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穆家峪中学2022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陶孟和的理想之劫岳南陏孟和21岁赴英国求学,专攻社会学和经济学。在留学期间,受韦伯与萧伯纳等人影响,撰写了《中国乡村与城镇生活》一书,于1915年在伦敦出版。该著作的问世,成为中国社会学的开山之作,此时陶孟和二十七岁。1926年2月,陶孟和组建社会调查所,任所长,这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社会学研究机构之一。社会调查所成立后,开展研究了中国近代经济史、政治制度、经济理论、劳动问题、人口问题、统计等十多类科目,在学术上为社会改革提供依据。社会调查所还创办了《社会科学杂志》,这是国内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创举。1931年,陶孟和与林颂河撰写了《中国之工业与劳工》一文,提交在荷兰海牙召开的世界社会经济会议。同年,陶孟和又撰写了《中国劳工生活程度》一文送交在上海举行的太平洋国际学会第四次会议。以后此项国际学术交流继续不断,社会调查所的成就蜚声海外。抗战期间,陶孟和带领社会科学研究所全体人员,仍然取得了几项受到有关方面重视的研究成果,其中之一是《抗战损失研究和估计》。20世纪70年代初在中日复交谈判中,周恩来总理曾派人了解过去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做过的抗战损失估计。新中国成立后,陶孟和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尽管不再像当年那样年轻和朝气蓬勃,但仍然力图在科研事业上有所贡献。出乎意料的是,这个时候,社会学已经被当做伪科学,社会研究所到北京后即被改为学术性质和研究方向大不相同的经济研究所,整个社会学专业被取缔。这个由陶孟和顶着各方面压力一手创建、中途经过改编和重组,历尽风雨坎坷始终由陶氏掌舵达二十六年之久,且最初是以研究人民生活问题为指导方针的科研机构,就这样如一缕轻烟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一个在社会学界颇负盛名的重量級学者,最后落到学术成果无人理会,甚至连自己的专业都保不住的悲怆境地,其内心的痛苦与精神上的打击可想而知。陶孟和政治上失落,人格上遭到羞辱,内心悲郁愤懑,但身为一个立志以科学报国的知识分子,出于文化良知和对社会的责任,仍有屈原“思君念国,忧心罔极”的悲悯情怀。整风初始,满面真诚的陶孟和乘“鸣放”的东风,稀里糊涂地发表了自己的“高见”,认为“旧知识分子之未得其用……以中国干部之缺乏,有材者不用,而无材者充数,以致酿成许多混乱”。当“反右”进入高潮时,中国科学院连续开了三天大会,集中火力批判费孝通、吴景超、陈振汉、李景汉等四教授的“恢复资产阶级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政治阴谋”。会议由郭沫若主持,许多所谓的科学文化界名流都加入了这个把对方“批倒批臭”的运动行列。就在各色人等怀着不同目的纷纷登台声嘶力竭地大加鞭挞时,素不习惯在大会上发言的陶孟和又出人意料地报名登台发言,他一张口就令众人大吃一惊。他说:“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们相互间的关系和社会的进步,依靠的是友爱,而不是仇恨,知识分子应发挥他们的作用,而不应受到敌视。”最后,陶孟和脸色铁青地大声疾呼反右斗争对知识分子是一场浩劫!”——后来在社会上兴行和广为流传的“浩劫”一词,就肇始于陶氏这次伟大而冒险的发言。1960年4月17曰,陶孟和心怀郁闷孤寂之情赴上海参加中国科学院第三次学部会议,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经抢救医治无效不幸去世,终年七十二岁。(节选自《名人传记》)相关链接①陶孟和(1888—1960),著名社会学家,一个将“社会”变成了“学”的人,是中国社会调查运动兴起的开拓者,为中国社会调查运动的兴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五四运动前一年,陶孟和在《新青年》上撰文倡导“社会调查”,宣称:“我向来抱着一种宏愿,要把中国社会的各方面,全调查一番,一则可以知道吾国社会的好处,例如家庭生活种种事情,婚丧祭祀种种制度,凡是使人民全体生活良善之点,皆应保存;二则可以寻出吾国社会上种种凡是使人民不得其所,或阻害人民发达之点,当讲求改良的方法。”(节选自《名人传记》)②陶孟和一生中克己奉公,廉洁自律。妻子沈性仁在抗战时逝世于兰州。陶孟和身边一直无亲人。女儿陶维正、陶维大远在美国,儿子陶渝生是大连石油所(后改称化学物理所)的研究人员,他从未要求予以照顾调来北京工作。陶孟和逝世后,儿子陶渝生遵照父亲生前的遗愿,将其全部图书赠给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留下的18000余元捐赠给了中关村小学和科学院幼儿园作办学费用,一切家具赠送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后发送到灾区救济灾民。(节选自《百度百科》)(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陶孟和留学回国后,积、极进行社会调査,广泛开展社会研究。《社会科学杂志》的创办更是让由他组建的社会调查所蜚声海外。B.周恩来总理在和日本进行外交谈判时,派人了解陶孟和做的《抗战损失研究和估计》。这件事说明陶孟和在抗战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预见性和现实意义。C.陶孟和就任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后,失去了年轻时的朝气蓬勃,社会研究上也乏善可陈,这直接导致了由他掌舵的社会研究所被整改,社会学专业被取缔。D.正是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感让素不习惯在大会上发言的陶孟和在极具声势的“反右”批判大会上冒险发出了“反右斗争对知识分子是一场浩劫”的疾呼。陶孟和年轻时怀抱“社会调查”救国的理想,组建研究机构,创办研究刊物,积极参加国际交流,苦心经营,让中国社会学研究的影响逐步扩大,为中国社会调查运动的兴起做出了巨大贡献。(2)作为中国社会学的开创者,陶孟和有哪些突出的成就? (6分)(3)作为“一个立志以科学报国的知识分子”,陶孟和身上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结合文章及相关链接材料概括分析。 (6分)(4)题目“陶孟和的理想之劫”凝练准确地概括了陶孟和的一生。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8分)参考答案:(1)(5分)ED(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C不给分。)(2)(6分)①留学期间,27岁的他撰写了中国社会学的开山之作《中国乡村与城镇生活》。②组建社会调查所,创办了《社会科学杂志》。通过社会调查为社会改革提供依据。③撰写《中国之工业与劳工》和《中国劳工生活程度》并提交国际学术交流会,让社会调查所的成就蜚声海外。④抗战期间带领社会科学研宄所成员坚持科研,并写出《抗战损失研宄和估计》,为战后外交谈判提供资料。(每点2分,答够3点给满分)(3)(6分)①立志报国,坚定践行。五四运动前一年,陶孟和在《新青年》上撰文发出了自己“社会调查”救国的宏愿。留学回国后积极践行自己的理想,取得了巨大的成就。②坚守良知,力扛责任。当他的科学研宄不被接受,理想遭遇挫折,人格上遭到羞辱,内心悲郁愤懑的时候,仍然时时为国家的科研事业担忧,在批判大会上为知识分子同仁冒险呐喊。③克己奉公,廉洁自律。不为儿子说情,死后捐款捐物捐书。(每点2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4)(8分)同意。题目“陶孟和的理想之劫”凝练准确地概括了他怀抱“社会调查”救国的理想,他坚定推进社会学研宄,取得巨大成就,后来学术成果无人理会,研宄机构无声无息消失,最后心怀郁闷,孤寂而亡。①他早年赴英国学习社会学,怀抱用“社会调查”改良中国社会的宏大理想。②在坚定理想的引领下,他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组建社会调查所,创办《社会科学杂志》,主动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为中国社会学的开创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③就任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后,正当他力图在科研事业上有所贡献时,却意外遭遇学术成果无人理会、研宄机构被改变的劫难,最终因理想无法实现郁闷孤寂而亡。(观点2分,理由每点2分)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本题实质是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需要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这类题目通常要注意筛选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归纳出观点,并举出文中的具体例子加以分析论证。如本题,要作出答案,其实只要注意文本的开头和结尾处的叙写,加上正文中的有关作者自身的例子,加以归纳即可得出答案。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4)试题分析:这解答此类题目,有三个要求,一是正确解读文本内容并能够加以分析,二是要联系社会现实,做出自己的评价,三是要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合理规范阐述,必须对这些认识进行综合提炼整合,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但观点必须正确,之后,必须援引文本里的事实、细节对传主与传者的立场态度进行有条理的解读,然后再把这些解读的结论与自己所能联系的事实结合起来分析即可。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宇宙无穷极的能量,因为有了秩序,我们才能看到银河的运转、星汉的灿烂。那失序的星辰,燃烧着、挟持着陨石和尘沙,在大穹拖着光亮的尾巴,消逝到永夜的黑暗中去。宇宙,即时空,不只是一个物质的概念,它同样是人类理性之源,甚至它便是理性本身。人类的悟性,那不待逻辑、实证的睿智,正是冥冥中理性的启示。当它体现了宇宙的秩序时,这睿智便具有了不朽的生命,瓜瓞绵绵、不绝如缕地从远古延伸到今天。
②“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天地之大美,四时之更嬗,万物之荣枯,皆由“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庄子?知北游》)的自在之物——理性之源所使然。人类对它的了解甚微,我们除了表示敬畏与虔诚而外,根本无力改变宇宙的大规律。对天地之大美,我们能够奉上的也只是无限的赞叹。
③人类自身便是宇宙秩序的一部分。当人文未开时,人类懵懂地生活于自然状态,那时的顺应是天生的,不假意志的,这便构成了“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的境界。人类的智慧渐渐增长,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并竭力想表现其自身时,这“间间小智”便会与宇宙的“闲闲大智”相龃龉、相矛盾,人类的一切过错在于违拗宇宙的大智慧。古哲强调“天人合一”,意在指出人类背离这根本规律的危机。
④古希腊先哲柏拉图以为万有乃永恒理念的临摹品,艺术则应为临摹品之临摹品。这种观念不只为新潮、前卫的艺术家们拒绝,为浪漫主义的艺术家们嘲讽,甚至连古典主义大师都以为柏拉图不免有冬烘先生之嫌。其实,在我看来,只要我们在参选先贤妙论时,不要胶柱鼓瑟、作茧自缚,我们是可以从中得到十分有益的启示的。它不会抑制你独特的创造力,也不会束缚你心灵自由的张力,相反,它会使我们过于偏执的理念归于平和,从而去创造符合天地大美的作品。
⑤宇宙的大美,根本来源于它的秩序;社会的大美,同样来源于社会的契约——秩序;艺术的大美,也离不开美学的大限——秩序。一切失序的,便是毁灭着的如彗星、凋谢着的如残荷、死亡着的如骸骨。艺术家有时也表现残荷之类,那是对秩序的怀恋,包含着蓄芳待来年的企盼。
⑥然而,倘有艺术家一定要与秩序为仇寇,以脏乱怪丑为追逐,则自古有逐臭之夫、舐痔之徒,有怪力乱神之辈。那也是一种存在,不过它们不是美的所在。
⑦秩序的标志是纯粹、明确、简捷。如狄拉克之物理学公式、如开普勒之天体学阐释、如八大山人水墨画之美奂,那都是天人合一的典范。这儿是“天人本无二”的至高境界,人类的睿智至此,也就是一种回归,返璞归真,复归于朴,复归于无极,复归于婴儿。
⑧“我就是上帝”,毕加索,你不觉得有些出语不逊吗?14.下列有关“秩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银河运转,星汉灿烂,四时更嬗,万物枯荣,皆因有序。B.脏乱怪丑的存在,是合理的秩序,尽管它们不是美的所在。C.秩序是宇宙、社会、艺术等一切大美之所在。D.纯粹、明确、简捷,是秩序的标志,也是人类睿智的回归。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宇宙是理性之源。当人类顺应宇宙的秩序并竭力表现自身时,人类便成了秩序。B.古哲强调“天人合一”,意在指出人类背离这根本规律的危机。C.先贤妙论使后人过于偏执的理念归于平和,从而创造出大美的作品。D.残荷是失序的东西,它不是美之所在,艺术家表现它,是为了怀念和期盼秩序。16.作者为什么认为毕加索“有些语出不逊”?请结合本文观点加以阐述。(3分)
参考答案:14.B15.A16.①作者认为对天地之大美,人类只能是赞叹,对宇宙之规律,人类只能是顺应。②当人类竭力想表现自身,违拗宇宙大智慧时,人类就偏执了。③毕加索说“我就是上帝”,有违于“秩序”,背离了规律。在这个意义上,作者说他“语出不逊”,是有道理的。(每点1分)3.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淡之美李国文①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②一个年轻的女孩子,从你眼前走过,虽是惊鸿一瞥,但她那淡淡的妆,更接近于本色和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风,就会给人留下一种纯净的感觉。如果浓妆艳抹的话,除了这个女孩表面上的光丽之外,就不大会产生更多的有韵味的遐想了。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物无声,容易被人接受。③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展现在你眼前的自然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④水墨画,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⑤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但在一张玉版宣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意境,当然也是美。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眼前,一览无余。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留下的想象空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来,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⑥西方的油画,多浓重,每一种色彩,都惟恐不突出地表现自己,而中国的水墨画,则以淡见长,能省一笔,决不赘语,所谓“惜墨如金”者也。⑦一般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⑧咖啡是浓的,从色泽到给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以强烈为主调。茶则是淡的了,尤其新摘的龙井,就更淡了。一杯在手,嫩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透明,那种感官的怡悦,心胸的熨帖,腋下似有风生的惬意,也非笔墨所能形容。所以,咖啡和茶,是无法加以比较的。⑨但是,若我而言,宁可倾向于淡。强劲持久的兴奋,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⑩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浓是一种生存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因人而异,是不能简单地以是或非来判断的,我呢,觉得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⑾因此,持浓烈人生哲学者,自然是积极主义了;但执恬淡生活观者,也不能说是消极主义。奋斗者可敬,进取者可钦,所向披靡者可佩,热烈拥抱生活者可亲;但是,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也未始不是又一种的积极。⑿一个人活在这个世上,不管你是举足轻重的大人物,还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只要有人存在于你的周围,你就会成为坐标中的一个点,而这个点必然有着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于是,这就构成了家庭、邻里、单位、社会中的各式各样繁复的感情关系。⒀夫妻也好,儿女也好,亲戚、朋友也好,邻居、同事也好,你把你在这个坐标系上的点,看得浓一点,你的感情负担自然也就重;看得淡一点,你也许可以洒脱些、轻松些。譬如交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像水一样地淡然相处,无昵无隙,彼此更怡洽些。太浓烈了,便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⒁尤其落到头上,一旦要给自己画一张什么图画时,倒是宁可淡一点的好。⒂物质的欲望,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大概是与生俱来的。清教徒当然也无必要,但欲望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争得于市;或欲壑难填,无有穷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市。得则大欣喜,大快活;不得则大懊丧,大失落。其实,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的话,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够淡然处之,而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⒃淡之美,某种程度近乎古人所说的禅,而那些禅偈中所展示的智慧,实际上是在追求这种淡之美的境界。⒄人处在世,求淡之美,得禅趣,不亦乐乎?(有删改)7、本文是写人生之“淡”,但文章的②、③段,却从淡妆的女孩、自然的西湖说起,除起到引出话题的作用外,作者主要想告诉我们
。(2分)8、第⑤段,作者说“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这样说的原因是
。(3分)9、根据第⑾段内容,请分析“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也未始不是又一种的积极”这句话的含义。(3分)10、第⒂段的划线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什么?11、下列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6分)A、第⑨段在文中是一个总结段,主要是对上文咖啡的浓香和龙井的清淡比较作总结。B、作者认为,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的本能欲望是应该抑制的,要像清教徒学习。C、文中由淡妆之美谈到自然、艺术、直至人的生活,委婉地表达了淡之美无处不在。D、中国画与西方的油画不同,中国画都是以淡见长,而西方的油画则是色彩浓重的。E、第⒁段“自画像”是指作者设想自己给自己画的像时,像水墨画一样,淡一点好。F、文风平和,娓娓道来,以平等的交谈态度,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不强迫别人接受。12、本文多处对比,淡妆与浓妆、水墨画与油画、茶与咖啡,但并没有因褒“淡”而贬“浓”,也写了“浓”的种种好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并请欣赏这样写的好处。(4分)参考答案:7、“淡”是一种本色的美、自然的美,比浓妆之美,更容易被人接受。(2分)8、因为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大片的留白,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观众可以根撂自己的体会进行再发挥、再创造。(3分)9、含义是:执恬淡生活观者同样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其积极表现在以从容、自如、审慎而不甘于凡庸的精神面貌对待人生。(3分)10、运用排比的手法,——揭示出欲望膨胀者的丑陋行为和阴暗心理,气势充沛,行文酣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批判情感。(2分)11、CF(A是过渡段,过渡到谈人生之淡;B作者反对做清教徒;D中国画也有色彩浓重的;E“自画像”不是真指画像,而是指作者的精神思想的外在体现)(6分)12、因为“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只是作者个人的看法,而生活中既有淡之美,也有浓之美,各有各的长处。好处是:表达自己观点,不排斥其他观点,显得思维周密,合倩合理,潜藏一种说服的力量;另外,以“浓”的张扬之特性对比“淡”,更能突出“淡”的清雅之美。(4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选出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参考答案:C[解析]A项,停止/罢了。B项,横渡/隔绝。C项,都是助词,帮助停顿、判断。D项,连词,转折关系/连词,承接关系。
略5.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5.下面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乃去舍市傍
离开
B.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教化C.既学而归,孟母方绩
纺织
D.宁能衣其夫子
衣服6.下面每组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不一致的一组是
A.①孟母以刀断其织
②彼姝者子,何以告之B.①是不免于厮役
②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C.①何以异于织绩而食
②明于姑母之道D.①既学而归,孟母方绩
②孟子惧而问其故7.下面事件能够体现孟母善教的一组是
①徙舍学宫之傍
②孟母以刀断其织
③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
④妇辞孟母而求去
⑤孟子谢,遂留其妇
⑥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8.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孟母两次迁徙住处,主要是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B.儿子学习回来,孟母用断织打比方来劝告孟子学不可废,否则后患无穷。C.孟子因为自己的妻子在家里穿衣不够严整,所以非常不高兴,于是他就离家外出了。D.孟母对孟子讲明道理,使孟子醒悟过来,于是他留住了自请离去的妻子。
9.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Ks5u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2)翻译下面句子(6分)
①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3分)②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3分)
参考答案:5.【文言实词】D(衣:此处作动词用,作“穿衣”解。)6.【文言虚词】
C(介词,与、同/介词,对于;A.都是介词,解作“用”;B都是代词,解作“此、这”。D都是连词,表顺承关系。)7.【信息筛选】
C(④孟子妻子因孟子不高兴而请求离去,不能体现孟母善教。⑥是孟母迁居到市场附近后,孩子游戏的内容,也不能体现孟母善教。)8.【内容归纳】C(不是在家里,而是在内室,孟子也不是离家外出,而只是没有进入内室。)9.【断句与翻译】(10分)(1)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4分。每错、漏3处扣1分,扣完为止。](2)①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求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
[3分。“立名”1分;“广知”1分;大意1分。]
②女的会因为这样而荒废求生的本领,男的就会不修道德,就算不成为窃贼盗匪,也会成为别人的奴役了。[3分“废”1分;“堕”1分;判断句式1分。]【参考译文】Ks5u(鲁国)邹邑人孟轲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一片)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领着孟子)离开了这里,迁住在了(一处)集市的近旁。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应该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就)再次把家迁到了一个公学学校的旁边。(这时)小孟子所学玩的,才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到:“(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带着)儿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长久)把家安在了这里。等孟子长大成人,(便很顺利地)学(精)了《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六艺(的学问),最终成就了儒家大师的大名。(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赠送给你呢!”说的就是这件事啊!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假如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女子若失去她赖以生存的的技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不是去做小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向你禀告呢!”说的就是这件事啊!孟子娶妻以后,有一次刚进入内室,他的妻子裸着身体在屋里。孟子不高兴,于是离开不再进去。他的妻子向孟子的母亲告别要求离去,说:‘我听说夫妇之间的规矩,在洞房里可以不遵守。现在我在卧室偷懒,而丈夫见到我勃然大怒,是把我当成客人了。做女人的规矩,有不住在别人家里。请让我回到父母家中。’孟母于是叫来孟子对他说:‘礼节说,将要进入大门,要问一下谁在里边,这是表示尊敬;将要进入厅堂,声音一定要响亮,这是表示通知了人家;将要进入屋子,眼睛一定要向下看,表示担心撞上人有尴尬的时候。如今你不遵守礼节却责怪别人没有礼节,不是(和圣人)差得太远了吗?’孟子于是道歉,于是挽留他的妻子.君子说:孟母懂得礼节而且清楚如何处理婆媳之间的关系。”
略6.
参考答案:9.C(“备”:详备,周到)10.A(A,都是助词,提宾的标志;B,分别为音节助词和代词;C,分别为副词”将要”和让步连词“尚且”;D,分别为疑问副词“怎么”和疑问代词“什么”)11.A(根本原因是”与民(者)不若其身”,有亡国之忧)12.参考答案:(1)庄公的德行配得上做人们的君主,他的声威使诸侯顺服。评分标准:3分,关键词“宜”“君人”“服”各1分。大意对即可。
(2)参考答案:从此以后昭公改变了自己的心志和作为,安守正义,实行正道,不到二年,他的美好声誉就传遍宋国。评分标准:3分,关键词“操”“安”、句式“美闻于宋”各1分。大意对即可。
(3)参考答案:是为了您出逃的时候,路上饥渴而储备的。评分标准:3分,关键词“亡”“道”、省略成份“储备”各1分。大意对即可。13.参考答案:郭君灭亡是因为他“喜道谀而恶至言”(2分)而且始终不醒悟,不悔改。(2分)评分标准:4分,两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大意对即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使用下面的四个词语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不超过60字)(4分)荷塘暖阳涟漪沉醉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风吹起了远处水面的涟漪,暖阳照射在星星般的荷花上,小鸟在枝头欢悦地唱着歌,漫步者沉醉在荷塘的美景之中了。(串联起四个词语1分,写成一段描写性文字1分,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各1分,超过字数扣1分)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他是我大伯的老邻居,大伯有几个孩子,谁几岁,谁的性格怎样,他都
。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电力工程项目居间代理佣金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电子商业买卖合同模板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工地钢管外架施工环保设施设计与安装承包合同3篇
- 白叶2025版离婚协议中共同财产分割及子女抚养费用支付合同二零二五年度3篇
- 二零二五版30天退换租免佣租赁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生活垃圾收运一体化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神东派遣工权益同工同酬合同3篇
- 2025年度彩钢围挡施工及租赁一体化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模型构建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钢筋产品研发与技术转移合同3篇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讲稿专家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大讲堂之第一讲: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理论
- 《商务沟通-策略、方法与案例》课件 第一章 商务沟通概论
- 广西《乳腺X射线数字化体层摄影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编制说明
- 风筝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
- 吉利汽车集团总部机构设置、岗位编制
- 矿山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课例)
- 词性转换清单-2024届高考英语外研版(2019)必修第一二三册
- GB/T 44670-2024殡仪馆职工安全防护通用要求
- 安徽省合肥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含答案)
- 合同债务人变更协议书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