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年级上册开学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陕西省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年级上册开学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陕西省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年级上册开学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陕西省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年级上册开学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陕西省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年级上册开学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三第一次校际联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全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务必将答题卡上密封线内的各项目填写清楚。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

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AI)是指在机器上实现类似乃至超越人类的感知、认知、行为等智能的系统。与人类历史上其

他技术革命相比,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可能位居前列。人类社会也正在由以计算机、通信、互联网、

大数据等技术支撑的信息社会,迈向以人工智能为关键支撑的智能社会,人类生产生活以及世界发展格局将由

此发生更加深刻的改变。

人工智能分为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也称通用人工智能,是指达到或超越人类水平的、

能够自适应地应对外界环境挑战的、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也称狭义人工智能,是指人工系

统实现专用或特定技能的智能,如人脸识别、机器翻译等。迄今为止大家熟悉的各种人工智能系统,都只实现

了特定或专用的人类智能。弱人工智能可以在单项上挑战人类,比如下围棋,人类已经不是人工智能的对手了。

中国是世界上人工智能研发和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虽然我们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算法、核心芯片

与元器件、机器学习算法开源框架等方面起步较晚,但在国家人工智能优先发展策略、大数据规模、人工智能

应用场景与产业规模、青年人才数量等方面具有优势。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挑战与机遇同在,机遇大于挑战。

尽管是后来者,但我们市场规模大,青年人多,奋斗精神强,长期来看更有优势。我们可以预见,本世纪中叶

前后人工智能可能会带来下一次工业革命,影响百年。当然,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储备还远没有达到开启智能

时代的量级,还需要持续积累和创新。现在的计算机体系结构,还无法满足实现强人工智能的需求。未来可能

的突破方向包括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算法、类脑计算、生物计算、量子计算等。

人工智能把我们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更有利于人类充分挖掘自己的智能潜力。面对即将到来的

智能社会,我们应该以积极态度拥抱变化。与其担忧工作被抢走,不如与机器“共勉”,机器尚在持续学习,

我们人类难道不应该更加努力学习、终身学习吗?

(摘编自高文、黄铁军《人工智能带领人类从信息社会迈向智能社会》)

材料二:

近段时间,人工智能“续写”文学名著的现象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在人工智能的“作品”中,“林黛玉

大战孙悟空”之类“脑洞大开”的情节纷纷亮相,大大超出了一般人的预料。一时间,围绕着人工智能的“创

作能力”,产生了不少讨论。许多人不禁想问:人工智能在创作领域能否取代人类?

其实,这已经不是人工智能第一次在世人面前展现“创作能力”。但事实上,人工智能的“创作”基于强

大的算法与数据储备,背后是严密的逻辑与计算,与人类的艺术创作有本质不同。当下的人工智能再“智能”,

也不具有情感与思想,而文学创作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它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必然带

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美国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指出:文学是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着人际情感交流的语言

艺术。钱谷融先生也提出过“文学是人学”。说到底,文学创作是一种精神活动,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都具

有极强的个人思想与情感表达力,人工智能仅凭数据计算,并不足以使其获得这一能力。

中国古人讲:“文章憎命达。”作者特殊的人生经历,造就了许多独特的文学作品。如果没有个体与国家

的苦难,杜甫很难写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的千古名句。同理,《红楼梦》这样伟大的作品也饱

含了作者的血泪。情感的抒发、改造与升华,造就了动人心魄的佳作。这些与人紧密相关的东西,很难在人工

智能身上得到体现。

从这一点来说,人工智能就算写出来的作品再“像样”,也无法取代人类进行真正的文学创作。其最高的

上限,也只不过是精巧的“模拟创作”——这些成果看起来像文学作品,但本质上并不是真正的创作。

当然,如果我们放宽对“创作”的定义,还是应当承认:人工智能的写作,在很多领域有不小的价值,甚

至可以取代一部分人类的工作。此前,有人提出可以在媒体领域引入人工智能,辅助新闻写作。而中国地震台

网的人工智能写作机器人,已经可以在短短几秒钟的时间里,发布最新的地震消息。仅就速度而言,动作再快

的媒体人也不可能比人工智能更快。不过,即便是在新闻写作上,人工智能也无法彻底取代人类。对新闻价值

的判断,对新闻事件的点评与解读,都是超出人工智能能力之外的事。

人工智能对人类工作的取代情况,需要针对具体情况加以分析。利用人工智能服务我们的生活,这个思路

没有问题。但是,我们也不必过于夸大人工智能的创作能力。即便有一天,科学进步到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

类开展几乎所有繁重劳动的地步,文学创作仍会是捍卫人类精神力量的宝贵园地。

(摘编自黄西蒙《人工智能真的能“创作”文学作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迄今为止大家熟悉的各种人工智能系统属于弱人工智能,它们对人类社会发展有很大影响。

B.中国在人工智能发展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是基础理论研发最早和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

C.人工智能的创作是由严密的逻辑与计算支撑的,创作的过程需要强大的算法与数据储备。

D.区别于人工智能的“创作”,文学创作则需要进行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在的计算机体系结构无法满足实现强人工智能的需求,因此,强人工智能之路任重道远。

B.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利于人类充分挖掘自身智能潜力,所以人类智能永远不会被人工智能赶超。

C.当下的人工智能创作只能算“模拟创作”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因而不具备实际的价值。

D.媒体人的工作速度不可能快过人工智能,可以预想未来最先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工作就是传媒。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刘慈欣的小说《诗云》中克隆诗人“李白”虽能凭借技术写成出神入化的诗歌,但始终不理解艺术的精妙之

处何在。

B.当代文学的写作实践中一直存在“人类中心主义”倾向,而人工智能的创作则对这一倾向有着强有力的冲击。

C“微软小冰”出版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并开设“小冰的诗”专栏,出版方称《阳光失了玻璃窗》是历史

上第一部由机器人写的诗集。

D.诗人衣米一说“即便机器人写诗了,我也不会取消写诗。我的生活体验和生命记忆,机器人和上帝都不可

能替我写出来

4.材料一思路清晰,请你阅读并简要梳理其行文脉络。(4分)

5.学校辩论社计划近日开展辩论活动,辩题为“人工智能创作会不会取代人类创作”,正方立场为“人工智能

创作会取代人类创作”,请你结合材料,站在反方立场撰写辩论要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H(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将军树

刘建超

将军指着眼前的茫茫戈壁滩,仅存的左臂潇洒威武地一挥:“同志们,这里就是我们的新家,搭帐篷!”

金黄的戈壁滩,星罗棋布地支起泛着淡绿色的蘑菇般的帐篷。将军走进一顶帐篷,看见敬着军礼的小战士脸上

挂着一滴未来得及拭去的泪珠。将军和蔼地笑了:“怎么?小鬼,想家了?”小战士抹了把脸:“报告首长,没

有。”将军把自己的手绢递给小战士:“那你哭啥子呀?”小战士低着头:“这里一棵树都没有,一点儿绿都见

不到。”将军的面色凝重起来:“是啊,这里没有树,没有草,还缺水。我们来了,就要改变这一切。”

部队的备战任务很重,营区的建设计划一再提前。闲下来时,将军就带着大家在基地四周植树。基地缺水,

生活用水靠军车运送,每人每天的用水都有严格定量。连刷牙都只有两口水,植树就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战

士洗脸、擦澡、洗衣都不用肥皂,积攒下的水用来浇树。树植了,枯了;再植,还是枯了。小战士成了老兵,

退伍时,将军来了。将军手里托着一个瓷盘,盘里长着郁郁葱葱的蒜苗。将军说“对不起啊,小鬼。只能送

你一盘绿蒜苗喽!但是,你要相信,将来我们的营区一定会比你手中的这片绿还要美哟!”

距营区二十里外有条季节河,每年雨季,它都会给干旱的戈壁滩带来一段时间的滋润。将军带着战士们开

出一条引槽,把河水引入营区的水塘。营区建起拦风沙的围墙,挖沙填土,栽下耐风沙的胡杨树。营区的入口

处竟然有五棵胡杨树抽出了嫩嫩的绿芽,战士们搬出锣鼓家什,敲敲打打过年一般热闹。几乎所有人都给家里

写了信,报告的第一件事就是我们植的树发芽长叶了。以后,所有的退伍老兵,离开部队时都要到胡杨树前照

相,留作纪念所有的新兵寄回家的照片,背景都有那五棵茁壮成长的胡杨树。将军每天都要到胡杨树前看看

转转,他熟悉每一棵树的每一枝树杈。落下的树叶,他也会小心地捡起,托在掌心凝视许久。

又是一个炎热的夏季,五棵胡杨树已能遮出一片阴凉了,将军又来到胡杨树前。忽然,将军惊愕地瞪圆了

眼睛,一棵树上攀着一个穿着开裆裤的娃娃,娃娃手里攥着几根折断的枝条。将军几乎是飞上前去,一把将娃

娃从树上抱下来。将军拿过娃娃手中的枝条,眼中盈着泪:“你是谁家的娃娃?你干啥子要折树哟?”娃娃说:

“我要编草帽。”营区营长喘着气跑过来”报告首长,是我的孩子,家属,刚随军。”营长对娃娃扬扬手,将

军严厉地制止了:“娃娃没有错,错的是你。从今天起,罚你三天禁闭。你以后的任务,就是好好植树。”将

军走了几步又停下,把手中的枝条塞到营长手里:“编个草帽,给娃娃。”

后来,在营区里,经常可以看见扛着掀、提着水桶植树的营长,他的身后跟着一个穿开裆裤、拿着玩具水

桶的娃娃。营区一茬一茬的树绿了,远远望去,黄澄澄的戈壁滩冒出一片绿洲。营长给树浇完水后,双手垫在

脑后打盹儿。忽然一股清香飘来,沁人肺腑。他睁开眼睛,见娃娃坐在身边,手里捧着两个青黄色的梨。他一

跃而起,抓过梨问娃娃:“哪儿来的?”娃娃的小手指向远处。只有一个影影绰绰的背影,背影里一只空空的

袖管被风吹起,像一面猎猎招展的旗帜。后来,将军告诉营长,那几个梨是他到兄弟单位开会带回来的。这种

梨树耐旱、抗风沙,很适合在我们营区栽种。将军让他带人去学习,说有一天我们的营区也会变成花果山。

从营区的梨树采下了第一筐果子,基地委托营长和娃娃把果子带到北京医院,送给将军尝尝。弥留之际的

将军,望着黄黄的果子,苍白的脸颊泛起红晕,两眼放出欣喜的光芒。他颤抖着手捧着一个梨,慢慢地放到鼻

下,深情地闻着,闻着。护士把将军枕边厚厚的笔记本交给营长,本子每一页里都夹着一片树叶。

遵照将军的遗愿,将军的骨灰埋在了营区的五棵胡杨树下。战士们亲切地称那五棵胡杨树为“将军树”。

我就在“将军树”下站岗,我就是当年那个折断树枝编草帽的娃娃。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通过将军与小战士的对话,突出了戈壁滩的荒凉贫瘠、自然条件极端恶劣以及将军要改变戈壁滩环

境的决心。

B.将军送给退伍老兵一盘蒜,这不仅是将军对他的一份关爱,还寄托着将军对未来绿色家园的美好期望。

C小说中写退伍老兵和新兵照片的背景都是胡杨树,旨在表现战士们对绿色的珍爱及植树成功后的自豪感。

D.将军的骨灰被安葬在五棵胡杨树下,战士们亲切地称它们为“将军树”,这是因为这五棵胡杨树是将军亲手

栽种的。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格调昂扬,奋发向上,以小见大,通过对以将军为代表的革命军人的刻画,赞扬了老一辈革命军人的精

神风貌。

B.小说中的冲突如娃娃折树这一情节,被巧妙地引入,这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展现了将军不近人情、娃

娃顽劣的形象。

C小说的语言质朴无华,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但却充满真挚的情感,能够深入人心,也容易引起共鸣。

D.小说叙写详略有致,尽管没有详尽地记叙描写战士们在荒漠中植树的具体过程,但其艰辛与不易让读者可以

从字里行间感知到。

8.小说通过将军和战士们在戈壁滩上植树、护树、爱树的故事,传递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请你阅读全文,说

说文中哪些细节体现了将军对树的爱。(4分)

9.小说最后一段交待“我”的情况,点明“我”就是“当年的那个娃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既弑厉公,栾武子使智武子、彘恭子如周迎悼公。庚午,大夫逆于清原。公言于诸大夫曰:“孤始愿不及

此,孤之及此,天也。抑人之有元君①,将禀命焉。若禀而弃之,是焚谷也;其禀而不材,是谷不成也。谷之

不成,孤之咎也成而焚之,二三子之虐也。孤欲长处其愿,出令将不敢不成,二三子为令之不从,故求元君

而访焉。孤之不元.废也,其谁怨?元而以虐奉之,二三子之制也。若欲奉元以济大义,将在今日;若欲暴虐

以离百姓,反易民常,亦在今日。图之进退,愿由今日。”大夫对日:“君镇抚群臣而大庇荫之,无乃不堪君

训而陷于大戮,以炀刑、史,辱君之允令,敢不承业。”乃盟而入。

(节选自《国语•晋语》)

材料二:

卫孙文子聘于鲁,公登亦登。叔孙移子趋进日:“诸侯之会,寡君未尝后卫君也。今子不后寡君一等,寡

君未知所过也。子其少安。”孙文子无辞,亦无愎容。穆子退而告人日:“孙文子必亡。亡臣而不后君,过而

不惨.,亡之本也。”

或日:天子失道,诸侯伐之,故有汤、武。诸侯失道,大夫伐之,故有齐、晋。臣而伐君者必亡,则是汤、

武不王,晋、齐不立也。孙子君于卫,而后不臣于鲁,臣之君也。君有失也,故臣有得也。不命亡于有失之君,

而命亡于有得之臣,不察。

或日:臣主之施,分也。臣能夺君者,以得相埼也。故非其分而取者,众之所夺也;辞其分而取者,民之

所予也。是以汤身易名,武身受詈,而海内服;赵晅②走山,田氏③外仆,而齐、晋从。则汤、武之所以王,

齐晋之所以立,非必以其君也,彼得之而后以君处之也今未有其所以得而行其所以处是倒义而逆德也。倒义

则事之所以败也;逆德,则怨之所以聚也。

(选自《韩非子•难四》,有删改)

【注】①元君:古称贤德的君主。②赵喧(xuan):指赵宣子,春秋时在晋国执政。③田氏:指田成子,春秋

末在齐国执政。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彼得之A而后以B君处之也C今未有D其所以得E而行F其所以处G是倒义H而逆德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逆,迎接、迎候,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的“逆”意思相同。

B.济,成就,成语有“扶危济困”,其中的“济”字意思与此不同。

C.少,稍微、稍稍,与《师说》中“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的“少”意思不同。

D.王,称王,与《鸿门宴》中“沛公欲王关中”的“王”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悼公在栾武子等人拥戴之下从周的都城回到晋国,然后向众大夫表示将会认真对待发出的每一道政令,表

达了做贤明国君的政治愿望。

B.大夫们最终和晋悼公盟誓,作出了拥立其为国君的承诺,不管他们出于真心还是假意,均衬托出晋悼公令人

惊叹的不凡政治智慧和才能。

C.卫国如果灭亡,并非因为取得权势的孙文子,而是因为国君失去了准则,但韩非对此并不苟同,认为这样归

因国家灭亡的做法不明智。

D.晋悼公讲话时运用比喻、假设等论述方法,环环相扣、步步递进,令人难以抗拒,而韩非以史实来推证事理,

切中要害,警策世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孤欲长处其愿,出令将不敢不成,二三子为令之不从,故求元君而访焉。(4分)

(2)穆子退而告人曰:“孙文子必亡。亡臣而不后君,过而不俊,亡之本也。”(4分)

14.材料一中晋悼公的讲话主要针对当时国内可能存在的哪些问题?请联系材料二加以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6题。

夜别韦司士①

鬲适

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

只言啼鸟堪求侣②,无那春风欲送行。

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③边柳向城。

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

【注】①此诗作于滑州,时间大约是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司士:官名。唐代州县设司士参军及司土,

掌管工役事务。②啼鸟堪求侣:《诗经•小雅•伐术》中有“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句子。③白马津:古代

黄河津渡名,在今天河南省滑县东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馆舍夜宴。次句连用“夜钟”“残月”“雁归声”三个与夜间及别离相关的意象,渲染了浓郁的别离气

氛。

B.颔联上句用典,庆幸自己能够结识韦司士这样的才士,次句将“春风”人格化,写出了送别的情意,设想新

颖,诗味浓郁。

C.颈联实写送别韦司士时沿途“黄河曲”“白马津”的景象,浓墨重彩,表现了路途的艰难。

D.全诗感情浓烈,景象开阔,而又一气贯注、别具风致,带有凄清、寂寥的色彩韵味。

16.你准备在学校举办的“诗歌朗诵会”上诵读这首诗,你的好朋友小秦觉得这首诗的尾联堪称一“妙”字,

请你分析这首诗尾联的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刚看小说时,看到主人公年老多病、远离亲友、以舟为家的凄凉境况,于是想起了杜甫《登岳阳楼》

中的“,”两句诗。

(2)青年人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的号召,做调查研究时应避

免出现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提到“,”的做法。

(3)在所有兵器中,剑的意象与诗词结合得十分紧密,古代诗人经常借剑的意象来表达尚武精神、报国精神

等多种思想感情,如“,

第n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鹑鸽箱里的生活,鹑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呢。

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无论你靠着枕

头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的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

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根本没有秋虫。啊,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候满耳朵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

嫩暖的阳光或者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和轻缓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里唯

一的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弹曾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

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

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喜欢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一方面是

非常隽永的。

18.同样是表达这里没有秋虫的意思,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不容留秋虫的地方”和“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

却有着不同意味。请简要分析。(6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根据文本说明并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H(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随着人们对高品质生活和高质量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消费者向市场监管部门反映食品标签上生产日期和

保质期不好找、看不清等问题逐渐增多。前不久,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发文件,推动食品企业改进包装。

标签虽小,却有助于守好食品安全底线。通过在食品标签上标注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内容,是企业向消费

者传递食品信息的重要方式,这些信息承载着保障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对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

现实生活中,各类食品包装形状、材质不同,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标注的位置也不统一,有的不易查找。有商家

甚至通过缩小字体、色彩掩盖等方式,故意让消费者“忽视”保质期等重要信息,误导消费。这样的行为侵犯

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用好食品标签,Ao今天,人们已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吃得健康”。然而食品标签常暗藏

玄机,如全麦面包无全麦粉、0蔗糖饮料并非无糖等现象屡见不鲜。2023年,上海在一些超市试点用“红橙绿”

三色标识给饮料分级,指导市民看懂营养成分表。有消费者表示,看了这个标签,会稍微克制糖分的摄入。规

范的食品标签,可以帮助消费者养成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用好标签还有助于展示企业竞争力。一些食品企业顺应趋势推出食品数字标签。和传统标签相比,B,

消费者可以通过页面放大、语音识读、视频讲解等功能,便捷地获取食品相关信息。食品企业想在市场竞争中

脱颖而出,不妨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分)

22.下列句子中的“可以”与文段中加点的“可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把这些事情做完,你就可以走了。

B.无论成人还是儿童,一个好的午休,可以提高工作学习效率,让下午精力充沛。

C.这封信清楚明白,末了两节又有活泼趣味,也就可以了。

D.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60分)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恩格斯也曾这样评价马克思:”在前人认为已

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读书如此,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等,也会面

临“问题又来了”的思考追问。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2025届高三第一次校际联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B(材料一中说“中国是世界上人工智能研发和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虽然我们在人工智能基

础理论……起步较晚”,可知选项说法错误。)

2.(3分)A(B项,“所以人类智能永远不会被人工智能赶超”推断绝对。材料一说“人工智能把我们从简单

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更有利于人类充分挖掘自己的智能潜力”,强调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有积极影响,但

并不能据此推断“人类智能永远不会被人工智能赶超”。C项,因果错误。人工智能创作本质上并不是真正的

创作,但并不能说明其“不具备实际的价值”,在某些领域(如新闻传媒),人工智能创作有不小的价值。D项,

“可以预想未来最先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工作就是传媒”于文无据。在新闻传媒工作中,人工智能的工作效率高,

但材料二并没有说传媒工作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3.(3分)D(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文学创作是主观情感与思想的表达,最不能被人工智能取代。A项,描述

的情节符合材料二的观点,但小说的情节是虚构的,因此说服力不够强。B项,表述正好与材料二的观点相左,

意在说明人工智能创作属于一种颠覆固有认知的创作形式。C项,只是介绍了人工智能“微软小冰”的创作,

不能用来论证材料二的观点。D项中诗人的表述符合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

点。)

4.(4分)首先介绍人工智能的定义及分类,简要介绍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1分)接着介绍我国人工

智能发展的现状与优势,并说明未来的机遇大于挑战;(2分)最后阐述面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思考一一我们应

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1分)

5.(6分)反方立场:人工智能创作不会取代人类创作。(1分)①人类创作是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当下人工智

能再“智能”也无法具备情感与思想,因而人工智能创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创作,不会取代人类创作。②人工智能

创作虽然在效率上胜过人类创作,但无法进行价值评判,只能辅助人类进行创作而不能取代。③人工智能会激发

人类挖掘自身发展潜能,对人类的创作起到正向的激励作用,助推人类创作。(5分)(按要求作答,观点鲜明,

理由恰当且能支撑反方的观点即可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D(“这是因为这五棵胡杨树是将军亲手栽种的”错误,由文章“营区建起拦风沙的围墙,挖沙填

土,栽下耐风沙的胡杨树。营区的入口处竟然有五棵胡杨树抽出了嫩嫩的绿芽……”可知,小说中并未说明这

五棵胡杨树是将军栽种的,选项无中生有。)

7.(3分)B(“也展现了将军不近人情、娃娃顽劣的形象”错误,由文章第四段可知,选项曲解文意,这里

展现了将军公私分明又和蔼可亲的形象,以及娃娃天真无知的形象。)

8.(4分)[示例]①每天都要到胡杨树前看看转转,他对每一棵树都很熟悉,也很珍视落下的树叶。②看到娃娃攀

折树枝,心生焦急,”几乎是飞上前去";看到折断的枝条,眼中含泪。③在厚厚的笔记本的每一页里夹一片树

叶。④立下遗愿,把自己的骨灰埋在营区的五棵胡杨树下。(每点1分,学生回答准确、合理即可得分)

9.(6分)①呼应了前文娃娃折树枝编草帽的情节,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②“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增强了

小说的真实感,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③“我”是将军精神的传承者,衬托了将军的形象,深化了小说的主

旨。(每点2分,学生回答准确、合理即可得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CEG(“而后”表示承接,前后语意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也”为句末语气词,故C处断开。

”今未有其所以得”中,“今”为时间状语,“未有”为谓语,“其所以得”为宾语,表意完整,故E处断开。

”而行其所以处”中,“而”表示转折,“行”为谓语,“其所以处”为宾语,故G处断开。)

11.(3分)A(“意思相同”错误,“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的“逆”指预料、想到将来,所以意思不同。)

12.(3分)C("但韩非对此并不苟同,认为这样归因国家灭亡的做法不明智”错误,由“不命亡于有失之君,

而命亡于有得之臣,不察”可知,选项曲解文意。)

13.(8分)(1)(4分)我想长久地维持自己的君位,发号施令不敢不成熟,你们发布命令百姓不听从,所以

要求助于贤德的君主谋议解决的办法。(“处”,维持;“二三子”,你们;“访”,谋议。关键词每处1分,句

意1分)

(2)(4分)叔孙穆子退回来告诉别人说:“孙文子一定会灭亡。忘记臣子的身份而不走在君主的后面,有了

过错而不悔改,这是灭亡的根源。”(第二个“亡”,通“忘”,忘记;“惨”,悔改;“本”,根本,根源。关键

词每处1分,句意1分)

14.(3分)①君主失道。②臣子僭越。③民心不安。(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C(“颈联实写送别韦司士时沿途‘黄河曲'‘白马津’的景象,浓墨重彩,表现了路途的艰难”

错误,颈联是对韦司士行程所经的想象。唐时滑州州治白马城在黄河南岸。韦司士离此北去,头一站便是黄河

岸边的白马津渡,故别后行程首先便写到“黄河曲”“白马津”。所以,这里是虚写,也没有表现路途的艰难。

并且这一联写景,只用淡笔轻点,不施浓墨重彩,不加渲染刻画,但却显现出一种天然的风韵。)

16.(6分)[示例]①尾联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宽慰和赞美。诗人劝慰朋友不必为离别伤感,推想朋友所到之处

都会遇到知己的迎接和款待。以乐观的情绪结尾,显现出诗人开阔大度的襟怀,提升了诗歌主题情感的格调。

(4分)②尾联照应了题目的“别。与前两联写离别之伤形成抑扬,前后呼应而富于变化。(2分)(学生分析

准确、恰当即可得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1)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3)[示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第n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18.(6分)[示例一]“不容留秋虫的地方”强调了这里的环境并不适合秋虫生存或栖息;(3分)“秋虫所不屑

居留的地方”赋予了秋虫以情感和智慧,强调这个地方无法满足秋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3分)

[示例二]“不容留秋虫的地方”强调这个地方与自然隔绝,缺少生机(3分)“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强调

这个地方令人厌恶,不值得留恋。(3分)

19.(4分)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秋虫”比作“神妙的乐师”,生动形象地说明每一个秋虫发出的声音

很美妙。②运用反问,突出强调秋虫的叫声(合奏)独特,确实属于人间绝响,其美妙无与伦比。(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3小题,10分)

20.(3分)[示例]在食品标签上标注生产日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