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阅读》专项测试卷及答案(23-24八年级上·重庆·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父亲依然年轻王福利①我用酸痛的手臂拿起镰刀,在麦垄间缓缓向前移动,将一小把一小把握不住的麦子,扔在父亲铺好的麦堆上,顺便抬头看一眼父亲与我越拉越长的距离。②父亲抓住麦秆的大手,与另一只握住长把麦镰的大手,无比默契地相互配合着,连同弯腰、直身的动作,都是带着一种音乐节奏感。一个短短的音节过后,他的身后就多了一小堆麦子,与上一堆麦子保持着相等的距离。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向前跳跃着,像钢琴上的按键,向长长的地头延伸:又像一节一节的梯子,向看不到边际的麦田深处攀登,父亲永远站在梯子的最高处,等着我。③父亲还是站在梯子的最高处,他又成了画家,我还是只能在梯子的底部,给他打着下手。④我把满满一盆腻子糊端到他脚下。他继续弯腰、直身,一只大手托着自制的托板,另一只握着刮板的大手,趁着腻子将落未落的瞬间,在墙面上潇洒地一抹。一笔,又一笔,几点勾抹之后,又由上而下地画出一个个大幅度的优美弧形,像一道道长长的桥;又像一波波浪头,在他笔下层层翻涌。我模仿着父亲的动作,在墙角抹画出一小段一小段并不流畅的弧线,像被小鱼搅乱的一小片水纹,等着被父亲涌过来的潮水覆盖。⑤我把父亲坐在麦垛子上一支接一支抽烟的疲累表情,与刮完一面墙后窝在沙发里一口接一口喝着酒解乏的画面,选择在此时的构图里滤除。如果再给我回忆里的构图配上声音,我记得是这样的:⑥在我们割麦休息的间隙,父亲含一口水,“哗”地吐在磨刀石上,“唰唰唰”地将那几把镰磨得飞快。每磨完一把,他都将大拇指横放在刀刃上刮过,试试锋利程度,我似乎能听到银亮薄刃“咝咝”刮过硬茧的尖锐长吟。父亲握着与我们不同的那把老式麦镰,像一位曾经叱咤沙场的将军,意气风发地讲他在生产队里割麦“打头”的光辉战绩,虽然在某些细节上,他或是夸张,或是刻意忽略不说,幼年的我,还是对他充满了崇拜。母亲在一边对他嗤之以鼻,不断揭着老底,但并不影响我对他的崇拜与依赖。⑦在傍晚的时候,父亲领着他那支四五个人的小队伍,像打了一场胜仗般,“踏踏踏”地推着车子进了院子。满身白腻子斑点的父亲,总是走在最前面,说话的嗓门也是最高,我觉得用“趾高气扬”来形容他,以我现在的视角看,是一个褒义词。顾不得吃饭,父亲又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在屋里主持着小型会议,把一天的工钱均分各人;外屋里做饭的母亲,听着父亲无所顾忌的高声大嗓,想插句嘴提醒父亲对老邻旧居们说话客气些,被父亲吼止不语。等人们都散去,母亲又提醒着父亲干活时不要这么傻,净多干活、多操心,不多拿一分钱。父亲只是一句:嗐!你懂什么!⑧父亲引以为豪的场景,比我所能记得的、印象深刻的,不知多了多少倍、多少年。我和父亲,都愿意沉浸于记忆与回忆重叠的同一场景里;我不愿意,父亲也不愿意面对此时的自己。他只能用另一种语调,另一种内容,用极少的词句,表达、维护一个父亲在儿子心中的地位与尊严:“你在外面甭惦记我,只要我还能动,就能挣上我和你妈的吃喝”。(选自《散文百家》,有改动)1.文章主要回忆了关于父亲的哪几个场景?请参照下面的表述形式将其补充完整。(1)梯上潇酒刮墙(2)傍晚高声主持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根据上下文,理解第⑧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5.文章的主要人物是父亲,却有两处写到了母亲,你认为写母亲的部分可以删掉吗?请结合两处写母亲的地方具体分析其原因。(23-24八年级上·上海普陀·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童年是一块松脂琥珀①回老家收拾房子,翻出掉漆的铁皮盒。儿子的玩具很多,却好奇地翻动他没见过的旧玩意儿:斑驳的铜质游戏币、发黄的明星贴画、扭上发条还能弹跳的铁皮青蛙,塞在钱夹里的大头贴……所有旧物都镌刻着光阴的故事。②“妈妈,这是什么?”儿子胖乎乎的小手举着一块松脂琥珀。整个琥珀,晶莹剔透,中间夹着一片绿油油的四叶草。二十多年前的回忆漫卷袭来。③那会儿,我还在上小学。不知何时,班里盛行“四叶草幸运论”,同学们坚信:谁找到四叶草,谁就最幸运。④下课铃一响,浩浩荡荡的队伍就来到操场绿化带,成群结队地趴在地上,各霸着一处草丛,撩起一根根草仔细寻找,屏气凝神,眼睛都不眨,生怕错过宝藏。那模样儿,比写作业认真百倍。胆小的女生看到虫子不再惊慌失措,对幸运的渴望战胜生理的恐惧。一声惊呼响起,好奇的小伙伴们一跃而起,跑去看热闹:有同学抓到威风凛凛的大甲虫,正设法让它拼命煽动翅膀成为自己的“小风扇”;有同学寻到小小圆圆的“紫葡萄”,直接将这野生浆果丢进嘴里享受酸中带甜的美妙滋味;有同学________,________……几个小脑袋凑到一起,发出艳羡的赞叹。⑤上课铃响,我们又轻叹一声,起身拍拍衣服上的泥土,火急火燎地朝教室跑去。老师正等在教室门口,眼神里似乎并没有太多责怪。⑥后来一次放学路上,我蹦蹦跳跳,弹珠不小心落在草丛边。“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居然看到一片四叶草!我是最幸运的女孩!小心翼翼地捧着弥足珍贵的四叶草,回家后却开始难过:没根的四叶草注定要凋零,我的好运是否会随叶落渐渐散去?我悲从中来,寝食难安。⑦爸爸不忍见我失魂落魄,找来空火柴盒,在底下铺上蜡纸,掏出一块松香,松香在火苗灼烧下渐渐融化成液体,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香。爸爸把松香倒进火柴盒,薄薄地铺了一层,小心翼翼地把那片四叶草安放其中,又加一层松香,将其烧熔。等松香慢慢冷却,撕掉火柴盒和蜡纸,我便有了永不凋零的四叶草。⑧我将四叶草的故事讲给儿子听。他忽闪着大眼睛问:“妈妈,四叶草真的给你带来好运了吗?”⑨我笑着点点头:“是的,妈妈很幸运!”当年爸爸原本可以告诉我,幸运与否跟四叶草没有关系。可他制作松脂琥珀,给我编织美丽的童话,让我感觉好运随时会来。⑩儿子崇拜英雄,我们常给他讲《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故事,也认真陪他玩耍。他挥舞青龙偃月刀,我笑说:“小关公来啦!”他用金箍棒打外公扮演的怪兽,外公做出痛苦的表情,应声倒下……⑪待他长大后回忆童年,心境是否跟我一样?我和儿子拥有不同的童年“珍宝”,但我们都是最幸运的人。6.文章围绕“四叶草琥珀”展开回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④-⑦段主要情节。(1)同学们寻找四叶草想成为最幸运的人,但没有找到。(2)(3)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④段的“宝藏”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表现四叶草在孩子们眼里非常珍贵。B.第⑤段的“似乎”暗含我们担心老师责怪,可见她对学生的要求一定很严格。C.第⑧段的“好运”是指突然或意外遇到的好事,隐含着他对妈妈好运的祝福。D.第⑨段的“幸运”是“我”答非所问,因为“我”认为自己童年真的很幸运。8.仿照第④段画线句补写一个句子,表现孩子们寻找四叶草过程中的意外收获。9.请结合加点词语,谈谈你对文章第⑪段画线句的理解。(23-24八年级上·重庆綦江·期中)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迟开的风信子何永康①去年秋天,我随一伙舞文弄墨的人,受邀到雅安的一个风景区逗留了两天。行程结束时,好客的主人送给大家每人一个小礼物——一枚风信子的种子。风信子原是花中稀罕之物,与主人的情谊一样珍贵,于是在行程中格外地小心呵护,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它在一路颠簸之后是否安然无恙。②风信子种子形状恰如一头大蒜或者说像一个洋葱,被卡在特制的圆形玻璃瓶瓶口。我严格按主人吩咐,把少许清水灌入瓶内,水位以不浸泡到种子根部为宜,它只需要吸收水气即可生长。过了半月,透过玻璃瓶,可以看见白色的根须冒了出来;又过半月,根须延伸到了水中。再往后越来越多的根须便在瓶子里盘满了。但瓶口的鳞状圆球却毫无动静,猜想是处于一年中最冷时节之缘故,花叶还处于冬眠状态。等吧,等待春风,等待花信,不然何以叫风信子呢?③到了腊月,陆陆续续有朋友晒出他们的风信子开花的图片,还配上“报以梅花一处开”的文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而我的风信子依然静默如故,没有一丝破壳吐绿的意思,像一个入定的老僧,一副我行我素、无欲无求的样子。④我咨询那些已然开花的花主,好心者回答:“或许是温差的原因吧?”有那“幸灾乐祸”的家伙则说:“你那是一枚公花的种子。”我无心去探究花的性别,只揣度人家是不是采取了什么催长措施,比如施肥、加营养素。大家却都说没有,就是隔三差五换一次清水,那么就只能是温差的缘故了。于是我就用烤火炉给风信子升温,几天下来也毫无起色,反倒有点萎靡了,便知拔苗助长的手段使不得。⑤我心有不甘,就在网上检索,一个小知识说:风信子与水仙酷似,有“洋水仙”之称。这让我灵光一现,依稀记起早年养水仙的事来。那水仙也是很久不冒叶芽,让人着急。听人说在鳞茎上用刀划开一个“十”字形的口子,可以助长。当时我便照着做了,果然奏效。⑥眼见得大年三十临近了,我已经不奢求风信子开花了,但即使是“公花”也该冒出几片叶子来,多少给人一点吉兆吧?我找出一把小刀,打算以一个外科医生的姿态,对温吞吞毫无生气的小圈球动手术了。但我比划了好一阵儿,最终还是放弃了。毕竟,我早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果断划破水仙表皮的“我”了,心性已平和许多,也早就学会包容生活中的不如意,那就再包容一次吧,包容一个植物成长的缓慢。⑦快乐成长只是一句理想化的祝词,成长过程更多是痛苦的过程,缓慢的成长,说明经受的痛苦更多更深。我像理解我身边很多命运多舛、进步迟缓的年轻人一样,理解我这枚生长迟缓的风信子。何况,这风信子不适应异国他乡的生态环境,或者说有个体差异,不也是正常的吗?我于是释然、淡然甚至是超然。⑧大年三十的下午,我去了阳台,打算把晒了几天太阳的风信子请回客厅,我担心对面的人家晚上放的鞭炮、烟花会灼伤它。不经意间,我看见那个球状的家伙头顶居然冒出了一堆绿色和紫色。绿色是几片厚实的叶尖,包围着一团紫色的花瓣。哈哈,终于睡醒了!哈哈,终于开花了!⑨大年初一一大早,我就去顾望,但见风信子的叶子已经向四面舒展地张开,中间一根粗壮的花茎擎起了一个椭圆形的花簇,数十朵小花齐刷刷竞相开放了,这是早春送给我的最好的新年礼物。迟开的风信子,迟开得恰逢其时!我由此想到了郁达夫的小说《迟桂花》中的一句话“因为开得迟,所以日子也经得久。”那么,我的风信子也开得迟,花期是不是也经得久呢?⑩花有早开,人有早慧;花也有迟开的,人也就有晚熟,乃灵敏与慢热两种不同的类型。一味求早无异于拔苗助长,难免会因急功近利而误入歧途,而一味地追求大器晚成也未必就能奏效。⑪迟就迟吧。迟开的风信子,不也是花吗?(选自《中国艺术报》2021年03月22日,有删改)10.阅读文章,简要概括“我”猜测哪些因素使风信子迟迟不开花。11.在等待风信子开花的过程中,“我”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呵护→心有不甘→→释然→12.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1)而我的风信子依然静默如故,没有一丝破壳吐绿的意思,像一个入定的老僧,一副我行我素、无欲无求的样子。(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2)不经意间,我看见那个球状的家伙头顶居然冒出了一堆绿色和紫色。(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13.文章以《迟开的风信子》为标题有何含义。14.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试简要分析。(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跳进同一个“战壕”①早上八点,地里的浓霜被冬阳晒化成一层薄薄的露水,山药地的主人老李阻止挖山药的人们匆忙进入。他说:“别慌,先等我儿子把挖掘机开过来,挖沟开槽后露水进了沟里,土濡湿了咱再开挖,保管省力。”②来挖山药的人大多是中年男子。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几乎每个人都带着一个十来岁的男孩儿。而两三天之前,这些中年男子还都在外地打工。当孩子们的班主任老师要求这些父亲回来陪伴孩子,帮助他们期末复习的时候,父亲们的第一反应是:“这么细致的活计,我干不来。再说了,我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孩子也不服我管啊。老师,你能不能找孩子妈来管这事?”没想到老师坚持说:“反正你挣钱的活计也基本上干完了。老是不花时间跟孩子接触,孩子看向你的目光,只会越来越陌生。你乐意辛辛苦苦栽培孩子十几年,将来养出一个一句知心话都不跟你说的人吗?”③老师进一步动员说:“县里的铁棍山药已经进入收获期,挖山药需要人手,你回家也可以挣到钱。孩子做完了功课,不妨带着他一起去挖山药。这种可以玩泥的活动,哪个男孩儿不喜欢呢?”于是,他们回来了。④挖掘机很快在山药地里挖出一条长长的深沟,就像电影里工兵挖出的战壕。大地裂开一条一米多深的深沟,涌出新鲜的土腥气,有点涩,有点微腥,还有植物根系的清甜味。大人们先跳下深沟,再将锻头、铁铲接下去,然后伸出双臂,把孩子抱下来。这可能是孩子学会走路以后,这帮农村汉子第一次拥抱自己的孩子。双方都有点儿不自然,有点儿羞涩。⑤老李逐一给这帮外行做示范:手,是最靠谱的挖掘工具。顺着山药生长的方向向下挖,直到整根山药露出来,再轻轻地把根须上的黑土抖落,然后稍带一股力向胸口拉,一根山药就被起出来了。起出的山药,要高高举起,整齐平放于沟沿外,以免其损伤。某些山药长得太深,需要动用铁铲与镢头,耐心地向深处掘进。父亲们和孩子们很快就掌握了挖山药的方法。⑥这里土质硬,长出的山药是弯弯曲曲的。老李感叹说:“一年种铁棍,十年无地力。一茬儿铁棍山药种完,这块地就只能种些速生的叶子菜了。等上十年,这里才能再种山药。等下回我们再在这块地上收山药的时候,今天这批孩子都已经离家了,上大学的上大学,打工的打工,爹娘想见一面也很难。”⑦不知为什么,这话在这拨心思粗糙的农村汉子心中激起了某种隐秘的涟漪。有人拄着镢头,回味着老李的话,出了半天神……⑧很快,奋力干活的父亲们就出了汗,把外套都脱了。等到孩子们也脱下外套的时候,有位父亲好像头一回留意到他的儿子的毛衣颜色不对,问:“你怎么会穿粉红的毛衣?”孩子满不在乎地说:“姐姐的毛衣洗缩了水,妈妈就给我穿了。被小伙伴们笑话过,不过我不在乎。”父亲突然沉默了。他继续快速而卖力地起着山药,似乎一边干活一边在揣摩如何在勤俭节约与满足男孩自尊心之间取得一个平衡,最终他说:“等老李给咱们结了工钱,爹给你去买一件新毛衣。”⑨男孩从未在父亲这里受到过这样的关注。他嗫嚅半天,不知道说什么好。忽然他说:“爹,你鼻头上沾了泥,我来帮你擦掉。”孩子抬起微微颤抖的手,往父亲脸上擦去。孩子忘了,自己也是两手泥。他这一擦,父亲的脸上就像侦察兵涂了一个迷彩妆一样。这个“妆容”逗笑了众人。忽然,不知是谁起了头,在狭窄的、被太阳晒得暖烘烘的深沟里,父亲们开始追着自己的孩子跑,追上就用泥糊孩子一脸,孩子也毫不客气地举手用泥糊父亲一脸,笑声挤满深沟。⑩这一手的泥糊上脸,似乎松动了农家汉子和成长中的孩子之间的互相不服、互相瞧不上的紧绷关系,一股痒酥酥的暖流注入了他们的心田。有人拔了山药的藤蔓,编成帽圈,戴在头上,孩子与父亲脸贴着脸,对着手机的镜头做出了搞怪的神情,仿佛新兵与他的连长。⑪他们知道,这是不可多得的一刻。因为很快父亲又会外出打工,孩子还会继续孤独地成长。然而,有了今天这毫无芥蒂的相处,这摆脱了说教的温情,足够他们在未来的相处中,彼此少一些陌生与怨怼,多一点战友般的情感。因为他们曾在一个“战壕”里出过力、流过汗,彼此默契地帮衬过。⑫虽然山药断了不少根,可老李一直笑着……(《羊城晚报》,作者明前茶,有删改)1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③段运用插叙的记叙顺序,交代了家长们带领各自的孩子下地劳动的缘由。B.第④段“不自然的羞涩”主要表明父子二人都很单纯、善良,在他人面前不是很大方。C.第⑨段“挤满”一词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深沟里充满响亮的笑声,突出父子之间无拘无束、亲密的关系,渲染了快乐的气氛。D.本文语言质朴又生动,“侦察兵”“新兵与他的连长”,既生动形象,又与标题相照应。16.【品细节】文章平静的叙述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这主要体现在细节中。在挖山药的过程中,哪些细节让你觉得这些父亲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近了,他们有怎样的感受,请仿照概括。细节感受①双方羞涩,感觉别扭深沟对话,关注穿着②③缓解紧绷,心田温暖戴上帽圈,贴脸拍照彼此默契,毫无芥蒂17.【读人物】对于“老李”这一人物的重要性,小澄和小江意见不一,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看法。18.【赏标题】小澄觉得本文的标题很好,可是说不出好在哪里。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帮助小澄解决这个问题。(23-24八年级上·福建福州·期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凌冬不改清坚节——忆陈望道先生(节选)胡奇光①从1957年到1976年这二十年间,正是我国的多事之秋。复旦大学也不例外。老校长陈望道先生沉稳地应对风云变幻,坚守学术独立的正路。他像寒风中的翠竹,不改变那清明坚贞的气节。(一)②我1957年进复旦求学。入学三个月,即听到先生的学术报告《怎样研究文法、修辞》。报告里,他说读书有快读、慢读之分。在讲到“慢读”时,他撇下稿子,看着我们,慢慢地说:“你读书,读到有一天,有一本书上的一两页字,叫你翻来覆去地读,读它一两个星期,到了那个时候,你可说是进步了!”有这么神么?!我立即把这奇特的说法默诵两遍,储存在我的记忆里。③第二年,我拜读先生的学术著作《修辞学发凡》,真的被书中谈修辞同题旨和情境的那两页黏住了,翻来覆去地读,那就不止一两个星期啰。(二)④1958年教育革命中,大家讨论大学的培养目标。先生作为一校之长,却别有所见。他说:“谈到全面发展,我看在德育、智育、体育之外,还可加上一个美育……”很多人不同意。但到如今,赞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越来越多了。⑤大概在1959年初夏,我与几位同学一起去拜访先生。先生住在救工九舍的一幢绿瓦楼房的楼上,楼下是语言研究室和会客大厅。先生在会客大厅接见我们。坐定后,先生用右手食指向空中画个圈,郑重地说:“我们这里是讨论学术的!”在那个把学术当作资产阶级东西的岁月里,说出这句话,是要有胆识的。⑥我们提出要搞“近百年语文运动史”的调查,先生很是支持。⑦那天,先生很高兴,讲了不少语文运动中的逸事,特别是大众语运动讲得更细。我现在还想得起先生讲话时右手一推、左手一挡的神态。先生说:白话文到了1934年已有点变质了,遭到两个方面的攻击。复古派批判白话文不够“文”,要退回到文言文去;我们上海的一批文化人批判白话文不够“白”,要提倡一种比白话文更白的大众语。这样做,为的是让我们多年拼命争得的白话文能健康地发展。说到这里,他脸上绽出了笑容。⑧先生顶着复古逆风,发起大众语运动之后,即使有反对白话文的言论,但再也不能形成气候了。(三)⑨六十年代初期,我国主流报纸上出现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这些表述我们建国方针的流行语。我当时有个疑问:为什么不用成语里常见的“发愤图强”而用并不常见的“发奋图强”呢?⑩在1962年冬的一个小型座谈会上,先生谈修辞研究时,恰好举了“发奋图强”的例子,好像专门为我答疑似的,我专心听,几乎逐词逐句记住了先生的原话。⑪原来在一次人代会上,是用“发愤图强”还是用“发奋图强”,代表们就有争论,先生主张用“发奋图强”。先生说:“愤怒的‘愤’和奋发的‘奋’语音相同,语意相关,稍有点差异。用愤怒的‘愤’大多是受到外界的刺激。毛主席说,外因是变化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从这个道理看,用奋发的‘奋’更好些。不管是有刺激也好,没有刺激也好,反正中国人民历来是奋发有为、力争上游的!”⑫先生用内因与外因的学说来分析,可谓一语破的。照此看来,与“自力更生”连用的,最好是“发奋图强”,而与“卧薪尝胆”连用的,常常是“发愤图强”了。(有删减)【任务一:忆先生】19.下列有关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凌冬不改清坚节”中以竹为喻,“冬”喻环境恶劣,“节”指气节。B.本文作者是复旦老校长陈望道的学生,字里行间道出了对先生的敬佩之情。C.作者记住了先生教的“慢读”,所以反复读《修辞学发凡》有一两个星期。D.“发奋图强,自力更生”更突出内因为主导,侧重于自主努力带来的进步。20.根据提示完成下表。语段事件人物品质语段(一)陈先生教授读书方法教学有方语段(二)(1)有胆有识陈先生发起大众语运动语段(三)(2)(3)【任务二:品语言】21.结合上下文,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坐定后,先生用右手食指向空中画个圈,郑重地说:“我们这里是讨论学术的!”【任务三:明文体】22.阅读下面“小贴士”,概括“人物传记”的特点,并结合本文内容作简要分析。小贴士: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的作品。传记要求真实,有时还要引用一些可靠的资料,保证叙述的真实可信;作者也可以发挥想象,以填补事实的空隙,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在记述事件时,要具体表现人物的言行,让人物“自行”展现他们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传记不一定要对人物做细致入微的描摹,记录典型语言和重要行为,往往就能达到所需的表达效果。(节选自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写传记》)【任务四:比异同】23.得遇良师,人生至幸。本文和鲁迅的《藤野先生》都属回忆恩师的文章。请结合两文,从人物形象和刻画手法的角度分析它们的相同点。(23-24八年级上·云南昆明·期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父亲的背影章中林①和父亲没有相见已经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七十岁的老人了,能开电瓶车吗?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似乎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砸石头。我空闲的时候,喜欢到他那里玩耍。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④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就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这能从父亲当年拍的一张黑白照看出来。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谁看了会不对他跷起大拇指呢?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不忍再想,不能再看。⑥回到家,我感冒了。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来。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望着他步履蹒跚,我的眼泪流了出来。身为儿子,我却不能让年迈的父亲颐养天年。⑦走的那天,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摘些苦柚带着。他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一树的苦柚基本上都被他捎到了我的手里。望着树顶上的苦柚,他还准备爬上树去摘。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危险!我叫嚷着跑到父亲的跟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他断然回绝了: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⑧倒吊在树上的父亲,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这时我的泪又来了。父亲哪里还有当年的宽阔背脊,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手可握的轮廓了。一件夹克被风扬起来,就像被鼓起的风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皮的蝉一样。那手更是让人不忍直视——黢黑的烧火棍一样,没有一点光泽:皲裂的麻秆一样,没有一点肌肉。这还是父亲吗?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淹没了我的视线。⑨一年多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思念着父亲,忘不了他的背影。无论怎样,我一定要回去看看父亲,和他说一说今天我的工作、我的生活……(有删减)24.文章第一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25.本文围绕父亲的背影,写了哪几件事?简要概括。26.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第③段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2)请对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作简要赏析。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27.作者在第⑤段中说“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文章开头和结尾又说“常常梦到”“忘不了”一年多以前见到父亲骑车的背影,这两者矛盾吗?为什么?(23-24八年级上·福建厦门·期中)静心阅读,心连广宇,思接千载。年级举办“领略人文风采”文学研讨会,请你参与。四季桂①人们都说八月桂花香,我们家的桂花却从中秋一直开到来年夏初,四季都不缺席,所以又被称为四季桂。②父亲喜爱桂花。我家门前两株茂密的桂,快四十岁高龄了,虽种在花圃中,却恣意生长,不仅往高处伸展,更横向环抱,两树连成一气,漫过墙头,自成风景。③桂花飘香时,便是父亲忙桂花酿的时刻,那真是一份细活,一朵朵比米粒大不了多少的桂花,采集已不轻松,还要将如发丝般细的花茎摘除,那是只有细致又有耐心的父亲做得来的。接下来便会看到父亲将拾掇好的花絮,间隔着糖一层一层铺在玻璃罐里,最后淋上高粱酒,便是上好的桂花酿,待来年元宵煮芝麻汤圆时,起锅前淋上一小匙,那真是喷香扑鼻呀!④除了桂花酿,掺了点桂花香的“寸金糖”,也是父亲写稿时的佐伴点心。我们姊妹仨会经常捎些回来,不是怎么贵的东西,父亲却吃得很省。他对自己特别喜欢的事物,总能有滋有味地享用,但也不贪多,几乎是给什么就吃什么、提供什么就用什么。⑤父亲成家后,许多单身的伯伯叔叔,都把我们这儿当家,逢年过节周末假期,客人络绎不绝,练就了母亲大碗吃菜、大锅喝汤的做菜风格。即便是日常过日子,母亲也收不了手,桌上永远是大盘大碗伺候,也从不见细致的父亲有丝毫怨言。⑥父亲半口假牙让味觉迟钝许多,且不时有杂物卡进假牙里,异常难受,但也少听他抱怨。他很少因为自己的不舒服扰人,不到严重地步是不会让人知道的,即便是身边最亲的人。⑦父亲最后住院期间,一个夜晚突然血压掉到五十、三十,经紧急输血抢救了回来。隔天早晨全家人都到齐了,父亲看着我们交代后事,大家很有默契地不惊不动,好似在做一件极平常的事,包括躺在病床上的父亲。最后,父亲悠悠地转过头,对着蹲在床头边的我说:“家里有一盆桂花,帮你养了很久了,你什么时候带回去呢?”父亲那灰蓝色的眼眸,柔柔的,感觉很亲,却又很深远,好似飘到另一个时空去了。我轻声地说:“好,我会把它带回去的。”那时我还没有自己的家,我要让它在哪儿生根呢?⑧中国人有个习惯,生养了女儿,便在地里埋上一瓮酒,待女儿出嫁时把酒瓮挖出来,是为“女儿红”。父亲没帮我们存“女儿红”,却有意无意地在家门前种上桂树;我并不知道他也一直为我留着一株桂,为这已三十好几还没定性的小女儿留了一株桂。⑨父亲走后,时间突然缓了下来,我才知道过去的匆匆与碌碌,全是为了证明什么,证明我也是这家庭的一员?证明我也值得被爱?大姐曾说她与父亲的感情像是男性之间的情谊;二姐呢?该比较像缘定三生的款款深情;至于我,似乎只单纯地想要他像个父亲疼爱我。我一直以为作家、老师的身份让他无暇顾及其他,但一直到后来,我才知道那是父亲的性情,对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深情款款,却也安然处之,不耽溺也不恐慌。一直到父亲走了,我整个人沉静下来,才明白这世间有些东西是一直在那儿的,无须去搜寻,无须去证明。⑩而今,我居住的地方,前前后后种了近百株的桂花,第一批已长得高过我许多。每当我穿梭其间,采撷那小得像米粒的桂花,所有往事都会回到眼前。我们每个人都会以不同的方式怀念父亲,我就在这终年飘香的四季桂中,天天思念着他。28.【读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以桂树开篇,叙述父亲的生活琐事,饱含着“我”对父亲的深情,语言精致典雅。B.第三段中的“那真是喷香扑鼻呀!”写出了“我”的感叹,表现了我对桂花酿的喜爱。C.“父亲那灰蓝色的眼眸……好似飘到另一个时空去了”中“飘”暗示父亲不久于人世。D.父亲临终时看似随意地说他一直帮我留着一株桂,让读者感受到了他对女儿深深的爱。29.【抓矛盾】仿照示例补充三处父亲行为矛盾之处,推测人物性格。父亲的矛盾点性格“寸金糖”不怎么金贵却吃得很省④享用自己特别喜欢的事物②①对母亲大碗吃菜、大锅喝汤的做菜风格没有怨言杂物卡进假牙里,异常难受③小结:父亲的性情隐藏在看似矛盾的行为中,不显山不露水,因而一直到后来,“我”才读懂父亲的性情。体现“我”理解父亲的句子是⑤(用原文回答)。30.【悟成长】“我”前后状态有矛盾之处,请结合文本说说“我”发生的转变及原因。过去:匆匆碌碌,忙于搜寻被爱的证明。后来:沉静下来,明白世间有些东西是一直在那儿的,无须去搜寻,无须去证明。31.【品细节】文章重在修改。比较原稿和改定稿,结合文本谈谈改定稿好在哪里。原稿改定稿①我们家的桂花却从中秋一直开到来年夏初,四季都开着花,所以又被称为四季桂。我们家的桂花却从中秋一直开到来年夏初,四季都不缺席,所以又被称为四季桂。②父亲看着我们交代后事,大家很有默契地不惊不动,好似在做一件极郑重的事,包括躺在病床上的父亲。父亲看着我们交代后事,大家很有默契地不惊不动,好似在做一件极平常的事,包括躺在病床上的父亲。32.【探深意】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四季桂”有何深意。(23-24八年级上·河北石家庄·期中)阅读《我们跟着月亮走吧》一文,完成下面小题。我们跟着月亮走吧朱成玉①那年我12岁。那是家里很不顺的一年,处处弥漫着哀伤的味道。先是祖父去世;然后父亲在工作中受伤,中指被车床绞断;随后是哥哥闯了祸,和几个小混混一起偷铁被派出所抓去,坐了班房还要罚款。这些事情几乎是一起涌过来的,母亲像一个太极高手,四两拨千斤,硬生生用她的柔弱之躯扛起了这一切。②父亲在医院里并不知晓家里发生的其他变故,母亲刻意提醒我们,因为祖父的去世,父亲的心情一直没有缓过来,所以家里的事情必须对他隐瞒,让他安心养伤。③母亲把亲戚朋友甚至邻居家蹚了个遍,总算凑够了钱交了罚金。毕竟偷盗数额较小,派出所一通教育之后,就把哥哥放了回来。母亲并没有立即打骂,只是让他跪在院子里思过。哥哥双膝跪着,心却直挺着,倔强地吸着嘴不肯服软:“我去偷东西,不也是寻思着给弟弟妹妹们买点儿好吃的吗?④“就是饿死,也不能白拿别人东西,何况是偷!”母亲终于爆发,气得脸色惨白如月,“人要清清白白,你就在这月亮地里好好反省反省吧。”⑤那晚的月光白油漆一样泼在哥哥身上,像母亲的目光,一遍遍地洗刷着哥哥身上的污浊之气。⑥几天后的一个夜晚,要去医院给父亲送吃的,很远的路,我和母亲走走停停。⑦歇脚的当口儿,我看见母亲对着夜空轻叹了一口气,仿佛是对上苍许着愿望,又仿佛是在向无边的黑夜倾诉着憋闷和委屈,眼角似乎有亮晶晶的东西在闪。母亲毕竟是女人,太多的事让她有些难以承受,可是她坚忍着不让泪水落下。⑧乌云一层一层压过来,有些让人窒息。母亲也一直沉默着,让人不免担心一个闪电会不会将我们引爆。我想牵个话头出来,可是张开的嘴却被一阵风塞住。⑨忽然间,天上的乌云裂开一个缝隙,月亮像获得自由的鸟儿,“嗖”一下窜出来!一缕一缕的月光像一把把利剑,霎时间割开夜妖的黑色袍子。母亲终于露出一丝笑容。“‘黑蘑菇’总有散开的时候。”并催促我说,“快,咱就一直跟着月亮走。”⑩人生是由各种烦恼的碎片组合而成的。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不断拼接的过程。人生中那些艰难之事,于我早已不再新鲜。每每历经苦之风暴来袭,我都不会选择躲闪。而是勇敢地扎进去。我记住了母亲的那句话,也相信乌云总有散开的时候,月亮出现,一切就都有了转机和希望。⑪跟着月亮走吧。⑫这些年,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母亲总是喜欢在月亮地里对我们进行说教。母亲的“月光疗法”对我们健康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殊不知,母亲才是最温暖、最贴心的那缕月光,我们一生都栖息在她的光华里。⑬母亲用强大的母爱叮嘱我,一切烦忧都不必过于介怀。跟着月亮走吧,自会走到柳暗花明处,自会走到鸟语花香间。(选自《博爱》有修改)33.文章围绕母亲的“月光疗法”写了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34.请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下面句子。“就是饿死,也不能白拿别人东西,何况是偷!”母亲终于爆发,气得脸色惨白如月,“人要清清白白,你就在这月亮地里好好反省反省吧。”3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的形象。36.结合文章,谈谈你对第⑨段划线句子的理解。“黑蘑菇”总有散开的时候。37.文中多次写了月光,请联系全文分析其作用。(23-24八年级上·山东济南·期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捧在碗里的故乡余继聪①母亲自从搬进城里与我们一起生活后,每次回故乡,总是会带回一些故乡的土特产,吃饭的时候,一端起碗,闻到母亲带回来的新鲜蔬菜香甜的味道,妻子和孩子都会高兴地说,是故乡的味道。一家人,就常常把故乡捧在碗里。②母亲入城来跟我们一起生活,是因为原本离城很遥远的故乡村庄被征占拆迁了。但失地的乡亲们,长期难以适应,难以适从。每一个播种的节气来临,勤俭的乡亲们,还会按节气在路边河畔,播种上几窝几簇辣椒、茄子、葵花、苞谷、姜,香葱,播撒下一眼小白菜什么的。每一个节气来临,关节和骨头里,还会像惊蛰春风来临,庄稼发芽一样,嘎嘣嘎嘣作响。闲不住的乡亲们总想拿起镰刀,扛起锄头,下地播种,总想扛起犁耙下地耕耘。③记得以前老家的村子瓦房院落还没有拆除的时候,父母总要在山地里播种许多芭谷,栽种许多红薯,每年养几头土猪。等到红薯藤蔓长长,爬满一垄垄的时候,每天傍晚他们就会背着大花篮,拿上一把镰刀,到山地里去割一大花篮红薯藤背回来,第二天一早砍细了煮一大锅,分早晚两顿喂那些土猪。到了腊月,杀年猪,腌腊肉,好不热闹。等到腌制的腊肉晾晒干后,父母就会陆陆续续背进城里来给我。吃着红薯藤、南瓜叶、苞谷面长大的土猪腌制的腊肉,家里就溢满了故乡的味道,一家人,就这样常常把故乡捧在碗里。④离开故乡,进城工作以来,二十多年了,老家每有收获,每有新鲜吃食,母亲总不忘给我送些来。母亲一生勤俭惯了,舍不得花钱坐班车。坐一次车,上吐下泻,晕得就像大病一场,几天都难以恢复。秋天收获,每一次给我送大米来,母亲都是趁天晴,一路坑坑凹凹、艰难颠簸、烈日烘烤、汗流浃背而来。每一次独自给我送红薯、芭谷、南瓜、洋瓜、辣椒、茄子、青菜、白菜来,母亲都是用竹篾背箩或者花篮背,沉重而来,蹒跚而回。让她坐公交车到城郊,她往往舍不得花那五角钱或者一元钱。再说,母亲严重晕车,也不愿遭那个罪。⑤搬进城里来与我们一起生活以后,母亲又开始经营起菜地,家里的阳台上、楼下的花圃里播种各种蔬菜,从老家拔来茄子秧、辣子秧,栽在阳台里。装水果的泡沫箱,母亲把它们直接变废为宝,盛装上泥土,放到阳台上,就成了母亲种菜的微型菜地。装香油的塑料瓶、塑料桶,母亲把它们剪掉上半截,栽种一两棵茄子、番茄,或者栽种上一丛辣椒、香葱、芫荽。楼下的花圃,废弃多年了,无人管理,母亲翻挖出来,捡拾干净就开始播种小白菜,并像在老家一样在菜地边栽种上一簇簇茄子、辣椒、青葱。⑥狭窄拥挤的小屋,就又溢满了故乡的味道。一回到家,就看见阳台上摇曳着的辣椒、茄子、芫荽、小葱,就闻到了故乡的味道。母亲的微型菜园,总让我觉得好像又回到了老家,晚上睡觉,也好像还睡在村子里、菜地边,一身的疲惫、满心的烦恼,仿佛云开雾散。⑦儿子上初三时,为了给儿子营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我们三口搬离了嘈杂拥挤的教育小区,母亲仍然住在教育区的老房子里。她还是会像我以前回到故乡老家一样,总是不忘在我离开的时候,顺手塞给我从花圃菜地里采摘的一把把绿油油的小葱、一抱抱水灵灵的小白菜、几枚枚嫩生生的青椒。吃着这些鲜美的蔬菜,就如同把故乡捧在碗里,满碗都是新鲜香甜,满碗都是恩情和感动。⑧如今,一端起碗,就如同把故乡捧在碗里。那种亲切,几乎让我流泪。有时甚至不舍得吃,不舍得咀嚼下咽,怕故乡没了,怕把故乡嚼化了。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文章围绕“捧在碗里的故乡”写了哪几件事。(1)村庄拆迁后,乡亲们在路边、河畔种庄稼;(2)(3)进城工作后,母亲徒步给“我”送家乡物产;(4)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1)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每一个节气来临,关节和骨头里,还会像惊蛰春风来临,庄稼发芽一样,嘎蹦嘎嘣作响。(2)结合语境,赏析第⑥段中加点词语。一回到家,就看见阳台上摇曳着的辣椒、茄子、芫荽、小葱,就闻到了故乡的味道。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⑦段画线句“吃着这些鲜美的蔬菜,就如同把故乡捧在碗里,满碗都是新鲜香甜,满碗都是恩情和感动”的理解。4.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提到“把故乡捧在碗里”,说说其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23-24八年级上·广东深圳·期中)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父亲的肖像迟子建①父亲走了三十二年,他的影子却从未从我们心底和梦里消失。②父亲盛年离世,他留给我们的形象,也就儒雅潇洒,从无老态。我还记得父亲过世后,我初来哈尔滨工作,去探望抚养过父亲几年的四爷爷,他见了我,也不顾我是女孩家,扯着一条白毛巾,失望地擦着泪说:“你不随你爸啊,你爸小时那个好看!你爸找的你妈,是一般人啊!”四爷爷是第一次见我,那时我二十多岁,不算漂亮,但也不丑吧。而父亲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因贫穷不能继续求学,自愿报名去了大兴安岭参加开发建设,再没回过哈尔滨。四爷爷记忆中父亲最后的形象,是他不到二十岁的模样。只能说四爷爷为了强调父亲的英俊,不惜嘲讽他的骨肉。③但不久前我突然接到故乡一封来信,说明父亲在别人眼里是其貌不扬的。写信者是父亲的生前同事,说是见到了父亲的几位学生,他们忆起父亲的几段往事,觉得很有意义,所以整理给我。④其中一位回忆说,他10岁随父亲来到大兴安岭永安时,这里还没学校,所以他过了上学年龄却无书可读。1966年,新学校在永安东头开建了,他满心欢喜,每天都跑过去看。领着工人建校的校长姓迟,一个瘦弱的小伙子,个子不高,面貌寻常,和工人一起光着膀子举着土坯垒墙,满脸流汗,灰头土脸的。身为校长的父亲,一个人承担好几门课的教学。我向母亲求证这些细节,她说的确如此。父亲从哈尔滨高中毕业,是当年大兴安岭的人才了,所以一个人得兼多门课。⑤父亲的学生还回忆到,1970年清明节,父亲带领学生去烈士墓扫墓。仪式结束,忽然间天昏地暗,暴雪袭来,学生们被狂风吹打得站不稳,父亲连忙让学生趴倒在地,然后再一个一个将他们转移到桥洞。待暴风雪止息,父亲吓坏了,一会儿看看这个的脸,一会儿摸摸那个的头,生怕暴风雪伤着了学生。⑥能和我的记忆重叠上的,是信尾记叙的一件事,说是永安学校第一届小学生毕业时,父亲从家里端了一盆新好的土豆和新炒的黄豆,师生们吃着土豆,嚼着黄豆,开着毕业式。这确实是父亲的风格。父亲喜欢把家中吃食拿给别人,也常把他喜欢的孩子带到我们家吃饭。⑦父亲的善心和慷慨,本是人性的阳光,但投射回来的,有时却是阴霾。他欣赏人才,有一年从教育局为我们山镇学校,要来一位大学毕业生做教师。因为学校还没建起教工宿舍,他就让这位新教师携着家眷,在我们家一住两年,吃一锅饭却分文不要,直到他们有了宿舍搬出。记得有一年涨工资,身为校长的父亲,把仅有的一个指标,给了另一位大学毕业的老师,因为先前住过我家的老师已涨过一次,谁知这位老师认定还应该是他调资,找父亲去闹。父亲没满足他的要求,他对父亲的恩情,也就被一笔勾销。父亲自此很难过,常说有的知识分子真是难交,你对他一百个好,只要一个不顺他意,你就成了他的敌人了。⑧父亲做了二十年山镇学校的校长,直到辞世。我记得父亲最沮丧的一件事情是,北头有户人家多子多女,他们的父母不许所有孩子上学,只派去两三个,其余的在家跟他们干活,父亲几次三番上门相劝,可家长认定,一家有几个识数认字的就够了。父亲许诺减免部分孩子的学杂费,他们依然不允。以致后来他们看见父亲远远过来了,赶紧关门闭户。父亲无计可施,曾想让能接受教育的那几个孩子,回家将知识传与兄弟姐妹,可他们没一个好成绩的。父亲每每说起,痛心不已。⑨我很感激这封故乡来信,唤醒了我对往事的一些回忆,父亲的学生帮我勾勒了他肖像的另一侧面。如今永安学校不复存在,但校址还在,我们家半塌陷的老宅还在。我很担心父亲的灵魂出游时,对着空荡荡的校舍会伤感,怎么不闻读书声了呢?看见我家荒草萋萋的老院也会伤感,家里的烟囱咋不冒烟了呢?⑩父亲大约明白大地没他的春天了,他不再醒来。(有删减)初二(1)班的老师让同学们探究回忆性散文的阅读方法,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以下学习任务。5.【整体感知读人物】选文运用多种写作方法来回忆父亲,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父亲留给我们的形象,也就儒雅潇洒”,四爷爷却认为父亲英俊、好看,可以看出四爷爷比我们更疼爱父亲。B.第④段“我向母亲求证这些细节,她说的确如此”,从侧面写出了父亲的高大形象。C.第⑦段将父亲帮助老师的做法与那位老师以德报怨的做法比较,突出父亲的慷慨无私和正直善良。D.本文与朱德《回忆我的母亲》都选材于生活中平凡而有意义的事件,彰显人物形象。6.【典型事件忆人物】作者叙述了父亲建学校办教育的哪些事情,请依据文章内容完成表格。多种回忆视角勾勒父亲肖像学生的回忆“我的回忆”①②父亲带学生扫墓,暴雪后安全转移父亲增资指标给他人,先前教师生怨情首届学生毕业,父亲从家端来食物③7.【细处寻味品人物】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语句。待暴风雪止息,父亲吓坏了,一会儿看看这个的脸,一会儿摸摸那个的头,生怕暴风雪伤着了学生。8.【画龙点睛明意图】文章的标题为《父亲的肖像》,请你谈谈标题的妙处。9.【单元整合重迁移】小紫想把本文作为第二单元的拓展阅读篇目,你认为合适吗?请你结合文章,联系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从内容和主题两个角度阐述你的想法。第二单元的单元提示:历史不可“穿越”,却能在回忆性散文、传记中得以再现。本单元的课文,或深情回忆,叙述难忘的人与事;或怀景仰之情,展现人物的品格与精神。它们是过往时代生活的记录,又可成为未来人生旅途中的宝贵财富。学习这些课文,有助于我们了解别样的人生,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鲁迅《藤野先生》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艾芙•居里《美丽的颜色》(23-24八年级上·浙江杭州·期中)请你阅读传记,完成下面的任务。那个叫陈景润的人馒头大师①在我们这代人的记忆中,他是个天才,也是个“怪人”。长大后回过头看,他其实更是一个战士。②【甲】1957年,陈景润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担任实习研究员。初入研究所,陈景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半导体收音机,原因是他想收听英语新闻,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他非常清楚,当时最先进的理论知识和资料都是由英语写成的。按陈景润当时的收入和积蓄,买一台全新的收音机还是没有问题的,但他却去五道口花15元淘了一个国产坏掉的旧货,然后买了一本《电子管原理》,自学技术,居然把收音机给修好了。③当时,陈景润住的是一间6平方米的小房间,楼下就是锅炉房。房间很小,连桌子都放不下,他把被褥掀开,用床板当写字台。整个房间除了床、脸盆、椅子和两个暖瓶以及一堆药瓶之外,就是一麻袋一麻袋的演算纸——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陈景润全靠一张纸和一支笔人工计算。但陈景润却很快乐,因为这里的数论研究水平堪称世界一流,这也让他大开眼界,获益匪浅。④1966年5月,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院的《科学通报》第17期发表了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他宣布,自己证明了“1+2”。但业界在震动之余,也有疑问:陈景润并没有列出完整的证明过程。事实上,不是陈景润不想列,而是他的证明过程有200多页,一本杂志都登不下。但陈景润并不慌,因为路已经初步走通,接下来他只要简化下证明步骤,就可以完整发表了。但那根原本来以为很快就会实现突破的“进度条”,却因为“文革”忽然停滞了。⑤1972年,陈景润再次投入到“1+2”的论文修改中。知情者都知道这是一篇份量极重的论文,但也有人对这篇修改中的论文迟迟没有面世而传起了风言风语:“现在发表论文没稿费,他肯定是想等到恢复稿费制度后再发。”⑥这种传言把陈景润也逼急了,连忙解释:“我之前的解答太复杂了,写了200多页。就像从北京城里走到颐和园那样,可有许多条路,要选择一条最准确无错误,又最短最好的道路。我那个长篇论文是没有错误,但走了远路,绕了点儿道。”⑦捷径当然是要找的,但陈景润自己也没想到,整整耽搁了七年。1973年2月,春节刚过。陈景润从宿舍里走出来,把一叠厚厚的稿纸交给了李书记。“这是我的论文。我把它交给党。”那叠稿纸,就是陈景润经过大幅度优化,从200多页精简到100多页的“1+2”的证明过程。⑧1973年4月,中科院主办的《中国科学》杂志,在英文版16卷2期上全文刊登了陈景润的这篇论文,立刻轰动全球数学界。当时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哈勃斯丹和原联邦德国数学家李希特的著作《筛法》已经进入校印阶段,在看到陈景润的这篇文章后,他们立刻叫停了印刷,要求必须在这部原本由十个章节的著作中再增加第十一章,章节命名为“陈氏定理”。⑨1978年1月,《人民文学》元月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哥德巴赫猜想》的报告文学。这篇报告文学长达16000多字,是作家徐迟深入采访了陈景润和他的身边人后写成的。一时之间,街头巷尾,工厂学校,大家都在讨论“哥德巴赫猜想”,都在讨论陈景润,有媒体称,“刮起了一股‘陈景润旋风’”。⑩1984年4月27日,陈景润出事了。【乙】一向很少出门的他,那天忽然想去一次书店。陈景润平时走在路上都只自顾自思考问题,很少会“眼观六路”。在从书店回来的路上,一辆飞驰的自行车把他猛地撞倒,他后脑勺着地,当场就流了不少血。神志不清的陈景润当时忍着剧痛提了两个要求:一个是要去中关村医院,因为他的医保在那里;二是请求交警不要为难那位骑车的小伙子。⑪1996年1月17日,陈景润忽然高烧发到40度,且几天不退,此时他还坚持进行数学研究。后经诊断为肺炎,10天后又出现了心跳骤停现象。3月19日,63岁的陈景润带着一份遗憾,永远闭上了眼睛。妻子由昆含泪执行了丈夫的最后一份遗愿: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陈景润说,这是他所能做的最后一份贡献。1999年,编号为7681的小行星被命名为“陈景润星”。⑫时至今日,由昆和儿子陈由伟在仰望星空的时候,有时依然会哼起陈景润生前最爱的那首歌:“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选自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有删改)10.以时间线索记录传主重要经历是写传记常见的手法。请梳理内容,补全思维导图。【读传记·体悟写作手法】11.传记在记述事件时会具体表现人物的言行,让人物“自行”展现思想情感、性格特点等,往往不做细致描绘。请在【甲】【乙】中任选一处,结合传记特点,阐述你的理解。【读传记·感悟作者态度】12.阅读传记,要从字里行间体察作者的态度。请你任选一句,结合加点字词,分析作者对陈景润的情感。【A】当时,陈景润住的是一间仅6平方米的小房间,楼下就是锅炉房。【B】一时之间,街头巷尾,工厂学校,大家都在讨论“哥德巴赫猜想”,都在讨论陈景润。(23-24八年级上·河南·期中)阅读下文,完成小题。野风车曹文轩①二疤眼子和父亲坐在地头,木然地朝巨大的风车仰望着。风车是木结构的,木头经长久风化后,裂成一道道口子,八叶蒲篷,每叶皆如海船上的大帆,耸立在空阔广漠的天空下。②二疤眼子的左眼上方有块淡紫色的疤,是八岁那年他爬树时摔下来被地上的瓦片划破后落下的,虽没有伤着眼珠,但视力还是受到了影响,眼的形状也与右眼不太一样。他在看风车时,仰着的脸是扭着的。③现在,这辆风车的主人是二疤眼子和他父亲。抽水机船进不来,风车被架设在一片与任何河流都不相通的水泊边,承担着三十亩地的灌溉重任。④“为什么叫它野风车?”二疤眼子问。⑤父亲说:“旷野上,没遮拦,大风来了像野马,弄得风车疯转。这种车就叫野风车。”⑥二疤眼子觉得自己挺喜欢这架风车的,虽然同时感到一丝惧惮。⑦父亲说:“就在风车旁搭个窝棚,你和我得看车。”⑧二疤眼子看着高大的风车,又看了看那一大片地,心里很高兴。⑨这架风车好几个年头没有人管它了。它很像一个垂暮的老人。如果哪一天突然来了一阵狂风,它也许就会永远趴下了。父亲花了半个月拾掇它,才使它又显出有生命的样子。⑩他们再也不用像那次一样遭罪了。⑪那一年春天,青黄不接,家里的米瓮已空了几天了。忽然,在河堤上大树下乘凉的父子发现了河上有一艘运粮船。他毫不犹豫,跑到河边,一个猛子,很准确地扎到了粮船边,然后像只弯腰屈背的虫子,三下两下爬上了粮船。他把后背贴在山一样高的粮袋上稳定了很久,用尖利的牙齿撕咬开粮袋……可是一只大手恰在这时一把揪住了他的头发。后来父亲冲下堤,跪下求饶,他们放了他,剥了父亲的衣服,说是换鱼吃。船往前远去了,父子俩屈辱地站在春天的夕阳里……⑫风车带着父子俩的仇恨和希望,优美地旋转着。秧苗绿汪汪的一片,给了父子俩无数好梦和幻想。⑬可是,仅仅才过去一个月,悲剧就发生了。⑭父亲落车篷时不小心,被后面飞速而来的碗粗的一根缆杆打倒在地。等有人赶到将八叶车篷通通放下、再将他从地上扶起时,他已经站不起来了——他的腰被打坏了!⑮妈妈号啕着。人们将父亲送到了医院……⑯父亲出院后,只能拄着两根拐杖勉强行走。他老了许多,因为身体不能直立,身体就好像萎缩了一截。他让人扶着,挣扎到风车下。望着风车,他不禁老泪纵横。随之,那过去一直在眼中燃烧着的复仇的光芒也黯淡了下去。⑰父亲让二疤眼子捆好铺盖卷,说:“回去吧。”⑱“为什么?”二疤眼子哭着问。⑲“管风车得是个大男人。敢管这种风车的人,除了你爸,也就没有别人了。”⑳二疤眼子扛着铺盖卷,呆头呆脑地往家走。㉑第二天早上,父亲拄着拐杖走出门口,偶尔抬头朝田野上望时,有点儿奇怪了:“那风车怎么在转呀,是谁扯的篷?”㉒母亲说:“是二疤眼子。五更天,他把铺盖卷又背回去了。他说,你往后只管坐在窝棚门口教他管车就行了。”㉓管车并不顺利,在秧苗灌浆的节骨眼上,来了一阵大风。㉔风暴烈地从天边横扫过来,它吼叫着、扭动着,旋转着,像一把巨大而锋利的砍刀。㉕乡亲们都来了、惊恐地喊着;“风!”“风车!”“抢篷!”风车的铁缆在“呜呜”地鸣响,发出悲惨的呼救声。㉖父亲知道危险正在逼近,喊着让他撤离。㉗二疤眼子没有听父亲的劝阻,向前倾着身体,朝风车走去,他爬到风车下,抱着中轴往上爬。父亲仰望着越爬越高的儿子,双手直抖。㉘高空中的风威风十足,它一次又一次地要将二疤眼子扯下来,二疤眼子用腿死死夹住中轴,紧紧吸着它,一寸一寸地往上挪。现在,他竟没有一丝恐惧,一番英雄气概使他感到自己高高地飘扬在空中。他用尽全身力气,使第一叶、第二叶、第三叶、第四叶篷落下了。当他将第五叶篷的绳索抠回到滑轮上时,一股强风像一只无形的大手将他一把抓住,从车顶向远处甩去……㉙二疤眼子在空中划了一个弧,却落在了湖里。他在湖水中挥动着双手,向风车“嗷嗷嗷”地叫起来。㉚父亲爬到湖边,向二疤眼子伸出手去。天下起大雨来,父子俩坐在湖边上,只有四叶篷的风车在均匀地转动着。雨中,父亲给二疤眼子一下一下搓着他瘦背上的污垢,不时地用力在他的背上猛拍一巴掌……(有删改)13.“性格是在人的内在动力和外部环境产生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请结合本文⑯—㉙段分析二疤眼子内心的成长过程。14.结合全文,分析第11段在文中的作用。15.第㉔㉕两段是如何描写大风的?请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16.“苦难暗淡不了亲情的光芒”,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3-24八年级上·安徽淮南·期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到兰州种一棵树徐贵祥①40多年前,我还是一名中学生,对文学非常痴迷。有两首诗我记得很熟,一首是高红十等人创作的《理想之歌》,一首是贺敬之创作的《西去列车的窗口》。这两首诗,把远方的世界推到我的眼前。②20世纪70年代末,我参军入伍,在训练、工作之余,开始兴致勃勃地创作小说,写好之后便投向上海、北京、广州等地,投出去被退回来,修改后再投出去……直到1983年,兰州的《飞天》杂志发表了我的第一个短篇小说《相识在早晨》。当时《飞天》有一个栏目叫“新芽”,是专门培养新作者的,编辑在我的作品后面附了一段几百字的点评,大意是,这是一个部队青年战士的处女作,虽然稚嫩,但是不乏真情。这件事情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当我还在文学的路上苦苦摸索的时候,当我投稿四处碰壁的时候,兰州首先接纳了我,否则,我可能会走上另外一条道路。③2019年9月下旬,我应邀前往兰州参加活动。飞机从首都机场起飞,拐了一个弯,向西北方向飞行。我坐在靠舷窗的位置,一直俯瞰下面的景致。很快,视野里涌现出大片裸露的山脉。看到此情此景,我的心情很沉重,我深切地感受到,由于自然因素的影响,西部仍然欠发达,建设西部任重而道远。④中学时代,我别的功课学得不太好,唯独政治和语文学得不错,从初中到高中,这两门课的成绩一直领先。我的高中语文老师名叫汪泛舟,本来是一位大学老师,古典文学功底非常深厚,讲起课来抑扬顿挫,很有感染力。他讲得有声有色,我们学得津津有味。⑤多年后,我才得知,就在我参军后不久,有一个全国人才调配行动,汪老师在这次大调配中离开了家乡。当时有3个地方供汪老师选择:北京、上海、甘肃,而他最终选择了甘肃,1982年入职敦煌文物研究所。⑥这一次到兰州,我要去看看我的老师。⑦见面那天,老师和我都很激动,老师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表示欣喜,学生对老师的学术成就深感钦佩,我们相谈甚欢。我问老师,在兰州生活习惯不习惯,老师说,很习惯,再回老家倒不习惯了。在兰州,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人生快意。他告诉我,虽然自己已经86岁了,但精力还很充沛,他还要写两本书,一本是关于敦煌的,一本是关于兰州的。⑧望着耄耋之年而又精神矍铄的老师,我的心里涌起无限感动。新中国成立以来,许多人放弃优越的生活,来到相对偏远和落后的兰州,把他乡作为故乡,建设重工业基地,垦荒开矿,植树造林,发展文化,支教扶贫,才出现了今天这样一个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于一体的新型城市。如今的兰州,黄河穿城而过,两岸高楼林立,树影婆娑。这些遮风挡沙的绿树,从一代代人的心里生出来,长起来。我的老师和他那代人,就像一棵树,扎根兰州,长在兰州,守护兰州,美化兰州。⑨我想,我们来到兰州,不是来做客的,而是来认识兰州、亲近兰州、融入兰州的。⑩在兰州期间,我听说了一个有点儿像神话的故事:在距今久远的年代,兰州树很少,后来有人冬天把冰背到山上,埋在树苗下面,等待来年春天,土里的冰一点一点地融化,终于有一棵树成活了,然后是两棵、十棵、一百棵,直至绿树成荫。从少到多,从黄到绿。“背冰种树”,多么好的意象,多么富有诗意的概括。⑪让我们一起为兰州种一棵树吧!用我们的热爱作种子,用我们的情感作养料,种一棵精神之树、信念之树、理想之树。1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写作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形散而神聚”,以第一人称叙述给读者真实感。B.当年兰州《飞天》杂志有一个培养新作者的栏目叫“新芽”。C.“背冰种树”的故事意在表明在兰州用冰种树比用水种树成活率高。D.“我们学得津津有味”从侧面表现出汪老师讲课有声有色。18.梳理文章①~③段,在表格中填入相应内容。40多年前20世纪70年代末2019年9月下旬(1)兴致勃勃创作小说(2)《理想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3)视野里涌现出大片裸露的山脉(4)引上文学之路(5)19.赏析句子我的老师和他那代人,就像一棵树,扎根兰州,长在兰州,守护兰州,美化兰州。(从修辞手法的角度)20.本文④⑤两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21.“到兰州种一棵树”,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树?(23-24八年级上·四川泸州·期中)阅读《漓江情韵》,完成下面小题。漓江情韵①雨霏霏,雾茫茫。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逗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编织成篇。②我漫步江边,向这一个个黑色标点走去。最近的一个标点圆圆的,像是句号。等我走近了,才看见那是一把雨伞,但伞下空无一人。转身刚要离去。伞下忽然有稚嫩的童音向我问候:“你好——你好——”我顿时愣在那儿了。还没等我醒过神来,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出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哎呀,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的佳句!我弓下身,寻觅与我开玩笑的伞下顽童。一看吓了一跳,与我逗趣的竟是一只伏在鸟笼里的鹦鹉。鹦鹉见我俯视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词:“要知漓江美,请你登木舟。”我不禁笑出声来,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③于是,我耐心地等待他的出现。终于,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顺着江心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我从木桨击水的声音中悟出,那破折号是一只小舟。我猜想这叶木舟上的摇桨人,一定是这只神奇鹦鹉的主人;这只鹦鹉,是他有意安排在这儿吸引游客的。妙!这个超人的奇思妙想,等于给这首朦胧诗又增添了一个惊叹号。④果然,一叶木舟从雨雾中现身。一个低沉苍劲的男低音传入我的耳鼓:“你是过江,还是想游漓江?上船来吧!”⑤上了船,我才看清,他的脸清癯瘦削,身体和那张脸一样瘦削。让我吃惊的是,他竟是个一走一歪的残疾人。我的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他却不知我心态上的变化,依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看你这身行头,不像是本地的过江人。你想去哪儿看景?不要看我的船小,它可以从漓江摇到桃花江。先生如果有远游的野兴,我还可以送你到阳朔,那儿有一条洋人街,是中国的一绝。”⑥我摇摇头,告诉他昨天我已经乘坐游艇去过那些景区了。⑦“那么,你登船的意思是……”他不解地望着我。⑧我只好言明只是想看一看调教鹦鹉读诗的摇船人。仅此而已。⑨他大声地笑了起来。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像是标点中的一串黑色省略号,消失在漓江茫茫的雨雾深处。⑩他告诉我,他先天残疾,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在江边,是一对在江上摆船的夫妇把他养大成人的。待收养他的两个老人走后,他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便开始了摇船生涯。有一天,他到鸟市去买鱼鹰,看见这只仅有一条腿的鹦鹉,便把它买了下来。从此,这只鸟儿与他朝夕相伴。⑪“那韩愈赞美漓江的诗。是你教它的?”我问。⑫“不是。桂林人都会背诵这两句诗,它听多了,就会学舌了。”⑬“那么请客人登船的两句话呢?”⑭“两个瘸子之间,心灵相通,我一点拨它也就会了。”说这话时,他似乎十分开心,又爽朗地笑了起来。⑮我沉默了。我不知这个腿部残疾的摇船人和他那少了一条腿的鸟,在雨雾漓江上苦心经营一天,能有多少收入。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么也张不开。我不愿再耽误这个摇船人的宝贵时间,从衣兜里掏出一张五十元的钞票,塞到他的手里,匆匆下船。他从船上跳了下来,急切地对我喊道:“不可以——不可以——老先生,我没为你做什么。不能收你的钱……”⑯回到江边公寓,隔窗而望,那船那伞已不再是朦胧诗中的标点,阴柔情致的漓江和充满阳刚的人,编织成了漓江一首美丽的人文诗章……22.文章题为“漓江情韵”,全文写了哪些“情韵”?请概括其中三点。23.作者运用了多种手法来刻画摇船人,请写出两种,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24.文中画线的句子“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么也张不开”。为什么“我”想问却又张不开嘴?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25.第一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3-24八年级上·陕西西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不敢①爷爷有一句口头禅,经常挂在嘴边,这句口头禅就是“不敢”。吃饭的时候,爷爷把碗里的米粒舔得干干净净,他说:“不敢浪费了粮食。”锄地的时候,爷爷会把杂草清理得一棵不剩,他说:“不敢糊弄庄稼。”②爷爷年轻时是一个走街串巷的乡间木匠。一日,邻村一户人家的儿子要娶亲,请爷爷去打家具。爷爷背着工具去了之后,看见新买来的木材有些潮湿,便把木材破开之后,放在阴凉处晾晒。十多天过去了,半个月过去了,二十天过去了,爷爷还没有动工。③巧的是,雇主邻居家的儿子也要结婚,也请了木匠来打家具。那个木匠到来之后,马上大刀阔斧地开干了。主人看他干活如此卖力,日日好酒好菜款待。我爷爷的雇主不免暗自嘀咕:两家同时买的木料,人家做得,你却做不得,分明就是想多赚些工钱。这样想着,脸色不免日渐难看,饭菜也越来越马虎。④那个木匠悄悄劝我爷爷赶紧开工,爷爷皱着眉头,诚实地说:“木材还没有完全干透,还不能打家具。”那人嘲笑我爷爷死心眼,说:“干不干透跟你有啥关系?你只要做好家具,挣了钱拍屁股走人就是了。”⑤爷爷梗着脖子跺脚说:“俺可不敢糟践了好木材,可不敢欺骗了东家。”⑥一个月后,爷爷才开始动工,精雕细琢,干了足足20多天才完工。而爷爷的那个同行早已领了工钱,欢天喜地地回了南方老家。⑦三个月不到,那家的新家具就变了形,木板的接缝处严重开裂。而爷爷做的家具结实美观,完好无损。⑧这时,雇主才幡然悔悟,意识到自己当初怠慢了爷爷,就羞惭地拿着好酒好菜登门致歉。从此,爷爷的好手艺、好名声,像长了翅膀的鸟儿一样,扑棱棱地飞到十里八乡,甚至飞到了外县。⑨父亲是个读书人,从小耳濡目染,爷爷的“不敢”论早已根植于他的心灵深处。父亲是20世纪60年代的大学生。大学毕业时,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恳请他留校做他的助手,但父亲以家有未婚妻为由婉拒了教授的美意。同窗好友都嘲笑他愚顽,不懂得变通,放弃了大好前程。可父亲说,在外读书这些年,爹娘弟妹都是未婚妻辛勤照顾,做人可不敢忘了恩,负了义。⑩后来,父亲工作的学校的老校长被一些不怀好意的人捏造事实,揭发老校长中饱私囊,他们也蛊惑父亲一起揭发。父亲愠怒地说:“我刚来学校不久,对学校事务知之甚少,对老校长个人更是不熟悉,我可不敢昧了良心胡说八道,那样会遭天谴的。”⑪风波过后,老校长官复原职,有意提拔父亲做副校长,父亲坚决地拒绝了。他诚恳地说:“教育事关每一个孩子的未来,也关系到民族的兴衰。我才不配位,可不敢贪心占据那个重要的职位。”⑫父亲在领导岗位任职多年,两袖清风,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虽退休多年,但人们还经常说起他的事,对他很是尊敬。⑬如今,我们兄妹三人也已成人,牢牢铭记爷爷和父亲的教诲,“不敢”二字已融入了我们的血脉,时时勉励我们做诚实正直的人。人到中年,经历了许多人世沧桑,咀嚼过许多人情冷暖之后,我们愈加觉得“不敢”的可贵。⑭人在做天在看,离地三尺有神明。“不敢”不是胆小怕事,更不是懦夫行为,“不敢”里藏着的是对天地万物的敬畏,藏着的是世道人心。(文/张燕峰选自《意林》)26.文章依序讲述了爷爷和父亲的故事,请概括具体事件。27.结合语境,按括号内的要求品味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1)爷爷梗着脖子跺脚说:“俺可不敢糟践了好木材,可不敢欺骗了东家。”(从人物描写的角度)(2)爷爷的好手艺、好名声,像长了翅膀的鸟儿一样,扑棱棱地飞到十里八乡,甚至飞到了外县。(从修辞的角度)28.文中第⑧段说“这时,雇主才幡然悔悟……”,阅读②~⑦段,说说雇主“悔”的是什么,“悟”的又是什么。29.文中多处提到“不敢”,在“不敢”的背后蕴含了哪些可贵的品质,请列举两处。30.文章末尾说:“‘不敢’不是胆小怕事,更不是懦夫行为,‘不敢’里藏着的是对天地万物的敬畏,藏着的是世道人心。”这种“不敢”对我们今天有何现实意义,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认识。(23-24八年级上·江苏徐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木槿花开李俏红①天气渐凉,但花盆里开了一个夏季的木槿花依然顽强开放着。木槿花也叫无穷花,花语是“温柔的坚持”,这个花语真是精准得恰到好处,它虽然朝开暮落,却日日不断,常开常新,生生不息。②木槿花,我很小就认识它,它长在老家的院子里,用来做篱笆树,既漂亮美观,又可以防止鸡鸭随意跑到外面去。母亲时常一边干活,一边看着咿呀学语的我和木槿花轻轻地笑。我不知她在想什么,那个季节很漫长,木槿花开得特别繁密。我也喜欢牵着奶奶的衣角,跟在她屁股后头,看她干活,缠着她讲故事……③奶奶摘木槿花是用来做菜的。花瓣洗净,调入稀面,用油炸得脆脆的,然后用一个青瓷小碗端着装上桌来,咬一口,唇齿留香、风味独特。奶奶做的木槿花汤也特别美味。在烧开的水中氽入木槿花,粉红色的花瓣马上褪成淡白,加入少量咸肉丁、香菇丁、葱花,再切入几块嫩豆腐,一碗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的木槿花汤便成了。④奶奶告诉我,木槿花对土壤要求不高,特别耐贫瘠,喜欢充足的阳光,只要有阳光的地方,就可以长得很好。⑤上房的婶婶说木槿花的叶、果、茎皮与根均可入药,有杀菌作用,我时常见她用木槿叶洗头,洗完后一头乌黑的长发在风中一飘一飘的。⑥我一天天长大,直到有一天,我在木槿花的篱笆墙边遇见阿楚——我的好闺蜜。青稚的模样,害羞的笑容,和雨水一样透明纯净的眼神。因为有她,我沉重的学业都变得无限美好。少年的她很爱笑,爱谈似懂非懂的人生和一知半解的哲理,不知忧愁是何物,却偏爱去路灯下捡拾许多枯叶夹进书里,少年的我对她的话从没有一丝怀疑。⑦她路过我家院子的时候,我的心跳就会加快,简直就要飞出来一样。这是我人生中最单纯的美好。木槿花开,多么美好的一段日子。喜欢谁就是谁,没有一点功利,没有一丝杂念,没有任何顾虑。长大后,人就变得复杂,这样清澈的感觉就找不着了。⑧工作在离家很远的外地,一个人租房子住。我挺不适应,总是想念家人。周末无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域名及其管理
- 肩关节离断术后护理
- 肘外翻病人的护理
- 2024年幼儿园家长工作总结报告
- 2024年放射科年终工作总结
- EHS管理知识培训
- 2024年度软件开发与维护合同(2024版)
- 氢气安全知识培训
- 玉林师范学院《电子商务概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度企业间广告位租赁合同
- 全域一体一网统管平台解决方案
- 新办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申请审批表
- 2023-2024学年小升初数学试卷附答案
- 国家OTC药品目录(全部品种)
-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北方工业大学
- 护理类专业知识考试标准
- 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上册 Project2 教案
- 大件设备装卸方案
- 2023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限公司招聘700人上岸笔试历年难、易错点考题附带参考答案与详解
- 2023年秋季新改版青岛版(六三制)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 物业费催费技巧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