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第21课《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1课《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第21课《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第21课《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1课《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1蝉

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顺序,了解蝉的特点,把握蝉的习性。2.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体会文章科学性和文学性兼顾的特点。3.理解作者对蝉的感情,学习法布尔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他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

课程导入

(猜一猜)

唱歌不用嘴,声音真清脆,嘴尖像根锥,专吸树枝水。

说鸟不是鸟,躲在树上叫。自吹啥都懂,其实全不晓。(猜一动物)由谜语引出本文的课题:蝉。

自主探究一预习与交流

1.走近作者

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著有《昆虫的故事》(又译作《昆虫记》)。少年时期的法布尔家境贫苦,为了贴补家用,便担当起给人放鸭的劳动。正是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接触中,少年法布尔爱上了昆虫研究这一行。由于他对各种昆虫精细、持久地观察,他笔下的昆虫故事都显得生动有趣,而且还带上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观察的烙印,使他的作品富有更深刻的意义。

2.知识链接

(1)《昆虫记》是法布尔穷毕生之力所写,书中栩栩如生地记录了昆虫世界中各种各样小生命的食性、喜好、生存技巧、天敌、蜕变、繁殖……尤其对昆虫的描述,既充满童心,又富有诗意和幽默感。他的笔调朴实、清新,并不时语露机锋,提出对生命价值的深度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这本书被认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

(2)文艺性说明文

文艺性说明文即科学小品文,是说明文的一种。它与其他说明文的不同之处,在于说明中兼用文学的笔法,对要说明的事物进行具体地描绘,因而写得生动活泼,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科学小品文的特点是:

①短小精练,一篇集中说明一个问题,具有“小品”的特点;

②资料可靠,数据确凿,力求知识的科学性;

③文笔轻松、活泼、生动、形象,颇有文采,可叙述,也可描写;

④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科学融入艺术之中,富有情趣,引人入胜。

3.积累字词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轧(yà)_________鳍(qí)

罅隙(xià)跳蚤(zao)

黏土(nián)倒悬(dào)

折皱(zhé)顾忌(jì)

喧嚣(xiāo)暴晒(bào)

寻觅(mì)车辙(zhé)

隧道(suì)恶劣(liè)

防御(yù)无动于衷(zhōng)

(2)解释下列词语。罅隙:缝隙。

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阅读课文一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明确: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1)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而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表明自己“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第2—7段),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第2—3段说明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段说明建穴,第5—7段写蝉伺机出穴。

第三层(第8—11段),写蝉出洞蜕皮的过程。第8段写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上的活动情形的观察,第9—10段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观察,第11段写对刚脱壳的蝉的情形的观察。

(2)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成长为幼虫的生长过程。这一部分可分为六个层次:第一层(第12—13段),介绍蝉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过程和数量等。

第二层(第14—17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蝉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纳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第三层(第18—20段),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出壳。

第四层(第21—23段),写幼虫落地。第五层(第24段),写幼虫挖穴隐藏。

第六层(第25—26段),概括蝉的生活历程。既照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

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全文形象化的总结。

二、合作探究

(一)梳理文章结构,厘清说明顺序。

1.按照下面的提示探究蝉的一生,厘清说明顺序。

幼虫穴道→

枝头鸣叫

掉到地上

小组合作探究,解答:

幼虫穴道一幼虫出穴→成长蜕壳→枝头鸣叫

挖道冬藏一掉到地上-孵化幼虫-成虫产卵

由此可见,本文是按照事物的发展过程来说明的,运用的是逻辑顺序。

2.思考:作者不按蝉的生长过程先写蝉的卵,而是首先写蝉的地穴,从蝉的幼虫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其一,幼虫建造地穴,这比成虫产卵要生动、丰富、有趣得多,以此开头,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进而跟随作者去进一步探究蝉的世界的奥妙。

其二,使行文新颖活泼,不落俗套。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是突出蝉“四年黑暗的苦工"这一重要特点(蝉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的活动)。

(二)品味语言。

默读课文,品味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1.准确性

(1)比较:①这小圆孔约一英寸口径,周围一点儿土都没有。

②这小圆孔一英寸口径,周围一点儿土都没有。(这两句有什么不同“约”能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约"指“大约”,表猜测,估计。说明这小圆孔的口径大约一英寸左右,并不确定。如果

删去,就说明这小圆孔的口径有一英寸,过于绝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常常在邻近的地方徘徊,寻求适当的地点——一棵小矮树。

明确:“常常"指“经常”“多数情况",表频率,说明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时,多数情况下是在邻近的地方徘徊,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如果删去,就说明蝉一定在邻近的地方徘徊,过于绝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学生浏览课文,补充例句。师生共同探讨、品析。

示例:①它臃肿的身体里面有一种汁液,可以用来抵御穴里的尘土。

②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

③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④蝉卵刚产出,纳立刻就想把它们毁掉。

师点拨:准确性是贯穿于全文的,这四句只是从词语方面进行推敲,不能理解为仅仅这些句子里的词语才准确。比如第7段写幼虫在地穴里怎样建造坚固的墙壁,里面不仅“臃肿”“喷洒"柔软”“肥重"压”“挤"等词语用得很准确,而且整段话说明的建造过程也很清楚、准确。

2.生动性

(1)提问:这是一篇说明文,但我们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无味,为什么明确:因为语言生动。这也正是文艺性说明文特点的体现——文学性。

(示例一)其实,它干起活来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蝉比作矿工或铁路工程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蝉挖掘隧道时的聪明程度)

(示例二)可怜做母亲的对此一无所知。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待在旁边。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蝉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蝉只是顺着本能生存,表达了作者对蝉的同情)

(2)学生浏览课文,补充例句。师生共同探讨、品析。

明确:(示例)如第8—10段,写蝉出洞脱皮的过程,十分细致。尤其是第10段写蝉最后从壳中脱出,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然后用一连串的动词,如“腾跃"“翻转”“倒悬"伸直”“张开"钩住”等,把蝉从壳中脱出的艰难过程具体地写了出来,既生动,又准确。

又如第18—20段,写蝉卵孵化,幼虫出壳。先是对刚孵化的幼虫做了具体的描写:“开始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接着又对出壳以后落地之前的幼虫的情态进行了描写:“就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这好像不是在写虫子,而是在写一个可爱的小孩儿了。

(三)感悟精神。

提问:作者为什么能把我们熟视无睹的蝉的成长过程说明得这样清楚明白

明确:这是因为作者严谨认真、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和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让他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而能写出这样生动而又准确的文章。

法国作家罗斯丹评价法布尔:“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般地想,美术家一般地看,文学家一般地感受而且抒写。"

课堂小结

法布尔在《昆虫记》中写道:“你们是剖开虫子的肚子,

我,却是活着研究它们;

你们把虫子当作令人恐惧或令人怜悯的东西,我,却让人们能够爱它;

你们是在一种扭、拽、切、剁的车间里操作,我,则在蓝天之下,听着蝉鸣音乐从事观察;

你们是强行将昆虫置于化学药剂之中,我,则是在它们最自然的时候研究本能;

你们倾心关注的是死亡,

我,悉心观察的是生命。”由此,你看到了法布尔——

师:正是这种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给这部普普通通的科学著作注入了灵魂,使这部记录微小的昆虫的书,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鸿篇巨制。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能够对生命怀着崇敬和敬畏之情,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发现精彩,热爱生活!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体会文艺性小品文与一般说明文的不同之处。

蝉是昆虫纲半翅目颈喙亚目的其中一科,俗称知了(蛭瞭)或借落子。生活于世界温带至热带地区(已记录约2000余种蝉)。一些分布于沙漠地区的种类,当体温过热时,会从背板排出多余的水分,进而达到冷却及散热的效果。

雄蝉腹部有发音器,能连续不断地发出尖锐的声音。雌蝉不发声,但腹部也有发音器。幼虫生活在地下吸食植物的根,成虫吃植物的汁液。蝉属不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发育)类,由卵、幼虫(若虫),经过一次蜕皮,不经过蛹的时期而变为成虫。

(摘自百度百科对蝉的介绍)

明确:《蝉》的语言特点:准确生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把蝉当作人来写,充满对蝉的喜爱之情,充满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而这一语段用平实的语言介绍蝉的生活习性、身体结构、成长过程等。字里行间缺少情感,只是单纯的知识介绍。

板书设计

法布尔

生动形象的文学笔法(比喻拟人描写)

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严谨认真锲而不舍)

细致深入的科学观察(尊重、热爱生命)

教学反思

22梦回繁华

毛宁

教学目标1.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重点)2.了解本文的说明方法,品味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语言。(难点)3.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增强审美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1课时

《>>

课程导入

屏幕展示《清明上河图》图片。

师:同学们,知道这幅画的名字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交流之后,教师归纳: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

况的写照。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这幅名画的文章,一起来进一步欣赏它。(板书课题:梦回繁华)

自主探究一预习与交流

1.走近作者

毛宁(1975—),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讲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等课程。代表论著有《龙门石窟天王力士造像——兼论中国佛教艺术的本土化与世俗化》《从女神头像到钟虞铜人——试论先秦人物雕塑的风格演变》等。

2.交流背景

《清明上河图》系宋代名画,作者张择端。图中描绘的是北宋时期的开封,清明时节汴河两岸的风俗民情。《清明上河图》画心高24.8cm、长528.7cm,作者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描绘全图,主要描绘对象是市井百姓,这在宋朝是十分少见的。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构

图起伏有序,笔墨技巧兼工带写,人物生动传神。画中细致地描绘了汴河上舟船往复,飞虹卧波,店铺林立,人群熙熙攘攘的繁华景象。人物生动传神,牲畜、房舍、舟船、城郭、桥梁、树木、河流至臻至妙,惟妙惟肖。《清明上河图》既是一幅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都使其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

3.知识链接

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山东东武(今中国山东诸城)人。中国北宋时期的画家。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等,皆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4.积累字词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驮着(tuó)___檀香(tán)冗杂(rǒng)题跋(bá)

擅长(shàn)考订(dìng)

田畴(chóu)宏敞(hóng)

遒劲(qiú)(jìng)络绎不绝(luò)(yì)城郭(guō)岔道(chà)

簇拥(cù)踏青(tà)

摄取(shè)翰林(hàn)

摩肩接踵(mó)跋涉(bá)

(2)解释下列词语。料峭:微寒。

摩肩接踵: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踵,脚后跟。

络绎不绝:(人、车等)往来不断,前后相接。遒劲:雄健有力。

长途跋涉:远距离翻山涉水。形容旅途的艰辛。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来往不绝。

阅读课文一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在文中圈点勾画: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主要特征是什么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内容庞大,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活。

2.文章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它的

从三个方面介绍:(1)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作画时间。(2)介绍《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主要内容。(3)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价值。

3.根据以上分析,给文章划分层次。学生自行划分结构,总结段意。

师生交流,明确:第一部分(第1-2段):总领全文,交代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第一层(第1段):介绍画作的背景、题材。

第二层(第2段):介绍作者张择端和作画的动机。

第二部分(第3—4段):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画卷内容。

第一层(第3段):介绍画作的材质、着色和尺幅,概括说明画作的主要内容。第二层(第4段):按开卷、中段、后段的顺序——介绍画作内容。

第三部分(第5段):总结全文,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

4.根据以上结构,分组交流,思考:本文是按照什么结构方式来写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明确:结构:总—分—总;按照逻辑顺序来写。就全文而言,使用了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第4段重点介绍说明画作内容时既使用了从右至左的画面空间顺序又使用了由次到主的逻辑顺

序。

二、合作探究

(一)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1.题目解读:“梦回繁华"生动形象,富有文采。“梦回”,指梦中回到某个地方。“繁华",繁荣热闹,通常形容地方经济的发达。文题指明了本文要说明的内容不是现在的繁荣热闹的景象,而是过去的繁荣热闹的景象。

2.标题《梦回繁华》有哪些深义

(1)《清明上河图》让我们回忆古文明的灿烂,希望我们的下一代继承并弘扬这种繁华。

(2)《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南宋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回到当年繁华太平年代的强烈愿望。

(3)《梦回繁华》既有对宋朝科技文化繁荣的骄傲,又有对近代丢失中华文明先进性的遗憾。3.课文是怎样围绕“繁华”来说明清明上河图的

(1)先介绍城市经济的“繁华"。

(2)再介绍张择端绘画技艺的“繁华”和南宋人梦想的“繁华"。

(3)最后详写了清明上河图反映内容和创作技法的“繁华”。

(二)品析说明方法

要求:读课文找出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找出相应的例句。课文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列数字、引用、打比方等。

1.列数字。列举确数,说明画作尺寸“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列举约数“人物有五百多个”,说明画面中的人数,历来对《清明上河图》中所画人数的说法并不一致,作者取其中一说,以约数表达,很稳妥,也很准确。

2.引用。主要用来说明画家生平和画面内容的写实性,直接引用文献,既清楚,也有权威性。3.打比方。主要用来说明不太容易解说的内容,“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一句以“乐章”比喻长卷的画面布局,将专业性很强的内容解说得通俗可感,而且给人带来一种艺术感。

4.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中比较突出的是摹状貌。作者着力描摹画面的整体和细节,化静为动,将画面转化为一个个生活场景。大量使用这一说明方法,是因为《清明上河图》作为一幅以真实、细腻著称的风俗画,想要将其画面内容说清楚,就必须进行细致的描写,再现它所绘的社会生活。

(三)品味语言

1.(1)本文的语言既平实准确又典雅生动,请同学们勾画相关语句,加以体会、赏析。明确:①“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此句属于平实说明,通过数字具体准确地介绍了画卷的纵横长度。明确: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留下无尽的回味。”

语言典雅生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画卷比作乐章,形象地表明了画卷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特点。

(2)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明确:课文主要运用了下列四字词语:

①内忧外患:内有忧乱,外有祸患。多指国家内部的不安定和外来入侵。

②春寒料峭:虽已春天,但天气还比较寒冷。料峭:微寒。

③长途跋涉:远距离翻山涉水。形容旅途的艰辛。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④触船相接:船只首尾相接。舶:船尾。船:船头。

⑤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来往不绝。

⑥摩肩接踵: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⑦络绎不绝:(人、车等)往来不断,前后相接。2.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1)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

明确:不能去掉。“十分"表程度上的限定,说明画面细节的刻画非常真实;去掉后,语气减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