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贡川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贡川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贡川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贡川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贡川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贡川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人们往往会讴歌“企业家精神”,但却排斥“自利”,殊不知两者是密切相关的。企业家精神很大程度上是自利驱动的,当一个人不能从自己的行动中获得回报时,他就难有激励去发挥自己的才能,鼓励企业家精神就要肯定人的自利。②人都是想改善自己的境遇,企业家当然也不例外。个体的自利动机既有可能是想赢得他人的尊重,也有可能就是想多赚钱,我们不能对这两种“动机”加以区分,事实上也是难以加以区分的。不同的自利动机都有可能促成个体发挥企业家才能。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企业家,不能看他的动机,而要看他是不是敢于承担风险,具有创造性和判断力等等。③在合法的前提下,企业家越是自利,越有可能发挥才能。市场竞争促使企业家努力服务好消费者,只有这样,企业家才能赢利。市场经济的奥妙,就是使得企业家在追求自利的过程中实现公共利益。这也是斯密说的“看不见的手”。既然企业家为他人创造了财富,那么有机会获取利润回报也是自然而然的。④从广义上说,“利他”也是一种“自利”,因为利他也是使自己得到更大满足的一种方式。因此,我们大可不必关心企业家的动机究竟是自利的还是利他的,而是要关心企业家的行为是不是符合正当的规则。正当的规则保障企业家在不违法的情况下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是“自利产生公共利益”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那种最有利于他人的行为也是最有利于自己的,这种最有利于自己的行为被越来越多的人模仿,便成为规则。货币、语言和法律都是这样产生的。这些规则协调个体的行动,把无数个体的自利行为结合在一起,构成社会。⑤在这些正义的规则中,一个重要的规则是“产权制度”。企业家精神必须在产权制度上得到体现,实际上,正是企业家的财产权使企业家承担风险,也获取相应的回报。假如没有人为企业的经营承担风险,那么这样的企业严格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合理的产权制度会把企业家的自利和企业的发展协调起来。假如一种制度鼓励企业家付出,但剥夺他从自己的行动中获取收益的机会,那么这种制度就会扭曲企业家的行为。⑥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企业家的创造性是经济发展的不竭源泉。肯定企业家的自利,在产权设计上保障企业家的合法收益权,会充分发挥企业家的创造性,这不仅会促进企业的发展,也会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摘编自朱海就《企业家精神与自利》)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企业家精神”完全是“自利”驱动的,两者密不可分,甚至内涵相同。B.一个人如果能从自己的行动中获得回报,就更有激励去发挥自己的才能。C.市场竞争能促使企业家努力服务好消费者,只有这样,企业家才能赢利。D.好的制度既鼓励企业家付出,也保障他从自己的行动中获取收益的机会。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门见山,选取了极具代表性的流行观点来印证作者对“企业家精神”的认识。B.文章第③段引用斯密“看不见的手”的说法,说明了市场经济的一个极其重要特点。C.文章第④段讨论“利他”与“自利”的关系,论证“自利”后才能“利他”的观点。D.文章围绕“企业家精神与自利”的论点,从“企业家精神”和“自利”两方面论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企业家精神”包括敢于承担风险、具有创造性和判断力等方面。B.“自利产生公共利益”的前提,是企业家的行为符合正当的规则。C.不能把企业家自利和企业发展协调起来的产权制度是不合理的。D.充分发挥了企业家的创造性,整个国民经济就能持续健康地发展。参考答案:1.A

2.B

3.D【1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企业家精神”完全是“自利”驱动的,表述错误,原文为“企业家精神很大程度上是自利驱动的……”范围扩大。故选A。【2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A项“选取了极具代表性的流行观点来印证作者对‘企业家精神’的认识”表述错误。不是印证,作者对流行观点进行了否定,提出相反观点:鼓励企业家精神就要肯定人的自利。C项,论证“自利”后才能“利他”的观点,表述错误。论证的是在正当规则下,“自利产生公共利益”,“成为规则”,最后构成社会。D项,“企业家精神与自利”不是论点,是论题;“从“企业家精神”和“自利”两方面论述”表述错误,只论述了“自利”对企业及企业家精神的做用和对他人社会的意义。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D项表述过于绝对。原文为“充分发挥企业家的创造性,这不仅会促进企业的发展,也会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说的是“促进”,不是“就能”。故选D。【点睛】议论类文本阅读新高考强调要整体感知,题目要体现文体特征。所以整体把握思路,筛选整合信息,不断章取义非常重要。同时注意论点和论据的对应,分清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具体做题时,基本方法是排除法。2.(16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13—16题。秋天的心林清玄①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②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辨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了,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③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④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⑤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春天时大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同一个秋天。⑥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⑦秋天的美多少带点萧瑟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⑧我也喜欢韦应物一首秋天的诗: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⑨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但是,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13.本文在开篇和接近结尾两处各引用了诗句,请分析这样写各有什么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作者笔下的“秋天的心”,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理解下面两句话的含义。(4分)(1)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作者认为“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谈谈你的理解。(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3.(4分)开篇两句诗,突出了秋天给人一种气派悠闲的感觉,引出话题。(2分)接近结尾诗,表现出秋天的清朗圆满,美丽清明,为后文作者抒发寻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的感慨作铺垫。(2分)(意思相近即可)14.(6分)秋天的心”体现在:(答出三点给6分)(1)气派悠闲之意(2)感知自然之心(3)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4)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5)谦卑的心情(6)清朗圆满,美丽清明的怀怀15.(4分)(1)汉族逐渐同化了平埔族,使他们有了“文化”,却远离了自然,平埔族后裔已经失去了感知自然、逍遥自在的心。(2分)(2)商业形态改变了人们对岁月的感知,春夏秋冬千篇一律,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2分)(意思相近即可)16.(4分)我认为这句话是有道理的。随着文化和商业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失去了感知自然的情怀,进而失去了悠闲、谦卑、清明美丽的心灵,忙忙碌碌的生活会让人们不断地脱离自然,(2分)忙碌追逐的过程中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审视自己,这样会逐渐失去自我,被社会同化。(2分)略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对孔子仁学的重新解读孔子的仁学思想始于亲,却非终于亲,这也是儒家的仁爱观念能够成为最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关键所在。孔子主张将仁爱由亲亲之情逐步向外扩展,惠及整个人类一一“泛爱众而亲仁”(《学而》);尔后再进一步将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雍也》)。为了不使“仁民”、“爱物”的思想流于空疏,孔子提出了“畏天命”(《季氏》)的观念。在孔子那里,“天命”主要被理解为一种异己的客观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人的力量所不能抗拒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畏天命”,是孔子在为人的意志自由划界。在孔子看来,要使天、人关系处于和谐顺应的状态,只有唤起人们对“天命”的敬畏之情,才不至于在“天”或“天命”面前,变得胆大包天、肆虐妄为,否则将“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当然,我们也不否认“畏天命”观念中蕴含着某些宿命论的因子。孔子认为,君子之所以“畏天命”,是因为君子“知天命”,而“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季氏》)。而“知天命”并非是指对天命有着清晰、透彻的理喻或预测,而是意味着只有知晓了何谓“天命”,即觉解到人的自由的界限,才能“不怨天、不尤人”,“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不仅感知到“天命”的存在和对人事的作用,而且还意识到这种存在和作用具有一定的神秘性,难以被人真正知晓。既然天命难知,也就自然要“畏天命”了。这是一种十分明智的态度,正是这种态度使得孔子在大自然面前具有大智若愚的圣人气象。必须指出,孔子对“天命”神秘性的认知、敬畏,并没有将其引向神秘主义。孔子从不为神秘性所囿,而是超乎寻常的理智。知“天命”之难知,并不等于天命不可知,或者放弃对天命的追问。孔子终身都在致力于学习,并且还辩证地意识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学”与“思”的目的之一就是力争达到对“天命”的“知”。孔子从未因为“畏天命”而把人引向对“天命”的单向度的依赖或畏惧,他更多地是在对“天命”的反省、审视、考问的过程中,更大程度地肯定了人在“究天人之际”中的那份主动。然而,孔子也深切感悟到:人的有限生命难以揭示无限的天命。这种推人及物的情怀,对导引今人走出“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的怪圈,具有启迪意义: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既不能只强调人类利益而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不能只注重自然保护,而完全弃人类利益于不顾。人类利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必须兼顾,但这种兼顾,又是有“重点”和“差等”的。只有这样的生态观,才不至于使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陷入尴尬的“二难”境地。20.根据文章内容,判断文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知者乐水

B.胆大包天

C.大智若愚

D.推人及物21.对文中孔子有关“天命”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天命”具有客观必然性,是不可抗拒的。B.君子“知天命”,即对天命有着清晰、透彻的理喻或预测。C.“天命”的存在及它对人和事的作用,都具有神秘性。D.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天命”难知,所以要畏惧“天命”。22.下面理解或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从“泛爱众而亲仁”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将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B.“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是因为“小人”不努力学习,没有知识,无知因而无畏。C.孔子强调了人们对“天命”的认知、敬畏和依赖,但依然没有摆脱“自然中心论”的怪圈。D.孔子的“畏天命”思想,启发我们强调人类利益时要注意保护自然,二者要平等对待。参考答案:20.C

21.B

22.A

20.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运用。大智若愚:真正才智出众的人,看来好像愚笨,不露锋芒。若:好像。才能出众的人在处理很多日常事物时显得很傻。很迟钝。很吃亏。语境是修饰“圣人气象”,搭配不当。2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的分析。对文中孔子有关“天命”含义的理解,结合文本内容“而‘知天命’并非是指对天命有着清晰、透彻的理喻或预测,而是意味着只有知晓了何谓‘命’”,“有着清晰、透彻的理喻或预测”错误。22.试题分析:B项“‘小人’不努力学习,没有知识,无知者无畏”于文无据。C项据第五段首句“这种推人及物的情怀,对导引今人走出‘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的怪圈,具有启迪意义”可知,该项“还是没有摆脱‘自然中心论’的怪圈”不符合文意。D项据第五段“既不能……也不能……人类利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必须兼顾”可知,原文强调人类利益和自然保护并重,该项“不仅要强调人类利益,更要注重自然保护”不符合文意。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白居易传【元】辛文房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擢进士第,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若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北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②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本文有删节)【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点黑)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B.久之,转中书舍人/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C.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生长明妃尚有村D.亦能顺适所遇/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弱冠,即不到二十岁。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即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C.浮屠,亦作浮图或佛图,是古代印度语的音译,本意是佛或者佛教徒,本文中指的是佛教。D.致仕,交还官职,指古代官员的正常退休。古人还用致政。休致等指官员辞职归家。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居易年少时就才华横溢。文中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正是侧面表现了这一点。B.白居易性格耿直,他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以致被谗受贬,仕途坎坷。C.白居易的诗歌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D.白居易心系朝廷,他居庙堂之高,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也一样心忧国事,顾念百姓。13.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河北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2)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参考答案:10.A

11.A

12.D

13.(1)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没有收效,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被授予杭州太守。(2)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10.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B项,“之”,助词,用在时间词后面,衬音节,无实义;/代词,她。C项,“尚”,动词,推崇/副词,“尚且,还”。D项,动词,适应/动词,旧时指女子出嫁。A项,“贾”,名词,商人。11.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A项,“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12.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D项,白居易仕途不得意时,选择的是独善其身,信奉佛教。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13.试题分析:题干是“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1)句关键点:“言事”:“向朝廷进谏”;“见听”:“被采纳”;“除”:“被授予官职”。第(2)句关键点:“累”:“多次”;“鲠”:“耿直”;“摈”:“排斥”;“仕情”:“做官的心情”;“索寞”:“消沉”。点睛: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五是有些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需要译出。参考译文: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在他二十岁,还没有声名远扬时,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十六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依托佛教的生死之说,如同超脱形体痛苦的人。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没有收效,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在家中去世。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等人宴饮集会。这些人都年纪大却不肯做官,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人们很羡慕他们,有人给他们画了一幅《九老图》。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顾计不知所出耳顾:只是,不过B.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刻毒C.今闻购将军之首购:重金征求D.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生活贫穷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夜缒而出伏尸而哭B.顾计不知所出耳君之所知也C.因人之力而敝之不如因善遇之D.乃遂私见樊於期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项伯杀人,臣活之A.太子迟之B.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C.吾得兄事之D.越国以鄙远13.把文中划线句子及课外选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3分)(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5分)参考答案:10.D

11.C

12.B13.(1)(既然)这样,那么将军的仇恨就报了,而燕国被欺侮的耻辱就消除了。(“然则”、“见”各1分,大意1分。)(2)(晋国)已经把郑国当做东面的疆界,又想要扩张它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削减,(晋国)将从哪儿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东封”、“肆”“阙”、“焉”各1分,大意1分)10.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穷困:走投无路,陷入困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11.试题分析:A项两个“而”都表示修饰关系;B项均为所字结构;C项前者介词,依靠;后者介词,趁机。D项均为“于是,就”。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12.试题分析:例句和B项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13.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6.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2一5题。徐恪,字公肃,常熟人。成化二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中官欲出领抽分厂,恪等疏争。中官怒,请即遣恪等,将摭其罪,无所得乃已。出为湖广左参议,迁河南右参政。陕西饥,当转粟数万石。恪以道远请输直,上下称便。弘治初,历迁左、右布政使。徽王府承奉司违制置吏,恪革之。王奏恪侵侮,帝赐书诫王。河徙逼开封,有议迁籓府三司于许州者,恪言非便,遂寝。四年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故事,王府有大丧,遣中官致祭,所过扰民。成化末,始就遣王府承奉。及帝即位,又复之。恪请如先帝制,并条上汰冗官、清赋税、禁科扰、定赎例、革抽分数事,多议行。户部督逋急,恪以灾变请缓其事。御史李兴请于郧阳别设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之。恪陈五不可,乃止。恪素刚正。所至,抑豪右,祛奸弊。及为巡抚,以所部多王府,持法尤严,宗人多不悦。平乐、义宁二王遂讦恪减禄米、改校尉诸事。勘无验,坐恪入王府误行端礼门,欲以平二王忿。帝知恪无他,而以二王幼,降敕切责,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吏民罢市,泣送数十里不绝。属吏以羡金赆,挥之去。至则值岐王之国,中使携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其党密构于帝。居一岁,中旨改南京工部右侍郎。恪上疏曰:“大臣进用,宜出廷推,未闻有传奉得者。臣生平不敢由他途进,请赐罢黜。”帝慰留,乃拜命。势要家滥索工匠者,悉执不予。十一年考绩入都,得疾,遂致仕,卒。《明史?列传第七十三》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议迁籓府三司于许州者

于:到B.属吏以羡金赆,挥之去

以:因为C.恪言非便,遂寝

寝:停止

D.其党密构于帝

构:陷害

3.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徐恪刚正的一组是(3分)

①中官欲出领抽分厂,恪等疏争

②恪以道远请输直,上下称便

③徽王府承奉司违制置吏,恪革之

④户部督逋急,恪以灾变请缓其事

⑤吏民罢市,泣送数十里不绝

⑥势要家滥索工匠者,悉执不予

A.①②⑥

B.

③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⑤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成化末年,王府有大丧,开始就地派王府承办。到皇帝即位,又恢复过去派中官致祭的做法”。B.徐恪上奏,请求汰除冗官、清查赋税、禁止科扰、制定赎例、革除抽分等几件事,这些事经过讨论大多得以施行。C.御史李兴请求在郧阳分别设置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属它。徐恪陈五两人反对,此时最终被罢止了。D.徐恪被调任南京工部右侍郎。他以“大臣晋升任用,应出于朝廷推荐”为理由请赐罢黜。皇帝宽慰挽留,他才接受任命。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陕西饥,当转粟数万石。(3分)

(2)为恪所持阻不行。(3分)

参考答案:2.B(3分。以:把,拿。)3.C(3分)4.C(3分。陈说。)5.①陕西饥荒,应当转运几万石粮食(3分。转运;注意倒装。)②被徐恪阻止不能施行。(3分。注意被动用法。)注意:以上翻译见得分点给分,暂不考虑语句通顺问题。参考译文:徐恪,字公肃,常熟人。成化二年考取进士。授官工科给事中。中官想出掌收税的部门,徐恪等上疏规劝。中官恼怒,请求立即驱遣徐恪等,想要搜集他的罪证,无所得才作罢。调离京城,任湖广左参议,晋升河南右参政。陕西饥荒,应当转运几万石粮食。徐恪以路远为由请求拨给与粮食等值的钱款,上下称便利。弘治初年,历次升任左、右布政使。徽王府承奉司违反定制设置官吏,徐恪革除了它。徽王上奏徐恪侵犯侮辱,皇帝赐书告诫徽王。黄河改道逼迫开封,有人建议迁藩府三司到许州,徐恪说不便,于是停止。四年,任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旧例,王府有大丧,派中官致祭,经过之处骚扰百姓。成化末年,开始就地派王府承办。到皇帝即位,又恢复过去的做法。徐恪请求按先帝旧制,逐一列出问题,上奏汰除冗官、清查赋税、禁止科扰、制定赎例、革除抽分等几件事,大多经讨论而得以施行。户部督责拖欠赋税很急,徐恪以灾变为由请求宽缓其事。御史李兴请求在郧阳分别设置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属它。徐恪陈述“五不可”,于是罢止。徐恪向来刚正。所到之处抑制豪强,去除奸弊。到担任巡抚,因管辖范围内多有王府,持法尤其严厉,皇室的人多不高兴。平乐、义宁二王于是揭发徐恪减少禄米、改任校尉等事。经查勘没有证据,判徐恪入王府时误行端礼门,想以此平息二王的忿恨。皇帝知道徐恪没有其他过失,而因二王年幼,下敕令严厉斥责,命令湖广巡抚韩文与徐恪交换任地。吏民因此而罢市,哭着送行几十里而不断绝。属吏用剩余的金钱赠送,徐恪将他们赶走。到任时正遇上岐王到封国,中使携带几百艘船的私盐,降低价格卖盐给百姓,被徐恪阻止不能施行。其同党秘密向皇帝诬陷他。过了一年,宫中直接下旨将徐恪改调南京工部右侍郎。徐恪上疏说:“大臣晋升任用,应出于朝廷推荐,没有听说有内宫直接下令得官的。臣生平不敢由别的途径晋升,请求赐罢黜。”皇帝宽慰挽留,他才受命。权要人家滥索工匠的,徐恪都坚持不给。十一年,因考核政绩入京城,得病,于是辞职,(不久)去世。)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面一则通知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关于举办中国传统节日讲座的通知为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文化,学校将于4月16日在图书馆403室举办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讲座,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讲座内容本次讲座主要牵涉以下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二、讲座嘉宾本次讲座我们应邀了德高望重的淦老师,他将抛砖引玉,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丰富详实的历史材料,为大家带来一顿精神上的文化大餐。三、其他说明请各班主任认真组织,拜托同学们踊跃参加,准时莅临图书馆,细心聆听淦老师的精彩讲座。学校教务处2017年4月10日

参考答案:①“牵涉”改为“包括”。②“应邀”改为“邀请”。③删掉“抛砖引玉”。④“拜托”改为“希望”。⑤“莅临”改为“到达”。试题分析: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的的当等。此题主要是语体得体,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8.下面是某校辩论队获得省中学生辩论赛冠军后该市教育局向其拟发送的贺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措辞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惊闻你校在省首届中学生辩论赛上痛击对手,勇获冠军,展现了我市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为我市赢得了荣誉!谨向你们致以诚挚的祝贺。同时务必以这次比赛作为新的起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新的征程中不忘初心,再接再厉,为我市教育事业发展添砖加瓦。参考答案:①“惊闻”修改为“欣闻”;②“你校”修改为“贵校”;③“痛击对手”修改为“战胜对手”;④“务必”修改为“希望”;⑤“添砖加瓦”修改为“再谱新篇”【详解】本题考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