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季七年级语文辅导讲义:期末复习(一)课内文言文_第1页
2024年秋季七年级语文辅导讲义:期末复习(一)课内文言文_第2页
2024年秋季七年级语文辅导讲义:期末复习(一)课内文言文_第3页
2024年秋季七年级语文辅导讲义:期末复习(一)课内文言文_第4页
2024年秋季七年级语文辅导讲义:期末复习(一)课内文言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期末复习(一)古诗文

教学目标1、能默写要求背诵的古诗文。2、掌握要求鉴赏的诗歌。3、掌握课内文言文知识

温故知新

上节课回顾:

广3个上节课的重点题目,最好能与本节课进行衔接

授课内容

一、《诫子书》

【知识梳理】

(一)课文与注释

诫子书

选自《诸葛亮集》卷一(中华书局2009年版)。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

瞻。书,书信。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班(古代写作琅邪,后期亦作琅班,今作琅珊)阳都(今山

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解题:“诫子书”,即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以此为题,表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国君子之行,g回修身,俭以养德。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补充: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养德:培养品德。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非座]园回画困,非宁静无以回国。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达到远大目标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补充: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尸田,非志无以成学。

增长才干达成,成就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题则不能麻而,修阑则不能悟闾。

放纵懈怠振奋精神。励,振奋轻薄浮躁与“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修养性情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与时驰I意与日去|,遂成陋,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

衰,没有用处。

补充:与,跟随。日:时间。去:消逝,逝去。遂:于是,就。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悲守曲司,|将复何及|!

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又怎么来得及。

补充: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二)作品及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哪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

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

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

境内)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

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

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

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

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

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反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

封家书。当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其间写信给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

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又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

理,不仅让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后来诸葛瞻战死绵竹,为国尽忠,就是明证,也给其他人提供了修身

立志的借鉴,其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例题精讲】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

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

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悲守穷庐,将复回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辨析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1)淫馒则不能励精()(2)障躁则不能治性()

3.翻译下列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5.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1.(1)增长才干。(2)又怎么来得及。

【解析】认真回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不难理解这两个词句的意思。

2.(1)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

(2)古义:轻薄。今义:地势险恶、复杂,不易通过;险要。

【解析】此题考查古今异义。应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重点古今异义词加以区分,“慢”在这里若解释为

速度上的慢,则句意不通。“险”在这里是轻薄的意思,学生应重点理解和识记。

3.(1)不把名利看得轻淡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平静己心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2)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第一句中要注意“远”的词类活用现象,即形容词用作名词,目标远大。

第二句中要注意“慢”“险”的古今异义区别。

4.淡泊、立志、惜时。

【解析】通读全文,疏通文意,由“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等重点句子,不难总结出成才成学的三个主要条件,即淡泊、立志、惜时。

5.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浮躁。

【解析】由课文标题可以看出诸葛亮是要告诫儿子。由课文主要内容可以看出诸葛亮要告诫儿子的是要勤

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浮躁。

【课堂练习】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

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

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非淡泊无以明赤(2)非宁静无以争匹

(3)年与时触(4)悲守为巧

2.试着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每个句子划三处)

(1)非淡泊无以明志

(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翻译下列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4.文中诸葛亮认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以比喻了过度懈怠、不静心学习的人精力衰竭、

失去活力的状态;认为会阻碍“静”的养成,从而影响学习和做事。

5.诸葛亮围绕着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

【答案】

1.(1)明确志向(2)达到远大目标(3)疾行,指迅速逝去(4)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2.(1)非|淡泊|无以I明志。⑵夫I君子之行,静I以修身,俭I以养德

3.依靠内心淡泊、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依靠节俭来培养品德。

4.枯落;险躁。

5.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提高修养),以学广才(学习),以志成学(立志)。

【解析】

[1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并且活学活用,学会从课内

到课外的迁移。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1)大意: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明志:明确志向。

(2)大意: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3)大意:年华随时光而飞驰。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4)大意: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

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第一句的大意是: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故停顿是:非I淡泊I无以I明志。

第二句的大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故停顿是:夫I君子之行,静I以修身,俭I以养德。

【3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

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重难点词语有: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4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文段基本内容的了解。根据文段内容可知,作者认为“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久而久之,就“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因此,作者以“枯落”比喻过度懈怠、

不静心学习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根据“险躁则不能治性”可知,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

修养性情,“险躁”会阻碍“静”的养成,从而影响学习和做事。

【5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深入理解。在通读文段,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分析作答。从“夫君子之行,静以修

身,俭以养德”可以看出,诸葛亮认为成才需要提高修养;从“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可以看出,诸

葛亮认为成才需要不断学习;从“非志无以成学”可以看出,诸葛亮认为成才还需要立志。

二、《狼》

【知识梳理】

(一)课文与注释

一圄晚回,担中肉尽,国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户回家仅,止紧随着走了很远,缀,连接,紧跟

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

远。

屠画,投回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因。

害怕把,以骨投跟从,跟随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

国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侪菽反。//

又,再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并,一■起。故,旧、原来

屠户再次扔骨头,后面的狼停住了,前面的狼又到了。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夫。

屠大图,g前后|受其网野有麦场,场主丽其中,国蔽成丘。

处境困迫,为难恐怕,担心遭受它的攻击看,视堆积柴草覆盖,遮盖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

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恸奔倚其下,囤担持刀。狼不敢前,I眈眈相向I。//

于是,就解除,卸下瞪眼朝着(屠户),眈眈,注视的样子。

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河,一狼区困,其一因坐于前。砧,目似圆I意暇甚I。

一会儿径直离开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时间长了闭上眼睛神情很悠闲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

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国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I毙之I。

突然杀死

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I洞其中意将圆入以攻其后也。

在其中打洞。洞。这里作动词。这里作动词,钻洞的意思

他刚刚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

身已半入,止露圆尾。屠自后断其回,亦毙之。

屁股大腿

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后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

乃悟前狼因男,图以诱敌。//

假装睡觉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

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园阿矣,而画两毙,禽兽之变诈画哉?国增笑耳。//

也狡猾一会儿多少只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二)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1.作品概述

《狼》节选自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

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聊斋:书斋名;

志:记录;异:奇怪的故事)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

2.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年—1715年),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代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现山东

省淄博市人。世称聊斋先生。他出身没落地主家庭,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而全部落榜。直到72岁赴青州

补为贡考。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

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著有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狼》一共三则。

(三)内容分析

1.内容分析

本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镇定和狼的狡猾贪婪,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一狼径去”,另有

图谋;“犬坐于前”,牵制屠户,更见出狼的狡诈。“目似瞑,意暇甚”,演得逼真,气氛似有所缓和。“暴起”、

“刀劈”、“毙之”,屠户不为假象迷惑,抓住时机,当机立断敢于斗争,取得了一半的胜利。到这儿并未让

人松口气。“转视积薪后”说明屠户已深刻认识到狼的本性,变得警觉。“一狼洞其中”终将狼的本性暴露

无遗,再点狼的狡诈阴险,“乃悟”说明斗争使屠户对狼的奸诈有了深刻认识。

2.思想分析

关于狼的启示:坏人的狡猾手段有很多,所以我们要锻炼出一双慧眼。

关于屠夫的启示:遇到像狼一样狡猾的坏人,我们要像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例题精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

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

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

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

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顾野有麦场(2)_狼彳至去

2.翻译句子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下列选项中不能表现狼狡诈本性的是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C.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D.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答案】上海市浦东新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⑴看(回头看)(2)径直

2.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3.B

【解析】

【1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并且活学活用,学会从课内

到课外的迁移。考试时,可以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1)大意: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顾:看(回头看)。

(2)大意:一只狼径直走开。径:径直。

【2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

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这句话的重难点词语有:变诈,作假,欺骗;几何,多

少;止,只,只是。

【3题详解】

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表现的是狼贪婪的本性。故选B。

【课堂练习】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

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

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

人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1.本文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注意加点词含义。(3分)

一狼径去,其一点坐于前。

3.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狼之并驱如故”体现出狼贪婪的本性。

B."目似瞑,意暇甚”传神地刻画出狼狡猾的形象。

C.屠夫发现了狼的诡计,于是化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

D.本文结局说明了像狼这样狡猾的恶人终将失败的道理。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含义。(3分)

屠大窘,恐前后受苦敌。

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狼之并驱如故”生动地刻画了狼的贪婪本质。

B."目似瞑,意暇甚”通过动作描写揭示狼的狡诈。

C.“暴起”、“断其股”生动地刻画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间接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参考答案】

1.聊斋志异蒲松龄

2.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像狗似的坐在前面。(3分,采分点:径,犬,之)

3.(3分)C

4.(3分)屠户(感到)非常为难(困窘急迫),担心(怕)前后(一起,都)受到狼(它们)的夹攻(攻

击)。(其:它们,指狼)

5.(3分)B(应为神态或肖像描写)

三、《寓言四则》之中国古代寓言

【知识梳理】

(-)课文与注释

穿井得一人

困之丁氏,家无井而出E品段j,常一人居外。

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宋国有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常常有一人停留在外面。

因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待,等到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

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因见国之,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讲述知道、听说,这里指“使知道”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

丁氏网日:得一人之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应答,回答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丁氏答道:“节省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随图,身同所困,废寝食者。

崩塌,坠落无,没有依附,依托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忧彼国所圆者,因往回之,目:“天,即引耳,

的忧愁、担心告知,开导聚集的气体

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

亡处亡气。g圆伸呼吸,终日在天中回,傣画忧崩坠乎?”

你身体四肢的活动行动和停留为何,为什么

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其人日:“天国积气,日月匡囿,不当坠邪?”

如果星宿,泛指星辰。

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晓之者目:“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国坠,亦不能有所F网伤。”

纵使,即使伤害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其人口:“奈地坏何?”

那个人又说:“那地坏(陷下去)了(又)怎么办呢?”

--------------I--------------1|chuci

晓者目:“地阪现耳,充塞叵困,亡处亡块。制璘步人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聚集的土块四方躇,立;步,行;踩;蹈,跳。都是踩踏的意思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

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二)作品及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

1.作品概述

《吕氏春秋》是公元前239战国末期秦相国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道家著作,又称《吕览》。此书共分

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书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顺应客观的思

想。同时,融合儒、墨、法、兵众家长处,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

吕不韦的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吕氏春秋》

中也有好多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广为人知。

《列子》又称《冲虚经》《冲虚真经》,道家重要典籍,由郑人列御寇所著,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

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等八篇,每一篇均有多个寓言故事组成,都带有足

以警世的教训,包含深刻的哲学思想,也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2.作者简介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

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

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

千金”。

列子(公元前450年一公元前375年之间,享年不明),本名列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

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

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道学者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

子,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

重要传承人物。

【例题精讲】

《穿井得一人》

1.丁氏说:“吾穿井得一人”本意是什么?

明确:我家因为打井从而节省了一个劳力。

2.传话的人把这句话传成什么意思?

明确:丁氏打井挖出来一个大活人。

3.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更不能以讹传讹。

对待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要验证,去伪存真。

《杞人忧天》

1.杞人担忧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2.杞人担忧到什么程度?

明确:“废寝食”。

3.试着朗读这一段,读出杞人的焦虑、害怕。

4.晓之者用了哪些话消除杞人的顾虑?他的答案科学吗?你怎么评价?

明确:“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跌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他的解释并不科学,只能代表当时的认知水平,但他关心他人,积极地开导他人,这种态度是值得

我们学习的。

5.“晓之者”的话应该怎么读?

明确:淡然、从容。适合用平静的语气来读。

6.身处同一个时代,他为什么一点都不担忧?

明确:他知识丰富,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看事物比较透彻。看来拥有丰富的知识就不会因无知而忧

虑了。

7.“杞人忧天”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讽刺毫无根据、没有必要的忧虑

【课堂练习】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

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口:“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

之者日:“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目:“奈地坏何?"晓者日:

“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

者亦舍然大喜。

1.解释词语意思:

①崩坠()②果()③只使()④四虚()

2.翻译下列语句。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3.这则故事揭示的道理是:一

【答案】

1.①倒塌,坠落。②果然,果真。③即使。④四方。

2.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的身体无处可藏,因而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3.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二)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咒家无井而出溉汲②,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

“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③。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④。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使⑤,非得一

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

【注释】:

①氏:姓。②汲:音n,从井里打水。③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

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④问之于丁

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⑤使:使用,使唤,指劳动力。于:至I,向。

i.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不若无闻也()

2.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的危害。

【参考答案】

1.不如

2.(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3.以讹传讹

【综合练习】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

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博学而笃志笃:(2)年与时驰驰:一

(3)不逾矩矩:(4)静以修身以:

(5)遂成枯落遂: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乙文中,作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也归结为一个“—

字,对比鲜明。(用原文语句回答)

4.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志。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志”与“学”的

关系的。

【答案】

1.(1)坚定(2)疾行,指迅速逝去(3)法度(4)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5)于是,就

2.(1)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

(2)不能够恬静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够平和安静就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

3.静;躁

4.人一定要有志向,同时志向要专一,这样才能潜心学习,不会轻易改变。志是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志

的具体体现,一个有志向的人,一定是一个勤学的人。(言之成理即可,但是一定要强调志向对于学习的重

要性,志向与学习的辩证关系。)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

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博学而笃志”翻译为“博览群书广泛

学习,而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笃”意思是“坚定“年与时驰”翻译为“年华随时光而飞驰”,“驰”

意思是“疾行,指迅速逝去”。“不逾矩”翻译为“不会超过规矩",“矩”意思是“规矩,法度”。“静以修

身”翻译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是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遂成枯落”翻译为“最

终枯败零落”,“遂”意思是“于是,就

【2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

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一句中“博”意思是“广泛”,“笃”意思是“坚定”,“切”意思是“恳

切”,“近思”意思是“思考当前的事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句中“淡泊”意思是“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意思

是“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有办法”,“明志”意思是“明确志向”,“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

散精力,“致远”意思是“达到远大目标

据此翻译即可。

【3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乙文中作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

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等句子可以看出作者把“静”作为论述的中心,从“淫慢则不能励精,险

躁则不能治性”可以看出作者把失败归结为“躁据此理解作答。

【4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段的理解和感悟,甲文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匹夫不可夺志也”“博学而笃志”和乙

文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志无以成学”等句子都论述了“志”的重要性,有明确的志向是成就学业的前

提,只有有了明确的志向,并且坚守志向,才能最终成就我们的学业。据此理解作答。

(二)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甲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

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

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

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文】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①,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

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

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选自《狼三则》其三)

【注释】①行室:临时搭盖的住所。

1.【甲】【乙】两文都选自代文学家(人名)所著的文言短篇小说集《》。(3

分)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2分)

(1)廖野有麦场()(2)令不可考()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3分)

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

4.【甲】【乙】两文中的屠夫都是、的人。狼虽然凶残,但【乙】文中屠夫却以一

把“”的小刀,最终以“"(方法)战胜了它。(4分)

【答案】(12分)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中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1.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每空1分)

2.(1)看(2)离开(每空1分)

3.道路旁有晚上耕种的人留下的临时搭盖的住所,(屠夫)跑过去隐藏在那里。(3分)

4.机智、勇敢(每空1分)不盈寸(1分)吹豕之法(1分)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日:“天,积气耳,亡处

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日:“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目:“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口:“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股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请写一个与“杞人忧天”近义的成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1)身亡所寄亡(2)天,积气耳耳____________

(3)其人曰其(4)奈地坏何何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2)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2)天果积气,日月星辰,不当坠邪?

4.杞人为什么忧天?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5.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杞人忧天,你会作什么样的评价?

【参考答案】

1.示例:庸人自扰

2.(1)通“无”,没有;(2)罢了;(3)那;(4)怎么办。

3.(1)另有一个为这杞国人的忧虑而担忧的人。

(2)如果天真是一股积聚的气体,那么太阳、月亮和星星不就要掉下来了吗?

4.怕天会塌下来。嘲笑那些为本来不用担忧的事而去担忧发愁的人。

5.这个故事,表现了他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精神和对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

(四)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咒家无井而出溉汲②,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

“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久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④。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

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

【注释工

①氏:姓。②汲:音n,从井里打水。③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

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④问之于丁

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⑤使:使用,使唤,指劳动力。于:至U,向。

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对日()(4)若此()

2.宋君所听说的事和丁氏所言之事有什么不同?

3.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

1.(1)等到(2)谈论(3)回答(4)像

2.宋君听说丁氏家打水井打出一个人,而丁氏的意思是说因为打出水井后省出一个劳动力。

3.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

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课堂总结】

1.课内精讲及诵读相关背诵、默写。

2.课内精讲及课文主旨把握。

【课后作业】

(-)(9分)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

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

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

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代)的(人名)。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顾野有麦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文中表现屠户当机立断,敢于斗争的句子是()

A.屠惧,投以骨。B.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D.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答案】上海市虹口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聊斋志异》清朝蒲松龄

2.(1).并:一起。(2).顾:看,视

3.另一只狼正在积薪中打洞,想要从通道进入从背后攻击屠户。

4.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本题考查《聊斋志异》的常识。《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

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将近五百篇,内容丰富,它们或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

或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其中一些

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

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人。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

认词义。

(1)句意为: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并,一起。

(2)句意为: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顾,看,视。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

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

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本题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词语的意思:

洞,名词作动词,打洞;其,指积薪;意,意图;将,想要;隧,名词作状语,从隧道;入,进入;以,

来;攻,攻击;其,指屠户;后,后面。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写出屠夫“惧”的心理,于是采取迁就的策略,“投以骨”。屠夫最初认为,只要满足狼的贪欲,就可

脱险。

B.写屠户杀了眼前的狼而准备赶路,又警惕地转视积薪后,说明屠户已深刻认识到狼的本性,变得警觉。

C.写屠户不为假象迷惑,不是释刀自喜,而是抓住时机“暴起”,当机立断敢于斗争,取得了一半的胜利。

D.写屠户已在事实面前吸取了教训,开始考虑如何改变“前后受敌”的不利条件。他机敏地环顾麦场且速

“奔倚”在积薪之下,放下担子,拿起刀,利用麦场的有利地形,改变了途中两狼并驱的局面,避免了前

后受敌的处境。

根据以上分析,C句表现屠户当机立断,敢于斗争;故选C。

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

了很远。

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

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

一起追赶。

屠户的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柴,覆盖成小

山似的。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

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

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