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江苏省东台市三仓中学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下图是测定某湖泊的能量流动情况图解[单位:],则由图可知()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B.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依次为13.5%、20%C.由于生物不能在代谢中再利用热能,因此能量流动具有多向性和循环性的特点D.若从生态因素考虑,存在于无机环境中的有毒物质经食物链逐级浓缩,因此营养级越高,生物个数越多,受害越小2.如图是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共有6条食物链B.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是竞争与捕食的只有鹰与鼬C.鹰占有第三、第四两个营养级D.植物在不同食物链中都属于同一营养级3.下列关于B细胞和T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二者均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但成熟的部位不同B.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后者发挥作用而前者不再起作用C.前者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后者的参与D.过敏反应主要与前者有关,艾滋病主要与后者有关4.下列有关稳态及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稳态只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B.目前普遍认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C.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D.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5.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糖代谢及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D.胰岛素抑制②、③,促进④、⑤、⑥、⑦过程6.某种兰花细长的花距底部分泌花蜜,主要由采蜜蛾类为其传粉。多年后发现,在某地其传粉者从采蜜蛾类逐渐转变为采油蜂类。进一步研究发现,花距中花蜜大量减少,而二乙酸甘油酯(一种油脂类化合物)有所增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该种兰花是通过基因指导有关酶的合成,进而控制花距中分泌物的合成B.该兰花种群中花距分泌物有关基因频率的改变可能与传粉动物变换有关C.兰花花距中不同种类分泌物含量的变化,是不同种兰花形成的必要条件D.该种兰花与采油蜂之间在相互影响下不断进化和发展,体现了共同进化7.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验时,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A.用完整的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进行对比实验B.用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和胚芽鞘尖端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同侧C.用未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和胚芽鞘尖端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同侧D.用未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同侧8.(10分)有一部分新冠病毒感染者或表现出吐字不清、头疼、神经痛等神经系统症状;广场恐惧症患者害怕前往公共场所,每到公共场所就会出现焦虑、心慌、呼吸困难、肌肉紧张、坐卧不宁、恶心、便意、尿频等症状。下列推断假说不合理的是()A.有些神经系统症状可以由其他系统疾病引起B.神经系统的疾病会有其他系统或器官的症状C.广场恐惧症患者发病时,自主神经系统正常D.广场恐惧的表现与中枢神经系统多个部位有关二、非选择题9.(10分)艾滋病病毒(HIV)和新冠病毒均为RNA病毒,2021年12月1日是第34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宣传活动主题是“生命至上,终结艾滋,健康平等”,表达了我国“十四五”时期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营造全社会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良好氛围。而面对同为RNA病毒的新型冠状病毒的预防和治疗,我国已通过注射疫苗等途径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请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下图表示人体感染HIV后,体液中HIV浓度和某种主要的免疫细胞数量变化过程,图中表示这种主要免疫细胞数量变化的是曲线__________(填“①”或“②”),这种免疫细胞在__________中发育成熟。据图分析,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成功地抵御大多数病毒,却不能抵御HIV的原因是:__________。(2)新冠病毒一旦突破人体的第__________道防线进入内环境,就会进一步侵入人体正常组织细胞,如肺部细胞,此时人体内的__________能识别这些肺部细胞,并与之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这属于__________免疫。(3)目前,我国正在推进接种第三剂新冠疫苗,从免疫学角度分析,注射的新冠疫苗相当于__________,已有研究表明,接种第三剂新冠疫苗可明显提高机体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其原因是__________,从而增强了免疫能力。10.(14分)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有些因素的作用是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这种因素被称为密度制约因素;有些因素虽对种群数量起限制作用,但其作用强度和种群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遭遇寒流时,某昆虫种群不论其种群密度高低,所有个体都会死亡,寒流是非密度制约因素B.森林中,害虫和食虫鸟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体现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C.持续38℃高温可以引起蚜虫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高温属于密度制约因素D.在“S”形曲线中,随种群密度的增大,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越大,食物短缺属于密度制约因素11.(14分)番茄中红果、黄果是一对相对性状,D控制显性性状,d控制隐性性状,如图所示,根据遗传图解回答下列问题:(1)红果、黄果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F1中红果和黄果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F2中红果的遗传因子组成为_____________(4)F1中黄果植株自交后代性状表现为_____________12.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运用传统有性杂交(即用番茄、马铃薯杂交)自然状态下不能得到杂种植株,原因是______。(2)在利用杂种细胞培育杂种植株的过程中,依据的原理是______,其中过程②称为______,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常用的促原生质体融合的融合剂为______,植物体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______。(3)已知番茄、马铃薯分别为四倍体、二倍体,则“番茄-马铃薯”属于______倍体植株。(4)已知柴油树种子含有的柴油是植物细胞的代谢产物,可用植物组织培养来实现柴油的工业化生产。若利用此技术,将柴油树细胞培养到______阶段即可(填字母编号)。(5)若培育抗虫棉,将抗虫基因通过适当的途径导入棉花受精卵,然后进行组织培养,该过程相当于______(填数字编号)。(6)人工种子是由发育到______过程(填字母编号)的结构包裹上人工种皮制备的。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B【解析】图中A利用了太阳能,所以A是生产者,其固定的能量是464.6J/cm2;植食性动物是初级消费者,其同化的能量是62.8J/cm2;D是次级消费者,其同化的能量是14.6J/cm2。解答本题应以群落为单位分析能量流动,输入到群落中的能量分为呼吸散失、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和未利的部分。【详解】A、识图分析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464.6J/cm2,A错误;B、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依次为62.8÷464.6=13.5%、12.6÷62.8=20%,B正确;C、由于生物不能在代谢中再利用热能,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不可循环的,C错误;D、若从生态因素考虑,存在于无机环境中的有毒物质经食物链逐级浓缩,因此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有毒物质含量越高,受害越大,D错误。故选B。2、B【解析】根据图解,由植物到鹰的食物链共有4条,分别是①植物→兔→鹰;②植物→鼠→鼬→鹰;③植物→鼠→鹰;④植物→兔→鼬→鹰;由植物到人的食物链共有2条,分别是①植物→兔→人;②植物→人;据此解答。【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图中食物链有6条,A正确;鹰以鼬为食,同时两者均以鼠为食,所以鹰与鼬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人以兔为食,同时人和兔都以植物为食,所以人和兔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B错误;C正确;植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都属于第一营养级,D正确。3、B【解析】1、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详解】A、B细胞和T细胞属于淋巴细胞,均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而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A正确;B、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主要依赖T细胞增殖分化所形成的效应T细胞发挥杀伤作用,但靶细胞裂解释放出的病毒仍需浆细胞分泌的抗体的作用,B错误;C、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的过程通常需要抗原的直接刺激以及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的作用,C正确;D、过敏反应是指过敏原再次侵入机体后,可与吸附在某些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刺激这些细胞释放组织胺,进而出现过敏反应,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故过敏反应主要与B细胞有关,艾滋病病毒主要侵染T细胞,引起T细胞大量死亡,机体免疫功能下降,D正确。故选B。4、D【解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稳态的维持需要神经﹣体液﹣免疫调节,A错误;B、目前普遍认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B错误;C、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C错误;D、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故选D。5、D【解析】A、②过程是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只发生在肝细胞中,肌糖原不能分解转化为血糖,A错误;B、胰岛素能抑制②和③过程,而与①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与胰岛素无关,B错误;C、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②③过程,血糖含量上升,C错误;D、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的功能:促进④血糖进入细胞并⑤氧化分解供能、⑤血糖合成糖原,⑦促进血糖转化成脂肪、某些氨基酸,抑制②肝糖原分解和③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D正确。故选D。6、C【解析】1、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通过所合成的酶来催化代谢反应和合成其他物质(脂质,多糖等)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2、影响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突变、选择、迁移和遗传漂移等。3、协同进化(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协同进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详解】A、由题可知,二乙酸甘油酯是一种油脂类化合物,说明该种兰花是通过基因指导有关酶的合成,通过所合成的酶来合成其他物质(脂质,多糖等)进而控制花距中分泌物的合成,A正确;B、传粉动物变换会对该兰花种群中花距分泌物进行选择,从而影响该兰花种群中花距分泌物有关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C、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因此不同种兰花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而不是兰花花距中不同种类分泌物含量的变化,C错误;D、在该种兰花与采油蜂之间的相互影响下,花蜜大量减少,二乙酸甘油酯有所增加,而传粉者从采蜜蛾类逐渐转变为采油蜂类,兰花和传粉者都发生了进化,这体现了共同进化,D正确。故选C。7、D【解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详解】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要把尖端离体进行实验。注意实验的自变量为:有无胚芽鞘。故应用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故选D。8、C【解析】各级中枢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详解】A、新冠病毒主要是感染呼吸系统,但是一部分感染者出现了吐字不清、头疼、神经痛等神经系统症状,说明有些神经系统症状可以由其他系统疾病引起,A正确;B、广场恐惧症患者到公共场所就会有呼吸困难、尿频等,这些症状涉及到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B正确;C、根据题意,广场恐惧症患者会出现便意、尿频等症状,正常情况下,大脑可控制大、小便等低级神经中枢控制的活动,出现这些症状说明自主神经系统处于失控状态,C错误;D、广场恐惧的表现与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脑干、脊髓等多个部位有关,D正确。故选C。二、非选择题9、(1)①.①②.胸腺③.HIV直接破坏的是在免疫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T细胞,当T细胞被破坏之后,免疫系统处于瘫痪状态,因而不能抵御HIV(2)①.一②.效应T细胞③.细胞(3)①.抗原②.接种第三剂新冠疫苗后机体产生更多的特异性抗体和记忆细胞【解析】1、分析题图:表示HIV病毒的增殖和T淋巴细胞的关系,曲线①表示HIV感染人体后,体内T细胞数量的变化;曲线②表示HIV感染人体后,体液中HIV浓度的变化。2、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在这样阶段,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细胞内的抗原也因失去了藏身之所而为抗体消灭。【小问1详解】HIV会攻击感染人体T细胞,因此某种主要的免疫细胞为T细胞,在这一过程中T细胞会先增殖与HIV进行对抗,杀死HIV,所以T细胞数量会先上升,由于HIV会破坏T细胞,所以随着时间推移,T细胞会数量逐渐减少,所以对应T细胞数量变化的曲线就是①。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T细胞在免疫系统中非常重要(既参与了细胞免疫也参与了部分体液免疫),在感染HIV后会,当T细胞被破坏之后,免疫系统处于瘫痪状态,因而不能抵御HIV。【小问2详解】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等组成,突破第一道防线便能够进入人体内环境中。能与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密切接触并使其裂解死亡的是效应T细胞,这一过程属于细胞免疫。【小问3详解】疫苗可以刺激免疫系统生成相应的抗体,所以此处疫苗起到的作用相当于抗原。多次注射新冠疫苗可以多次引发免疫系统的反应,产生更多的特异性抗体和记忆细胞,从而提高机体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点睛】本题结合新冠病毒和艾滋病病毒,考查人体的三道防线、细胞免疫的过程、免疫学的应用和免疫功能异常等相关知识点,要求考生掌握艾滋病的致病机理,识记人体的三道防线和细胞免疫的过程,难度不大。10、C【解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详解】A、寒流对昆虫种群数量的影响与种群密度无关,故寒流是非密度制约因素,A正确;B、在森林中,当害虫增加时食虫鸟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抑制,害虫和食虫鸟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体现了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B正确;C、温度对种群数量的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高温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D、食物短缺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故食物短缺属于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故选C。11、(1).红果(2).Dd(3).dd(4).DD或Dd(5).黄果【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F1红果自交后代出现黄果,即发生性状分离,说明红果相对于黄果为显性性状,且F1红果的基因型为Dd,则P中红果的基因型为Dd,P中、F1中和F2中黄果的基因型均为dd,F2中红果的基因型为DD或Dd。【详解】(1)由于F1红果自交后代出现黄果,即发生性状分离,说明红果为显性性状。(2)由于P中红果和黄果杂交,F1的表现型为红果和黄果,红果为显性性状,所以P中红果的基因型是Dd,黄果的基因型是dd,F1中红果的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