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西省部分学校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江西省部分学校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江西省部分学校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江西省部分学校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江西省部分学校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卷I(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如图中四幅图,地球自转方向正确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C〖解析〗甲为地球侧视图,侧视图中地轴北端的自转方向应为逆时针,A错误;乙为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地球应逆时针方向自转,B错误;根据经度的变化规律可知,东经度增大的方向或西经度减小的方向为地球的自转方向,C正确,D错误。故选C。读地球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图中代表黄赤交角的数码是()A.① B.② C.③ D.④3.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的直接地理意义是()A.四季的更替 B.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C.昼夜长短的变化 D.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答案〗2.A3.D〖解析〗【2题详析】据图并结合所学可知,黄赤交角为是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所以①代表黄赤交角,A正确,BCD错误。故选A。【3题详析】根据所学知识,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到达的最北界线是23°26′N,即北回归线;最南界线到23°26′S,即南回归线,也就是太阳直射点在23°26′S~23°26′N作周年往返移动,D项正确;注意题干“直接”二字,黄赤交角的存在,首先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导致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后两个因素的变化,再导致四季更替,ABC错误。故选D。将一盏灯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阳,在电灯旁放置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原地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4.该实验此刻能够展示的地理现象是()A.北京黑夜沉沉 B.运动物体偏向 C.伦敦烈日当空 D.昼夜的更替5.此日,太阳直射点位于()A.赤道 B.北回归线 C.极圈 D.南回归线〖答案〗4.D5.D〖解析〗【4题详析】该实验模拟的是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有地方时,昼夜更替,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向。结合图可以看出此刻图上出现了昼夜现象,因此该实验此刻能够展示的地理现象是昼夜更替,D正确;北京位于昼半球,伦敦处于夜半球,AC错;运动物体偏向,不能体现,B错。故选:D。【5题详析】图示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只有D符合题意,故选D。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其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不同的地质构造,丁为花岗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图中最有可能发育泉水的部位是()A.甲 B.乙 C.丙 D.丁7.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A.固结成岩—水平挤压—岩浆侵入—断层错位B.岩浆侵入—断层错位—固结成岩—水平挤压C.水平挤压—固结成岩—岩浆侵入—断层错位D.断层错位—岩浆侵入—水平挤压—固结成岩〖答案〗6.C7.A〖解析〗【6题详析】泉水指地下水出露的地方,一般发生在断层处,图中丙处是断层发育,可能有地下水出露形成泉,C正确;甲为背斜,乙为向斜,丁为花岗岩,都不易出现泉水,ABD错误;故选C。【7题详析】读图根据甲乙下层岩石具有层理结构可知为沉积岩,沉积岩的形成经历了固结成岩的作用,沉积岩形成初期为水平岩层,图示岩层收到水平挤压而形成褶皱,因此先出现固结成岩,后出现水平挤压,排除CD;图中丁处为花岗岩岩,是岩浆侵入形成,出现在沉积岩形成之后,排除B;丙为断层,且花岗岩中也有断层,说明断层错位出现在岩浆侵入之后,A正确。故选A。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石蘑菇和沙丘图片。完成下面小题。8.石蘑菇是指顶部大,基部小的形似蘑菇状的岩石,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力侵蚀作用 B.风力沉积作用C.流水侵蚀作用 D.冰川侵蚀作用9.图中沙丘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冰川侵蚀作用 B.流水沉积作用C.风力沉积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答案〗8.A9.C〖解析〗【8题详析】据图可知,石蘑菇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降水较少,是由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风化物,并将侵蚀的物质带离原地,最终形成风蚀蘑菇,A正确,BCD错误,故选A。【9题详析】图中所示沙丘是由于风速降低,携带的泥沙堆积,在风力的堆积作用下形成,是风力堆积作用,C正确,ABD错误,故选C。下图为世界局部图。完成下面小题。10.图中海沟的成因是()A.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张裂 B.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俯冲C.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张裂 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俯冲11.与海沟相伴的宏观地形有()①海岭②裂谷③山脉④岛弧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2.与图中板块运动类似的地区有()A.太平洋西海岸 B.大西洋西海岸 C.大西洋东海岸 D.地中海沿岸〖答案〗10.D11.B12.A〖解析〗【10题详析】结合所学知识,据图可知,图中北部为美洲板块,南部为太平洋板块,阿留申海沟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受碰撞挤压,太平洋板块位置较低,俯冲插入美洲板块底部,太平洋板块一侧挤压下沉,形成海沟,D正确;海沟区域不临欧亚板块,且欧亚板块属大陆板块,张裂应形成裂谷,A错误;美洲板块一侧受抬升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B错误;太平洋板块张裂在海底形成海岭,C错误。故选D。【11题详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长边界受张裂在海洋中形成海岭,在陆地上张裂形成裂谷,二者不与海沟相伴,故①②错误;据上题分析可知,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在消亡边界挤压碰撞,大洋板块一侧下沉形成海沟,大陆板块一侧受抬升,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岛弧或海岸山脉与海沟相伴,③④正确,故选B。【12题详析】本题图中的板块边界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且是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太平洋西海岸中有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存在太平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形成的消亡边界,形成了马里亚纳海沟和日本群岛等地形,A正确;大西洋西海岸、大西洋东海岸、地中海沿岸,这三个地区均不在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附近,板块运动不与图示地区一致,BCD错误。故选A。2022年1月15日12时10分(北京时间),南太平洋岛国汤加(区时比“北京时间”早5个小时)海域火山发生大规模喷发,致使大量火山灰,水蒸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进入高空形成巨大云团,喷发至高空20千米处。该火山前身是一座海底火山,2009年喷发后形成岛屿,于14年、15年、20年和21年多次喷发。下面为汤加地理位置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以下地理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此次火山大规模喷发时,当地区时约为1月14日17时10分B.此次火山大规模喷发时,全球为1月15日的范围约小于全球的一半C.此次灾害威胁到日本、斐济、新西兰等多国,主要是由风暴潮引起的D.此次灾后的一个月内,全球大部分地区,昼夜差值将逐渐变小14.下列有关此次灾害及其造成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①火山灰进入平流层,影响空中交通②该岛屿是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海底火山喷发而形成的③此次灾害,使汤加面临淡水资源短缺威胁④火山喷发造成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A.①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13.D14.C〖解析〗【13题详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汤加的区时比北京早5个小时,故当地区时约为1月15日17时10分,A错误;此次火山大规模喷发时,全球1月15日的范围占全球范围的三分之二(0时经线为60°W附近,向东到180°经线),大于全球的一半,B错误;此次灾害威胁到日本、斐济、新西兰等多国,主要是海底火山喷发导致的海啸,风暴潮由大风形成,C错误;此次灾害后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由南向北逐渐向赤道移动,全球昼夜变化幅度逐渐减小,昼夜差值将逐渐变小,D正确。故选D。【14题详析】结合所学知识,此次灾害发生,火山灰进入平流层,平流层适合飞机飞行,会影响空中交通,①正确;该岛地处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处,是板块挤压导致,而不是张裂,②错误;此次灾害喷出大量火山灰,污染淡水资源,使岛上面临淡水资源短缺威胁,③正确;大量喷出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会造成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④正确。故选C。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3年5月2日23时27分在云南保山市隆阳区发生5.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位于北纬25.35度,东经99.28度。左图为震中位置图,右图为附近居民接收到的地震预警信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16.中国地震预警网可以提前发布地震预警主要是因为()A.该地历史上经常发生地震 B.地震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不同C.已完全掌握地震发生规律 D.从事地震预警工作的人员众多17.下列关于地震发生时采取的避险措施,正确的是()A.迅速离开房间,乘坐电梯撤离 B.躲在坚固家具下面,用物品保护好头部C.进入地下室躲避,等待他人救援 D.下载地震预报软件,获取地震预警信息〖答案〗15.A16.B17.B〖解析〗【15题详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本次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大陆地区平均地壳深度33干米,该深度属于地壳,A对;上地幔与软流层位于莫霍界面(33干米)至地下2900干米的古登堡界面之间,BD错误;地核位于地下2900干米以下,C错误。故选A。【16题详析】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所以当地震发生时,纵波先到达地面,横波后到达地面,二者之间间隔一定的时间,为实现成功预测提供了基础,B正确;与该区域历史上是否经常发生地震以及从事人员的多少关系不大,AD错;目前人类并未完全掌握地震发生规律,C错。故选B。【17题详析】发生地震时不可以乘坐电梯撤离,A错;在家时应当躲在坚固家具下面,用物品保护好头部,B对;应当跑向空旷地带,而非地下室,C错;下载地震预报软件,获取地震预警信息属于平时准备事宜,并非紧急措施,D错。故选B。千层薄饼岩是位于新西兰南岛西海岸,形成于三千万年前,其间小型海洋生物和沙土间交替层压并埋于海底,产生了硬石灰石和软砂岩堆积而成的互层岩石。上述过程彼此反复,层层叠叠的岩石如同千层薄饼(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千层薄饼岩属于()A.花岗岩 B.玄武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19.推测千层薄饼岩形成的地质过程是()A.地壳抬升→固结成岩→风化侵蚀→海相沉积B.地壳抬升→风化侵蚀→固结成岩→海相沉积C.风化侵蚀→海相沉积→地壳抬升→固结成岩D.海相沉积→固结成岩→地壳抬升→风化侵蚀〖答案〗18.C19.D〖解析〗【18题详析】由材料“小型海洋生物和沙土间交替层压并埋于海底,产生了硬石灰石和软砂岩堆积而成的互层岩石”可知,千层薄饼岩是由海洋生物和沙土沉积形成的沉积岩,C正确;花岗岩是岩浆岩中的侵入岩,玄武岩是岩浆岩中的喷出岩,变质岩是原有岩石经变质作用形成的,均不是千层薄饼岩所属的岩石类型,ABD错误。故选C。【19题详析】由材料“小型海洋生物和沙土间交替层压并埋于海底,产生了硬石灰石和软砂岩堆积而成的互层岩石”可知,千层薄饼岩是海相沉积岩,故其形成先要经历海相沉积,再经历固结成岩;目前,千层薄饼岩位于新西兰南岛西海岸,出露海面,说明固结成岩后,经地壳抬升使该地层出露海面,再遭受外力风化侵蚀,最终形成现在的景观。综合上述分析可知,D正确,ABC错误,故选D。我国某山地上的公路呈“S”形弯曲(如下图),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引来了许多游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0.该公路修建成“S”形的主要目的是()A.制造旅游景观 B.减小山地坡度 C.降低修建难度 D.减轻水土流失21.据统计,1月份该公路交通事故较多,其原因最可能是()A.道路结冰,车辆易发生侧滑 B.车流量大,容易追尾C.弯道较多,车辆视野受限 D.阴雨天多,能见度低〖答案〗20.C21.A〖解析〗【20题详析】读图可知,该公路位于我国某山地上,山区地势陡峭,地形坡度大,公路施工难度大,且行车安全性较差,因此山区公路常修建成“S”形,以减小线路坡度(而非减小山地坡度),降低施工难度,提升行车安全性,B错误,C正确;结合材料信息“我国某山地上的公路呈‘S’形弯曲,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引来了许多游人。”可知,该公路修建成“S”形之后才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引来了许多游人,而不是为了制造旅游景观而特意修建成“S”形,A错误;读图,在如此陡的山坡上修建公路,破坏植被,可能会加剧水土流失,D错误;故选C。【21题详析】根据设问“1月份该公路交通事故较多”可知,我国1月份为冬季,当地海拔较高,道路有可能结冰,车辆易发生侧滑,A正确;车流量和弯道数量不会随季节发生变化,所以车流量大,容易追尾,弯道较多,车辆视野受限,不是1月份该公路交通事故较多的原因,BC错误;我国1月份为冬季,与夏季相比,阴雨天可能更少,D错误;故选A。莫尔格勒河又称莫日格勒河,河意为“弯弯曲曲的河”或“碰头河”。左图为莫尔格勒河流经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某一河段。结合“曲流与牛轭湖发展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丙处为凸岸,水流速度慢 B.乙、丁处为凸岸,岸坡既陡又深C.甲、丙处为凹岸,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D.乙、丁处为凹岸,流水沉积作用23.曲流与牛轭湖发展的先后过程为()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答案〗22.C23.D〖解析〗【22题详析】由图可知,甲、丙位于凹岸,水流速度快,以侵蚀作用为主,河岸坡度较陡,C正确,A错误。乙、丁位于凸岸,水流速度慢,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河岸坡度较缓,B、D错误。故选C。【23题详析】河流最初形成是直流,对应②。水流在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北半球的水流开始发生向右偏转不断侵蚀右岸形成凹岸,河流流动过程中,凹岸水流流速快,在惯性作用下容易受到侵蚀,凸岸水流流速慢,不易受到侵蚀,以堆积为主,形成凸岸,对应④。凹岸不断侵蚀,凸岸不断堆积,河流弯曲度不断变大,最终截弯取直,对应①。原有弯曲河道水量减少,淤积增加,沉积物暴露地表,形成牛轭湖,对应③。D正确,A、B、C错误。故选D。位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静升村“九沟八堡十八巷”的聚落格局形成历经元末明初各沟巷的初步开发,明中后期至清初的边界拓展与内部扩建,以及清中后期跨河“南侵”三个阶段。下图为明中后期至清初静升聚落格局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4.与静升村聚落整体布局无关的因素是()A.冬季风 B.房屋采光 C.夏季降水 D.生活用水25.下列关于此时期聚落没有“南侵”的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A.南部地势起伏大,不利于聚落布局 B.南部光照不足,洪涝灾害严重C.河流阻隔了与南部的联系 D.南部为耕地,避免占用耕地〖答案〗24.C25.D〖解析〗【24题详析】结合材料图文和所学知识,山西静升村位于黄土高原,聚落布局的原则是“向阳、背风、面水”,据图分析可知,该村分布在山谷的南坡,朝南有利于采光,背冬季风保暖效果好,靠近河流,有利于生活取水,ABD与聚落布局有关,C无关,故选C。【25题详析】结合材料图文和所学知识,根据示意图分析可知,乡村聚落布局需考虑到接近农耕区,且河流南侧没有沟谷,说明地形平坦,最有可能为农耕区,且图中河流南侧有龙王庙,龙王庙主要是用于祈雨等祭祀活动,与农业生产具有关联性,D正确,ABC错误,故选D。2023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于7月28日9时55分在福建省晋江市沿海登陆。读“天气系统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26.图中与“杜苏芮”相似的天气系统是()A.① B.② C.③ D.④27.与“一场秋雨一场寒”相关联的天气系统是()A.① B.② C.③ D.④28.与“秋高气爽”相似的天气系统是()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26.C27.A28.D〖解析〗【26题详析】根据材料“2023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于7月28日9时55分在福建省晋江市沿海登陆”可知,“杜苏芮”是台风,属于气旋,为低压系统,气流辐合上升。读图可知,③气流垂直上升,为气旋,C正确;①为冷锋,②为暖锋,④为反气旋,ABD错误。故选C。【27题详析】根据材料“一场秋雨一场寒”可知,该天气系统过境会带来降水、降温天气。结合上题分析,应为①冷锋过境,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靠近,形成降水,受冷气团影响气温降低,A正确;②暖锋过境会出现连续性降水、气温会上升,B错误;③气旋影响多阴雨天气,但对气温影响不大,C错误;④反气旋影响为晴天,D错误。故选A。【28题详析】由所学知识“秋高气爽”是晴朗天气,受反气旋影响的结果,图中④是反气旋,D正确。①冷锋、②暖锋过境和③气旋影响,均会带来阴雨天气,ABC错误。故选D。当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很少移动或移动十分缓慢时,称为准静止锋,简称为静止锋。甲图为江淮准静止锋,乙图为云贵准静止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9.云贵准静止锋出现在冬季,下列关于乙图表述正确的是()A.“天无三日晴”是昆明的真实写照 B.云贵准静止锋的形成与地形关系密切C.昆明和贵阳都是四季分明 D.昆明冬半年均以冷湿天气为主30.下列关于甲图中江淮准静止锋的描述错误的是()A.江淮准静止锋发生在夏季6-7月间B.“和风吹绿野,梅雨洒芳田”诗句中梅雨就是江淮准静止锋控制下形成的C.当副高移动速度较快时,6-7月间江淮地区降水较少D.当副高势力较弱时,江淮梅雨期会缩短,甚至出现“空梅”现象〖答案〗29.B30.D〖解析〗【29题详析】读乙图可知,贵阳处于雨区,“天无三日晴”是贵阳天气的真实写照,A错误。昆明准静止锋的形成与云贵高原的阻挡有关,B正确。昆明四季如春,四季变化不分明,C错误。昆明冬季温和,贵阳冬半年均以冷湿天气为主,D错误。故选B。【30题详析】江淮准静止锋发生在夏季6-7月间,A正确。“和风吹绿野,梅雨洒芳田”诗句中梅雨就是江淮准静止锋控制下形成的,B正确。当副高移动速度较快时,6-7月间江淮地区降水较少,C正确。当副高势力较弱时,准静止锋在江淮停留时间更长,江淮梅雨期会增长,D错误,故选D。卷II(非选择题,共3大题,40分)31.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1)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①____过程,形成A____岩,A受到____作用,形成B____岩。(2)A和B岩石,在____条件下,发生③____作用,使原来岩石的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一种新的岩石C____岩。(3)有化石的是____岩。(4)各类岩石深入地壳以下发生④____作用,又成为新的____。(5)从____到形成各种____,又到____的产生,这个变化过程就是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过程。(6)地壳物质的循环有哪些地理意义?〖答案〗(1)冷却凝固岩浆外力沉积(2)高温、高压变质变质(3)沉积(4)重熔再生岩浆(5)岩浆岩石岩浆(6)①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并促使自然环境不断演化。〖解析〗【小问1详析】岩石圈物质循环起于岩浆,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读图分析,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①(冷却凝固)过程,形成A(岩浆岩);据下题问题可知,C类岩石是原来岩石的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应为变质岩,则倒推B为沉积岩。是A(岩浆岩)受到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而形成。【小问2详析】各类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据上题可知:A(岩浆岩)和B(沉积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③(变质作用),使原来岩石的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新的岩石C(变质岩)。【小问3详析】在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小问4详析】凡指向岩浆的箭头,即为重熔再生作用;所以图中④为重熔再生作用;已经形成的各类岩石深入地壳以下,发生④(重熔再生)作用,又形成新的岩浆;从岩浆到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称为地壳物质循环。【小问5详析】据上题可知: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个变化过程就是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过程。【小问6详析】地壳物质的循环地理意义有:地壳物质的循环产生了三大类岩石,其中花岗岩是很好的建筑材料,沉积岩里面含有煤炭、石油等资源,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岩浆活动喷出地表,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岩浆的产生,涉及到地球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32.下图为2019年1月5日14时亚洲部分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从气压分布状况来看,甲处为____,其中心处垂直气流运动方向为____,受其控制时多____天气。(2)从气流运动状况来看,乙处为____,受其控制时多____天气。(3)P地此时的风向为____。与台北相比,P地风力____,判断依据是____。(4)北京此时正受____(天气系统)的影响,该天气系统过境后气压____、气温下降,天气转晴。〖答案〗(1)高气压(高压)下沉晴朗(2)气旋阴雨(3)东北风较大P地等压线较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4)冷锋升高〖解析〗【小问1详析】从气压分布状况来说,甲处气压由中心向外递减,为高压中心;其中心处垂直气流运动方向为以下沉运动为主,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水汽不易凝结,不易形成降水,多晴朗天气。【小问2详析】图中显示,乙处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为低气压中心,从气流运动状况来说,乙处名称为气旋,气旋中心气流为上升气流,容易成云致雨,受其控制时多阴雨天气。【小问3详析】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近地面的风向斜穿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且北半球向右偏。根据图示P地的等压线分布,P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应指向南,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30-60度左右,形成的风向为东北风。与台北相比,P地等压线较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风力较大。【小问4详析】根据锋面符号可知,北京附近锋面为冷锋,此时正值冷锋过境,多阴天、大风、降温、雨雪天气。该天气系统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压上升、气温下降,天气转晴。3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马提尼克岛,位于小安的列斯群岛中的最北部,面积1128km2,岛上自然风光优美,有火山和海滩,但岛上河流入海口处未发育三角洲。位于其北部的最高峰——培雷火山,海拔1397米,是西印度群岛中活动频繁的著名火山。培雷火山因滑塌作用而未保留典型的火山口。培雷火山的放射状水系自形成以来,形态基本未发生变化。下面左图示意马提尼克岛地理位置,右图示意培雷火山的水系及滑塌陡崖。(1)说明培雷火山活动频繁的原因。(2)推测马提尼克岛上的河流未发育三角洲的原因。(3)判断滑塌Ⅰ和滑塌Ⅱ形成的先后顺序,并说明判断依据。〖答案〗(1)培雷火山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运动活跃。(2)岛屿面积小,河流流程短,携带的泥沙较少;靠近赤道,形成热带雨林气候,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较低;地势起伏较大,流速快,泥沙不易在河口地区沉积等。(3)先形成滑塌Ⅰ,后形成滑塌Ⅱ。依据:滑塌Ⅱ形成的陡崖在滑塌Ⅰ形成的陡崖内,若先发生滑塌Ⅱ,则发生滑塌Ⅰ的时候滑塌Ⅱ所形成的陡崖很可能被夷平,故滑塌Ⅰ先发生,在滑塌Ⅰ的滑塌体上再发生滑塌Ⅱ。〖解析〗【小问1详析】培雷火山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因此火山活动频繁。【小问2详析】马提尼克岛面积1128km2,岛屿面积小,河流流程短,携带的泥沙较少;据左图可知,马提尼克岛靠近赤道,形成热带雨林气候,水热充足,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较低;北部的最高峰——培雷火山,海拔1397米,该地地势起伏较大,落差大,流速快,泥沙不易在河口地区沉积等。【小问3详析】据右图可知,滑塌Ⅰ和滑塌Ⅱ形成的先后顺序是先形成滑塌Ⅰ,后形成滑塌Ⅱ。据右图分析,滑塌Ⅱ形成的陡崖在滑塌Ⅰ形成的陡崖内,一般陡崖坡度大,容易发生坍塌,形成滑坡。若先发生滑塌Ⅱ,则发生滑塌Ⅰ的时候滑塌Ⅱ所形成的陡崖很可能被夷平,故滑塌Ⅰ先发生,滑塌Ⅰ内形成较陡的坡面,在滑塌Ⅰ的滑塌体上再发生滑塌Ⅱ。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卷I(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如图中四幅图,地球自转方向正确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C〖解析〗甲为地球侧视图,侧视图中地轴北端的自转方向应为逆时针,A错误;乙为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地球应逆时针方向自转,B错误;根据经度的变化规律可知,东经度增大的方向或西经度减小的方向为地球的自转方向,C正确,D错误。故选C。读地球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图中代表黄赤交角的数码是()A.① B.② C.③ D.④3.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的直接地理意义是()A.四季的更替 B.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C.昼夜长短的变化 D.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答案〗2.A3.D〖解析〗【2题详析】据图并结合所学可知,黄赤交角为是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所以①代表黄赤交角,A正确,BCD错误。故选A。【3题详析】根据所学知识,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到达的最北界线是23°26′N,即北回归线;最南界线到23°26′S,即南回归线,也就是太阳直射点在23°26′S~23°26′N作周年往返移动,D项正确;注意题干“直接”二字,黄赤交角的存在,首先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导致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后两个因素的变化,再导致四季更替,ABC错误。故选D。将一盏灯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阳,在电灯旁放置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原地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4.该实验此刻能够展示的地理现象是()A.北京黑夜沉沉 B.运动物体偏向 C.伦敦烈日当空 D.昼夜的更替5.此日,太阳直射点位于()A.赤道 B.北回归线 C.极圈 D.南回归线〖答案〗4.D5.D〖解析〗【4题详析】该实验模拟的是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有地方时,昼夜更替,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向。结合图可以看出此刻图上出现了昼夜现象,因此该实验此刻能够展示的地理现象是昼夜更替,D正确;北京位于昼半球,伦敦处于夜半球,AC错;运动物体偏向,不能体现,B错。故选:D。【5题详析】图示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只有D符合题意,故选D。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其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不同的地质构造,丁为花岗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图中最有可能发育泉水的部位是()A.甲 B.乙 C.丙 D.丁7.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A.固结成岩—水平挤压—岩浆侵入—断层错位B.岩浆侵入—断层错位—固结成岩—水平挤压C.水平挤压—固结成岩—岩浆侵入—断层错位D.断层错位—岩浆侵入—水平挤压—固结成岩〖答案〗6.C7.A〖解析〗【6题详析】泉水指地下水出露的地方,一般发生在断层处,图中丙处是断层发育,可能有地下水出露形成泉,C正确;甲为背斜,乙为向斜,丁为花岗岩,都不易出现泉水,ABD错误;故选C。【7题详析】读图根据甲乙下层岩石具有层理结构可知为沉积岩,沉积岩的形成经历了固结成岩的作用,沉积岩形成初期为水平岩层,图示岩层收到水平挤压而形成褶皱,因此先出现固结成岩,后出现水平挤压,排除CD;图中丁处为花岗岩岩,是岩浆侵入形成,出现在沉积岩形成之后,排除B;丙为断层,且花岗岩中也有断层,说明断层错位出现在岩浆侵入之后,A正确。故选A。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石蘑菇和沙丘图片。完成下面小题。8.石蘑菇是指顶部大,基部小的形似蘑菇状的岩石,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力侵蚀作用 B.风力沉积作用C.流水侵蚀作用 D.冰川侵蚀作用9.图中沙丘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冰川侵蚀作用 B.流水沉积作用C.风力沉积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答案〗8.A9.C〖解析〗【8题详析】据图可知,石蘑菇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降水较少,是由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风化物,并将侵蚀的物质带离原地,最终形成风蚀蘑菇,A正确,BCD错误,故选A。【9题详析】图中所示沙丘是由于风速降低,携带的泥沙堆积,在风力的堆积作用下形成,是风力堆积作用,C正确,ABD错误,故选C。下图为世界局部图。完成下面小题。10.图中海沟的成因是()A.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张裂 B.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俯冲C.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张裂 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俯冲11.与海沟相伴的宏观地形有()①海岭②裂谷③山脉④岛弧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2.与图中板块运动类似的地区有()A.太平洋西海岸 B.大西洋西海岸 C.大西洋东海岸 D.地中海沿岸〖答案〗10.D11.B12.A〖解析〗【10题详析】结合所学知识,据图可知,图中北部为美洲板块,南部为太平洋板块,阿留申海沟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受碰撞挤压,太平洋板块位置较低,俯冲插入美洲板块底部,太平洋板块一侧挤压下沉,形成海沟,D正确;海沟区域不临欧亚板块,且欧亚板块属大陆板块,张裂应形成裂谷,A错误;美洲板块一侧受抬升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B错误;太平洋板块张裂在海底形成海岭,C错误。故选D。【11题详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长边界受张裂在海洋中形成海岭,在陆地上张裂形成裂谷,二者不与海沟相伴,故①②错误;据上题分析可知,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在消亡边界挤压碰撞,大洋板块一侧下沉形成海沟,大陆板块一侧受抬升,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岛弧或海岸山脉与海沟相伴,③④正确,故选B。【12题详析】本题图中的板块边界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且是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太平洋西海岸中有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存在太平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形成的消亡边界,形成了马里亚纳海沟和日本群岛等地形,A正确;大西洋西海岸、大西洋东海岸、地中海沿岸,这三个地区均不在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附近,板块运动不与图示地区一致,BCD错误。故选A。2022年1月15日12时10分(北京时间),南太平洋岛国汤加(区时比“北京时间”早5个小时)海域火山发生大规模喷发,致使大量火山灰,水蒸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进入高空形成巨大云团,喷发至高空20千米处。该火山前身是一座海底火山,2009年喷发后形成岛屿,于14年、15年、20年和21年多次喷发。下面为汤加地理位置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以下地理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此次火山大规模喷发时,当地区时约为1月14日17时10分B.此次火山大规模喷发时,全球为1月15日的范围约小于全球的一半C.此次灾害威胁到日本、斐济、新西兰等多国,主要是由风暴潮引起的D.此次灾后的一个月内,全球大部分地区,昼夜差值将逐渐变小14.下列有关此次灾害及其造成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①火山灰进入平流层,影响空中交通②该岛屿是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海底火山喷发而形成的③此次灾害,使汤加面临淡水资源短缺威胁④火山喷发造成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A.①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13.D14.C〖解析〗【13题详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汤加的区时比北京早5个小时,故当地区时约为1月15日17时10分,A错误;此次火山大规模喷发时,全球1月15日的范围占全球范围的三分之二(0时经线为60°W附近,向东到180°经线),大于全球的一半,B错误;此次灾害威胁到日本、斐济、新西兰等多国,主要是海底火山喷发导致的海啸,风暴潮由大风形成,C错误;此次灾害后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由南向北逐渐向赤道移动,全球昼夜变化幅度逐渐减小,昼夜差值将逐渐变小,D正确。故选D。【14题详析】结合所学知识,此次灾害发生,火山灰进入平流层,平流层适合飞机飞行,会影响空中交通,①正确;该岛地处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处,是板块挤压导致,而不是张裂,②错误;此次灾害喷出大量火山灰,污染淡水资源,使岛上面临淡水资源短缺威胁,③正确;大量喷出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会造成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④正确。故选C。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3年5月2日23时27分在云南保山市隆阳区发生5.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位于北纬25.35度,东经99.28度。左图为震中位置图,右图为附近居民接收到的地震预警信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16.中国地震预警网可以提前发布地震预警主要是因为()A.该地历史上经常发生地震 B.地震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不同C.已完全掌握地震发生规律 D.从事地震预警工作的人员众多17.下列关于地震发生时采取的避险措施,正确的是()A.迅速离开房间,乘坐电梯撤离 B.躲在坚固家具下面,用物品保护好头部C.进入地下室躲避,等待他人救援 D.下载地震预报软件,获取地震预警信息〖答案〗15.A16.B17.B〖解析〗【15题详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本次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大陆地区平均地壳深度33干米,该深度属于地壳,A对;上地幔与软流层位于莫霍界面(33干米)至地下2900干米的古登堡界面之间,BD错误;地核位于地下2900干米以下,C错误。故选A。【16题详析】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所以当地震发生时,纵波先到达地面,横波后到达地面,二者之间间隔一定的时间,为实现成功预测提供了基础,B正确;与该区域历史上是否经常发生地震以及从事人员的多少关系不大,AD错;目前人类并未完全掌握地震发生规律,C错。故选B。【17题详析】发生地震时不可以乘坐电梯撤离,A错;在家时应当躲在坚固家具下面,用物品保护好头部,B对;应当跑向空旷地带,而非地下室,C错;下载地震预报软件,获取地震预警信息属于平时准备事宜,并非紧急措施,D错。故选B。千层薄饼岩是位于新西兰南岛西海岸,形成于三千万年前,其间小型海洋生物和沙土间交替层压并埋于海底,产生了硬石灰石和软砂岩堆积而成的互层岩石。上述过程彼此反复,层层叠叠的岩石如同千层薄饼(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千层薄饼岩属于()A.花岗岩 B.玄武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19.推测千层薄饼岩形成的地质过程是()A.地壳抬升→固结成岩→风化侵蚀→海相沉积B.地壳抬升→风化侵蚀→固结成岩→海相沉积C.风化侵蚀→海相沉积→地壳抬升→固结成岩D.海相沉积→固结成岩→地壳抬升→风化侵蚀〖答案〗18.C19.D〖解析〗【18题详析】由材料“小型海洋生物和沙土间交替层压并埋于海底,产生了硬石灰石和软砂岩堆积而成的互层岩石”可知,千层薄饼岩是由海洋生物和沙土沉积形成的沉积岩,C正确;花岗岩是岩浆岩中的侵入岩,玄武岩是岩浆岩中的喷出岩,变质岩是原有岩石经变质作用形成的,均不是千层薄饼岩所属的岩石类型,ABD错误。故选C。【19题详析】由材料“小型海洋生物和沙土间交替层压并埋于海底,产生了硬石灰石和软砂岩堆积而成的互层岩石”可知,千层薄饼岩是海相沉积岩,故其形成先要经历海相沉积,再经历固结成岩;目前,千层薄饼岩位于新西兰南岛西海岸,出露海面,说明固结成岩后,经地壳抬升使该地层出露海面,再遭受外力风化侵蚀,最终形成现在的景观。综合上述分析可知,D正确,ABC错误,故选D。我国某山地上的公路呈“S”形弯曲(如下图),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引来了许多游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0.该公路修建成“S”形的主要目的是()A.制造旅游景观 B.减小山地坡度 C.降低修建难度 D.减轻水土流失21.据统计,1月份该公路交通事故较多,其原因最可能是()A.道路结冰,车辆易发生侧滑 B.车流量大,容易追尾C.弯道较多,车辆视野受限 D.阴雨天多,能见度低〖答案〗20.C21.A〖解析〗【20题详析】读图可知,该公路位于我国某山地上,山区地势陡峭,地形坡度大,公路施工难度大,且行车安全性较差,因此山区公路常修建成“S”形,以减小线路坡度(而非减小山地坡度),降低施工难度,提升行车安全性,B错误,C正确;结合材料信息“我国某山地上的公路呈‘S’形弯曲,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引来了许多游人。”可知,该公路修建成“S”形之后才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引来了许多游人,而不是为了制造旅游景观而特意修建成“S”形,A错误;读图,在如此陡的山坡上修建公路,破坏植被,可能会加剧水土流失,D错误;故选C。【21题详析】根据设问“1月份该公路交通事故较多”可知,我国1月份为冬季,当地海拔较高,道路有可能结冰,车辆易发生侧滑,A正确;车流量和弯道数量不会随季节发生变化,所以车流量大,容易追尾,弯道较多,车辆视野受限,不是1月份该公路交通事故较多的原因,BC错误;我国1月份为冬季,与夏季相比,阴雨天可能更少,D错误;故选A。莫尔格勒河又称莫日格勒河,河意为“弯弯曲曲的河”或“碰头河”。左图为莫尔格勒河流经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某一河段。结合“曲流与牛轭湖发展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丙处为凸岸,水流速度慢 B.乙、丁处为凸岸,岸坡既陡又深C.甲、丙处为凹岸,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D.乙、丁处为凹岸,流水沉积作用23.曲流与牛轭湖发展的先后过程为()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答案〗22.C23.D〖解析〗【22题详析】由图可知,甲、丙位于凹岸,水流速度快,以侵蚀作用为主,河岸坡度较陡,C正确,A错误。乙、丁位于凸岸,水流速度慢,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河岸坡度较缓,B、D错误。故选C。【23题详析】河流最初形成是直流,对应②。水流在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北半球的水流开始发生向右偏转不断侵蚀右岸形成凹岸,河流流动过程中,凹岸水流流速快,在惯性作用下容易受到侵蚀,凸岸水流流速慢,不易受到侵蚀,以堆积为主,形成凸岸,对应④。凹岸不断侵蚀,凸岸不断堆积,河流弯曲度不断变大,最终截弯取直,对应①。原有弯曲河道水量减少,淤积增加,沉积物暴露地表,形成牛轭湖,对应③。D正确,A、B、C错误。故选D。位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静升村“九沟八堡十八巷”的聚落格局形成历经元末明初各沟巷的初步开发,明中后期至清初的边界拓展与内部扩建,以及清中后期跨河“南侵”三个阶段。下图为明中后期至清初静升聚落格局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4.与静升村聚落整体布局无关的因素是()A.冬季风 B.房屋采光 C.夏季降水 D.生活用水25.下列关于此时期聚落没有“南侵”的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A.南部地势起伏大,不利于聚落布局 B.南部光照不足,洪涝灾害严重C.河流阻隔了与南部的联系 D.南部为耕地,避免占用耕地〖答案〗24.C25.D〖解析〗【24题详析】结合材料图文和所学知识,山西静升村位于黄土高原,聚落布局的原则是“向阳、背风、面水”,据图分析可知,该村分布在山谷的南坡,朝南有利于采光,背冬季风保暖效果好,靠近河流,有利于生活取水,ABD与聚落布局有关,C无关,故选C。【25题详析】结合材料图文和所学知识,根据示意图分析可知,乡村聚落布局需考虑到接近农耕区,且河流南侧没有沟谷,说明地形平坦,最有可能为农耕区,且图中河流南侧有龙王庙,龙王庙主要是用于祈雨等祭祀活动,与农业生产具有关联性,D正确,ABC错误,故选D。2023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于7月28日9时55分在福建省晋江市沿海登陆。读“天气系统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26.图中与“杜苏芮”相似的天气系统是()A.① B.② C.③ D.④27.与“一场秋雨一场寒”相关联的天气系统是()A.① B.② C.③ D.④28.与“秋高气爽”相似的天气系统是()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26.C27.A28.D〖解析〗【26题详析】根据材料“2023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于7月28日9时55分在福建省晋江市沿海登陆”可知,“杜苏芮”是台风,属于气旋,为低压系统,气流辐合上升。读图可知,③气流垂直上升,为气旋,C正确;①为冷锋,②为暖锋,④为反气旋,ABD错误。故选C。【27题详析】根据材料“一场秋雨一场寒”可知,该天气系统过境会带来降水、降温天气。结合上题分析,应为①冷锋过境,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靠近,形成降水,受冷气团影响气温降低,A正确;②暖锋过境会出现连续性降水、气温会上升,B错误;③气旋影响多阴雨天气,但对气温影响不大,C错误;④反气旋影响为晴天,D错误。故选A。【28题详析】由所学知识“秋高气爽”是晴朗天气,受反气旋影响的结果,图中④是反气旋,D正确。①冷锋、②暖锋过境和③气旋影响,均会带来阴雨天气,ABC错误。故选D。当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很少移动或移动十分缓慢时,称为准静止锋,简称为静止锋。甲图为江淮准静止锋,乙图为云贵准静止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9.云贵准静止锋出现在冬季,下列关于乙图表述正确的是()A.“天无三日晴”是昆明的真实写照 B.云贵准静止锋的形成与地形关系密切C.昆明和贵阳都是四季分明 D.昆明冬半年均以冷湿天气为主30.下列关于甲图中江淮准静止锋的描述错误的是()A.江淮准静止锋发生在夏季6-7月间B.“和风吹绿野,梅雨洒芳田”诗句中梅雨就是江淮准静止锋控制下形成的C.当副高移动速度较快时,6-7月间江淮地区降水较少D.当副高势力较弱时,江淮梅雨期会缩短,甚至出现“空梅”现象〖答案〗29.B30.D〖解析〗【29题详析】读乙图可知,贵阳处于雨区,“天无三日晴”是贵阳天气的真实写照,A错误。昆明准静止锋的形成与云贵高原的阻挡有关,B正确。昆明四季如春,四季变化不分明,C错误。昆明冬季温和,贵阳冬半年均以冷湿天气为主,D错误。故选B。【30题详析】江淮准静止锋发生在夏季6-7月间,A正确。“和风吹绿野,梅雨洒芳田”诗句中梅雨就是江淮准静止锋控制下形成的,B正确。当副高移动速度较快时,6-7月间江淮地区降水较少,C正确。当副高势力较弱时,准静止锋在江淮停留时间更长,江淮梅雨期会增长,D错误,故选D。卷II(非选择题,共3大题,40分)31.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1)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①____过程,形成A____岩,A受到____作用,形成B____岩。(2)A和B岩石,在____条件下,发生③____作用,使原来岩石的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一种新的岩石C____岩。(3)有化石的是____岩。(4)各类岩石深入地壳以下发生④____作用,又成为新的____。(5)从____到形成各种____,又到____的产生,这个变化过程就是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过程。(6)地壳物质的循环有哪些地理意义?〖答案〗(1)冷却凝固岩浆外力沉积(2)高温、高压变质变质(3)沉积(4)重熔再生岩浆(5)岩浆岩石岩浆(6)①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并促使自然环境不断演化。〖解析〗【小问1详析】岩石圈物质循环起于岩浆,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读图分析,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①(冷却凝固)过程,形成A(岩浆岩);据下题问题可知,C类岩石是原来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