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表格式_第1页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表格式_第2页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表格式_第3页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表格式_第4页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表格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资料PAGE186..可修改编辑第一单元本组教材以“走进西部”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包括《草原》《丝绸之路》《白杨》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学生对西部缺乏了解,教学本组教材,既要引导学生把具体的景、人、事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作一点有关西部的背景资料的介绍,以加深对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建设者的认识。本单元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一和回顾·拓展一,内容包括“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课题内容简说草原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风土民情,表现了蒙汉人民亲密团结,亲如一家的感人场景。丝绸之路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与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白杨课文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边疆建设者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文记叙了西部建设者们在极其恶劣、艰苦的情况下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西部建设者智慧与力量的赞美以及吃苦奉献精神的歌颂。学习目标1.会认27个生字,会写20个生字;正确读写“渲染、勾勒、一碧千里”等词语;正确读记“古朴、狰狞、严阵以待”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3.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4.了解一些比较简单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学习重点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2.学习一些搜集资料和写作的方法。课时分配1.《草原》……………2~3课时2*.《丝绸之路》……………………1~2课时3.《白杨》……………2~3课时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1~2课时口语交际·习作一……………………3~4课时回顾·拓展一…………2~3课时教法与学法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更多地了解西部,认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可将搜集到的有关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边疆开发、西部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作相应安排。1.草原课题草原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文语句优美、行文流畅、结构清晰,写作手法独特新颖,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本课设计从“读”入手,以读贯穿本文教学的始终,体现了读中悟、读中想、读中感的设计理念。既要读出景美、人美、情更美的草原风貌,又要感悟出热情友好的蒙汉情谊。学前准备1.搜集关于作者和草原的资料。(师生)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会写会认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羞涩”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学习重点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前准备1.搜集关于作者和草原的资料。(师生)2.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学生)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环节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用时:5分钟)1.导入:你去过草原吗?你对草原有哪些了解?让我们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里美丽的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2.板书课题。3.介绍作者老舍。1.自由交流关于草原的资料。2.齐读课题。3.了解老舍及其作品。1.积累描写草原的诗句:天苍苍,(),()见牛羊。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用时:15分钟)1.出示初读要求,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疏通生字词。2.检查初读情况。3.启发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能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吗?1.自由读课文,自学字词。2.小组内交流初读情况。(1)关于生字:“蒙古包”中的“蒙”读měnɡ,“好客”中的“好”读hào,“同行”中的“行”读xínɡ,“似乎”中的“似”读sì,“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写一点,“襟”“涩”不要少写一点。(2)理解“境界、迂回、渲染、拘束”等词语的意思。3.谈谈对草原的初步印象。(美)2.给下列多音字组词。3.形近字组词。吟()羞()冷()差()涯()拘()崖()佝()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5分钟)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启发思考:草原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2.组织小组内交流。3.组织全班汇报。1.小组合作读课文。2.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问题。3.汇报学习成果。草原的美主要体现在风光美和人情美两个方面。4.课文是从()和()两个方面来介绍作者参观草原的经过。四、品味草原的风光美。(用时:15分钟)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感慨?2.逐层推进:是怎样的景象让作者产生了“高歌”与“低吟”的感慨?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感受草原的天与地的与众不同的美。3.引导探究写法:为了表现草原的风光之美,作者灵活运用了哪些匠心独运的写作手法?4.布置练笔仿写:用上文中句式仿写置身草原的感受。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描写作者感受的两句话。(1)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2)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2.用心默读描写“天”“地”的句子,圈画重点词句,并简要写下自己的感受。3.互动交流,感受草原天的可爱,草地的一碧千里、生机勃勃。4.小组探讨:比喻句、拟人句的好处,体会作者对草原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5.用上“既……又……”写话,然后交流。5.仔细品读:“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回答问题:(1)“翠色欲流”中“欲”的意思是(),词语的意思是(),写出了草原()的特点。(2)这个句子中作者把()比作(),这样写的好处是()。6.仿写:用上“既……又……”,写写你的感受。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发学生了解西部的兴趣。2.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3.背诵第一、二自然段。学习重点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学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用时:10分钟)1.过渡:多么美丽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在脑海之中吧。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2.谈话:草原独特的风光,孕育了具有独特性格的蒙古族人民。现在我们就走入草原,走进蒙古包,去了解那里的民族风情。1.自由练习背诵第一自然段。2.全班展示背诵。7.默写第一自然段中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二、感受草原的人情美。(用时:20分钟)1.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第2~5自然段,找出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并思考从中读懂了什么。2.讨论:作者是抓住哪几个场面的描写表现蒙汉情深的?3.结合学生交流,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等词语。欣赏草原的民族风情,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4.指导回读中心句,小结在文中的作用。1.用线画出文章的中心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大致交流句意,说说你对这句话的感受。2.合作互助,概括五个场面:迎客、相见、款待、联欢、话别。3.思考:从哪些场面的描写中感受到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自读、圈画、批注,准备小组交流各自的学习体会,并相互补充完善,修正提升。4.汇报学习收获:抓住各个场景中草原人民的表现来谈自己的体会。5.再读中心句,想象告别的画面,体会表达的情感。6.欣赏优美句子的表达方法,如,“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探究本体与喻体的联系,体会其表达之妙。8.将下列句子改写成比喻句。(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飞奔而来。(2)远远地望见了一条河。9.“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告诉我们。假如我是汉族游客,我会说。假如我是蒙古族同胞,我会说三、总结全文,感悟写法。(用时:10分钟)1.引导讨论:作者哪些独特的写作方法值得学习借鉴?2.简要讲解情景交融法,指导学生仿写。3.组织全班评议。1.讨论交流文章的写作方法。(情景交融,在抒情上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2.运用边写景边抒情的方式,独立完成小练笔。3.全班交流,并评议。10.仿写一处景物片段。板书设计2.丝绸之路课题丝绸之路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收集大量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对理解文章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很大帮助。本文语言生动,史实与想象互相印证,叙述与明理相得益彰。教学设计时,我结合课文适时指导朗读,搭建资料平台,创设自主空间,使学生感悟文章所写,激发其热爱之情。学前准备1.搜集关于张骞和丝绸之路的资料。(师生)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学习目标1.认识9个生字。能正确读记“矗立、戎装、栩栩如生、美轮美奂”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烂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3.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学习重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谈话导入,交流资料。(用时:5分钟)1.导入:今天,让我们透过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一起去认识著名的“丝绸之路”。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交流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1.齐读课题。2.自由交流丝绸之路的资料。1.写出你所知道的两则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二、整体感知,自学字词。(用时:15分钟)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学过的方法解决。2.检查自学学习情况。3.引导学生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疏通字词。2.全班交流学习情况。(1)“矗立”的“矗”读chù,“作揖”的“揖”读yī。(2)理解“浩浩荡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等词语的意思。3.小组内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2.给加点字注音。矗立()戎装()作揖()商贸()绫罗绸缎()3.辨字组词。戎()奂()戍()换()戌()焕()戊()涣()三、细读课文,深入赏析。(用时:15分钟)1.引导学生自主读文思考:丝绸之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圈画重点词句,简要写写自己的阅读体会。2.课件出示相关语段,让学生谈谈体会。3.根据学生的交流,引出对丝绸之路的整体评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并指导理解“伟大”的含义。4.写法总结:点面结合。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第2~13自然段,根据学习任务,边读边写阅读感受。2.师生互动交流:结合互赠礼物一幕感受这是一条友好往来之路;结合中国的绫罗绸缎、西方的鸵鸟蛋、魔术表演等感受这是一条经济、文化交往之路。3.理解中心句:“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联系文章具体内容,从“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等方面解读丝绸之路的“伟大”。4.对比第2~12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的内容,发现其写作特点:点面结合,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4.照样子,写词语。浩浩荡荡(AABB)美轮美奂(ABAC)5.“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中国使者的这句话在文章的作用是()。这条路将远隔千里的()和()联系在了一起,使两国人民(),进行()()等交流,所以称它是一条“伟大”的路。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情。(用时:5分钟)1.过渡: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2.小结。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自由交流自己的收获。6.用文中的语言及课外史料介绍“丝绸之路”。板书设计3.白杨课题白杨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课设计,我在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同时,也让他们体会作者在描写和叙述上的特点。并理解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意寓含蓄、心境悠远的人物展现手法。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实现以读为本,兼顾听、说、读、写的训练。学前准备1.搜集关于白杨树以及新疆建设兵团的资料。(师生)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会写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重点掌握生字新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前准备1.搜集关于白杨树的资料。(师生)2.自学字词,熟读课文。(学生)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激趣导入。(用时:5分钟)1.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吗?蒙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然而,在这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的白杨。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板书课题。2.引导学生交流关于白杨树的资料。1.齐读课题。2.自由交流关于白杨树的资料。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用时:15分钟)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2.检查初读情况。3.启发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1.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词。2.全班汇报。(1)关于字形:“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2)理解“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等词语的意思。3.小组合作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分辩——()抚摸——()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清晰——()软弱——()动摇——()严肃——()三、体会白杨的生活环境。(用时:15分钟)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1~3自然段,画出描写白杨树生活环境的句子,并细细体会。2.检查读书成果。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1~3自然段,画出描写白杨树生活环境的句子,并细细体会。2.全班汇报。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3.出示相关图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白杨的坚强。4.启发思考:说说你对白杨树的印象是什么?3.图文结合,进一步感受白杨的坚强。4.自由交流对白杨的印象。(高大挺秀)3.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词语。()的大戈壁()的身影4.“高大挺秀”的意思是四、总结巩固,布置作业。(用时:5分钟)1.概括本课学习内容。2.出示作业: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1.结合浑黄一体的戈壁体会白杨的生命力之顽强。2.完成作业。5.摘抄文中的生字新词。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2.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3.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学习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学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复习导入。(用时:5分钟)1.出示词语,引导学生开火车认读。2.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1.开火车认读词语。2.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感悟白杨品性。(用时:10分钟)1.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白杨树的品性是什么”浏览课文第4~12自然段。2.课件出示爸爸的三句话,逐句引导,教会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展开合理想象,从而感悟白杨树的内在特点。3.小结白杨树的优秀品格。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熟读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1.默读课文第4~12自然段,解决问题。(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2.分别抓住“从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来想象白杨树面对一切自然灾害时的不屈表现,感受白杨树非凡的适应能力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品质。3.读出对白杨树的赞美、崇敬之情。4.以关键词语为支点,背诵爸爸的三句话。6.白杨树具有怎样的品质?7.用上比喻、拟人的方法描述你心中的白杨树。茫茫戈壁中,那高大挺秀的白杨树三、体会爸爸的心声。(用时:15分钟)1.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读第13~16自然段,画出相关句子,小组内交流读书感受。2.检查读书成果。3.出示: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迎着风沙成长起来。4.启发思考:“高大的白杨树”指什么?“几棵小树”指什么?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自然段。1.小组合作读第13~16自然段,画出相关句子,小组内交流读书感受。2.全班汇报读书成果。3.齐读出示的一段话。4.小组合作解决问题。5.全班汇报。“高大的白杨树”指爸爸自己,“几棵小树”指他的孩子们。作者用小白杨的茁壮成长,来暗示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孩子们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人。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自然段。7.全班展示读。8.理解课文填空。“高大的白杨树”指,“几棵小树”指。9.爸爸的话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请合理想象,完成填空。对于爸爸的回答,孩子们还不能理解,那请你明明白白地告诉他们吧!因为(),所以爸爸、妈妈要在新疆工作;因为(),所以爸爸要将他们接到新疆去;新疆原来是个()的地方,以后的新疆一定会()。四、仿写练笔。(用时:10分钟)1.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可以用上“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2.组织学生自由练笔。3.组织全班展示。1.自由练笔。2.全班展示。10.仿写。那些奉献在新疆的工作者,不管,不管,总是。板书设计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课设计重在引导学生凭借阅读提示的内容,去自行读书、思考、讨论、交流,努力为学生创设好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推进学生自学。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条理清晰的表达方法。教者合理拓展课外教学资源来突破教学难点,升华学生情感。学前准备1.搜集关于青藏铁路的资料。(师生)2.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学生)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学习目标1.认识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妖娆、银装素裹、杯水车薪”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修建青藏铁路的意义。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增加对西部开发的了解。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晰的表达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重点1.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到的困难,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2.学习本课条理清晰的表达方法。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情境导入。(用时:5分钟)1.导入:同学们,听过《天路》这首歌吗?来,随着这动听的歌声,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青藏铁路。(播放《天路》)2.板书课题。引导交流关于青藏铁路的资料。1.齐读课题。2.自由交流关于青藏铁路的资料。1.西藏位于我国(),素有()之称,它的省会是()。二、初读感知,自学字词。(用时:15分钟)1.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3.“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成为文章的主线,课文中这句话一共出现了几次?1.自由读课文,疏通字词。2.全班交流字词学习的情况。(1)关于生字。械(xiè),不读jiè;“狰狞”读准后鼻音。(2)理解“银装素裹、杯水车薪、废寝忘食”等词语的意思。3.“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既是课文的题目,又在文中一咏三叹,反复出现了四次。2.用“√”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3.根据意思写成语。(1)用一杯水去营救一车子着了火的柴。比喻帮助不大,无济于事。()(2)顾不得吃饭,忘了睡觉。形容非常专心努力。()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用时:15分钟)1.过渡: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那么,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呢?2.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读书感受。3.检查读书成果。4.小结主要写作特点:(1)前后照应。(2)恰当的比喻。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2.小组内交流对这些句子的理解。3.全班交流。(1)用简洁的词语交流来自三方面的困难:冻土层、恶劣天气、极度缺氧。(2)交流建设者克服困难的表现:抓住“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及“科技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经过两百多次的失败,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建成了!”等重点语句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勇于创新的精神。4.体会比喻句在文中的作用。(突出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4.请从课文中摘抄两个比喻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1)(2)5.从建设者的行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四、拓展延伸,升华感情。(用时:5分钟)1.过渡:同学们,为了建设这条铁路,40多万各族同胞远离亲人朋友,奋战在这荒凉恶劣的高原,多少年轻的生命永远地长眠在皑皑的雪山下,还有多少人正在奉献着自己的热血和青春,正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才可能彻底改写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西藏才可能真正走向繁荣富裕。面对着这样一群铁路工人,你想对他们说什么?2.引导学生自由交流。1.小组内自由交流。2.全班交流。6.按要求写话。如果可以在铁路经过的海拔最高处为铁路工人留言,你最想对他们说什么?板书设计第二单元教材解析本组教材以“永远的童年”为专题安排了五篇课文,包括《古诗词三首》《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和《儿童诗两首》。教学本组课文,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本单元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二和回顾·拓展二,内容包括“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课外书屋”。课题内容简说古诗词三首《牧童》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的生活;《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让船前进,透出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清平乐·村居》则写了农村孩子童年的无忧无虑。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课文围绕骆驼队讲述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段,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祖父的园子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之情。童年的发现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具体描述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儿童诗两首《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童年的水墨画》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街头读书、溪边垂钓、江上嬉戏,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幸福与快乐。学习目标1.会认22个生字,会写30个生字。正确读写“牧童、蓑衣、咀嚼、羞愧”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积累优美词句。3.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4.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学习重点1.背诵三首古诗,默写《牧童》;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感受人物的特点。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课时分配5.《古诗词三首》………………2~3课时6.《冬阳·童年·骆驼队》…………………2~3课时7*.《祖父的园子》……………1~2课时8.《童年的发现》……………2~3课时9*.《儿童诗两首》……………1~2课时口语交际·习作二………………3~4课时回顾·拓展二……………………1~2课时教法与学法教学本组课文,应从整体上观照本组的教学内容和编排特点,把理解内容和体会感情、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运用、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5.古诗词三首课题古诗词三首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明本课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学前准备1.搜集关于作者的资料。(师生)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会写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牧童》。3.想象诗句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学习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领悟诗句的意境,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心情。学前准备1.搜集作者的资料。(师生)2.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学生)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用时:5分钟)1.导入: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写的。2.板书课题。引导交流吕岩的资料。1.齐读课题。2.自由交流吕岩的资料。1.“八仙过海”中的“八仙”分别是、、、、、、、。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用时:10分钟)1.引导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流利。2.组织小组内轮流读古诗,并互评,互相正音。3.相机范读,引导学生读出节奏感。4.检查初读情况。1.自由练习读古诗。2.小组内轮流读古诗,并互评。3.全班汇报。(1)“铺”是多音字,在这里读pū;“蓑”是平舌音,读suō。(2)用斜线划分节奏。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2.辨字组词。铺()蓑()辅()衰()3.用斜线标出古诗的节奏。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三、品读古诗,理解诗意。(用时:15分钟)1.鼓励学生质疑,把不懂的字词圈画出来。2.出示前两句诗,问:你感受到了什么?3.出示后两句诗,问:你感受到了什么?4.引导齐读全诗,问:读了这首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5.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描述的画面。6.全班展示。1.利用工具书、注释等方法理解字词。2.自由读前两句诗,交流自己的感受。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3.自由读后两句诗,交流自己的感受。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4.自由交流对牧童的整体印象。他是一个天真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5.全班交流诗意。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月夜的草地上休息了。4.解释下列字词。铺:弄:饱饭:蓑衣:卧月明:5.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四、感情朗诵,背诵古诗。(用时:10分钟)1.过渡:作者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现在,请带着这种感情自由朗读全诗吧。2.引导多种形式朗读全诗。3.指导学生背诵古诗。1.比赛读诗,可以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2.全班展示读。3.根据老师指导,结合古诗意境,试着背诵古诗。6.读了《牧童》一诗,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7.背诵古诗《牧童》。教学反思本首诗的特点是叙事抒情,情景交融。在读出画面的基础上,让学生入诗境,悟诗情。教学时,我避免了古诗教学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讲串问,而是抓住重点字词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我还通过引导学生交流吕岩的资料,捕捉信息来探究诗人对悠闲自乐的生活的向往,并再次引领学生诵读古诗,效果很好。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能读记“收篙、停棹”两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舟过安仁》。3.想象诗句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学习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学前准备1.搜集杨万里的资料。(师生)2.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学生)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用时:5分钟)1.导入:《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而《舟过安仁》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吧!2.板书课题。引导交流杨万里的资料。1.齐读课题。2.自由交流杨万里的资料。8.介绍作者杨万里。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用时:12分钟)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2.组织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3.引导学生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小组内讨论。4.检查初读情况。1.自由朗读古诗。2.小组赛读古诗。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内交流。4.展示初读情况。(1)理解“篙、棹、怪生、使风”等字词的意思。(2)划分古诗节奏。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9.用“√”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篙(ɡāoɡǎo)棹(zhàodiào)遮(zhēzē)10.解释下列字词。篙:棹:怪生:使风:三、品读古诗,理解诗意。(用时:18分钟)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出示插图,组织全班交流诗句的意思。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并想象古诗描述的画面。2.图文结合,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不是为了遮头,而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4.全班展示读。1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四、指导背诵。(用时:5分钟)1.引导学生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2.组织小组内练习背诵古诗。3.组织全班展示背诵。1.小组内练习背诵古诗。2.全班展示背诵。12.背诵古诗《舟过安仁》。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锄豆、剥莲蓬”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清平乐·村居》。3.想象这首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学习重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的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学前准备1.搜集辛弃疾的资料。(师生)2.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学生)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用时:5分钟)1.导入: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认识另外几个孩子,看看他们的生活吧。2.板书课题。引导交流辛弃疾的资料。3.介绍词的一般知识。1.齐读课题。2.自由交流辛弃疾的资料。3.了解词的相关知识。13.填空。(1)辛弃疾是(朝代)词人,属于(派别)。(2)“清平乐”是,“村居”是。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2分钟)1.引导学生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2.引导小组合作探究,理解字词。3.检查初读情况。4.组织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1.自由练习朗读《清平乐·村居》。2.小组合作疏通字词。3.全班汇报。(1)注意读准“媪”“亡”“剥”的读音。(2)茅檐:茅草搭的屋子。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翁媪:老翁、老妇人。锄豆:在豆田里锄草。亡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4.多种形式朗读这首词,读出韵律节奏。14.多音字组词。剥bāo()bō()15.解释下列字词。茅檐:醉里:锄豆:吴音:翁媪:亡赖:相媚好:三、品读课文,理解诗意。(用时:18分钟)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词,谈谈读后的整体感受。2.出示插图,引导学生说说这首词描述的画面。3.启发思考:这首词中的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词,交流读后的整体感受。2.图文结合,小组内交流这首词描述的画面。3.全班交流。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苍苍的公公婆婆。大儿子在小溪东岸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小调皮。4.学生交流最喜欢其中哪个人物,并说出原因。抓住老两口温馨、和睦,大儿、中儿的勤劳,小儿子的天真活泼来阐述。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6.全班展示读。16.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展示的画面。17.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四、拓展延伸。(用时:5分钟)1.过渡: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吗?2.引导学生练习改写。3.组织全班展示。1.自由练习改写。2.全班展示。18.把《清平乐·村居》改写为一篇优美的短文。板书设计6.冬阳·童年·骆驼队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课设计,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通过自主学习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逐渐加深情感体验;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回忆自己曾做过的傻事、趣事,曾有过的奇思、妙想,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学前准备1.搜集关于作者和《城南旧事》的资料。(师生)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骆驼、咀嚼、沙漠、傻事”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重点会写会认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前准备1.搜集关于作者和《城南旧事》的资料。(师生)2.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学生)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用时:5分钟)1.导入: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2.板书课题,介绍间隔符号。引导交流作者的资料。1.齐读课题,了解题目中分隔符号的作用。2.自由交流作者的资料。1.列举自己小时候的一些趣事,并谈谈你当时和现在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用时:20分钟)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2)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段?2.组织全班汇报交流。1.自由朗读课文,完成自读要求。2.汇报自读成果。(1)“咀嚼”的“嚼”读jué,“慢慢地嚼”的“嚼”读jiáo;“卸”共9画,第7笔是“”;“傻”的右上部分里面不是“夕”。(2)课文回忆了这四个片段:①学骆驼咀嚼;②想象驼铃用处;③替骆驼剪毛;④追问骆驼去处。3.全班交流。2.写出加点字的读音。(1)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2)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3.辨字组词。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用时:10分钟)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小组内交流:你觉得哪件事最有意思,为什么?2.组织全班交流。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小组内交流读书体会。2.全班汇报。4.选取文中作者童年趣事中的一件谈谈你的感想。四、布置作业。(用时:5分钟)出示作业: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完成作业。5.摘抄文中的生字新词。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2.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学习重点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段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学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复习导入。(用时:5分钟)1.出示词语,引导学生开火车认读。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描写的四个片段。1.开火车认读词语。2.回顾课文描写的四个片段。6.用小标题的形式列出文章写的四件事。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25分钟)1.引导学生学习“学骆驼咀嚼”这个片段。(1)出示: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问: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出示: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问: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3)教师范读出示的句子,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4)引导学生交流“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出示的句子。2.引导小组合作,抓住重点语句自学“想象驼铃用处”“替骆驼剪毛”“追问骆驼去处”三个片段。3.检查自学成果。1.认真朗读出示的句子,小组内交流读书体会。2.全班交流。3.边听范读边想象作者描述的画面。4.汇报自己想象的画面。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出示的句子。6.全班展示读。7.小组合作,采用抓住重点语句的方法自学“想象驼铃用处”“替骆驼剪毛”“追问骆驼去处”三个片段。8.全班汇报自学成果。7.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是什么让我“看呆了”?从“呆”字你体会到了什么?(2)骆驼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总结全文,升华感情。(用时:5分钟)1.启发思考: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2.引导全班交流。3.引导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1.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2.全班交流。3.小组交流:理解“童年一去不还”是因为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长大;“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难忘的生活。8.摘抄一个最喜欢的句子,并写出你喜欢的原因。喜欢的句子:喜欢的原因:四、拓展延伸。(用时:5分钟)1.介绍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推荐阅读。2.谈谈学完本课的收获。3.全班交流。1.自主阅读《城南旧事》。2.小组自由交流。3.全班汇报。9.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想。板书设计7.祖父的园子课题祖父的园子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针对课文特点,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体会祖父对“我”的包容和疼爱之情上。教学时紧紧围绕“‘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而展开,在此基础上突破难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前准备学前准备1.搜集作者的资料。(师生)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学习目标1.认识8个生字。正确读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文中优美的句子。3.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情景,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感想的写作手法。学习重点1.体会作者从哪些情景表现“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2.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感想的写作手法。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用时:5分钟)1.导入:上节课,我们随着台湾作家林海音一起感受了她在北京城南的那段美好时光。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另一位女作家萧红,走进《祖父的园子》,一同感受她的童年生活。2.板书课题。引导交流作者的资料。1.齐读课题。2.自由交流作者的资料。1.介绍作家萧红及《呼兰河传》。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2分钟)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自学字词。2.启发思考: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3.检查初读情况。1.自由朗读课文,疏通字词。2.汇报字词学习情况。“倭”(wō)容易读错,可以结合语境“倭瓜”识记;“瓢”(piáo)可结合熟字“飘、漂”来认读。3.小组内交流对祖父的园子的初步印象。4.全班交流。2.给带点的字注音。蚂蚱()倭瓜()嗡嗡()3.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用时:18分钟)1.设计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经历的哪些场景?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我”在园子中做了哪些事?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我”的自由?找出相关句子,说说体会。4.指导朗读。5.引导小组合作探究:为何在园子中“我”会那么自由自在?1.小组合作探究:作者回忆童年在祖父的园子里经历的哪些场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部分:写了园子里的昆虫和树。第二部分:写“我”跟着祖父在园子中的活动。第三部分:写园中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第四部分:写“我”在园子里快乐地入梦。2.自由读课文,思考“我”在园子里做了哪些事。(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菜等。)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找出体现“我”自由自在的语句,小组交流体会。(重点抓住种小白菜时踢飞菜种、铲地时把谷穗割掉把狗尾巴草留着、捉昆虫玩、抢水瓢浇菜等几件事来体会。)4.把自己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读出“我”的自由自在。5.开展小组探究,了解“我”在祖父园子里这样自由的原因。(因为有了祖父对我的宽容和疼爱,所以才会生活得如此快乐,如此自由。)4.说说课文各部分写了什么?5.“我”在园子里做了哪些事?6.写出关于“自由”的成语。7.你觉得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四、领悟写法。(用时:5分钟)1.启发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呢?2.小结: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因此,我们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1.小组内交流。2.全班交流。8.在你的童年中出现过哪些有趣的人和物?用心感受,然后写一段话。板书设计第三单元教材解析本组教材以“语言艺术”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包括《杨氏之子》《晏子使楚》《半截蜡烛》和《打电话》。教学时,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的表达方式;三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本单元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三和回顾·拓展三,内容包括“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展示台”。课题内容简说杨氏之子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表现了杨氏之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晏子使楚本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盛赞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半截蜡烛本文讲的是伯诺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蜡烛里,在蜡烛被例行前来检查的德国军官点燃的危急关头,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最终保住情报的故事,表现了他们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打电话本文是一段惹人发笑、发人深省的相声,它讽刺了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告诉人们,打电话与人交流要言简意赅,这样不仅节省时间,也是对别人的尊重。学习目标1.会认11个生字,会写20个生字;正确读写“侮辱、安居乐业、囚犯”等词语。2.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品味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3.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的表达方式。4.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语言,学会恰当地使用语言。学习重点1.在阅读过程中,品味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2.指导学生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的表达方式,学会恰当地运用语言的方法。课时分配10.《杨氏之子》………………2~3课时11.《晏子使楚》……………2~3课时12*.《半截蜡烛》………1~2课时13*.《打电话》…………1~2课时口语交际·习作三………………3~4课时回顾·拓展三………………1~2课时教法与学法教学本组课文,应着眼于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表达艺术,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体味不同风格的语言,了解不同的表达方式,习得语言的恰当表达方式,同时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10.杨氏之子课题杨氏之子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教学设计力求以情境为线,古文为珠,突出“趣”字。通过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模拟表演等方式让学生融入古文;以“朗读”为轴,通过引导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示范朗读,情境对读等方式,引领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独特的语言魅力。同时,在简短的文字中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引导学生感悟古代语言的博大精深。学前准备1.搜集关于刘义庆和《世说新语》的资料。(师生)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会认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读写“诣、设、应声、夫子”等字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重点会写会认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前准备1.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学生)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用时:5分钟)1.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2.引导学生交流关于作者的资料。1.齐读课题,自由交流课题的意思。“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2.学生交流关于作者的资料。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所著《世说新语》是魏晋轶(yì)事小说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古代笔记小说的先驱。1.本文的作者是朝,这篇课文选自他的代表作。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用时:15分钟)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区别。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疏通字词。1.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区别。2.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曰”不能写成“日”;“惠”和“禽”不仅要把结构写匀称,还要注意把笔画写正确。“为设果”中的“为”读wèi,“应声”的“应”读yìng。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为(wéiwèi)设果儿应(yīnɡyìnɡ)声答曰三、熟读课文,把握文意。(用时:15分钟)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读课文,结合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2.组织全班交流。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你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1.反复读课文,结合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疏通文意。2.全班交流。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马上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呀。”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小组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甚聪惠(2)以示儿曰(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4.本文的中心句是。四、熟读课文。(用时:5分钟)组织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熟读的要求。自由读课文,直至熟读。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能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2.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学习重点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从语言艺术中受到启发。学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引导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5.这篇课文讲的是二、细读课文。(用时:15分钟)1.组织学生讨论,解读孩子的聪明之处。2.组织二次讨论,对孔君平进行评价。3.引导学生想象与表达: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会有怎样的反应?1.读课文,探究孩子的聪慧与礼貌。(1)“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从这句中你读懂了什么?(2)自由汇报:他的聪慧是从哪儿读出来的?(3)小组讨论:这个孩子的回答巧妙在哪里?(4)再读再议:这个孩子除了聪明,还有哪些好品质?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2.探究“客人”的幽默。这个故事中除了一个九岁的孩子,还有谁?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3.带着问题自由读文: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会有怎样的反应?6.理解课文内容,回答问题。孩子的回答妙在:7.评价文中的两个人物。这个孩子是一个的人;孔君平是一个的人。三、总结全文,交流启发。(用时:10分钟)1.启发思考:学了课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组织小组内交流。3.组织全班交流。1.小组内交流。2.全班交流。8.你从杨氏之子的回答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四、指导背诵,拓展延伸。(用时:10分钟)1.指导学生背诵课文。2.推荐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语言的妙处。1.指名背诵。2.交流展示。板书设计11.晏子使楚课题晏子使楚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教学设计重在引导学生以读为本、以生为本,紧扣语言文字,读读议议,品读揣摩,充分展示学习语言的过程。通过让学生自己朗读体验、质疑问难、读文找句、合作交流,体会晏子巧妙机智地应对楚王的侮辱,维护自己和国家的尊严的思想品质。只要把握楚王的三次刁难,晏子的三次反驳,整篇文章就好理解了。学前准备1.搜集晏子的资料。(师生)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字,正确读写“侮辱、规矩、笑嘻嘻、大臣、柑橘”等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重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对晏子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学前准备1.搜集晏子的资料。(师生)2.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学生)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用时:5分钟)1.导入:两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当时的大国。说到齐国就会让人想起一个人,他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婴”,人们都尊称他为“晏子”。出示晏子的相关资料。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尝试解释课题的意思。1.交流有关晏子的资料。2.齐读课题。3.自由交流对课题的理解。1.《晏子使楚》中“使”的意思,“晏子使楚”的意思是。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用时:15分钟)1.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疏通字词。2.启发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组织全班交流初读情况。1.自由读课文,自学字词。2.小组内交流初读情况。3.全班交流。(1)新词理解。敝国:我国。敝,谦词,用于称有关自己的事物。面不改色:不改变脸色;形容临危不惧,从容自若。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2)课文讲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的故事。2.给下列多音字组词。三、再读课文。(用时:15分钟)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梳理课文结构。2.组织全班交流。3.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地朗读。4.全班展示读。5.启发思考:晏子和楚王共有几次斗智?每次结果怎样?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梳理文章的写作顺序。2.全班交流。3.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地朗读。4.全班展示读。5.交流晏子和楚王三次斗智的结果及对晏子的初步认识。3.理出课文的线索。事情的起因:。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4.晏子给你的初步印象是。四、布置作业。(用时:5分钟)出示作业: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完成作业。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晏子说的话,体会晏子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2.了解晏子出使楚国,有力地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自己和齐国的尊严的故事,由衷地佩服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学习重点了解楚王前后三次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的,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优秀思想品质。学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复习导入。(用时:5分钟)1.出示词语,引导学生开火车认读。2.引导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1.开火车认读词语。2.自由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5.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侮辱(wūwǔ)枳(zhǐzhì)敝国(bǐbì)二、研读课文。(用时:25分钟)1.引导研读晏子和楚王的第一回合较量。(1)引导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2)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这句话,交流: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为什么?(3)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2.引导研读晏子和楚王的第二回合较量。(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自己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2)组织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3.引导研读晏子和楚王的第三回合较量。(1)引导学生齐读第五自然段,画出晏子说的话,认真体会。(2)组织全班交流。(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1.采用不同的形式读第3-5自然段,画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体会晏子的智慧和说话的技巧。(1)“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2)“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3)“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2.全班交流。3.有感情地朗读这三个自然段。6.运用关联词,仿写句子。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是,不是。只有,才。7.请对晏子和楚王作出评价。晏子:楚王: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用时:5分钟)1.指导评价晏子其人。2.出示有关出使别国的历史故事,体会语言的精妙,感悟人物的机智。1.小组内交流对晏子的整体认识。2.自由交流历史故事。8.你还知道哪些像晏子一样能言善辩的人?不妨把他们的故事讲来听听。四、分角色朗读课文。(用时:5分钟)1.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2.组织全班展示读。1.在小组内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2.全班展示读。板书设计12.半截蜡烛课题半截蜡烛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教学设计重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掌握从读到思的学习方法。在读中抓关键词,体会人物语言,进一步思考理解,在此基础上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教师适时点拨,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