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期末专题复习(含答案)_第1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期末专题复习(含答案)_第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期末专题复习(含答案)_第3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期末专题复习(含答案)_第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期末专题复习(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2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三峡》,完成下面的小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

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嵋i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

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沿溯阻绝()②素湍绿潭()③属引凄异()④不以疾也()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B.全文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突出不同季节的不

同特点。

C.文章用“寒”“肃”“哀”等词,写出三峡的秋天充满了清幽秀丽之美。

D.本文多用对偶句,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4.请概括三峡景物的总体特征,并另写一句本文之外的描写山或水的诗词。

【答案】

1.①逆流而上(的船)②白色的③连接④快

2.C

3.(1)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2)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4.三峡的景物的总体特征是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义,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

①句意: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溯:逆流而上(的船)。

②句意: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素:白色的。•

③句意: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属:属:动词,连接。,

④句意:也不如船快。疾:快。

2.C.文章用“寒”“肃”“哀”等词,写出三峡的秋天萧瑟的特点,渲染了悲寂凄凉的气氛,并非“清

幽秀丽之美”,故选C。•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注意重点词“自非(如果),亭午(正午),曦(太阳),荣(树茂盛),

峻(山高)”的正确解释。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写山险,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秀,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

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崛多生

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

多趣味”。而写秋幽,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

绝”。所以三峡的景物的总体特征是雄奇险拔、清幽秀丽。•

只要是描写山或水的诗词就可以。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西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

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其春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此,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

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婚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

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娘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

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节选自《列子•汤问》)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面山而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操蛇之神闻之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

2.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寓言的情节设计是为寓意服务的。如果把结局设计为愚公和他的子孙们经过世代努力终于移山成功,

跟借助神力搬走大山这一结局相比,哪一个更好?请简述理由。

【答案】

1.D

2.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敲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3.示例一:借助神力移山更好。理由:①说明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道理/侧面表现了愚公移山的

诚心和坚定的意志(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②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现实中按照愚公的办法靠人力移山,

根本不可能成功,所以只能借助于神力,这种富有想象力和浓厚神话色彩的结尾,寄托了古代劳动人民美

好的愿望。示例二:设计为愚公子孙后代移山成功更好。理由:①前文写愚公不肯接受妻子的质疑和智叟

的劝说,坚持认为依靠子子孙孙的力量可实现移山,结尾却设计成借助神力移走了两座大山,这实际上否定

了愚公的执着,不利于表现对愚公移山精神的赞美(只有将结尾设计为靠人力成功移山,才能证明愚公的

坚持是正确的);②有助于表现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表达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改造自然

的美好愿望。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的理解。

A.动词:居住/动词:停留;

B.形容词:顽固/动词:巩固;

C.动词:愁/使动用法:使……苦恼;

D.动词:听说/动词:听说;

故选Do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抓住

句中关键词进行翻译,还要注意有无特殊句式。本题中重点词有:遂:于是;荷:扛;夫:成年男子;叩

石垦壤:凿石头,挖泥土;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开放性问题,选哪种都可以。重点是理由要充分。分析结尾的好处,

可从结尾与情节、结尾与人物形象以及结尾与主题这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例如:神力帮助的结局更好。在

情节上分析,愚公面对“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又只用“箕畚、担子”等简陋工具,人力开采,是不可

能实现搬山这样的工作的。在人物形象方面,“帝感其诚”说明愚公金诚所至,“命夸娘氏二子负二山”

侧面表现出愚公的坚持不懈。在主题上,通过天神帮助寄托了当时人们想要改造大自然的愿望。若选愚公

子孙后代移山成功更好,理由也可从这三方面进行。虽然大山被天神移走,这也说明了愚公之前的坚持其

实可能是个错误,不利于表现愚公精神而若是改成愚公子孙靠自己的力量搬山成功,更能表现古代人民

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表达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改造自然的美好愿望。

(三)阅读下面【甲】【乙】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久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②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

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予尝秋夜坐钓月矶④,昏黑无人往来,时闻风铎®声,及见佛灯隐现于

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予与无际偕访仲和⑥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

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予生平过⑧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释】①虎丘:苏州名胜。②榭:这里指树木。③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④钓月矶:在虎丘

山顶。⑤风铎(duo):悬于檐下的风铃。⑥无际、仲和:都是作者的朋友。⑦趺(fu)坐:两脚盘腿打坐。

⑧过:造访。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欣然起行/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遂至承天寺/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C以红粉笙歌/不以疾也(《三峡》

D.以静意对之/居天下之广居(《富贵不能淫》)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

(2)予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人往来,时闻风铎声,及见佛灯隐现于林梢而已。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二处)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

4.(1)【甲】【乙】两文中,承天寺和虎丘的月色有哪些共同特点?

(2)【甲】【乙】两文中,作者欣赏月景时的心情各有什么不同?

【答案】

1.B

2.(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水中仿佛有藻、石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2)我曾在秋天的夜里坐在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来往,时常听到佛塔的风铃之声,以及看到佛

灯在树林之中若隐若现。

3.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

4.(1)【甲】【乙】两文共同特点:月色美好;幽静。(2)【甲】文作者的心情:作者既有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又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乙】文作者的心情:作者表现出的是闲适、安逸和对月下美

景的喜爱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不同,……的样子/这样;

B.相同,都是“于是,就”;

C.不同,用/及,比得上;

D.不同,这/的;

故选B。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

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

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中重点词语有: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交横,交错纵横。

句意为: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

的影子。

(2)中重点词语有:尝,曾经。闻,听。句意为:我曾在秋夜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

无人来往,只听到悬于檐下的风铃声,看到佛灯在静夜之中若隐若现。

3.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

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

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的意思是:

半夜之时,月亮出来了,不见人影,我们一起盘膝坐在石台之上,不再饮酒。据此断句为:夜半月出无人/

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1)《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芍交横,盖

竹柏影也”意思是:月光照在庭院里如积水一样,水中好像有藻,石菜等交横错杂,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

影子。写出月色的皎洁美好,月夜的幽静。《游虎丘小记》选段中“月色甚美,游人尚稀;夜半月出无人,

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表现了月夜的宁静、清幽。(2)《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写夜

游承天寺的情形,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又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表现作者为人的乐观与

豁达。《游虎丘小记》写作者两度游虎丘的感受,根据文末“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一句,可

知重在突出两次游的感受不同,表现作者对虎丘月夜的喜爱与内心的悠闲。据此可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

【乙】我在初十便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月色很美,游人也还不多,风吹过亭子月光洒落在

树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并不使人厌恶。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要合我意。我曾

在秋夜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来往,只听到悬于檐下的风铃声,看到佛灯在静夜之中

若隐若现。

还有今年春天,我和无际一起在这里拜访仲和。半夜之时,月亮出来了,不见人影,我们一起盘膝坐

在石台之上,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妻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

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

夫。”

(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

乙文

孟子曰:“自暴①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②礼义,谓之自暴也。

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

哀哉!”

(节选《孟子•离娄上》)

【注释】①暴:残害,损害。②非:非议,诋毁。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公孙衢、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

B.必敬必戒戒:告诚

C.吾身不能居仁由义由:遵循

D.谓之自弃也弃:鄙弃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顺为正者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B.女子之嫁也虽我之死

C.吾身不能居仁由义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D.不可与有为也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孟子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先破后立,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

的大丈夫,论述严谨、科学、雄辩有力。

B.甲文中“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话,采用排比句式,指出大丈夫精神

的实质,体现了儒家的人生追求、人格精神和道德观念。

C.乙文中孟子认为仁、义都是人性天生所具有,一个人没有仁义之心就叫自暴自弃,这样的人,不可

能跟他谈出什么有价值的话,也不可能同他共谋大事而有所作为。

D.乙文中孟子提倡做人的主张是应该守仁行义,不应该自暴自弃。

4.翻译下列句子。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答案】

1.B

2.B

3.C

4.(1)富贵名利不能使他思想迷惑,贫穷困苦不能使他改变节操,强暴武力不能使他意志屈服。

(2)空着安全的住所而不去居住,舍弃正确的道路却不去行走,真可悲啊!

【解析】

LB.句意: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戒:谨慎。选项错误;

故选B。

2.A.以:介词,把/动词,认为;

B.之:都是助词,处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意义和用法相同;

C.居:动词,安着,怀着/介词,经过;

D.与:连词,和,跟/动词,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故选B。

3.C.孟子认为做人应该守仁行义,不应该自暴自弃,并非一个人没有仁义之心就叫自暴自弃。选项错

误;

故选Co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

义词、通假字等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淫(使……惑乱,迷惑,使动用法),移

(使……改变,动摇,使动用法),屈(使……屈服,使动用法)”(2)“旷(空着),居(居住),舍(舍

弃),哀(悲哀)”是句中重点词,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参考译文】

[乙]孟子说:“自己摧残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讲什么大道理;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什么大

事情。开口便非议礼义,这便叫作自己摧残自己。

认为自己不能以仁居心,不能践行道义,这便叫作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类最安稳的宅子,'义'

是人类最正确的道路。空着最安稳的宅子不去住,放弃最正确的道路不去走,可悲呀!”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

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⑧于坐④,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

忘稽⑥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⑥,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⑦贫吊®死,与

百世同其劳。……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注释】①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④坐:同“座”,

座位。⑤稽:即会稻山,勾践曾被困于比:在今浙江绍兴市南。⑥重采:两色的华丽衣服。⑦振:同

“赈、⑧吊:悼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③乃苦身焦思

④女忘稽之耻邪?

2.下列选项中与“置胆于坐”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舜发于吠亩之中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D.相与步于中庭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4.请你根据【甲】文内容,简要概括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

5.出自【乙】文的成语是,这个故事再次告诉我们,无论是造就人才还是治理国家,都要

深知(用孟子的话)的道理。

【答案】

1.(1)举:被选拔,被起用。

(2)是:这。

(3)苦:使……受苦。

(4)女:同“汝”,你。

2.D

3.(1)通过这些使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2)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

4.大量使用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非凡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5.(1)卧薪尝胆(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

L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

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举:被选拔,被起用;

(2)句意: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是:这;

(3)句意:深思熟虑,苦心经营。苦:使……受苦;

(4)句意: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女:同“汝”,你。

2.A.于:从,自;

B.于:到;

C.于:对,对于;

D.于:在,和,与“置胆于坐”的“于”字用法相同;

故选Do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

义词、通假字等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所以(用来),动(使……惊动),忍(使……

坚韧),曾(同“增”,增加),能(才干)”(2)“振(扶助),吊(哀悼),劳(劳作)”是句中重点词,

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4.本题考查了解语言特色的能力。要读懂语段,把握内容,了解语言特色。从“舜发于吠亩之中,傅

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可知,孟子散文语言大量使用排比句式,明白晓畅,通俗易懂,说理透辟,

有一种无可辩驳的非凡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5.本题考查理解内容的能力。要读懂选文,结合语境分析理解。出自[乙]文的成语是卧薪尝胆,它是

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无论是造就人才还是治理国家,都要深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

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处在安逸享乐中可以使人或国

家消亡。

【参考译文】

[乙]吴王赦免了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

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

从不穿有两层华丽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能委屈求全,招待宾客热情诚恳,能救济穷人,悼慰死者,

与百姓共同劳作。……

这以后四年,越国又攻打吴国。吴国军民疲惫不堪,精锐士兵都在与齐、晋之战中死亡。所以越国大

败了吴军……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

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骰弓弩,

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日:“将军令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

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

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

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乙】

绍兴六帅皆果毅忠勇视古名将。岳公飞独后出,而一时名声几冠诸公。身死之日,武昌之屯至十万九

百人,皆一可以当百。余尝访其士卒,以为勤惰必分,功过有别,故能将人心。异时必尝见其提兵征赣之固

石洞②,军行之地,秋毫无扰,至今父老语其名辄感泣焉。

【注释】①异时:从前。②固石洞:地名。

1.根据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画线词。

文言词句方法解释

(1)将军约参考成语法:约法三章约定俗成

(2)余尝访其士卒课内勾连法:尝射于家圃

查阅字典法:①结实、牢固;②本来,

(3)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原来;③必,一定。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2)军行之地,秋毫无扰。

3.用两条“/”给下列句子断句。

绍兴六帅皆果毅忠勇视古名将

4.周亚夫和岳飞在治军上有什么共同点?结合选文作简要分析。

【答案】

1.(1)命令,下令(2)曾经(3)必,一定

2.(1)天子深受感动,面容变得庄重,靠在车前横木上向官兵致敬。

(2)行军路过的地区,秋毫无犯,丝毫没有打扰乡里百姓。

3.绍兴六帅/皆果毅忠勇/视古名将

4.治军严明。周亚夫军令下达,全军执行,哪怕是皇上来了都要按要求执行;岳飞的军队路过乡里,

秋毫无犯。

【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要依据题目要求,使用给出的方法。

(1)参考成语法。约法三章,约定法律三条,原指订立法律,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大

家监督遵守;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而被公认,并为大家遵守和

沿用;参考成语推测“约”为权威人士(公众)“命令”“订立”,与大家“约定”共同遵守。将军约,将

军命令(订立),军中共同遵守,约,命令,下令。

(2)课内勾连法。尝射于家圃,曾经在家中庭院中射箭,尝,曾经;余尝访其士卒,我曾询问他的士

兵,尝,曾经。

(3)查阅字典法。“固”有三义项,其将固可袭而虏也,他的将军一定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固”

使用第③义项最适合,可解释为:必,一定。

2.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

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1)为动,受感动,被动句式;改容,面容变得庄重;式车,靠在车前横木上,

名词作动词。(2)秋毫,丝毫;扰,打扰;省略主语“岳公兵士”。

3.考查文言文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再依古

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加上虚词辅助来断句。本句句意:绍兴六帅,都忠诚、勇敢坚毅,效仿古代名将。故

停顿如:绍兴六帅/皆果毅忠勇/视古名将。

4.考查对比阅读。从内容角度对比。由【甲】“天子先驱至,不得入”“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乃

传言开壁门”的行动及''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的语言,可知周亚夫治军严明,全军听令,皇帝

也要服从军令安排;由【乙】“军行之地,秋毫无扰,至今父老语其名辄感泣”可知岳家军军纪严明,没

有扰民之举,深得百姓拥戴。所以治军严明是两人在治军上的共同点。

【参考译文】

【乙】绍兴六帅,都忠诚、勇敢坚毅,效仿古代名将。岳公鹏举最后一个出来,而一时的名声,几乎

超过其他公。他死的时候,武昌的部队驻扎到有十万九百人,都是一个可以抵挡百人。我曾询问他的士兵,

认为勤奋之人与懒惰之兵一定分清,功过有别,所以能得人心。从前曾见他率兵征讨赣的固石洞,行军路

过的地区,丝毫没有打扰乡里,到现在老人说起他的名字,还感动得痛哭流泪。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

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糠①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

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有删改)

【注】①薪: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刻字,再涂以墨。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诚实不欺。字形采用“人、言”会意,是会意字。“恐民之不信”中的“信”可译为相信、信

任。

B.“有一人徙之”中的“之”和“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中的“之”用法一样,都是做代

1司O

C.成语“行之有效”,意思是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由此推

断,“法之不行”的“行”也可以解释为“实行”。

D.“秦民大说”的“说”,同“悦”,意思是高兴。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的意思一样。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B.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C.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D.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2)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4.上述故事中,为了保证新法的顺利实施,卫鞅采取了哪两个措施?毛泽东就读长沙市一中时,针对

这个故事中的措施,写了一篇著名的议论文。作为湖南学子,请你也简要谈谈对这个故事的看法。

【答案】

1B

2.C

3.(1)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金,以此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重点字词:徙;之;辄;

欺。)

(2)变法令颁布了一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重点字词:行;期年;之;

言。)

4.措施:①徙木立信。②太子犯法,惩罚了太子的老师。看法:围绕两个措施谈看法,或者围绕其中

一个措施谈看法也可以,合理即可。

【解析】

LB.“有一人徙之”中的“之”,代词,指木头;“实是欲界之仙都”中的“之”,结构助词,的。用

法不相同。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作答此题,先翻译句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百姓们

勇于对外作战,却不敢私下里互相争斗,城乡皆得到大治。正确的断句为: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

治。故选C。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重点词语:

(1)徙:迁移,这里是搬的意思;之:代词,指木头;辄:于是,就;予:给;明:表明;欺:欺骗。

(2)行:施行;期年:满一年;之:动词,前往;言:说,控诉;以千数:数以千计。

4.第一问:考查内容理解概括。根据第一段“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

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市场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

到北门的人,给予十金)概括为:徙木立信;根据第二段“于是太子犯法”“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

刑其傅公子虔,踪其师公孙贾”概括为:太子犯法,惩罚太子的老师。

第二问:考查语言表达。作答时围绕两个措施谈看法,或者围绕其中一个措施谈看法也可,要言之成

理。

示例:商鞅的两个措施是新法得以推行的保障。每一项改革的推行,都要有其有效的措施。商鞅变法

中,让新法得以推行的首要措施是,商鞅用徙木立信的方式让百姓相信变法者的决心,这是变法的基础;

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遇到阻碍,商鞅用惩罚太子的老师的事实,告诉百姓,触犯新法,不管是谁都要受

到惩罚,让百姓看到了新法推行的力度。二者结合,才能让新法顺利实施。

【参考译文】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商鞅)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市场南

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金。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

去搬木头。(商鞅)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金,以此来表明

没有欺骗(百姓)。最终颁布了法令。

新政推行期间,秦国都城数以千计的老百姓都议论新的法令实行起来造成不便而抵制执行。刚好这

个时候,秦国太子触犯了新法。商鞅说:“新法之所以不能实施,都是因为上面的人违反法令。”太子,

是王上的继承人,不能用刑。故而施刑在太子的老师公子虔身上,在他的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并涂墨。第

二天,秦国人都小心翼翼地遵从法令。新法推行十年后,秦国的百姓都很高兴,秦国出现了路边遗失的东

西不会被捡,山上没有盗贼出没,家家自给自足。百姓们勇于对外作战,却不敢私下里互相争斗,城乡皆

得到大治。

(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