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鉴赏》专项测试卷及答案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鉴赏》专项测试卷及答案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鉴赏》专项测试卷及答案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鉴赏》专项测试卷及答案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鉴赏》专项测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鉴赏》专项测试卷及答案(23-24八年级上·福建三明·期中)崔颢曾在长江之滨,登临作赋,寄情怀思。请你和李华小组共同探究,完成相关任务。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组员们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从传说落笔,既写出了悠久的历史,又增添了神异的色彩。B.两个“空”字从空间、时间角度抒发人去楼空、世事沧桑之感。C.描写鹦鹉洲凄清荒芜的连天衰莫,为尾联诗人的情感抒发蓄势。D.全诗一气呵成,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2.“日暮”是古诗的常见意象。鲁迅曾在《藤野先生》一文回忆他对前往仙台医专求学时途经的一处驿站——“日暮里”印象深刻。请联系诗义,试推测其印象深刻的理由。(23-24八年级上·河南许昌·期中)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使至塞上(唐

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3.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请具体说明。4.这首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请结合颈联分析“诗中有画”的特点。(23-24八年级上·山东潍坊·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本诗和北宋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都是描写杭州西湖的名作。B.“水面初平云脚低”,写出了春天水位上涨,与白云连成一片的景象。C.诗歌前四句,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后四句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D.本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点,将西湖的美景描写得生机盎然,恰到好处。6.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3-24八年级上·福建福州·期中)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赠从弟(其二)

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冰霜”“瑟瑟谷中风”这些景物能反衬松柏有本性。B.“亭亭”“一何劲”“端正”这些词正面表现松柏本性。C.颈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于严酷环境中突显美好品质。D.全诗对松柏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劝勉之意不言而喻。8.用中学诗是个好方法,你会在什么情境中想到用这首诗,并简述理由。(23-24八年级上·广西河池·期中)古诗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9.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诗是现存较早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河。B.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长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C.颔联与颈联承接“望”字,描写野望之景。颔联写动态、远景;颈联转而写人,写静态、近景。D.这首五言律诗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光影相称的田园秋景图,却更平添了作者孤独寂寥的心绪。10.诗歌尾联运用了典故,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23-24八年级上·河北承德·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1.对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精选了如水面初平、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等富有早春特征的景物。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初春的意境与本诗接近。C.本诗流露出诗人喜爱之中隐含的惋惜之情。D.尾联中“行不足”说明诗人看不够美景,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12.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效果如何?联系全诗做简要分析。(23-24八年级上·福建龙岩·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按照要求做题。梁甫行(曹植)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13.“行止依林阻”中“依”字很有表现力,请加以品味。14.本诗语言朴素简练,不重词藻修饰,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23-24八年级上·北京·期中)阅读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甲】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乙】登金陵凤凰台①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②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③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④,长安⑤不见使人愁。【注释】①凤凰台:相传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象征着王朝的兴盛。②吴宫花草:与下一句中的“晋代衣冠”共同指代六朝的繁华。③二水中分: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④浮云蔽曰: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⑤长安:这里指代朝廷和皇帝。1.【甲】【乙】两诗的体裁同为。两诗均以传说起笔,都用一个“”字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怅惘之情。2.【甲】【乙】两诗都借“愁”字表达了丰厚情韵,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两诗中“愁”字的不同内涵。(23-24八年级上·山东滨州·期中)阅读诗歌,完成小题。【甲】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乙】南湖早春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当时作者已经被贬谪为江州司马。②返照:阳光倒影。③水蘋:水上浮萍。3.请阅读甲乙两首诗歌,选出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

)A.甲诗中的钱塘湖指的就是现在的西湖,诗人通过对“水面”“云脚”“早莺”“暖树”“新燕”“乱花”“浅草”“绿杨”“白沙堤”等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其美丽的早春景色。B.乙诗中山杏初发,诗人以“乱点”见其随意零乱,萍叶新生,诗人用“平铺”示其生长有序,“乱点”“平铺”化动为静,让人仿佛看到春天不断生长的力量。C.甲诗诗人落足在一个“行”上,从全湖一个标志性建筑孤山寺写起,以最爱的白沙堤为终点采用“游踪”的手法组织画面。D.乙诗整首诗精于选景构图,工于遣词用字,语言清新明丽,情景交融,真可谓自然圆合。4.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3-24八年级上·甘肃定西·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题目。【甲】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乙】战城南杨炯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寸心明白日[注],千里暗黄尘。[注]白日:喻指君主。典出宋玉《九辩》:“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5.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同时,“单车”“征蓬”“归雁”等也传达了他内心的忧郁孤独之感。B.甲诗尾联是实写,暗示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戍守边关、奋勇杀敌的敬意。C.乙诗以征战者的口吻记述戍边生活,将战场的血腥与残酷场面写得淋漓尽致,读者从诗句里可以感受到将士内心的低落与哀怨。D.乙诗颔联通过典型景物“幡旗”“甲胄”来描绘战场景象。战旗猎猎,盔甲似鱼鳞,不但写出了军队威武之状,而且写出了士兵昂扬之象。6.乙诗颈联描写了边塞景色,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景色的特点。(23-24八年级上·山东德州·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月下独酌①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②饮,影徒③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注】①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在长安,处于官场失意之时。②不解:不懂。③徒:空。7.小梅在“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句里读出了热闹之意,小兰则读到了一种冷清。请结合内容说说你的理解。8.请结合内容,谈谈李白在两首诗中借“月”分别表达出怎样的感情?(23-24八年级上·江苏扬州·期中)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湖上①早春赵孟頫溪上春无赖②,清晨坐水亭。草芽随意绿,柳眼向人青。初日收浓雾,微波乱小星。谁歌采萍曲③,愁绝不堪听。【注释】①湖上:指大明湖。在济南为官期间,赵孟頫的府署与之距离不远,常在空余时间去游湖。作者是宋太祖之后。宋亡后,作者决意归隐,不幸的是,为其才名所累,受到元室注意,终被征召。作者虽身居要官,但内心非常痛苦。②无赖:原指人无才干,不可倚仗,或指奸诈、刁狡、强横之徒。这里指春色缠人。③采萍曲:《国风•召南》中有描写少女采摘浮萍为贵族女子出嫁做祭品的《采萍》篇。9.诗人主要抓住了和这两个景物来突出题眼“早”字。10.尾联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3-24八年级上·湖南娄底·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春游湖徐俯①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注释】①徐俯:北宋诗人,江西诗派代表诗人黄庭坚的外甥。早年作诗受江西诗派影响,后期作诗追求平易自然。11.“夹岸桃花蘸水开”中的“蘸”字用的什么传神,请简要分析。12.这首诗的三、四句蕴含着什么哲理?(23-24八年级上·四川成都·期中)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西归绝句①[唐]元稹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两纸京书②□□读,小桃花树满商山。【注释】①本诗作于元和十年春元稹从被贬地奉召还京途中。②书:信。这里指元稹的好友李复言和白居易的书信。13.诗歌前两句通过叙事来抒情,其中第一句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作答。14.诗歌空缺处填入哪个词更符合诗人此时的心情,请选择并简述理由。A.临水

B.挑烛

C.舱中(23-24八年级上·江苏淮安·期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田园乐七首①·其五【唐】王维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②对门。【注释】①《田园乐七首》是王维后期的作品。王维最初隐居终南山,后来退居蓝田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②五柳先生:即陶渊明。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因其居住地门前栽种有五棵柳树而得名。15.诗人选取、、等景物,渲染一种静谧的氛围,给人安闲、恬淡之感。16.王维写到颜回和五柳先生,联系全诗,你从中读出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23-24八年级上·江苏盐城·期中)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别滁①欧阳修花光浓烂②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①庆历五年,即公元1045年,欧阳修被贬滁州为太守,庆历八年(1048年),改任扬州知州,这首诗就是当时所作。②浓烂:形容鲜花灿烂。17.欧阳修的诗文画面感十足,请你用形象的语言描绘第一句诗中的画面,并分析第一二句景物五写的作用。18.请你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和诗句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23-24八年级上·湖南永州·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送张判官赴河西王维单车曾出塞,报国敢邀勋?见逐张征虏①,今思霍冠军②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注)①张征虏:张飞,因功被封征虏将军。②霍冠军:霍去病,因功被封冠军侯。19.下列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中“单车”写张判官轻车简从,慷慨出塞,用问句则赞叹了其忠君报国、不计功名的豪情壮志。B.颔联连用两个典故,夸赞朋友能够像张飞和霍去病一样立功边塞,名垂青史。C.此诗写送友人张判官赴河西从军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朋友报国之心的理解与支持,赞赏了朋友不畏艰险的勇气。D.尾联间接抒情,感情深厚而复杂,表达了团聚的感伤和对朋友远赴边关的担忧。20.请结合全诗,分析“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的作用。(23-24八年级上·江苏扬州·期中)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村居(宋)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21.展开想象,用生动优美的文字描绘第一、二两句所展示的画面。22.请结合三、四两句简要分析作者抒发的情感。(23-24八年级上·江西赣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渭川田家①[唐]王维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②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③。【注】①此诗作于开元后期,是诗人晚年的作品。自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渭水畔的原野。②雉雏(zhìgòu):野鸡鸣叫。《诗经•小雅•小弁》:“雉之朝雊,尚求其雌。”③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2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描写夕阳西斜,牛羊归来的场景,渲染暮色苍茫、和平而惬意的氛围。B.诗的三、四句写人,野老拄着拐杖倚着柴门,急切地喊着牧童的名字,以声衬寂。C.诗的五、六句写农事繁忙。七、八句写农夫暮归。D.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舒适悠闲生活的向往。2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是如何表达的?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参考答案与解析(23-24八年级上·福建三明·期中)崔颢曾在长江之滨,登临作赋,寄情怀思。请你和李华小组共同探究,完成相关任务。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组员们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从传说落笔,既写出了悠久的历史,又增添了神异的色彩。B.两个“空”字从空间、时间角度抒发人去楼空、世事沧桑之感。C.描写鹦鹉洲凄清荒芜的连天衰莫,为尾联诗人的情感抒发蓄势。D.全诗一气呵成,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2.“日暮”是古诗的常见意象。鲁迅曾在《藤野先生》一文回忆他对前往仙台医专求学时途经的一处驿站——“日暮里”印象深刻。请联系诗义,试推测其印象深刻的理由。【答案】1.C2.鲁迅对前往仙台医专求学时途经的驿站“日暮里”印象深刻,是因为他远在异地他乡求学,看到“日暮里”三个字,不免想起自己的国家的命运如同落日,表达自己的思乡和爱国之情。所以不免印象深刻。【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鉴赏能力。C.“荒芜衰败"表述有误。“芳草萋萋鹦鹉洲”句意是鹦鹉洲上青草正长得十分繁茂。其中“蔞蔞”是草木茂盛的样子,指鹦鹉洲上的草木茂盛。故选C。2.本题考查分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日暮乡关何处是”句意是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依据句意可知,“日暮”是指太阳落山了,夜色渐起的意思。依据《藤野先生》一文中“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可知,“日暮里”在这里象征祖国被列强蹂躏的凄惨现实,如同落日一样,表达了作者思乡和爱国之情。所以当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不免印象深刻。(23-24八年级上·河南许昌·期中)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使至塞上(唐

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3.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请具体说明。4.这首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请结合颈联分析“诗中有画”的特点。【答案】3.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等地点及“属国、都护”等官名可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4.①有绘画一样的构图,辽阔大漠、无际黄河,空间阔大,层次丰富。②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③有鲜明的色彩,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色彩,引人想象。【解析】3.本题考查主旨分析概括能力。诗歌内容大意是: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依据“问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可知,全诗描绘边塞的景象。所以,属于边塞诗。4.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艺术特点的能力。依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知,语言中绘就了一幅大漠辽阔,黄河无际的壮阔景象,由远及近,富有层次感。依据“大”“孤”“直”“长”“落”“圆”可知,作者用简约的线条勾勒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给读者带来奇异风光。同时,烽烟的红色,落日的橙红,大漠的黄色,黄河的苍白,各种颜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鲜艳多姿的画面。所以,诗中内容体现了王维诗歌的“诗中有画”特点。(23-24八年级上·山东潍坊·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本诗和北宋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都是描写杭州西湖的名作。B.“水面初平云脚低”,写出了春天水位上涨,与白云连成一片的景象。C.诗歌前四句,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后四句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D.本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点,将西湖的美景描写得生机盎然,恰到好处。6.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5.C6.这首诗通过对西湖“水面”“早莺”“新燕”“浅草”等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机勃勃的西湖自然风光的热爱,以及游春时愉悦、快乐的心情。【解析】5.本题考查诗歌鉴赏。C.诗歌前四句中“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先点明环境,“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再写景,展现早莺争抢暖树,新燕啄泥筑巢的画面。后四句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先写景,展现花草生长的画面,“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再点明环境;故选C。6.本题考查作者情感。前三联展现了早春的景象,春水初涨,早莺争抢暖树,新燕啄泥筑巢,展现花草生长的画面,寓情于景,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中“最爱”“行不足”直抒胸臆,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表达了对湖东早春美景的热爱之情,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23-24八年级上·福建福州·期中)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赠从弟(其二)

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冰霜”“瑟瑟谷中风”这些景物能反衬松柏有本性。B.“亭亭”“一何劲”“端正”这些词正面表现松柏本性。C.颈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于严酷环境中突显美好品质。D.全诗对松柏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劝勉之意不言而喻。8.用中学诗是个好方法,你会在什么情境中想到用这首诗,并简述理由。【答案】7.C8.示例;当我(同学)学习遇到挫折,快坚持不住,产生动摇时,会想到用这首诗来鼓劲,因为诗中的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品格美好很值得学习。【解析】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C.颈联“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没有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这两句是说冰霜正猛烈凄惨,而松柏却整年始终保持着挺拔端正的姿态,通过对比和烘托,突显了松柏在严酷环境中的坚韧和美好品质。本项“颈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有误;故选C。8.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及拓展运用。首先,需要理解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内涵。这首诗以“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为依托,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在恶劣的谷风、冰霜环境中依然能坚守本性、傲然挺立。通过“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表达了诗人对松柏坚贞不屈品质的赞美和对堂弟的劝勉。然后,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思考哪些情境与诗中所表达的精神和品质相契合。最后,阐述在这些情境中想到用这首诗的理由,即说明诗中所传达的精神如何与情境相关联,能够给人带来启示或鼓舞。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唯一。示例:当我看到身边有人面对诱惑,即将放弃原则和底线时,会想到用这首诗来提醒,因为诗中“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所展现的松柏在严酷环境中始终保持自身的端正,告诫人们要坚守本心,不为外界所扰。(23-24八年级上·广西河池·期中)古诗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9.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诗是现存较早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河。B.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长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C.颔联与颈联承接“望”字,描写野望之景。颔联写动态、远景;颈联转而写人,写静态、近景。D.这首五言律诗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光影相称的田园秋景图,却更平添了作者孤独寂寥的心绪。10.诗歌尾联运用了典故,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答案】9.C10.示例:尾联运用典故,意在表明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抒发了诗人在现实生活里苦闷孤独的心情,表达其避世退隐的愿望。【解析】9.本题考查鉴赏诗词内容的能力。C.“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意思是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意思是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其中,颔联写光与色,是对远景的描绘,属于静态描写;颈联是写牧人晚归的情景,属于近景的描绘,属于动态描写。故选C。10.本题考查典故及其作用的能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的意思是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依据句中的“采薇”可知,这句话使用了用典的修辞。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采薇”因此指隐居生活。本句用典寓意深刻,表达了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道出了诗人的苦闷与惆怅。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采薇的隐逸之士。示例:尾联运用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的典故,抒发了人在现实生活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隐士的苦闷、怅惘、孤寂情怀。(23-24八年级上·河北承德·期中)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1.对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精选了如水面初平、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等富有早春特征的景物。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初春的意境与本诗接近。C.本诗流露出诗人喜爱之中隐含的惋惜之情。D.尾联中“行不足”说明诗人看不够美景,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12.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效果如何?联系全诗做简要分析。【答案】11.C12.不好。“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意思对即可。)【解析】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C.理解不恰当。根据尾联“最爱”“行不足”可以看出是这两句是直接抒情.这联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结合颔联和颈联对钱塘湖春景的描绘中蕴含的喜爱之意,可知,本诗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没有惋惜之情。故选C。1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意思是: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几处”“谁家”写出了初春季节的景象,突出了“莺”和“燕”虽富有生机但并不是很多的特点。正因为少,才是“早莺”,才是“新燕”,才有一种感知春天到来的喜悦,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闻花花香,见草草美,为四处点缀的各色野花而心乱神迷,为没过马蹄的草地而唏嘘感叹了。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则顿然失色。(23-24八年级上·福建龙岩·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按照要求做题。梁甫行(曹植)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13.“行止依林阻”中“依”字很有表现力,请加以品味。14.本诗语言朴素简练,不重词藻修饰,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3.“依”字写了妻子以及孩子依靠自然环境的险阻,和野兽争夺相间生存。他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不但经受生活的艰难困苦,而且还有随时被野兽吃掉的生存忧惧。14.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描写了滨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以及滨海人民的生活困苦,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解析】13.本题考查赏析炼字。要结合诗歌内容和主旨来分析解答。“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意思是:妻子和儿女像禽兽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这是对妻子以及孩子的整体形象描写。他们怕被人发现、抓走,也怕被野兽吃掉,因此每天就钻在山林里,所以说“行止依林阻”。一个“依”字让我们不但看到海民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野人一样的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想见他们与世隔绝的愚钝颓废形象。他们要靠在林中采集食物而存活,要靠险阻的坳壑以藏躲,他们怕暴露行迹,白天足不出林莽,黑夜也不敢明火高声。他们“依”靠自然环境的险阻,和野兽争夺相间生存,不但经受生活的艰难困苦,而且还有随时被野兽吃掉的生存忧惧。一个“依”字把边海民们的实际活动和恐惧心理都表现出来了。14.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和作者情感。“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意思是: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平时就住在野外的草棚里。通过“”各异气“”殊风雨“直接展现”“八方、千里”的气候,通过“剧(艰苦)”直接表现“边海民”“的生活,可知诗文运用了白描的表现手法,描写了海边人民的贫困生活,反映了海边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此时诗人被贬到贫困的海边,目睹海滨破败荒凉的景象,目睹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逐渐体会到下层人民的痛苦,表现了作者对底层人民艰难困苦生活的同情与关切。(23-24八年级上·北京·期中)阅读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甲】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乙】登金陵凤凰台①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②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③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④,长安⑤不见使人愁。【注释】①凤凰台:相传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象征着王朝的兴盛。②吴宫花草:与下一句中的“晋代衣冠”共同指代六朝的繁华。③二水中分: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④浮云蔽曰: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⑤长安:这里指代朝廷和皇帝。1.【甲】【乙】两诗的体裁同为。两诗均以传说起笔,都用一个“”字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怅惘之情。2.【甲】【乙】两诗都借“愁”字表达了丰厚情韵,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两诗中“愁”字的不同内涵。【答案】1.(七言)律诗空2.甲诗中崔颢登临黄鹤楼,夕阳西下,江面烟波飘渺,作者望不见归乡之路,即景生情,引发乡愁。乙诗尾联两句暗示皇帝已经被奸佞所包围,朝政已经腐败,也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怀才不遇、忧时伤世的沉痛心情。【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与内容理解。甲诗《黄鹤楼》与乙诗《登金陵凤凰台》都是八句,每句都是七个字,均是七言律诗。甲诗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意思是: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这句的意思是,友人远行,这里只留下了空空的黄鹤楼和自己。一个“空”字,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是空间上的空空荡荡。乙诗首联“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意思是: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奔流。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抒发了江山依旧、人事已非的惆怅哀思。据此可知,两诗均以传说起笔,都用一个“空”字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怅惘之情。2.本题考查作者情感、对比阅读。甲诗写“愁”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意思是: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与景,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抒发了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据此回答即可。乙诗写“愁”的诗句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思是:那些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人内心沉痛忧郁。联系注释“浮云蔽曰: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可知,借“浮云能蔽日”来暗写皇帝已经被奸佞所包围,朝政已经腐败,使贤臣的才能难以施展;“长安不见”,写诗人远离长安,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怀才不遇、忧时伤世的沉痛心情。(23-24八年级上·山东滨州·期中)阅读诗歌,完成小题。【甲】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乙】南湖早春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当时作者已经被贬谪为江州司马。②返照:阳光倒影。③水蘋:水上浮萍。3.请阅读甲乙两首诗歌,选出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

)A.甲诗中的钱塘湖指的就是现在的西湖,诗人通过对“水面”“云脚”“早莺”“暖树”“新燕”“乱花”“浅草”“绿杨”“白沙堤”等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其美丽的早春景色。B.乙诗中山杏初发,诗人以“乱点”见其随意零乱,萍叶新生,诗人用“平铺”示其生长有序,“乱点”“平铺”化动为静,让人仿佛看到春天不断生长的力量。C.甲诗诗人落足在一个“行”上,从全湖一个标志性建筑孤山寺写起,以最爱的白沙堤为终点采用“游踪”的手法组织画面。D.乙诗整首诗精于选景构图,工于遣词用字,语言清新明丽,情景交融,真可谓自然圆合。4.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3.B4.不同。《钱塘湖春行》抒发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南湖早春》则以南湖早春景色的生机勃勃、明媚可爱,反衬诗人遭贬后的衰病不堪,抒发了诗人面对美景却无心欣赏的消沉郁闷的心情。【解析】3.本题考查诗歌鉴赏。B.乙诗“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新生的绿苹,整整齐齐铺满了水面。“乱”为动词,将静景——花,生长的画面展现的淋漓尽致,化静为动,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毫无秩序可言,表现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之态;“平铺”为动词,化静为动,水上浮苹一望无际,犹如整齐地铺在水面上的绿色草坪,“‘乱点’‘平铺’化动为静”分析有误;故选B。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甲诗: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孤山寺北贾亭西”一句点明游览的地点。“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颔联从静到动,“争暖树”“啄新泥”写仰视所见,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表达作者对美景对喜爱。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直接写出诗人最爱的是湖东沙堤。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表达了诗人的余兴未阑,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的喜爱。乙诗:首联“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起笔便向人描绘了一幅清新明澈的画卷:暖风吹回,云彩散开,雨止天晴,尤可喜的是太阳的返光回射湖边,一切显得温暖而又明亮。颔联“乱点碎红山杏发”一句写山杏初发,诗人以“乱点”见其自然情致;“平铺新绿水蘋生”写苹叶新生,诗人用“平铺”示其生长情景原来还缺少最具生命活力的动物。颈联“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写动态之景。因为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的白雁不得不低空飞行;同样由于雨水的淋浇,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之感。它们的飞舞和鸣叫,更增添了早春的妩媚可人之态。尾联两句写诗人自当缓步湖畔,尽情赏春,但他却无心观赏。由“年年衰病减心情”可知,乐景衬哀情,作者无心观赏美景的原因之一在于作者渐渐多病的身体,此句直接抒发了作者衰病不堪的心情。结合注释“这首诗作于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当时作者已经被贬谪为江州司马”可知,其深层原因在于作者蒙冤被贬,贬后的愤懑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难免消沉,故会感到“减心情”。(23-24八年级上·甘肃定西·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题目。【甲】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乙】战城南杨炯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寸心明白日[注],千里暗黄尘。[注]白日:喻指君主。典出宋玉《九辩》:“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5.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同时,“单车”“征蓬”“归雁”等也传达了他内心的忧郁孤独之感。B.甲诗尾联是实写,暗示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戍守边关、奋勇杀敌的敬意。C.乙诗以征战者的口吻记述戍边生活,将战场的血腥与残酷场面写得淋漓尽致,读者从诗句里可以感受到将士内心的低落与哀怨。D.乙诗颔联通过典型景物“幡旗”“甲胄”来描绘战场景象。战旗猎猎,盔甲似鱼鳞,不但写出了军队威武之状,而且写出了士兵昂扬之象。6.乙诗颈联描写了边塞景色,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景色的特点。【答案】5.C6.“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水冷似冰冻,使马受了伤,悲凉的北风倍添征人思乡怀归的愁绪。此句抓住肃杀的景物“冻水”“悲风”,化用前人诗文语句,极言天气之寒,突出了边塞景色萧瑟、凄清的特点。【解析】5.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C.《战城南》首联“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描绘了寥廓的塞外战争背景,颔联和颈联“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用景物描写、侧面描写的手法衬托战斗的艰苦,尾联“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写主人公从内心流露出自豪、自信,充满了胜利的希望。这首诗格调雄浑高昂,洋溢着爱国热情,是刚健清新之作。“感受到将士内心的低落与哀怨”选项表述错误;故选C。6.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场景描写。“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意思是冽冽寒水冻伤了骏马,凛凛悲风愁杀了征人。“冻水寒伤马”,化用陈琳诗句:“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饮马长城行》)这里表面上是写马,实则写人,巧妙地表达边地苦寒不宜“稽留”之意。“悲风愁杀人”,化用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句意,进一步直抒胸臆。秋风凛冽,塞外草衰,一派萧瑟之气,倍添征人思乡怀归的愁绪,这联诗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塞外将士的思想和情绪,也是诗人思想情感的流露。(23-24八年级上·山东德州·期中)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月下独酌①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②饮,影徒③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注】①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在长安,处于官场失意之时。②不解:不懂。③徒:空。7.小梅在“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句里读出了热闹之意,小兰则读到了一种冷清。请结合内容说说你的理解。8.请结合内容,谈谈李白在两首诗中借“月”分别表达出怎样的感情?【答案】7.冷清。花间独酌显露冷清之感,加上月与影形成三个人,看似热闹,实际上月亮不语,影子空随,仍回归冷清。8.《渡荆门送别》:运用比喻,写出皓月当空,江水辽阔平静之美景,表现了诗人初次出川的新鲜感受。《月下独酌》:借与月的亲密,反衬出诗人的孤独,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解析】7.本题考查对重要诗句的理解与分析。“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意思: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只是他一个人登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了过来,连他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诗人姑且暂时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对影成三人”,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表面上看,诗人好像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充满着无限的凄凉。面对官场失意,诗人孤独到了邀请天上的明月和自己的影子一起喝酒,抒发了自己的孤寂和忧愁之感。8.本题考查思想感情。《渡荆门送别》“月”是指月亮,“下”的意思是倒映,“天镜”是比喻的说法,把月亮倒映在水中的情景比作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指天上的云霞,“海楼”指的是海市蜃楼,这一句意思是空中云霞如同绮丽的海市蜃楼。作者写朗月照耀下的夜景,写出江水的平静,表现作者初次出峡,见到辽阔美景的新鲜感受。《月下独酌》是诗人在“独酌无相亲”时写的,在将“月”人格化并在想象中同“月”一番交欢之后,诗人不得不同“月”“醉后各分散”,回到无情的现实之中。用诗人与明月之间的亲密欢洽,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的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体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23-24八年级上·江苏扬州·期中)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湖上①早春赵孟頫溪上春无赖②,清晨坐水亭。草芽随意绿,柳眼向人青。初日收浓雾,微波乱小星。谁歌采萍曲③,愁绝不堪听。【注释】①湖上:指大明湖。在济南为官期间,赵孟頫的府署与之距离不远,常在空余时间去游湖。作者是宋太祖之后。宋亡后,作者决意归隐,不幸的是,为其才名所累,受到元室注意,终被征召。作者虽身居要官,但内心非常痛苦。②无赖:原指人无才干,不可倚仗,或指奸诈、刁狡、强横之徒。这里指春色缠人。③采萍曲:《国风•召南》中有描写少女采摘浮萍为贵族女子出嫁做祭品的《采萍》篇。9.诗人主要抓住了和这两个景物来突出题眼“早”字。10.尾联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9.草芽柳眼10.通过写湖上传来凄婉幽怨的采苹的渔歌,表达了对当地百姓艰难生活的同情,以及作者勤政爱民的形象。【解析】9.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草芽随意绿,柳眼向人青”可知,诗句的意思是刚刚发芽的小草随处可见,柳枝条上初生的芽眼青青向人。据此可知,诗人主要抓住了“草芽”“柳眼”这两个景物来突出题眼“早”字。10.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结合尾联“谁歌采萍曲,愁绝不堪听”可知,诗句的意思是是谁唱起《采苹》之曲,牵惹了诗人的愁情,以至悲愁至极;作者通过写湖上传来凄婉幽怨的采苹渔歌使人悲愁至极,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生计艰难的同情,也写出了作者勤政爱民的情怀。(23-24八年级上·湖南娄底·期中)春游湖徐俯①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注释】①徐俯:北宋诗人,江西诗派代表诗人黄庭坚的外甥。早年作诗受江西诗派影响,后期作诗追求平易自然。11.“夹岸桃花蘸水开”中的“蘸”字用的什么传神,请简要分析。12.这首诗的三、四句蕴含着什么哲理?【答案】11.“蘸”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桃花点水的娇羞之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桃花临水而开的美景。12.逆境中仍旧蕴涵着期盼,也道出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解析】11.本题考查赏析炼字的能力。“蘸”的意思是“用物沾染液体”,这句话的意思是:岸边桃树枝条弯下来碰到水面,桃花好像蘸水开放。一个“蘸”字,赋予桃花以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桃花娇艳的姿态。放眼一看,果然春天来了,湖边的桃花盛开,鲜红似锦。但桃花不同于柳树,它的枝叶不是丝丝下垂的,怎能蘸水呢?因为春天多雨,湖水上升,距花枝更近了。桃花倒影映在水中,波光荡漾,岸上水中的花枝联成一片,远处望见,仿佛蘸水而开,这景色美极了!1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这两句诗的大意是说,春雨下的很大,水没过桥面,人不能走过去了。但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一条小船正从那个柳树下边撑出来了。于是可以租船摆渡,继续游赏了。这就好比人正在无路可走的时候,突然绝处逢生。此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话就是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绝望,因为生活中处处有转角。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表达的是满怀希望的喜悦之情。(23-24八年级上·四川成都·期中)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西归绝句①[唐]元稹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两纸京书②□□读,小桃花树满商山。【注释】①本诗作于元和十年春元稹从被贬地奉召还京途中。②书:信。这里指元稹的好友李复言和白居易的书信。13.诗歌前两句通过叙事来抒情,其中第一句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作答。14.诗歌空缺处填入哪个词更符合诗人此时的心情,请选择并简述理由。A.临水

B.挑烛

C.舱中【答案】13.第一句对第二句起到了反衬或衬托的作用。诗的第一句写五年来被贬的痛苦生活,自己备受折磨,第二句表现诗人奉召还京和收到了两位朋友来信的喜悦之情。用昔日之愁反衬今日之喜。14.A“临水”让人产生联想,流水照出了诗人此刻欢乐的心情。诗人捧读音书时盼归念友的那种急切、兴奋、激动、喜悦的情状,跃然纸上。B.如果改成“挑烛”,则意味着是晚上读书信,“舱中”读,视线被阻挡,也看不到下句描写的外面山上桃花盛开的美景,也没有了那种悠然喜悦的心情。故选A。【解析】13.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掌握。第一句“五年”忆昔日之愁。根据注释可知诗人被贬,人世间的屈辱沉沦,使他身心交瘁,不由得发出“五年江上损容颜”的慨叹。次句“春风”露今日之喜。“今日春风到武关”,蕴含着双关的意思,一是指自然的春风,二是作者奉诏回京,途中又接到两位朋友的书信时的喜悦。第一句写愁诗为了反衬第二句的喜悦心情。14.此题考查对诗句意境的理解。A.“临水”二字一点,全诗皆活,意境毕呈:清清流水,照见了诗人此时欣喜的神色;粼粼波光,映出了诗人此刻欢乐的心情。诗中不着一字,而诗人捧读音书时盼归念友的那种急切、兴奋、激动、喜悦的情状,跃然纸上。B.如果改成“挑烛”,则意味着是晚上读书信,没办法看到船外的小桃花树满商山的美景,也缺少了那种优美的意境,表达不出诗人愉悦的心情。C.“舱中”读,视线被阻挡,也看不到下句描写的外面山上桃花盛开的美景,也没有了那种悠然喜悦的心情。故选A。(23-24八年级上·江苏淮安·期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田园乐七首①·其五【唐】王维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②对门。【注释】①《田园乐七首》是王维后期的作品。王维最初隐居终南山,后来退居蓝田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②五柳先生:即陶渊明。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因其居住地门前栽种有五棵柳树而得名。15.诗人选取、、等景物,渲染一种静谧的氛围,给人安闲、恬淡之感。16.王维写到颜回和五柳先生,联系全诗,你从中读出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答案】15.孤烟远村独树16.①亲近自然,寄情山水(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②不在意外在环境,追求内心的和平与淡泊(归隐林泉,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解析】1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结合诗歌的前两句“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可知,前两句是景物描写。意思是远处的山边,横卧着一个寂静的小村庄,绿树掩映中零星的檐角翘起,其间正升起一缕袅袅的炊烟。从写景氛围来看,整个原野,只有稀稀落落的村庄。诗人虽没有正面表现人物的活动,但从“孤烟”一词的点化中,衬托出人,由此可见人烟非常稀少。“孤烟”“远村”“独树”渲染出一种安静的氛围,让人产生一种悠然闲适之感。据此概括回答即可。16.本题考查情感主旨。结合诗歌后两句“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可知,这两句意思是生活在颜回那样简陋、艰苦的环境中,与陶潜那样与世无争的高士为邻。采用了用典的手法。在清净的天地中,有颜回、陶潜那样的人物恬适安闲、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可见诗人向往恬静安闲的田园生活,也向往如颜回和陶渊明那样安于清贫的宁静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也抒发了内心的淡泊宁静和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据此概括回答即可。(23-24八年级上·江苏盐城·期中)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别滁①欧阳修花光浓烂②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①庆历五年,即公元1045年,欧阳修被贬滁州为太守,庆历八年(1048年),改任扬州知州,这首诗就是当时所作。②浓烂:形容鲜花灿烂。17.欧阳修的诗文画面感十足,请你用形象的语言描绘第一句诗中的画面,并分析第一二句景物五写的作用。18.请你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和诗句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答案】17.繁花似锦,花光绚烂多姿,绿荫浓郁,垂柳在和煦的春风中摇曳着动人的身姿。或花光绚烂浓郁,绿柳丝丝轻柔鲜明。不仅写出了别滁的节候特征,也为全诗定下了舒坦开朗的基调,烘托出诗人豁达乐观的心胸。18.本诗是欧阳修被贬滁州三年后,取得政绩后调任扬州知州,滁州人设宴为他送行。诗歌以绚丽的春光衬托热烈的送别场面,蕴含着对滁州百姓的不舍和惜别的深情,内心旷达。【解析】17.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写。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如果是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此题从“花光浓烂柳轻明”和“花前”来分析,诗中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故一定要把春天欣欣向荣的美丽景象描绘出来。示例:美好的春日时光里,繁花盛开,绚烂无比,温暖柔和的春风轻轻拂过,眼前风姿绰约的柳枝轻盈地飘动着。18.本题考查诗歌情感探究。诗歌创作背景是欧阳修从滁州太守改任扬州知州,结合第二句“酌酒花前送我行”可知写的是众宾客宴送欧阳修,可见出了官民同乐和滁州民众对这位贤知州离任的一片深情。后两句是抒情:两年多的贬谪生活即将过去,这里地僻事简,民俗淳厚,作者特别对以前在滁州琅琊山与众宾客的游宴情景怀念不已;而此时却是离别在即,滁州的山山水水,吏民的热情叙别,使他依依不舍。这首诗与一般叙写离愁别绪之作所渲染的凄恻之情,有明显的不同,它落笔轻快自然,平易流畅,诗人心境又是旷达的。(23-24八年级上·湖南永州·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送张判官赴河西王维单车曾出塞,报国敢邀勋?见逐张征虏①,今思霍冠军②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注)①张征虏:张飞,因功被封征虏将军。②霍冠军:霍去病,因功被封冠军侯。19.下列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中“单车”写张判官轻车简从,慷慨出塞,用问句则赞叹了其忠君报国、不计功名的豪情壮志。B.颔联连用两个典故,夸赞朋友能够像张飞和霍去病一样立功边塞,名垂青史。C.此诗写送友人张判官赴河西从军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朋友报国之心的理解与支持,赞赏了朋友不畏艰险的勇气。D.尾联间接抒情,感情深厚而复杂,表达了团聚的感伤和对朋友远赴边关的担忧。20.请结合全诗,分析“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的作用。【答案】19.D20.①白雪皑皑,蓬草纷飞,黄沙弥漫。写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突出友人保家卫国的决心;②营造出塞外苍凉雄浑的意境,为后文张判官慷慨赴边做铺垫,表达诗人希望友人赴边报国的情感【解析】19.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D.尾联“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意思是:你身靠长剑,情绪激昂,我为你高歌一曲,以壮行色。上句写友人赴边时的英姿,下句写自己送行时的豪情。这里没有叮咛周至之语,也不见留恋顾盼之态,字里行间充满着慷慨报国的意气和祝友成功的深情,没有表达感伤和担忧,在送别诗中别具一格;故选D。20.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沙平连白雪”意思是:平旷的沙漠与远山的白雪连为一体,表现了沙漠的辽远开阔,无边无际,突出了边地的荒凉阴冷;“蓬卷入黄云”意思是:风卷蓬草,吹入云天,黄沙飞扬,昏天暗地,写出了边塞低沉凄冷之景。这两句写尽了边塞环境的恶劣,而友人毅然奔赴边塞,表达了友人不畏艰难而献身报国(保家卫国)的决心。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