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双庙乡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双庙乡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双庙乡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双庙乡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双庙乡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双庙乡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文,完成1-4题。(10分)①徜徉于芳林之中,采红撷翠,每见枯枝败叶,却无触目萧索之感,反觉新陈代谢,生气盎然。文艺创作中也有类似情形。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因作家恰到好处地写出其外形和内心的某种“缺陷”,而别具魅力。②《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得可爱;拼命三郎石秀是一个精细人,狠劲上来,其尖利歹毒,叫人刻骨铭心。《红楼梦》中,聪颖、活泼的史湘云偏是“咬舌子”,把“二”说成“爱”;还有林黛玉的“小心眼”,晴雯的“使性子”……一个个人物无不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古往今来,大凡成功的艺术形象,恰恰由于若隐若现的微瑕,而显出璞玉浑金的天然光彩。这就是美学家所称的“缺陷美”。③我想,“缺陷”之所以为美,在于它的真实。谚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水浒传》《红楼梦》的例子,正是作家基于真实的艺术的生命这一着眼点,才在“完美”的面庞上点出“缺陷”的痦子。即使作家主观上有某种“神化”的理念,只要他尚能依据生活进行创作,最终仍不得不归于“人化”的描写。鲁迅批评《三国演义》作者“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笔者认为,欲显长厚,是作家或可揣摩的意愿,似伪则是“七实三虚”的描写所产生的客观效果,至今民间仍流传着“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的歇后语,可见似伪的一面却是刘备这一形象深入人心的的缘由之一。即使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作家在绝对化的描写中,也还有着被姜维识破计谋的千虑一失以及在先帝托孤时刻的惶恐心理等笔墨。“缺陷”愈真实可信,就愈有生命力,于是就愈美,“美是生活”!④“缺陷”之成为美,还在于它的独特和恰如其分。外形的“缺陷”是千人千般,万人万种的。美人长有痦子,或者浮现在嘴角,或者隐匿于颈后,绝不相同;内心的“缺陷”更有千差万别,任何分类精密的批评家也无法归纳出几条几款,让人按图索骥,抑或对号入座。这是“缺陷”的独特。所谓“恰如其分”,指的是“缺陷”不过是缺陷而已,既非外形的丑态,也非内心的恶德。这样,“缺陷”便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特殊的韵致,使人物又各具风采,艺术魅力由此而生。正如捧心西施独特的却又风情十足的“缺陷”,竟使东施起而“效颦”一样,憨湘云醉眠芍药茵,呆香菱情解石榴裙,都是她们各自独特的“不检点”的行为,相信《红楼梦》的读者不会据此认为这样的艺术形象是丑陋的。⑤或问,难道只有“缺陷”都是美,无“缺陷”的“完好”不是美吗?无“缺陷”的“完好”当然是美,我们能说镜中花、水中月不美吗?然而这种美却难以捉摸得到。从文艺创作来说,塑造美的人物形象,并不排斥对其“缺陷”的描写。这里,还须再次说明,笔者所称的“缺陷”是由条件的,即:“缺陷”只是局部,而非整体。整体的美不但可以容纳而且必须包含局部的“缺陷”,不是有“爱屋及乌”的成语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俗谚吗?艺术的逻辑和生活的逻辑相一致。至于身心俱丑的人物,已经不是什么“缺陷”了,鞭挞这样的人物,也不是在表现“缺陷”。⑥一言以蔽之,瑕不掩瑜;瑕之美,在于真实与韵致。1.(2分)第一段中作者借用“芳林之中”的“枯枝败叶”来指什么?2.(2分)第三段中作者用“千虑一失”和“惶恐心理”这样的文字,意在说明什么?3.(2分)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作者用“东施效颦”的典故是为了说明整体而非局部的缺陷是称不上缺陷美的。B.塑造美的形象不但可以而且必须表现局部的缺陷。C.作者认为《三国演义》作者对刘备这一人物的处理恰到好处,使人物真实可信。D.瑕之美的前提是“瑕不掩瑜”。4.(4分)从全文看缺陷别具魅力的原因是什么,并以本文之外的艺术形象举例说明。参考答案:1.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外形和内心的某种“缺陷”。2.描写人物的“缺陷”愈真实可信,就愈有生命力。3.(A)4.(4分)原因:真实可信、独特和恰如其分。(1分)举例(2分)语言(1分)2.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后面各题。庄重

朱以撒①在绿树掩映的弘一法师骨塔前,时光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旁边巨大的山石上——每一个游客都可以看到深深勒入石上的“悲欣交集”四个字,斜阳照在上边,又是一年深秋了,这四个字在萧瑟的松声里会诉说一些什么?它的含意太飘渺了,一些场景被放置在过去时上,把玩之下只能听到远来的风声。我想起来了,当时的情景也是在深秋,就要进入那个理想状态的世界了,法师挺着病体,已知未来。墨色在干裂的秋风里粘稠了,不是十分滋润,法师要来了纸笔,蘸满墨,闲闲澹澹地落下。字型依旧是清癯修长,像法师此时的一道影子。弟子们在旁屏息敛声,四周死一般岑寂,法师清瘦的面容和深陷的双目,流露出欣慰和平静之光——所有的感受都简化了,浓缩在这四个大字里。当笔轻轻搁下时,暮色已然卷进了高墙。我通常把这种寂静肃穆下的场景归于庄重。是的,怀揣庄严和深重,这种心情让人速长几岁。②人生的一些场景如果不懂得庄重,心就总是悬浮无着。③来到这个省会城市的初期,我租住在城市边缘的老房子里,开始了没有人管束的大学生活。我忙着读书写字,不知道这个城市的走向,对这个城市的习俗浑然无觉。一个清晨,从铜管乐的吹奏声中醒来,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我伸着懒腰循声走去,婉转的《花儿与少年》在晨风里飘荡。接下来我吓了一跳,原来是办丧事——这是我第一次从侧面见到这个城市对远走的人的送别方式。后来,人陆续地到来,花圈慢慢地铺排展开,就有些人开始坐着喝茶抽烟、聊天说笑。这样的人多起来,气氛就有些变。庄重的场合一旦不庄重了,对其他人来说是一种隐痛,也使场景滑稽起来,模糊了主题。④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这是很有道理的。人不像树,一棵树倒下的时候,内部昭示了它生前隐藏的秘密。人的内部没有年轮,他的出生日就成了一种值得重视的记录——满月、周岁、每年的生日,仪式落满了俗世的尘埃,却郑重其事地举行着。一个人辞别这个世界,仪式的庄重是不亚于出生的。凄美的清明,春雨滋润,空气中布满潮湿,无数的祭奠仪式。我想这就是一种转换,一个人到来了,一个人远去了,他们擦肩而过,都郑重其事。⑤唯有心真正地投入,庄重的神情才会浮现。对于庄重的感受,最初是一个人给予我的。她就是我的二姨。自幼残疾使她对生活倍加珍惜,在她有生的日子里,她的善良、宽容和博爱让邻里无不称赞。每次用餐前,我见她闭目默祷,然后,徐徐用箸。她感谢上天给予的一日三餐的美食,细嚼慢咽,庄重的神情下用心品尝。其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低谷,日子贫瘠粗砺。粮店凭票证供给的陈年老米,淘米时一片浑浊,入口时一股酸气、霉味;配搭的玉米粉、洗去淀粉后如树皮的地瓜片,令人难以下咽。她常年的胃痛加剧了,却仍然吃得那么香甜,如甘饴入口,点滴不曾遗漏。吃饭时不要说话,二姨如是说。这里的道理是什么呢?后来,我悟出来了,它不纯是生理卫生意义上的,主要是心灵感应上的——安静,有益于用心地品味造物主的赐予,心怀感恩。⑥在离开家乡之前,我一直被这种庄重的神情熏染着,远离家乡的日子里,它不断涌出来。我最喜欢的还是独自用餐,慢条斯理,从容不迫。像二姨那样,我品尝到了大地的芳香。布莱克说:“从一粒细砂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鲜花便是天堂……”这“看”里肯定有心的投入,不是任何人用眼一瞥就可以那么轻易地感受。⑦庄重的高级形式乃是敬。还是引朱熹的话来展开,“不要放肆,不要戏慢,整齐严肃,便是主一,便是敬”(《朱子语类》)。敬天地、敬社稷、敬祖宗、敬人伦,都是有道理的。人不是独立不倚的存在,连绵而下的遗传、血缘使人与这个世界的前前后后充满了联系。庄重的举止,使自己的心得到妥帖的安顿。不过,生活中这样的举止毕竟太少,无任何敬畏、禁忌,轻浮、放荡、粗野把更多时间与空间充塞了。在这个越来越娱乐化的世界里,戏说正在迅速消解着庄重;失去了敬,怀旧、伤春、悲秋、闺怨、别离这些恒久的主题,也会渐渐变得轻浮起来,甚至沦为世俗。⑧放下书本,夜幕降临的时刻走到城市高处,在闪烁着艳丽的灯影里,我看到一个城市在娱乐中漂浮无定。这个城市早年生长过许多慷慨激昂的人物,我对他们是怀有崇敬之情的,把这些英灵看成城市的骨骼。他们的历程伴随着苦难与雄心,每一个人要被考证或阐释,都可以带出与之相伴的那段沉重的时光。可惜——没有噱头。他们的故居此时大门紧闭,黯淡无光,本该让城市所铭记的人,在娱乐声色中,渐渐被遗忘了。一个时代不庄重了,戏说搞笑如潮水浸湿了我们的生活,日子肯定浮华起来。时光如果像一盘不变质的录影带就好了,它可以倒卷,让我们看到一些凝重严峻的细节,包括每一个眉眼里那些值得崇敬的东西。⑨那么,自问:你,在什么时候显得稍稍庄重一些呢?⑩庄重,它所持有的庄严、深重的气息,令今日的生命感到难以承受之重。太多的娱乐色彩,冲淡了我们生命中原有的厚实部分,阻止我们顺利追求一些本质的东西。在初秋的树干上,我看到夏日遗留在上边的三五蝉壳,风吹过来,微微作响。主人扔下它们远去,此时恍若三五空屋。(取材于朱以撒的同名散文)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来省会初期,作者租住在城市边缘的老房子里,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城市的习俗。B.作者认为人生需要各种仪式,在遵循这些仪式的过程中,人就能体会庄重,懂得敬畏。C.食物难以下咽,二姨却以庄重的神情用心品尝,甘之如饴,因为她对造物主心怀感恩。D.繁华的生活让城市的人们沉溺于娱乐,失去庄重之心,所以作者渴望回到艰难的过去。21.从全文来看,作者笔下的“庄重”表现在哪些方面?22.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引用朱熹的话有怎样的作用。参考答案:20.C

21.面对生命的到来或逝去,持有最基本的肃穆、郑重之情;面对艰苦的生活、坎坷的命运,依然保持感恩之心;面对天地间的诸多人事,保持敬畏之心;对于已逝的英灵,要永远铭记与崇敬。

22.朱熹提出“敬”的重要性,作者以此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庄重的高级表现是一种敬畏之心。引朱熹的话,既是对上文“庄重”表现的总结深化,也引出下文——即对当代人缺乏敬畏之心、世界越来越娱乐化的反思与批判。【20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A项,“作者租住在城市边缘的老房子里,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城市的习俗”不当,文中说“我忙着读书写字,不知道这个城市的走向,对这个城市的习俗浑然无觉”,虽“对这个城市的习俗浑然无觉”,但并不意味是他租住在城市边缘的老房子里就是“为了了解习俗”。B项,“在遵循这些仪式的过程中,人就能体会庄重,懂得敬畏”过于绝对;文中作者认为“仪式”很重要,应该郑重其事地举行,但仅仅有仪式是不够的。D项,“所以作者渴望回到艰难的过去”无中生有,于文无据。故选C。【2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从全文来看,作者笔下的‘庄重’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词语内涵和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文本,圈出文中写“庄重”表现的句子,然后进行整合。第一段说“当笔轻轻搁下时,暮色已然卷进了高墙。我通常把这种寂静肃穆下的场景归于庄重。是的,怀揣庄严和深重,这种心情让人速长几岁”,第三段说“庄重的场合一旦不庄重了,对其他人来说是一种隐痛,也使场景滑稽起来,模糊了主题”“我想这就是一种转换,一个人到来了,一个人远去了,他们擦肩而过,都郑重其事”,再结合前面所写的弘一法师骨塔前的情形和感受,可以知道此处的“庄重”指的是面对生命的到来或逝去,持有最基本的肃穆、郑重之情;第五段说“唯有心真正地投入,庄重的神情才会浮现。对于庄重的感受,最初是一个人给予我的……这里的道理是什么呢?后来,我悟出来了,它不纯是生理卫生意义上的,主要是心灵感应上的——安静,有益于用心地品味造物主的赐予,心怀感恩”,此处“庄重”的表现是面对艰苦的生活、坎坷的命运,依然保持感恩之心。第七段“庄重的高级形式乃是敬……不过,生活中这样的举止毕竟太少,无任何敬畏、禁忌,轻浮、放荡、粗野把更多时间与空间充塞了”,这里的庄重要求面对天地间的诸多人事,保持敬畏之心。如第八段“这个城市早年生长过许多慷慨激昂的人物,我对他们是怀有崇敬之情的,把这些英灵看成城市的骨骼……它可以倒卷,让我们看到一些凝重严峻的细节,包括每一个眉眼里那些值得崇敬的东西”,这里的“庄重”要求对于已逝的英灵,要永远铭记与崇敬。考生结合这些内容作答即可。【22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引用朱熹的话有怎样的作用”,这是考查散文中引用名人名言的作用,属于作用题的范畴。首先找到所引用的朱熹的话,理解其意思,然后再看该引文前后写了哪些内容,本文写了哪些内容,而朱熹的话与这些内容有什么样的关联。朱熹的话在第七段,“不要放肆,不要戏慢,整齐严肃,便是主一,便是敬”,这是“敬”的重要性,而第七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庄重的高级形式乃是敬”,后面的内容应是为了该句服务的,即借助朱熹的话来阐明“庄重的高级表现是一种敬畏之心”的观点,朱熹的这句话是对上文“庄重”表现的总结,同时由朱熹有关“敬”的名言引出下文对当代人缺乏敬畏之心、世界越来越娱乐化的反思与批判。考生围绕这些方面进行答题即可。3.现代文阅读(19分)

阅读奥斯勒的《送花》,完成下面的问题。

送花生活的真谛并不神秘,幸福的源泉大家也知道,只是常常忘记了,于是这才有点奥妙。故事是由一个守墓人亲身经历和看到的。一连好几年,这位温和的小个子守墓人每星期都收到一个不相识的妇人的来信,信里附着钞票,要他每周给儿子的墓地放一束鲜花。后来有一天他们照面了。那天,一辆小车驶来,停在公墓大门口,司机匆匆来到守墓人的小屋子说:“夫人在门口车上,她病得走不动,请你去一下。”一位上了年纪的孱弱的妇人坐在车上,表情有几分高贵,但眼神已哀伤得毫无光彩。她怀抱着一大束鲜花。“我就是亚当夫人,”她说,“这几年我每礼拜给你寄钱……”“买花。”守墓人应道。“对,给我儿子。”“我一次也没忘了放花,夫人。”“今天我亲自来,”亚当夫人温存地说,“因为医生说我活不了几个礼拜了。死了倒好,活着也没有意思了。我只想再看一眼我儿子,亲手来放这些花。”小个子守墓人眨巴着眼睛,没了主意,他苦笑了一下,决定再讲几句。“我说,夫人,这几年您总寄钱来,我总觉得可惜。”“可惜?”“鲜花搁在那儿,几天就干了,没人闻,没人看,太可惜了!”“你真的这么想?”“是的,夫人,您别见怪。我是想起来自己常跑医院、孤儿院,那儿的人可爱花了。他们爱看花,爱闻花。那儿都是活人。可这儿墓里哪个活着?”老妇人没有作答。她只是又小坐一会儿,默默祷告了一阵,没留话语便走了。守墓人后悔自己一番话太直率,太欠考虑,这会使她受不了。可是几个月后,这位老妇人又忽然来访,把守墓人惊得目瞪口呆;她这回是自己开车来的。“我把花都送给那儿的人们了,”她友好地向守墓人微笑着,“你说的对,他们看到花可高兴了,这真叫我快活!我的病好转了,医生不明白怎么回事,可我自己明白,我觉得活着还有些用处!不错,我发现了我们大家都懂得却又常常忘记的道理:_____________。”15.文中能体现“死了倒好,活着也没意思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妇人觉得“活着没意思”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使老妇人的病好转的真正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文章结尾处说“我发现了我们大家都懂得却又常常忘记的道理”。根据小说的内容,在下面横线上补充一句话,说明这个道理。(3分)这个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小说中写了“故事是由一个守墓人亲身经历和看到的”这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主要是为了增加故事的真实性。B.“那儿都是活人。可这儿墓里哪个活着?”在守墓人看来,人活着就应该多关心那些活着的人们,至于死去的就大可以不管了。C.小说主要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来表现老妇人,其形象虽有些模糊却表现了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D.小说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展开情节的,在简洁的对话中交代了事情的经过,显得简练而丰富。E.这篇小说构思精致,情节有起落,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参考答案:15.(1)但眼神已哀伤得毫无光彩。(3分)(2)儿子的死,让老妇人没有了精神寄托。(3分)16.她从丧子的哀痛中走了出来,把爱分给那些活着的人,这让她意识到活着还有用处。(意思对即可,(4分)17.活着就要对人有些用处。(意思对即可,4分)18.BC(B项“至于死去的就大可以不管了”,文中没有这个意思,C项“主要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应为“主要通过语言描写”)

略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童华,字心朴,浙江山阴人。雍正初,为知县。时方修律例,大学士朱轼荐其才,世宗召见,命察赈直隶。乐亭、卢龙两县报饥口不实,华倍增其数。怡贤亲王与朱轼治营田水利,至永平,问滦河形势,华对甚晰,王器之。寻授平山知县,邑灾,不待报,遽出仓粟七千石贷民。擢真定知府,权按察使。以前在平山发粟事,部议免官,特诏原之。怡贤亲王奏以华理京南局水利,华度真定城外得泉十八,疏为渠,溉田六百亩,先后营田三百余顷。滏阳河发源磁州,州民欲独擅其利。自春徂秋,闭闸蓄水,下游永年、曲周滴涓不得。时改州归直隶,以便控制。华建议仿唐李泌、明汤绍恩西湖遗规,计板放水,数县争水之端永息。华又以北人不食稻,请发钱买水田穀运通仓,省漕费,民得市稷黍以为食,从之。调江苏苏州,会清查康熙五十一年以来江苏负课千二百余万,巡抚督责急,逮捕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巡抚怒曰:“汝敢逆旨耶?”对曰:“华非逆旨,乃遵旨也,上知有积欠,不命严追而命清查,正欲晰其来历,查其委曲,或在官,或在役,或在民,或应征,或应免,了然分晓,奏请上裁,乃称诏书意。今奉行者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查也。今请宽三月限,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巡抚从其请,乃尽释狱系千余人,次第造册请奏。时朝廷亦闻江南清查不善,下诏切责,如华言。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上意解,命往陕西以知府用。署肃州,佐经略鄂尔泰屯田事,凿通九家窑五山,引水穿渠,溉田万顷。以忤巡抚被劾罢官。乾隆元年,起福州知府,调漳州。颇好长生术,招集方士,习丹家言,复劾罢归。数年卒。

(选自《清史稿·循吏二》,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问滦河形势,华对甚晰。

形势:河流状况。

B.以前在平山发粟事。

以前:从前,以往。C.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

部居:分门别类。

D.次第造册请奏。

次第:依照顺序。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B.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C.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D.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童华心怀百姓,做事敢于担当。他去检察赈灾事宜,发现乐亭、卢龙两县上报饥荒人口不实,就增加了一倍的数额;在平山闹灾时,来不及等上级同意,就开仓济民。

B.童华尽职尽责,管理有方。他在治理水利时,把泉水疏通为渠,灌溉了六百亩田地;采用正确的办法解决民间纷争,因地制宜,节省开支,方便百姓。

C.童华刚直敢言,不媚上官。任职苏州,他反对巡抚附和朝廷强征拖欠赋税的做法,并极力建议缓期清查,最终巡抚采纳了他的建议。

D.童华不畏权贵,仕途不顺。当受到李卫谗毁时,他敢于为自己辩解,得到世宗理解;他一生官场数度起伏,晚岁终老田园。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巡抚督责急,逮捕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奉行者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查也。(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怡贤亲王上奏朝廷让童华治理京南局水利,童华勘探得到真定城外十八处泉水,就疏浚成水渠,灌溉六百亩田地。滏阳河发源于磁州,磁州老百姓想独自占有滏阳河。从春天到秋天,关闭闸门蓄水,下游的永年、曲周一点水都得不到。当时磁州改归直隶管辖,以便控制。童华建议仿照唐朝李泌、明朝汤绍恩治理西湖的办法,按照水位高低来放水,数县之间争水的事端永远平息了。童华又因为北方人不吃稻米,请求朝廷发放钱款购买这些稻谷运到通仓,这样省去漕运费用,老百姓也能用得到的钱买黍米来作为食物,朝廷听从了他的办法。

调任江苏苏州,恰逢朝廷要求清查康熙五十一年以来江苏亏欠赋税一千二百余万(这件事),巡抚督责急迫,没有一天不追查捉拿有关人员的,对此童华坚持请求宽限。巡抚发怒说:“你敢违背皇上旨意吗?”童华回答说:“童华不是违背圣旨,而是遵从圣旨,朝廷知道有长期的拖欠,没有命令严厉追查而是命令清查,正是要查清事情,明白原委,有的在于官府,有的在于徭役,有的在于百姓,有的应征收,有的应免除,要清清楚楚,上奏朝廷裁断,才符合诏书旨意。现在奉命行事的官员不认真考虑旨意要求,只是以为朝廷是要把十五年的积欠迅速全部征收上来,这是暴征,不是清查。现在请给予三月宽限时间,当会分门别类分辨明白,分成不同情况上报。”巡抚听从了他的要求,就全部释放关押在监狱里的一千多人,按顺序造册上奏朝廷。当时朝廷也听说江南清查不力,下达诏书痛责,就像童华说的一样。

浙江总督李卫曾经在苏州捕人,童华因为李卫没有文书不肯交人,李卫发怒了,向皇帝诽谤他。世宗召见童华,指责他沽名钓誉。童华回答说:“我为国家竭尽全力,近于沽名;一心一意为了百姓,近于钓誉。”皇上的不满消除了,任命童华到陕西担任知府。暂时代理肃州知府时,辅佐经略鄂尔泰办理屯田一事,凿通了九家窑的五座山,引来渠水,灌溉田地万顷。因为违逆了巡抚被弹劾罢官。乾隆元年,被起用为福州知府,调任漳州。童华非常喜好长生之术,召集方术之士,按照炼丹家的方法反复练习,又被弹劾罢官回家。几年后去世。

略5.(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群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尤善隶书

善:擅长

B.然闻信至

信:使者

C.羲之书为世所重

重:看重

D.而羲之甚轻之

轻:认为……轻浮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遂以女妻之足以极视听之娱B.然闻信至羲之欣然写毕C.笼鹅而归吾尝终日而思矣D.司徒导之从子也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1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羲之“率性而为”性格的一组是

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②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③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

④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⑤及长,辩赡,以骨鲠称。

⑥止一吊,遂不重诣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1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第Ⅱ卷(共111分)注意事项:1.第II卷共5页,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纸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2.第II卷共9小题,共111分。四、(22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14.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2分)译文: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2分)译文: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2分)译文:

参考答案:10、答案D

解析

轻:轻视,看不起。11、答案D

解析

D项都为结构助词,的;A项介词,把/连词,来;B项连词,可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C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12、答案C

解析

①是王羲之的书法特点;③是王羲之淡泊的性情;⑤是王羲之擅长辩论的特点和他的性格。13答案D

解析

“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应为“王述先前曾在会稽任职,因母亲去世,就辞职治丧”。“恨”在古代应该是遗憾的意思而不是怨恨。参考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过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刚劲、正直而著称。他尤其擅长隶书,为古今之冠,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认为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誉,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承、王悦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当时,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所有的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择婿的消息后,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敞开肚子吃东西,若无其事。”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等人都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王羲之曾和一群好友在会稽山阴县的兰亭会集,并亲自作序来申明其志。(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一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王羲之要来,竟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去观看,非常高兴,因此要买道士的鹅。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欣然拿笔,写好后,用笼子装鹅而归,一路上乐不可支。(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竹筐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书。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那位学生懊悔了好几天。王羲之的书法在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繇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又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当时骠骑将军王述年轻有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羲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了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扫以待。这样过了一年,而王羲之竟然不来,王述深为遗憾。14、(1)当时,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所有的王家子弟。(“使”,“于导”,“就”,是关键词,句子通顺1分)

(2)在外没有任何近亲,在家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孤单地生活,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期功”“孑立”“吊”是关键词,句子通顺1分)(3)秦朝的统治者来不及哀叹自己,而后代的人哀叹他们;后代的人哀叹他们却不引以为鉴,也会再让后代的人哀叹后代的人。(“暇”“自哀”“鉴”是关键词,句子通顺1分)

略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张公谨,字弘慎,魏州繁水人也。初为王世充洧州长史。武德元年,与王世充所署洧州刺史崔枢以州城归国,授邹州别驾,累除右武候长史。初未知名,李勣尉迟敬德亦言之,乃引入幕府。时太宗为隐太子建成、巢王元吉所忌,因召公谨,问以自安之策,对甚合旨,渐见亲遇。及太宗将讨建成、元吉,遣卜者灼龟占之,公谨自外来见,遽投于地而进曰:“凡卜筮者,将以决嫌疑,定犹豫,今既事在不疑,何卜之有?纵卜之不吉,势不可已。愿大王思之。”太宗深然其言。六月四日,公谨与长孙无忌等九人伏于玄武门以俟变。及斩建成、元吉,其党来攻玄武门,兵锋甚盛。公谨有勇力,独闭门以拒之。以功累授左武候将军,封定远郡公,赐实封一千户。贞观元年,拜代州都督,上表请置屯田以省转运,又前后言时政得失十余事,并见纳用。后遣李靖经略突厥,以公谨为副,公谨因言突厥可取之状曰:“颉利纵欲肆情,穷凶极暴,诛害良善,昵近小人,此主昏于上,其可取一也。又其别部同罗、仆骨、回纥、延陀之类,并自立君长,将图反噬,此则众叛于下,其可取二也。突厥被疑,轻骑自免;拓设出讨,匹马不归;欲谷丧师,立足无地,此则兵挫将败,其可取三也。塞北霜早,粮糇乏绝,其可取四也。颉利疏其突厥,亲委诸胡,胡人翻覆,是其常性,大军一临,内必生变,其可取五也。华人入北,其类实多,比闻自相啸聚,保据山险,师出塞垣,自然有应,其可取六也。”太宗深纳之。破定襄,败颉利,玺书慰劳,进封邹国公。转襄州都督,甚有惠政。卒官,年三十九。太宗闻而嗟悼,出次发哀,有司奏言:“准《阴阳书》,日子在辰,不可哭泣,又为流俗所忌。”太宗曰:“君臣之义,同于父子,情发于衷,安避辰日?”遂哭之。赠左骁卫大将军,谥曰襄。十三年,追思旧功,改封郯国公。十七年,图形于凌烟阁。(节选自《旧唐书·卷六十八》)5.(本题3分)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累除右武候长史

除:授职B.太宗深然其言

然:认为……对的C.后遣李靖经略突厥

经略:筹划、谋划D.亲委诸胡,胡人翻覆

翻覆:倾覆、颠覆6.(本题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以功累授左武候将军

越国以鄙远B.公谨因言突厥可取之状曰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C.又为流俗所忌

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D.图形于凌烟阁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7.(本题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公瑾原先在王世充属下任职,后来与崔枢一起归顺唐朝。初归唐朝时,名声并不大,后经李勣、尉迟敬德的推荐,才进入幕府。B.张公瑾在玄武门之变前劝止了唐太宗的占卜,坚定了唐太宗讨伐李建成、李元吉的信心;玄武门之变时又以勇力建立战功,后被封为定远郡公。C.张公瑾任襄州都督时,很有德政,多次进言,都被采纳,特别是向唐太宗进言请求开始对突厥的反击,并列举了六个原因,深得太宗的认可。D.张公瑾因平定颉利有功,进封邹国公。后来逝于任上,年仅三十九岁,唐太宗及其哀痛,追赠其为左骁卫大将军,谥号为襄;多年后,又追思其旧功,改封他为郯国公8.(10分)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卜筮者,将以决嫌疑,定犹豫,今既事在不疑,何卜之有?(2)“君臣之义,同于父子,情发于衷,安避辰日?”遂哭之。参考答案:5.D6.B7.C8.(1)凡是占卜,都是为了解决疑惑难辨的问题,决定犹疑不决的事情。现在事情已经没有疑惑了,有什么可占卜的呢?(2)“君臣之间的情谊如同父子间的情感,情感发自内心,哪里需要回避辰日呢?”于是(唐太宗)为之痛哭。

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作为“新动能”之一,共享经济有着

的前景。共享单车、共享停车、共享租屋等就是已走近普通大众的共享产品。“共享+”

,这是好事,然而,也有一些所谓的“共享”,因为缺少有效的管理手段和盈利模式,(

)。比如,有人把“共享雨伞”投放到地铁口、公交站台等交通节点,结果半个月后

;有人在城市街头投放“共享马扎”,但管理跟不上,最终被市政部门清理搬走;有人推出“共享睡眠舱”,但安全、消防、卫生都不过关,最终被管理部门叫停……共享经济是指在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权利人对使用权进行临时性转移,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权利人也能从中获益。其本质是整合闲散资源,盘活存量经济,减少浪费,避免新的资源开掘。“伪共享”之所以没市场,就在于他们对消费者的需求却因制造“虚假需求”,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成了“非共享、不经济”。“共享项目”只有摆脱资本热捧与营销炒作,走向理性、合规、审慎,在分享平台上做深做透,才能找到真正清晰的发展焦点和盈利路径。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光风霁月

百家争鸣

不胫而走

不以为然B.光辉灿烂

百花齐放

不翼而飞

不以为意C.光辉灿烂

百家争鸣

不翼而飞

不以为意D.光风霁月

百花齐放

不胫而走

不以为然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仅浪费社会资源,也透支了“共享”的公信力,成了“伪共享”。B.既浪费社会资源,也透支了“共享”的公信力,成了“伪共享”。C.不仅社会资源浪费了,“共享“的公信力也被透支了,成了“伪共享”。D.成了“伪共享”,不仅浪费了社会资源,也透支了“共享“的公信力。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共享经济是指在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权利人对使用权进行临时性转移,反过来提高资源利用率,权利人也能从中获益。B.共享经济是指在所有权不变情况下,权利人提高资源利用率,对使用权进行临时性转移,反过来也能从中获益的经济模式。C.共享经济是指在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权利人对使用权进行临时性转移,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权利人也能从中获益的经济模式。D.共享经济是指在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权利人提高资源利用率,对使用权进行临时性转移,并能从中获益的经济模式。参考答案:17.B

18.A

19.C【17题详解】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光风霁月”形容雨过大晴吋万物明净的景象,也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心地;“光辉灿烂”色彩光亮耀哏,多比喻前程的远大或事业的伟大。文中的对象是“共享经济”用“光辉灿烂”。“百家争鸣”指各种学术流派的自由争论互相批评,也指不同意见的争论;“百花齐放”形容花盛开,丰富多彩,比喻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自由发展,也形容艺术界的繁荣景象。文中“共享单车、共享停车、共享租屋等”用“百花齐放”。“不胫而走”没有腿却能跑,比喻事物无需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不冀而飞”没有翅膀却飞走了,比喻物品忽然丢失,也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文中是“共享雨伞”,用“不翼而飞”。“不以为然”意思是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文中是“对消费者的需求”,用“不以为意”。故选B。【18题详解】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中的填写衔接句,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根据语境和句意应该先“浪费社会资游”,后“透支了‘共享’的公信力”,最后“成了“伪共亨’”。A项关联词“不仅……也”为递进关系,较恰当,所以选择A。B项关联词“既……也”为并列关系,不恰当。C项“‘其享的公信力也被透支了”转换了主语,不恰当。D项先“成了‘伪共享’”后“不仅浪费了社公资源,也透攴了共享’的公信力”,不符合语境和句意。故选A。【19题详解】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A项,成分残缺,“共亨经济”没有与之搭配的宾语。BD项,语序不当,根据句意,权利人应该先“对使用权进行临时性转移”,然后才能“提高资源利用率”。故选C。【点睛】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8.阅读下面语段,选择两个妙用量词的句子加以分析,将语段补充完整,句式不作要求。汉语中的一些量词形象生动,极富韵味。量词,一个字用下去,就把事物的形态神韵揣摩表达出来了,这实在是中国人的智慧。比如一“刀”纸。刚刚制成的纸,张张铺设整齐,未曾经过剪裁,未染些墨汁,手起刀落,厚实的一摞纸坯子旋即被劈开,毛边都不飞,利落的声音犹在耳畔。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一“缕”清风。(数量词选得正确)那本来无形无影的轻风,如丝般纤柔,如纱般轻灵了。(2)一“抹”晚霞。那渐渐褪去的晚霞,仿佛哪位仙人拿着画笔,只那轻轻一“抹”就给天边涂上了美丽的色彩。【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和炼字的能力。解答时既要仿形式更要仿内涵。做题时要注意到题干要求中的“两个妙用量词”,形式上,句式不作要求,内容上注意量词的效果,具体解答时要注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9.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15个字。造型,是绘画的本质属性,中国画也不可能是例外。而所谓造型,即以客观为对象的物我交融,以形似为前提的形神兼备的形象塑造,所以,它的基础是①__________。这就是所谓“写实”,其实质决非②__________,而是典型地拉开与真实的距离。唐宋时期的中国画,我们通常称作画家画,便是在这上面用功夫,是谓“画之本法”。要想成为画家,必须过造型这一关。当然,要想成为优秀的画家,③____________,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达到形神兼备、物我交融的境界。参考答案:①客观形似

②真实的再现复制

③光凭客观形似的造型是不够的试题分析:此题可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作答,第一处是结论句可根据前文“即以客观为对象的物我交融,以形似为前提的形神兼备的形象塑造”,第二处根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