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河湖水生态综合治理技术导则_第1页
成都市河湖水生态综合治理技术导则_第2页
成都市河湖水生态综合治理技术导则_第3页
成都市河湖水生态综合治理技术导则_第4页
成都市河湖水生态综合治理技术导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满足成都市公

园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规划需求,依据和顺应成都区域河湖特征,系统整

合河湖生态综合治理各项技术,指导成都地区城市河湖的水环境治理、水生态

系统恢复、水环境质量提升等生态综合治理工作,特编制本技术导则,为成都

地区的河湖水生态综合治理工作提供支撑。

1.2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指导成都市范围内所有河湖水体的水生态综合治理工作。

本导则对成都市河湖水生态综合治理过程包括河湖现状调查与分析、治理

规划、治理技术与设计、工程施工、综合治理效益评估及工程运行维护与管理

等提出了基本要求。

本导则为成都市开展河湖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提供技术服务,属于指导性

技术文件。

1.3基本原则

根据成都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河湖水文特征、人文社会环境条件和区域

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考虑河湖周边用地、污染输入类型和水体自净能力,提出

适宜于成都市河湖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技术方法。

(1)综合性、协调性原则。河湖生态治理应在保证河道防洪、排涝、引

水、航运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河流的生态功能、水质净化、生态修

复、生态景观等功能的需要,同时兼顾市民亲水活动的安全。综合应用点源、

面源、内源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与水体水质保障等多种措施,积极慎重采用新

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注重治理结果的稳定和长效维持。体现河道及周边

1

区域发展特点,注重与沿线整体风貌相协调,河道生态景观与周边景观相协调。

(2)自然性、针对性原则。坚持恢复河湖自然水生态系统生境,以自然

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状和河湖的形态、地形、水

文等条件;物种的选择及配置宜以本地乡土物种为主,构建具有较强的自我维

持及稳定的水生态群落系统。现场调查与分析,综合评价考虑区段内点、面源

污染和内源释放等污染特点,针对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注重主要问题,

兼顾次要问题,提出针对性、有重点的生态治理综合措施。

(3)实用性、经济性原则。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因地制宜、节能高

效;统筹前期建设与后期管护,尽可能降低前期建设成本和后期的养护费,实

现河道生态治理的可持续性发展。

(4)弘扬城市文化,传承优良传统原则。注重河湖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措

施与成都市水文、气候、地质及环境特征相适应,自然景观、社会景观与历史

景观相统一,体现与传承成都市用水、治水、保水和利水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

弘扬历史文化,满足成都市建设公园城市和国家级中心城市的发展规划需求。

1.4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导则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

版本适用于本导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年6月27日第二次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2015年4月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年12月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2011年1月修正)

《河道演变勘测调查规范》(SL383)

《水文调查规范》(SL196-2015)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

《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2013)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

《水库渔业资源调查规范》(SL167)

2

《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规范》(SC-T9102.3-2007)

《城市水系规划导则》(SL431-2008)

《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导则》(SL709)

《河湖生态环境需水计算规范》(SL/Z712-2014)

《河道整治设计规范》(GB50707-2011)

《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2016)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05-2010)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192-2015)

《生态风险评价导则》(SL/Z467-2009)

《四川省河湖公园评价规范》(DB51T2503-2018)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82-2012)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

《水功能区划分标准》(GB/T50594-2010)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15618-2018)

《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2018)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

《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51/2311-2016)

《入河排污量统计技术规程》(SL662)

《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GB/T25173-2010)

《污水自然处理工程技术规程》(CJJ/T54)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223)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评价导则》(SL/Z738-2016)

河湖水生态综合治理技术导则还应符合其它相关规范规程及标准的规定。

3

1.5其他依据文件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导则》(建办城[2017]63号)

《海绵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导则》(2015年10月)

《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技术规定》(总站生字〔2001〕

090号)

《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编制技术指南》(环办函〔2015〕1232号)

《湖泊流域入湖河流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指南》(试行)

《重庆市湖库生态修复适宜技术选择指南》(2017版)

《河流健康评估指标、标准与方法(试点)》(河湖健康评估报告编委会

和编写组2016年)

《2018年水利精神文明建设与水文化建设工作安排》(水精[2018]1号)

《湖(库)富营养化防治技术政策》(环境保护部公告2017年第51号)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建城〔2015〕130号)

《成都市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成都市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2018.3)

《四川省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实施方案》(川委发〔2017〕

3号)

《关于全面落实湖长制的实施意见》(四川省河长制办公室)

《四川省河道管理实施办法》(1994年1月1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令第40号

发布)

《成都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实施办法》(2006年9月28日

四川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批准))

《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2018—2035年)》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方案的

通知》(成办函[2018]124号)

四川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51/2626-2019)

《成都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技术规定》(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2017

年5月)

4

《成都市湿地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育技术导则(试行)》(成都市林业和

园林管理局,2018年12月)

1.6术语和定义

1.6.1水体(Waterbody)

指成都市范围内被水覆盖的区域,包含其中的溶解物质、悬浮物、底泥、

水生生物等。

1.6.2生境(Habitat)

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

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环境因素。

1.6.3生态影响(Ecologicalimpact)

指外力(一般指“人”为作用)作用于生态系统,导致其发生结构和功能变

化的过程和结果。

1.6.4生态修复(Ecologicalremediation)

通过人为改变和切断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导因子或过程,减轻负荷压力,

调整、配置和优化系统内部及其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过程,依靠生

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

步恢复并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1.6.5河湖生态系统(Aquaticecosystem)

自然生态系统中由河流、湖泊等水域及其滨河、滨湖地带组成的生态子系

统,其水域空间和水、陆生物群落交错带是水生等生物群落的重要生境。

1.6.6生态治理

包括任何对于生态系统的重建、改良、改进、修补、更新、再植过程,这

5

些过程应符合生态系统的基本法则或者要求。

1.6.7水生态综合治理(Comprehensivemanagementofwaterecology)

指在保证河湖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河湖的生态功能、水质净化、

生态景观等功能的需要,兼顾亲水活动的安全,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净化水环境

污染能力或应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生态工程技术方法,借助自然条件,构建污

染治理设施,进行的水环境污染治理的行为。

1.6.8生态基流(Ecologicalbasicflow)

指维持河湖基本形态和生态功能、防止河道断流、湖库枯竭、避免河湖水

生态系统功能遭受破坏而无法恢复的河湖内最小水量。

1.6.9河湖岸线生态空间(Ecologicalspacealongriverandlakeshoreline)

指河湖岸线范围内除建设用地以外的一切自然或人工的植物群落、山林及

具有生态保障功能的空间等系列生态用地。

1.6.10生态护岸(Ecologicalrevetment)

指利用植物或者植物与土木工程相结合,对河流、湖泊等水体岸边带进行

防护的一种护坡形式,具有防止河岸塌方、维持岸边生物群落自然生长、沟通

地表地下水力联系、增强河道自净能力的功能和自然景观效果。

1.6.11生态缓冲带(Ecologicalbufferzone)

指在河湖与陆地交界的缓冲区域,由乔灌草相结合组成的立体植物带。

1.6.12人工湿地(Constructedwetland)

指用人工筑成水池或沟槽,底面铺设防渗漏隔水层,充填一定深度的基质

层,种植水生植物,利用基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

用使污水得到净化。按照污水流动方式,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

湿地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6

1.6.13生态沟渠(Ecologicalditch)

指在保障沟渠本身结构稳定性的基础上,在沟渠中配置多种植物,并可在

沟渠中设置透水坝等辅助性工程设施,构建沟渠生物连通性和系统连续性,对

沟渠水体中氮、磷等物质进行拦截、吸附,净化水质。

1.6.14水生植物(Hydrophyte)

指整个或部分植物体长期生长在水环境中的植物,可分为沉水植物、浮叶

植物、漂浮植物和挺水植物。

1.6.15挺水植物(Emergentplant)

指下部或基部沉于水中,根或地茎扎入泥中生长,茎、叶挺出水面的水生

植物。

1.6.16浮叶植物(Floatingleafplant)

指根附着在底泥或其他基质上,无明显的地上茎或茎细弱不能直立,叶片

漂浮在水面的水生植物。

1.6.17漂浮植物(Floatingplant)

指根不着生在底泥中,整个植物体漂浮在水面上的水生植物。

1.6.18沉水植物(Submergedplant)

指植物体全部位于水层下的营固着生活的水生植物。整个植株沉入水中,

茎生于泥中,叶多为狭长或丝状,根通常不发达或退化。

1.6.19河道基底(Riverbedbasement)

指沿河道纵断面走向,河道水域侧岸坡边线之间的河床基底。

7

1.6.20河流形态(Rivermorphology)

指河流两岸堤防或河岸线及其之间的水面、边滩、沙洲的平面形态和断面

形态。

1.6.21河道横断面形态(Cross-sectionalmorphologyofrivers)

指垂直于河道中泓线,横截河流,以湿周和自由水面为界的垂直剖面的形

态。

1.6.22河道纵断面形态(Longitudinalsectionshapeofrivercourse)

指沿河流中线或沿程各横断面上的河床最低点的剖面形态。

1.6.23河道微地形(Rivermicrotopography)

指河道一定范围内河床地势的起伏状况。

1.6.24水文化(Waterculture)

人类社会发展中所积累和创造的关于认识水、治理水、利用水、爱护水、

欣赏水的物质与精神总和。

8

2成都市河湖特点及分类

2.1行政区划

成都市辖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龙泉驿、青白江、新都、温江、

双流、郫都、新津12个区,简阳、都江堰、彭州、邛崃、崇州5个县级市,

金堂、大邑、蒲江3个县。成都市有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技术

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年被国务

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新区——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

(2014年10月2日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级新区),2020年4月28日,四川省

人民政府同意设立成都东部新区。

2.2河流水系

成都市河流水系属长江流域岷沱江水系,岷江及沱江干流穿越市境。市境

内岷江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59.5%,沱江流域面积占40.5%。成都市境内有

岷江、沱江、锦江、南河、青白江、西河、玉溪河、资水河8条流域面积1000km2

以上河流,长约800km;98条流域面积50-1000km2河流,长约3000km;29

条纳入市防洪规划的重要河渠。

2.3成都市区域河湖特点

2.3.1地域特点

成都市西部地貌以深丘和山地为主,东部主要由平原、台地和部分低山丘

陵组成。平原、丘陵、山区面积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34.7%、39.3%、26.0%。

成都市区域内的河湖,大部分位于平原和丘陵,少部分位于山区。平原地

区,地面起伏不大,河流水流较缓,水面较宽,水位和流量变化较小;山区地

面起伏大,河流水流急,水面较窄,水位和流量变化较大但持续时间短。

9

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的影响,成都市的河流基本为西北-东南流向。

2.3.2气候特点

成都市除西北边缘部分山地以外,大部分地区表现出的气候特点是:夏无

酷暑,冬少冰雪,气候温和,夏长冬短,无霜期长,秋雨和夜雨较多,风速小,

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

降水量按照地域分布由西北向东南递减,位于西北降水量丰富的河湖,受

降雨径流影响较大。

2.3.3市域主体功能分区特点

《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全市划分为都市功能优化区、

都市功能拓展区、都市现代农业区、都市生态涵养区、都市生态管控区五大主

体功能区。

都市功能优化区:主要为中心城区的多数街道办或镇;

都市功能拓展区:主要为成都市近郊区、远郊区县政府所在地;

都市现代农业区:主要为成都市近郊区县大部分乡镇和远郊区市县的部分

地区;

都市生态涵养区:主要为远郊区市县的山地地区;

都市生态管控区:点状或带状分布于全市,主要包括:国家级禁止开发区,

省级禁止开发区,以及环城生态区和第二绕城高速生态带。

河湖水生态综合治理规划和设计重点宜结合主体功能分区进行。

2.3.4水文水资源特点

成都市区域内的河流,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的影响,基本为西北-东南流

向,山丘区坡降大,平原区坡降相对较小。

受区内降雨影响,河流水位及流量季节性变化大。5~10月,河流水位涨幅

较大,流量较大;11月~4月,河流流量较小,部分河流甚至出现断流;

成都市区域内湖库众多。成都市管辖的水库共有244座,其中大型水库1

座,中型水库5座,小(一)型水库54座,小(二)型水库184座,总库容

10

5.96亿立方米。

2.3.5河岸、湖库岸特点

成都市区域内河岸、湖库岸型式较多。

城镇区河流多为“两面光”的硬质护岸。

流经郊野的河流或位于郊野的湖库,其岸型多为自然草木类护岸。

部分河流和湖库有景观功能,其河岸、湖库岸为仿木桩、抛石等生态护岸。

2.4成都市河湖分类

按照河道流经区域和湖库所在的区域,将成都市河湖分为城市城区河湖、

城乡结合部河湖、农村集中居住区河湖、农村田野段河湖、新城新镇区河湖、

重要保护区河湖、半人工河湖7大类,基本特点见表2.4。

表2.4成都市河湖分类及基本特点

河湖类型基本特点

城市城区河湖河湖形态基本固定,且周边区域用地限制较大,规模化改造河湖平面

形态及布局难以实现;大部分建有各种型式护岸,并以硬质护岸型式

为主。如锦江城区段、肖家河等。

城乡结合部河湖河湖周边用地相对较宽裕,基本保留着河湖原有的岸线形态;相关用

地规划逐步呈现。如九道堰、青龙湖等。

农村集中区河湖河湖周边主要为村落及村民集中安置点,居民房屋、农村道路等一般

临河而建。如彭州土溪河、龙泉湖。

农村田野段河湖河湖周边主要为耕地、农田、经济林、果园等,受农业生产发展的影

响显著,多分布有农业生产设施,但河湖形态一般保持着自然状态。

如崇州西河田野段、邛崃南河田野段。

新城新镇区河湖新城新镇区河湖周边用地较为宽裕,景观要求较高。如兴隆湖、鹿溪

河等。

重要保护区河湖原则上位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山地森林区、自然文化遗产区、

河源区、水源保护区等,往往保持着自然、原始形态。如湔江龙门山

段、紫坪铺水库等。

半人工河湖该类河湖人为干预强度大,水文水资源情况受人为调控明显,河湖形

态基本固定,大部分以硬质护岸型式为主。如蒲柏河、走江河。

11

2.5水环境功能区划及水质标准

水环境功能区划是指为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水环境得到有效的保

护而确定的功能划分。

根据水环境功能区划,可将水域主要划分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

渔业用水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和排污控制区。

水环境功能区划明确了河湖水域的水质管理目标。若河湖水域已有相应功

能区划,治理目标应结合已有的功能区划水质管理目标;当对象河湖功能尚不

明确,应在征得主管部门的意见的基础上,合理选择III类或IV类水体作为水

环境治理目标。

12

3河湖现状调查与分析

3.1基本规定

3.1.1总体要求

河湖现状调查与分析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数据资料,注意收集与水生态综合

治理有关的技术基础资料,并注重资料的对比分析。

河湖现状调查与分析应从水生态综合治理要求出发,确保成果质量。

3.1.2工作内容与程序

河湖现状调查与分析的工作内容与程序,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有关文件,结合治理要求和目标,形成调查方案。

第二阶段:开展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

第三阶段:开展资料与数据的分析。

第四阶段:形成调查与分析成果。

具体工作程序见图3.1。

图3.1河湖水域现状调查与分析工作流程

13

3.2调查范围的确定

3.2.1水生态综合治理河湖水域现状的调查范围,应包括拟治理对象范围内

的所有水域及其流域范围,包括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水体、滨岸带、污染

物源汇区域等。

3.2.2水生态综合治理河湖水域现状的调查范围,应以平面图方式表示,

并明确其位置及涉及范围。

3.3调查内容与方法

3.3.1河湖区域自然地理概况和经济社会调查

(1)调查内容

河湖区域自然地理概况调查内容包括水文、气候、地质、地形与地貌等。

经济社会调查内容应包括河湖区域内人口、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经济

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布局、城镇化水平、民族与宗教、景观与文物、航运与旅

游等。

(2)调查方法

河湖区域自然地理概况可通过文献、县志或区域其它自然地理资料获取相

关信息;

经济社会调查主要采取文献调查法,可利用相关规划与计划、政府公布数

据、统计年鉴、地方志及有关数据库等资料开展。

3.3.2河湖地貌调查

(1)调查内容

河湖地貌调查内容包括河湖基本情况、河湖演变情况等。

河流基本情况包括河流的源头、长度、主要汇水支流、河道等级、河势稳

定性、平面形态、横断面和纵断面特征、蓝线划定情况及基本地貌单元等。

湖库基本情况包括湖库位置、水域面积、水深、水位变幅、湖库岸线、蓝

线划定情况、基本地貌单元和河湖水系连通性等。

14

河湖基本地貌单元调查应包括河湖水系范围内的河流故道、河漫滩、深潭、

浅滩、洲滩、牛轭湖故道、自然堤、局部封闭小水域、沼泽洼地、河湖连通通

道等地貌单元的形状、位置、尺寸与变化情况等。

河湖演变情况包括河湖历史演变、河道来水来沙、河道采砂或取土、围湖

利用、湖盆采砂取土等。

河湖地貌调查内容可以根据河湖实际情况以及资料获取情况选择重要指

标开展必要调查。

(2)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资料收集、现场测量等方法,必要时开展无人机或遥感监测。

河湖演变情况调查方法应符合SL383的规定。

河流地貌特征相关调查应符合SL257的规定。

3.3.3水文水资源调查

(1)调查内容

针对一般河流主要调查洪枯期、流速、流量、泥沙、水位(洪水位、常水

位、枯水位及相应持续时间)、河流与地下水的补径排关系等内容。

对于引排水通道的河流主要调查引排水周期、规律、引排水持续时间等,

并补充监测引排水及非引排水期间河道的流速、水位、流向等内容。

对于湖泊(水库)主要需调查入湖(库)径流、各径流流量、水深剖面、

水力停留时间、水流动力学特征及水体温度分层等内容。

对于湖滨带需调查水位时空变化、风浪特征等内容。

涉及跨流域或区域水系连通、城乡供水的工程,水资源调查内容还应包括

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水资源总量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其中水资源开

发利用状况包括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状况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等。

(2)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主要采用资料收集、现场测量等方法。

应尽量向有关的水文测量等部门收集现有资料,当资料不足时,再进行水

文调查与补测。

水文调查的具体方法见《水文调查规范》(SL196)。

15

3.3.4水环境质量调查

(1)调查内容

水环境质量调查主要包括水体质量调查、底质(沉积物)污染状况调查和

污染源调查。

河湖(库)水体质量调查项目主要包括水温、色度、嗅味、PH值、悬浮

物(SS)、溶解氧(DO)、氨氮、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

量(BOD5)、叶绿素a、透明度等。具体调查项目应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

准》(GB3838-2002)的要求。

底质(沉积物)污染状况调查主要包括底泥淤积分布区域、底泥淤积面积、

淤积厚度、底泥颜色、气味等物理性状,pH值、含水率、总氮(TN)、总磷(TP)、

有机质、化学性状等,有可能受重金属污染的河湖宜增加铅、铬、镉、铜、汞、

砷等重金属指标,必要时可增加磷等重要污染物质的释放特征分析。

污染源调查内容包括点源、面源和内源调查。

点源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城镇生活及工业排污入河排污量、排放标准、主要

排放污染物、排放去向情况、排口位置等;对直接排放入河的现状排污口的数

量与具体位置、废水排放量、污水来源、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等进行系统调查,

应符合SL662要求;另外还需调查点源的截流现状,尚未截流的排污口位置、

管径、标高、排放污水量及类型等,雨水排放的形式及排放口位置、管径及标

高等。

面源调查应调查城市地表径流污染、农村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田

化肥农药污染、水土流失等污染源情况。

内源调查应调查底泥污染情况。

(2)调查方法

水环境质量调查主要采用资料收集、现场调查和监测等方法。

一般需收集工程河湖或者邻近河湖近3~5年的系列监测资料,否则需进

行水质项目、底质项目的补充监测。

水体质量监测断面设置、水样采集、采集频次等具体调查方法见《地表水

16

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

底质污染状况具体调查方法见附录B。

3.3.5水生态调查

(1)调查内容

河湖水生态调查应包括水生生物分布、河岸带或湖滨带生物分布、重要生

物栖息地分布等。

水生生物分布调查应包括区域内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种类组成、数量和生

物量、主要藻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大型水生维管束植物种类组成和生物量、鱼

类种类组成和渔产量、其它水生动物种类组成等。

河岸带或湖滨带生物分布调查应包括水边和滩地植被种类组成和盖度,两

栖动物、爬行动物、湿地鸟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和活动范围等。

重要生物栖息地分布调查应包括土著、珍稀、濒危及特有物种的种群动态、

生活习性、栖息地利用情况等,对于鱼类还应调查其产卵场、庇护场、索饵场、

越冬场和洄游通道的分布、面积等。

(2)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资料收集、现场调查等方法,必要时使用无人机调查或遥感监测

等方法。

河流水生态调查的具体方法见附录C。

关于湖库鱼类的种群组成、鱼类食性、鱼类的生长、渔获量的调查以及鱼

类死亡的调查方法详见附录C。

湖滨生物调查方法参考详见附录C。

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采样、样品保存和分析方法,底栖动物采样、样品保

存和分析方法可参考《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规范第3部分:淡水(SC-T

9102.3-2007)》

3.3.6涉水工程调查

(1)调查内容

涉水工程调查内容包括水库、堤防、水闸、涵洞、泵站、护岸、桥梁、码

17

头等工程的名称、位置、数量、规模、等级、功能、建成时间及运行管理情况

等。

(2)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资料收集、现场调查等方法。

3.3.7水功能调查

(1)调查内容

水功能调查需明确河流和湖库的水域功能区划。

(2)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资料收集方法。

3.3.8水文化(水景观)调查

(1)调查内容

水文化(水景观)状况调查内容包括河湖流域范围内的水历史文化、古代

水利工程和水文化遗址、水景观,已建水利工程与设施等。

(2)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地方志、专家调查及民众走访等方法。

3.3.9水管理调查

(1)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管理机制、管理内容、管理手段、管理效果等。

(2)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资料收集、各级管理机构调研等方法。

3.4调查成果与分析

3.4.1调查成果要求

调查成果主要以河湖生态现状综合评价报告的形式体现,内容包括河湖区

域上述各调查内容现状及对现状的综合评价、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分析和调查

18

分析评价结论等部分,并配有必要的图和表。

调查成果应真实、可靠地反映河湖水域生态环境现状特征。

3.4.2河湖生态现状综合评价

河湖生态现状综合评价应根据河湖生态系统类型、功能、保护对象及目标,

选取适宜的评价指标,对河湖水文情势、水质状况、河湖地貌、生物状况等4类

生态要素进行综合评价。

河湖生态现状评价应符合《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导则》(SL709)和《生

态风险评价导则》(SL/Z467)的有关规定,河湖生态现状综合评价指标可参照

《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导则》(SL709)。

应通过河湖生态现状综合评价,分析河湖生态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发

展趋势,判断生态退化原因。

应根据现状调查和评价结果,结合河湖水域纳污能力计算与分析,筛选和

识别河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演变的主要胁迫因子,如主要的污染源、主要污

染物及其纳污容量,形成主要胁迫因子分析报告,明确开展河湖水生态综合治

理的方向。

19

4河湖水生态综合治理规划

4.1基本规定

4.1.1规划目标

旨在推进和规范河湖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中各项内容的针对性、整体性和

系统性,提高河湖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规范引导河湖水生

态综合治理工程科学实施。

4.1.2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成都市范围内开展河湖水生态综合治理规划工作。

当区域发展目标中有水生态综合治理目标时,其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编制

的要求可依据本导则。

4.1.3规划定位与分类

本导则是成都市河湖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实施的基本依据,属于详细型和

实施性规划。

规划应针对成都市主城区、新城新镇区、城乡结合部、农村集中居住区、

场镇、农村田野、重要保护区等区域特点和河湖水文特征分类开展。

4.1.4规划水平年

应确定规划基准年和规划水平年。

规划基准年需接近现状年。

规划水平年宜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或上一级规划的规划期一致。规划水平

年一般分为近期和远期两个水平年,近期水平年一般为5~10年,远期水平年

一般为10~20年。

4.1.5规划原则

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满足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规划要求,符合建

20

设国家新型中心城市目标需求。

以人为本,着重提升河湖人水和谐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河湖环境

需要,增强民众亲河近水幸福感。

尊重自然,以生态建设为中心,尊重河湖的自然规律与生态结构,使之自

然化、生态化、人文化、景观化。

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成都市不同区域水生态功能现状、存在问题,分类分

期选择适宜技术与方案。

全面贯彻“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观,突出人、城、境、业高

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生态,系统构建现代新型城市人水和谐关系,增强河

湖水生态综合治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多方面集成水生态综合治理方案。

4.1.6规划内容与路线

根据成都市河湖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需求,综合确定不同范围及背景下的

水生态综合治理目标,统筹安排河湖形态、水系连通与生境保障、污染源生态

阻断与处理、岸线生态空间与景观格局、水体生态净化与功能修复、河湖生态

监测等内容,进行生态治理综合规划,制定实施方案与计划。

图4.1河湖水生态综合治理规划技术路线

21

4.1.7成果要求

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文本、图件和相关附件三部分。

规划文本应包含目标、任务、范围、规划方案等内容,文字表达准确、规

范。

图件由规划图纸和图则两部分组成。

附件应包括规划说明和基础资料汇编。

4.2河湖蓝线、绿线控制规划

河湖蓝线是指河湖水域保护区,即城市各级河湖库、渠道用地规划控制线。

“蓝线”划定工作由城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共同承担。

河湖绿线是指河湖“蓝线”两侧向外延伸的绿化控制带,其划定工作由城市

绿化管理部门和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共同承担。

河湖水生态综合治理规划中要明确河湖“蓝线”(水域控制线),“绿线”(滨

水地区绿化用地控制线),同时需重视水域外围控制范围的空间管制。

“蓝线”、“绿线”已划定的河湖,其控制范围应按规划划定范围确定;

未划定“蓝线”、“绿线”的河湖,其控制范围,宜在遵循安全性、生态性、

协调性的原则上,根据不同河流、水库、湖泊和湿地在市域水网体系中的不同

作用和重要程度、周边用地情况、河湖保护等级等,在征得主管部门意见的基

础上,合理划定。

城镇段河道,宜以规划河道上口线(“蓝线”)为准,两侧向外划50m的绿

化控制带(“绿线”);非城镇段河道,宜以规划河道上口线为准,两侧各向外划

200m的绿化控制带。

4.3河湖形态生态控制规划

4.3.1基本原则

尊重河湖水系形态的自然属性,统筹河湖水系与流域及区域水系协调,提

高河湖形态的生态保障性。

22

注重需求与可能结合、局部与整体结合、近期与远景结合、防洪与水资源

利用结合。

充分考虑河湖形态生态控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保障河湖生态稳定性。

4.3.2规划目标

基于规划范围内河湖形态特征、水文及环境地质条件,提高河湖平面、断

面及基底形态的生态性,保障水生态系统稳定。

4.3.3主要内容

4.3.3.1现状分析

应对规划范围内河流长度、主要汇水支流、河道等级、平面形态、横断面

和纵断面形态等特征进行分析,明确其特点特征。

应对规划范围内湖库水域面积、水深、水位变幅、湖库岸线等特征进行分

析,明确其特点特征。

应对规划范围内河湖形态存在突出问题进行评价,明确规划的主要约束条

件。

4.3.3.2规划方案

(1)河湖平面形态生态控制

应结合规划区域特点,统筹考虑河道干支流、河道上下游、左右岸及湖泊

水库等不同区域关系,合理确定河湖平面形态。

应维护并顺应河道的自然形态,严格控制缩窄、填埋、改道、裁弯取直等

对天然河道平面形态改变较大的工程。

应维持河流的纵向连续性、蜿蜒性,尽量保持局部弯道、湿地以及河滨带

等自然景观格局多样性特征和生物栖息地功能。

应保护天然河道自然形成的边滩或沙洲,对占用河道的障碍物及构筑物,

应制定清障实施目标及任务。

(2)河湖断面形态生态控制

23

应因地制宜的进行河湖断面形态的规划设计,保障其与周边景观自然协调

和统一。

应避免河道断面形态规则化和形式均一化,增加其形态多样性。

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人工河道应尽可能采用复式断面形式设计,并保留主

河槽、河漫滩和过渡带等自然分流与分区特征。

天然河道应尽可能维持其自然断面形式。

湖泊地貌形态应尽量保持湖岸的自然状态。

(3)河湖底面形态生态控制

针对河流,宜形成深浅交替的浅滩和深潭,产生急流、缓流、跌流等多样

化的水流流态,维持河流流场多变性与关联性。

针对湖库,应结合湖库平面和底面形态方案及进出水流情况,进行数值仿

真模拟,根据最优流态流场结果确定其形态方案。

4.4河湖水系连通与生境保障规划

4.4.1基本原则

综合考虑河湖水系生境保障与安全保障的耦合作用,提高河湖水系的安全

性与生境保障性。

从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的角度,综合开展水系连通与生境保障规划,

确保河湖水系生态安全。

充分考虑生态系统自身的用水需求,保障河湖生态系统能够维持良性循环

及生境完整性。

4.4.2规划目标

基于规划范围内河湖水系特点与生境特征,提高河湖水系的生态连通性与

生境保障性,保障河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完整性。

4.4.3主要内容

4.4.3.1现状分析

24

对规划范围内河流洪枯期、流速、流量、水位(洪水位、常水位、枯水位

及相应持续的时间)等特征进行分析。

对规划范围内湖泊(水库)的入湖(库)径流、各径流流量、水深剖面、

水力停留时间、水流动力学特征等进行分析。

对规划范围内的地形地貌、河湖构筑物等特征进行分析。

对规划范围内生态环境用水保障状况进行分析评价。

对规划范围内河湖的生态需水量进行计算与分析,具体方法详见《河湖生

态环境需水计算规范》(SL/Z712-2014)。

对规划范围内河湖水系连通性进行分析评价。

4.4.3.2规划方案

(1)水系生态连通规划

应结合历史水系演变,重视恢复断头河流,并通过新建连通水系恢复水体

连通功能。

应恢复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应通过河道贯通、疏拓、拆除功能不

强的闸坝等工程措施,恢复和保持良好的水系连通状态。

对于水生生物的洄游通道应予以保障。

(2)水力生境保障规划

应根据河湖生态需水量计算与分析结果,合理确定河湖水系生态水深、流

量、流速、流速梯度,保障河湖水力生境功能。

水力生境保障参数的确定应经过模型模拟计算,必要时应开展相应的物理

模型试验确定。

应结合规划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和河湖生态需水量要求,提出规

划河湖水力生境保障方案,包括生态调度方案、生态补水方案等。

宜尽可能利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作为河湖水体的

补充水源。

非常规水源水质应满足河湖水体功能区划目标,不对河湖水环境质量造成

影响。

25

4.5河湖污染源生态阻控规划

4.5.1基本原则

综合分析、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控制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保障规划区

域水质目标的实现。

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突出水体污染源生态阻控的可行性与可靠性。

实事求是,科学实施,合理布局水体污染源生态阻断与处理设施及规模。

4.5.2规划目标

基于规划范围内入河(湖库)污染物特征,针对污染特点进行生态阻断与

处理控制,减少进入水体的污染物总量,保障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4.5.3主要内容

4.5.3.1现状分析与预测

对规划范围内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养殖废水、降雨径流、城市与农业

面源及其他类型进入水体污染物进行定量分析,明确主要污染源、污染量与主

要污染物。

对规划范围内的进入水域污染物总量开展不同发展阶段的分析与预测。

4.5.3.2规划方案

(1)点源污染生态阻控规划

本规划是在区域污水收集与处理系统规划基础上,针对无法集中处置或需

加强处置类点源污染的控制规划。应依据规划区域内实际情况,科学布局污染

生态阻断与处理系统,提出可行方案。

对于暂时不具备截污条件的小型污染源,或污染源水量较小、来水污染相

对较轻、经简单的就地处理即可达标排放的污染源(含初期雨水),宜采用人

工湿地就地处理技术进行生态阻断与处理。

对于大中型规模化养殖场、流量变化大且间歇排放的工业废水,宜采用生

物厌氧-好氧混合处理技术进行末端的生态阻断与处理。

26

对于成都郊县有充足土地消纳养殖粪便的养殖专业户、养殖小区,宜采用

厌氧处理技术进行生态阻断与处理。

上述重点点源污染也可以采用污水一体化处理设备进行处理。

不管何种点源污染处理形式,其控制在于处理设施尾水排放应满足相应水

功能区污染物排入的规定要求。

(2)面源污染生态阻控规划

应结合规划区域内面源污染分类及分布特点,综合考虑地形与环境特征,

因地制宜明确控制重点、实施范围和生态控制模式。

针对城市河湖集水区分散的、小规模形式的地表径流,宜结合海绵城市建

设理念,采用径流植草沟渠、生物促渗减流技术、组合式生态滤池技术、微型

水景生态滞控技术、人工湿地及稳定塘技术等进行生态阻断与处理。

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应建立源头控制、过程阻断、末端强化综合治理技术

体系,具体技术措施上,宜鼓励测土配方施肥加强对农业面源的源头控制,采

用生物篱技术、生态沟渠技术、生态隔离带、河湖沿岸生态廊道的过程阻断控

制,采用人工湿地、稳定塘及入河口生态滤池技术末端强化综合治理技术等进

行生态阻断与处理。

针对河湖周边农村散户及一般村落生活污染,宜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池处理

技术、小型人工湿地、洼陷水塘湿地或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等进行综合处理。

4.6河湖岸线生态空间与景观格局规划

4.6.1基本原则

严格管控,坚持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岸线,在利用中严格河湖水

域岸线生态空间管控。

自然和谐,保护恢复河湖岸线空间的自然格局,恢复河湖的自然形态,提

高生态缓冲能力与保障能力。

以人为本,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尽量为人类活动

提供舒适、愉悦、幸福的场所或场景。

弘扬传统,保护好成都优秀水文化遗产,提升水文化遗产价值、丰富水文

27

化内涵、传承文化传统智慧。

应推动水生态价值的转化利用,大力塑造有风景、有内涵的城市蓝网。

4.6.2规划目标

创造成都市清新、优美的自然河景和理想的人居环境,达成人城境业公园

城市建设目标,围绕河湖岸线生态化建设,形成高度人文化、生态化的新型城

市河湖空间体系。建设成都蓝网,使之成为“清水自流的生态之网、润泽千年

的人文之网、蓝绿交融的公园之网,可进可触的生活之网,植入功能的价值之

网。”

4.6.3主要内容

4.6.3.1现状分析

收集规划区域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动植物特征、水文、土壤、工程地质、

地形地貌、社会经济发展等有关数据,分析岸线生态空间建设的基础自然特征

要素。

收集规划区域水文化遗产、水遗址、水历史文脉、水景观、历史人文、社

会经济等有关资料,分析景观格局规划的基础文化特征要素。

分析规划区域岸线生态空间现状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区域社会经

济发展和城乡建设规划,对规划建设的未来需求开展评价。

4.6.3.2规划方案

(1)河湖生态缓冲带建设规划

河湖生态缓冲带建设应满足河湖蓝、绿线划界规定,宜包含全部河湖蓝线

范围。

生态缓冲带建设规划应在满足防洪安全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河湖岸线空间

的尺度大小,采用合理而又美观的缓冲带类型。

仅岸线可进行生态化改造与建设的水陆交界区,应采取生态驳岸型缓冲带

建设方案。根据不同岸线类型,宜分类采取仿自然的斜坡式、置石防护的斜坡

28

式、生态复合结构、直立堤岸生态化改造、斜直斜式等结构型式。生态驳岸材

料的选取应符合规定。

河湖周边用地宽裕的水陆交界区,应采取功能恢复型缓冲带建设方案。在

条件允许情况下,应尽可能保障河湖功能型缓冲带宽度。根据不同岸线类型,

宜分类采取旱湿复合式、阶梯式结构方案。

河湖生态缓冲带植物的选择应以乡土物种为主,减少外来物种的使用,禁

止使用入侵物种。

(2)河湖生态景观与水文化建设规划

基于河湖自然环境、历史遗迹、地方文化、社会特征及水生态系统结构,

应对规划区域河湖生态景观与水文化建设主题进行定位,明确建设特色与理念。

在系统分析与综合决策基础上,结合水生态综合治理,明确规划区域生态

景观与水文化建设功能,一般可划分为景观功能型、自然原生型、历史文化型

等几类。

景观功能型适用于成都市河湖生态空间区域生活休憩、商务休闲、旅游观

赏、节点形象等景观功能规划建设,应合理确定景观斑块、廊道、基质等生态

元素的景观结构和功能关系,合理布置不同景观功能类型,确定各要素的具体

范围、形态及要求。

自然原生型适用于成都市郊区及乡镇河湖生态空间区域的景观建设,其重

点是展示河湖生态空间自然生态与协调性。

历史文化型适用于成都市以历史文化为主旨开展的河湖生态空间景观建

设,应把成都市元素融入到水文化建设中,实现水务与景观、治水与生态、亲

水与安全的有机结合,包括规划范围内文化元素体系、元素载体、展现形态、

展现形式等的布局规划。

4.7河湖水体生态净化与功能修复规划

4.7.1基本原则

尊重自然、生态优先,以人工引导河湖生态系统的自然演化为核心,促进

河湖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与良性循环。

29

因地制宜、合理修复,依据河湖生态环境背景差异,科学合理的制定具备

适应性的规范方案。

统筹兼顾、综合实施,以构建具备完整性、稳定性的良好水生态系统为核

心,开展适应性规划。

4.7.2规划目标

基于规划范围内水体水质、生态与生境特征,提出功能稳定的适宜河湖水

体生态净化与修复方案,实现河湖水体生态综合治理水质目标与生态健康的长

效保障。

4.7.3主要内容

4.7.3.1现状分析

对规划范围水体环境水质特点进行分析。

对规划范围内陆生植物、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微生物等特征进行分析。

4.7.3.2规划方案

对水体水质不能满足水质管理目标的河湖,应以自然性、多样化生态修复

措施为核心,在水安全保障和水环境治理统筹兼顾的前提下,提出河湖水体生

态净化与功能修复的系统方案。

针对河湖水体水质特点,可针对性选用生物膜技术、生态浮岛技术、环保

清淤技术、沉水植物模块化种植技术、水下森林构建技术、水生动物群落多样

性修复技术、水生植物群落多样性修复技术等措施改善河湖水质。

4.8河湖生态监测规划

4.8.1基本原则

河湖生态监测规划时,应根据规划水域的实际情况及其水生态特征,按照

河湖生态的管理要求合理制定监测规划方案,为开展河湖水生态综合治理工作

30

积累基础资料。

4.8.2规划方案

生态水量和生态水位是河湖水生态监测的重要内容。在制定监测方案时,

要充分考虑监测时机。对有梯级开发的河流要提出不同水期、水量水位同步监

测方案;对湖泊应提出不同水期的生态水位监测方案。

31

5河湖水生态综合治理技术与设计

5.1基本规定

5.1.1工作原则

在保障河湖防洪、供水、航运、灌溉等基本功能前提下,最大限度提高河

湖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河湖生态综合治理一般在现状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河湖生态综合治

理规划,分析诊断现状河湖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生态治理措施。

适应河湖所在区域地貌、地形、形态、水文及周边生态特征,因地制宜,

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实现与河湖沿线整体结构的有机协调。

全面考虑河湖水文、水深、流速、断面和平面形态、河湖底质及工程条件

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保障技术方案的科学合理性与适应性。

鼓励并审慎应用新材料、新技术与新方法;新材料应为环保材料,不会对

水体造成潜在污染或其它不良影响。

兼顾对河湖水质的改善、减少入河湖污染物的影响,体现河湖的自然属性,

提高河湖的自净和生态修复能力,以保护优先,促进河湖生态系统的健康与良

性发展。

河湖生态治理应充分利用流域内乡土物种进行生态治理,避免引入外来物

种。

以人为本、人水和谐,在保障水安全的基础上,优化河湖生态空间,以河

湖空间异质性打造“人水和谐”的空间格局。

实现成都市河湖水系生态功能与社会功能的统一,与城市人文、环境及景

观相协调,与城市空间布局及自然变化相协调,同时彰显成都市水文化历史与

传统,达成成都市“公园城市”和“城市公园”的城市发展与建设目标。

5.1.2工作程序

成都市河湖水生态综合治理设计流程见图5.1。

32

图5.1河湖水生态综合治理设计工作流程

5.2不同类型河湖水生态综合治理设计重点

成都市河湖按照河湖流经的区域分为城市城区河湖、城乡结合部河湖、农

村集中居住区河湖、农村田野段河湖、新城新镇区河湖、重要保护区河湖、半

人工河湖7大类。

应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方法和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需求全面贯彻入

河湖生态综合治理工程设计,不同类型河湖水生态综合治理的设计重点见表5.1。

表5.1成都市不同类型河湖水生态综合治理设计重点

河湖

基本特点设计重点

类型

城市河湖周边用地基本受限,规生态化改造、景观节点构建、局部形态重构;生态

城区模化改造河湖平面形态及布景观建设与城市发展及历史文化背景结合,重点关

河湖局难以实现;大部分建有各注城区居民对河湖景观功能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提

种型式护岸,以硬质护岸型升城市区段河湖的生态、人文、环境品质。

式为主。

城乡两岸用地相对较宽裕,基本将河湖生态治理相关要求纳入城市开发建设总体

结合保留着河湖原有的岸线形规划;河湖自然形态保持、生境条件改善与缓冲带

33

河湖

基本特点设计重点

类型

部河态;相关用地规划逐步呈现。的建设,应最大限度保留河湖沿线自然属性;适当

湖增加河道蜿蜒性,构筑必要的滩、洲、人工湿地等,

提升生境多样性。

农村河湖周边主要为村落及村民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生态堤岸建设;设置供村

集中集中安置点,居民房屋、农民休闲、散步的亲水步道或景观节点;充分利用地

区河村道路等一般临河而建。形地貌条件,选取适宜位置布置人工湿地或其他分

湖散处理工程;可在岸坡设置生态拦截带和坡脚布置

生态沟渠,拦截并处理入河污染。

农村河湖周边主要为耕地、农田、宜总体保持原有的河湖形态,因地制宜布置局部适

田野经济林、果园等,受农业生宜规模的生态沟渠、人工湿地及稳定塘库等;改善

段河产发展的影响显著,多分布河湖生境条件,恢复生物多样性;根据河湖岸线的

湖有农业生产设施,但河湖形稳定情况,必要时的开展生态岸坡防护,在两岸设

态一般保持着自然状态。置生态拦截带,有效拦截周边农田面源。

新城新城新镇区河湖周边用地较将河湖生态治理相关要求纳入城市开发建设总体

新镇为宽裕,景观要求较高。规划内容,从规划开始就体现河湖生态保护的控制

区河要求;重点宜放在河湖面源污染的生态阻断与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