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8《战国策》第八-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经典常谈》章节阅读与训练_第1页
专题08《战国策》第八-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经典常谈》章节阅读与训练_第2页
专题08《战国策》第八-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经典常谈》章节阅读与训练_第3页
专题08《战国策》第八-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经典常谈》章节阅读与训练_第4页
专题08《战国策》第八-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经典常谈》章节阅读与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8《战国策》第八内容目录内容目录章节介绍 1知识网络 1原文+批注 1内容概括 5试题精选(共30题) 533章节简介章节简介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担负外交的策士开始受到重用。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知识网络知识网络原文+批注原文+批注原文批注春秋末年,列国大臣的势力渐渐膨胀起来。这些大臣都是世袭的,他们一代一代聚财养众,明争暗夺了君主的权力,建立起自己的特殊地位。等到机会成熟,便跳起来打倒君主自己干。那时候各国差不多都起了内乱。晋国让韩、魏、赵三家分了,姓姜的齐国也让姓田的大夫占了。这些,周天子只得承认了。这是封建制度崩坏的开始。那时候周室也经过了内乱,土地大半让邻国抢去,剩下的又分为东、西周;东、西周各有君王,彼此还争争吵吵的。这两位君王早已失去春秋时代“共主”的地位,而和列国诸侯相等了。后来列国纷纷称王,周室更不算回事;他们至多能和宋、鲁等小国君主等量齐观罢了。即战国初年田氏代齐。【列国大臣因世袭制,一代一代就是夺取君王的权利,而周天子也无权干涉,只得承认,且又分出了陈。西周社会动荡,封建制度崩溃,合久必分。】秦、楚两国也经过内乱,可是站住了。它们本是边远的国家,却渐渐伸张势力到中原来。内乱平后,大加整顿,努力图强,声威便更广了。还有极北的燕国,向来和中原国家少来往;这时候也有力量向南参加国际政治了。秦、楚、燕和新兴的韩、魏、赵、齐,是那时代的大国,称为“七雄”。那些小国呢,从前可以仰仗霸主的保护,作大国的附庸;现在可不成了,只好让人家吞的吞,并的并,算只留下宋、鲁等两三国,给七雄当缓冲地带。封建制度既然在崩坏中,七雄便各成一单位,各自争存,各自争强;国际政局比春秋时代紧张多了。战争也比从前严重多了。列国都在自己边界上修起长城来。这时候军器进步了,从前的兵器都用铜打成,现在有用铁打成的了。战术也进步了。攻守的方法都比从前精明,从前只用兵车和步卒,现在却发展了骑兵了。这时候还有以帮人家作战为职业的人。这时候的战争,杀伤是很多的。孟子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可见那凶惨的情形。后人因此称这时代为战国时代。被杀的人布满原野,形容杀人极多。在长期混乱之后,贵族有的作了国君,有的渐渐衰灭。这个阶级算是随着封建制度崩坏了。那时候的国君,没有了世袭的大臣,便集权专制起来。辅助他们的是一些出身贵贱不同的士人。那时候君主和大臣都竭力招揽有技能的人,甚至学鸡鸣、学狗盗的也都收留着。这是所谓“好客”、“好士”的风气。其中最高的是说客,是游说之士。当时国际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战争到底是劳民伤财的,况且难得有把握;重要的还是做外交的工夫。外交办得好,只凭口舌排难解纷,可以免去战祸;就是不得不战,也可以多找一些与国,一些帮手。担负这种外交的人,便是那些策士,那些游说之士。游说之士既然这般重要,所以立谈可以取卿相;只要有计谋,会辩说就成,出身的贵贱倒是不在乎的。士人,古时指读书人,亦是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他们学习知识,传播文化,政治上尊王,学术上循道,周旋于道与王之间。他们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士人是古代中国才有的一种特殊身份,是中华文明所独有的一个精英社会群体。七雄中的秦,从孝公用商鞅变法以后,日渐强盛。到后来成了与六国对峙的局势。这时候的游说之士,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抗秦,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亲秦。前一派叫“合纵”,是联合南北各国的意思;后一派叫“连横”,是联合东西各国的意思——只有秦是西方的国家。合纵派的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是张仪,他们可以代表所有的战国游说之士。后世提到游说的策士,总想到这两个人,提到纵横家,也总是想到这两个人。他们都是鬼谷先生的弟子。苏秦起初也是连横派。他游说秦惠王,秦惠王老不理他;穷得要死,只好回家。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他恨极了,用心读书,用心揣摩;夜里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这样整一年,他想着成了,便出来游说六国合纵。这回他果然成功了,佩了六国相印,又有势又有钱。打家里过的时候,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头,嫂嫂趴在地下谢罪。他叹道:“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真是少不得的!”张仪和楚相喝酒。楚相丢了一块璧。手下人说张仪穷而无行,一定是他偷的,绑起来打了几百下。张仪始终不认,只好放了他。回家,他妻子说:“唉,要不是读书游说,那会受这场气!”他不理,只说:“看我舌头还在罢?”妻子笑道:“舌头是在的。”他说:“那就成!”后来果然做了秦国的相;苏秦死后,他也大大得意了一番。鬼谷子,王氏,名诩,别名禅,生卒年不详,又称王诩,王蝉、王利,道号鬼谷子。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祖籍朝歌(今淇县)城南。战国时期传奇人物。著名谋略家、纵横家的鼻祖,兵法集大成者,诸子百家之纵横家创始人,相传其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精通百家学问,因隐居在云梦山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常入山静修,他被上天赐予通天彻地的智慧,深谙自然之规律,天道之奥妙。[9]鬼谷子,被后世尊为“谋圣”,在文化史上,鬼谷子是与孔子、老子并列的学术大家。他隐于世外,将天下置于棋局,弟子出将入相,左右列国存亡,推动着历史的走向。主要作品有《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等重要作品,其著作被后世称为“智慧禁果,旷世奇书”,历代列为禁书苏秦使锥子扎腿的时候,自己发狠道:“那有游说人主不能得金玉锦绣,不能取卿相之尊的道理!”这正是战国策士的心思。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划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国际间没有是非,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这需要技巧;《韩非子·说难篇》专论这个。说得好固然可以取“金玉锦绣”和“卿相之尊”,说得不好也会招杀身之祸,利害所关如此之大,苏秦费一整年研究揣摩不算多。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策士,本指战国时代游说诸侯的纵横之士,后泛指出计策、献谋略的人。语出《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论》:“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载那些说辞的书叫《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定的,书名也是他提议的。但在他以前,汉初著名的说客蒯通,大约已经加以整理和润饰,所以各篇如出一手。《汉书》本传里记着他“论战国时说士权变,亦自序其说,凡八十一篇,号曰《隽永》”,大约就是刘向所根据的底本了。蒯通那枝笔是很有力量的。铺陈的伟丽,叱咤的雄豪,固然传达出来了;而那些曲折微妙的声口,也丝丝入扣,千载如生。读这部书,真是如闻其语,如见其人。汉以来批评这部书的都用儒家的眼光。刘向的序里说战国时代“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可以代表。但他又说这些是“高才秀士”的“奇策异智”,“亦可喜,皆可观”。这便是文辞的作用了。宋代有个李文叔,也说这部书所记载的事“浅陋不足道”,但“人读之,则必乡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又道,说的还不算难,记的才真难得呢。这部书除文辞之胜外,所记的事,上接春秋时代,下至楚、汉兴起为止,共二百零二年(西元前四〇三—二〇二),也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所谓战国时代,便指这里的二百零二年;而战国的名称也是刘向在这部书的序里定出的。蒯通(生卒年不详),秦末汉初辩士。范阳(今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人,一说齐人,本名彻,因避汉武帝刘彻名讳而在《史记》《汉书》中被记录为“蒯通”。蒯通辩才无双,善于陈说利害,曾为韩信谋士,先后献灭齐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计。韩信死后,蒯通被刘邦捉拿后释放,后来成为相国曹参的宾客。轻视礼让而重视战争,抛弃仁义而用阴谋诡计,就是为了实现强大呀。李格非,字文叔,济南(今属山东)人。熙宁九年(1076)进士,调冀州司户参军。试学官,为郓州教授。入补太学录,再转博士。绍圣立局编元祐章奏,以为检讨,不就,戾执政意,通判广信军。召为校书郎,迁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刑狱。李格非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之父。内容概括内容概括汉代刘向编定,书名也是由他提议,底本大概为《汉书》所载。《隽永》,蒯通整理润饰过。战国的名称也是刘向在序中所定。试题精选试题精选1.填空。(1)战国七雄:、、、、、、。(2)这时候的战争,杀伤是很多的。孟子说:“,杀人盈野;,杀人盈城。”可见那凶惨的情形。后人因此称这时代为。(3)七雄中的秦,从孝公用以后,日渐强盛。(4)合纵连横:“”是联合南北各国的意思;“”是联合东西各国的意思——只有秦是西方的国家。合纵派的代表是,连横派的是,他们可以代表所有的战国游说之士。(5)晋国让韩、魏、赵三家分了,姓姜的____也让姓田的大夫占了。(6)《战国策》,是汉代编定的。【答案】(1)齐楚燕韩赵魏秦(2)争地以战争城以战战国时代(3)商鞅变法(4)合纵连横苏秦张仪(5)齐国(6)刘向2.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各题《经典常谈》写于1942年,是现代作家、学者先生专为中学生“量身定制”的,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共篇。读整本书,特别是读大部头或内容涉及面较广的作品时,不见得所有的内容都能引起你的兴趣,这时不妨首先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例如:如果对历史感兴趣,则可以从《<战国策>第八》、《<><>第九》读起。《经典常谈》作者是:,全书共篇,如果对历史感兴趣,则可以从《<战国策>第八》、《〈〉〈〉第九》读起。【答案】朱自清十三史记汉书朱自清十三史记汉书【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常识。①②⑤⑥空:《经典常谈》是作者朱自清在1942年受著名学者杨振声鼓励而写的一部著作,共十三篇;③④⑦⑧空:《经典常谈》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来排列,具体排序是:《〈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其中《说文解字》《周易》《诗经》、三礼、四书、诸子、辞赋、诗、文都是关于古代文字的书籍;其中《尚书》《春秋》三传、《战国策》《史记》《汉书》都是关于历史演义的书籍。3.下列各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太阳”和“土地”,因此他被称为“太阳与土地”的歌手。B.“世界要是没有光,等于人没有眼睛,航海的没有罗盘,打枪的没有准星。”选自长诗《光的赞歌》,写于20世纪40年代,表达了诗人艾青对光明的渴望与向往。C.《经典常谈》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史记》等经典著作,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D.朱自清先生在《<战国策>第八》中评论说客:“他们的说辞却不像春秋的辞命那样从容宛转了。他们铺张局势,滔滔不绝,真像背书似的……”【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名著知识。A.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太阳”和“土地”,他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并非“‘太阳与土地’的歌手”;B.“世界要是没有光,等于人没有眼睛,航海的没有罗盘,打枪的没有准星。”选自长诗《光的赞歌》,写于1978年之后,是艾青新时期的作品;D.朱自清先生评论说客:“他们的说辞却不像春秋的辞命那样从容宛转了。他们铺张局势,滔滔不绝,真像背书似的……”出自《<文>第十三》;故选C。4.下列关于《经典常谈》的阅读方法,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宁所在的学习小组开展以汉字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他们可以去读读《<说文解字>第一》。B.读《经典常谈》,不能死记硬背书籍名、作者名、书籍卷数之类,而要把它当作一只船,去接触古书。C.“诗言志”是一句古话,古代所谓“言志”等同于现在所谓“抒情”。D.小宁对古代的“说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可以去读读对这个群体有着详细介绍的《<战国策>第八》。【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方法理解。C.古代所谓“言志”和现在所谓“抒情”并不一样,那“志”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的;故选C。5.下列关于《经典常读》的阅读方法,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杭所在的学习小组开展以汉字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他们可以去读读《〈说文解字〉第一》。B.读《经典常谈》,不能死记硬背书籍名、作者名、书籍卷数之类,而要把它当作一只船,去接触古书。C.阅读《经典常谈》,要提倡古人“尊古”“崇古”的旧习,精读整本书,从而达到学术的高度和深度。D.小州对古代的“说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可以去读读对这个群体有着详细介绍的《〈战国策〉第八》。【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方法。C.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每篇读一种或一类经典,这样就可以根据兴趣或目的加以选择,并非“精读整本书”。故选C。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①那时候的国君,没有了世袭的大臣,便集权专制起来。辅助他们的是一些出身贵贱不同的士人。那时候君主和大臣都竭力招揽有技能的人,甚至学鸡鸣、学狗盗的也都收留着。这是所谓“好客”、“好士”的风气。其中最高的是说客,是游说之士。当时国际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战争到底是劳民伤财的,况且难得有把握;重要的还是作外交的工夫。外交办得好,只凭口舌排难解纷,可以免去战祸;就是不得不战,也可以多找一些与国,一些帮手。担负这种外交的人,便是那些策士,那些游说之士。游说之士既这般重要,所以立谈可以取卿相;只要有计谋,会辩说就成,出身的贵贱倒是不在乎的。②七雄中的秦,从孝公用商鞅变法以后,日渐强盛。到后来成了与六国对峙的局势。这时候的游说之士,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抗秦,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亲秦。前一派叫“合纵”,是联合南北各国的意思,后一派叫“连横”,是联合东西各国的意思——只有秦是西方的国家。合纵派的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是张仪,他们可以代表所有的战国游说之士。后世提到游说的策士,总想到这两个人,提到纵横家,也总是想到这两个人。他们都是鬼谷先生的弟子。苏秦起初也是连横派。他游说秦惠王,秦惠王老不理他;穷得要死,只好回家。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他恨极了,用心读书,用心揣摩;夜里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这样整一年,他想着成了,便出来游说六国合纵。这回他果然成功了,佩了六国相印,又有势又有钱。打家里过的时候,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头,嫂嫂爬在地下谢罪。他叹道:“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真是少不得的!”张仪和楚相喝酒。楚相丢了一块璧。手下人说张仪穷而无行,一定是他偷的,绑起来打了几百下。张仪始终不认,只好放了他。回家,他妻子说:“唉,要不是读书游说,那会受这场气!”他不理,只说:“看我舌头还在罢?”妻子笑道:“舌头是在的。”他说:“那就成!”后来果然作了秦国的相;苏秦死后,他也大大得意了一番。③苏秦使锥子扎腿的时候,自己发狠道:“那有游说人主不能得金玉锦绣,不能取卿相之尊的道理!”这正是战国策士的心思。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划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④记载那些说辞的书叫《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定的,书名也是他提议的。(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有删减)6.摘录。“士”阶层兴起的社会背景是:7.概括。“合纵”即“连横”即8.勾连。孟子评价公孙衍、张仪说:“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讽刺他们一味顺从君主,没有自己的原则。结合文段,说说这个评价是否中肯。9.赏析。现代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朱先生的《经典常谈》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结合选段相关文字说说你对“浅明”二字的看法。【答案】6.当时国际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战争到底是劳民伤财的,况且难得有把握;重要的还是作外交的工夫。外交办得好,只凭口舌排难解纷,可以免去战祸;就是不得不战,也可以多找一些与国,一些帮手。7.劝南北六国联合起来抗秦;劝东西六国联合起来亲秦。8.示例:是中肯的。因为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划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他们所需要的,只是取悦君主,达到自己的目的。9.示例:如“老不理他、穷得要死”等口语的运用,使文章通俗易懂;讲故事的部分绘声绘色,都拉近了读者与《经典》的距离。【解析】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根据①段“当时国际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战争到底是劳民伤财的,况且难得有把握;重要的还是作外交的工夫。外交办得好,只凭口舌排难解纷,可以免去战祸;就是不得不战,也可以多找一些与国,一些帮手。担负这种外交的人,便是那些策士,那些游说之士”可概括为:当时国际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战争到底是劳民伤财的,况且难得有把握;重要的还是作外交的工夫。外交办得好,只凭口舌排难解纷,可以免去战祸;就是不得不战,也可以多找一些与国,一些帮手。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根据②段“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抗秦,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亲秦。前一派叫‘合纵’,是联合南北各国的意思,后一派叫‘连横’,是联合东西各国的意思”可得出答案:“合纵”即劝南北六国联合起来抗秦,“连横”即联合东西各国亲秦的意思。8.本题考查拓展阅读。根据③段“‘那有游说人主不能得金玉锦绣,不能取卿相之尊的道理!’这正是战国策士的心思。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划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可知,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划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他们所需要的,只是取悦君主,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孟子的评价是很中肯的。9.本题考查语言赏析。“浅明”指语言浅显明白。根据③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可知,运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告诉了我们战国时期的策士们为了利益,没有坚守仁礼义这些儒家的准则,而是反反复复,利益至上;根据②段“他游说秦惠王,秦惠王老不理他;穷得要死,只好回家”“这样整一年,他想着成了,便出来游说六国合纵”“打家里过的时候,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头,嫂嫂爬在地下谢罪”等语言可知,这里运用口语,使文章通俗易懂;②段中讲张仪和苏秦的故事,叙述生动形象,都拉近了读者与《经典》的距离。10.近日,八年级(3)班围绕《经典常谈》举办读书交流会,请你参加,请你从《经典常谈》中选择一则自己喜欢的篇目,参照示例,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的认识。示例:我最喜欢《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由东汉许慎编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世界上第一部大字典,更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工具书。阅读此书,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几种常见的分析字义的方法,了解到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从而对汉字进行寻根溯源。附:《经典常淡》部分目录:《<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战国策>第八》《<诸子>第十》等【答案】参考答案一:我最喜欢《春秋》。《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古代儒家经典“六经”之一,现存版本为孔子修订而成。《春秋》记事语言极为简练,暗含褒贬,这种“春秋笔法”所彰显的史学精神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参考答案二:我最喜欢《汉书》。《汉书》是东汉班固所著,主要记载西汉帝王的事迹,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以及各种社会现象,各类人物的生平以及少数民族的历史等,让我们对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有了一定的了解。【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结合《经典常谈》中的经典篇目,向大家推荐最喜欢里边哪部分内容,同时说出理由,注意语言通顺,表达得体。示例:我最喜欢的经典是《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而成,其中包含了孔子的智慧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论语》的思想深刻,涵盖了儒家的礼、义、智、信、忠、孝、悌等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11.阅读《经典常谈》后,班级围绕“读经典的意义”这一主题进行交流,请从下面三篇中任选其一,结合相关内容,说说阅读古代经典的意义。①《说文解字》第一

②《诗经》第四

③《战国策》第八【答案】示例一:可以学习语文知识,领悟古人的智慧,比如可以从《<说文解字>第一》中了解汉字的起源、文字统一的过程、字体的演变和造字用字的条例,从中发现古人创造汉字的智慧,汉字词义变化中反映的社会发展状况,让语文学习变得更加有趣。示例二:可以了解诗这种文学体裁的发展过程,获得精神滋养,比如可以从《<诗经>第四》中了解《诗经》的成书过程,诗最初的功用,了解先秦人们的生活,从中感悟人生的道理;还可以欣赏其语言,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示例三:可以了解我国战国时期的社会现状,增长历史知识,学习策士游说的技巧和特有的精神闪光点,比如可以从《<战国策>第八》中了解战国时期各国的激烈纷争,策士游说盛行的现象,策士们为实现自己的抱负刻苦勤奋,如苏秦刺股,游说时有较高的语言表达技巧,让我们从中汲取古人的智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任选一篇,能结合相关内容来谈阅读经典的意义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开放类试题。结合名著的相关内容,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一:《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字典和文字学著作,由东汉时期的许慎所撰写。整部书分为540部分,记录了当时的6000多个汉字,对每个字的形体、音韵、义理、用法等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分析。读完《<说文解字>第一》的序言,我对《说文解字》这本书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点:对于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以及对汉字的深层次理解,这本书是非常重要的。《说文解字》作为一部字典,具有非常高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其对于汉字的解释和分类,对后世的汉字研究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说文解字》的撰写过程非常严谨和精细,许慎在收集和整理汉字的过程中,不仅参考了古籍和铭文,还查阅了大量的史书和文献,力求做到准确无误。在《说文解字》的文字风格上,许慎采用了简练、明晰的语言,以及清晰的图表和注解,使得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总之,读完《<说文解字>第一》后,我对这本书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价值。它不仅是一部汉字学的经典著作,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示例二:《诗经》第四中诗是一部古代中国文学的经典,它汇集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宗教、政治、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文学,从而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学史。示例三:《战国策》第八篇是一篇非常经典的篇章,讲述了楚怀王在治国中的一系列教训和体会。阅读这篇文章,我深受启示和感动。首先,文章中提到了“不同则同,同则异”的思想。这一点告诉我们,在处理公务时,要抱持开放的态度,尊重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不固步自封。只有当你能够接纳不同的思路,综合各方面的意见,才能够做出更为全面、合理的决策。其次,文章中讲到了“欲民之富,则当抑奸”这一思想。这告诉我们,治理国家必须依法治国,不能让奸邪势力横行。只有通过各种手段制止奸邪之徒,才能够让民众得以安居乐业,推动国家的发展最后,文章中还提到了“百姓若长蟠龙之志,则王者之威不与天下人等”这一至理名言。这告诉我们,国王要懂得留百姓一线生机,尤其是要保护他们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能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总之,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治国不易,需要依照不同的情境,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智慧,采取不同的措施。只有通过不懈努力,持之以恒地推进国家的发展,才能够实现治国的伟大理想。据此回答即可。12.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兼具故事性和知识性,因此成了经典作品。请你参考示例,从下面两个篇目中任选一个,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故事性和知识性的特点。【示例】《〈战国策〉第八》故事性:前五段都在讲述时代背景,特别是合纵派代表苏秦和连横派代表张仪的故事更是令人印象深刻。知识性:最后一段提及《战国策》一书时,又具有知识性的特点,让我们了解了《战国策》的编者、文辞特点、记事起止年代等。①《〈说文解字〉第一》

②《史记》《〈汉书〉第九》【答案】①示例:故事性:开头的“仓颉造字”的传说,文中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故事和“甲骨文”被发现的故事,都增添了内容的趣味性。知识性:“六书”的详细介绍,让我们了解了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书体演变的过程,让我们知道了演变的主因和方向,都是在求应用便利。②示例:故事性:讲述司马迁的身世故事,打动人心。班固创作《汉书》过程的故事及他的妹妹曹大家等人共同创作《汉书》的情节也是引人入胜。知识性:对《史记》《汉书》两部典籍的体例、内容和特色的介绍以及作者表达见解的文字,颇具学术性。【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写作方法的理解认识。《经典常谈》着重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作品,从《说文解字》到《诗经》《论语》,从诸子百家到李白、苏轼,系统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该书表达了朱自清先生在文艺和经典方面的见解与体悟。提纲挈领、通俗易懂,是文艺理论和国学知识最好的入门读本,对当代文艺、国学爱好者与研究者也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可参照《〈战国策〉第八》的解读,从故事性、知识性两方面来分析《〈说文解字〉第一〉和《史记〉〈汉书〉第九〉。①《〈说文解字〉第一》:故事性:《〈说文解字〉第一》依次向我们介绍了“仓颉造字”之渊源、字书的出现与发展、古文字及古代书写文字的方法、造字和用字六个条例(“六书”)、书体演变开,头的“仓颉造字”的传说,文中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故事和“甲骨文”被发现的故事,等,都增添了内容的趣味性。知识性:在《经典常谈》中,朱自清指出《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并向读者介绍这几方面的内容:1.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有九千字。2.字体除了小篆,还有籀文“古文’。3.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共五百四十部首。4.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有解说,用的是晚周人作的《尔雅》,杨雄的《方言》。记忆经典的注文的体例。②《史记》《〈汉书〉第九》故事性:史记》《〈汉书〉第九》依次向我们介绍了《史记》《汉书》知名度高的原因、司马迁年轻时遍游天下,为写《史记》提供史料,也提升了个人的见识和胸襟、父亲的遗命指示司马迁走上一条伟大的路、为李陵秉公直言遭受宫刑,后发奋努力终成《史记》、司马迁作《史记》的成就窃比孔子作《春秋》、司马迁作《史记》的意图、一些人对《史记》的误解、《史记》的体例和内容、《汉书》成书的背景及过程、《史》《汉》二书各自成家,并称良史,文质和繁省各不相同,但所采者博,所择者精,组织宏大,描写由达。讲述司马迁的身世故事,打动人心。班固创作《汉书》过程的故事及他的妹妹曹大家等人共同创作《汉书》的情节也是引人入胜。知识性:朱自清先生在《史记》《〈汉书〉第九》指出,《汉书》和《史记》都是正史上著名的纪传体史书。《汉书》以史家之笔,记录西汉一代的历史,对汉代统治集团的昏庸残暴,对上层社会的炎凉冷暖,对社会危机和民生疾苦,对有功于社会的仁人志士,均有比较客观真实的反映,其中也寄寓着作者的爱憎和批判。此是《汉书》与《史记》的相似之处。但因为班固生在专制压迫、经学统治严重的时代,又因为班固家世传统的影响和他自身性格的软弱,《汉书》的史学见解和史学精神,又不如《史记》。《汉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仅次于《史记》。让我们掌握很多知识。根据上述内容,选择一其中一篇介绍即可。13.班级要举行《经典常谈》读书成果交流会,邀请你参加,请完成以下的阅读任务。(1)下列关于《经典常谈》的说法与原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B.这本书指导了阅读经典的门径,如果要了解儒家典籍,可以选择《<四书>第七》阅读;要了解文字的发展史,可以选择《<说文解字>第一》来阅读。C.这本书研究传统典籍,遵循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念,摈弃一味“尊经”“崇古”的旧习,倡导实事求是地审视传统文化。D.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论语》等,这些史书涉及纪传体、编年体等多种体裁。(2)叶圣陶先生说《经典常谈》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虽然是学术散文集,却通俗易懂,请以选段为例简单分析说明这一特点。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画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国际间没有是非,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角投其所好。(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战国策》第八》)(3)为了提高阅读效率,老师推荐大家采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阅读《经典常谈》,每次阅读只关注某一方面的内容,可以是需要阅读的内容,也可以是感兴趣的内容。有同学说要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可以选择《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进行组合阅读,你是否同意这一建议?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答案】(1)D(2)示例:“谁用他们就帮谁”等句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地指出了纵横家“翻覆”的本性。(言之成理即可)(3)同意。《(诗经)第四》专门介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辞赋第十一》介绍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屈原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第十二》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同时也介绍《楚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等。这三篇组合阅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完整的了解。【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常识。D.有误,《论语》是四书之一,不是史书;故选D。(2)本题考查名著语言特色。从题干“叶圣陶先生说《经典常谈》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虽然是学术散文集,却通俗易懂”可知,这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从选段中选取通俗易懂的句子即可,示例:如“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和“国际间没有是非,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等句运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告诉了我们战国时期的策士们为了利益,没有坚守仁礼义这些儒家的准则,而是反反复复,利益至上。(3)本题考查阅读看法。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有理即可。首先回答:同意,然后分析原因。《经典常谈》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因为这本书涉及面非常广,所以应适合选择性阅读。《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手法上分为赋、比、兴。《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辞赋第十》介绍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屈原的《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楚辞》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楚辞》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楚辞》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在诗坛开创了一种文学传统,即今人视为“浪漫主义”诗风的一派都无一例外受其启发,从中汲取精神与艺术的滋养。《楚辞》也是中国第一部有作者的诗集。由屈原及后学所作,至汉代刘向编辑成书。屈原正直,忠贞不屈,不为故俗所囿的品格都使他成为后世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和典范。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诗》介绍了乐府诗到宋代诗歌的发展脉络,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歌谣和乐谱,教李延年作协律都尉,负责整理,以备传习唱奏,即“乐府诗”。北宋郭茂倩搜集汉乐府以下,历代合乐的不合乐的歌谣及模拟之作,称《乐府诗集》,沈约《宋书乐志》称汉乐府为“古辞”。汉乐府的声调采用了“楚声”和“新声”两种调子。新声出于西域和北狄的军歌。楚声里整齐的五言,如《白头吟》《梁甫吟》《怨歌行》成为五言诗的源头,汉乐府以叙事为主。班固《咏史》是五言的拟作,未成书。汉末五言最高成就就是《文选》所录《古诗十九首》,合于“温柔敦厚”的诗教。三国魏阮籍是第一个全力作五言诗的人,作《咏怀诗》八十多首。晋代诗渐排偶化、典故化,左思《咏史诗》、郭璞《游仙诗》。玄言诗则孙绰、许洵是领袖,其下则陶谢。齐武帝永明间,“声律”说大盛,四声的分别平仄的性质、双声叠韵的作用,一面讲究用典,一面讲究声律,侧重技巧,到简文帝则专咏艳情,称为“宫体”。宋鲍照《行路难》十八首则开辟新路。梁以来七言的发展,还跟着舞曲的路子,即宫体的谐调,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称为近体。不是谐调的诗称为古体。沈佺期、宋之问奠定了律诗的体制。杜甫继往开来,将诗历史化、散文化,在“温柔敦厚”之外,又开了“沈着痛快”一派。元稹、白居易新创谐调的七言叙事诗,所谓“长庆体”。南宋三大诗家都是从江西派变化出来的,杨万里、范成大、陆游。以及中国诗歌受到的楚辞的影响,这些都与诗歌有关。《诗经》和《楚辞》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起源,《诗》是中国诗歌的发展,将这三篇联系起来阅卖,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与发展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据此理解概括即可。14.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画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国际间没有是非,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战国策〉第八》)(1)以上语段中的“他们”指的是什么人?(2)《经典常谈》是一本给中学生看的书,朱自清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不蔓不枝。请以选段为例简单分析。【答案】(1)纵横家。(2)示例:“谁用他们就帮谁”等句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地指出了纵横家们“翻覆”的本性。【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常识。根据语段中“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的提示,可知,“他们”指的是“纵横家”。(2)本题考查名著特色。从题干“朱自清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不蔓不枝”可知,这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从选段中选取通俗易懂的句子即可,如“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地指出了纵横家“翻覆”的本性。15.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材料:他游说秦惠王,秦惠王老不理他;穷得要死,只好回家。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他恨极了,用心读书,用心揣摩;夜里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这样整一年,他想着成了,便出来游说六国合纵。这回他果然成功了,佩了六国相印,又有势又有钱。打家里过的时候,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头,嫂嫂爬在地下谢罪。他叹道:"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真是少不得的!”(《战国策》)(1)上文中的“他”是。他劝东方六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所以属于派。(2)“他”成功之后,可以佩六国相印。像他一样的游说之士为什么这么受各国君主重视?(3)请你阅读《<战国策>第八》一章,概括战国时期游说的策士苏秦和张仪的人物形象。【答案】(1)苏秦合纵(2)当时各国之间随时可能爆发战争,外交办得好,就能避免战祸;即使不得不战,也能通过外交与别国联盟。而担任外交任务的,就是像苏秦一样的游说之士。(3)①苏秦和张仪是战国策士,是游说之士。他们有智谋和辩才,他们因人、因地进言,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②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没有独立的人格,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顺从君王的意志,迎合君王的喜好。【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据“他游说秦惠王,秦惠王老不理他;穷得要死,只好回家。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他恨极了,用心读书,用心揣摩;夜里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这样整一年,他想着成了,便出来游说六国合纵。这回他果然成功了,佩了六国相印,又有势又有钱”等情节的叙述可知,讲述的是苏秦发奋读书,终于成功游说六国合纵,功成名就的故事,故文中的“他”是苏秦。当时分连横派和合众派。连横合纵的实质就是战国时期各大国为拉拢他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用于阻止强国对弱国的兼并,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秦国和齐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事一强以攻众弱”,即为随从强国进攻其他弱国。就是秦国或齐国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其他的一些弱国。他劝东方六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所以属于合纵派。(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苏秦成功之后,可以佩六国相印。像他一样的游说之士受各国君主重视的原因分析,可从当时社会环境角度分析。当时诸侯国并立,各国之间为了争夺兼并土地,随时可能爆发战争,这时候就亟需像苏秦、张仪这样的游说之士,在国与国之间游说、互通外交,若外交处理得好,就能避免战争,即使最后不得不战,有苏秦这样的游说之士,可以通过外交与其他国家结盟,联合起来对抗共同的敌人,增强自己的实力。而这些国与国之间的沟通都需要苏秦这样的游说之士,因此他们能得到各国君主的重视。(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概括。本题结合《<战国策>第八》一章,概括战国时期游说的策士苏秦和张仪的人物形象。从职业特点分析,苏秦和张仪都是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他们有勇有谋,有极强的辩才,懂得因时因势因地向君主进言,因此他们知识广博、聪明机智;同时,他们以游说之士的身份游走在六国之间,因此他们没有理想,没有主张,没有独立的人格,只求揣摩君主的心理,顺从君王的意志,以某得名与利,实现人生抱负。这从苏秦的经历可见一斑,苏秦一开始主张秦王连横,但是不被重用。在燕昭王求贤之时赴燕国,被重用,帮助燕国强盛。并转而开始游说各国合纵攻秦。合纵攻秦失败后在齐国任相,并暗中帮助燕国游说各国合纵伐齐,并取得一定成功。16.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画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国际间没有是非,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战国策)第八》)(1)以上语段中的“他们”指的是什么人?朱自清指出了他们的什么特点?(2)《经典常谈》是一本给中学生看的书,朱自清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不蔓不枝。请以选段为例简单分析说明。【答案】(1)纵横家。只图功名富贵,没有是非观念,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抹角投其所好。(2)示例:“谁用他们就帮谁”等句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地指出了纵横家“翻覆”的本性。【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常识。根据题干内容分析和“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的提示,可知,“他们”指的是“纵横家”。从“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可知,他们只图功名富贵,没有是非观念,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抹角投其所好。(2)本题考查名著特色。从题干“朱自清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不蔓不枝。”可知,这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从选段中选取通俗易懂的句子即可,如“谁用他们就帮谁”等句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地指出了纵横家“翻覆”的本性。17.请阅读下面选段,完成问题。记载那些说辞的书叫《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定的,书名也是他提议的,但在他以前,汉初著名的说客蒯通,大约已经加以整理和润饰,所以各篇如出一手。《汉书》本传里记着他“论战国时说士权变,亦自序其说,凡八十一篇,号曰《隽永》”,大约就是刘向所根据的底本了。蒯通那枝笔是很有力量的。铺陈的伟丽,叱咤的雄豪,固然传达出来了;而那些曲折微妙的声口,也丝丝入扣,千载如生。读这部书,真是如闻其语,如见其人。汉以来批评这部书的都用儒家的眼光。刘向的序里说战国时代“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可以代表。但他又说这些是“高才秀士”的“奇策异智”,“亦可喜,皆可观”。这便是文辞的作用了,宋代有个李文叔,也说这部书所记载的事“浅陋不足道”,但“人读之,则必乡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又道,说的还不算难,记的才真难得呢。这部书除文辞之胜外,所记的事,上接春秋时代,下至楚汉兴起为止,共二百零二年(前403﹣前202),也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所谓战国时代,便指这里的二百零二年,而战国的名称也是刘向在这部书的序里定出的。(1)下列选项关于《经典常谈》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本书介绍了众多经典著作,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B.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春秋》《战国策》《史记》《论语》等,这些史书涉及纪传体、编年体等多种体裁。C.《说文解字》篇是我们学习、研究古汉字体系,探究汉字起源的重要参考书目。D.这本书对知识的讲解精辟,且通俗流畅,深入浅出,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2)请简要概括,汉以来人们对《战国策》的矛盾态度。【答案】(1)B(2)一方面,用儒家立场加以批评;另一方面,承认它在文辞谋略上的高超。【解析】(1)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把握。B.有误,《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并不是史书;故选B。(2)本题考查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的能力。根据原文刘向评价“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调,苟以取强而已矣”“说这些是‘高才秀士’的‘奇策异智’,‘亦可喜,皆可观’”和宋代李文叔的评价“这部书所记载的事‘浅陋不足道’,但‘人读之,则必乡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汉以来批评这部书的都用儒家的眼光”可见刘向和李文叔都站在儒家的立场上,认为这部书中所记载的内容抛弃了礼、仁、义,所记之事浅陋(用儒家立场加以批评),但同时都认为这部书有客观之处,即说士的“奇策异志”、文采有可喜之处,文辞高超。18.根据要求完成题目。(1)《经典常谈》是朱自清撰写的一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其中介绍了古代的字典,即许慎的《》,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2)请结合《经典常谈》对下列古籍的阐述,挑选一本古籍进行深入阅读,并说明进行深入阅读的原因。《诗经》

《尚书》

《战国策》【答案】(1)《说文解字》(2)示例一:我选《诗经》。《经典常谈》中介绍了《诗经》的来源、构成与特色,经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国人诗歌启蒙之源,因此深入阅读《诗经》,不仅可以了解先秦人们的生活,从中感悟人生的道理,还可以欣赏其语言美,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示例二:我选《尚书》。《经典常谈》中介绍了《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并记叙了汉哀帝时刘歆和《五经》博士的今古文字之争以及对《尚书》的考证,最后确认伏生的《尚书》二十九篇才是真本。深入阅读《尚书》的体例、内容、不同的版本,还可以了解围绕《尚书》出现的生动故事以及专家们不辞辛苦地一次又一次地去伪存真的艰难考证。示例三:我选《战国策》。《经典常谈》中介绍了《战国策》编撰的由来,让我懂得了关于《战国策》的丰富内容:混乱的战国时代,出现游说之士;游说之士分两派,以苏秦为代表的“合纵”派和以张仪为代表的“连横”派;记载游说之士说辞的书叫《战国策》。不仅如此,我还对汉初著名的说客蒯通特别感兴趣,是他对游说之士说辞加以整理和润饰,他的那支笔是很有力量的。【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知识识记。《经典常谈》是朱自清撰写的一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书中介绍了汉字的由来,让我们知道仓颉造字的传说。介绍了古代的字典,即许慎的《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结合名著内容,说明进行深入阅读的理由,语句通顺,理由充分即可。示例一:我选《诗经》。《经典常谈》从诗的源头写起,介绍乐《诗经》的由来和的发展,以及孔子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后世对孔子以诗教化思想的继承和延续,最后介绍诗经六义。因此深入阅读《诗经》,不仅可以了解先秦人们的生活,从中感悟做学问做人的道理,还可以欣赏其诗的语言美、韵律美。示例二:我选《尚书》。《经典常谈》中介绍了《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作者重点介绍了伏生传书的故事。因此深入阅读《尚书》,不仅可以了解汉哀帝时刘歆和《五经》博士的今古文字之争,还可以学习专家们不辞辛苦地一次又一次地去伪存真的艰难考证的精神。示例三:我选《战国策》。《经典常谈》中介绍了《战国策》的发展由来与艺术特色。经过阅读,我们知道《战国策》是一部重要的古史,因此深入阅读《战国策》,不仅可以了解战国时期诸国策士的计谋,从中学习知识,还可以欣赏其绝妙的文辞。19.朱自清是按照、学术观念来撰写《经典常谈》的,例如讨论儒家经典时,破除“”的传说。【答案】现代的科学的经书都是圣人所作【解析】考查名著常识。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朱自清是按照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念来撰写《经典常谈》的,例如讨论儒家经典时,破除“经书都是圣人所作”的传说。20.王老师计划在校报“经典名著阅读”栏目出一期有关《经典常谈》阅读策略的文章,所以在班级里收集大家在阅读《经典常谈》时使用的阅读策略。除了王老师推荐的“选择性阅读”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哪些方法进行阅读?请你仿照示例,再举一例。【示例】阅读策略:选择性阅读推荐理由: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我国古代学者很重视选择性阅读,苏轼建议每次阅读只关注某一方面的内容,不贪多求全。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增长的速度大大超过个人的接受速度,这引发了学习方式的变革,选择性阅读也因此变得更加重要。【答案】示例一:摘抄和做笔记。采用编写提纲的方法,用精练的语言准确概括每一篇的内容要点,这样就能够快速把握篇章内容,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示例二:联系课文阅读。作者介绍的这些经典作品,许多都与课文内容有关联,阅读过程中可以与课内学习沟通衔接。比如读《《诗经)第四》时可以联系学过的《《诗经》二首》,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解析】考查名著阅读。开放类试题,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名著内容,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可采用精读和跳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精读;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可跳过不读。如,如果对历史感兴趣,可精读《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如果对诗歌感兴趣,可精读《诗》第十二。其他则可跳过不读,如日后产生了兴趣,再精读这些内容。2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读了《经典常谈》,你对于当代中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意义有哪些认识?以《读经典的意义》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看法。(200字左右)【答案】示例:经典是经过了历史的检验、时代的淘洗,仍然能够流传至今的著作和学说。遇过这些经典著作,我们可以探寻人类先进思想的发展本源,了解历史优秀文化的传承脉络。阅读经典能够帮助我们从中碰触最高贵的灵魂,了解最高超的智慧,学习最优秀的思想,得到最深刻的启迪。永远追求更完善的自我和更高尚的精神境界。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古人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所流露出的担当精神、责任意识以及在文学发展过程中继往开来的创新精神。这启发我们在大有可为的当今时代,主动发挥主人翁意识和能动性,为建设祖国添砖加瓦。【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感悟。《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该书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一共十三篇,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以《读经典的意义》为题,谈一谈阅读经典的现实意义即可,注意字数要求。示例:阅读经典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基础和精神探索的起点。阅读经典会丰富我们的人生感受和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许多人生问题,更有利于文化积累,让自己的思想与大师们联网接轨。阅读经典可以涵养情性,启迪人生,不断完善自我。传统文化经典是古人智慧的结晶,阅读经典等于直接汲取了前人智慧,传统文化经典记录了古人的事迹,阅读经典可以学习古人的优良品德,经典还传承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阅读经典可以帮助当代中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自豪感。阅读选文,完成小题。【甲】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选自《诗经》第四)【乙】他游说秦惠王,秦惠王老不理他;穷得要死,只好回家。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他恨极了,用心读书,用心揣摩;夜里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这样整一年,他想着成了,便出来游说六国合纵。这回他果然成功了,佩了六国相印,又有势又有钱。打家里过的时候,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头,嫂嫂爬在地下谢罪。他叹道:“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真是少不得的!”(选自《战国策》第八)22.下面对甲、乙文段及所涉及的内容,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在古代,“诗言志”中的“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者教化作用,人们往往用这样的观点去解读作品,如孔子评价《关雎》是“乐而不浮,哀而不伤”。B.【甲】文段中所说的“重叠”就是指“重章叠句”的形式,这种形式后来在诗歌里失去主要地位,是因为发展了字数均齐,韵脚调谐的新形式。C.战国七雄中“秦”最强大,它与六国对峙中,有人主张六国联合抗秦,叫作“连横”,有的主张六国联合起来亲秦,叫做“合纵”。【乙】文中的“他”是张仪,属于合纵派。D.像【乙】文中的“他”一样的游说之士受各国君主重视,是因为当时各国之间随时可能爆发战争,外交办得好,就能避免战祸;即使不得不战,也能通过外交与别国联盟。23.《经典常谈》是2023年春季新入选部编版语文教材推荐必读书目,为了吸引更多的同学阅读这本书,请你给该书写一个简短的推荐语。【答案】22.C23.示例:《名著常谈》是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朱自清专门为中学生撰写的,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全书共13篇,浅明而精辟地介绍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诗、文等经典内容,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是介绍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言:《经典常谈》是一艘航到大海里的宝船,能让航行者窥见中华经典之精髓;更是一张传统文化的藏宝图,能让寻宝人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解析】22.考查名著内容。C.“有人主张六国联合抗秦,叫作“连横”,有的主张六国联合起来亲秦,叫做“合纵””有误,应为:有人主张六国联合抗秦,叫作“合纵”,有的主张六国联合起来亲秦,叫做“连横”。“【乙】文中的‘他’是张仪,属于合纵派”有误,【乙】文中的“他”是苏秦,属于合纵派。故选C。23.考查拟写名著推荐语。开放类试题,结合相关名著的内容和主旨,言之成理即可。如:《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写给大众的国学读本,着重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作品,从《说文解字》到《诗经》《论语》,从诸子百家到李白、苏轼,系统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容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了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诗、文等经典内容,全书见解精辟,文笔优美,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入门书。阅读《经典常谈》的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记载那些说辞的书叫《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定的,书名也是他提议的,但在他以前,汉初著名的说客蒯通,大约已经加以整理和润饰,所以各篇如出一手。《汉书》本传里记着他“论战国时说士权变,亦自序其说,凡八十一篇,号曰《隽永》”,大约就是刘向所根据的底本了。蒯通那枝笔是很有力量的。铺陈的伟丽,叱咤的雄豪,固然传达出来了;而那些曲折微妙的声口,也丝丝入扣,千载如生。读这部书,真是如闻其语,如见其人。汉以来批评这部书的都用儒家的眼光。刘向的序里说战国时代“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可以代表。但他又说这些是“高才秀士”的“奇策异智”,“亦可喜,皆可观”。这便是文辞的作用了。宋代有个李文叔,也说这部书所记载的事“浅陋不足道”,但“人读之,则必乡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又道,说的还不算难,记的才真难得呢。这部书除文辞之胜外,所记的事,上接春秋时代,下至楚汉兴起为止,共二百零二年(前403——前202),也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所谓战国时代,便指这里的二百零二年,而战国的名称也是刘向在这部书的序里定出的。24.简要概括作者认为“蒯通那支笔是很有力量的”的原因。25.请简要概括,汉以来人们对《战国策》的矛盾态度。【答案】24.蒯通的记载生动再现了战国说士(说客)的说辞魅力。25.一方面,用儒家立场加以批评;另一方面,承认它在文辞谋略上的高超。【解析】24.本题考查筛选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根据原文“铺陈的伟丽,叱咤的雄豪,固然传达出来了;而那些曲折微妙的声口,也丝丝入扣,千载如生。读这部书,真是如闻其语,如见其人”可知,蒯通那枝笔是很有力量的原因是表现了战国时期说士说辞铺陈伟丽、叱咤、丝丝入扣,体现了当时说士的说辞魅力。25.本题考查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的能力。根据原文刘向评价“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说这些是‘高才秀士’的‘奇策异智’,‘亦可喜,皆可观’”和宋代李文叔的评价“这部书所记载的事‘浅陋不足道’,但‘人读之,则必乡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汉以来批评这部书的都用儒家的眼光”,可见刘向和李文叔都站在儒家的立场上,认为这部书中所记载的内容抛弃了礼、仁、义,所记之事浅陋,但同时都认为这部书有客观之处,即说士的“奇策异志”、文采有可喜之处,文辞高超。阅读下面名著《经典常谈》选段,完成各题。[甲]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一唱三叹得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手就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造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