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环保技术培训指南_第1页
农业环保技术培训指南_第2页
农业环保技术培训指南_第3页
农业环保技术培训指南_第4页
农业环保技术培训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环保技术培训指南TOC\o"1-2"\h\u31968第1章农业环保概述 4222251.1农业环保的重要性 4211671.1.1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4272551.1.2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 4183431.1.3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4118811.2农业环保政策与法规 4315841.2.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236051.2.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4164351.2.3《农药管理条例》 4101631.2.4《化肥管理条例》 55031.2.5农业环保政策 58013第2章农业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5265192.1农业生态系统特点 5327092.2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5118462.3生态农业模式介绍 67959第3章农业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6295313.1农业水资源状况 6285083.2农业节水技术 625953.3水资源保护措施 725054第4章农药与化肥施用技术 795134.1农药与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7296344.1.1水体污染 758214.1.2土壤污染 7145674.1.3大气污染 8191444.1.4生态系统破坏 879254.2安全施用技术 8276964.2.1精准施药 8127194.2.2交替轮换使用 8313114.2.3优化施肥技术 8130614.2.4覆盖作物残体 8305504.3生物农药与有机肥料应用 8113814.3.1生物农药 8242104.3.2有机肥料 83262第5章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8189125.1农业废弃物种类与特点 9153525.1.1种类繁多:农业废弃物种类繁多,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等产生的秸秆、壳、藤、枝条等。 9102095.1.2产量大: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废弃物产量逐年增加,给环境带来了较大压力。 985835.1.3分布广泛:农业废弃物在各地均有产生,尤其在农村地区,废弃物处理和利用问题更为突出。 9124545.1.4可再生性:农业废弃物来源于生物体,具有一定的可再生性,通过合理处理和利用,可以转化为有用的资源。 9129305.2废弃物处理技术 9299385.2.1物理处理技术:包括切割、粉碎、压缩等,将废弃物进行初步处理,便于运输和利用。 952585.2.2生物处理技术:利用微生物、昆虫等生物对废弃物进行分解、转化,实现资源化利用。 910845.2.3化学处理技术:采用化学方法对废弃物进行处理,如焚烧、气化、热解等,转化为能源或原料。 9375.2.4综合处理技术:结合物理、生物、化学等多种处理方法,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全面、高效利用。 9184595.3资源化利用途径 9100055.3.1能源化利用:通过生物质发电、生物质燃料等方式,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可再生能源。 9265665.3.2原料化利用:将农业废弃物作为原料,生产生物质复合材料、生物质活性炭等高附加值产品。 9179895.3.3肥料化利用:将农业废弃物进行堆肥、发酵等处理,制成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 9237485.3.4饲料化利用:通过微生物发酵、青贮等方法,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动物饲料。 1021125.3.5基料化利用:将农业废弃物作为种植基质,用于蔬菜、花卉等育苗和栽培。 10271495.3.6生态修复:利用农业废弃物进行土壤改良、植被恢复等生态修复工程,改善生态环境。 1017495第6章农田土壤保护与质量提升 10289576.1土壤保护的重要性 10183856.1.1土壤的功能 10155706.1.2土壤退化的原因 104876.1.3土壤保护的意义 10225406.2土壤质量评价指标 10287646.2.1土壤物理性质 11303066.2.2土壤化学性质 11230086.2.3土壤生物性质 11264746.3土壤保护与改良技术 1132476.3.1改良土壤结构 1144586.3.2防治土壤侵蚀 11192086.3.3土壤污染治理 1157426.3.4土壤盐渍化防治 117277第7章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 1179497.1生物多样性与农业 11127467.2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 12246817.2.1保护农作物多样性 12243727.2.2保护畜禽多样性 12202807.2.3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 12163087.3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实例 129167.3.1作物多样性应用实例 12130937.3.2畜禽多样性应用实例 12167207.3.3土壤生物多样性应用实例 1321735第8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13250348.1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 1377688.1.1生态环境问题 13206068.1.2成因分析 1336608.2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 14299638.2.1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 14188218.2.2农业生态环境修复技术 14139238.3生态修复工程案例分析 14254928.3.1案例一:某地农田生态修复工程 14103908.3.2案例二:某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 14153628.3.3案例三:某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1516853第9章农业环保监测与评估 15311769.1农业环保监测方法 1563009.1.1土壤环境监测 15162049.1.2水质监测 15317839.1.3空气质量监测 15172829.1.4生态系统监测 154179.2环境影响评估 1584209.2.1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 15132269.2.2环境风险评估 15290209.2.3环境效益评估 15161659.3农业环保数据管理与应用 15180129.3.1数据收集与整理 1539559.3.2数据库建设与管理 16180899.3.3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 1675569.3.4数据共享与公开 1618353第10章农业环保技术培训与推广 16419110.1农业环保技术培训体系 16982710.1.1培训目标与原则 1679510.1.2培训内容 1698710.1.3培训方式与方法 16904510.2农业环保技术推广模式 162774910.2.1主导型推广模式 161348410.2.2社会参与型推广模式 162550710.2.3市场驱动型推广模式 161044310.3农业环保技术培训效果评估与改进建议 172633010.3.1效果评估指标 171459510.3.2评估方法 171605310.3.3改进建议 17第1章农业环保概述1.1农业环保的重要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我国农业生产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农业环保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1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农业环保旨在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的农业环保措施能够有效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降低土壤、水体污染,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1.1.2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农业环保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减少农产品中的有害物质残留,提高产品质量。同时环保农业的生产方式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1.1.3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环保强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有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推广环保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农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1.2农业环保政策与法规为了促进农业环保工作,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与法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2.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明确了农业环保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为农业环保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1.2.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农业法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等方面,为农业环保工作提供了指导。1.2.3《农药管理条例》农药管理条例对农药的生产、销售、使用等环节进行了严格规定,旨在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1.2.4《化肥管理条例》化肥管理条例明确了化肥生产、销售、使用等方面的管理要求,推动化肥减量增效,降低化肥对环境的污染。1.2.5农业环保政策我国还制定了一系列农业环保政策,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计划等,为农业环保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通过以上政策与法规的实施,我国农业环保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农业环保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的环保意识,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2章农业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2.1农业生态系统特点农业生态系统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特点:(1)生物多样性:农业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类,形成稳定的生物链条,维持生态平衡。(2)生产力:农业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为人类提供粮食、纤维等生产生活资料。(3)循环性: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闭合性,实现资源高效利用。(4)调节功能: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源、减缓洪水和干旱等自然现象的功能。(5)脆弱性:农业生态系统受人为和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容易发生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问题。2.2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我国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立法和执法:制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法监管,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安全。(2)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农业生产,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3)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湿地保护等工程,恢复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4)农业污染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5)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畜禽粪便发酵等技术,提高农业废弃物利用率。2.3生态农业模式介绍生态农业模式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以下为几种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1)立体农业:利用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将不同作物、动物和微生物在同一土地上多层次、多功能的有机结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循环农业:通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物质和能量在农业生态系统内的循环利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3)有机农业:遵循有机农业生产规范,不使用化学合成肥料、农药和生长调节剂,生产安全、优质、健康的农产品。(4)设施农业:利用现代设施和技术手段,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5)休闲农业:结合农业生产和旅游业,开发农业观光、体验、休闲等功能,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第3章农业水资源保护与利用3.1农业水资源状况农业水资源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其数量与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水资源具有以下特点: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较低;地区分布不均,北方地区尤为紧张;水资源季节性变化大,夏秋多、冬春少,且年际波动明显。农业用水效率相对较低,节水潜力巨大。3.2农业节水技术农业节水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改进灌溉技术:采用喷灌、滴灌、微灌等现代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2)调整作物结构和种植制度:根据水资源条件,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和品种,优化作物布局,降低作物需水量。(3)发展旱作农业技术:推广保水剂、抗旱剂等旱作农业技术,提高作物对自然降水的利用率。(4)农田水分管理技术:通过实施深耕松土、秸秆还田、地膜覆盖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能力。(5)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采用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合理调配地表水、地下水和再生水等水资源,提高农业用水效率。3.3水资源保护措施为保证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采取以下保护措施:(1)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和完善农业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保证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效率提升。(2)防治水污染: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高农业生产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3)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科技创新,推广农业节水技术,降低农业用水定额。(4)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业抗旱涝能力。(5)水资源节约宣传教育:加强农业水资源节约宣传教育,提高农民节水意识,形成全民节水的社会氛围。第4章农药与化肥施用技术4.1农药与化肥对环境的影响农药和化肥作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作物产量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是不合理的使用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1水体污染农药和化肥施用到农田后,部分未能被作物吸收的化学物质会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4.1.2土壤污染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尤其是氮肥和磷肥,会导致土壤板结、盐渍化、酸化等问题,降低土壤肥力,影响农作物生长。4.1.3大气污染农药施用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等污染物,可通过大气传输对周围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影响。4.1.4生态系统破坏农药和化肥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可能导致生态平衡破坏,降低生物多样性。4.2安全施用技术为降低农药和化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施用效果,应采取以下安全施用技术:4.2.1精准施药根据作物需求和病虫害发生情况,合理选择农药种类、剂型和施药时机,减少农药使用量。4.2.2交替轮换使用合理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减缓害虫和病原菌的抗药性发展。4.2.3优化施肥技术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4.2.4覆盖作物残体利用作物残体进行地表覆盖,减少水土流失,降低化肥和农药对环境的污染。4.3生物农药与有机肥料应用4.3.1生物农药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源物质制成的农药,具有对非靶标生物安全、环境友好等特点。应用生物农药可降低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产品品质。4.3.2有机肥料有机肥料来源于动植物残体和排泄物,富含有机质和多种营养元素,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应用有机肥料可减少化肥施用量,降低环境污染。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作物需求和生态环境条件,合理选择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以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第5章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5.1农业废弃物种类与特点农业废弃物主要包括作物秸秆、稻壳、农膜、动物粪便等。这些废弃物具有以下特点:5.1.1种类繁多:农业废弃物种类繁多,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等产生的秸秆、壳、藤、枝条等。5.1.2产量大: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废弃物产量逐年增加,给环境带来了较大压力。5.1.3分布广泛:农业废弃物在各地均有产生,尤其在农村地区,废弃物处理和利用问题更为突出。5.1.4可再生性:农业废弃物来源于生物体,具有一定的可再生性,通过合理处理和利用,可以转化为有用的资源。5.2废弃物处理技术针对不同类型的农业废弃物,采用以下处理技术:5.2.1物理处理技术:包括切割、粉碎、压缩等,将废弃物进行初步处理,便于运输和利用。5.2.2生物处理技术:利用微生物、昆虫等生物对废弃物进行分解、转化,实现资源化利用。5.2.3化学处理技术:采用化学方法对废弃物进行处理,如焚烧、气化、热解等,转化为能源或原料。5.2.4综合处理技术:结合物理、生物、化学等多种处理方法,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全面、高效利用。5.3资源化利用途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5.3.1能源化利用:通过生物质发电、生物质燃料等方式,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可再生能源。5.3.2原料化利用:将农业废弃物作为原料,生产生物质复合材料、生物质活性炭等高附加值产品。5.3.3肥料化利用:将农业废弃物进行堆肥、发酵等处理,制成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5.3.4饲料化利用:通过微生物发酵、青贮等方法,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动物饲料。5.3.5基料化利用:将农业废弃物作为种植基质,用于蔬菜、花卉等育苗和栽培。5.3.6生态修复:利用农业废弃物进行土壤改良、植被恢复等生态修复工程,改善生态环境。通过以上途径,实现农业废弃物的高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降低环境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6章农田土壤保护与质量提升6.1土壤保护的重要性农田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土壤保护旨在维护土壤结构和功能,提高土壤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本章着重阐述土壤保护的重要性,以提升农业生产者的环保意识。6.1.1土壤的功能土壤具有以下重要功能:(1)生产功能:为作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和空气。(2)生态功能: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减缓气候变化等。(3)环境功能:过滤和降解污染物,维护环境质量。6.1.2土壤退化的原因土壤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壤侵蚀、土壤盐渍化、土壤酸化、土壤污染等。其原因主要包括:(1)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植被等。(2)人为因素: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工业污染、城市化进程等。6.1.3土壤保护的意义(1)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2)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3)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益。6.2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土壤质量评价指标是衡量土壤保护效果的重要依据。以下列举了几个常用的评价指标:6.2.1土壤物理性质土壤物理性质包括土壤质地、容重、孔隙度、水分保持能力等。6.2.2土壤化学性质土壤化学性质主要包括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如氮、磷、钾等)。6.2.3土壤生物性质土壤生物性质包括微生物多样性、酶活性、微生物量等。6.3土壤保护与改良技术针对我国农田土壤现状,采取以下技术措施进行土壤保护与改良:6.3.1改良土壤结构(1)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物理性质。(2)深翻和旋耕:调节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通气性。(3)轮作和间作: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6.3.2防治土壤侵蚀(1)梯田种植:减缓坡耕地水土流失。(2)植物篱:固定土壤,减少侵蚀。(3)覆盖作物残体:保护土壤,减少风蚀和水蚀。6.3.3土壤污染治理(1)生物修复:利用微生物、植物等修复土壤污染。(2)化学修复:施用土壤改良剂,降低土壤污染程度。(3)物理修复:如换土、隔离等。6.3.4土壤盐渍化防治(1)灌排工程:合理调配灌溉和排水,降低土壤盐分。(2)生物措施:种植耐盐作物,改善土壤生态环境。(3)化学措施:施用石膏、硫磺等降低土壤盐分。第7章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7.1生物多样性与农业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所有生物种类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作物多样性、畜禽多样性、土壤生物多样性等。农业生物多样性对保障粮食安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提高农业生产适应性和减少病虫害发生具有重要作用。本章将重点讨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内容。7.2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7.2.1保护农作物多样性(1)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研究;(2)利用农作物野生近缘种进行遗传改良;(3)推广多品种种植和轮作制度;(4)加强农作物遗传资源的监管,防止基因污染和生物入侵。7.2.2保护畜禽多样性(1)加强畜禽遗传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2)建立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区和保种场;(3)推广畜禽多样性养殖技术;(4)开展畜禽遗传资源改良和选育。7.2.3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1)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2)采用有机农业和生物有机肥技术;(3)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4)加强土壤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研究。7.3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实例7.3.1作物多样性应用实例案例一:某地区采用多品种轮作制度,有效降低了病虫害发生率,提高了粮食产量。案例二:某农业大学利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培育出抗稻瘟病的新品种。7.3.2畜禽多样性应用实例案例一:某地区开展地方品种猪的保种和选育工作,提高了猪肉品质,满足了市场需求。案例二:某养殖场采用多种家禽混养模式,提高了养殖效益,降低了疫病风险。7.3.3土壤生物多样性应用实例案例一:某地区采用有机农业技术,提高了土壤肥力,减少了化肥和农药使用。案例二:某科研团队研究发觉,施用生物有机肥可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活性。通过以上实例,可以看出农业生物多样性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障粮食安全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际生产中,应充分认识和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第8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8.1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农业活动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过度开发、不当施肥、农药滥用等问题,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产生了严重影响。本节主要分析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8.1.1生态环境问题(1)土壤质量下降:土壤侵蚀、盐渍化、酸化、污染等问题导致土壤质量恶化。(2)水资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养殖业污染等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3)生物多样性减少:农田景观单一、生物入侵等问题导致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降低。(4)气候变化:农业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8.1.2成因分析(1)农业生产方式: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过度依赖化肥、农药,导致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2)农业政策与市场导向:政策支持和市场导向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3)农民素质:农民环保意识和技术水平较低,导致农业生产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严重。(4)资源利用与管理:农业资源利用不合理、管理不到位,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8.2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针对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本节介绍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旨在提高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性。8.2.1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1)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防治方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3)生态施肥:合理施用有机肥、生物肥等,提高土壤质量,减少化肥施用量。(4)生态种植:采用间作、套作等种植方式,提高农田生物多样性。8.2.2农业生态环境修复技术(1)土壤修复: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改善土壤质量。(2)水体修复:利用人工湿地、生物浮床等技术,净化农业面源污染。(3)生态系统恢复:通过植被恢复、生态廊道建设等措施,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4)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生物质能源等,减少环境污染。8.3生态修复工程案例分析本节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的实际效果。8.3.1案例一:某地农田生态修复工程项目采用土壤修复、生态种植等技术,成功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8.3.2案例二:某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通过人工湿地、生态沟渠等技术,有效净化了水体,改善了流域生态环境。8.3.3案例三:某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园区采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技术,实现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合理选择和优化技术方案,实现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第9章农业环保监测与评估9.1农业环保监测方法9.1.1土壤环境监测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对农业环保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介绍土壤污染物的监测方法,包括样品的采集、预处理及分析测试技术。9.1.2水质监测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质监测对保障农业用水安全。本节阐述水质监测的采样方法、指标体系和分析技术。9.1.3空气质量监测农业生产活动对空气质量具有一定的影响,本节介绍空气质量监测方法,包括大气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