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年(2022-2024)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7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2024·重庆·中考真题)下图为《明朝形势图(1433年)》,据图可知(
)A.长城成为明朝与鞑靼的政权部族界 B.中国的现代版图在明朝已完全形成C.汉族、蒙古族、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同时并存D.南海诸岛、小琉球等都是明朝疆域的一部分【答案】D【解析】根据地图可知,南海诸岛、小琉球等在地图上清晰可见,都是明朝疆域的一部分,D项正确;通过地图左下角图标可知,长城与政权部族界是两条不同的线,所以长城并不是明朝与鞑靼的政权部族界,排除A项;中国的现代版图在清朝完全形成,排除B项;根据地图可知,明朝时期存在建州女真部,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汉族、蒙古族、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同时并存,明朝建立时,元朝已经灭亡,排除C项。故选D项。2.(2024·甘肃金昌·中考真题)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和行省制,明成祖时形成辅佐皇帝处理政事的内阁、司礼监体制,还逐渐形成了加强对地方控制的督抚制度。这些制度设计旨在(
)A.强化专制皇权 B.增强监察职能 C.精简政府机构 D.防止宦官专权【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和行省制,明成祖时形成辅佐皇帝处理政事的内阁、司礼监体制,还逐渐形成了加强对地方控制的督抚制度。”结合所学可知,朱元璋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及地方的督抚制度,都是加强对中央和地方的控制,强化了君主专制,排除A项;题干所述重在加强皇权,不是增强监察职能,排除B项;题干措施并未精简政府机构,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政府的管理,与宦官专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3.(2024·福建·中考真题)明朝在户部设置太仓库,“专备三边军饷”,与皇室的内库有别。明神宗时,皇室的日用、婚丧等花费远超以往,皇帝“数取太仓银入内库”。这导致明朝(
)A.物价不断飞涨 B.与清军作战失利C.官员职权范围缩小 D.国家财政体制被破坏【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专备三边军饷’,与皇室的内库有别。明神宗时,皇室的日用、婚丧等花费远超以往,皇帝‘数取太仓银入内库’”可知,从太仓库三边军饷与皇室的内库区分开来,到明神宗时,皇帝可以取太仓银入内库,这说明国家财政制度被破坏,D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国家财政体制问题,并不能直接推出物价飞涨,排除A项;明朝是被李自成所灭,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体制问题,并不能说明官员职权的变化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4.(2024·湖南·中考真题)“在明朝朝廷心目中,天朝的声望好像比物质的贸易更重要,异域的臣服比外来的物质更重要。”材料意在说明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A.开展贸易 B.获取财富 C.宣扬国威 D.增长见识【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在明朝朝廷心目中,天朝的声望好像比物质的贸易更重要,异域的臣服比外来的物质更重要。”可知,材料中明朝看重天朝的声望以及异域的臣服,体现了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明朝的国威,C项正确;开展贸易,即与其他国家开展经济贸易,而材料轻视“物质”,排除A项;获取财富属于经济目的,而材料轻视“物质”,排除B项;增长见识,即更多的去了解海外,让自己的见识不断的增加,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5.(2024·青海·中考真题)根据下图所给出的信息,请你判断该历史事件是(
)A.汉代海上丝绸之路 B.唐朝时期对外交流C.宋朝时期海外贸易 D.明朝的郑和下西洋【答案】D【解析】根据图片“一四0五年到一四三三年、两百多艘、先后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是郑和下西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D项正确;汉代从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与材料时间1405年——1433年不符,排除A项;唐朝从618年——907年,与材料时间1405年——1433年不符,排除B项;宋代从960年——1276年,与材料时间1405年——1433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6.(2024·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原产于中东地区的苏麻离青(颜料),于明朝永乐年间大量引入我国。这得益于(
)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行 C.郑和下西洋 D.鉴真东渡【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郑和所率的船队,满载着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这些物品有的是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有的是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因此,明朝永乐年间大量引入原产于中东地区的苏麻离青(颜料)得益于郑和下西洋,C项正确;张骞通西域发生在西汉,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玄奘西行发生在唐朝,且到达天竺,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鉴真东渡发生在唐朝,且到达日本,排除D项。故选C项。7.(2024·陕西·中考真题)对下图所反映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A.开辟了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 B.政府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C.火药、指南针等先进科技开始输往西方 D.增进了与亚非国家地区的友好往来【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郑和下西洋路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而不是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排除A项;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实际上给明朝财政造成很大的负担,排除B项;火药、指南针等在宋元时期外传,而不是这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8.(2024·四川广元·中考真题)历史史实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历史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B.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C.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D.15世纪初,明朝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解释是对历史史实的分析或评判,可知“15世纪初,明朝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是对“明朝国力”的评判,属于历史解释,D项正确;历史史实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可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项;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属于历史史实,排除B项;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属于历史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9.(2024·新疆·中考真题)某同学在学习历史时搜集了以下三则材料,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元朝的政治统治 B.明朝的对外关系C.元朝的科技文化 D.明朝的中外交通【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郑和宝船(模型)”“《榜葛剌进麒麟图》”“戚继光像”和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郑和下西洋时到达过榜葛剌,后来榜葛剌国王两次来中国进献长颈鹿。当时的国人将其视为瑞兽麒麟;戚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退倭寇的侵犯。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明朝的对外关系,B项正确;郑和属于明朝时期的人物,而不是元朝,排除AC项;戚继光抗倭不属于中外交通,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10.(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蓬莱戚继光纪念馆现有戚家刀、倭寇盔甲、太平抗倭图等文物50多件,珍贵文献影印图80多份,原比例仿制战车、狼筅等各类展品200多件。其所承载的反侵略战争(
)A.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 B.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C.从荷兰殖民者的手中收复台湾 D.促使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B项正确;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的是郑和,排除A项;从荷兰殖民者的手中收复台湾的是郑成功,排除C项;促使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的是康熙帝,排除D项。故选B项。11.(2024·广东·中考真题)明朝中后期,以万里海疆为对象,明人绘制了《全海图注》《沿海山沙图》《万里海图》等众多海防图,流传至今的就有十多种。这表明,当时(
)A.造船技术发达B.海防意识增强 C.海外贸易兴盛 D.远洋航行开启【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以万里海疆为对象,明人绘制了《全海图注》《沿海山沙图》《万里海图》等众多海防图,流传至今的就有十多种”可知,明人绘制众多海防图,反映了明人的海防意识增强,B项正确;材料主旨反映明人的海防意识增强,绘制众多海防图与造船技术发达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旨反映明人的海防意识增强,没有体现海外贸易兴盛,排除C项;材料主旨反映明人的海防意识增强,且明朝中期以前远洋航行已经开启,排除D项。故选B项。12.(2024·云南·中考真题)我国古代建有一项宏伟工程,蜿蜒于高山、深谷之中。它最初的定位与作用是以军事防御为主,后来逐渐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这项工程是(
)A.都江堰 B.大运河 C.明长城 D.北京城【答案】C【解析】据题干“我国古代建有一项宏伟工程,蜿蜒于高山、深谷之中。它最初的定位与作用是以军事防御为主,后来逐渐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明代长城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开展屯田,进行生产,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成为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因此,这项工程是明长城,C项正确;都江堰是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大运河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题干反映的是军事防御工程,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北京城是部分朝代的都城,其设计规划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3.(2024·四川广元·中考真题)在“世界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小明同学参与了市博物馆一个展区的布展。根据下列图片推断这一展区的主题是(
)A.经济重心的南移B.光耀千古的古代科技 C.交通事业的发展 D.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朝时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泥活字),明朝宋应星的科技巨著《天工开物》,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这些都属于我国古代影响深远的科技发明与科技著作,由此可推断这一展区的主题是光耀千古的古代科技,B项正确;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江南经济发展相关,交通事业的发展,与交通工具的变革相关,中华文化,是指以中原文化为基础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华特有文化,都与《齐民要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天工开物》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CD项。故选B项。14.(2024·江西·中考真题)作品曲文流丽,人物内心描写细致,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故事,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强烈要求个性自由,堪称明朝戏曲之冠。该作品是(
)A.《窦娥冤》 B.《长生殿》 C.《牡丹亭》 D.《红楼梦》【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故事,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名作《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显示了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和浪漫夸张的艺术手法,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C项正确;《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窦娥在法场上对天地鬼神发出了惊心动魄的控诉,实际是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否定,突出地表现了她不可征服的反抗精神,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昇创作的传奇(戏剧),描写了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导致王朝几乎覆灭,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些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百态的史诗性著作,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5.(2024·江苏扬州·中考真题)有学者写诗赞扬一位明朝末年坚守扬州城的名臣:“二分明月千行泪,并作梅花岭下秋。”该名臣是()A.张若虚 B.高朗亭 C.史可法 D.盛白沙【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二分明月千行泪,并作梅花岭下秋。”是郁达夫对史可法的评价。史可法为明朝末年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任西安府推官,后转走各地叛乱,北京城被攻陷后,史可法拥立明福王,继续与清军作战,官至督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弘光元年,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不久后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尸体不知下落,C项正确;张若虚是唐朝诗人,排除A项;高朗亭是清代戏曲演员,排除B项;盛白沙是革命烈士,排除D项。故选C项。16.(2024·重庆·中考真题)1762年,清朝以伊犁为“新疆都会”,筹划当地驻兵屯田,决定1764年至1766年,将凉州和庄浪满洲、蒙古兵悉数携眷迁往伊犁永久驻防。这一决定旨在(
)A.使清朝实现对全国的统治 B.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C.加强清朝对西北地区管辖 D.帮助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乾隆时期,清军平定了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为了加强对西部地区的管辖,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之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C项正确;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明朝灭亡以后,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他们联合打败了李自成的军队,之后清朝统治者以北京为都城,消灭了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力量,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排除A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康熙时,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发动叛乱,最终被平定,排除B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排除D项。故选C项。17.(2024·天津·中考真题)顺治皇帝册封了“达赖喇嘛”,康熙皇帝册封了“班禅额尔德尼”。这都属于清朝对西藏地方进行有效管辖的(
)A.背景 B.措施 C.作用 D.目的【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属于清政府清朝对西藏地方进行有效管辖的众多举措之一,B项正确;册封西藏佛教首领属于管辖措施,而不是背景、作用和目的,排除ACD项。故选B项。18.(2024·四川泸州·中考真题)下表是某一时期大事年表(节选)。1684年设置台湾府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1762年设置伊犁将军1771年土尔扈特回归祖国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应该是(
)A.文明的起源 B.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C.繁荣与开放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大事年表中的“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设置驻藏大臣”“设置伊犁将军”“1771年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等信息可知,题干反映了清朝时期对我国东南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和西北边疆的管辖,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D项正确;文明的起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标志着人类或达到智慧水平之形式的存在形式和存在状态。它包括文字的发明、单偶制家庭的确立和阶级的产生等标志性事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的时期,排除B项;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排除C项。故选D项。19.(2024·山西·中考真题)某历史学习小组围绕“走近明清遗迹·感知民族交融”这一主题,准备在公众号推送一篇文章,请为其选一幅合适的配图(
)A.唐蕃会盟碑 B.敦煌莫高窟 C.台湾赤崁楼 D.新疆伊犁将军府【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融合,D项正确;唐蕃会盟碑体现的唐朝时期汉藏人民的友谊,排除A项;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的敦煌。它的开凿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前后延续约1000年,这在中国石窟中绝无仅有。它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赤崁楼在台湾开拓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它曾是全台最高权力中心,目睹了郑成功收复台湾彪炳青史的伟大功绩,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0.(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就西藏地区而言,清朝政府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治理手段,以下能为其提供实证的是(
)A.兵马俑军阵B.宣政院印C.锦衣卫印D.金奔巴瓶【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时期,西藏地方达赖与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需要通过金瓶掣签,依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最后报请朝廷批准。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D项正确;兵马俑军阵与秦始皇有关,排除A项;宣政院印与元朝有关,排除B项;锦衣卫印与明朝朱元璋有关,排除C项。故选D项。21.(2024·江苏苏州·中考真题)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图文物(
)A.是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实行有效管辖的证明B.见证了康熙皇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封号C.证明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D.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都是中国领土【答案】C【解析】据题干“‘宣政院印’印文,金奔巴瓶”和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西藏的佛教规定,达赖或班禅以其转世“灵童”作为继承人。为防止蒙藏责族操纵转世灵量,清廷特别颁发金瓶,规定选定转世灵童时,要将找到的几个灵童的名字,用满文、汉文和藏文三种文字写在象牙签上,装入金奔巴瓶中,由驻藏大臣掣签确定,然后报请朝廷批准,才能成为合法的继承人。因此,证明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项正确;是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实行有效管辖的证明说法错误,是西藏不是新疆,排除A项;见证了康熙皇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封号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的是元朝和清朝对西藏的管辖措施,排除B项;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都是中国领土说法错误,题干涉及的地区是西藏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22.(2024·四川宜宾·中考真题)下表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开展的一系列研学活动。该活动的主题是(
)查阅文献《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尼布楚条约》实地考查承德避暑山庄、伊犁将军府参观博物馆金奔巴瓶、《平定准噶尔图卷》A.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C.文学和艺术的高度繁荣 D.边疆内地管理方式一致【答案】B【解析】据题干“《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尼布楚条约》,承德避暑山庄、伊犁将军府;金奔巴瓶、《平定准噶尔图卷》”和所学知识可知,提干信息内容都是清朝时期我国对西藏、东北、西北的治理,因此该活动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清朝设置军机处,使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排除A项;文学和艺术的高度繁荣主要涉及《红楼梦》、昆曲、京剧等,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信息只涉及边疆管理信息,没有涉及内地管理信息,无法得出边疆内地管理方式一致的结论,且不符合事实,排除D项。故选B项。23.(2024·湖北武汉·中考真题)明末清初,汉口镇沿汉水至入长江口一线发展,绵延十余里,是华中地区最大的棉花市场和茶叶集散地,百姓所需的米、盐、油、木材、布匹、药材等从全国各地集中于此。由此可见,当时的汉口镇(
)A.人地矛盾突出 B.工厂制度确立C.商品贸易兴盛 D.自然经济解体【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是华中地区最大的棉花市场和茶叶集散地,百姓所需的米、盐、油、木材、布匹、药材等从全国各地集中于此”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汉口镇是华中地区最大的棉花市场和茶叶集散地,百姓所需的米、盐、油、木材、布匹、药材等从全国各地集中此地,说明该地方商品贸易兴盛,C项正确;材料描述了汉口镇商业贸易兴盛,没有体现人地矛盾突出,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商业贸易,不是工厂生产,没有涉及工厂制度,排除B项;明末清初,中国农村的经济依然是自然经济,排除D项。故选C项。24.(2024·江苏扬州·中考真题)观察下图清代顺治年间全国耕地面积,可知当时(
)A.农业稳步发展 B.苛捐杂税繁重 C.官僚机构臃肿 D.对外贸易发达【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表格信息可知,清朝顺治年间全国耕地面积不断增长,说明农业稳步发展,A项正确;耕地面积的增加与苛捐杂税繁重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官僚机构臃肿与耕地面积无关,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农业的发展与对外贸易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5.(2024·重庆·中考真题)古钱币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钱币形制的沿革体现了我国古代(
)A.文化的多样性 B.思想的开放性 C.文明的延续性 D.外交的和平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五铢钱、唐开元通宝、清康熙通宝等钱币形制的沿革,基本都沿袭了秦朝的圆形方孔半两钱的外形,体现了我国古代钱币铸造文明的延续性,C项正确;文化多样性指的是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钱币形制的沿革,而不是思想的开放,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钱币形制的沿革,属于国内钱币的演变,而不是与外国的外交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26.(2024·江西·中考真题)下图是清朝中期的人口数量和人均耕地面积对比图。这反映了清朝中期(
)A.人地矛盾突出 B.农业生产恢复 C.阶级矛盾激化 D.土地兼并严重【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清朝中期的人口数量和人均耕地面积对比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中期1753年至1851年人口数量逐年增长,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说明清朝中期人口增长使人地矛盾突出,A项正确;人多地少并不能说明农业生产恢复,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人地矛盾,不是阶级矛盾,排除C项;人均耕地减少是因为人口增长,不是土地兼并,排除D项。故选A项。27.(2024·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下图能够反映出中国古代(
)A.君主专制统治的逐渐削弱 B.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C.内轻外重局面的形成过程 D.重文轻武政策的延续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完善三省六部,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元朝建立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皇权进一步加强;清朝设立军机处,使君权达到顶峰。能够反映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统治的逐渐加强,而不是削弱,排除A项;北宋形成内轻外重局面,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重文轻武政策,即重视文职官员而轻视武职官员,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28.(2024·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统治者经常对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加以歪曲解释,制造冤狱,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为(
)A.罢黜百家 B.重文轻武 C.“八股文” D.“文字狱”【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初期,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曲解,借题发挥,制造了大批冤狱,被称为文字狱,D项正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是董仲舒提出建议汉武帝实行的统治政策和治国思想,与“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统治者经常对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加以歪曲解释,制造冤狱”没有联系,排除A项;重文轻武是宋朝实行的政策,与“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统治者经常对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加以歪曲解释,制造冤狱”没有联系,排除B项;“八股文”是明朝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与“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统治者经常对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加以歪曲解释,制造冤狱”没有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29.(2024·广西·中考真题)1816年,英国派使团访华,因使臣不愿叩头行礼,嘉庆皇帝拒绝接见并令其即日回国。这说明清朝统治者()A.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B.维护国家领土完整C.推行开明民族政策 D.固守天朝上国观念【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816年,英国派使团访华,因使臣不愿叩头行礼,嘉庆皇帝拒绝接见并令其即日回国”可知,清朝统治者认为英国使臣不愿叩头行礼,对天朝是不敬,这体现了清政府固守“天朝上国”观念,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外交往,没有涉及文化专制政策,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清朝统治者固守天朝上国观念,不是强调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排除B项;唐太宗时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材料中反映的是材料反映的是中外交往,没有涉及民族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30.(2024·安徽·中考真题)乾隆年间,汪中主张给予未成婚而守节的女子改嫁自由,纪昀反对以严苛态度处理妇女和家庭问题,曹雪芹通过《红楼梦》讴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这说明当时(
)A.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市民文化广受欢迎C.封建道德礼教受到冲击 D.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答案】C【解析】据题干“乾隆年间,汪中主张给予未成婚而守节的女子改嫁自由,纪昀反对以严苛态度处理妇女和家庭问题,曹雪芹通过《红楼梦》讴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可知,这说明封建道德礼教受到冲击,C项正确;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说法错误,清朝时期还没有男女平等的观念,排除A项;市民文化广受欢迎与题意不符,题干未涉及市民文化,反映的是《红楼梦》的文学立意,排除B项;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与题意不符,题干不涉及君主专制强化的信息,反映的是封建道德礼教受到冲击,排除D项。故选C项。31.(2024·江苏盐城·中考真题)我国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特色鲜明。从表现特色看,下列组图体现的是(
)A.唐诗 B.宋词 C.元曲 D.京剧【答案】D【解析】据题干组图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是京剧中的脸谱,体现的是京剧艺术。道光年间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采其他剧种的优点,被称为“京戏”或“京剧”。京剧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又得到皇室的扶持,经过表演艺术家的不断创新,日臻完善,成为最主要的剧种,流传四方,D项正确;唐诗是唐朝的文学艺术,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宋词是宋朝的文学艺术,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为元代儒客文人智慧精髓,包括杂剧和散曲。宋词、元曲均与题干中的京剧脸谱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C项。故选D项。32.(2024·四川德阳·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朝北京城平面图1368年,明朝开始改建元大都,将大都北城墙向南收缩5里;1406年,开始大规模兴建;1419年,又将原南城墙向南拓展2里;1553年,再建城南外垣,因此明北京城有内、外城之分。明北京城面积约62平方公里,城市核心是宫城(紫禁城),皇城套宫城,内城套皇城,外城在内城南面。城套城使北京古代城市形成严密的对外防御体系。北京城的规模之大、规划之周密、结构之严谨,在世界上是极其罕见的。其中的宫城是传镜木结构建筑技术的最高体现。——摘编自《明清北京城:古代都城的集大成者》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关于明北京城的两条信息,并分别进行合理推论。(提示:可参考示例,从整体或局部提取信息。)示例:城市布局以正方形呈现,城的四个方位分别筑以天、地、日、月坛,象征着宫城是宇宙的中心,体现出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答案】信息一:明北京城有内、外城之分,且面积广阔,城市核心为宫城(紫禁城)。推论:体现皇权至上,注重防御体系。信息二:明北京城历经多朝扩建,历史悠久。推论:展现都城建设的长期性和连续性。【解析】信息一:据材料“明北京城平面图”,得出明北京城有内、外城之分,且面积广阔,城市核心为宫城(紫禁城)。据材料“明北京城面积约62平方公里,城市核心是宫城(紫禁城),皇城套宫城,内城套皇城,外城在内城南面”、“城套城使北京古代城市形成严密的对外防御体系”可得出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以及严密的对外防御体系。信息二:据材料“明北京城平面图”、“1368年,明朝开始改建元大都,将大都北城墙向南收缩5里;1406年,开始大规模兴建;1419年,又将原南城墙向南拓展2里;1553年,再建城南外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北京城历经多朝扩建,历史悠久。推论: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做出推论,这表明了古代中国都城建设的长期性和连续性,也反映了不同朝代对城市规划的继承与发展,使得明北京城成为古代都城建筑的杰出代表。33.(2024·广东·中考真题)书藏古今,传承文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以下文物展示了部分承载文字的中国古代书写材料。材料二
古代书目是指图书分类目录,一个时代书目的多寡,与图书事业的盛衰密切相关。——摘编自曹之《中国印刷术的起源》材料三
下表是明清时期编撰的部分科技类图书信息。书名作(译)者简介《天工开物》宋应星全面总结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后传到国外,被译为日文、英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本草纲目拾遗》赵学敏收录了《本草纲目》未载的多种药物,以及当时传入的西医药资料。《几何原本》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译自古希腊数学著作,“点”“线”“三角形”等术语就是在这个译本里定下来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书写材料的共同局限,以及突破该局限的中国古代重大发明。(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图书事业兴盛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科技类图书的新特点。【答案】(1)共同局限:青铜器,简用竹木制成,分量很重;一般贵族阶级使用,价格昂贵;人们使用起来受到很大限制,不便于保存重大发明:造纸术(2)原因:①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宋代的国家统一带来了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这为图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②文化政策的推动:宋代统治者重视文治,提倡文化事业,如收集和收藏图书,这直接推动了图书事业的发展。③学术研究的活跃:宋代学术研究非常活跃,新著作大量涌现,这促进了图书的编目和分类,丰富了图书内容。④印刷技术的进步: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得书籍的印刷速度加快,数量增加,极大地推动了图书事业的进步。⑤科举和教育制度的完善:宋代的科举制度吸引了大量人才,同时也增加了社会对书籍的需求。官学和私学的普及进一步推动了书籍的印刷和传播。⑥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宋代对外贸易的开放,使得书籍通过互市和走私流出境外,这也间接促进了国内图书事业的发展。(3)特点:从内容上看:多是总结性的巨著,是集大成者;从价值和影响上看:虽无突破/创新,但传统科技仍处在世界领先地位;从主体行为看:勤奋钻研,身体力行/注重调查研究/现身科学的精神;部分内容开始涉及自然科学,如《天工开物》;对外:都有结合西方【解析】(1)共同局限:根据材料一“刻有文字的甲骨;青铜利簋及铭文;居延汉简”可知,纸问世之前,古人把文字刻画、书写在甲骨和简帛上面,或铸刻在青铜器物上面。秦汉时期的公文往来、私人书信以及典籍等都用简帛写成。后人用“册”“编”“卷”来称书籍的篇幅,就是从简的编连方式和存放特点得来的。简用竹木制成,分量很重;帛虽然轻,但价格昂贵。人们使用起来都受到限制。因此它们书写材料的共同局限是:青铜器,简用竹木制成,分量很重;一般贵族阶级使用,价格昂贵;人们使用起来受到很大限制,不便于保存。重大发明: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因此,突破该局限的中国古代重大发明是:造纸术(2)原因:根据材料二“汉至宋代书目种类数量变化图”可知,宋朝的书目种类数量是最多的结合所学可以从政治统治、文化政策、学术研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对外交流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宋代图书事业兴盛的原因有:①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宋代的国家统一带来了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这为图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②文化政策的推动:宋代统治者重视文治,提倡文化事业,如收集和收藏图书,这直接推动了图书事业的发展。
③学术研究的活跃:宋代学术研究非常活跃,新著作大量涌现,这促进了图书的编目和分类,丰富了图书内容。
④印刷技术的进步: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得书籍的印刷速度加快,数量增加,极大地推动了图书事业的进步。
⑤科举和教育制度的完善:宋代的科举制度吸引了大量人才,同时也增加了社会对书籍的需求。官学和私学的普及进一步推动了书籍的印刷和传播。
⑥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宋代对外贸易的开放,使得书籍通过互市和走私流出境外,这也间接促进了国内图书事业的发展。(3)特点:根据材料三“《天工开物》
宋应星
全面总结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后传到国外,被译为日文、英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本草纲目拾遗》
赵学敏
收录了《本草纲目》未载的多种药物,以及当时传入的西医药资料;《几何原本》
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
译自古希腊数学著作,‘点’‘线’‘三角形’等术语就是在这个译本里定下来的。”可以概括出明清科技类图书的新特点是:从内容上看:多是总结性的巨著,是集大成者;从价值和影响上看:虽无突破/创新,但传统科技仍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从主体行为看:勤奋钻研,身体力行/注重调查研究/现身科学的精神;部分内容开始涉及自然科学,如《天工开物》;
对外:都有结合西方34.(2024·贵州铜仁·中考真题)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这些文明成就是当今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就一览表(部分)类别重要成就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文史《诗经》、《资治通鉴》、《红楼梦》、《史记》、《三国演义》、《明史》、《水浒传》科技四大发明、《齐民要术》、《天工开物》、《本草纲目》、《农政全书》、《伤寒杂病论》艺术民俗(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罗万象,成就斐然。请依据表格,参照示例,将相关成就进行分类。示例
文学成就:《诗经》
《红楼梦》史学成就:______
______建筑艺术:______
______(2)根据表格中的科技成就,找出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科技著作和中国古代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3)中国的节日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通过传统节日,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请分别写出表格中四幅民俗图片所对应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名称。(4)2024年6月10日,铜仁市民在大明边城景区锦江河段开展了赛龙舟活动,现场锣鼓喧天,热闹非凡。请你谈一谈赛龙舟这一民俗活动蕴含的文化内涵。【答案】(1)史学成就:《史记》、《资治通鉴》、《明史》建筑艺术:长城(或八达岭长城)、故宫、赵州桥(2)《天工开物》:《本草纲目》。(3)①春节②元宵节③端午节④清明节(4)①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民族精神;②拼搏奋进、力争上游的时代精神;③传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④弘扬爱国主义情怀。【解析】(1)史学成就:根据所学可知,《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①,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书中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肯定他们的功绩,也无情揭露了他们的腐朽和罪恶;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这部史书300多万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资治通鉴》这一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明史》是清代官修的一部反映我国明朝(1368-1644年)历史情况的纪传体通史。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就一览表(部分)”的史学成就有:《史记》、《资治通鉴》、《明史》。建筑艺术: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赵州桥建于隋朝年间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第二早(还有一座小商桥)、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赵州桥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开创了中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就一览表(部分)”的建筑艺术有:长城(或八达岭长城)、故宫、赵州桥。(2)科技著作:根据所学可知,《天工开物》是一部科技巨著。作者宋应星。《天工开物》一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这部书后来传到国外,被译成日文、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就一览表(部分)”中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科技著作是:《天工开物》。药物学巨著:根据所学可知,李时珍搜集和整理了800多种医药书籍,并深入社会,进行实地调查,向人们请教。他不辞辛苦,到深山僻野中采集药物标本,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经过27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编写出《本草纲目》这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就一览表(部分)”中的中国古代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是:《本草纲目》。(3)节日名称: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就一览表(部分)”的图片信息:①宋代《岁朝图》、②清代《元宵灯市图》、③清代《龙舟盛会图》
、④清代绘画作品中的祭扫场景,结合所学可知,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一些节日的习俗,如春节的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的挂彩灯、划旱船,端午节的吃粽子、赛龙舟等,一直流传至今。因此,四幅民俗图片所对应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名称分别是:①春节②元宵节③端午节④清明节。(4)文化内涵:根据题干信息“2024年6月10日,铜仁市民在大明边城景区锦江河段开展了赛龙舟活动,现场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结合所学可知,赛龙舟作为端午节习俗的一部分,既具有纪念屈原的历史意义,又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勇敢和团结协作精神,追求正义和光明。因此,赛龙舟这一民俗活动蕴含的文化内涵有:①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民族精神②拼搏奋进、力争上游的时代精神③传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④弘扬爱国主义情怀。35.(2024·江苏扬州·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下图为造竹纸工序图。——摘编自杨维增译注《天工开物》材料二
竹子分布广、产量大,使得竹纸不仅用于书写,还用于印书业,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文化的发展。纸张以其轻、薄、价廉和使用方便的特点在国内得到迅速推广的同时,也通过各种途径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国。——摘编自贺超海《中国造纸术的起源、分期及其特征研究》(1)据材料一,概括《天工开物》内容的主要特点。(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竹纸的优势和造纸术的影响。【答案】(1)特点:内容详实、图文并茂、直观生动。(言之有理即可)(2)优势:原料分布广,产量大。影响:有利于知识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化的繁荣。【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造竹纸工序图”“斩竹漂塘”“煮楻足火”“荡料入帘”“覆帘压纸”“透火焙干”可知,《天工开物》内容的记载具有内容详实、图文并茂、直观生动的特点。(2)优势:根据材料二“竹子分布广、产量大,使得竹纸不仅用于书写,还用于印书业”可知,竹纸的优势是原料分布广,产量大。影响:根据材料二“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文化的发展。纸张以其轻、薄、价廉和使用方便的特点在国内得到迅速推广的同时,也通过各种途径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国。”可知,造纸术发明后,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有利于知识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化的繁荣。36.(2024·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自信,源于其思想文化的底蕴和辉煌成就的取得。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任务。任务一【识辨梳理】从以下图片中选取关联信息填入相应位置。(填写序号)(1)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2)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的指南工具:(3)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4)“天下第一行书”;(5)他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有“诗史”之称:(6)“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任务二【分类归纳】把下表空缺内容补充完整。农业(1)在浙江余姚__________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表明了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2)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__________。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手工业(3)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的是__________(填地名)。商业(4)西汉时,为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的货币是__________(填名称)。(5)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__________”(填名称)。任务三【对比分析】观察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图一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图二元朝形势图(1330年)(1)图一中,秦朝在中央掌管行政事务机构的是哪一官职?秦朝在地方实行哪一制度进行管理?(2)图二中,元朝的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什么?元朝时,宣政院统辖哪一地区?(3)我国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什么?【答案】任务一(1)⑥
(2)③
(3)④
(4)①
(5)②
(6)⑤
任务二(1)河姆渡
(2)都江堰
(3)景德镇(江西景德镇)
(4)五铢钱
(5)交子任务三(1)丞相;郡县制(郡县制度)
。
(2)行省制度(行省制);西藏地区(西藏)或吐蕃地区(吐蕃)。(3)澎湖巡检司。【解析】任务一:(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磁石指南的特性,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的指南工具,称为“司南”;(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由此可知,任务一的对应关系为:(1)⑥;(2)③;(3)④;(4)①;(5)②;(6)⑤。任务二:(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河姆渡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表明了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岷江上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的是景德镇(江西景德镇)。(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为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的货币是五铢钱。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交子”。由此可知,任务二中应填入的答案分别是:(1)河姆渡;(2)都江堰;(3)景德镇(江西景德镇);(4)五铢钱;(5)交子。任务三:(1):官职:根据材料“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由此可知,秦朝在中央掌管行政事务机构的是丞相。制度:根据材料“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2):制度:根据材料“元朝形势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省制的开端,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元朝的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行省制)。地区:根据材料“元朝形势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宣政院辖地在我国的西南,是西藏地区。元朝时,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中央政府设置了宣政院,以加强对西藏地区(当时称之为吐蕃地区)的管理。(3):行政机构:根据材料“元朝形势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37.(2024·河南·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黄河承载着文明,是国家与文化精神的象征。然而,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统计,3000年以来,黄河下游决口泛滥约1500次,较大的河道更改有二三十次,其中有6次重大改道。——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材料二
春秋时期,黄河下游两岸的诸侯国开始修筑堤防。北宋时期治河仍以筑堤、堵口和开引河等为主导思想。然而,黄河挟带的泥沙太多,难见成效。明清又收紧河道,利用水流冲刷沉积泥沙,以清淤防洪,但堤防容易溃决。2001年竣工的小浪底工程,以防洪、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蓄清排浑,除害兴利,综合利用,最终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以北黄河干流)——摘编自黄金生《从“忧患河”到“幸福河”守护黄河安澜实现高质量发展》(1)材料一呈现了什么现象?(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河”困难的原因。(3)综上所述,请你谈谈“这场‘战役’的胜利”给予了我们哪些智慧。【答案】(1)现象: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黄河下游经常决口泛滥;黄河下游河道多次更改。(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原因: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治河”策略、技术等较为单一;黄河挟带的泥沙太多。(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3)智慧:汲取历代经验;运用综合治理理念;树立除害兴利思想;提高科技水平。(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解析】(1)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承载着文明,是国家与文化精神的象征。”说明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3000年以来,黄河下游决口泛滥约1500次,较大的河道更改有二三十次,其中有6次重大改道。”说明黄河下游经常决口泛滥,且黄河下游河道多次更改。(2)原因: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治河”困难的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根据材料“北宋时期治河仍以筑堤、堵口和开引河等为主导思想。然而,黄河挟带的泥沙太多,难见成效。明清又收紧河道,利用水流冲刷沉积泥沙,以清淤防洪,但堤防容易溃决。”可知,北宋和明清时期的“治河”困难的原因是策略、技术等较为单一,因黄河挟带的泥沙太多等因素难以奏效。(3)智慧:根据材料“以防洪、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蓄清排浑,除害兴利,综合利用”和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役’的胜利”给与我们的智慧是汲取历代经验;运用综合治理理念;树立除害兴利思想;提高科技水平等。38.(2024·贵州黔南·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东南之郡……蚕女勤苦,罔(罔:不)畏饥渴……非贵非骄,靡(靡:没有)不务此,是丝非不多也。——[北宋]李覯《直讲李先生文集》(江南婺州)城中民以织作为生,号称衣被天下,故尤富。——[北宋]刘敞《公是集》吴中之民,开荒垦洼,种粳稻,又种菜、麦、麻、豆,耕无废圩,刈无遗陇,……所以吴中之农专事人力,故谚曰“苏湖熟,天下足”勤所致也。——[南宋]吴泳《鹤林集》材料三《盛世滋生图》(局部)《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是一幅描绘清朝乾隆年间苏州的传世名作。绘制者徐扬是当时的宫廷画家,他在自跋中强调“国家治化昌明,超轶三代”“我朝圣圣相承,深仁厚泽,沦浃(沦浃:浸润,受影响)百有余年之久矣.”(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2)根据材料二,指出史料所涉及的两个行业。(3)观察材料三中的《盛世滋生图》(局部),你能从图中提取有关当时苏州城的哪些历史信息。(4)综上所述,谈一谈你对秦汉以来江南经济发展的认识。【答案】(1)状况: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2)行业:手工业;农业。(3)信息:市井风情;商业发展,船舶贸易等。(4)认识:江南地区由贫穷落后变化的繁华富庶。(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状况:根据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可知,秦汉时期江南地区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2)行业:根据材料二“是丝非不多也。”“(江南婺州)城中民以织作为生,号称衣被天下,故尤富。”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手工业的发展情况;根据材料二“吴中之民,开荒垦洼,种粳稻,又种菜、麦、麻、豆,耕无废圩,刈无遗陇,……所以吴中之农专事人力,故谚曰‘苏湖熟,天下足’勤所致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的发展状况。(3)根据材料三“《盛世滋生图》”可知,该题反映的是苏州的繁荣景象。从图片整体来看,图片能够反映苏州的市井风情;从店铺的分布能够反映苏州商业发展情况,从河流中大量的船舶能够后反映苏州船舶贸易繁荣等。(4)认识:本题属于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从秦汉以来江南经济的变化方面简要说明,言之有理即可。如:江南地区由贫穷落后变化的繁华富庶。1.(2023·四川雅安·中考真题)下图所示制度的突出特点是(
)A.宰相权力遭到削弱 B.皇权受到制约C.权力的分散与制衡 D.分割地方权力【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图示是明朝的行政机构图,明太祖取消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立锦衣卫,设立五军都督府,直接掌握军政大权,通过这些措施,明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C项正确;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排除A项;明朝皇权大大加强,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分割地方权力”,排除D项。故选C项。2.(2023·辽宁阜新·中考真题)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这些措施均出现在(
)A.唐朝 B.北宋 C.明朝 D.清朝【答案】C【解析】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为强化君权,明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政治上:改革行政机构,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设立“厂卫”机构,实行特务统治,用高压政策来维护统治。思想上:采用八股取士,培养皇帝忠顺的奴仆,C项正确;废除丞相制度和厂卫特务机构的是明朝不是唐朝和北宋,排除AB项;清朝没有厂卫特务机构,排除D项。故选C项。3.(2023·湖北恩施·中考真题)明朝时,朱元璋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是(
)A.强化皇权 B.控制军队 C.完善科举 D.钳制思想【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朱元璋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A项正确;朱元璋军事上,设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控制了军队,排除B项;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排除C项;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扼杀了人才,排除D项。故选A项。4.(2023·广东深圳·中考真题)朱元璋认为明朝的刑法难以达到明刑弼教的目的,又制定《大诰》。《大诰》拟罪唯朱元璋一人,官员拟罪须以《大诰》为依据,降一级。此措施体现了(
)A.追求法律平等 B.加强思想禁锢C.维护官员利益 D.强化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从“朱元璋认为明朝的刑法难以达到明刑弼教的目的,又制定《大诰》。《大诰》拟罪唯朱元璋一人,官员拟罪须以《大诰》为依据”可知,朱元璋在明朝的刑法之外,又制定了《大诰》,且拟罪唯朱元璋一人,官员拟罪须以《大诰》为依据,这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D项正确;从题干所给材料中,并无法体现出明朝追求法律平等、维护官员利益,排除AC项;明朝加强对人们思想禁锢的主要措施是实行八股取士,《大诰》具有法律性质,与加强思想禁锢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故选D项。5.(2023·湖北宜昌·中考真题)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此观点重在说明八股取士的(
)A.原因 B.形式 C.目的 D.危害【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可知,顾炎武认为八股取士的危害比秦朝的“焚书坑儒”还要严重,重在说明八股取士的危害,D项正确;综上所述,材料主旨重在说明八股取士的危害,不是明八股取士的原因、形式、目的,所以排除ABC项。故选D项。6.(2023·山东济南·中考真题)如图体现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处应该填写(
)A.分封制度 B.军功爵制 C.刺史制度 D.科举制度【答案】D【解析】由图中所示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D项正确;西周时期,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排除A项;军功爵制是战国时代的制度,秦是推行军功爵制最彻底的国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也最大,但其特点并不是考试选官,排除B项;刺史制度出现于汉朝,其主要职责是为监察地方官员和豪强,排除C项。故选D项。7.(2023·江苏无锡·中考真题)小华在阅读《国史十六讲》一书时,先观其目录(如下图),再展开学习。在该书第十四讲,他可能阅读到的内容是(
)A.蒙古灭金 B.马可·波罗来华 C.朱元璋强化皇权 D.郑和下西洋【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第十二讲明帝国的专制政治……第十四讲面向海洋的时代……”可知,第十二到十四讲是明朝的历史,其中“面向海洋的时代”是关于明朝对外交往的内容,对应郑和下西洋。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联系,宣扬国威,1405年—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D项正确;1234年,蒙古灭金,早于明朝建立,排除A项;元朝时对外交往频繁,1271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前往中国,1275年到达中国元朝的首都大都(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在中国的元朝做官多年,后从海路回到意大利,早于明朝建立,排除B项;“朱元璋强化皇权”属于第十二讲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8.(2023·黑龙江哈尔滨·中考真题)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是以“三宝”命名的,如马来西亚有“三宝山”,印度尼西亚有“三宝井”“三宝洞”。这些地名的由来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与这些地名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张骞出使西域B.玄奘西行天竺 C.鉴真东渡日本 D.郑和七次远航【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是以‘三宝’命名的,如马来西亚有‘三宝山’,印度尼西亚有‘三宝井’‘三宝洞’”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是明朝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对途经地区影响重大,D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广义的西域包括中亚细亚、西亚、印度、高加索、黑海沿岸等地,甚至到达东欧和南欧,排除A项;玄奘西行天竺是到达今天的印度,排除B项;鉴真东渡日本,与东南亚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9.(2023·湖北武汉·中考真题)阅读下列图表,促成来华使节次数变化和技术交流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1369~1398年(洪武时期)1403~1424年(永乐时期)来华使节平均每年次数约6次约15次总次数183次318次A.张骞通西域 B.郑和下西洋 C.戚继光抗倭 D.哥伦布远航【答案】B【解析】1405年——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根据材料中显示的时间1403~1424年(永乐时期),与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相吻合,由此可知,促成来华使节次数变化和技术交流的主要原因是郑和下西洋,B项正确;张骞两次通西域,时间分别是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戚继光抗倭是1561年,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这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0.(2023·辽宁营口·中考真题)“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项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材料中提到的远洋航海(
)A.开辟了通往地中海的海上航线 B.单纯追逐贸易交换C.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 D.宣扬国威,使国家富强【答案】C【解析】据题干“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项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结合所学可知,郑和七下西洋,用和平的方式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联系,C项正确;郑和下西洋未到达地中海,排除A项;单纯追逐贸易交换只是是目的之一,不全面,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耗费了大量财力,。没有使国家富强,排除D项。故选C项。11.(2023·江苏淮安·中考真题)下图是某同学搜集的历史学习素材。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1405~1433年,郑和的船队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C项正确;玄奘西行指的是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天竺取经,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唐朝时期高僧鉴真,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排除B项;戚继光抗倭即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击日本海盗骚扰的斗争,排除D项。故选C项。12.(2023·内蒙古兴安盟·中考真题)史料实证是历史学习的必备技能,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史实和结论。下列表述中,属于结论的是(
)A.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最大时有船200多艘B.郑和的船队满载中国的优质丝绸和精美瓷器等各类物品C.郑和船队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D.郑和远航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郑和远航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是对郑和下西洋影响的评价,属于结论,D项正确;“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最大时有船200多艘”是对郑和下西洋船队规模的客观描述,属于史实,排除A项;“郑和的船队满载中国的优质丝绸和精美瓷器等各类物”是对郑和下西洋船队所载货物的客观描述,属于史实,排除B项;“郑和船队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是对郑和下西洋船队航程的客观描述,属于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13.(2023·山东济南·中考真题)“1561年4月的一天,倭寇即将袭击台州。突然,一杆‘戚’字旗树起。随即,一声号令:‘布好鸳鸯阵!’直打得倭寇四处逃窜。”《中华军事五千年》这段材料,描述的是(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雅克萨之战 D.三元里人民抗英【答案】A【解析】由材料“1561年4月的一天,倭寇即将袭击台州。突然,一杆‘戚’字旗树起。随即,一声号令:‘布好鸳鸯阵!’直打得倭寇四处逃窜。”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段材料,描述的是戚继光抗倭。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他领导的军队,由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战斗力大为增强,A项正确;郑成功收复台湾在1662年,排除B项;雅克萨之战发生在1685年和1686年,排除C项;三元里人民抗英发生在鸦片战争期间,排除D项。故选A项。14.(2023·江苏苏州·中考真题)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联系。下列几组历史事件,主要体现因果联系的是(
)A.八王之乱——北魏孝文帝改革 B.玄奘西行——鉴真东渡C.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 D.倭寇扰边——戚继光抗倭【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明朝中后期倭寇扰边,16世纪中期,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平定浙东地区倭患,D项正确;八王之乱发生于西晋,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没有因果联系,排除A项;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都属于唐朝时期对外交流的典型事例,没有因果联系,排除B项;张骞出使西域和郑和下西洋分别是西汉和明朝对外交流的典型事例,没有因果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15.(2023·山东青岛·中考真题)有一位年轻将领,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建立了一支由农民和矿工组成的军队,并创造了“鸳鸯阵”。他率军英勇作战,为东南沿海倭患的基本解除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位将领是(
)A.岳飞 B.文天祥 C.戚继光 D.郑成功【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关键词,“南下浙江抗倭”“鸳鸯阵”“东南沿海倭患的基本解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将领是戚继光,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戚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退倭寇的侵犯,为东南沿海倭患的基本解除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C项正确;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排除A项;文天祥是南宋末年著名的抗元英雄,排除B项;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排除D项。故选C项。16.(2023·内蒙古包头·中考真题)明朝营建北京城,内城北缩南扩,更为突出中轴线,从外城的永定门到内城的钟鼓楼长达8公里的沿线上有宫殿坛庙等宏大建筑,气势极显庄重。这一布局(
)A.烘托了帝王至上的威严 B.彰显了传统科技的创新C.体现了都市文化的繁荣 D.助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沿线上有宫殿坛庙等宏大建筑,气势极显庄重”和结合所学知识,北京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突出中轴线烘托了帝王至上的威严,A项正确;彰显了传统科技的创新,与材料反映的中轴线烘托帝王威严无关,排除B项;体现了都市文化的繁荣,与材料反映的中轴线烘托帝王威严无关,排除C项;助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材料反映的中轴线烘托帝王威严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7.(2023·四川攀枝花·中考真题)明代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塑料薄膜的耐蒸煮性能研究考核试卷
- 纺织品生产过程中的节能与减排考核试卷
- 海洋气象学发展与研究技术探讨进展考核试卷
- 物流配送模式与创新考核试卷
- 电气设备营销策略创新考核试卷
- 火花点火发动机的原理及应用考核试卷
- 特色户外健身路径规划与设备实施考核试卷
- 冀中职业学院《动物生物化学教学实习》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跨文化交流概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3)》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个人分红保险精算规定
- JB T 7946.1-2017铸造铝合金金相
- 荣威汽车内饰环保材料研发与应用
- SCA涂胶机内部培训资料课件
- 美妆护肤直播培训课件
- 乖宝宠物行业分析
- 少年中国说英文版
-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培训
- 招投标培训教程课件
- (完整版)【钢琴谱】大鱼钢琴谱
- 项目经理绩效考核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