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书院萌芽、肇始于唐代,定型、兴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最终在清末因学制改
革而从制度层面退出历史舞台。
作为教育制度创新的产物,书院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思想观
念、价值追求、文化传统、教育理念、办学风格,逐渐积淀凝练为一种具有特定内涵
的精神价值,这就是书院精神。虽然不同时代、不同书院的书院精神各有异同,但总
体而言,书院精神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以“成人之道”为主旨,重
视人格养成的人文精神。从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到众多书院的学规、书院记等
各类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书院对人格修养、品德养成的高度强调;第二,担当天
下、传道济民、教化社会的经世精神。书院要培养的,是具有高度文化使命感和社会
责任感、具备致君泽民能力的经世之才,而不是汲汲于功名利禄的、“天崩地解,落
然无与我事”的陋儒;第三,穷本探源、极深研究、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书院士人
穷理尽性,关注对大本大原问题的探究,致力于深入的理论探讨,努力为重建秩序、
安顿人心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第四,不囿成说、不断超越、与时偕行、引领学术思
潮的创新精神。书院独特的氛围,自由的学风,激发了士人的创新意识。宋代以后中
国思想史上的几次学术创新,都是与书院相联系的;第五,有教无类、自由讲学、兼
容并包的开放精神。许多书院招收学生不拘一格,没有出身、地域限制。同时邀请不
同学派学者讲学论辩,包容、接纳不同的学术观点;第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师生
之间质疑问难的自主精神。书院在尊师重道的同时,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将老师视
为学生求学问道的同路人,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疑难之处,师生互相探讨论辩,学生
的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
书院最为核心的功能和主要目标是人才培养,提出了立德为先、修身为本、经世
致用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与以科举功名为目标的“俗学”分野,抓住了教育的本质。
在宋代前期,因为国家对人才需求的迅速扩大而官学不振,书院教育定位于从数量上
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但办学模式上仍趋同于官学,衡量书院办学成就的标准也主要
是学生在科举考试中的表现。但是到南宋时期,在士人学子愈发热衷于科举功名,追
求功利之风日益炽盛的情况下,不少有识之士对当时教育的弊病进行了理性而深刻的
反思。朱熹曾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
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朱熹基于儒
家的教育理想,思考教育的宗旨,指出教育的目的应当是明理修身、经纶世务,而不
是谋取声名利禄。而当时主教岳麓书院的大儒张桢也在《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一文
针硬时弊,对学子殷殷劝勉:“侯之为是举也(指刘琪重修岳麓书院),岂将使子群
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抑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
传斯道而济斯民也。”明确提出了以“成就人才,传道济民”为导向的教育宗旨与目
标。这些教育理念的提出,重塑了书院教育的灵魂,提升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品质,使
书院教育得以回归根本,面貌焕然一新。
(摘编自肖永明《古代书院教育的理念与方法》)
材料二:
光明智库:书院千年,为中国文脉传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千年之后再回
望,书院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我们如何更好地传承书院文化和书院精神?
在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中,书院可以提供哪些力量?
吴国富:书院教育告诉我们,人们不仅需要以知识技术适应社会,更需要以人的
精神融入社会、建设社会、优化社会。事实上,个体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是传统书院
最关注的教育目标。以儒学提高人的素养,关键在于人文关怀、社会担当、行为规
范,并以科学理性的精神承载着一切,同时又必须做到知行合一,在日常行为、社会
实践中自觉融入这些精神。这样既可以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更好地促进自身发
展,又可以奉献社会、承担社会发展的重任。对于当代社会乃至未来社会而言,这些
都是永不过时的精神,也是书院教育最值得我们继承的精神财富。
肖永明:书院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作为儒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地,历代书
院为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与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文化史、教育史上具
有重要地位。今天的书院,也理应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当代中华文化繁荣发
展、复兴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要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可以从以下几
个方面着手:
在书院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方面,应当进一步做好书院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掘书
院文化的深刻内涵,通过以互联网传播中华文明、深度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等方式,让
书院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当努力挖掘传统书院教育资源,从中汲取智慧,通过不断探
索和实践,总结出一套兼具传统书院教育与现代教育之长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教
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在学术创新方面,应当弘扬历代书院先贤的创新精神,发挥书院的独特优势,致
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和现代价值的研究,为学界奉献具有原创性的高端
学术成果,以学术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文化传播方面,应当利用当代最先进的传媒手段,充分体现书院的文化传播、
社会教化功能,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普及、弘扬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可以通过举办面
向社会大众的培训研习班、学术讲座、礼仪活动等方式传播传统文化,服务于当代中
国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摘编自《光明日报》记者《传统书院:如何更好地活在当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清朝末年的学制改革使得延续了千余年的书院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书院从此不复
存在。
B.书院精神主要体现在书院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文化传统等方面,所以推动了教
育制度的创新。
C.朱熹反对书院教育只是教学生识记阅读、学习写文章以求取功名利禄,张桢的观点
与之相反。
D.书院教育启示人们:以知识技术适应社会,以人的精神融入社会,以科学理性的精
神承载着一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在不同时代,但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传统书院都高度重视将做人与治学结
合起来。
B.宋代前期,国家对人才需求大,书院教育从根本上补充了官学教育的不足,成绩优
于官学。
C.如果不是朱熹、张桢等人提出不同于“俗学”的理念,书院教育的宗旨就难以回归
根本。
D.传统书院作为儒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地,其精神内涵值得现代教育进行深入
挖掘。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关于书院人才培养观点的一项是()
A.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
B.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D.盖欲成就人才,以传斯道而济斯民也。
4.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成人之道”为主旨一重视人文精神和经世精神一强调人格修养品德养成
B.具有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一关注大本大原问题的探究一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C.以“传道济民”为导向一提出经世致用等教育理念一提升了古代教育的品质
D.关注个体与社会良性互动一注重社会实践的主动融入一是书院继承的精神财富
5.当今社会该如何发扬古代的书院精神?请结合两则材料和你的校园生活经历进行简
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应声是秦腔
单修霞
谁问候土地,为土地奉献,土地就回应谁,成就谁。
行走在黄土地上,脚下一派绵和柔软,像裹在绒布里,踏在云朵上,挨着的全是
土,是真正的大地上的土。满眼皆是土,脚下至深处也都是土,连最轻的雪、最细的
雨、最静的风都沾着黄土,悄咪咪地钻入脖颈、贴上脸,着色成肤。有那么一天,冷
不丁地发现自己也变成了土一样的存在一一这是黄土地给予一个人的最高奖赏。
堤崩之下
黄土坪崩①襟怀仁和宽厚。多数时候它们是静默的倾听者,只会在你忍不住嘶吼呐
喊时抚慰你,回旋婉转一语三叹地应和回声。任你再癫狂的喜悦,再沉重的哀怨,再
狂暴的怒火,它都先用静默去沉淀、洗练,再拖腔拖调回复你。
山似父,谷似母,山谷似知音。①它们懂得人的不易,尊重大地上的一切,一视
同仁,毫不偏袒。你笑,它也笑;你哭,它陪你哭;你起声唱,它应声和;你怒吼咆
哮,捶胸顿足,它虽吼也叫,但不动怒。当然,陕北的黄土塌弗、沟壑谷隙爱听你
吼。它们知道,你吼上一吼,叫上一叫,转身回返时,自会平心静气地接纳即将到来
的一切,宽宥已发生的一切。
你说:“谢谢你!”
它答:“谢一一谢一一你一一”
你说:“我在这里挺好的。”
它答:“这一一里一一挺一一好一一的一一”
壑谷生风,声声不息。
山巅之上
春来夏至秋与冬,花开叶绿草又生。黄土地天高地阔,壮美厚重,虽少人烟喧
嚣,但因海拔高,“生活在云端”的感觉会深深地震撼你。
太阳近在咫尺,繁星缀满夜空,你的眼成了快乐的取景器,看哪里都新奇、鲜
活。一棵树,一朵花,一簇萌芽的草,也能独自成景,成为不可或缺和极为可贵的存
在。人自然是其中最重要、最美丽的风景。哪怕只是立身于黄土地之上,也能感受身
而为人被赋予的价值和重量,绝不想浑浑噩噩到世上走一遭,当下便有一座又一座等
待征服的黄土山。
这块大地之空旷、高远、寂寥,你很想登高立足,喊上几嗓子,让天地之间充满
你的声音。当声音从山峦间游走一轮再回到你耳边时,已变得音律缭绕,好似你声,
又美于你声。
一切真真切切,一切美好如斯。你感受到身为人的力量,以及想维持、保护、庇
佑这一切美好存在的责任。
风声如鼓
秦川八百里,风过只一息。
风在黄土高坡最为恣意,无遮无拦,无牵无绊。风是大自然的信使。它自黄土地
上呼啸而起,堞明沟壑便迎风而动,回应它的召唤。即使是深远的谷底,也在依稀应
声呼和。前声、后声,快板、慢板,远远近近……一场宏大的风之交响乐交汇而成。
听风八百遍,方知是人间。风对谁都一样,认真倾听,入耳全一样,都是乡音的
回响。梦里家乡亲人笑语盈盈,寒暄问询。熟悉亲切的音声经风转手,再由千沟万壑
洗练,竟别有意味。
风声如鼓。②于你而言,它是一种声音,一种陪伴,也是一种力量。当你学会与
风声共舞,与自然相处,将每一次呼啸的风声听成一首旋律动人的诗篇,无数次沉浸
其中,感受身处黄土地的力量与美好。
风啸不歇,回忆不止。驻守在黄土地的时间链上,思念像树上的枝丫,雨水一
浸,哪怕最微弱的风拂过,也会止不住地成串滴下珠泪,就像无数个夜晚,随风吹开
故乡的窗扉,轻叹一声,沉入梦里。
秦腔回响
八百里秦川雄风浩荡,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这磅礴豪放的阵势你虽没亲见,但
走进这里的第一时间,你就感受到了其浓烈的气息。黄土地孕育的别样地域文化,成
了你工休闲暇时一种特有的消遣方式,也使精神世界得到了一些慰藉和满足。
“③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
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
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作
家贾平凹的这段话说到了你的心坎上。
无论高兴还是痛苦,你都忍不住想喊想吼,当然,你也喊了也吼了,但你喊不出
秦腔,也吼不出秦腔。听完戏走在山路上的你和同事们,好像电池蓄足了电,浑身带
劲,趁着空山无人,也你一句我一句瞎吼一气。凭记忆吼着刚听过的戏词,嗓子吼哑
了,那股劲也找着了,但心知不是秦腔的那个调调。不过,顾不了那么多了,反正也
没有个评判,只图个高兴,吼得尽兴,脚也不乏了,人也不困了,真是痛快。
石油应声
只有在黄土地上生活的够久的人,才能真的懂这片土地,才有发言权。
驻扎在黄土山里的坪北油区,一座山头建有一个采油平台,一个采油工人值守一
个采油平台。孤独是他,寂寞也是他,陪伴左右的只有大山、黄土地,以及那井架连
着的井架。平台上的抽油机们日夜不息地上下往复,好似夸父逐日一般不停歇的奔
跑,行如镐镰耕耘稼嵇,声如春雷轰鸣震耳。④幅幅,幅幅……一下又一下,一声接
一声,年复一年地叩问大地深处的沉积岩层。
“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秦腔也是要吼出来的,它那昂扬的声音
在黄土地上持续回荡。一个秦地秦腔,一个中国石油,两条看得见的经纬,构成了这
片黄土地的生命纵横,厚重的历史和现代能源在这方水土激荡起情感火花、时代火
花、生命火花。石油工人的吼声与秦腔的回响在黄土大地交融汇聚,是力量在传导、
情感在充溢,满满地都是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作为石油工人中的一员,身处黄土地,你的平凡的生命也越发趋近美丽与高贵。
你认识到一个事实:奋斗者的每一滴汗水都不会白流,每一份付出,都将赢得黄土地
的尊重和回报。
(选自《应声是秦腔》,有删改)
注①堞:中国西北地区称条状的黄土山岗,顶较平,四周较陡。灵:我国西北地
区称顶部浑圆、斜坡较陡的黄土丘陵;泛指小山包。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点题,统摄全文,不仅写出了人与土地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首尾呼应,
结构严谨,富有特色。
B.文中由“堞弗之下”写及“山巅之上”,视野由上及下,具有空间感,让读者感受
到黄土地的厚重与阔大。
C.文中“秦腔回响”部分,引用贾平凹的话语,由“快板”“慢板”呼应上文“精神
世界得到了一些慰藉和满足”。
D.文章“石油应声”部分,作者描写了黄土地上石油工人的吼声与秦腔的回响,表达
了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了山和谷以人的情态,生动展现出山谷的仁和宽
厚。
B.句子②运用排比的手法,强调黄土地上风声带来的陪伴与力量,增强语势,富有感
染力。
C.句子③运用拟物的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人们听秦腔时酣畅淋漓的感受。
D.句子④使用叠词,富有音乐美,拟声词的使用逼真地描摹出抽油机工作时的声音,
韵律感强。
8.本文以“应声是秦腔”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请分析本文“散”在何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
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默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
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
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太宗自即位之始,霜旱为灾,米谷踊贵,突厥侵扰,州县骚然。志在忧人锐精
I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是时,自京师及河东、河南、陇右,饥僮尤甚,一匹绢才得
一斗米。百姓虽东西逐食,未尝嗟怨,莫不自安。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
乡,竟无一人逃散。其得人心如此。
(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有删改)
材料二: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驼业种树,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
以蕃。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
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静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
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
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
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
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
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
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缰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
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飨饕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
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节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有删改)
10.材料一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帝志A在忧人B锐精C为政D崇尚E节俭F大布G恩德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字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穷,文中指竭尽,与《屈原列传》中“可谓穷矣”的“穷”意思相同。
B.咸,文中指都,与《兰亭集序》中“少长咸集”的“咸”意思相同。
C.去,文中指离开,与《蜀道难》中“连峰去天不盈尺”的“去”意思不同。
D.病,文中指困苦,与《登高》中“百年多病独登台”的“病”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和手法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隋炀帝东征西讨、穷兵默武致隋朝灭亡,而唐太宗励精图治、勤政爱民使
天下太平。
B.材料一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的思想一致。
C.材料二中柳宗元用“种树之术”与“养人之术”进行对比,表现其对百姓生活的同
情。
D.材料二中郭橐驼种树的独特之处在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强调遵循事物本身的
规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姓虽东西逐食,未尝嗟怨,莫不自安。
(2)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14.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治国与种树”有哪些相似性?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塞下曲
唐口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陇西行四首口其二
唐口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诗前两句叙事,桑乾夜战伤亡过半,描写了战争的残酷,奠定了全诗凄婉、哀伤
的感情基调。
B.许诗第二句以“秦兵”代“唐兵”,将唐王朝比作“暴秦”,含蓄写出诗人对唐代
统治者的不满。
C.陈诗第二句以“貂锦”代指精锐之师,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仍达五千之众,衬托
出战争的惨烈。
D.陈诗最后两句写到春闺中的妻子已经知道丈夫死去,无限悲伤,只能在梦中思念丈
夫,以此安慰自己。
16.有人评价两首诗运用了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在同一时间交叠不同的画面,构思
精妙,效果绝佳。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表明自己既有内在美德又有优秀才能的句子是:
(2)李密《陈情表》中用“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
少心灵的安慰。
(3)王勃《滕王阁序》中感慨“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两句都表达了对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的
思考。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白鹤舞金沙,再惊世界殊!2022年底,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一一白鹤滩水电站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构想、设计和建设终于J全面投产。它成为继三峡工程
开启中国水电恢宏篇章之后的又一标志性工程。回首过往,它的建设战胜了各种
B:复杂的地质结构,恶劣的自然环境,难度极高的双曲特高拱坝……伴随水
电站建设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机电专家们冒严寒,顶酷暑,在建设工地上
C把青春理想融入水电报国的实践中,把论文写在机电安装的工地上,拧成
“一股绳”,下好“一盘棋”,在团结奋斗中追求创新和卓越。“中华儿女多奇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白鹤滩水电站,你是我国“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是中国水电
引领全球的又一张“国家名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新篇章今天的中国,是
梦想接连实现的中国。这一切,凝结着无数人的辛勤付出和汗水。点点星火,汇聚成
炬,这就是中国力量!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选项中的引号和文中“国家名片”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你还想拒捕吗?我这儿可带着“王法”呢!(掏出腰中带着的铁链子)
B.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
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
D.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20.请从生活中选择一个合适的意象,仿照文中画框的句子,写一组排比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近,很多超市纷纷上架了各式樱花味食品,样样精致粉嫩,仿佛将春天摆在了
货架上。①?科普作家说:“樱花并没有香味,也没有味道。我们吃到
的樱花味,是想象设计出来的‘人为味道‘。”现在的樱花味一般是用丁酸乙酯等酯
类和苯甲醛、茴香醛等醛类化合物混合在一起形成的。它的产生完全是食品研发人员
“脑洞大开”,想象自己看到樱花时期望品尝到的味道,然后再用相应的香精呈现出
来。
在现代食品工业中,研发人员先通过分析找出某种风味中的主要成分,
②,就能得到想象的味道。比如,爆米花的奶香本身来自黄油,科研人
员用双乙酰这种物质也能模拟出浓郁的风味。我们熟悉的香草味原本来自香草提取
物,③,所以商家很难控制成本。
根据我国国家标准显示,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使用的香精香料有将近1800多种;三
香精的使用具有自限性,用多了味道反而不好。-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
但不得改变原意。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何为风景?风景指的是供观赏的自然风光、景物,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也
许你会想到赤日、皓月、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茂树、繁花。也许你会想到军人
戍守边疆的雄姿,大国工匠分毫不差焊接的自信,科研工作者全心观察的专注,救援
者知难而进的豪壮,运动员领奖台上的自豪,同学们专心致志的风采……风景无处不
在,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以“我心中的风景”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
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得使用本试卷中除作文外的其它材料;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书院从此不复存在“错,曲解文意,根据原文“最终在清
末因学制改革而从制度层面退出历史舞台“可知,书院是“从制度层面”退出历史舞
台。且“书院从此不复存在”说法绝对。
B.“所以推动了教育制度的创新“错,因果倒置。书院精神就是教育制度创新的产
物。
C.“张桢的观点与之相反”错,根据原文“朱熹曾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
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
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朱熹指出教育的目的应当是明理修身、经纶世务,而不是谋
取声名利禄。而当时主教岳麓书院的大儒张桢也曾殷殷劝勉:“侯之为是举也(指刘琪
重修岳麓书院)……以传斯道而济斯民也。“表明张桢的观点与朱熹一致。
故选D。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从根本上补充了”“成绩优于官学”错,文本中没有体现“办学成绩优于官学”
的信息,且根据原文可知应为“在数量上”补充了学校教育的不足,而不是“从根本
上”。
故选B。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内容是苏秦讲的话,表现他对“金钱与功名利禄”的热烈追求,此项内容与书院精
神相悖。
故选Ao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是书院继承的精神财富”错,根据原文“也是书院教育最值得我们继承的精神财
富”可知选项中“是书院继承的精神财富”愉换概念。
故选Do
5.答案:①发扬书院人文、经世、探索、创新、开放、自主等精神,坚持立德树人的
办学理念;②努力挖掘传统书院教育资源,从中汲取智慧,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总
结出一套兼具传统书院教育与现代教育之长的人才培养模式;③弘扬历代书院先贤的
创新精神,发挥书院的独特优势,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和现代价值的
研究;④邀请专家学者来学校进行讲学,扩大学生视野;⑤组织学生读书报告会和辩
论赛,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答疑解惑,开启心智;⑥创办属于学生的校园报刊,给学
生提供展示的舞台;⑦发挥助学金、奖学金的作用,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热情;⑧举
办各类研习班、学术讲座传播弘扬书院精神;⑨深度开发文创产品,让书院文化与精
神融入人们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材料一“书院精神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以“成人之道’为主旨,重
视人格养成的人文精神“第二,担当天下、传道济民、教化社会的经世精神”第三,
穷本探源、极深研究、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第四,不面成说、不断超越、与时偕
行、引领学术思潮的创新精神”“第五,有教无类、自由讲学、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
“第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之间质疑问难的自主精神”可概括出答案①;
由材料二“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当努力挖掘传统书院教育资源,从中汲取智慧,通过
不断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一套兼具传统书院教育与现代教育之长的人才培养模式,为
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可概括出答案②;
由“在学术创新方面,应当弘扬历代书院先贤的创新精神,发挥书院的独特优势,致
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和现代价值的研究“可概括出答案③;
由“在文化传播方面,应当利用当代最先进的传媒手段,充分体现书院的文化传播、
社会教化功能,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普及、弘扬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可以通过举办面
向社会大众的培训研习班、学术讲座、礼仪活动等方式传插传统文化,服务于当代中
国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可概括出答案③;
③由“通过以互联网传播中华文明、深度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等方式,让书院文化遗产
融入现代生活可概括出答案③;再结合自己的校园生活经历可概括出答案4到7。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由上及下”错,由“埃弗之下”写及“山巅之上”,视角应该是由下及上。
故选B。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③句运用拟物手法错误,“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把整个身心粉碎在
天空”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表现出人们听秦腔时酣畅淋漓的感受。
故选C
8.答案:①点明写作对象为“应声”和“秦腔”,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表达作者对八
百里秦川的风土人情的赞美;
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应声”包含了在山谷的回声,登高的吼声,黄土地上的风
声,石油工人的劳动之声等,而这些声音散布在文章中各个部分,都是“秦腔”,由
标题贯穿;
③揭示主旨,秦川上所有的“应声”都是动人的“秦腔”,表达了对秦腔的喜爱,对
黄土的热爱以及对劳动的讴歌;
④“应声是秦腔”作为大标题,统摄了文章其它几个小标题,使得文章结构完整;
⑤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①“应声是秦腔”里有两个关键词“应声”和“秦腔”,读完文章你会发现,散文写
的两个对象就是“应声”和“秦腔”,因此标题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结合文章开头
的“谁问候土地,为土地奉献,土地就回应谁,成就谁”可知,表达作者对八百里秦
川的风土人情的赞美;
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文章主要写了五个“应声”,第一个是山谷回声一一“梁弗
之下”“回旋婉转一语三叹地应和回声”;第二个是登高的吼声一一“山巅之上*当声
音……已变得音律缭绕,好似你声,又美于你声”;第三个是黄土地上的风声“风声
如鼓”“一场宏大的风之交响乐交汇而成”;第四个是秦腔回响一一“八百里秦川雄
风浩荡,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最后是石油工人的劳动之声一一“石油应声””
“声如春雷轰鸣震耳”。这些声音散布在文章中各个部分,都是“秦腔”,由标题贯
穿;
③揭示主旨,秦川上所有的“应声”都是动人的“秦腔”,无论是回旋婉转的山谷回
声,音律缭绕的登高吼声,如交响乐般的风声,还是如春雷般的石油工人的劳动之
声,都是激荡起生命火花的秦腔。这样写表达了对秦腔的喜爱,对黄土的热爱以及对
劳动的讴歌;
④“应声是秦腔”是大标题,统摄了文章中的“梁弗之下“山巅之上”“风声如
鼓””“秦腔回响”“石油应声”几个小标题,使得文章结构完整;
⑤把“应声”与“秦腔”联系起来,让读者思考何为“应声”,谁的“应声”,为何
说它是秦腔,标题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9.答案:①本文选材自由,选取了黄土上的堞芾、山巅、风声、吼声等题材,多样丰
富;
②表现手法丰富,灵活多变,多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叠词、引用等手法,使文章
内容生动;
③结构开放自由,不拘一格,以一个主题调动五个场景,于“松散”的结构中体现主
题的和谐统一;
④表达方式多样,以抒情为主,融叙述,描写为一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体裁特征的能力。
①本文选材自由,五个小标题“堞弗之下”“山巅之上”“风声如鼓“秦腔回响”
“石油应声”展现了选材的广泛性和丰富性;
②表现手法丰富,灵活多变,如比喻”脚下一派绵和柔软,像裹在绒布里,踏在云朵
上”,拟人“黄土坪第襟怀仁和宽厚”,排比“你笑,它也笑;你哭,它陪你哭;你
起声唱,它应声和”,叠词“浑浑噩噩”“真真切切”,引用“有了秦腔,生活便有
了乐趣…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等手法,使文章内容生动;
③结构开放自由,不拘一格,以一个主题“应声是秦腔”调动五个场景一塌芾、山
巅、风声、吼声、石油生产,于“松散”的结构中体现主题的和谐统一;
④表达方式多样,文章多用抒情原句,如“一棵树,一朵花,一簇萌芽的草,也能独
自成景,成为不可或缺和极为可贵的存在…当你学会与风声共舞,与自然相处,将每
一次呼啸的风声听成一首旋律动人的诗篇”,同时兼有叙述,描写,叙述如“驻扎在
黄土山里的坪北油区,一座山头建有一个采油平台,一个采油工人值守一个采油平
台”,描写如“黄土地天高地阔,壮美厚重”。
10.答案:BDF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太宗忧心百姓,精心治理国政,提倡节俭,大力广布恩德。
“帝志在忧人”主谓宾齐全,B处断开;
“锐精为政”省略主语“帝”,“锐精”是状语,“为"是谓语,“政”是宾语,D
处断开;
“崇尚节俭”是动宾结构,F处断开。
故选BDFo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错误。竭尽;处境艰难。句意:竭尽兵力随意发动战争。何以说处境很困难。
B.正确。句意:百姓一个个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年轻的年长的都聚在一起。
C.正确。离开;距离。句意:离开它不再去照看它。/群山连绵起伏,距离青天不满一
尺。
D.正确。困苦;疾病。句意:所以我们困苦又疲乏。/一生多病独自登上高台。
故选Ao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对比”错,应为“类比”;“表现其对百姓生活的同情”错,是对统治者的讽
刺。
故选C
13.答案:(1)百姓虽然四处奔走寻找食物,但从来不曾有人叹息怨恨,没有不安分
守己的。
(2)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多发政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但最终因此
害了百姓。
解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
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内心仍旧不满足,不停地向民间索取(美女及珍玩),并
且东征西讨,竭尽兵力随意发动战争,老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
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从早到晚勤恳不息,只是希望不东征西讨,不贪美女珍玩,使
天下平安无战事。于是就能不兴起徭役,年年庄稼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国就像种
树一样,根基不动摇,那么就会枝繁叶茂。帝王能不想东征西讨,不贪美女珍玩,百
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太宗刚即位那几年,国家接连发生旱灾、霜灾,粮食的价格很高,再加上突厥的
进犯骚扰,州县更加不得安宁。太宗忧心百姓,精心治理国政,提倡节俭,大力广布
恩德。当时,从京城到河东、河南、陇右一带地区,饥荒更为严重,甚至到了要一匹
好丝才能够买上一斗米的境地。百姓虽然四处奔走寻找食物,但没有一个人埋怨,无
不安分守己。到了贞观三年,关中一带大丰收,百姓一个个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竟
然没有一个人逃散。太宗皇帝获得人心竟到了这种程度。
材料二:
郭橐驼,不知道他起初叫什么名字。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观察叠驼种的树,有
的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
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但凡种树的方
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均匀,它根下的土要用旧土,捣土要结实。已经种
完了,就不要再动它,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去照看它。栽种时要像对待孩子一
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
得以发展。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
法;只不过不损伤它的果实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
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新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多了就是不够。如果
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对树养护太过,太过担心它们了。在早晨去看了,
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
活着还是枯死了,摇晃树根来看土的松紧,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
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都不如
我。我又能做什么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
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多发政
令,好像很怜爱百姓,但最终因此害了他们。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
官下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
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养好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召集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
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
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的方法,它与我种树
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问的人说:“呀,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为这
件事作传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14.答案:①巩固根本,重视基础;②顺天致性,不违规律;③有耐性,惜民力,不
扰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材料二“凡植木之性,其本
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可知,巩固根本,重视基础;②由材料二
“其静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可知,顺天致性,不违规律;
③由材料一“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材料二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
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吾小人辍飨饕以劳吏者,且
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可知,有耐性,惜民力,不扰民。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妻子已经知道丈夫死去”错误,诗歌后两句的意思是征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
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
故选D。
16.答案:《塞下曲》前两句写惨重的边塞战争,后两句写战士的家人来信寄冬衣。
死亡与等待在同一个时间里交叠,让观者陷入思考,对牺牲者和家属寄予深刻的同
情,同时批评残酷的战争。
《陇西行》“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两个画面
虚实相对,生死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
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叙事手法的能力。蒙太奇法,指调动不同的情境或镜头,有
机地连接在一起的一种表达手法。它可以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件交叉切
换,造成强烈的对比,进而表达作者的思想。
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的反战思想,在同一时间交叠不同的画面,让死亡与等待形成强
烈的对比,寄寓了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作答时,紧扣“在同一时间交叠不
同的画面”,找到对应诗句,再分析效果即可。
17.答案:(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2)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3)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18.答案:①大功告成/尘埃落定;②艰难险阻;③栉风沐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上文说白鹤滩水电站经过了构思、设计、建设的环节,下文说其“全面投
产”,本空的内容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