.描述画面,鉴赏意境

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第⑷题。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

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而。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4)(2018天津,2分)“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语意正确1分,语言表达优美连贯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句,描绘画面。作答本题,首先要理解“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的

大意。另外,要注意题干的关键词“画面”。所以在答题时,语言要尽量优美,描绘出符合句意的

画面。要注意紧扣诗中意象,运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表述。“平畴”,平坦的田野。“怀新”,孕育着

新的生机。理解了这两个难点词语,再结合“远风”“良苗”就可以描绘出画面。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⑸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①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②沦亡后,三吴③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

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

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

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5)(经典题,6分)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3分)作者这样写,是为下

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3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意象,鉴赏诗歌的意境。分析时要抓住“万里”“九龙盘”等表现

其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词。第三句中的“豁”指割裂,写出了江水泛滥的情景,第四句中的“崔

嵬”指高大雄伟,“飞迅湍”表现江水之波涛汹涌迅疾奔流。第一、二句宏观联想江流的宏大分布,

第三、四句具体描绘江水之浩瀚与奔腾,这种宏大的景象暗示当时的盛唐气象,其主要目的是为后

四句的议论、抒情铺垫与蓄势。

考点过美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题。

减字木兰花•己卯僧耳春词①苏轼

春牛春杖②,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是时苏轼谪居海南岛檐耳(今檐州市)。②春牛春

杖:古时立春日习俗,耕夫持犁杖鞭打耕牛,谓之“打春”。下阕“春幡”指旗帜;“春胜”是剪纸

图案,以示迎春。

1.(2021改编,3分)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被贬至蛮瘴僻远的“天涯海角”,填词描绘故乡春日习俗以排遣愁绪。

B.“便丐春工”,乞得春神之力。诗人将春神人格化,天人相知,浪漫亲切。

C.“春幡”立于田头,“春胜”遍于街肆,似见千人万人喜庆春天的到来。

D.以海南不得见的雪花比拟海南的杨花,为他乡“不似天涯”做了精妙的诠解。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2题。

望月有感①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①此诗完整题目为《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

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邦弟妹》。

2.(2021新编,5分)第三联“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请结

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少年游欧阳修

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①上,江淹浦②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③。

【注】①谢家池:南朝谢灵运《登池上楼》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句。②江淹浦:

南朝梁文学家江淹《别赋》中有“春草碧色,春水深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句。③王孙:西

汉淮南小山《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

3.(2021新编,5分)本词借咏春草而赋别,抒写离别相思之情。请分析“草”这一意象的运

用之妙。

答案:上阕用芳草托物起兴,以春草绵延繁盛象征着离恨之悠悠、无穷无尽。(2分)下阕借用

与“草”相关的典故来咏物抒情:“谢家池上”化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一句,由

眼前草而触景生情,抒发时序更替、春光易逝的伤感;“江淹浦畔”一句化用江淹《别赋》中“春

草碧色,春水,录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诗句,以眼前草之碧绿茂盛反衬离愁之苦,以乐景衬

哀情,进一步强化了离愁别绪的抒发。(3分)

4.(2021新编,6分)本词“那堪疏雨滴黄昏”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点点滴滴”都写了“黄昏”“细雨”,二者有何异同?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5题。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鹏鸽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5.(经典题,5分)词的上阕所写的意象有什么寓意?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

析。

答案:上阕“灯火”“黄昏”写出了夜幕将要降临但还没降临的昏暗,(1分)“云”写出了作

者飘然不定的凄苦,(1分)“鹏鹃”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1分)作者通过这些意象营造了昏暗、

萧瑟、凄凉的意境。(2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6〜7题。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①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①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促南逃金陵。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

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6.(2021改编,3分)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化用了李煜名篇《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中的“无言独上西

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B.“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选取夕阳、大地、大江等雄壮意象,描绘了江河黄昏之景,赞

颂了江山的壮美,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C.“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中“簪缨”一词本指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运用借代的修辞

手法,代指像词人一样的世家贵族。

D.“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与辛弃疾“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揭英雄泪”中的“倩”字

意思相同,都指请某人做某事。

7.(2021新编,6分)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请结合词句,分析

“物”“我”之间的关系。

一.(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

成下面小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咒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

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土形象。

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4.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二.【2020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检m的一项是()

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2.“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

3.“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三、【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H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题目。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雕名。

1.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四、【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H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题目。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蝶。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口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

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

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六、【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七、【2016年高考课标全国I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