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们有许多过分的期望,其中最简单的一项,是以为世上有无尽的新鲜事。从前,读到无聊报纸时,

读者会说:“今天的世界也太无趣!”今天,他便要抱怨:“这报纸也太无趣!”美国的第一份报纸是本

杰明•哈里斯的《海内外公共事件报》,1690年9月25日发行于波士顿。报纸承诺每月一期,准时面世。

然而,编辑解释道,“若频有事端”,出刊也会频繁一些。制造新闻全然是上苍的责任,新闻人的任务不

过是“如实记述我们注意到的大事”。

当然,这种观念现在已经老掉牙了。如今的观念,借用威廉•伦道夫•赫斯特为旧金山《观察家》聘

用的首席编辑亚瑟•麦克尤恩的定义,最为恰当:“只要能让读者说'哎哟喂',那就算新闻了。”说得

严肃点,“无论什么东西,只要一位好编辑愿意将它付印,便是新闻”。我们曾经相信世界上的“大事”

不过只有那么多。如果没有有趣或惊人的事情发生,也不能怪在记者头上。不能指望他无中生有,造些新

闻出来。

然而,在过去一百年里,尤其是在20世纪,一切都不一样了。我们觉得报纸应该塞满新闻。如果没

有明显可见的,或者普通市民也能看得到的新闻,那开拓进取的记者也理应能找出点新闻来。即使没有地

震、暗杀或内战,成功的记者也能挖出些故事来。如果找不到,那就必须造一个——逼问公众人物,从平

常事里挖掘出惊人的趣味,或讲述“新闻幕后的新闻”。如果这些全都行不通,那就必须来一篇“记者述

评”——给众所周知的事情添油加醋,或是揣测未来的惊人事件。

我们对待“新闻”态度转变的症候是:我们索要的超过现实世界所能提供的限度,便要求有人编造出

什么来补足世界的缺憾。我们的期望之所以变得如此毫无节制,背后有许多历史因素可供溯源。然而,我

们现在所拥有的期待之多,其程度之过度,是毫无疑问的。

这种新的人工合成新鲜事淹没了我们的经验,我称之为"伪事件"(Pseudo-events)。Pseudo这个前缀

来自希腊语,意为虚假,或意图欺骗。

伪事件不是自然发生的。它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某人计划、安排或引起了它。一般来说,它不是火车

失事,也不是地震,而是一场采访。

安排这个事件主要是为了被报道或被再现。因此,事件发生的方式都是为了报道和再现的媒体方便。

它成功与否,取决于它受到多广泛的报道。在事件发生前就“为日后报道的便利”发出通告,行文中,仿

佛事件已经发生了。“这是真的吗”这个问题,比不上“有没有新闻价值”重要。

一般来说,它的目的是成为一则自我实现的预言。

爱德华•L.伯内斯在他极富前瞻性的《舆论的结晶》(1923)一书中举了这个例子。某酒店的所有者咨

询一位公共关系顾问,他们问,怎样才能提振酒店的声望,从而改善生意。在没那么精致的年代,答案可

能是雇个新厨子、升级管道系统、粉刷房间,或是在大堂装个水晶吊灯。公关顾问的手法则迂回得多,他

向管理层提议举办一场三十周年庆典。为此,一个委员会成立了,成员包括一位杰出的银行家、一位社交

名媛、一位著名律师、一位有影响力的牧师,然后又安排了一场“事件”(比如说宴会吧)来吸引社区的

注意,让大家意识到酒店对社区做出过多么杰出的贡献。庆典举办了,照片拍了,事件被广泛报道,目的

达成。这场庆典就是个伪事件。

(摘编自丹尼尔•布尔斯廷《幻象》,符夏怡译)

材料二:

刘海龙:我们今天看到的伪事件,和布尔斯廷的时代相比,已经升了不知道多少级了。他批判的一些

现象,我们现在都觉得不太值得去批判了。

但他说的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伪事件是为了传播被制造出来的,所以传播和流量是最重要的。同时

他认为伪事件会催生出更多的伪事件,我们今天也同样存在,出现所谓“自我制造的新闻”,就是先造一

个谣,然后再辟谣,用这种方式可以赢两次,可以有两次被关注。“新型的伪事件”具有一些特征,包括

情绪的煽动,经常截取一个片段、一个画面的一小部分,然后无限地放大。

布尔斯廷把伪事件的出现归结为心理因素,认为受众特别喜欢看这些戏剧性的、吸引眼球的东西,最

后沉迷其中。我觉得布尔斯廷把这个问题看得过于简单,仅从个体心理的角度来解释,没有看到背后的复

杂因素,单纯去责备受众,指责受害者。

方可成:我非常同意。布尔斯廷怪大家的期待过高,这种心理学的解释也有道理,但像刘老师说的,

它只是拼图中的一块,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短视频出现,显然不只是因为我们渴望,它就自己

蹦出来了,背后一定有技术的发展与支持,有很多聪明的人在开发,在拍摄,在写脚本,这是他们共同制

造出来的。

我觉得略显遗憾的是,布尔斯廷没有更多地论述生产者还有传播渠道在里面发挥的作用,而是过多地

强调我们作为消费者、接收者的角色。

(摘编自《刘海龙、方可成谈〈幻象>》)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布尔斯廷认为:新闻是由上苍制造的,新闻人只不过是忠实的记录者,这种观念已经过时

To

B.20世纪,有进取精神的新闻记者对鲜为人知的事件添油加醋或者揣测未来的惊人事件,让报纸塞满新

闻。

C.布尔斯廷所称作的“伪事件”,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被人工合成的,是人们的固有经验无法感知

的。

D.刘海龙认为布尔斯廷批判的一些现象,现在都觉得不太值得批判了,这主要是因为伪事件已经升级

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内外公共事件报》编辑的解释,反映出当时的新闻报道,并不是以人们对新鲜事件的期待为目

的。

B.在亚瑟•麦克尤恩看来,那些能让好编辑愿意付印又能引起读者反应,新鲜或者惊人的事件就是新

闻。

C.人们对待“新闻”态度的转变,是因为人们的期待毫无节制,超出了现实世界所能提供的限度。

D.刘海龙、方可成一致认为,布尔斯廷是从个体心理、背后技术支持角度来解释伪事件的出现的。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选项不属于“新型的伪事件”的一项是()

A.个别的网络账号管理者做戏套路足,表面上“无意造谣”“不小心获得高流量”,在事件反转后又第

一时间转发辟谣信息。

B.针对网上狗咬人的视频,有人故意只剪切人们驱赶狗的部分,忽略“狗咬人”的部分,意图煽动爱狗

人士情绪,激化矛盾。

C.近日,兰州大学一位老师,上课时用课件展示了一个错误观点并进行批判,但被学生恶意截取并转

发,断章取义成老师的观点。

D.TFBOYS在西安开演唱会,就有自媒体说你看这边在发洪水,那边在声色犬马,他把这两件不相关的事

放在一起,让大众觉得愤怒。

4.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为什么说“这场庆典就是个伪事件”。

5.当下伪事件常常以短视频的方式出现,请结合材料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案】LB2.D3.A

4.(1)这场庆典不是自然发生的,它是由公共关系顾问一手策划的。(2)这场庆典主要是为了被报道或被

再现,引起社区的注意,提高酒店的声望。(3)庆典举办了,事件被广泛报道了,达成了宣传酒店的目的。

5.(1)受众心理:受众有期待心理,期望看到有趣的新鲜事。(2)生产者:为了满足受众需要,生产者共

同开发与制造。(3)传播渠道: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拓宽了传播渠道。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鲜为人知的事件”错误。由原文”给众所周知的事情添油加醋,或是揣测未来的惊人事件”可知,新

闻记者对众所周知的事件添油加醋,选项曲解为“鲜为人知的事件”。

故选Bo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布尔斯廷是从个体心理、背后技术支持角度来解释伪事件的出现的”错误。由原文“布尔斯廷把伪事

件的出现归结为心理因素”可知,布尔斯廷是从个体心理角度来解释伪事件的出现的。“背后一定有技术

的发展与支持,有很多聪明的人在开发……”是方可成的观点。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能力。

“新型的伪事件”的特点是,新的人工合成新鲜事淹没了我们的经验,事件不是自然发生的,它之所以发

生,是因为某人计划、安排或引起了它。

BCD三项均符合“新型的伪事件”特点。

A属于布尔斯廷提出的传统伪事件。

故选Ao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推断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依据“伪事件不是自然发生的。它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某人计划、安排或引起了它。一般来说,它不是火

车失事,也不是地震,而是一场采访”可知,“新型的伪事件”的特点是,事件不是自然发生的,它之所

以发生,是因为某人计划、安排或引起了它。

这场庆典的目的是“怎样才能提振酒店的声望,从而改善生意”,由“为此,一个委员会成立了,成员包

括一位杰出的银行家、一位社交名媛、一位著名律师、一位有影响力的牧师,然后又安排了一场‘事件

'(比如说宴会吧)来吸引社区的注意,让大家意识到酒店对社区做出过多么杰出的贡献”因此“公关顾

问的手法则迂回得多”可知,事件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公共关系顾问一手策划的,主要是为了被报道

或被再现,引起社区的注意,提高酒店的声望,符合新型的伪事件”特点;

从原文”庆典举办了,照片拍了,事件被广泛报道,目的达成。这场庆典就是个伪事件”可知,这场庆典

的目的就是宣传酒店,庆典举办,事件被广泛报道,达成了宣传酒店的目的,符合新型的伪事件”特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依据原文“人们有许多过分的期望,其中最简单的一项,是以为世上有无尽的新鲜事”“受众特别喜欢看

这些戏剧性的、吸引眼球的东西,最后沉迷其中”可知,受众有期待心理,期望看到有趣的新鲜事,短视

频的方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符合受众期待。

依据原文“短视频出现,显然不只是因为我们渴望,它就自己蹦出来了,背后一定有技术的发展与支

持,有很多聪明的人在开发,在拍摄,在写脚本,这是他们共同制造出来的”可知,为了满足受众需要,

短视频生产者共同开发与制造,而且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支持,也拓宽了传播渠道,这些都使得短视

频制作传播伪事件成为可能。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菜市场里的老人与猫

残雪

麻爹在菜市场里经营这个小小摊位已经有十多年了。他卖葱、姜、蒜、香菜,总是这四样,他有固定

的进货渠道。因为价钱公道,麻爹的生意一直不错。麻爹有一只六岁的虎纹猫,他给他的猫取名叫小麻。

麻爹守摊位的时候,小麻就在摊位周围走来走去——它认得麻爹的摊位,它也在认真地工作。

没人知道麻爹的真实年龄,他自己也记不确实。不过他一定是很老了吧,也许八十多,也许快八十岁

To①但他对小麻的生日是记得很清楚的,每年都要为它庆生。庆生的内容有香喷喷的烤鱼,还有绒线

球。好多年以前麻爹是纺织厂的一名机修工,后来纺织厂倒闭了,于是他成了自食其力的做小买卖的。到

菜市场来卖菜是麻爹一生中的转折点,虽然已经有点晚了,但麻爹兴高采烈地接受了这个工作,而且越干

越有劲头。

同在纺织厂做机修工相比,他更喜欢他现在的工作,因为这个工作是直接同人接触的。来买他的菜的

顾客大多是熟人了。他叫得出很多顾客的姓:王姨啦,邱嫂啦,古妹啦,曾老弟啦,谢同学啦等等。时

常,当麻爹熄了灯躺在床上时,这些顾客的身影就会在他脑海中轮番出现,他也会同他们打招呼:“你来

了,今天来点姜和蒜?”“来点香菜包馄饨?”“拿把葱去做葱油饼?”等等。②顾客们的表情也各不相

同,有的笑口常开,有的不苟言笑,有的神情松懈,有的一双贼眼滴溜溜乱转……麻爹喜欢这些人神情各

异的表情,总在细细琢磨每个人的性情,这给他的生活带来莫大的乐趣。在黑暗中,麻爹就会同这些人对

话,设想出一些有意思的场景,一些微妙的沟通。有的时候,他竟会发出由衷的大笑。他的笑声把正在休

息的小麻吓一跳,使得小麻发出抗议的叫声,还围着小套间转了三圈,仔细视察一番,这才回自己窝里去

继续睡觉。但麻爹笑过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做菜做面食都少不了配料,老顾客们几乎每天要同麻爹见面唠叨几句家常。

“今天太阳好啊,麻爹。好晒被子。”

“是啊,我早上出门前已经将被子晒上了。”

“麻爹,小麻今天吃小干鱼了吗?”

“还没呢。早上吃的鱼汤泡饭。”

“我明天带小干鱼来。”

“多谢。你破费了啊。”

这一类的家常话一年四季重复着。在麻爹听来,这是最美妙的话语。如果不是十年如一日地在市场守

摊位,他不可能每天听到。他热爱这个菜市场,待在市场里心里就很稳妥。

由于麻爹每天夜里都要同他的顾客们长时间地对话,他对这些顾客中的每一位的熟悉度远超顾客们对

他的熟悉度。就因为他的这种爱好,近期他不由自主地卷入了一桩事件。

对方是那位来莱摊时眼珠贼溜溜转的年轻人,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名老贼,来了便要偷菜,时常被人殴

打。他姓翟,麻爹称他为小翟。每次他转悠到麻爹的摊位时,麻爹就故意装作打瞌睡,让他偷走一些葱蒜

之类。虽然在白天里,麻爹同小翟的沟通不算多,可是到了夜里,小翟算是麻爹与之谈话最多的一位顾客

To大概因为他多次见证了小翟被打得头破血流的场面吧。

小翟,香菜也拿些去吧,你爹爹爱吃。”

“麻爹,您心肠真好。我也爱吃大蒜球。”

“那就再拿些蒜球。”

这就是麻爹构想的对话的场景。小翟拿了蒜球之后就大摇大摆地离开。麻爹想象中的大摇大摆的背影

正是现实中常发生的,因为小翟喜欢向其他菜贩炫耀他在麻爹这里的待遇。

事情是这样发生的:有一位新来的中年菜贩目睹小翟拿走了麻爹的一大把香菜,于是路见不平,拔刀

相助,将小翟揍得在地上打滚,直到被麻爹制止。小翟是个多疑的人,他认为这事一定是麻爹在暗害他,

因为中年菜贩与他无冤无仇。小翟回到家中,一边痛哭一边向老父控诉麻爹。③这位老翟,从来不知道儿

子的偷盗行为,他认定小翟是被人欺侮了。父子俩越想越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决定一块去菜市场报仇雪

恨。

他们是中午到达菜市场的,一人手握一根木棒。当时麻爹正闭着眼坐在摊位旁休息,小麻则正在各个

摊位视察。这一老一少冲上去,用木棒对着麻爹一顿乱打,而且主要攻击他的头部....

麻爹在医院里第二天才完全清醒过来。他首先惦记的是小麻,他想出院,因为没人给小麻做饭吃。医

院却不准麻爹出院,说要观察。于是麻爹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又待了一天。在那一天里,麻爹一直在闭着

眼同小翟对话。

“小翟,我的伤不重,已经快好了。我马上回市场,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你这个老家伙,倒挺能自宽自解嘛。”

“小瞿,我不是自宽自解,我是真心希望你继续来我的摊位拿菜。”

他一想到小翟也许从此不会再光顾他的摊位,心中就会感到痛苦不堪。

他回到他的宿舍套房时,远远地就看见了躺在房门外的小麻的尸体。它的脑袋被砸烂了,眼珠鼓了出

来。麻爹哭不出。

在房里坐了好久好久,他才有了力气去埋葬小麻。

麻爹用了一下午时间,在后院挖了一个深洞,将小麻用一块红缎子包住放进洞底。他在心里计划着要

在坟上栽'一棵杏树。

两天后,麻爹回到菜市场,老顾客们发现,他的模样比以前憔悴、虚弱了很多。他们不约而同地在麻

爹的摊位前比以前逗留得更久一些,没有人问起关于小麻的事。

④“麻爹,我帮你报警吧?”

有好几个人试探着向他提议,但麻爹一律摆手拒绝了。

像他预料的那样,菜市场里再也见不到小翟的踪影了。麻爹的心里有点空空落落。从前小翟来这里

时,到处鸡飞狗跳,到处是咒骂声,整个菜市场沸腾着活力而现在,麻爹感到他的日常生活变得有些

暗淡了。

麻爹渐渐恢复了他的乐观的常态,他感觉到他的这些顾客都希望他长寿。他在后院种下的良种杏树长

势很好,不久就会结杏子了。麻爹坐在杏树下对着树干说:“小麻,你回来了啊,回来好,所有的事都在

向好的方向发展呢。”

杏树叶子在风中簌簌地响,麻爹擦去眼角的一滴泪。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介绍麻爹的职业与工作环境,并由麻爹引出虎纹猫小麻,照应小说标题。

B.小麻的惨死,文中并没有明确指出施暴者是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推测的空间。

C.麻爹再次回到摊位,老顾客们没有人问起小麻的事,可以看出他们对小麻的冷漠。

D.文章结尾,麻爹擦去眼角泪滴的这一行为,饱含了麻爹对小麻的思念与愧疚之情。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句这一转折,表现出了麻爹对小麻的疼爱,与下文小麻惨遭毒手后“麻爹哭不出”相呼应。

B.第②句运用排比,实写麻爹摊位前顾客们神态各异的表情,烘托出了麻爹对他们的熟悉程度。

C.第③句中“从来不知道”,可推测出老翟对小翟疏于管教,这也是造成小翟为人不端的原因。

D.第④句单独成段,写他人对麻爹的关心以及对小翟的愤怒,加强了语气,强化了情感的表达。

8.麻爹两次构想与小翟对话的场景,分别表现了麻爹怎样的心理?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9.小说中菜市场、老人、猫浑然一体,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请简要赏析。

【答案】6.C7.B

8.(1)第一次构想:让小翟多拿菜,表现了麻爹对小翟的同情与关爱;(2)第二次构想:真心希望小翟继

续来摊位拿菜,表现了麻爹的孤独感。

9.(1)菜市场是老人、猫的生存环境,为讲述麻爹的故事提供生活场景。(2)讲述菜市场、老人、猫三者

之间的故事,还原生活的真实状态,具有生活气息,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3)菜市场里的老顾客、老人、

猫,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凸显小人物之间的温情。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可以看出他们对小麻的冷漠”理解错误。人们不提小麻,是怕引起麻爹伤心,不是冷漠。

故选Co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分析与鉴赏能力。

B.”实写麻爹摊位前顾客们神态各异的表情”说法错误。这些顾客的身影是在他脑海中轮番出现的,是想

象,应该是

虚写。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能力。

第一次构想,“小翟,香菜也拿些去吧,你爹爹爱吃”“那就再拿些蒜球”是麻爹构想的对话的场景,是

在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名老贼,来了便要偷菜,时常被人殴打的情况下,麻爹与别人的不同,他很善良,同

情小翟的处境,让小翟多拿菜,是对他的同情与关爱。

第二次构想,是麻爹被小翟父子打了之后在医院里清醒过来的时候,“我的伤不重,已经快好了。我马上

回市场,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可以看出麻爹善良,对小翟父子的行为不计较。“我不是自宽自解,

我是真心希望你继续来我的摊位拿菜”可以看出他希望小翟继续来摊位拿菜是真心实意的,他来拿菜,麻

爹觉得自己能给他一些帮助,生活是充满温情与活力的,这也间接体现了他一人生活的的孤独。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文章创作背景和意图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首先考虑这三者之间构成怎样的联系,融合在一起的作用,可以从内容、情节、主旨、读者

效果角度去分析。

三者联系:菜市场是故事发生的地点,老人在菜市场经营小小摊位,小麻就在摊位周围走来走去,老人和

猫的主要生存之地,就是菜市场,老人后来的遭遇和猫的遭遇,起因也都跟菜市场闹剧有关。因此三者是

紧密融合在一起的。

内容上,“这个工作是直接同人接触的。来买他的菜的顾客大多是熟人了。他叫得出很多顾客的姓:王姨

啦,邱嫂啦,古妹啦,曾老弟啦,谢同学啦等等”“这一类的家常话一年四季重复着。在麻爹听来,这是

最美妙的话语。如果不是十年如一日地在市场守摊位,他不可能每天听到。他热爱这个菜市场,待在市场

里心里就很稳妥”“麻爹守摊位的时候,小麻就在摊位周围走来走去一一它认得麻爹的摊位,它也在认真

地工作”,菜市场是老人心灵的支柱,在这里他感受到了生活的活力和温情,菜市场上与人的交流,小麻

的陪伴,就是老人生活的真实状态。“麻爹回到菜市场,老顾客们发现,他的模样比以前憔悴、虚弱了很

多。他们不约而同地在麻爹的摊位前比以前逗留得更久一些,没有人问起关于小麻的事”,在菜市场这个

地方,老人与猫的故事在此展开,老人与老顾客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更具有生活气息,更真实,也能让读

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主旨上,菜市场里的老顾客与老人之间见面唠叨几句家常,当麻爹出院、小麻被打死之后,他们不约而同

地在麻爹的摊位前比以前逗留得更久一些,并且没有人问起关于小麻的事,老人将小麻用一块红缎子包住

埋葬并在坟上栽一棵杏树,这些人物之间构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正是这些人物事物的融合,让温情在之

间流动,更能体现小说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行之善也,粹以为福已矣;行之恶也,粹以为灾已矣。故受天之福者,天不功焉;被天之灾,则亦毋

怨天矣,行自为取之也。知善而弗行,谓之不明;知恶而弗改,必受天殃。天有常福,必与有德;天有常

灾,必与李民时。故夫民者,至贱而不可简也,至愚而不可欺也。故自古至於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

速,而民必胜之。知善而弗行谓之狂.知恶而不改谓之惑。故夫狂与惑者,圣王之戒也,而君子之愧也。

呜呼!戒之戒之!岂其以狂与惑自为之?明君而君子乎,闻善而行之如争,闻恶而改之如雄,然后祸灾可

离,然后保福也。戒之戒之!

诛赏之慎焉,故与其杀无辜也,宁失于有罪也。故夫罪也者,疑则附之去已;夫功也者,疑则附之与

已。则此毋有无罪而见诛,毋有有功而无赏者矣。戒之哉!戒之哉!诛赏之慎焉,故古之立刑也,以禁不

肖,以起怠惰之民也。是以一罪疑则弗遂诛也,故不肖得改也;故一功疑则必弗倍也,故愚民可劝也。是

以上有仁誉而下有心名。疑罪从去,仁也;疑功从予,信也。戒之哉!戒之哉!慎其下,故诛而不忌,赏

而不曲,不反民之罪而重之,不灭民之功而弃之。故上为非,则谏而止之,以道弼之;下为非,则矜而恕

之,道而赦之,柔而假之。故虽有不肖民,化而则之。故虽昔者之帝王,其所贵其臣者,如此而已矣。

(节选自贾谊《大政》)

材料二:

忌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芨坦咨式犹县以丕用死然则建不下无尧彝笠丕可有匿

为那?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

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日:“王其庶几召我。”

君子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日:“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

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

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节选自苏轼《贾谊论》)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得君如A汉文B犹且以不用C死D然则是天下E无尧舜F终不可G有所为耶?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夺,文中指耽误,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夺”意思相同。

B.见,文中表示被动,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终必不蒙见察”的“见”意思不同。

C.治,文中指善于治理,与《谏逐客书》中“举地千里,至今治强”的“治”意思不同。

D.苟,文中表示如果,与苏洵的《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的“苟”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认为,对待百姓,即使是地位极低的人,也不能简慢(他),即使最愚笨的人,也不能欺骗

(他)。

B.贾谊认为,给人定罪的时候,有疑惑就要按照没有罪过来对待,更不要马上予以惩处,应该谨慎再谨

慎。

C.苏轼认为,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孔子尽管不太情愿,也去扶助,希望有一天能实现他的政治理

想。

D.苏轼认为,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君子不忍心别离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的深厚

啊。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善而弗行谓之狂,知恶而不改谓之惑。

(2)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

14.材料二中苏轼是如何评价贾谊的?请根据原文进行概括。

【答案】10.BDF

11.B12.C

13.(1)知道好却不实行称为狂悖(轻狂违背事理),知道有害却不改正称为糊涂(昏庸)。(2)当今世上

治国平天下的人,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不高兴呢?

14.在苏轼看来,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而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施展才华而郁郁死去。照这样说起来,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

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

“如汉文”是“君”的后置定语,共同作“得”的宾语,B处断开;

“然则”是一个文言文连词,表示转折、对比的关系,一般位于句首,D处断开;

“天下无尧舜”主谓宾结构齐全,句子结构完整,F处断开。

故需在BDF三处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句意:一定会降给那些让百姓耽误农事的人。/如果给百姓分配百亩的耕地,并且不耽误他们的

生产时间。

B.错误。都表示被动。句意:这样就不会发生没有罪而被惩处。/最终必定不会被理解或察觉。

C.正确。善于治理/安定。句意:因此国君便有了仁德的声誉,各级官吏也有了善于治理的名声。/攻取千

里土地,至今安定富强。

D.正确。句意:如果不是极端无道国家。/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C.“尽管不太情愿”错误,原文“皆欲勉强扶持”中,“勉强”不是不情愿扶助,而是尽力扶助。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弗行”,不实行;“狂”,狂悖,轻狂违背事理;“惑”,糊涂、昏庸。

(2)“其谁",还有谁;“何为”,为什么;“不豫”,不高兴。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结合“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可知,在苏轼看来。汉文帝已经是很难得的君王了,而贾谊应该利用

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是他没能做到。

“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可知,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

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综上概括,在苏轼看来,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而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行为善良就会积聚为福,行为邪恶就会聚集为灾祸。所以受到上天福佑的人,并不是上天的帮助,而

被上天降灾的人,也没什么好埋怨上天的,这都是自身的行为不正得到的报应。知道什么是有益却不做,

叫做不明智;知道什么是有害却不改正的,一定会遭到天谴。上天有固定的福佑,一定会赐给有德之人;

上天有固定的灾难,一定会降给那些让百姓耽误农事的人。所以对于百姓,即使是地位极低的人,也不可

以简慢,即使是最愚笨的人,也不可以欺骗。所以从古到今,凡与人民为敌的,有快有慢,但最终人民一

定会胜利。知道好却不实行称为狂悖,知道有害却不改正称为糊涂。所以狂悖和糊涂的事,都是圣明的君

王所要戒除的,也是君子以为愧疚的。啊,要谨慎再谨慎啊!难道要依照狂悖与糊涂的标准行事吗?圣明

的君主和君子啊,听说善事就如同争抢一般去做,听到邪恶习气就如同对待仇敌一样去改正,这样以后灾

祸就会远离,这样以后才能得到上天保佑和降福。对此要慎之又慎啊。

惩罚和奖赏不能不慎重,所以与其杀掉无罪之人,不如漏掉有罪之人。所以对于给人定罪的事情,若

有疑问就要以无罪免除处罚;对于有功者的奖赏,若有疑问就要予以奖赏。这样就不会发生没有罪而被惩

处,没有有功劳而得不到奖赏的情况。一定要谨慎再谨慎啊。惩处和奖赏一定要慎重,因而古代设置刑

罚,用来禁止有不良行为和教化懒惰的人。因此对于一个人定罪时若有疑问,就不要马上予以惩处,所以

不贤之人会改正;对一个人的功劳奖赏时若有疑问,不要背弃奖赏的许诺,所以愚昧的百姓也会得到鼓

励。因此国君便有了仁德的声誉,各级官吏也有了善于治理的名声。对罪行有疑问免于惩处,这便是仁

德;对赏功之事有疑问时予以奖赏,这便是诚信。对此要慎重啊,要慎重啊!谨慎地对待臣下,所以惩罚

时就不会招致怨恨了,赏赐时不徇私情,不会反复地处罚百姓加重对百姓的惩处,不会埋没民众的功绩而

遗弃他们。所以君主做了错事,臣下就要进谏并能予以制止,用正确的原则纠正他;臣下做错了事,君王

就要同情并宽恕他,以正确的原则赦免他,并感化和宽容他。所以即使有不贤之民,也能教化并使之回到

正道上来。因而即使是古代的圣王,他们所看重大臣的做法,也不过如此而已。

材料二:

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远远地超过?遇到像汉文

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施展才华而郁郁死去。照这样说起来,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

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周游天下,如果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尽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

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他)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联络。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

就是这样殷切。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君子不忍

心别离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世上

治国平天下的人,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不高兴呢?”君子爱惜自己到这种程度。如果做到了这样,

还是得不到重用,那么就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像

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①云山皆北向,二陵②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注:①三晋,指古晋国,春秋末韩、魏、赵三家分晋,故有此称。在今山西、河南一带。②二陵:指

靖山南北的二陵,在今河南洛宁、陕县附近。据《左传》载,靖山南陵是夏帝皋的陵墓,北陵是周文王避

风雨的地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言事,交代了登临地点以及登临时的景色,与题目相呼应。

B.颔联写景,三晋的云山朝向北方,嵋山二陵的风雨从东边飘来。

C.颈联写令尹、仙翁,着重表达了对两位历史人物的追忆与怀念。

D.全诗将写景、议论、抒情熔于一炉,起承转合自然,一气呵成。

16.同为登高望远,此诗与杜甫《登岳阳楼》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5.C16.相同点:都写到了登高远望看到的开阔、雄浑之景,表达了赞美之情。

不同点:崔诗向往陶渊明饮酒自娱、归隐田园的生活,表达了对闲适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杜诗则慨叹自己

老病孤身,而又心忧天下。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着重表达了对两位历史人物的追忆与怀念”说法错误。颈联指望仙台所在地的地方长官经过多次改朝

换代,人们难以一个个记住他们的名字;当年礴溪垂钓,后来被周文王聘请为宰相的姜尚,已经去世多

年,再也不能回来了。此处借古伤今,表达了作者深沉的历史感喟,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在准确理解诗句内容基础上,从诗歌的意象、背景、修辞以及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风格等

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量。异同之处要分开作答。

相同点:

崔诗首联点出“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说明是登高之作,“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

东来”,作者登上望仙台见到朝阳,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如朝阳一样灿烂,作者登临所见之景,云

山、风雨开阔、宏达,不仅是自然的景物,更是来自遥远的历史;

杜诗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同样表明是登高之作,“吴楚东南圻,乾坤日夜浮”是诗人站在岳

阳楼上远望之景,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

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境界广阔、气魄宏大,表现了对所见之景的赞叹。所以两首作品的相同点

是都写到了登高远望看到的开阔、雄浑之景,表达了赞美之情。

不同点:

崔诗后两联,望仙台所在地的地方长官经过多次改朝换代,人们难以一个个记住他们的名字;当年脩溪垂

钓,后来被周文王聘请为宰相的姜尚,已经去世多年,再也不能回来了。此处借古伤今,表达了作者深沉

的历史感喟。尾联写“彭泽宰”,借用了陶渊明嗜酒爱菊和白衣送酒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闲适自由地隐

逸生活的向往,同时“陶然共醉菊花杯”也表达了作者愿与友人陶然共醉的愿望;

杜诗后两联,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国家,想到自己,万种感慨,萦绕心头,孤

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凭轩涕泗流”一

句中,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的感慨于无奈。所以杜诗抒发感情主要是慨叹自己老病孤

身,而又心忧天下。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诸侯会盟之

事,他说“,"。

(2)《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主大兴土木要适可而止,为君要谦虚有修养的两句是

(3)古人在怀古诗词之中常用自然界的恒常反衬世事变迁。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用

“,"两句反衬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随着流水消逝,感叹物是人非。

【答案】①.端章甫②.愿为小相焉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④.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

牧⑤.六朝旧事随流水⑥.但寒烟衰草凝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甫”“衰”“凝”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身体质量,是人体最基本的生理指标之一,身体质量的变化反映了人体新陈代谢的运行状况。②在

飞行任务中,航天员的身体质量测量对于监测其健康状况至关重要。③在轨进行质量测量需要克服微重力

环境、人体柔性以及测量时人体重心难以确定等,因此需要借助特制的“太空体重杼”——质量测量仪。

④它主要包括主机、四连杆、人体支架、释放机构和力传感器电缆组成,属于航天员健康保障装备。

如果你是航天员,①,只需要三步就能完成。第一步,②,为此你的身体各部位需要完

成以下固定操作——腿部要弯绕过支架中间的横杆;脚趾勾住支架最下杆;手臂弯绕过支架上横杆;下巴

放置于两手之间;胸腹部抵住腹撑,尽量蜷缩;坐在支架座椅上。腹撑和支架座椅均可以调节位置,并系

好支架座椅套的束缚带。第二步,③,让队友将你推至指定位置,并等待支架复位。第三步,计算出

结果,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公式就可以得出你在太空中的质量了。

18.文中第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在答题纸上不要抄写原句,只写修改内容),使

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

字。

【答案】18.③在“难以确定等”后加“困难”;④把“包括”改为“由”(或:删除“组成”)

19.①在太空中测量自己的质量;②固定好自己;③找一个队友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判断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③“需要克服微重力环境、人体柔性以及测量时人体重心难以确定等”成分残缺,缺少“克服”的宾语中

心词。修改时,在“难以确定等”后加“困难”。

④“它主要包括主机、四连杆、人体支架、释放机构和力传感器电缆组成”结构混乱,可表述为“它主要

包括主机、四连杆、人体支架、释放机构和力传感器电缆”或“它主要由主机、四连杆、人体支架、释放

机构和力传感器电缆组成”,修改时,把“包括”改为“由”(或:删除“组成”)o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根据后文三个步骤的介绍,可知是在讲航天员的做法,而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得出航天员“在太空中

的质量”,承接“如果你是航天员”,横线上要写完成的任务,可推知填“在太空中测量自己的质量”;

②处,横线处要填做法,即“为此”的“此”代表的内容,句后面描述,可推知填“固定好自己”;

③处,横线处填做法,据“让队友将你推至指定位置,并等待支架复位”可知,这一步得有队友,可推知

填“找一个队友”。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3小题,io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黛玉葬花”是宝黛爱情发展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曹雪芹以花喻人的传神之笔。《葬花吟》让人物与

花卉融为一体,紧密相连。《红楼梦》里的两次黛玉葬花情节,都在借助花谢花飞的姿态,寓意宝黛爱情

和林黛玉的悲剧走向,以象征手法预示着大观园女儿最终的悲剧命运。

黛玉葬花,意在怜花惜花。黛玉担心落花流进污水被糟蹋,或者被人无情践踏。黛玉怜花,实际上是

悲怜自己。A.的黛玉,从花的凋零,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将来,她担心自己的生命,哪一天就会像

眼前的花一样飘零而去。

第二十七回,黛玉误会了宝玉,借葬花发泄心中的无名火,边葬花边哭诉。由此,成就了B

的《葬花吟》。这首词以花喻人,回荡着黛玉感叹人生的全部哀音。词中所表露的,不仅仅是黛玉葬花的

伤感,更意味着大观园美丽青春的埋葬。与《葬花吟》相比,第七十八回贾宝玉祭奠晴雯的《芙蓉女儿

诔》,风格慷慨激昂,悲凉沉郁。同样祭奠的不只是“芙蓉花神”晴雯,借助“晴为黛影”之说,可以理

解为晴雯的结局即暗示林黛玉的结局。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芙蓉花神”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窦娥冤》属于元杂剧中的“本色派”作品。

B,只用预先“想明白”,下笔才能“说得清”。

C.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

D.建筑的“文章”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

22.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巧妙运用“以花喻人”的手法,借助花卉来表现人物,请根据例句,从金陵

十二钗正册中选一个人物,仿写下列句子。

林黛玉像芙蓉,“出淤泥而不染”,芙蓉象征林黛玉孤傲高洁;

【答案】20.A弱不禁风;B脍炙人口

21.A2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