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吕寨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安徽省阜阳市吕寨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安徽省阜阳市吕寨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安徽省阜阳市吕寨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安徽省阜阳市吕寨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阜阳市吕寨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丑中之美

庄子及其后学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因而,在庄子及其后学看来,人的外形的丑丝毫也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得到人们的爱慕。庄子一方面赞赏他理想中的“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的“神人”,另一方面又丝毫不歧视形体残缺丑陋,却具有精神人格美的人。在中国美学史上,也是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指出了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

《德充符》中通过许多寓言说明了这个道理。卫国的哀骀它是一个奇丑的人,“以恶(丑)骇天下”,然而“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鲁哀公和他相处不过数月就想请他当宰相。庄子以文学的夸张笔法,描写了这个奇丑者得到了包括妇女在内的许多人的爱慕,同时又借孔丘之口说明了他之所以得到爱慕的原因:“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而所谓“使其形者”就是精神。人们之所以爱这个奇丑的人物,就是爱他的“全德”,爱他的精神美。“闉趾支离无脹”“瓮盎大瘿”都是一些腰弯及于脚趾、形体残缺没有嘴唇、身上长着像盆瓮一样大的瘤子的奇丑人物,然而前者说卫灵公,后者说齐桓公,都得到了赏识和喜爱,以至卫灵公、齐桓公看起那些形体齐全的人来,反而觉得“其脰肩肩”,矮小可怜了。庄子认为,这是“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缘故。这些奇丑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掉了他们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庄子看到了人的内在精神美能够压倒和克服外在形体的丑,“形骸之外”的美高于“形骸之内”的美。在追求着个体人格自由的庄子眼里,就连汲汲于仁义、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孔子,虽然形体健全,但较之于被砍掉了一只脚,却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兀者叔山”,在精神上是遭受了无可解救的“天刑”的。在庄子看来,这种精神上的刑残比肉体上的刑残更加可悲。庄子一点也不忽视形体的美,但更加重视精神的美。这种对于人的精神美的高度重视和追求,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发展。

从艺术史上看,庄子认为在丑怪的形相中可以包含强烈的精神美的思想,曾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五代人物画家禅月大师贯休的人物画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贯休是禅宗的信奉者,曾被皇家授予师号。而禅宗的思想,是同道家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贯休所画的人物,其形相十分怪异甚至丑陋,却又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其名作十六帧水墨罗汉,骨相奇特古怪,为前代所找不出的。例如有庞眉大目者,孕颐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以之与阎立本的帝王图相对照,虽则坚实劲拔的笔致,略有相似,而人物的形态完全不同。阎氏的人物庄严肃穆,是一种士大夫社会的正型。而贯休的人物怪骇突兀,宛如战斗时神经紧张的一种变型”。完全可以说,在中国美学史上,对丑怪之美的肯定,为庄子美学所特有。这也是一般浪漫主义美学所共有的特色。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则是排斥丑怪之美的。

(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及其后学认为人的外形的丑并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得到人们的爱慕,是因为他们尊崇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

B.在《德充符》中,庄子以文学的夸张笔法,塑造了一批形貌奇丑无比的人物,他们不但得到了妇女的爱慕,而且也得到了国君的赏识和重用。

C.在庄子看来,形貌奇丑的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掉了他们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

D.庄子虽然认为“形骸之外”的美高于“形骸之内”的美,但并不排斥形体与精神双美兼得的现象的存在。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庄子借孔子之口说出哀骀它之所以得到爱慕是为了更有力地反驳以孔子为代表的排斥丑怪之美的儒家美学。

B.庄子寓美于丑的美学思想对后代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禅宗的思想,是同道家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

C.阎立本笔下的人物庄严肃穆,体现的是形体美与精神美相统一的儒家的美学标准,而贯休笔下的人物怪异甚至丑陋,与儒家美学的追求迥乎不同。

D.贯休笔下庞眉大目、孕颐隆鼻的罗汉形象与庄子笔下的“闉趾支离无脹”“瓮盎大瘿”一脉相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庄子看来,孔子所遭受的“天刑”指的是他在精神上只知汲汲于仁义、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

B.《巴黎圣母院》中雨果笔下的卡西莫多与庄子笔下的“闉趾支离无脹”“瓮盎大瘿”在形体的丑及人格精神的美上都有相近之处。这体现了一般浪漫主义美学所共有的特色。

C.庄子指出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的这种美学思想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发展。

D.在中国美学史上,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并对丑怪之美予以肯定,这大大拓展了中国美学的领域,对占统治地位的正统儒家美学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参考答案:1.B

2.B

3.C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闯滩许畅

天南走向大河边,一条船从对面芦苇丛中荡出,八九只鸭子扑打着游向两旁。“二哥!”他朝船上挥手。天南是来接外出闯滩的二哥的。

远处是一个低矮小山坡,山坡上是一幢黄泥筑的房子。门前光秃秃的,长着一些棕黄的草。只有一棵歪脖子树立着,是好多年前雷打断的。

二哥比七个月前瘦了不少。天南很想找些话说,二哥一坐下,天南就递给二哥他卷的烟:“尝尝吧。”二哥很久才注意到天南递过来的烟。“啊,好。”他的目光仍停留在堂前摆着的大哥和侈的相片。“二哥,”天南搓搓手,“今年我可十六了。”

二哥拍拍天南,微微带着笑:“是,天南长大了,看上哪家姑娘了吧。”

“才不是,我想跟你一起去闯滩。”

二哥把烟一抖,面容一沉。天南站起来,他今年长得特别快,像春笋一样往上蹿,已经和二哥差不多高了。天南把手臂举着,臂上的肌肉凸出:“不信你捏,我长大了。”

“不行。”二哥把烟在桌角上敲了敲,“你不行,你不知道有多危险,大哥已经没了!”

“你不让我去,你自己行!”天南瞪大眼睛。话一出口他就后悔了,二哥好不容易回来了,自己又和他吵。“咱们家只剩两个了。”二哥叹了口气,进屋去了。

晚上天南跟二哥背靠背睡。二哥压低嗓音叫他:“天南,睡了吗?”“还没。”“这次去做生意,货都被人半路劫走了。”“啊!”天南惊呼,“怎么会这样。”难怪接二哥时他系船的手有些发抖,下午也盯着大哥的相片发呆。

“路上碰着一个奇怪的人,说我们家四代以后都不得闯滩。”

天南许久没回话。他们家很早就有先辈闯滩,至此时正好四代。天南一时非常惊悚。

“那人大约是算命先生一类的,在途中问我们讨水喝。”“我们家的经历他都算出了?”“这倒没有。”“那一定是胡说骗钱的,我才不相信。”

“就算人人都不相信,我也不会让你去冒这个险。”

天南想这莫不是二哥唬他的吧?可万一是真的呢?天南有些不敢往下想了。他盘算着明早去镇上把烟卖了,然后去找人算算。

天没大亮天南就起床了,把上好的烟条放进背篓里。二哥不知去哪了。

烟条没到正午就卖完了,他把铜子装袋子扎好。他一时不知找谁了。他们家的事这镇上谁都知道,任谁都能算出来。

天南一路想一路走,路上的人都和天南打招呼。他一路走到河边上,又白又肥的鸭子在河里游着,一只只船泊在岸边,也不知以后开向何方。

他从袋里摸到了昨天二哥搁在桌旁的小老虎模样的口哨,然后怕别人听见似的吹起来。

“呜﹣﹣呜﹣﹣”楼上的人探出头来:“哪家的?”

“我是天南。”天南没有看楼上的人,对着河大声喊,“我是天南!”好像对自己说。

“喂。”一个人拍拍天南的肩膀,是二哥以前的雇工。“你二哥可是回来了?”“是”天南看着他苍老的面孔很亲切。“回来了就好,我现在的主人请你上去坐坐。”“哪个?”

“楼上的。”天南看见是那个先前问他哪家的人。“现在谁去闯滩可都归他管。”

天南一下子失了兴趣,二哥一定欠了那人很大一笔钱吧。可是若是二哥不让他去,跟楼上的人闯也不是不可以。

正在天南犹豫不定的时候,他听到二哥喊他:“走了,天南!”

二哥拉着天南,说:“打扰了,日后再来拜会!”天南刚想说些什么,二哥就揪了他一下。

河边的芦苇丛轻轻晃动,二哥拖着他越走越远,他频频回头。那个人还站在河边。

“脑子里的事不要想了,只要我在你就别想去闯滩。”二哥的手温热,天南不答话。

“听到没?”“嗯。”天南不甘心,扭头又往回望。

天南认为一个男人就应该出去闯一闯,但是死,他有些不敢往下想。他其实信二哥对他说的话,但天南就只想去试试。

他摸摸袋子里的铜子,差不多再攒上个一年,快的话十个月就够了。他就可以撑船去外面了,他内心隐隐跃动。二哥察觉到什么似的盯着他的眼睛。

河边好像又有船靠岸了,有些喧哗。天南抬起头来,我是天南,我才不怕。

等人们散去,大河又恢复了宁静,有些人回来了,有些人永远没回来。天南在等着这样一个出去的时候,多少人等着这样一个回来的时候。(节选自《小小说月刊》)(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第二段景物描写渲染了孤寂凄凉氛围,与后文二哥说的“咱们家只剩两个了”情节相呼应,更见出“闯滩”给这个家庭带来的深重打击。B.侧面描写“楼上的人”“二哥以前的雇工”,让故事情节有想象空间,既照应二哥归来,也引出下文与二哥相遇,使小说增添悬念。C.二哥是天南的佑护者,也是天南“闯滩”路上的阻碍者。小说在二哥身上设置了太多的疑问,使得整个故事隐含着对天南未来命运的凄凉感。D.口哨这看似不经意的事物,流露出天南失落害怕心理,又由呜呜的哨声自然引出“楼上的人”及二哥以前的雇工出场,推动了情节发展。(2)如何理解小说结尾“天南在等着这样一个出去的时候,多少人等着这样一个回来的时候”这句话的含义?(3)试探究小说以“闯滩”为题的妙处。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A;(2)天南觉得一个男人应该出去闯一闯,渴望拥有外出闯滩的机会;闯滩危险,许多外出闯滩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平安归来,他们的家人更是在惶恐中等待闯滩的人能平安归来;(3)①从拟题技巧看,“闯滩”既是指闯河滩,也代表一种冒险精神,起到一语双关的作用.②从故事情节看,整个情节围绕天南想去闯滩而二哥不让他去而展开,标题“闯滩”串接了故事情节,是小说的线索.③从人物形象看,天南的性格特点通过“闯滩”这一理想已得到凸显,人物形象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展示.④从主题看,男人须直面困难、挫折甚至生命危险,应该无所畏惧地闯荡,迎接挑战与磨砺,标题“闯滩”蕴含了这一主题思想.【考点】小说阅读.【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层级,分析综合C;(2)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理解B;(3)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探究小主题的能力,能力层级,探究F;【解答】(1)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理解文章内容,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首先要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其次要明确对于小说技巧的分析的角度,可以从表达方式的角度,选材剪裁的角度,表现手法的角度,结构安排的角度,修辞手法的角度和语言特色角度等方面进行赏析;A项,正确;根据文本第十段“路上碰着一个奇怪的人,说我们家四代以后都不得闯滩”可以看出“闯滩”给这一家人带来的灾难;B项,错在“侧面描写”“楼上的人”“二哥以前的雇工”只是为衬托天南的,不是侧面描写的人物;C项“凄凉感”不很准确,二哥身上的影子会让人对天南未来命运担忧,但不至于“使得整个故事隐含着对天南未来命运的凄凉感”,语意太重了;D项错在“口哨流露出天南失落害怕的心理”.“口哨”原是二哥搁在桌旁的,可以说是与闯滩有关联的东西,也因此哨声一响,楼上的人探出头来直问是“哪家的”;吹口哨也是天南潜意识里坚定要闯滩的外化动作行为的表现,而非“流露出天南失落害怕心理”;(2)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出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然后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根据文本第十一段“就算人人都不相信,我也不会让你去冒这个险”可以看出天南想出去闯滩的心情,他认为男子就该出去闯一闯;文本第三段“他的目光仍停留在堂前摆着的大哥和侈的相片”由此可以看出家人盼望外出闯滩的人;根据上文可以看出语句的含义;(3)本题虽然是开放性题目,但是组织答案时应该紧紧围绕选文进行,不能背离题旨.题干“闯滩为题的妙处“,解答本题首先明确文本的结构层次进行分析,因为一片文章的标题基本上能概括文章的内容,其次从故事情节进行分析,分析文本是如何围绕“闯滩”展开清洁的;第三通过对小说中的人物的分析,分析以“闯滩为题的寓意;最后从小说反映的主题方面进行分析,分析小说以“闯滩”为题反映的主旨,总之解答这类题目可以从“情节﹣﹣人物﹣﹣环境﹣﹣主旨”四方面考虑,本题也是从人物、情节、主题等角度入手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本题为小说阅读,高考对小说阅读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对故事情节的考查,对具体语句的理解,对语言的欣赏,对文主旨的探究等几方面,但关键的一点是要认真阅读文本,明确题目要求,正确回答问题,容易出错的地方就是对文章阅读不够,出现错误的理解.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一面墙的记忆青霉素日本人开进邾镇的那天,是个冬天里少有的好天气,太阳光温暖地洒在邾镇的大街上,也洒在大街两旁看景致的邾镇人身上。邾镇人棉袄里的虱子似乎也温顺起来,这让人的脸上越发安静。一个日本兵掏出一把花花绿绿的东西抛过来,散落在邾镇人的脚边,有人说是东洋糖,就有许多人争抢。拾粪的朱三也抢了两个,剥开一个扔到嘴里嚼,嚼出一嘴甜甜的羊奶子味。他和周围的人嘎嘎地笑,羊奶子味在笑声里飘散。朱三又剥开一个扔到嘴里,嚼着嚼着不动了,他看到空旷的邾镇大街另一头,一个人正走过来。是邬先生。邬先生是邾镇的私塾先生,和女儿一起住在镇西的学馆里。此时的邬先生正一手端着书一手拄着竹杖,迎着日本兵的队伍一步一步不紧不慢地走着,阳光下银色的长须飘飘,青色的长衫飘飘。邾镇人安静起来,他们看到邬先生并不避让越来越近的日本兵,邬先生的目光越过日本兵的钢盔,注视着邾镇的上空。队伍前面的日本兵忽地亮出枪上的刺刀,一步步向邬先生逼近,邬先生依然我行我素,一步一步走在邾镇的大街上。爷爷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说到这里时一口痰憋得他喘不过气来,慌忙给他吸上氧气,慢慢地爷爷平静下来睡着了。本来这几天爷爷的病情稳定,是昨晚的电视新闻让爷爷烦躁不安的。新闻说邾镇市为了长远地发展,将把镇西的老城区全部拆除改建成商业区。爷爷一夜没睡,靠在床上吃力地写字,他说要给市长写一封请求信。爷爷的睡姿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戎马一生的躯体显得瘦骨嶙峋,刻着战争印记的脸上还悬着一滴眼泪。一个惊醒,爷爷坐了起来,记忆里的阵痛让他不能入睡,往日的情景历历在目。一排刺刀插进邬先生的前胸,邬先生倒下去,血染红了他手中的书和竹杖,还有邾镇的大街。邾镇经历一阵骚乱后也很快恢复了往日的安静,唯一不同的是,除了多了一群日本兵就是大街上多了一个疯子。乱蓬蓬的头发遮住疯子大半个脸,一双脏手捧着一个破碗,见谁都笑。她是邬先生的女儿,邾镇人都知道以前是一个聪慧的女子。她在大街两旁的店铺门口讨饭也到有日本兵把守的地方去讨饭,她甚至不理会日本兵的狼狗的追咬。邾镇越来越不安静了,随着日本兵经常遭到的袭击,日本兵就和他们的狼狗一样见谁咬谁。那一天,邾镇的大街上布满了日本兵的岗哨,一队日本兵推搡着遍体鳞伤的女疯子,不,是邬先生的女儿走来。她的上衣已是一缕缕带血的布条,一根铁丝穿透她的胸前,又紧紧捆住她的双臂。翻译官高声宣布她的罪行:这就是游击队探子的下场,她送给游击队的情报让皇军蒙受重大损失。邬先生的女儿边走边痛斥翻译官,并对街两旁的人喊着,邾镇的乡亲们,别再容忍日本人了,我们要把鬼子赶出中国赶出我们的家啊!恼怒的日本兵当众割下她的舌头,她忽地挣脱出来跑向街边,嘴对着一面墙用嘴里的血写出两个字:中国。然而,“国”字的一点没写完又被日本兵拉住,她又挣脱出来,一头向墙上撞去。国字的一点补上了,她也倒在那面墙下。爷爷眼睛看着窗外,嘴唇抖动着,泪流满面。那面墙让邾镇的许多人站直了腰,那天晚上邾镇拾粪的朱三、剃头李及裁缝张等人都消失了,一直到多年后的那个秋天他们才出现在邾镇的大街上。那个秋天日本兵退却了,游击队进镇的那天下着雨。绵绵的秋雨湿透了邾镇的大街和大街上行进的队伍及街旁站立的邾镇人。队伍走到那面墙前停下来,对着墙和墙上隐隐约约的字痕齐刷刷地敬礼。邾镇人在队伍里看到了朱三、剃头李、裁缝张。邾镇人还透过雨雾看到邬先生正从大街西头走过来,银色的长须飘飘,青色的长衫飘飘。爷爷的病情一天天加重。爷爷清醒时就念叨,不知市长有没有看到我的信,昏睡中的梦呓是重复的一句话:留下那面墙啊。爷爷又一次昏睡过去,电视里正播放着市长领着一群人视察镇西区改造的画面。(选自《山东文学》2012年第8期,有删改)19.请简要分析第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4分)20.小说是如何安排行文线索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4分)21.请对小说最后一段进行赏析。(4分)22.小说表达了作者多方面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本文加以探究。(6分)参考答案:19、第一段通过描写冬日的暖和,表现出邾镇人面对日军侵入时的安静和麻木,为下文邬先生的出场作出铺垫,烘托了邬先生面对日军时坚定自若的大无畏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4分)20、(1)小说采用双线结构。一条是爷爷对邾镇抗日英雄往事的回忆,另一条线是重病中的爷爷试图阻止政府拆除那面有着历史烙印、体现民族精神的墙,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2分)(2)这样写将墙的历史与现实的命运进行对照,使小说行文跌宕起伏,极易吸引读者,同时拓展了作品的广度和深度,升华了小说的主题。(2分)21、小说结尾运用简练的文字,将爷爷的昏睡与市长视察镇西区改造的电视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2分)文字看似平淡却蕴含情感的波澜,意味深远,既表达了作者对那面墙命运的担忧,也引发了读者的深深思考,从而深化了文章主旨。(2分)22、(1)对邬先生父女的英勇无畏和民族气节的敬佩和赞扬;(2)对朱三等邬镇人开始的恭顺、麻木的否定和对他们后来觉醒、反抗的赞扬;(3)对重病在床的爷爷不忘历史、保护历史文化遗迹的行为的肯定;(4)对当前只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对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民族精神传承现象的担忧;(5)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声讨。(每条2分,答出3条即可得满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王韶之,字休泰,琅邪临沂人也。父伟之,为乌程令,韶之家贫,因居县境。好史籍,博涉多闻。初为卫将军谢琰行参军。伟之少有志尚,当世诏命表奏,辄自书写。泰元、隆安时事,小大悉撰录之,韶之因此私撰《晋安帝阳秋》。既成,时人谓宜居史职,即除著作佐郎,使续后事,讫义熙九年。善叙事,辞论可观,为后代佳史。迁尚书祠部郎。义熙十一年,高祖以韶之博学有文词,补通直省,领西省事,转中书侍郎。恭帝即位,迁黄门侍郎,领著作郎,西省如故。凡诸诏奏,皆其辞也。高祖受禅,加骁骑将军、本郡中正,黄门如故,西省职解,复掌宋书。驳员外散骑侍郎王实之请假事曰:“伏寻旧制,群臣家有情事,听并急六十日。太元中改制,年赐假百日。又居在千里外,听并请来年限,合为二百日。此盖一时之令非经通之旨会稽虽途盈千里未足为难百日归休于事自足若私理不同便应自表陈解岂宜名班朝列而久淹私门?臣等参议,谓不合开许。或家在河、洛及岭、沔、汉者,道阻且长,犹宜别有条品,请付尚书详为其制。”从之。坐玺封谬误,免黄门,事在《谢晦传》。韶之为晋史,序王珣货殖,王廞作乱。珣子弘,廞子华,并贵显,韶之惧为所陷,深结徐羡之、傅亮等。少帝即位,迁侍中,骁骑如故。景平元年,出为吴兴太守。羡之被诛,王弘入为相,领扬州刺史。弘虽与韶之不绝,诸弟未相识者,皆不复往来。韶之在郡,常虑为弘所绳,夙夜勤厉,政绩甚美,弘亦抑其私憾。太祖两嘉之。在任积年,称为良守,加秩中二千石。十年,征为祠部尚书,加给事中。坐去郡长取送故,免官。十二年,又出为吴兴太守。其年卒,时年五十六。七庙歌辞,韶之制也。文集行于世。(节选自《宋书·王韶之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盖一时之令\非经通之旨\会稽虽途盈千里\未足为难\百日归休\于事自足\若私理不同\便应自表陈解\岂宜名班朝列\而久淹私门\B.此盖一时之令\非经通之旨\会稽虽途盈\千里未足\为难百日\归休于事\自足\若私理不同\便应自表陈解\岂宜名班朝列\而久淹私门\C.此盖一时之令\非经通之旨\会稽虽途盈\千里未足\为难百日归休\于事自足\若私理不同\便应自表陈解\岂宜名班朝列\而久淹私门\D.此盖一时之令\非经通之旨\会稽虽途盈千里\未足为难\百日归休于事\自足\若私理不同\便应自表陈解\岂宜名班朝列\而久淹私门\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秋,就是春秋,晋时因避晋简文帝郑后阿春讳,改春为“阳”,文中指历史。B.受禅,指前朝末代皇帝让位于新朝皇帝,但很多时候都是被逼无奈而交出帝位的。C.河、洛中的“河”指黄河,“洛”指洛水。今天“河”的词义扩大,而“洛”仍基本保持原意。D.七庙,指天子之庙。古代宗庙是有等级的,天子七庙,大夫五庙,诸侯三庙,不能僭越。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韶之私撰晋安帝朝的历史,成就很高。王韶之在他父亲整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晋安帝阳秋》,很善于叙事,言辞议论都很不错,是晋朝后期的佳史。B.王韶之因博学备受两朝器重,身居显位。王韶之学问广博,有文词,无论在晋朝末年还是在刘宋王朝初期很多诏辞都出自他之手,一直兼任重要部门西省之职。C.王韶之反对官员随意延长假期,有理有据。王韶之认为官员请假六十天至一百天足够,而有的官员把下年的假期也合并用上,这样很不合理,但路途遥远的可以酌情考虑。D.王韶之因写历史而得罪了人,自修获赞。王韶之撰写晋史,写了王珣家经商而富,王廞作乱的情况,担心他们的后人报复,在他担任地方官期间,勤政有为,受到赞誉,被称良吏。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成,时人谓宜居史职,即除著作佐郎,使续后事,讫义熙九年。(2)韶之在郡,常虑为弘所绳,夙夜勤厉,政绩甚美,弘亦抑其私憾。参考答案:10.A

11.D

12.B

13.(1)书成之后,当时人认为他应当任史官之职,朝廷就授任他为著作佐郎,并命他续写以后的史事,至义熙九年止。(2)王韶之在郡任职,常常担心被王弘以法治罪,夙夜操劳,勤谨奋勉,政绩很好。王弘也排制了个人恩恕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此盖一时之令\非经通之旨\会稽虽途盈千里\未足为难\百日归休\于事自足\若私理不同\便应自表陈解\岂宜名班朝列\而久淹私门”,这句话的含义是“这实在只是暂时的规定,并不符合治理国家的道理。京城至会稽虽然路有千里,但行程不算艰难,回家体假一百天,处理家事的时已经够用。假如自己以个人原因不回朝就应当自己上表陈奏,请求解职,怎么能够姓名排在朝臣之列,却又长期滞留自己家”,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此”“令”“旨”“会稽”“百日”等,然后依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盈”是动词,意思是“满,超过”,“千里”是其宾语,故应在“千里”后断开,排除BC两项;“于事自足”指“,处理家事的时已经够用”,“于事”是状语,如把“于事”放在前一句,那“自足”指的是什么就不清楚了,故排除D项,选A项。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D项,“大夫五庙,诸侯三庙”错误,应是诸侯五庙,大夫三庙。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B项,“一直担任西省职务”错误,文章第二段开头说的是“高祖受禅,加骁骑将军、本郡中正,黄门如故,西省职解,复掌宋书”,“西省职解”意思是“西省之职解除”,可见并非是“一直担任西省职务”。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B项对应的内容,考生可以借助“西省”一词快速找到设题区域,主要在第一段结尾和第二段开头,第二段开头提到“西省职解”,可见他并没有一直兼任“西省之职”。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既”,已经,……之后;“谓”,认为;“宜”,应当;“居”,担任;“除”,授予;“后事”,以后的史事;“讫”,截止,“讫义熙九年”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即“讫(于)义熙九年”。第二句中,“常虑为弘所绳”,“为……所”表被动,被,“绳”,名词做动词,治罪;“抑”,压制;“私憾”,个人恩怨。参考译文:王韶之字休泰,琅邪临沂人。父亲王伟之,任本国郎中令。王韶之家境贫,父亲任乌程令,因而住在乌程县境。他喜欢史籍,广泛涉猎,见开广博。最初为卫将军谢琰行参军。王伟之从小有志向当代的诏命表奏等文告,往往亲自抄写下来,太元、隆安年间的事情,无论小大全都编排记録下来。王韶之就凭借这些材料私家编写《晋安帝阳秋》。书成之后,当时人认为他应当任史官之职,朝廷就授任他为著作佐郎,并命他续写以后的史事,至义熙九年止。王韶之善于叙事,言辞议论都很不错,是晋代末年的佳史。义熙十一年,高祖认为王韶之学识渊博,文辞富赡,补任通直郎,领西省事。转任中书侍郎。高祖受禅登位,王韶之加授骁骑将军,本郡中正,黄门侍郎不变,解除了西省之职后,又为宋修史。王韶之驳回员外散骑侍郎王寔之请假一事说“我翻寻旧的规章,朝臣若是家中有特殊情况,听从他们一并告假六十天。太元中期改变规定,每年赐给朝臣一百天假期。又规定家住在千里之外的臣子,允许他们连同下年的请假期限一并告假,合起来二百天。这实在只是暂时的规定,并不符合治理国家的道理。京城至会稽虽然路有千里,但行程不算艰难,回家体假一百天,处理家事的时已经够用。假如自己以个人原因不回朝就应当自己上表陈奏,请求解职,怎么能够姓名排在朝臣之列,却又长期滞留自己家,我们反复商议,认为不该准许。假如有人家在河,洛以及岭、沔、汉等地,路途远,行程难,还应当另外定出条例,请把这件事交付尚书,详细制定有关规定”,朝廷听从他的意见。王韶之后来因为用玺印封发文书出现差误,被免去黄门之职,这事在《谢晦传》中有详细记载。王韶之撰写晋史,记叙了王珣经商而富、王廞叛乱的事。王珣的儿子王弘,王的儿子王华,都有高官显爵,王韶之担心被他们陷害,所以结交徐羡之、傅亮等人,且交情颇深。少帝即位,王韶之迁侍中,骁骑将军之职不变。景平元年,王韶之出任吴兴太守。徐羡之被诛后,王弘入朝为相,领扬州剌史。王弘虽然与王留之并未绝交,但他们那些彼此尚未相识的弟兄,都不再交往。王韶之在郡任职,常常担心被王弘以法治罪,夙夜操劳,勤谨奋勉,政绩很好。王弘也排制了个人恩恕,太祖对双方都加以称赞。王韶之在太守任上多年,被称为良守,加秩中三千石元嘉十年,朝廷徽王留之为祠部书,加给事中。因离郡长时告假迎送故人而获罪,免去官职。兀嘉上三年,又出任吴太守。就在这年王韶之去世,死时五十六岁,天子祭祀的歌辞,都是由韶之编定的。王韶之的文集流传于世。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自是外户不闭。知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知福州。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B.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C.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D.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如“徙明、毫、沧三州”中的“徙”指“调动官职”,“拜中书舍人”中的“拜”指“授予官职”。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曾巩机敏强识,年少有才。数百字的文章,他读完就能脱口成诵;十二岁试着写成《六论》,言辞奇伟,由此声名闻于四方。B.曾巩治理有方,善抓根本。掌管齐州时,以铲除奸盗作为根本任务,既调动百姓参与,又善待自首的盗贼,于是州内安定。C.曾巩爱护百姓,不谋私利。朝廷征伐安南时,他事先做好供应军队的准备,不扰民;做福州知州时,他不许官府与民争利。D.曾巩面对灾情,处理得法。遇荒灾时他估计仓储不足救济,劝富人就近卖粮给灾民;江西大疫,他命县镇、驿站备药待需。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金帛随之,夸徇四境。(2)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参考答案:4.D(标点为: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5.D(《论语》不是“六经”)6.A(名闻四方是不是十二岁时,而是弱冠之时)7.(1)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用车载着(悬赏所给的)金帛跟着他,让他四处夸耀。(饮食冠裳之、假、辇、夸徇各1分,句意1分。共5分)(2)曾巩让僧徒们相互推荐、选择担任主守的人,将推选出来的人记录在册,按照次序补缺。(俾、推择、识、以次各1分,句意1分。共5分)【参考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读书读几百字,就能脱口背诵。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委婉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抢夺囚禁,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用车载着悬赏所给的金帛跟着他,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亭传,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吃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安排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街市里巷的百姓都不知道。任福州知州。南剑盗贼廖恩受到赦免,出来投降官府,其余的盗贼溃散后又聚合起来,暗中勾结,与附近几州的不法之徒牵连,其中尤其桀骜不驯之徒即使官府招降也不前来,当地居民恐惧。曾巩用计策招致他们,接着自己前来归顺的有二百人。福州佛寺很多,僧侣贪求丰饶的财物,争着想做主守,行贿请托公然进行。曾巩让僧徒们共同推举选择主守,将推选出来的人记录在册,按次序递补。然后在府廷授予他们文告,拒绝他们的私下赠谢,以杜绝身边之人借此谋求利益的弊端。福州没有公田(职田是国家掌握的公田,不属官吏私人所有,只以收获物或部分收获物充作俸禄的一部分),每年用卖园圃的蔬菜来增加薪俸,常年收入达三四十万。曾巩说:“太守与民争利,合适吗?”就停止了这种做法。后来的官员也不再用这个办法获取收入。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世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后辈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任命他为中书舍人。才几个月,他因母丧离职。又过了几个月,曾巩也去世了,终年六十五岁。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写到后来更加精妙,其文源自“六经”,参考了司马迁和韩愈的文法,当时擅长文词的人,很少有超过他的。

略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思同,幽州人也。思同事刘仁恭为银胡指挥使,仁恭为其子守光所囚,思同奔逃,以为飞胜指挥使。思同为人敢勇,善骑射,好学,颇喜为诗,轻财重义,多礼文士,然未尝有战功。明宗时,以久次为匡国军节度使,徙镇雄武。居五年,来朝,明宗问以边事,思同指画山川,陈其利害。思同去,明宗顾左右曰:“人言思同不管事,能若是邪?”于是始知其材。石敬瑭讨董璋,思同为先锋指挥使,兵入剑门,而后军不继,思同与璋战,不胜而却。应顺元年二月潞王从珂反凤翔驰檄四邻言奸臣幸先帝疾病贼杀秦王而立幼嗣侵弱宗室动摇藩方陈己所以兴兵讨乱之状因遣伶奴安十十以五弦谒思同,欲因其欢以通意。是时,诸镇皆怀向背,所得潞王书檄,虽以上闻,而不绝其使。独思同执十十及从珂所使推官郝诩等送京师。闵帝嘉其忠,即以思同为西面行营马步军都部署。三月,会诸镇兵围凤翔,破东西关城。从珂兵弱而守甚坚,外兵伤死者众,从珂登城呼外兵而泣曰:“吾从先帝二十年,大小数百战,甲不解体,金疮满身,士卒固尝从我矣。今先帝新弃天下,而朝廷信用奸人,离间骨肉,我实何罪而见伐乎?”因恸哭。士卒闻者,皆悲怜之。兴元张虔钊攻城西,督战甚急,士卒苦之,反兵攻虔钊,虔钊走。羽林指挥使杨思权呼曰:“潞王,吾主也!”乃引军自西门入降从珂。而思同未知,犹督战。严卫指挥使尹晖麾其众曰:“城西军入城受赏矣!何用战邪?”士卒解甲弃仗,声闻数里,遂皆入城降。诸镇之兵皆溃。思同挺身走,至长安,西京副留守刘遂雍闭门不纳,乃走潼关。从珂引兵东,至昭应,前锋追执思同。从珂责曰:“罪可逃乎?”思同曰:“非不知从王而得生,恐终死不能见先帝于地下。”从珂愧其言,乃杀之。汉高祖即位,赠侍中。(节选自《新五代史》)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应顺元年二月/潞王从珂反/凤翔驰檄四邻/言奸臣幸先帝疾病/贼杀秦王而立幼嗣/侵弱宗室/动摇藩方/陈己所以兴兵讨乱之状/B.应顺元年二月/潞王从珂反凤翔/驰檄四邻/言奸臣幸先帝疾病/贼杀秦王而立/幼嗣侵弱/宗室动摇/藩方陈己所以兴兵讨乱之状/C.应顺元年二月/潞王从珂反/凤翔驰檄四邻/言奸臣幸先帝疾病/贼杀秦王而立/幼嗣侵弱/宗室动摇/藩方陈己所以兴兵讨乱之状/D.应顺元年二月/潞王从珂反凤翔/驰檄四邻/言奸臣幸先帝疾病/贼杀秦王而立幼嗣/侵弱宗室/动摇藩方/陈己所以兴兵讨乱之状/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宗”是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B.“先帝”用以称呼本朝在位皇帝的亡父,“先”指已故的,多用于尊长,如先君、先妣。C.“羽林”为“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意,是皇帝卫军的名称,汉武帝时始设。D.“赠”是指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获得追赠的官员生前一般官职很低。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思同起初为官,略有波折。他先是在刘仁恭手下为官,后来刘仁恭被他的儿子刘守光囚困,王思同便奔逃,后来做了飞胜指挥使。B.王思同文武双全,为官尽责。他喜欢作诗,常礼遇文士,明宗时曾调职镇守雄武,从容回答明宗对边事的询问,令君臣大为惊异。C.王思同立场坚定,忠心耿耿。潞王向他示好,他不为所动,并将其手下安十十和郝诩等送至京城,其忠心得到了皇帝的褒奖。D.王思同重节重义,为君赴死。王思同会同各路兵马攻打潞王,终因军心涣散兵败逃亡,被俘后他凛然陈词,令潞王羞愧,终被杀害。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时,诸镇皆怀向背,所得潞王书檄,虽以上闻,而不绝其使。(2)今先帝新弃天下,而朝廷信用奸人,离间骨肉,我实何罪而见伐乎?参考答案:10.D11.D12.B

13.(1)这时,各镇都存在向背的问题,所得的潞王文书,虽然上奏,但不断绝使者往来。(“书檄”“上闻”各1分,句意3分。)(2)现在先帝刚刚去世,然而朝廷重用奸臣,离间骨肉,我有什么罪要被讨伐呢?”(“弃天下”“见伐”各1分,句意3分。)选自《新五代史》

作者:欧阳修

朝代:宋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1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的积累,将表述错误的选项找出即可。题中D项,“获得追赠的官员生前一般官职很低”错。12.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题中B项,“令君臣大为惊异”错。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参考译文:王思同是幽州人。他侍奉刘仁恭做银胡指挥使,刘仁恭被他的儿子刘守光囚困,王思同奔逃晋国,晋国任命他为飞胜指挥使。王思同为人勇敢,善于骑马射箭,喜好学习,很喜欢作诗,轻视钱财,重视义气,经常礼遇文士,然而没有立过战功。明宗时,因资历叫他当匡国军节度使,调职镇守雄武。过了五年进京朝拜,明宗问边境情况,思同分析山川形势,讲利弊得失。思同走后,明宗对左右说:“别人说思同不管事,(如果不管事)能做得这样好吗?”从此才知思同有才。石敬瑭讨伐董璋,思同当先锋指挥使,兵入剑门,后军跟不上,思同与董璋作战,战败退兵。应顺元年(934)二月,潞王从珂在凤翔造反,传檄四方,说奸臣乘先帝病重杀秦王而立幼主,欺凌宗室,动摇藩镇,说明自己兴兵讨伐叛乱的原因。并派伶人安十十用五弦见思同,想乘他高兴来说服他归附自己。这时,各镇都存在向背的问题,所得潞王檄文,虽然上奏,但不断绝与从珂使者的往来。只有思同捉住安十十和从珂所派推官郝诩等送到京城文言文阅读答案思同,幽州人也。思同事刘仁恭为银胡指挥使,仁恭为其子守光所囚,文言文阅读答案思同,幽州人也。思同事刘仁恭为银胡指挥使,仁恭为其子守光所囚,。愍帝为嘉奖他的忠诚,就用思同为西面行营马步军都部署。三月,会合各镇之兵包围凤翔,攻破东西关城。从珂兵弱但坚决守城,外面的兵伤亡很多,从珂登城喊着外兵大哭说:“我跟随先帝二十年,大小战斗数百次,铠甲不离身,满身创伤,士卒常常跟我一起作战。现在先帝刚刚去世,然而朝廷重用奸臣,离间骨肉,我有什么罪要被讨伐呢?”说毕痛哭。士卒听了,都悲伤同情他。兴元张虔钊攻城西,督战太急,士卒太苦,反过来攻虔钊,虔钊逃走。羽林指挥使杨思权大喊:“潞王,是我们之主啊!”于是引兵从西门入城投降从珂。这些事思同还不知道,仍然督战。严卫指挥使尹晖指挥他的军队说:“城西的军队已经入城接受赏赐了!哪里用得着战斗呢?”士兵脱下铠甲丢弃兵器,声音传到数里之外,于是都入城投降。各镇的兵全都溃败。王思同独自脱身逃走,到了长安,西京副留守刘遂雍关上城门不接纳,王思同于是逃到潼关文言文阅读答案思同,幽州人也。思同事刘仁恭为银胡指挥使,仁恭为其子守光所囚,文章文言文阅读答案思同,幽州人也。思同事刘仁恭为银胡指挥使,仁恭为其子守光所囚。从珂领兵向东,到了昭应,前锋追上并捉住王思同。从珂责问:“你的罪过能逃掉么?”王思同说:“并非不知道跟从您就可以活下来,只是害怕自己死了不能在地下见到先帝。”从珂因他的话而愧疚,于是杀掉了他。后汉高祖即位,追赠王思同为侍中。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把下列句子改写成一个长单句。(原句内容不能省略,可以适当增删个别词语)(5分)

①数学上的莫比乌斯定理是极其抽象的。

②陈先难教授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

③陈先难教授用它解决了物理上一系列既重要又困难的逆问题。

④1990年3月,英国《自然》杂志以整版篇幅评论和祝贺陈先难教授。参考答案:1990年3月,英国《自然》杂志以整版篇幅评论和祝贺用数学上极其抽象的莫比乌斯定理解决了物理上一系列既重要又困难的逆问题的中国著名物理学家陈先难教授。8.阅读下面示例,按要求作答。(5分)

“丢手绢”是几代人童年时的游戏,多少小朋友学会洗的第一件衣物就是自己的小手绢。现在的你还有手绢吗?今天的小朋友可能已经不知道手绢为何物,纸巾的泛滥几乎让“手绢”成了只存在于词典中的一个词,“美丽天津﹒重拾手绢行动”倡导大家:少用纸巾,多用手绢。

活动主题:把丢掉的手绢捡起来

宣传语:捡起的是童年记忆,留下的是绿树蓝天。生活中还有很多有趣的、美好的或是有价值的东西正在离我们远去,为了留住它,请你根据下面的策划活动,拟出活动主题和宣传语。活动策划:“美丽银川,绿色出行活动”倡导大家:少开汽车,多骑自行车,让蓝天更蓝,绿色常在。活动主题:(2分):

宣传语:(3分):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活动主题:让自行车上路宣传语:骑自行车上下班,强身健体零污染。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台风可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千米以上,巨大能量的流动在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的同时,

。众所周知,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