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河南省鹤壁市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河南省鹤壁市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河南省鹤壁市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河南省鹤壁市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鹤壁市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

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

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学经典往往暗含了传统的延续,也昭示着对于传统的突破。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创作需要面对古

典和五四两个传统。与政治上中国特色道路的寻找相呼应,抗战时期文学正是通过对民族化和现代性的

双面追求,在与两大文化传统的对话中诞生了超越五四的经典之作。

古典文化在抗战时期文学中有大量的复活,较突出地表现为内容上对传统道德的肯定和形式上对历

史典故、诗词意象和传统文学形式的借用。这些传统文化因子增强了文学的宣传效果。但仅此还不够,

只有摒弃古典与五四的二元对立,充分展开对话,才能把传统转化到自己的写作之中并使它们成为想象

性的存在,从而获得成为经典的“原创魅力”。

思想上,抗战时期出于向文化传统寻找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促使文学在五四反叛传统的地方重审传

统。比如,与离家、反抗父权的五四情结不同,抗战时期文学对家园意识的诠释、对家庭亲情的依恋、

对家族文化的反思等恰恰成就了契合时代心理的民族经典。《荷花淀》等小说在水淀荷香中表现乡妇农人

的恋家与卫国的统一,表现底层民众现代民族意识从思乡恋家中的觉醒。再如,与批判乡村的封闭、愚

昧不同,《四世同堂》《呼兰河传》等作品中的城镇意象,以及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意象,都以农业文明的

生活场景勾连起了乡土中国的共同记忆,获得了不断流传的经典价值。

形式上,抗战时期特别关注古典文学形式的理论讨论,也是对战时民族主义心理诉求的一种回应。

强调中国小说作为“正史之余”的故事性、讨论诗化传统、分析中西文学的各自优长等等,都表现了对

五四文学过于西化进行补正的理论自觉。但创作中对传统的简单回归并不能产生经典之作,而是需要实

现中西文化的内在对接。流传一时的新章回小说,如《吕梁英雄传》,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但过于

趋旧,在出新上折损了经典性。张爱玲小说通过古典意象、说书模式等传统方式与现代小说技术的结

合,将现代质素本土化。巴金的《寒夜》等作品采纳地域方言,精粹民族口语,实现了对五四文学过于

欧化的校正,集合了中西语言形式的优点,显得更素朴、更蕴藉。

抗战背景下文学内容与形式的民族化回归是对五四的反拨与调整,也是五四思想武器的现实运用。

张爱玲谈及她创作背后的五四影响,说“只要有心理学家所谓民族回忆这样东西,像‘五四’这样的经

验是忘不了的,无论湮没多久也还是在思想背景里”。先锋文化只有在事后与主流文化融合才能被确

认,五四文化正是经过本土化的过滤才得到了整合,继而沉淀为传统的一部分。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

指出:“现代性显而易见是同作为过去了的过去的决裂,同时又把过去弹射进现在。”抗战时期文学中

两大传统的关系也应从这个思路来理解。在反叛中继承、在回归中超越,代代文学经典正是在对话中生

成、积淀,参与着文学传统的生长。

(摘编自张谋芬《对话: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生成与流传》)

材料二:

孙犁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生涯时曾反复强调:“我的创作,从抗日战争开始,是我个人对这一伟大时

代、神圣战争所作的真实记录。我最喜爱我写的抗日小说,因为它们是时代、个人的完美真实的结

合。”由此可见,“抗战”这一在当时最重大的政治主题,已然成为孙犁多数诗化小说最直接和最主要

的题旨,他以自己特有的腔调加入到民族抗战的大合唱之中,完成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应有的时代使

命。为了实现这一表达意图,孙犁在其充满诗意的抗战小说中创造性地借鉴了中国史传小说中较常见的

两大叙事策略:一是隐性的“正邪对比”原则,二是“夫唱妇随”的传统母题的现代性转化。

在孙犁小说中,少有对日本侵略者形象的正面描写,作者在这些小说中着墨更多的还是对人民的讴

歌:颂扬他们的勇敢、顽强,礼赞他们的善良和淳朴,诗意地抒写夫妇之爱、亲人之爱、同志之爱。这

种“正邪对比”原则的自觉运用,使得孙犁一方面能较好地契合四十年代解放区的文艺政策,另一方面

又较好地弥补了自己生活体验上的不足。但孙犁毕竟是在五四新文学传统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现代作家,

他在借鉴“正邪对比”模式的同时,也摒弃了古典小说对故事奇特性的过分追求,由此也强化了其小说

诗化和散文化的效果。从接受效果来看,欣赏这种诗意化和散文化的文体需要更余裕的审美空间和更从

容的审美心态,这在民族矛盾日益尖锐、需要作家和诗人峻急呼号的抗战年代显然有些不合时宜。这可

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一些读者会忽略孙犁小说“抗战主题”的存在,也可以解释为何在四十年代的解放

区文坛孙犁没能成为像赵树理那样广受赞扬的“主流作家”。

人们已经较多地注意到孙犁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认为“他笔下的女性之美,既有纯洁、优美、俊俏

的外在形式之美,更有新觉悟、新精神与新风采的内心美”。但我们在他众多写到夫妻关系的小说中同

样不难发现“新精神”之中的“旧模式”——对传统的“夫唱妇随”叙事母题的自觉化用。水生嫂等美

丽贤惠的女子都非常坚定地与作为抗日战士的丈夫站在一起,即或有少许的怨言,但那都只是小女子充

满爱意的娇嗔,让读者反觉得其形象逼真、可爱。自然,这些女性已经不再是男子的附庸,她们有自己

的独立人格和与男子并肩战斗的勇气;但那种骨子里流露出来的“妻以夫荣”的传统女性心理还是让普

通中国读者感到似曾相识。同时我们要看到,孙犁对这一传统母题进行了极富时代特色的现代性转化:

不但“随夫”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人物形象的审美功能也具有了现代品格——这些女性不再是

作为男性形象的补充和陪衬,而是成为小说的主角或是成为小说创作动机的主要促成者。

(摘编自任军《孙犁诗化小说的时代精神及其叙事策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生成,与能较好地继承和超越古典、五四两大传统有着很大关系。

B,《吕梁英雄传》在传统形式的理论讨论上做了有益尝试,但因创新不够影响了经典性。

C.材料二中“特有的腔调”是指孙犁的小说充满了诗意美,与其他抗日小说有明显不同。

D.因与需要峻急呼号的抗战年代不太合拍,孙犁的诗化小说没能成为解放区文坛的主流。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位抗战时期文学作家无法把传统转化为写作中想象性的存在,我们可据此推知他没有将古典和五四

两大文化传统有机融合。

B.张爱玲的话告诉我们,五四精神是一种民族回忆,在经过时间的过滤和整合之后会成为传统的一部

分,影响后来经典的创作。

C.孙犁对“正邪对比原则”的成功运用启示我们,恰当运用传统文学的优秀创作技法,可以让作者找到

个人创作与时代精神的契合点。

D.如果孙犁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仍像传统作品中的一样,仅是男性形象的陪衬,那么这些女性形象的审美

功能就很难具有现代品格。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融汇中国传统的绝句、欧洲传统的十四行诗以及现代诗的特点,是集合各诗结

构形式所长而创造出的“混血儿”。

B.艾青的代表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继承了五四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以深情的笔调,讴歌自己

的保姆,控诉不公正的世界。

C.巴金的《春》《秋》讲述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及分化,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衰退,是呼吁自由民主、追求

人性解放的一面旗帜。

D.孙犁创作的“白洋淀纪事”系列小说在家务事、儿女情中见时代风云,让人体会到“热土难离”等传

统乡土观念的时代性转化。

4.材料一说“古典文化在抗战时期文学中有大量的复活”,请以课文《荷花淀》或者《小二黑结婚》为

例,简要谈一下古典文化复活的具体表现。

5.在当今时代,文学创作如何对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谈一下

你的看法。

【答案】1.B2.A

3.D4.示例一:①在内容上肯定传统道德。《荷花淀》自觉化用了传统的“夫唱妇随”叙事母题,流露

出“妻以夫荣”的传统女性心理。②在形式上借用了诗词意象营造意境。运用月亮、女人、荷花等意象,

营造了清新宁静的氛围,充满了朦胧美、诗意美。示例二:①在内容上肯定传统道德。《小二黑结婚》体现

了孝道文化在农村的巨大影响力(从长老权利、熟人社会角度分析亦可)。②在形式上采用了传统的文学形

式。采用了传统的评书形式讲述故事,故事性强,通俗易懂。

5.①在思想上,向文化传统寻找传统文化因子,在反叛传统的地方重审传统;在形式上,关注传统文学形

式的理论探讨与实践。②紧扣表达意图,借鉴传统模式、母题,进行现代性转化,在反叛中继承,在回归

中超越。③实现中西文化的内在对接,对西方文化进行本土化过滤,继而沉淀为传统的一部分。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

B.“在传统形式的理论讨论上做了有益尝试”错。原文“如《吕梁英雄传》,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中的“这”是近指代词,指代上一句中的“中西文化的内在对接”。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我们可据此推知他没有将古典和五四两大文化传统有机融合”错。原文是“只有摒弃古典与五四的

二元对立,充分展开对话,才能把传统转化到自己的写作之中并使它们成为想象性的存在”,前者是后

者的必要条件,但反过来未必成立,选项推知内容绝对。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三段的观点是“思想上,抗战时期出于向文化传统寻找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促使文学在五四反

叛传统的地方重审传统”。

A.是结构形式的中西结合,且不属于抗战时期文学;

B.“继承了五四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不属于“在五四反叛传统的地方重审传统”;

C.是反叛传统,追求五四的主张“民主、科学”;

D.“热土难离”等传统乡土观念的时代性转化是在五四离家情结上的重新审视,能支撑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以《荷花淀》为例:

由材料二“为了实现这一表达意图,孙犁在其充满诗意的抗战小说中创造性地借鉴了中国史传小说中较

常见的两大叙事策略:一是隐性的‘正邪对比'原则,二是‘夫唱妇随’的传统母题的现代性转

化”“但那种骨子里流露出来的‘妻以夫荣'的传统女性心理还是让普通中国读者感到似曾相识”和材

料一“古典文化在抗战时期文学中有大量的复活,较突出地表现为内容上对传统道德的肯定和形式上对

历史典故、诗词意象和传统文学形式的借用”可知,在内容上肯定传统道德。《荷花淀》自觉化用了传统

的“夫唱妇随”叙事母题,流露出“妻以夫荣”的传统女性心理。

由材料一“古典文化在抗战时期文学中有大量的复活,较突出地表现为内容上对传统道德的肯定和形式

上对历史典故、诗词意象和传统文学形式的借用”和材料二“在孙犁小说中,……颂扬他们的勇敢、顽

强,礼赞他们的善良和淳朴,诗意地抒写夫妇之爱、亲人之爱、同志之爱”可知,在形式上借用了诗词

意象营造意境。运用月亮、女人、荷花等意象,营造了清新宁静的氛围,充满了朦胧美、诗意美。

以《小二黑结婚》为例:

由材料一“古典文化在抗战时期文学中有大量的复活,较突出地表现为内容上对传统道德的肯定和形式

上对历史典故、诗词意象和传统文学形式的借用”和小说中传统婚礼习俗和孝道文化包含着丰富的传统

内涵,在内容上肯定传统道德。

由材料一“形式上,抗战时期特别关注古典文学形式的理论讨论,也是对战时民族主义心理诉求的一种

回应”和小说中借鉴中国传统的说唱艺术和古典小说的表现方式,故事性强,通俗易懂,在形式上采用

了传统的文学形式。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由“古典文化在抗战时期文学中有大量的复活,较突出地表现为内容上对传统道德的肯定和形式上对历

史典故、诗词意象和传统文学形式的借用”“思想上,抗战时期出于向文化传统寻找民族凝聚力的需

要,促使文学在五四反叛传统的地方重审传统”“形式上,抗战时期特别关注古典文学形式的理论讨

论,也是对战时民族主义心理诉求的一种回应”可知,在思想上,向文化传统寻找传统文化因子,在反

叛传统的地方重审传统;在形式上,关注传统文学形式的理论探讨与实践。

由“张爱玲小说通过古典意象、说书模式等传统方式与现代小说技术的结合,将现代质素本土化。巴金

的《寒夜》等作品采纳地域方言,精粹民族口语,实现了对五四文学过于欧化的校正,集合了中西语言

形式的优点,显得更素朴、更蕴藉”“为了实现这一表达意图,孙犁在其充满诗意的抗战小说中创造性

地借鉴了中国史传小说中较常见的两大叙事策略:一是隐性的‘正邪对比'原则,二是‘夫唱妇随'的

传统母题的现代性转化”可知,紧扣表达意图,借鉴传统模式、母题,进行现代性转化,在反叛中继

承,在回归中超越。

由“但创作中对传统的简单回归并不能产生经典之作,而是需要实现中西文化的内在对接”“张爱玲小

说通过古典意象、说书模式等传统方式与现代小说技术的结合,将现代质素本土化”“先锋文化只有在

事后与主流文化融合才能被确认,五四文化正是经过本土化的过滤才得到了整合,继而沉淀为传统的一

部分”可知,实现中西文化的内在对接,对西方文化进行本土化过滤,继而沉淀为传统的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泥火盆儿

张金凤

①“江山千里雪,炉火一点红。”展望北方的苍茫原野,这开阔而温馨的诗句迎面而来。入诗的一

定是红泥小火炉吧,我童年那一盆红彤彤的炉火,似雪中红梅闪耀光芒,照亮了我的冬日情怀。我记忆

中的火炉不是那种婉约的小火炉,而是朴素简约的泥火盆儿,它的温暖是几代人抹不去的记忆。

②那时候的乡下,几乎家家有一两个泥火盆儿,泥火盆儿是秋天就做好的,到村外岭畔挖些干净的

带粘性的黄泥土,拌点麦糠和成厚泥巴,还要绞碎一些破布片儿、旧绳头儿加进泥里,这样火盆儿就有

了筋骨,不易碎裂。做火盆儿的模子是一只旧脸盆,倒扣在平展的地上,在盆面擦一层锅底掏出来的草

木灰。然后,一层层往上糊泥巴,轻轻拍打,拍打得火盆儿添实且四壁均匀。做好的火盆儿就像一个厚

重的大脸盆,要放在荫凉处慢慢地干,干急了会有裂纹。祖父时常去火盆儿前看看,发现小裂缝就立即

用细泥给封好、抹平。火盆儿干透了,小心翻转过来,从中间把脸盆抽出,一只丰满的泥火盆儿就笑吟

吟地端坐在墙角。

③到了四九天气,寒气逼人的时候,就要请泥火盆儿出场了。从热灶膛里拣几块红彤彤的木炭置于

火盆儿内,端到屋子里,屋里顿时就腾起一股暖流。清晨,小孩子懒被窝,大人在早早生起的泥火盆儿

上烤烤棉袄再给孩子穿上。在炕上绣花的大姑娘,绣花针拿久了,寒气就聚在手上,手僵了做不了活,

双手拢在火盆边儿烤烤搓搓,绣出的花就都更灵性了。外出的人回家来,也许顶着一头的雪花,拿苕帚

扫扫一身的雪粒子,坐在暖融融的火盆儿前,无比感慨。冬天,在火盆儿边,多少英雄变得儿女情长,

被这一小盆红通通的炭火拴住了出去闯荡的脚步;多少游子又在日思夜念老家炕头上泥火盆儿那冒着蓝

火苗的温馨。家里来客串门,最热情的招呼就是拉到火盆边说,来,烤烤火!围着火盆儿拉呱着日子,

闲话着岁月,一天天地向年关迈进,向春天的盼头挪动。火盆的微红,映着庄户人一脸的安详和知足。

④泥火盆儿,唱着温暖使者的主角,还客串着美食的源地。一把黄豆,一撮苞米粒,几个花生,祖

父就变戏法一样把它们变成香喷喷的美食。瘦小的苞米粒埋进去,过一会它就蹦跳着出来,变成一个雪

白的爆米花。祖父一边欣喜地用拨火的钎子挑出爆米花,一边说:“看看,女大十八变,小丫头转眼长

成大姑娘了。”有时候,祖父悄悄把地瓜埋进深灰里,慢慢地热。闻到香甜的味儿,小孩子馋猫一样到

处找,直到那冒着油,滋滋响的地瓜被祖父从深灰里掏出来,小孩才恍然。最温馨的是祖父烤着火盆儿

喝酒,他把那黑色的小烫酒壶倒上半壶白酒,将酒壶根部埋进炭灰里,伸手从挂在屋脊挂钩子上摘下小

提篮,拿出几条小干鱼。祖父用铁筷子夹着干鱼在火盆儿上烤,鲜味首先惊醒了炕头小猫,哇哇叫着,

用头去蹭祖父。祖父找过猫食碟子,将鱼头、杂刺分享给猫。有一只莽撞的野猫,直眉瞪眼“蹭”地从

窗口的猫道冲进来,见有人又仓皇逃窜了。祖母将猫道那里竖起本厚书,嘱咐祖父,小心外来的猫馋极

了撞破窗户纸。祖父呷了口酒,啧啧着,干鱼肉放嘴里品咂着,慢悠悠地说:“撞破了再封。”

⑤泥火盆儿前的时光是温馨的。守着泥火盆儿的炕头上,听着祖母那些久远的故事和传说。火盆前

的祖母戴着老花镜慢悠悠地在绣一副鞋垫,或者补几双袜子,或者就那么比划几片布片,拼接成她需要

的枕头套、小肚兜。故事像手中的线一样绵绵不断。冬天日短,不觉中日影就从窗户才灵上没尽了,火盆

儿里的火也暗淡下去,小孩子打一个长长的哈欠,灶屋里响动锅碗瓢盆的序曲。祖父就着火盆儿里微微

露红的炭苗点燃了烟袋锅,烟雾缭绕里那张布满皱纹的脸上恬静安详。

⑥有时候,火盆儿边像一幅静物画,永恒定格在我的记忆里。祖父背倚着炕头上高高的被卷闭着眼

睛,他是在打瞌睡还是在想久远的往事?火盆边小弟睡得小脸红彤彤的,拨浪鼓在枕头边寂寞着。祖母

双手插在宽大的衣袖里,眼睛似乎在看向阿姐的算盘。猫儿从静物里走出,先是在火盆边伸伸懒腰,扭

扭捏捏地走到窗户边……此刻,火盆儿里也许只剩下些热炭灰,堂屋里,锅碗瓢盆又响动起来,风箱慢

悠悠响起,炕头热起来。火盆的暖又被炕头的热续接下来。

文本二

散文以真诚给人们的精神投以阳光,所以在假货充斥的现代社会,格外受欢迎。

散文的美是融合了心灵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而创造出来的,不能指望一个虚伪的灵魂,一个没有真

情的人会创造出真实的美,写出感人的散文。

散文是作者心灵的告白,可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个人的感受,表达个人独有的感受,因

而也是值得珍视的。看散文如同欣赏一个人的精神收藏品。

有了真情,再把它提升到文学的层面,表达得美,这美就是活的,充满生命力。否则,只有美,没

有真,再精致也只是艺术品,没有活趣。

正是这份真情,使散文虽很少大红大紫,却也从未被冷落过,香若幽兰。

(摘编自王必胜《读写他们(二)------本散文和一组作家书信》)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头由诗句中的“炉火”联想到童年的泥火盆儿,奠定怀旧的情感基调。

B.文本一中的祖父一家生活富足,家境殷实,即使窗户纸被野猫撞破也无须在意。

C.文本二强调“散文的美”是“真实的美”,需要融入心灵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

D.文本二中称散文是“一个人的精神收藏品”,因为散文记录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泥火盆“拴住了出去闯荡的脚步”,“拴住”一词化无形为有形,实则是家的温暖和对家的眷恋牵绊

住了离乡人的脚步。

B.泥火盆儿用美食营造了温馨欢乐。文中的相关描写有声、有色、有味,仿佛纸笔间萦绕一团人间烟火

气,令人回味无穷。

C.第②段详细描述了泥火盆儿的制作过程,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本段语言优美生动,抒情自然流

畅,充满了诗情画意。

D.最后两段描摹的“岁月静好图”流露出对亲情的深深眷恋,照应了首段“它的温暖是几代人抹不去的

记忆”,升华主旨。

8.本文为什么以“泥火盆儿”为题?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9.文本二指出散文要有“活趣”,请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种“活趣”之美的。

【答案】6.B7.C

8.①“泥火盆儿”点明写作对象,它汇聚了亲情以及家的温馨、温暖,表现了庄户人的安详、知足;

②是全文线索,文章以此为中心组织材料;

③奠定本文温暖怀旧的情感基调;

④吸引读者阅读兴趣。9.①生活的真实:作者围绕“泥火盆”展开的真实童年生活的回忆,再现了

美好、祥和的家乡生活。

②心灵(情感)的真实:“泥火盆”寄托了作者的深情,表达了对亲情的浓浓眷恋(表情感的词分析正

确即可)。

③表达得美:如文章开头引用诗文,增加文采。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祖父一家生活富足,家境殷实”错。祖父慢悠悠地说“撞破了再封”,一方面是不急不缓的性格使

然,另一方面表现出了他的悠闲惬意和对生活的满足无关贫富。且文中描绘的祖父一家是温情祥和的北

方庄户人家,“富足”“殷实”缺乏可靠依据。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比喻的修辞手法”错,第②段没有比喻。“做好的火盆儿就像一个厚重的大脸盆”一句虽然有

“像”,但并不是比喻修辞格。另外,“语言优美生动”“诗情画意”等关于语言特点的分析也有误,

第②段语言平实质朴,凝练鲜活。且这一段详细描述了怎样制作泥火盆儿,并非“抒情”语言。

故选Co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①首先“泥火盆儿”点明写作对象,它的工具性特点是取暖用的,是祖父亲手制作的,从中体会出温暖

幸福的感受以及对祖父的赞美。结合“守着泥火盆儿的炕头上,听着祖母那些久远的故事和传说”“有

时候,火盆儿边像一幅静物画,永恒定格在我的记忆里。祖父背倚着炕头上高高的被卷闭着眼睛,他是

在打瞌睡还是在想久远的往事?火盆边小弟睡得小脸红彤彤的,拨浪鼓在枕头边寂寞着。祖母双手插在

宽大的衣袖里,眼睛似乎在看向阿姐的算盘。猫儿从静物里走出,先是在火盆边伸伸懒腰,扭扭捏捏地

走到窗户边……”“火盆的微红,映着庄户人一脸的安详和知足”“泥火盆儿前的时光是温馨的”等分

析可知,“泥火盆儿”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点,表现了庄户人的安详、知足。

②“我记忆中的火炉不是那种婉约的小火炉,而是朴素简约的泥火盆儿,它的温暖是几代人抹不去的记

忆”,文章由对“泥火盆儿”的回忆写起,接下来介绍了“泥火盆儿”的制作,然后结合“到了四九天

气,寒气逼人的时候,就要请泥火盆儿出场了”“泥火盆儿,唱着温暖使者的主角,还客串着美食的源

地”等分析,可见文章以“泥火盆儿”为中心组织材料,“泥火盆儿”是全文的线索,串联了全文的内

容。

③以“泥火盆儿”为题,结合“它的温暖是几代人抹不去的记忆”“多少游子又在日思夜念老家炕头上

泥火盆儿那冒着蓝火苗的温馨”“火盆的微红,映着庄户人一脸的安详和知足”“泥火盆儿前的时光是

温馨的”等分析可知,以“泥火盆儿”为题,奠定了本文的情感基调,充满了温暖怀旧的情感基调。

④以“泥火盆儿”为题,点明写作对象,围绕“泥火盆儿”的制作及“它的温暖是几代人抹不去的记

忆”的叙述的展开,激起了读者阅读兴趣。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根据文本二“有了真情,再把它提升到文学的层面,表达得美,这美就是活的,充满生命力。否则,只

有美,没有真,再精致也只是艺术品,没有活趣”可知,“活趣”之美指文章要有真情,也要有文学之

美。

①写作内容上,根据文本一“那时候的乡下,几乎家家有一两个泥火盆儿……这样火盆儿就有了筋骨,

不易碎裂"''一把黄豆,一撮苞米粒,几个花生,祖父就变戏法一样把它们变成香喷喷的美食。瘦小的

苞米粒埋进去,过一会它就蹦跳着出来,变成一个雪白的爆米花。祖父一边欣喜地用拨火的钎子挑出爆

米花,一边说”“火盆前的祖母戴着老花镜慢悠悠地在绣一副鞋垫,或者补几双袜子,或者就那么比划

几片布片,拼接成她需要的枕头套、小肚兜”“祖父背倚着炕头上高高的被卷闭着眼睛,他是在打瞌睡

还是在想久远的往事”可知,作者围绕“泥火盆”展开了真实童年生活的回忆,再现了美好、祥和的家

乡生活,体现了生活的真实。其中流露出的美好亲情和对生活的美好情怀,情真意切,朴素隽永,符合

文本二中“散文的美是融合了心灵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而创造出来的”的特点。

②表达情感上,根据文本一“我记忆中的火炉不是那种婉约的小火炉,而是朴素简约的泥火盆儿,它的

温暖是几代人抹不去的记忆”“冬天,在火盆儿边,多少英雄变得儿女情长,被这一小盆红通通的炭火

拴住了出去闯荡的脚步;多少游子又在日思夜念老家炕头上泥火盆儿那冒着蓝火苗的温馨”“火盆的微

红,映着庄户人一脸的安详和知足”“泥火盆儿前的时光是温馨的。守着泥火盆儿的炕头上,听着祖母

那些久远的故事和传说”“火盆儿里也许只剩下些热炭灰,堂屋里,锅碗瓢盆又响动起来,风箱慢悠悠

响起,炕头热起来。火盆的暖又被炕头的热续接下来”可知,“泥火盆”寄托了作者的深情,表达了对

亲情的浓浓眷恋,符合文本二中“散文是作者心灵的告白,可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个人的感

受,表达个人独有的感受”的特点。

③写作手法上,根据文本一“'江山千里雪,炉火一点红。'展望北方的苍茫原野,这开阔而温馨的诗

句迎面而来”可知,开头引用诗文,富有诗意。”泥火盆儿是秋天就做好的,到村外岭畔挖些干净的带

粘性的黄泥土……做好的火盆儿就像一个厚重的大脸盆”对火盆制作的描写,白描刻画,语言简洁,又

注重细节。“瘦小的苞米粒埋进去,过一会它就蹦跳着出来,变成一个雪白的爆米花”“有一只莽撞的

野猫,直眉瞪眼‘蹭’地从窗口的猫道冲进来,见有人又仓皇逃窜了”“火盆儿边像一幅静物画,永恒

定格在我的记忆里”多处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使语言生动活泼,描写生动,富有“活趣”,符合文

本二中“再把它提升到文学的层面,表达得美,这美就是活的,充满生命力”的表述。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轼见安石①赞神宗以独断专任,因试进士发策,以“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

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为问。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

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

禀正朔②,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龈字,然后受之。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日:“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

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日:“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徙知徐州。河决曹

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日:“富民出,民皆动

摇,寺举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

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之,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镭以出,筑东南长堤,

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

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

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篥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

欲置之死,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

号“东坡居士”。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材料二:

何式③所至尤赫赫爸去而人是之此之谓遗爱。夫君子循理而动,理穷而止,应物而作,物去而复,夫

何赫赫名之有哉!东海徐君猷,以朝散郎为黄州,未尝怒也,而民不犯,未尝希也,而吏不欺,终日无

事,啸咏而已。每岁之春,与眉阳子瞻游于安国寺,饮酒于竹间亭,撷亭下之茶,烹而食之。公既去

郡,寺僧继连请名。子瞻名之曰“遗爱”。

(选自苏轼《遗爱亭记》,有删改)

[注]①安石:王安石,曾任宰相,主张变法。②正朔:这里指年号。③何武:西汉名臣,被王莽诬

陷而自杀。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何武A所至B无C赫赫D名E去F而人思之G此之H谓遗爱。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熙宁,北宋宋神宗的年号,包括宋神宗在内的很多皇帝不止使用一个年号。

B.“吾谁与守”与“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两句都是宾语前置句。

C.“轼庐于其上”与“饮酒于竹间亭”(材料二)两句中的''于"词义相同。

D.“未尝察也”与“察臣孝廉”(《陈情表》)两句中的“察”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看到王安石辅助宋神宗时以独断专行处理事务,就在考试进士策问时出题,直接指责王安石,被

触怒的王安石让御史审查苏轼的过失。

B.苏轼在新法令纷纷颁布之时,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苏轼在密州知州任上,反对司农寺对

不立即实行手实法的以违反诏令论罪。

C.在苏轼任徐州知州时,黄河在曹村决口,水患危及徐州城。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

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D.苏轼被贬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之职,他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徐君猷任黄州知州时,

每年春天与苏轼一起游览安国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

(2)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14.材料二中说“夫君子……夫何赫赫名之有哉”。苏轼一生为官不重自身名利,而重利于百姓,请根据

材料一简要说明。

【答案】10.BEG

11.D12.A

13.(1)苏轼拒绝使者并说:“高丽对本朝称臣,但不接受我们的年号,我怎么敢接受!”

(2)苏轼到武卫营去,大声喊叫卒长并说:“河水将要损害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但)姑

且替我出力。”

14.①苏轼任杭州通判时常常设法使新法有利于百姓。

②任密州知州时拖延实行手实法,直到朝廷撤销了它。

③苏轼任湖州知州时,用诗来讽刺对百姓不利的事。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何武所到之处,都没有留下显赫的名声,但他离开之后,人们就会思念他,这就是所谓的“遗

名,,

O

“何武所至”是句子的主语,为表强调,B处断开;

“赫赫名”作“无”的宾语,之间不断开,“名”后E处断开;

“去”和“人思之”是承接关系,由“而”连接,“去”承前省略主语“何武”,句子比较简单,且为

了强调两件事之间的紧密关系,之间可以不断开,“此之谓……”为固定结构,判断句,G处断开。

故选B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吾与谁守”/“古之人不欺余也”。句意:我和谁一起守城呢?/古

人没有欺骗我啊。

C.正确。“于”,在。句意:苏轼在河堤上搭建住所。/在竹林间的凉亭下喝酒。

D.错误。词义不同。考察,调查;考察后予以推举。句意:(他)不曾考察。/考察后推举我做孝廉。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直接指责王安石”错,是通过策问时出题间接指责王安石。

故选Ao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却”,拒绝;“禀”,接受;“安”,疑问代词,怎么。

(2)“诣”,到……去;“害”,损害、冲毁,“且”,姑且。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轼遂请外,通判杭州,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可知,苏轼在杭州任

职期间常常让新发有利于百姓。

根据“徙知密州,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

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可知,在面对不合理的政策时,苏轼不在乎名

声,敢于为百姓发声,拖延实行,直至朝廷撤销。

根据“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可知,在湖州任职

时,苏轼面对让百姓不便的政策,便写诗讽刺。

苏轼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百姓,不重自身名利。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苏轼看到王安石辅助神宗用独断专行来处理事务,因此在考试进士策问时出题,以“晋武帝平吴因

独断而成功,苻坚进攻东晋因独断而灭亡,齐桓公专任管仲而成就霸业,燕哙专任子之而失败,事情相

同而效果相反”作为题目。王安石大怒,叫御史谢景温论奏他的过失,穷加审查而一无所得,苏轼就请

求到外地任职,做了杭州通判。高丽来进贡,使者向官吏分送见面的礼品,书函用甲子纪年。苏轼拒绝

使者并说:“高丽对本朝称臣,但不接受我们的年号,我怎么敢接受!”使者换了写熙宁年号的书函,

然后才接受。当时新的法令纷纷颁布,苏轼在这期间,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得以安

宁。改任密州知州。司农寺实行手实法,不立即实行的以违反诏令论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诏令

的罪责,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服从?现在出于司农寺,这是擅自制定法令。”提举官吃惊地说:“您

慢一点推行新法。”不久,朝廷知道这法令有害于百姓,撤销了它。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

泛滥到了梁山泊,水流横溢到了南清河,并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无法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

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我在这里,

水一定不能冲塌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大声喊叫卒长并说:“河水将要冲

毁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但)姑且替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

小人,应当效力听命。”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来,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与城墙

连接。雨日夜不停地下,有三版高的城墙没有淹没。苏轼在河堤上搭建住所,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

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来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又用木头筑堤岸,以防水再

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寄托

谏言,以求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说是诽

谤皇上,把他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处以死罪,很久不能判决。惟有神宗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练副

使安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

材料二:

何武所到之处,都没有留下显赫的名声,但他离开之后,人们就会思念他,这就是所谓的“遗

爱”。君子遵循义理去行动,穷尽全部的义理就停止,顺应外部事物去作为,没有外部事物需要面对时

就恢复到从前的自己,哪里需要什么显赫的名声!东海徐君猷,以朝散郎的身份在黄州当政,他从不发

怒,而百姓也从不犯上;他从不去考察,而官吏也不欺上;终日没有事,只是吹着口哨唱着歌。每年春

季,与眉阳的苏子瞻在安国寺游玩,在竹林间的凉亭下喝酒,采摘亭下的茶,把它们煮好后一起啜饮。

徐君猷离任,安国寺的僧人继连想给凉亭起个名字。苏子瞻为它取名“遗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初夏

赵长卿

睡起风帘一派垂。失巢燕子傍人飞。日长深院委香泥。

绿笋出林翻锦薛,红葵著雨褪胭脂。微风度竹入轻衣。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睡起风帘一派垂”描绘了初夏时节宁静的庭院景象,风帘垂落,给人静谧的感觉。

B.“失巢燕子傍人飞”表现了燕子失去旧巢,寻找新居,表达词人对自由向往的主题。

C.“日长深院委香泥”通过“日长”和“深院”传达了夏日白昼漫长和庭院深邃之感。

D.下阕前两句赋予绿笋和红葵动态形象,展现了初夏时节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

16.本词最后一句写到“风”,这与李煜《虞美人》中“小楼昨夜又东风”的“风”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有

什么不同?

【答案】15.B16.①赵长卿的是一种轻松的情感。“微风度竹入轻衣”描绘了初夏时节的微风,给人

一种清凉、舒适的感觉,体现了初夏的宁静和美好。这里的“风”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与初夏的

景色相结合,传达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情感。②相比之下,李煜《虞美人》中的“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风”,

则带有沉痛的情感色彩。这里的“东风”常常被用来象征离别和思念,特别是在夜间,增添了一种凄凉和

哀愁的情感,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往昔的怀念。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表达词人对自由向往的主题”错,“失巢燕子傍人飞”并不是表达对自由向往,而是描绘燕子失去

巢穴后,依赖人类环境的景象,更多反映了燕子的无奈和对旧巢的留恋。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赵长卿的是一种轻松的情感。“微风度竹入轻衣”描写初夏的微风穿过竹林,吹拂轻衣,给人凉爽舒

适的感受。这里的“风”是自然界的风,准确地说是初夏的微风,而“入轻衣”既是写微风拂衣,也是

诗人身体和内心的感受,身体上的舒适又带来了心理上的轻松愉悦。

②相比之下,李煜《虞美人》中的“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风”,则带有沉痛的情感色彩。这里的

“东风”虽然是“春风”,但常常被用来象征离别和思念,如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

残”,特别是在夜间,词人夜不能寐,敏感地注意到东风吹来,时序更迭又一年,而自己却已失去了故

国,无家可归,被囚禁在异域,更增添了一种凄凉和哀愁的情感,“东风”的出现不能不引发词人对故

国的怀恋,“东风”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往昔的怀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苏轼以“”表明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以“”强调

外物和个体生命也可以长久存在。

(2)王羲之《兰亭集序》中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写

水,以此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得清幽明丽。

(3)“龙”在中华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班级举行的五一晚会上,主持人要求参加的人抢答,

说出含有“龙”字的七言诗句。小明脱口而出:","。

【答案】①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③.又有清流激湍④.映带左右

⑤.虎踞龙盘今胜昔⑥.天翻地覆慨而慷(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曾、瞬、湍、昔、慨、慷、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埃尔顿注意到,处于食物链底端的生物数量总是很多,而顶端生物如老虎,Ao①

通常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②处于食物链两级的生物数量有着巨大差别,③顺着食物链层次往上呈现逐

级递减的方向。埃尔顿称之为“数量的金字塔”。

④根据“数量的金字塔”,使动物的区域性数量达到平衡是可能的。⑤问题是,这种种群密度的保

持是如何实现的?⑥动物种群如何在过量增长与濒临灭绝两种极端之间寻找平衡?⑦埃尔顿认为,数量

扩张受到上层捕食者、病原和食物供应的限制。⑧捕食对象数量急剧锐减会对捕食者的捕食行为造成压

位捕食者会应激转向第二或第三选择,Bo这就是自然界中种族灭绝不会轻易发生的

原因,也可以称之为“大自然的切性”。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

个字)

19.语段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A.其数量往往十分稀少B.原来的捕食对象得以休养生息(幸免)

19.③搭配不当,“方向”改为“趋势”④成分残缺,去掉“使”⑧重复赘余,去掉“急剧”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依据前文“数量总是很多”和后文“数量有着巨大差别”,可以确定此句的意思是“数量很

少”,所以应该填:其数量往往十分稀少。

B处,依据前文“转向第二或第三选择”,说明捕食者的捕食对象发生了变化,依据后文“种族灭绝不会

轻易发生”,说明之前的捕食对象得以幸免,所以此处可以填:原来的捕食对象就得以幸免。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③动宾搭配不当,“呈现……方向”改为“呈现……趋势”。

④成分残缺,介词滥用导致缺少必要的主语,去掉“使”。

⑧重复赘余,“锐减”即“急剧减少”,可以去掉“急剧”。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园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立峰是一种抽象雕刻品,美人峰细看才像美人,九狮山亦

然。在.鸳鸯厅的前后前架上,一形式不同,--丕逸不明自,一一.说才恍然大悟,…竟寓意着鸳鸯之意。奈何今天

有许多好心肠的人,唯恐游者不了解,水池中装了人工大鱼,熊猫馆前站着泥塑熊猫,如做着大广告,

与含蓄两字(A),失去了中国园林的精神所在,真太煞风景。鱼要隐现方妙,熊猫馆以竹林引胜,

渐入佳境,游者反多增趣味。过去有些园名如寒碧山庄(留园)、梅园、网师园,都可顾名思义,园内的

特色是白皮松、梅、水。尽人皆知的西湖十景,更是佳例。亭榭之额真是赏景的说明书,拙政园的荷风

四面亭,人临其境即无荷风,亦觉风在其中,发人退思。而联对文辞之隽永,书法之美妙,更令人

(B),徘徊不已。镇江焦山顶的“别峰庵”,为郑板桥读书处,小斋三间,一庭花树,门联写着

“,",游者见到,顿觉心怀舒畅,亲切地感到景物宜人,博得人人称好,游罢

个个传诵。至于匾额,有砖刻、石刻,联屏有板对、竹对、板屏、大理石屏,外加石刻书条石,皆少用

画,比具体的形象来得曲折耐味。其所以不用装裱的屏联,因园林建筑多敞口,有损纸质,额对露天者

用砖石,室内者用竹木,皆(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