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江阴长泾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长泾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长泾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长泾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长泾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长泾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鱼纹和人面鱼纹,一直到今天民间各种剪纸里的鱼,这个“鱼”的源头符号在中华大地上绵延承续,没有间断。

“鱼”有两个基本含义,这两个基本含义又是相连相通的。

第一个含义是繁殖和生存。鱼产子极多,象征着繁殖、生存,与此紧密联系,鱼代表着也象征着男女情爱,它是神圣的生命颂歌。人的生命欲求和生存意志,通过客观社会性的文化符号显现出来,自此“鱼”开始。许多民族都有与生存含义有关的“鱼”的符号,中华文化则将它从远古延续不断地保存到今天。与代表繁殖、生存紧相连的“鱼”的派生意义,是将“鱼”同音地等同于“余”。今天民间过旧历新年贴在大门口的“鱼”,经常与丰满谷穗连在一起,所指向的便是人的物质生存、生活的富裕和快乐。它象征的不仅是人丁兴旺,也是五谷丰登。这个包含“有余”的“鱼”呈现出人类已走出动物世界:人不仅维持、延续生存,而且生活开始富裕、丰足,不必像其他动物日夜苦于觅食求存。余食、余粮使人类有了更多的快乐和自由。

“鱼”的第二个含义是交往和语言。“鱼腹藏书”“鱼雁相通”等,是中国古代流传的成语和故事。从而,“鱼”所代表的不仅是人的繁殖和生存,而且也是人的主体间的交往。这交往既包括知识经验的信息沟通,也包括情深意真的感情传达。人的生存使语言成为人的语言,“鱼”也就被赋予了从属于人的语义:它保存并传达了人从生活到生产中的大量知识、经验和情感。

过年过节时,乡村宴席的中心赫然摆着一条不许动筷的大鱼,或者干脆就摆一条木制的鱼。它代表着神圣的欢欣和生命的祝福,从而也就不许去打扰它。它与仰韶陶器上的神秘的人面含鱼到马王堆帛画上把整个宇宙托起来的大肥鱼,到汉画中代表人类始祖伏羲女娲的鱼鳞状的身躯,以及后世八卦图中由双鱼代表阴阳所组成的“太极”中心一样,“鱼”在这里决不止于生存、交往的一般含义,而且是将这含义与巫术信仰、沟通神明紧紧结合在了一起,呈显着生的祝福中充满着神秘和神圣,而这神圣性就在现实性之中,也就是说,“鱼”给人的生存和生活本身以神圣。

“鱼”所代表的生存意志和生活本身具有神圣价值的观念和感情,已积淀为中华儿女的文化心理。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而且当外侮入侵、种族危亡的时刻,能被强烈唤起。古代“夷夏大防”的微言大义为士大夫所看重,近代“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天演论”为以和谐止争为美德惯例的中国知识分子所认同,就是为了呼唤自立、自信、自强,以维护生命、维系生存。作为中国文化源头符号,“鱼”所宣示的正是人的生存和生命。实实在在的“人活着”即人的物质性的生命、生存和生活,才是第一位的现实和根本。

(摘编自李泽厚《己卯五说补篇》)1.下列对“鱼”基本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鱼”象征着男女情爱,这与鱼产子极多所以象征着繁殖和生存有着密切关系。B.“鱼”与生存含义有关,而许多民族并没有将“鱼”包含的生存含义保存至今。C.人赋予“鱼”特定的语义,使它成为保存和传达人的知识、经验和情感的语言。D.“繁殖和生存”与“交往和语言”在“鱼”这个文化源头符号中是相连相通的。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文化源头符号和宣示人的生存与生命的“鱼”,从新石器时代起,就在中华大地上绵延承续。B.从“鱼”表示繁殖和生存的意义开始,人就通过客观社会性的文化符号显现自己的生命欲求和生存意志。C.将“鱼”同音地等同于“余”的派生意义,催生人们对物质生存、生活的富裕和快乐之“余”的追求。D.马王堆帛画上托起整个宇宙的大肥鱼,体现出了生存、交往的含义跟巫术信仰和与神明沟通之间的结合。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鱼腹藏书”“鱼雁相通”表明,“鱼”代表着生存,也代表着人之间知识经验的信息沟通和情深意真的感情传达。B.过年过节的乡村宴席摆着大鱼却不许动筷,寓意为此“鱼”是不许打扰的,因为它代表神圣的欢欣和生命的祝福。C.“鱼”所代表的生存意志和生活本身具有神圣价值的观念和感情,已积淀为中华儿女的能被强烈唤起的文化心理。D.以和谐止争为美德惯例的中国知识分子认同“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天演论”,与“鱼”所宣示的生命和生存有关。参考答案:1.B

偷换概念,原文中“中华文化则将它从远古延续不断地保存到今天”中的“它”是指“与生存含义有关的‘鱼’的符号”。2.C“催生了”属无中生有,“……追求”是“派生意义”的体现而非“派生意义”带来的结果。3.A“鱼腹藏书”“鱼雁相通”只与“鱼”的第二个含义“交往和语言”有关。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古代的“宗族”,是指有宗子,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缘—政治”团体。宋代程颐倡导士大夫阶层的宗族祭祀,到南宋朱熹制作《家礼》,提出了“祠堂”这一名词,确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一个家族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个家族由宗子率领祭祀共同的先祖,即收族。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这样一个同族同姓的村落,尽管没有“宗”,仍然可以被称为“宗族”,这个时期的宗族制度,就成了“血缘—社会”团体。敬宗收族,使宗法不仅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共同体,而且成为生者与死者交通的人神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功能。祠堂的功能之一是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祠堂祭祀有多种,有季祭、节祭等。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行为,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惩戒不良行为。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样,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种精神联系的纽带。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家族成员从儿童期就受孝悌之礼等熏陶。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体现着祠堂的功能,祠堂的静文化(建筑装饰)也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装饰文化作为祠堂文化的载体,涵盖了浓厚的道德观念、地域民俗,无论是家居陈设还是建筑中的雕饰彩绘,又或是牌楼照壁都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洛阳新安县吕氏祠堂,照壁上刻画的“龙蛇龟田”象征吕氏族人要勤勤恳恳才能福临;各种各样的墀头“耕读”字样引导后人要辛勤耕作以立身立命,刻苦读书以立德立行。儒家伦理中家族观念尤为深刻,祠堂作为整个家族的聚集活动之所,承担的是弘扬祖先美德、传承“孝礼”文化、维系亲情意义等功能。礼仪和道德结合在一起,从而延伸到更大的范围乃至整个社会,以期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祠堂祭礼,不仅是“情感—道德”性的,而且是“伦理—政治”性的。祠堂作为礼制性建筑,并非是文化虚构,而是从对亲生父母之爱与敬延伸到对祖父、曾祖、太祖甚至整个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尊亲的追溯以及对天地诸神的祭拜,关系着对人伦关系、社会结构、政治组织的理解。(摘编自李玲《祠堂之礼:有秩序的爱》)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祠堂是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彰显“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礼之精神的重要场所。B.最初“宗族”,是指有宗子主持祭祀,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缘—政治”团体。C.祭祀时,族长在祠堂立言。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行礼,祭祀成为一种精神联系的纽带。D.祠堂作为礼制性建筑,并非是文化虚构,其中的很多建筑装饰都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论述了以血缘为基的祠堂祭祀之礼是有秩序的爱,它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有很大的作用。B.文章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用“祠堂祭祀的立约族规”的事例来论证祠堂在祭祀方面的重要功能。C.文章第四段用照壁上的“龙蛇龟田”引导后人要辛勤耕作、刻苦读书来论证祠堂“静文化”的功能。D.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其中分说部分从宗族发展儒家伦理等多个方面阐述了祠堂的功能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的“宗族”,必须由宗子敬宗收族,这样才能使宗法成为人伦共同体、人神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功能。B.在祭祀中族长立约族规惩治违规犯律行为,是为了加强血缘关系,从而强化家族内部的向心力。C.祠堂并非是文化虚构,而是延伸到许多方面,如果没有祠堂文化,就不会有以后的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有秩序的爱。D.祠堂把礼仪和道德结合在一起,目的之一是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祠堂祭礼实际上具有道德性和政治性。参考答案:1.C

2.C

3.D【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C项,“祭祀时,族长在祠堂立言”偷换概念,从文中“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可看出。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项,用“‘龙蛇龟田’引导后人要辛勤耕作、刻苦读书来论证祠堂‘静文化’的功能”错。从原文“‘龙蛇龟田’象征吕氏族人要勤勤恳恳才能福临”中可以看出。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古代的‘宗族’,必须由宗子敬宗收族”绝对化,由原文“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可知。B项,强加因果。“族长立约族规惩治违规犯律行为,是为了加强血缘关系”错,由原文“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诚和惩罚犯错子孙”可看出。C项,“如果没有祠堂文化,就不会有以后的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有秩序的爱”无中生有,与文无据。故选D。【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林徽因(节选)一九二〇年春天,林长民赴英国讲学,十六岁的林徽因跟随其父去伦敦读书。这一次远行让林徽因从此走上新的人生历程,也意味着她行将彻底地告别青涩的少女时代。自从徽因随父亲离开中国之后,就同他到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等地旅行。看过了法国巴黎的浪漫风情,去过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古罗马帝国,领略过欧洲城堡建筑的艺术与华丽,徽因真切地感受到世界的宽大,她被异国风情那些无以言说的美丽彻底征服了。原以为世间熙攘繁华莫过如此,山只是山,水也只是水,人亦只是人。可当林徽因赏阅过各国不同的风物人情,参观过风格迥异的建筑之后,她就再也不能停止对建筑业的追求。游览各国,林徽因体会最深的就是建筑震撼心灵的力量。一直惊叹造物主是何等的神奇,可以将自然山水装扮得那般圣洁和至美。平日里,我们总是太沉迷于繁琐的名利,而忽略了人生除了浮名还有太多的美好值得留恋。比如世间旖旎的风光,万古不变的青山,滔滔不尽的江水。这种干净、这种大美,成了每个人心中至高的信仰,搁在最神圣的角落,不轻易与人言说。后来,林徽因嫁给了梁思成,两个人一起攻读建筑学,相濡以沫走过风雨人生。读过她《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人,或许都会以为,林徽因应该是个诗情柔弱的女子。在她生命中,爱情应该高过事业。然而,她竟是一个高旷女子,她执著于事业,觉得事业的成就远比小儿女的情感要豁达。所以她将自己的一生都交付给了事业,哪怕到最后病痛缠身,亦不曾有过丝毫的放弃。面对感情,她却多了一份清醒。一九二○年九月,林徽因以优异成绩考入圣玛莉学院学习。在英国,林徽因也经常加入到父亲的各种应酬中,她以女主人的角色接待许多文化名流,这对于她后来的文字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她不是普通的小家碧玉,在屋里翻读几本书,就开始闭门造车。她领略过名山大川,结识过许多著名史家学者,所以她在文坛上的起步高于其他女作家。伦敦的天气仿佛永远只有好坏两极。春夏之际,太阳明媚而艳丽。垂柳柔柔的枝条在风中软软地飘荡,星星点点的野花点缀着青葱绵密的草坪,一切都有着鲜明的色彩,一切都充满了勃勃的生机。这时节,徽因总爱跟着女房东一同外出。女房东是一位建筑师,徽因常和她一道出去写生、作画。她最爱去的地方是剑桥一带,那里有画不完的各种建筑和景致。徽因拿着一本书,坐在草坪上,四下望去,皇家教堂富丽庄严,皇家学院散发着宁静、幽雅的气息,“三一学院”图书楼上,拜伦雕像风神潇洒地凝视着遥远的天际。在国内,徽因随着家庭的搬迁,南来北往走过许多地方,出国后跟着父亲也到过一些城市。可只有在这里,在尽情领略了英国剑桥脱尽尘埃的景色后,她才恍然觉察,那无边青青的碧草、潺潺奔涌的流水、窈窕玲珑的睡莲、明艳灿烂的朝晖晚霞,好像可以随着空气、星光一起渗透进人的灵魂。她想起小时候住在祖父家,看过好多宋元名家的山水画。那时她不明白,为什么那些画卷上,总是画着那么雄奇的山川,那豆大的房舍和米粒大小的人物。如今她懂了,人在自然的怀抱里真是很小,小到只想变成一株草、一朵花、一滴露珠。在与女房东的交谈中,徽因知道了建筑师与盖房子的人的区别,懂得了建筑与艺术密不可分。以这样的眼光再去回想她在国内国外看过的庙宇和殿堂,果然就对这些建筑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从这时起,徽因萌生出了对未来事业的朦胧愿望。(根据白落梅《林徽因》、张清平《林徽因传》编写)【相关链接】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曾参与国徽设计和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改造传统景泰蓝,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林徽因离开中国后,跟随父亲到法国、德国等地旅游,领略了异国独特的风光,参观了各国风格迥异的建筑。B.林徽因一生热爱建筑学,常与作为建筑师的女房东一起去写生、作画,从而懂得了建筑师与盖房子的人的区别。C.小时候林徽因在祖父家看许多宋元名家山水画时,不明白画上山川那么大而房屋与人物那么小的原因,从而对建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D.林徽因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和我国第一位著名女性建筑学家,为民族及国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林徽因跟随其父远行去伦敦读书而让她从此走上新的人生历程,这也意味着她行将彻底地告别青涩的少女时代。B.林徽因游览各国期间,体会最深的就是建筑震撼心灵的力量,建筑师将山水装饰得如此圣洁和至美,常令她惊叹。C.林徽因在《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表现出她诗情柔弱的一面,在生活中,她却执着于事业,并不看重儿女私情,对感情始终保持清醒。D.林徽因经常参与父亲的各种应酬,领略过名山大川,结识过许多著名史家学者,因而她在文坛上的起步高于其他女作家。E.剑桥一带的各种建筑和景致对林徽因影响很大,在这里,她感受到皇家教堂散发的宁静、优雅的气息,领略了美丽的风景。6.结合文本内容归纳林徽因建筑上取得的成就与哪些因素密切相关。参考答案:4.C

5.AD

6.①游览了许多国家,建筑带给她心灵震撼。②和丈夫相濡以沫的建筑人生。③环境熏陶,祖父家耳濡目染,女房东的教诲。4.试题分析:C项对应信息在第八段的开头部分和第九段,由第八段“那时她不明白,为什么那些画卷上,……如今她懂了,人在自然的怀抱里真是很小,小到只想变成一株草、一朵花、一滴露珠”可知,回忆在祖父家的事情是为了说明林徽因在英国期间领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思想认识得到了成长;由第九段“从这时起,徽因萌生出了对未来事业的朦胧愿望”,可知对建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在英国学习期间,并不是在祖父家的时候。5.试题分析:B项“建筑师将山水装饰得如此圣洁和至美”不当。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开头部分,点睛:本题考查对传记中的重要信息进行筛选和整合归纳概括的能力,这一考点是传记类文本阅读的必考考点。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词,确定答题区间,然后仔细阅读相应文本,依据关键词筛选出相关信息,最后归纳整合得出答案。本题考查的是林徽因在建筑上取得成就的因素,解答时就要通读全文,筛选出影响林徽因从事建筑行业的有利因素,然后分点归纳。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②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21.材料①表现出孔子__________的精神。材料②中“恒心”的含义是__________。22.孟子的观点与孔子有何不同?参考答案:21.

(1).①安贫乐道

(2).②坚定的仁义之心

22.①孔子认为能否坚守道义与贫富无关,坚守道义是一种主观精神。②孟子肯定了士这一阶层在坚守道义上的杰出表现,但认为对于平民而言,如果没有物质财富作客观保障,是很难做到坚守道义的。【21题详解】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要疏通文本的大致含义,结合题干要求抓中心句段,再结合作者的观点,做出概括归纳。本题(1)中,可结合“乐”上下句的具体意境分析其内涵,“饭疏食,饮水”体现了生活的艰难;“曲肱而枕之”体现出了道德修养,坚定的信念;“富贵”如“浮云”体现了孔子对仁的追求。有一种苦中作乐,安贫乐道的精神。(2)中,文意为:没有固定的资产而有一定的道德水准,只有士人才能做到.一般的民众,只要没有固定的资产,便没有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一旦他们没有固定的道德标准,便会放荡无耻,无恶不作。是由“士”而“民”,强调的是治理国家,为政的道理,要有坚定的仁义之心。【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对比阅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解答此类题目,要疏通文本的大致含义,结合题干要求抓中心句段,再结合作者的观点,做出概括归纳。材料一中由“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知孔子坚守道义与贫富无关,坚守道义是一种主观精神,更加注重“我”的主观感受。材料二中由“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知,孟子肯定了士这一阶层在坚守道义上的杰出表现;由“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知,孟子认为对于平民而言,如果没有物质财富作客观保障,是很难做到坚守道义的,故治理国家,为政的道理,要有坚定的仁义之心。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彭时,字纯道,安福人。正统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明年,令入阁预机务。闻继母忧,力辞,不允,乃拜命。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天顺元年,帝坐文华殿召见时,曰:“汝非肤所擢状元乎?”时顿首。明日仍命入阁,兼翰林院学士。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帝爱时风度,选庶吉士,命贤尽用北人,南人必若时者方可。贤以语时。俄中官牛玉宣旨,时谓玉曰:“南士出时上者不少,何可抑之。”已,选十五人,南六人与焉。门达构贤,帝惑之,曰:“去贤,行专用时矣。”或传其语,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且曰:“贤去,时不得独留。”语闻,帝意乃解。五年,得疾在告。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免朝参。是冬,无雪。疏言:“光禄寺采办,各城门抽分,掊克不堪。而献珍珠宝石者,倍估增直,渔竭帑藏。乞革其弊,以惠小民。”帝优诏褒纳。畿辅、山东、河南旱,京师米贵,请发仓储五十万石平粜。并从之。时以旧臣见倚重,遇事争执无所避。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时颇怀忧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燕居无情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节选自《明史·彭时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时/颇怀忧/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B.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时/颇怀忧/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C.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时颇怀忧/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D.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时颇怀忧/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继母忧,文中是指遭遇继母的丧事,表达同样意思的词语还有“丁内艰”。B.释褐,指脱去平民衣服,比喻开始做官。也指进士及第授予官职。C.顿首是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即举起,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D.光禄寺是和“大理寺”等并列的五寺主要掌管祭祀朝会宴席酒醴之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彭时刚正不阿。他并没有因为皇上信任李贤而阿谀奉承反而与他直言争辩,有时甚至变了脸色。B.彭时唯才是用。在选拔官吏时,皇帝要求他选用北人任庶吉土,他认为不可压制有才能的南人。C.彭时心系百姓。京城附近、山东、河南遭遇旱灾,京城米价昂贵他请求打开粮仓平价卖粮。D.彭时持正修身。他退朝后不与子弟谈论政事,选拔举荐时绝不让被荐者知晓闲居时绝不懒散。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2)或传其语,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参考答案:10.D

11.A

12.B

13.(1)李贤刚开始时有点不高兴,时间长了也就佩服他诚实正直,说:“彭公是真正的君子。”(2)有人将这话传给彭时,彭时惊惧地说:“李公有经世济国之才,怎可罢免让他离去?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可用排除法。原句译文:而那时候皇上在政事上懒惰松懈,彭时很担扰。彭时在朝为官三十年,孜孜不倦为国效劳,力持公正,保全大局,办完公事回来后从不对子弟谈论政事。有什么论奏和推荐,都不让当事人知道。“时颇怀忧”中的“时”是这句话的主语,不能断开,排除AB项;“持正存大体”语意相连,不可断开,排除C项,故选D。【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A项,“丁内艰”旧时遭母丧称“内艰”,不是“继母”。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B项,“在选拔官吏时,皇帝要求他选用北人任庶吉土”错,原文“帝爱时风度,选庶吉士,命贤尽用北人,南人必若时者方可。贤以语时。俄中官牛玉宣旨,时谓玉曰:‘南士出时上者不少,何可抑之。’已,选十五人,南六人与焉”,可见皇帝是命令“李贤”选庶吉士,而不是“李时”。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关键词有:忤,忤逆,这里是不高兴;服,佩服;谅直,诚实正直。或,有人;矍然,惊惧的样子;经济,经世济国;去,使动用法,让……离开。【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彭时,字纯道,安福人。正统十三年中第一名进士,被授予修撰。第二年,令彭时入阁参预机务。得知继母去世,彭时极力推辞,皇上不允,他这才受命。当官一年多即参预大政,这还是前所未有的事。景泰元年,因战事略微停止,得以请准服完三年之丧。但也因此忤逆了皇上。服丧期满后,命令在翰林院供职,不再参与内阁事务。天顺元年,皇上坐在文华殿召见彭时,说:“你不是朕所提拔的状元吗?”彭时叩头。第二天皇上仍命他入阁,兼翰林院学士。而皇上正倾向于任用李贤,多次单独召见李贤谈话。李贤推重彭时,退朝后一定向他咨询。彭时常常引用义理争辩可行与否,有时甚至变了脸色。李贤刚开始时有点不高兴,时间长了也就佩服他的诚恳正直,说:“彭公是真正的君子呀。”皇上喜欢彭时的风度,选他为庶吉士,命令李贤全部任用北方人,南方人一定要像彭时那样,才可任用。李贤对彭时说起这事。不久宦官牛玉宣读圣旨,彭时对牛玉说:“南方士人中超过我的不少,怎能压制他们?”不久,选了十五人,南方人有六个在其中。门达陷害李贤,皇上为此困惑,说:“罢免李贤,那将专用彭时了。”有人传出这句话,彭时很吃惊地说:“李公有经世济国之才,怎可罢去?”于是极力为李贤申辩。并说:“如果李贤被罢去,彭时不能独留。”皇上听到这话,罢免李贤的想法就消除了。五年,他因患病请假。过了三个月,皇上催他到内阁办公,免去他上朝参拜。这年冬,没有下雪。彭时上疏说:“光禄寺采办,各个城门抽税,搜刮民财到了百姓不能忍受的地步。而献上珍珠宝石的人,又加倍提高它的价值,掠取国库财物。请革除这些弊端,使百姓得到恩惠。”皇上发布嘉奖的诏书褒奖他,并采纳了他的建议。畿辅、山东、河南干旱,京师米贵,他请求打开粮仓将储存的五十万石粮评价卖出。皇上都听从了。彭时以旧臣受到倚重,遇有事情他都极力争执,毫不回避。而那时候皇上在政事上懒惰松懈,彭时很担扰。彭时在朝为官三十年,孜孜不倦为国效劳,力持公正,保全大局,办完公事回来后从不对子弟谈论政事。有什么论奏和推荐,都不让当事人知道。平时闲居没有萎靡不振的神情,日常生活非常俭约,没有声伎歌舞的侍奉,不合大义的东西不接受,有古大臣的风采。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①,严斥堠②,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③而案剑.则乌获④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选自《古文观止》)[注]①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燃火叫“燧”。在这里泛指军队的警戒工作。②斥堠:古代用来嘹望敌情的土堡,这里指放哨、嘹望。③袒裼:tǎnxī,脱去上衣露出身体。④乌获:古代大力士。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瞬:正视B.邓艾缒兵于蜀中

缒:系在绳子上放下去C.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支:应付

D.使之狎而堕其中

狎:轻视,忽视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A.夫惟义可以怒士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B.怒不尽则有余勇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C.知理而后可以举兵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D.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阐述“养士”的用兵之术的一组是

①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②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③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④小胜益急,小挫益厉。

⑤用人不尽其所欲为。

⑥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④⑤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蕴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作者认为“凡兵上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气,才能百战不殆;逐“利”的战争,即使一时不为所害,但从长远看,会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B.作者认为,“兵有长短,敌我一也”,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为将者要避实击虚,用我方的长处,与敌人对抗,将我方的短处,隐蔽起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

C.文章结尾,作者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了物质准备的重要性:手中有武器,遇到猛虎也敢斗;手中无武器,见了壁虎之类的小虫,也会吓得脸青眼黑,唯恐避之不及。D.文章以“为将之道,当先治心”为全篇纲领,先后提出多条用兵意见。全文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文笔洗练,又多用排比与对偶,增强了气势;而战例和设喻的插入,又增强了形象感和说服力。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3分)

(2)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2分)

(3)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3分)参考答案:9.A(瞬:眨眼)10.C(A用,介词/因为,介词B就,连词,表假设/却,连词,表转折C不译,连词,表顺承D不译,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11.C(①说的是“治心”的用兵之术,②说的是“审势”的用兵之术,⑥说的是“守备”的用兵之术。)

13.(8分)①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战士也不厌恶打仗。这就是黄帝的军队经历了七十次战斗也不懈怠的原因。(“虽”、“之所以”各1分,大意1分。)②明白道理就不会屈服,了解形势就不会丧气,懂得节制就不会困窘。(“沮”0.5分,“穷”0.5分,大意1分。)③要是头戴着盔,身穿铠甲,靠着武器睡觉,那小童也敢弯弓射杀他了。(“冠胄衣甲”、“兵”各1分,大意1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以“典丽的辞句”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可适当增减词语,但不能增减信息,改变原意)(5分)散文的美,不在于你能写出多少旁征博引的故事,亦不在于多少典丽的辞句,而在于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典丽的辞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