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浙江省湖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浙江省湖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浙江省湖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浙江省湖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湖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

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防、

楝、门、窗、墙、瓦、槛、阶、栏杆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

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

现。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建筑

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

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如同语言和文学一

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

同的时代是可以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

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

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的窗子“内容”完全相同,但

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

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

章”。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造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就

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摘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门是空间路径中的基本节点,轴则是形成路径、连接空间的基本手段。

中国传统建筑与城市中,门的类型与形式十分多元,如宅门、院门、牌楼门、宫门、

城门等。门最初是起到进入、通过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门越来越具有象征意义,

,,门户”,,门面”,,走后门”等极具空间与文化意蕴的词汇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门具有

标识性,同时,门意味着通过、进入或者停驻。门是重要节点与基本语汇,在丰富路径空

间层次的同时,门与墙一起完成了对边界的界定。另外,门还因为容纳了其他形式的语言

而承载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与教化功能,比如门上的匾额、对联与题词等,这些都大大强化

了门这一基本语汇的精神功能。

将“门”放在整个城市空间中考虑,其路径中的“节点”特征更为显著,它们对于城

市空间的塑造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对于这种作用,梁思成先生十分重视:“中国的城市

的街道上有许多美化那个地区的装饰性的建筑物,如钟楼、鼓楼,各种牌坊、街楼,大建

筑物前面的辕门和影壁等……在中国各城市中这些建筑物多半发展出高度艺术性的形象,

成了街市中美丽的点缀”;“城门和牌楼、牌坊构成了北京城古老的街道的独特景观,城

门是主要街道的对景,重重牌坊、牌楼把单调笔直的街道变成了有序的丰富的空间,这与

西方都市街道中雕塑、凯旋门和方尖碑等有着同样的效果,是街市中美丽的点缀与标志

物。”也正因为门是街道中的“美丽的点缀与标志物”,才保证了轴这一路径文法的连续

性与丰富性。

“轴”作为中国传统空间语汇的重要组织手段,成为连接空间的文法。轴是在空间组

合中按序列将多种要素组织到一起的“主要中线”,“一切组织均根据中线以发展”,轴

能统率全局,成为了组织空间序列、形成路径的文法。轴是连续的、有节奏的,往往通过

众多的门前后相接,门并不是最后的阻隔,门后又是另一番天地,人在连续的路径中获得

流动的、不断转换的空间感受。梁思成将北京旧城空间中轴组织的特点与西方的进行了比

较:“西方的建筑就好像西方的画一样,画面很完整,但是一览无遗,一看就看完了,比

较平淡。中国的建筑设计,和中国的画卷,特别是很长的手卷很相像:用一步步发展的手

法,把你由开头领到一个最高峰,然后再慢慢地收尾,比较有层次,而且趣味深长”。这

种连续性与流动性形成了中国自身的路径特色,梁思成先生认为:“在有‘持续性’的作

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

步转入另一个空间,所以同时也具有时间的连续性,成为时间、空间的综合的连续”;同

时,连续又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统一”。因此,轴将中国传统空

间时空一体、隔而不断的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形成了连续的、独特的中国式路径组织文

法。而“中轴”的偏好与路径中空间元素所包含的序列内涵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家礼

数形成的中国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与城市的文化特色。

(摘自王辉,丁明达《从梁思成先生“语汇、文法”思想说起一一中国语境中的建筑

与城市语言学》)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建筑“文法”是指建筑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表现在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

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彼此之间。

B.各民族建筑之间存在“可译性”,面对同样的问题,每个建筑体系会遵照自身的“词

汇”“文法”而呈现出各有特色的建筑风格。

C.门作为建筑的重要节点与基本语汇,不仅丰富了路径空间层次,完成了对边界的界定,

而且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教化功能。

D.中国建筑“中轴”的偏好和时空一体、隔而不断的空间特色以及各种空间元素的序列安

排的背后是中国民族文化心理的渗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建筑,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

既遵循一定“文法”,又有多样性表现。

B.材料一以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文字进行文学作品创作来类比说明不同民族以各自不同的

建筑手法来建造出各具特色的建筑物。

C.材料二梁思成认为,北京城老街的城门是街市中美丽的点缀,并与西方街道中的凯旋门

进行对比,突出了城门的高度艺术性。

D.材料二大量引用梁思成关于门、轴的相关论述,既丰富了门、轴在建筑语用中的语汇、

文法意义,也便于阐述清楚两者关系。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二中国建筑的“路径特色”的一项是()

A.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一一王勃《滕王阁序》

B.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缰回,檐牙高啄。一一杜牧《阿房宫赋》

C.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药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一一屈原《九歌•湘夫人》

D.东窗对华山,三峰碧参差。南檐当渭水,卧见云帆飞。一一白居易《新构亭台示诸弟

侄》

4.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门和轴”之间的关系。

5.请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内容阐释加点句中蕴含的中国建筑空间、路径之美。

遂命开门,只见迎面一带翠嶂挡在前面。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贾政道:

“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众人道:“极是。非胸中大有

邱壑,焉想及此。”说毕,往前一望,见白石峻噌,或如鬼怪,或如猛兽,纵横拱立,上

面苔碎成斑,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贾政道:“我们就从此小径游去,回来由那

一边出去,方可遍览。”

(摘自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K答案Ul.c2.C3.B

4.①“门”是中国建筑中的“词汇”,“轴”是中国建筑的“文法”,众多的“门”前后相

接组成了“轴”,两者之间存在从属关系。②“门和轴”在中国建筑中相辅相成,共同构成

了独特的空间组织和路径特色。

5.①“门”的似阻实通,为空间感受的连续性提供了可能,也使得空间层次丰富,变化无常,

可以引发更多的想象和情感。③羊肠小径的似隐实显,呼应了中国建筑道路中迂回曲折的流

动性之美。

(解析》

【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完成了对边界的界定”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在丰富路径空间层次的同时,门与墙

一起完成了对边界的界定”,可见并非门独自完成对边界的界定。

故选Co

【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的能力。

C.“并与西方街道中的凯旋门进行对比”说法有误。原文中梁思成是将“城门和牌楼、牌

坊”构成的独特景观与西方都市街道中的雕塑、凯旋门等进行了类比,说明它们都是街市

中美丽的点缀与标志物。

故选C。

【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信息的能力。

B.该项描述的是建筑之间路径的连续性和空间层次的丰富性,通过“五步一楼,十步一

阁”表现出空间的连续性和序列性,而“廊腰缰回,檐牙高啄”则展现了路径的曲折和空

间的层次。这与材料二中提到的“轴”作为连接空间的文法,以及门在丰富路径空间层次

中的作用相契合,因此最能体现中国建筑的“路径特色”。

故选B。

【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至如梁、柱、防、楝、门、窗、墙、瓦、槛、阶、栏杆等等,那就是我们建

筑上的‘词汇’”可见,“门”是中国建筑的基本构件,恰如“词汇”。而材料二指出

“’轴’作为中国传统空间语汇的重要组织手段,成为连接空间的文法”,可见“轴”类

似于中国建筑的“文法”。而根据“词汇”与“文法”的相互关系,以及原文中“门是空

间路径中的基本节点,轴则是形成路径、连接空间的基本手段”的阐释,可知两者之间存

在从属关系。

根据材料二“也正因为门是街道中的'美丽的点缀与标志物’,才保证了轴这一路径文法

的连续性与丰富性”“轴是连续的、有节奏的……人在连续的路径中获得流动的、不断转

换的空间感受”以及材料二最后作者对于中国传统建筑与城市的文化特色的相关论述,可

以看出,“门和轴’’在中国建筑中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独特的空间组织和路径特色。

【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材料二指出“门并不是最后的阻隔,门后又是另一番天地,人在连续的路径中获得流动

的、不断转换的空间感受”,强调空间的连续性以及层次的丰富性。而贾政等人游览时,

“遂命开门,只见迎面一带翠嶂挡在前面”,这道门似阻实通,不仅是视觉空间的暂时分

隔,因此贾政才说“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但更是空间

的连接和延伸,门后的空间往往与门前形成对比或延续,隔而不断,形成一种空间的层次

感和深度,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由此看出“门”的似阻实通,为空间感受的连续性

提供了可能,也使得空间层次丰富,变化无常,可以引发更多的想象和情感。

“此小径”指的是“其中微露羊肠小径”,“从此小径游去,回来由那一边出去,方可遍

览”体现中国园林迂回曲折,变化无常的特点,体现的是材料二中“连续又不是千篇一

律,而是‘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统一'”,体现的正是中国建筑特色的流动性。由此看

出羊肠小径的似隐实显,呼应了中国建筑道路中迂回曲折的流动性之美。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矮人

【俄】索洛古勃

萨拉宁离中等身高还稍差一截。出身商人家庭的妻子阿格拉娅却身高体胖。就是现

在,他们婚后头一年,年方二十的妻子跟自己矮小瘦弱的丈夫在一起,简直像个巨人,又

iWi又壮。

夫妻俩在身高方面的差异时常招致熟人的嘲笑和议论。这些轻率的玩笑干扰了萨拉宁

的宁静。

萨拉宁斥巨资从一位路过的亚美尼亚人手中买到一瓶神秘的瘦身药水。科学界总有惊

人的发明,不是吗,在美国已经可以做开颅、割肠、把心脏切开再缝合起来的手术了。

有一天,阿格拉娅说她头痛。

“我有药,”萨拉宁说,“效果非常好。”

“那好吧,难喝吗?”阿格拉娅问。

“挺好喝的,而且效果灵验,只不过会引起轻微的腹泻。”

阿格拉娅做了个鬼脸。

萨拉宁斟了两杯马德拉葡萄酒,把滴剂倒在妻子的那只杯子里。

“我怎么觉得浑身发冷呀,”阿格拉娅懒洋洋地轻声说,“拿条头巾来也好。”

萨拉宁跑去拿头巾了。他回来时,两只杯子仍然原样摆在那里。

阿格拉娅坐着,微微发笑。

他端起自己的杯子,一饮而尽。

她哈哈大笑起来。

“怎么啦?”萨拉宁问。

“我把杯子调换了。将来闹腹泻的是你,而不是我。”

萨拉宁浑身一哆嗦,脸顿时变得煞白。

“你搞什么鬼名堂?”他绝望地大声喊道,觉得她的笑卑鄙而残酷。

看来,厄运落在萨拉宁头上了,他再没遇到那位亚美尼亚人,而且一天天变得越来越

小。

熟人都感到惊讶,纷纷议论说:“您怎么好像更小了呢?不穿带跟的鞋了吗?”

妻子发现得稍晚一些。他是渐渐变小的,妻子是根据他的又肥又大的衣服发现的。

起初,她老是嘲笑丈夫的个子莫名其妙地变小了,后来就生气了。

“这真奇怪,真丢人,”她说,“难道我就嫁给这么一个侏儒似的丈夫吗!”

萨拉宁拼命吃饭,可是对他的身材毫无作用。

不久,所有的衣服都得重做。

无论是仆人还是裁缝,凡是碰到萨拉宁的人都开始对他表现出毫无掩饰的鄙视。小矮

人常常颠颠地跑着去上班,两只手勉强拖着巨大的公文包,听见背后传来看门人、管院

人、车夫和小孩子幸灾乐祸的笑声。

为了政府形象考虑,悭吝的司长大人给萨拉宁放了四个月的长假,最后开除了事。

阿格拉娅有时挖苦他,有时哭哭啼啼,说:“你成了这个样子,我把你弄到哪儿去

呀?真是耻辱,丢人现眼。”

从书房到饭厅的这段路,对萨拉宁来说,变成了相当遥远的路程,而且还得爬到椅子

上。

一天,一位头发梳得溜光的年轻人来找阿格拉娅。他特别殷勤地恭维了一番说:“我

们听说,您的丈夫对奇特纤小的个子情有独钟。因此,我们商行,为了迎合最新风尚,在

女士和男士时装方面,有幸请您,太太,一起在广告形式方面做些事,并根据最好的巴黎

时装杂志免费为您先生制作服装。”

“不花钱吗?”阿格拉娅懒洋洋地问。

“不仅不花钱,而且每月还要给您三百卢布,但有一个小小的、容易履行的条件。”

这时,萨拉宁听见在谈论他,便溜进客厅,不时干咳几声,踏几下鞋后跟。他感到十

分丧气,因为商行代表丝毫没有注意到他。

他终于跑到年轻人跟前,大声地尖叫道:“难道没有人告诉您我在家吗?”

商行代表站起身,彬彬有礼地啪地碰了一下鞋跟,然后坐下,转向阿格拉娅说:

“只是一个小小的条件,您的先生同意作为活广告坐在橱窗里。”

阿格拉娅哈哈大笑起来:“好极了。最好把他从我眼前弄走。”

“我不同意。”萨拉宁用刺耳的声音尖叫起来,“我不能去干这种事。我是七等文官

和勋章获得者。坐在商店橱窗里当广告一一我甚至觉得这是荒唐可笑的。”

“住嘴,”阿格拉娅喊道,“没有问你。”

她把丈夫拖到商行代表跟前,说:“带走吧!现在就把他带走!不过可得预先付款!

每个月都要预先付款!”她的话简直是歇斯底里地叫嚷。

在资本家的控制下,七等文官和勋章获得者所处的地位完全与他确切的身高相匹配,

却与他的尊严丝毫不相符合。身着新潮时装的小矮人在新潮商店的橱窗里跑来跑去,时而

对美女一一漂亮得不得了一一看得出神,时而用拳头恶狠狠地吓唬嘲笑他的儿童。

商行的橱窗前面,人山人海,店员们忙得不可开交。

商行订货爆满。

商行声誉大振。

商行扩建厂房。

商行财源旺盛。

商行仁厚慷慨:他们阔绰地供养萨拉宁,阿格拉娅已经可以每月领取一千卢布了。

阿格拉娅快活而满足。她有了情人、钻戒、马车、楼房。

她看望丈夫时,对他像喂小鸟一样,把食物放在手指头肚上喂他。萨拉宁穿着短后摆

的燕尾服,在橱窗平台上颠颠地碎步跑来跑去,尖声叫着什么。他的声音很刺耳,像蚊子

叫似的。但他说的话别人却听不见。

被店员们团团围住的阿格拉娅听着小矮人吱吱的尖叫声,哈哈大笑着扬长而去。

萨拉宁变得更小了。每天都给他制作几套新衣服,但是他还是越来越小。

他在惊讶万分的店员们面前刚刚穿上新裤子,一下子就变得极小极小了,从裤子里掉

了出来。而且已经变成了像大头针的头那么丁点儿了。

一阵微微的过堂风吹过,极小极小的萨拉宁,犹如一粒尘埃,升到空中,开始盘旋起

来,同一大片灰尘混在了一起。

萨拉宁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一切寻找都是徒劳的,再也找不到萨拉宁。

(有删减)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丕正确的一项是()

A.萨拉宁期望用瘦身药水改变妻子身高,一方面是熟人的嘲笑和议论,一方面是这些玩笑

扰乱宁静的生活。

B.妻子识破了萨拉宁的诡计,并偷换了杯子。萨拉宁脸色变得煞白,对妻子的恶毒与残酷

感到深深地绝望。

C.妻子不顾丈夫的尊严与意愿,同意出租丈夫,作为活广告供人观赏,原因是对丈夫的厌

弃和金钱的诱惑。

D.萨拉宁不甘心变小,努力改变命运却陷入厄运而难以自救,最终消失不见,揭示了当时

社会冷漠、残酷。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萨拉宁身形变化为线索,从有限视角讲述萨拉宁的悲剧,看似荒谬,却真实呈现

了小人物的精神困境。

B.小说渲染、铺叙商行生意的成功,突出利用萨拉宁做广告的效应之强、围观人数之多,

削弱了小说悲剧意味。

C.小说开头熟人嘲笑萨拉宁,后来周围的人甚至孩子也鄙视、嘲讽他,呈现了故事发展的

层次,深化小说主旨。

D.小说以夸张、类比手法讲述萨拉宁身体缩小速度越来越快,叙述节奏也逐渐加快,随着

萨拉宁消失戛然而止。

8.小说三次“哈哈大笑”的含义各不相同,试加以分析。

9.本文比《变形记》早十年发表,都使用“变形”的手法进行创作,试结合文本填空。

《变形记》《小矮人》

萨拉宁的“变形”是渐进的,变形

“变形”的特点A.

后始终保持着人的形象。

失去了说话能力,放弃了

“变形”后的表现B.

抗争

主旨的共同点C.

K答案U6.B7.C

8.三次大笑都表现了阿格拉娅的开心。

第一次“哈哈大笑”,是阿格拉娅捉弄丈夫得逞后的开心。

第二次“哈哈大笑”,是阿格拉娅不会再面对令她蒙羞的丈夫的开心。

第三次“哈哈大笑”,是阿格拉娅与丈夫不幸生活对比后的得意、开心。

9.A.格里高尔的“变形”是突然的,变形后在生活上逐渐适应成为甲虫,但是仍然具有人

类的意识。

B.只剩下“吱吱的尖叫声”,没有放弃抗争。

C.真实呈现了小人物的精神困境,反映亲情在金钱腐蚀下沦丧,对社会异化、人性异化进

行谴责。

K解析H

【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妻子识破了萨拉宁的诡计”错误,从“将来闹腹泻的是你,而不是我”可知,妻子是

想捉弄他。

故选B。

【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有限视角”错误,有限视角是以第一人称出现,这里用的是第三人称。

B.“削弱了小说悲剧意味”错误,是增强了了小说悲剧意味。

D.“随着萨拉宁消失戛然而止”错误,小说结尾还叙述“一切寻找都是徒劳的,再也找不

到萨拉宁”。

故选C。

【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第一次“哈哈大笑”,是在“阿格拉娅说她头痛”的时候,丈夫骗她有“效果非常

好”“只不过会引起轻微的腹泻”,趁丈夫“跑去拿头巾",“把杯子调换了"。她开心

大笑是因为“将来闹腹泻的是你,而不是我”,从她“做了个鬼脸”看,她的大笑是捉弄

丈夫得逞后的开心。

第二次“哈哈大笑”,是阿格拉娅的丈夫变得越来越小,商行想把她的丈夫“作为活广告

坐在橱窗里”的时候,丈夫变小,令她感觉“真是耻辱,丢人现眼”,此时商行代表的要

求,让她再也不用面对变得越来越小的丈夫,解决了她的困扰“我把你弄到哪儿去呀",

这次大笑是问题解决后如释重负的开心。

第二次“哈哈大笑”,是阿格拉娅”看望丈夫时”,看到丈夫的不幸“在橱窗平台上颠颠

地碎步跑来跑去,尖声叫着什么。他的声音很刺耳,像蚊子叫似的。但他说的话别人却听

不见”,而自己“被店员们团团围住”,“阿格拉娅已经可以每月领取一千卢布了”“快

活而满足。她有了情人、钻戒、马车、楼房”,这次大笑是一种得意,一种建立在丈夫痛

苦基础上的开心、快乐。

【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情节和主题能力。

作答时,结合对比点和文章内容,在相应位置变换词句进行填写。

“变形”的特点,《变形记》中,主人公是格里高尔•萨姆沙,结合课文”一天早晨,格里

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可知,他

的,,变形”是突然的。变形后特点,结合课文“他用力往上一挺,终于站起来了。尽管下

半身痛得死去活来”“他把头搁在门把上,想把门整个打开”“当然他把声音压得很低,

因为他的咳嗽声也很可能已不像人的声音,而这一点他自己是不敢断定的”等可知,变形

后格里高尔在生活上逐渐适应成为甲虫,仍然具有人类的意识。

“变形”后的表现,《小矮人》萨拉宁“拼命吃饭,可是对他的身材毫无作用”“跑到年轻

人跟前,大声地尖叫道:’难道没有人告诉您我在家吗?'""'我不同意。'萨拉宁用

刺耳的声音尖叫起来”“用拳头恶狠狠地吓唬嘲笑他的儿童”“在橱窗平台上颠颠地碎步

跑来跑去,尖声叫着什么”,他不甘心变小,一直努力改变命运,没有放弃抗争,尽管有

说话能力,但是最后只剩下“吱吱的尖叫声”。

主旨的共同点:真实呈现了小人物的精神困境,主人公一个是“七等文官”,一个是旅行

推销员,都要面对生活的重压。亲情在金钱腐蚀下沦丧,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不能供养家

人后,“母亲见状再次尖叫,逃离了桌子,投入朝她迎面赶来的父亲怀里”“父亲步步进

逼,毫不留情,嘴里发出嘘声,像个野人”“父亲手中的手杖随时可能往他背上或头上敲

下致命的一击”;萨拉宁被困橱窗,“阿格拉娅听着小矮人吱吱的尖叫声,哈哈大笑着扬

长而去”。对社会异化、人性异化的谴责,格里高尔变形前的生活是很艰辛的,长年累月

在外推销产品,常受老板申斥,又怕被解聘,同事说长道短,在这样的环境中是活得很累

的。在资本主义社会这样的现实生活中,人自然异化成了“非人”,成了身不由己的物

(如甲虫等物),人成了物的“奴隶”。萨拉宁变成小矮人,“背后传来看门人、管院

人、车夫和小孩子幸灾乐祸的笑声”,揭示了当时社会冷漠、残酷。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

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

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缱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热

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

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

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成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

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材料二:

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初,郑

文公有三夫人,宠子五人,皆以罪蚤死。公怒,概逐群公子。子兰®奔晋,从晋文公围郑。

时三事晋文公甚谨爱幸之乃私于晋以求人郑为太子。晋于是欲得叔詹为戮。詹闻,乃自

杀。郑人以詹尸与晋。晋文公曰:“必欲一见郑君,辱之而去。”郑人患之,乃使人私于

秦曰:“破郑益晋,非秦之利也。”秦兵罢。

晋文公欲入兰为太子,以告郑。郑大夫石癸曰:“吾闻姑姓乃后稷之元妃,其后当有

兴者。子兰母,其后也。且夫人子尽已死,余庶子无如兰贤。今围急,晋以为请,利孰大

焉!”遂许晋,与盟,而卒立子兰为太子,晋兵乃罢去。

(节选自《史记•郑世家第三十》)

(备注》①子兰,即公子兰,郑文公的儿子,后成为郑穆公。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号涂黑。

时兰事晋A文公甚谨B爱C幸之D乃私E于晋F以求G入郑H为太子。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扎,与“沛公军霸上”中的“军”用法和意义相同。

B.执事,本意指办事的官员,文中代指对方(秦穆公),在古代用以表示谦虚。

C.行李,现在通常指行旅人出行时所带的东西,本文指外交使者,是古今异义。

D.与,意义是“结交、同盟”,和“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意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围郑,主要是由于晋国想要报复郑国,与秦国自身关系不大。同时,晋秦两国军

队并未合兵一处,这为下文烛之武劝退秦军创造了可能。

B.烛之武先分析了存郑对秦国的益处,再分析了亡郑对秦国的不利,然后再用晋国历史上

背信弃义的史实来瓦解秦晋联盟,成功说服秦穆公撤兵。

C.郑文公因怒而驱逐了郑国的所有公子,子兰逃奔到了晋国。后来在“晋侯、秦伯围郑”

时,追随晋文公,并借机成功回国,当上了郑国的太子。

D.材料一对烛之武的语言进行了详细描写,表现了烛之武长于辞令的形象,材料二则侧重

历史事件过程的叙述,较全面地揭示了秦晋退兵的原因。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今围急,晋以为请,利孰大焉!

14.两篇选文结尾都提及晋国退兵,原因有何不同?

K答案U10.BDF11.B12.B

13.(1)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

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

(2)现在围攻正急,晋国以此作请求,好处哪个更大啊!

14.①材料一晋国撤兵的原因主要是“不仁”“不知”“不武”;②材料二晋国撤兵的原因

是:叔詹己死,无借口;秦晋联盟已解,需面对;公子兰已立,有好处。

(解析》

【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当时子兰侍奉晋文公非常恭谨,受(晋文公)宠爱,于私下请求晋国能帮助自己

回国做太子。

“事晋文公”是动宾结构,“甚谨”是补充说明程度的,不能断开,B处断句;

“爱幸之”是动宾结构,D处断句;

“私于晋”是状语后置句,F处断句。

故选BDFo

【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晋军驻扎在函陵。/沛公驻扎在霸上。

B.“在古代用以表示谦虚”错,“执事”在这里是敬称。

C.正确。句意:出使的人来来往往。

D.正确。句意:失掉自己的同盟者。/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

故选B。

【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先分析了存郑对秦国的益处,再分析了亡郑对秦国的不利”错,应该是先说明亡郑对

秦国的不利,再说明存郑对秦国的益处。

故选Bo

【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第一个“封”,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肆”,扩大;“阙”,使……亏损。

(2)“以为",把……作为;“请”,请求;“孰”,哪一个。

【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结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

整,不武”可知,晋国撤兵的原因主要是“不仁”“不知”“不武”;

材料二,结合“郑文公恐,不敢谓叔詹言。詹闻,言于郑君曰:'臣谓君,君不听臣,晋

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愿也。'乃自杀。郑人以詹尸与晋”

可知,叔詹已死,无借口;结合“郑人患之,乃使人私于秦曰:'破郑益晋,非秦之利

也。'秦兵罢”可知,秦晋联盟已解,需面对;结合“遂许晋,与盟,而卒立子兰为太

子,晋兵乃罢去”可知,公子兰已立,有好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

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

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

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

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

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

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

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

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

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

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

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

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

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

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

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

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

离开了郑国。

材料二:

郑文公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同围攻郑国,讨伐它帮助楚国攻打晋国,以及当

年晋文公过郑时没有受到礼遇的罪过。起初,郑文公有三位夫人,有五个爱子,但(五

子)都因为犯罪而早死了。郑文公很愤怒,驱逐所有的公子。公子子兰逃跑到晋国,跟从

晋文公围攻郑国。当时子兰侍奉晋文公非常恭谨,受(晋文公)宠爱,于是私下请求晋国

能帮助自己回国做太子。晋国于是想得到叔詹(郑文公弟)并杀了他。叔詹听说后,就自

杀了。郑国人就把叔詹的尸体给晋国。晋文公说:“(我)一定要见一见郑国国君,羞辱

他之后才退兵。”郑国人忧虑(晋文公欲羞辱他们的国君),就派人暗地里游说秦国:“攻

下郑国有益于晋国,秦国没有好处。”秦军停止进攻。

晋文公想让子兰归国做太子,把这意思告诉郑国。郑国大夫石癸说:“我听说姑姓是

后稷的嫡妻,他们的后代应当有兴起的。子兰的母亲就是姑姓的后人啊。而且三位夫人的

孩子都已死,其余庶出的公子不如子兰贤能。现在围攻正急,晋国以此作请求,好处哪个

更大啊!”于是答应晋国请求,并和他结盟,并且最终立子兰为太子,晋军于是撤兵离

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淮楚襟带地①

张孝祥

汪德邵作无尽藏楼于栖霞之间,取玉局老仙②遗意,张安国过之,为赋此词。

淮楚襟带地,云梦泽南州。沧江翠壁佳处,突兀起红楼。凭仗使君胸次,为问老仙何

在,长啸俯清秋。试遣吹箫看,骑鹤恐来游。

欲乘风,凌万顷,泛扁舟。山高月小,霜露既降,凛凛不能留。一吊周郎羽扇,尚想

曹公横槊,兴废两悠悠。此意无尽藏,分付水东流。

(备注》①乾道二年(1166)秋,张孝祥自桂林罢归,取道洞庭入江东(今湖北黄冈

县),为州守汪德邵所建无尽藏楼作此词。②玉局老仙,指苏东坡。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前四句交代了无尽藏楼的地理位置,“突兀”写出其高耸的样子。

B.作者仰慕苏东坡,请汪德邵派人吹箫,苏东坡应邀乘鹤来到无尽藏楼。

C.作者向往苏轼泛舟赤壁时的自在和悠闲,但时已深秋,霜露寒冷难耐。

D.词人途经黄冈,眼见无尽藏楼,想起了苏轼及其作品并将它化用入词

16.下片画线句化用了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词句,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情感?

(答案』15.B

16.①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运用周瑜的典故,借周瑜的青春豪气,年少有为反衬

自己功业无成的惆怅;在《赤壁赋》中运用曹操的典故,表达了世事无常、世事沧桑的感慨。

②张孝祥化用苏东坡的词句,表达自己对英雄的追慕,表达自己功业未成的感伤,表达对世

事无常的感叹之情。

K解析H

【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词内容,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B.“苏东坡应邀乘鹤来到无尽藏楼”错误,根据词中“凭仗使君胸次,为问老仙何在,长

啸俯清秋。试遣吹箫看,骑鹤恐来游”可知,这是作者因仰慕苏东坡的想象之景,为虚

写,并不是苏东坡真的到来了。

故选B。

【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1)本词“一吊周郎羽扇,尚想曹公横槊”化用了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

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和《赤壁赋》“方

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触胪千里,旌旗蔽空,醐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

雄也,而今安在哉”的词句,苏东坡词中借周瑜的青春豪气,年少有为反衬自己功业无成

的惆怅,借运用曹操的典故,表达了世事无常、世事沧桑的感慨。

(2)根据注解①“乾道二年(1166)秋,张孝祥自桂林罢归”可知,本词作者也是功业未

成,作者也是借这两个历史人物感伤自己功业未成,结合“兴废两悠悠”可知,作者同时

也借此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笑子路是因为

(2)杜甫《登岳阳楼》中“,”两句描绘了洞庭湖分断

吴楚,吐纳日月的恢弘气象,历来为诗家称道。

(3)张华刚入学时勤奋好学,现在学习有些松懈了,语文老师对张华说:“古人言

',',高中三年,我们要善始善终啊!”

1答案》(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2)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

(3)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对鸟抱有永久的惊奇,它们令我感慨于造物的精巧安排:啄木鸟每天在坚硬的树干

上敲呀敲的,却不会得脑震荡;仙鹤穿着细黑的高筒靴子,不怕站在寒冷的雪地上……

鸟有留鸟和候鸟之分。我们的身边,有些是此地的永久居民,A。候鸟整

整歌唱了春夏两个季节,现在它们就要赶上秋天的末班车,在冬天来临之前,

Bo作家这样羡慕着鸟的迁徙习性:“野鹅比起我们更加国际化,它们在加拿

大用早饭,在俄亥俄州吃中饭,夜间到南方的河湾上去修饰自己的羽毛。”候鸟的一生中

充满对未知远方的好奇,和不断更改生活的勇气。

候鸟有着准确的潮汐规律,偏心的神把时序的秘密偷偷泄露给它们。冬天里的人们,

不要丧失对温暖的信仰,抬头凝望寂旷的天空吧:候鸟终将飞来,这些忠诚的纤夫,将再

一次把巨大的春天拉回。当秋天的潮水退去,就像沙滩上留下了贝壳,留鸟驻守在它正在

降温的祖国。天灰暗下来,就要下雪了,那些冬天的传单正在抓紧印制。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0个字。

19.科学小品文,常常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请据此

对画线句加以分析。

[答案118.A有些只是匆匆过客B开始艰辛的迁徙之旅

19.①第一句运用比喻和比拟手法,把候鸟比作“纤夫”,“忠诚”“巨大”运用比拟,生

动地写出候鸟追逐春天的生活习性;②第二句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秋天离去留鸟驻守比

作潮水退去后沙滩上留下贝壳,用“祖国”一词写留鸟对驻守地的感情,生动地写出留鸟的

生活习性。

K解析》

【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前面说鸟分为留鸟和候鸟,此空前面“有些是此地的永久居民”说的是留鸟,此空应是

候鸟,即短暂停留的鸟,句式用“有些只是……”,可填:有些只是匆匆过客;

B此处说的候鸟,它们的特点是冬天来临之前要迁徙到温暖的地方过冬,后面也有“迁徙

的习性”,可填:开始艰辛的迁徙之旅。

【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鉴赏句子效果的能力。

题干(提示》“文学写作手法”,可从修辞手法角度鉴赏。

“候鸟终将飞来,这些忠诚的纤夫,将再一次把巨大的春天拉回”,此句把候鸟比作“纤

夫”,运用比喻手法;而“忠诚”本来是写人的品性的词,用来写鸟,这是拟人手法;

“巨大”一般形容有形的物体,这里用来写“春天”,是拟物手法,整体运用比拟手法。

说候鸟像纤夫一样把春天拉回来,写出了候鸟追逐春天的习性;

“当秋天的潮水退去,就像沙滩上留下了贝壳,留鸟驻守在它正在降温的祖国”,此句运

用比喻,把秋天比作潮水,把此地比作沙滩,把留鸟比作贝壳;同时“祖国”也是拟人手

法,人对自己的祖国怀有深厚的感情,运用拟人写出留鸟对驻留地的感情。总之,此句运

用修辞生动地写出留鸟不畏寒冷,冬天也要驻守在此地的习性。

四、整本书的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探春的理家虽说为贾府带来了巨大的优势,但自身也存在很大的局限。由于自己“女

儿身”的限制,探春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无论是在贾府中进行,还是在大观园中进行,还

是熟人与熟人间的交易,都没有打破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并没有进化到真正的商业思

维。

这正如《乡土中国》一书中所说的:“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

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

式。”

探春的壮举,虽然能为贾府赚来银子,却远远比不上贾府这个大窟窿花掉银子的速

度。

20.在《红楼梦》里,判词暗含人物的命运。根据以上文字,探春的判词是()

A.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兜相逢大梦归。B.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C.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D.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21.下面关于《红楼梦》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宝黛初会时双方有似曾相识之感,照应书中“木石前盟”传说

B.黛玉探望宝玉时,因被晴雯误会拒之门外,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