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_第1页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_第2页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_第3页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_第4页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质量检测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仅仅凭历史学家在研究工作中离不开时间这一事实,还不足以断言历史学就是时间的科学。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不论在历史学者身上,还是在历史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手段上,时间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的时候,历史学才真正称得上是时间的科学。社会中的任何存在都是历史性的存在,这为历史研究规定了时间界限。历史学研究人类文明的演变,文明有起源,仅就此而言,历史必然有一个时间上的开端。同时,自有人类以来,世界上有无数的文明起起落落,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列举了21个具有文明发展过程的社会,而在他那个时代,已知的原始社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650个。因此,凡历史性的存在,都有一个时间的终点。不论是文明,还是更加具体的历史事件和进程,在时间上都有开端和终结,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意味着时间。所以,历史年代学就成为历史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辅助学科,它的作用就是把历史事件根据一定的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目前流行的公元纪年方法,是在中世纪到近代初期逐渐地创立、完善和推广的。有了这样一种方法,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都可以井井有条地被安放在这条可以向前和向后无限伸展的时间之线上。而且,世界上不同地方在其曾经使用过的各种纪年法上的历史事件,都可以转换到这一线性的时序中。这种以数字标记的线性时间,看起来客观、中性,其实不然。虽然每个以数字表现出来的年代,原本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当历史学家在这些年代上开始编排历史事件的时候,这些年代就被赋予一定的意义。例如,476年,是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年,这在西方的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这一年被认为对近代历史发展有深远意义。这种被赋予了重要意义的年代,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几乎到处存在。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选择和倾向性,使一些数字化的时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历史时间承载着意义这一事实说明,历史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给历史时间确定性质,历史上的年代标记、时代和时期的划分,是历史学家有意识的活动所引起的结果。(摘自俞金尧《历史学:时间的科学》)材料二:在欧洲,有人曾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历史学家的时间是否不是连续时间,而是“分段时间”?这可能是一种偏见。的确,单纯的纪年法,比如奥林匹克纪年或者公元纪年,都没有在中国自发产生。中国以朝代和统治纪年,自公元前140年左右以来朝代中又有年号。但中国的历史学家又想出了一套关于王朝合法性的融贯的“单轨”理论,努力把同时代的小王朝、王国和蛮族的纪年法与所采用的主要时间标度关联起来。年代学领域的天文学家刘義叟在他的《刘氏辑历》中确认了干支周期、闰月、冬至夏至等,体现了其“长术”(调和长期数据之术)的成果。此外,中国的历史编纂绝不限于朝代史的框架,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形式的“通史”发展起来,以处理包括若干个朝代兴亡在内的长时间历史。司马迁本人为通史的写作树立了典范,因为他的《史记》从远古一直讲到公元前100年左右的西汉时代,但他并没有提出很多理论来讨论历史学家的工作。从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开始,历史哲学才得到了精彩的研究。《史通》是世界上第一部讨论历史编纂方法的著作,很值得与八个半世纪以后的欧洲史学先驱博丹和拉波普利尼埃尔的著作相比较。刘知几的儿子刘秩与另一位唐代学者杜佑发明了一种全面的新型制度通史,刘秩作了《政典》,杜佑作了著名的《通典》。但直到1322年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出版,这种类型的著作才达到高峰。司马光于1084年主持完成了中国最伟大的通史著作——《资治通鉴》,由此书又产生了另一种体裁,即“纪事本末”。1190年左右,袁枢考虑到《资治通鉴》材料过于庞杂,遂选出239个论题,在其《通鉴纪事本末》中分别论述,这又给接下来几个世纪创造了一整套历史体裁。这样中国人便克服了时间的“分段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司马光巨著的标题——“资治”。历史服务于一项重要的道德目的,即“资治”,指导行政工作,抑恶扬善。这便是中国历史编纂基本的“褒贬”理论,它是人类精神的一种崇高努力,尽管会使一些西方现代历史学家感到不快。由这导致的任何看似悖谬的东西,都可以通过深藏于一代代中国历史作家心中的一种深刻信念将其化解,那便是社会的显露和发展过程的一种内在逻辑,一种内在的道,因此“仁心”(善心、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终究会得到社会的善果,而不仁之心则会导致无法挽回的罪恶。人们感到这种归纳有非常充分的经验依据。于是,历史是道的显现。怎么会有人以为中国人的时间意识不如欧洲人呢?我们甚至可以说,是欧洲人的时间意识不如中国人,因为道在历史中的化现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连续过程。(摘自英国李约瑟《时间、年代学和中国的历史编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历史年代学以历史时间为研究对象,可帮助历史研究者用时间线排序不同时空的历史事件。B.1492年以数字来标记,本身是客观、中性的,但因与哥伦布到达美洲关联而具有历史意义。C.中国没有自发产生单纯的纪年法,缘于古代以朝代和统治纪年能够融贯王朝的合法性。D.材料二中认为《史通》可以与欧洲史学家的著作相比较,这样让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我们没能认识到时间在历史学中已充分渗透、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这一事实,历史学就不是时间的科学。B.从汤因比这一例子可以推断出,世界上曾经有过许多的文明或社会,但大多数都已经走向时间的终点,成为历史。C.《史记》以创作实践树立写作典范,《文献通考》达到制度通史写作的高峰,这都说明一些中国史学家极具时间意识。D.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中心,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体现了连续时间,能让人清晰了解具体历史事件的开端和终点。3.依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举例与相关概念,不相符合的一项是()选项概念举例A线性时间梁启超主张中国历史应以孔子纪年,将孔子生年作为纪年的开始,以此确立时间之线,方便考古。B分段时间深知年号繁多的弊端,朱元璋登基后规定,从他以后的皇帝只能制定一个年号,并且以此作为祖训。C“单轨”理论《汉书》中用汉武帝元朔二年与匈奴的纪年时间进行关联,《新唐书》中用唐朝年号纪年为沙陀国作列传。D“褒贬”理论孔子修改了鲁国史书中不合微言大义的部分,删除了无关治道人伦的内容,最后编定了《春秋》。A.A B.B C.C D.D4.材料二对西方学者的偏见进行了反驳,请简要说明文章是如何逐步展开反驳的。5.下面这段改编歌词串联各个朝代,如同一部微型中国通史。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其体现出的历史时间的特点。周朝太长,一分成了双;春秋在竹简上,战国忙打仗。秦灭六国,长城曾辉煌;因为那暴政,二世而亡。汉在远方,西元前后伤;随风飘散,新的模样。三国残,两晋殇,胡人模样已泛黄……北风乱,夜未央,二十五史剪不断……【答案】1.C2.A3.B4.①首先指出中国史学家用“单轨”理论等调和朝代、年号纪年等分段时间;②接着指出史学家用通史处理长时间历史以跳出朝代史框架;③然后指出纪事本末体克服了时间的“分段化”;④最后指出道在中国历史中的化现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连续过程,反驳了对方偏见。5.①历史性的存在有时间界限。中国历史以朝代和统治纪年,如周、秦、汉等朝代各有起点和终点。②历史时间承载着意义。歌词中秦国的灭亡,三国、两晋等时期的划分等都具有褒贬之意。③中国历史时间整体上是连续时间。“二十五史剪不断”体现了各个朝代前后相续。【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缘于古代以朝代和统治纪年能够融贯王朝的合法性”错,结合材料二第2段第2句可知“中国没有自发产生单纯的纪年法”是对的,再结合第3、4句,尤其第4句的“但”可知,“缘于……”强加因果了。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A.“历史学就不是时间的科学”错。结合材料一第1段的“仅仅凭历史学家在研究工作中离不开时间这一事实,还不足以断言……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不论在历史学者身上,还是……”可知“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只是条件之一。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朱元璋规定只能制定一个年号实际上是克服年号繁多带来的时间“分段化”。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证思路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思路,可以借鉴“思路脉络题型来理答案要点。要准确拟出答案,需要先逐段分析概括材料二的内容。材料二第1段“在欧洲,有人曾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历史学家的时间是否不是连续时间,而是‘分段时间’”提出问题;第2段开头一句“这可能是一种偏见”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接着用让步关系的句子“中国的历史学家又想出了一套关于王朝合法性的融贯的‘单轨’理论,努力把同时代的小王朝、王国和蛮族的纪年法与所采用的主要时间标度关联起来”指出:中国史学家用“单轨”理论等调和朝代、年号纪年等分段时间;第3段“此外……”告诉我们这是又一反驳的理由,段首句强调了“发展起来的通史处理了包括若干个朝代兴亡在内的长时间历史”,指出史学家用通史处理长时间历史以跳出朝代史框架;第4段根据“这又给接下来几个世纪创造了一整套历史体裁。这样中国人便克服了时间的‘分段化’”可知,指出纪事本末体克服了时间的“分段化”;第5段最后部分小结,根据“于是,历史是道的显现……道在历史中的化现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连续过程”可知,指出道在中国历史中的化现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连续过程,反驳了对方偏见。最后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的格式回答即可。【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作者观点的概括理解的能力。审题的侧重点在“体现出的历史时间的特点”,梳理材料一各段内容。第1段是提出中心观点,历史学是时间的科学。第2段通过分析历史存在都有时间界限,有开端和终结,阐释历史意味着时间,历史年代学的作用就是把历史事件根据一定的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结合举例中“周朝太长,一分成了双;春秋在竹简上,战国忙打仗。秦灭六国,长城曾辉煌;因为那暴政,二世而亡。汉在远方,西元前后伤……”可以看出,中国历史以朝代和统治纪年,如周、秦、汉等朝代各有起点和终点。历史性的存在有时间界限。第3段的主要意思在开头两句,转折关系的句子告诉我们侧重点在转折之后,那就是在年代上编排历史事件时,年代被赋予了一定的意义。显然,结合“秦灭六国,长城曾辉煌;因为那暴政,二世而亡。汉在远方,西元前后伤;随风飘散,新的模样。三国残,两晋殇……”可知,歌词中秦朝的灭亡,三国、两晋等时期的划分等都具有褒贬之意。历史时间承载着意义。材料二总体上就是来反驳西方学者的偏见,“二十五史剪不断”体现了各个朝代前后相续,说明中国历史时间是连续时间。(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公社书记郭澄清我被分配到公社里做宣传干事,今天上任。公社办公室里冷清清的,只有秘书一个人。他待人很热情,一面给我倒水,一面向我介绍书记是谁,社长是谁……我问他:“他们都干什么去啦?”“全下队啦。”“项书记什么时候下去的?”“今天早上。”秘书回答说,“昨天晚上赶回来,向县委作了个汇报,今天起早看了一阵文件,又下去了。”“去哪儿啦?”“那我得看看。”秘书往东南墙角一望,回头说,“上南部去啦。老项有个习惯,南去准扛猎枪,北去准背粪篓。”“这是为什么?”“你听我说呵、北部有条公路,车马多,粪多,背上筐,走一趟,准能闹个满载;南部有片山岗,草多,洞多,野物多,扛上枪,保险!”我又乘兴问道:“书记的枪法怎么样?”“百发百中,全社第一。”这时,我恨不能一下子见到项书记。秘书向我建议说:“他不来,你也没事干,你干脆去找他吧!”我离开公社,顺着杨柳成荫的机耕道,一直向南走去。天晴地湿,风吹禾摇,一路都是丰收景象。我听见一伙干活的社员们,好像是在议论项书记,就势问道:“喂!借光,你们见到项书记没有?”“见到啦!刚过去,到方庄去啦!”一位快嘴姑娘指手画脚地说,还有几位老汉插言插语,热情地向我介绍书记的长相和衣着。不过,我都没有用心听,一个公社书记的模样,我是可以想象出来的!又走了一里多路,见路边蹲着一个人,农村干部打扮,怀里竖着一支长筒猎枪,蹲在那儿正对着一棵棉花出神。我暗自赞叹:“项书记可真朴素呵,不愧为劳动人民出身的干部!”“项,项……同志,你就是项书记吧?”那人打量我一眼,眯笑着说:“对了一半儿!我姓项,可不是书记,是副社长!”他告诉我,方才项书记和社员们锄了一阵地,又和他研究了一番棉花生长情况,对棉花的中期管理提出指导意见,把枪放在这儿,就往方庄去了,现在还过不去前面的黄土岗……来到黄土岗,只见有一位推车的老汉。这老汉,标准的老农打扮:头上戴着一顶破草帽,肩上搭着一件灰不灰黄不黄的褂子,整个脊背又黑又亮,裤脚卷过膝盖,脚上没有穿鞋,后腰上插着旱烟袋,像钟摆似的两边摆动着。“老乡,到哪儿去呀?”“上方庄。”他擦了一把满脸的汗水,又问我,“小伙子,你上哪?”“也到方庄。”“那好,我抓你个差吧。”说着,他放下车子,在车子上栓了一条绳子,向我一举,笑哈哈地说:“来,小伙子,帮帮忙吧,前边这条路不大好走!”没办法,我只好接过绳子,拉起车子来。使我惊奇的事发生了,他抓我这个差,不感激我也罢,还一股劲地挑三挑四:“小伙子,你缺‘基本功’呵——不带劲!……不懂?我告诉你——塌下腰,挺起胸来、再挺挺。把头抬起来,眼向前看。把膀子晃开,把胳膊甩开,甩上点劲儿……”走进方庄,天已傍晌,社员们刚刚收工。一进村,几个男社员从各个角落凑过来,热情地打招呼。一位小伙子接过车子,继续推。一位大娘大概是听到了喊声,急急忙忙走出门,手扶门框开了腔:“老项!中午到我家来,我还有活叫你干哩!”老项摘下草帽扇着风,笑哈哈地说:“好吧,王大娘,中午你多做一个人的饭,我先到队部。”方才我被这情景迷住了。现在老项一走,我倒忽地想起一件事来,便向身边的一位中年人问道:“同志,项书记在哪里?”“项书记?”那人沉静一下,“哦,你找我呵??”我就自我介绍起来。说着说着,他嗄嘎地笑了:“同志,你弄错了。你是找公社书记吧?我是支部书记!”“公社书记呐?”“方才你给谁拉的车子?他就是公社书记呀!”支书又补充说:“你别看我们老项这样儿,论本事可不简单啦,是锄杆,是枪杆,是笔杆……”他一说到“笔杆”,我忽然想起一件事来:前几天的省报上,曾发表过他的一篇稿子。他在这篇稿子里,用自己的工作实践,论证了研究党的政策的重要性。这篇稿子发表后,影响很大。当时,我曾这样想:“项书记一定是个知识分子干部,也一定整天埋头书案……”支书越说越有劲:“老项常跟咱讲,建设社会主义,‘三个杆子’缺一不可。对于咱们这些领导农业生产的人来说,尤其是不要跟锄杆子闹不团结!”支书领我来到队部,这时的项书记,打扮和在路上一样;不过,我觉得他似乎比那时高了许多。我走上前去,恭敬地喊了一声“项书记”,接着就自我介绍。他非要让我喊他“老项”,说:“你就把路上叫我‘老乡’的尾音加重,‘老乡’改成‘老项’,这多省劲!小崔!”这时,街上传来老大娘的喊声:“老项哟!吃饭了!”于是,我随在老项的身后,向王大娘家走去。我实在跑累了,吃完饭,身子一躺就入了梦乡。一觉醒来时,天已过半晌。我赶到地里时,人们大概已经干了一阵子活,老项正坐在柳树下和社员聊天。我问老项:“我干什么活呀?”“你第一次出勤,就派你个轻松活吧!”他指着那辆车子说,“你把它送到何庄去吧。”又嘱咐说:“你到了那里,要利用今天晚上的时间,帮助队干部们,讨论讨论抓好生产和群众生活问题……”我推着车子走在路上,耳边还在响着老项那朗朗的笑声,眼前晃动着老项那高大的身影……(选自1963年11月《人民文学》,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对老乡“挑三挑四”态度感到惊奇但并不厌烦,展现了基层青年干部谦逊的服务态度。B.小说中“塌下腰”“挺起胸”“把胳膊甩开”等动作要求,间接勾勒出农村人们劳作的真实状态。C.小说多处用“老项”这一称呼,既体现项书记平易近人,又反映当时农村和谐融洽干群关系。D.“农村干部打扮”“标准的老农打扮”“知识分子干部”,项书记鲜明形象在“我”面前依次呈现。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的开头写“我”上任报到,公社办公室冷冷清清,只有秘书一人,其目的是与下文农村热闹劳动场面形成对比。B.寻找途中、姑娘和几位老汉的热情指点与后文中方庄社员们的热情招呼相呼应,从侧面衬托出项书记深受群众的爱戴。C.“我忽然想起一件事来”运用插叙,丰富了小说内容,突出了项书记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强化了小说的现实意义。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讲述“我”上任第一天的所见所闻,记叙了平凡普通的乡村生活故事,给读者以亲近感和真实感。8.小说采用延宕手法突出项书记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有人评价,这篇小说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的“范本”。本文的乡土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D7.A8.①“我”到公社报到,项书记下乡,“我”未能与他相见,从秘书口中感知项书记的勤政爱民;②在寻找项书记途中,把项副社长误认成项书记,与副社长交流中得知项书记重视生产管理;③在黄土岗,帮助老乡拉车却不知他的真实身份,在相处中写出了项书记的农民本色;④进入方庄后,把项支书误认成项书记,在项支书的叙说中凸显了项书记“多面手”的高大形象。9.①呈现了典型的农村生活内容。如叙写了“锄地”“研究棉花生长”“收工”“劳动间隙聊天”等乡土生活场景。②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农村百姓群像。如塑造了“快嘴姑娘”“王大娘”“村支书”等农民形象。③凸显农村基层干部形象,表现了农村干群关系和谐、积极向上的主题。④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如“闹个满载”“不带劲”“傍晌”等充满了浓郁的乡土特色。【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农村干部打扮”“在‘我’面前依次呈现”错误,根据原文“又走了一里多路,见路边蹲着一个人,农村干部打扮,怀里竖着一支长筒猎枪,蹲在那儿正对着一棵棉花出神……我姓项,可不是书记,是副社长”可知,“农村干部打扮”的是副社长,选项张冠李戴;根据原文“这老汉,标准的老农打扮:头上戴着一顶破草帽,肩上搭着一件灰不灰黄不黄的褂子,整个脊背又黑又亮,裤脚卷过膝盖,脚上没有穿鞋,后腰上插着旱烟袋,像钟摆似的两边摆动着”“你别看我们老项这样儿,论本事可不简单啦,是锄杆,是枪杆,是笔杆……”“他一说到‘笔杆’,我忽然想起一件事来……项书记一定是个知识分子干部,也一定整天埋头书案……”可知,作者对项书记的刻画,有自己的亲眼所见,也有自己的个人看法,选项“在‘我’面前依次呈现”错误,与原文表述不符。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其目的是与下文农村热闹劳动场面形成对比”错误,其目的应该是为了下文寻找项书记,刻画项书记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作铺垫。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原文“公社办公室里冷清清的,只有秘书一个人……全下队啦”“昨天晚上赶回来,向县委作了个汇报,今天起早看了一阵文件,又下去了”“上南部去啦。老项有个习惯,南去准扛猎枪,北去准背粪篓”可知,“我”到公社报到,项书记下乡,“我”未能与他相见,从秘书口中感知项书记的勤政爱民;根据原文“那人打量我一眼,眯笑着说:‘对了一半儿!我姓项,可不是书记,是副社长’……现在还过不去前面的黄土岗”可知,在寻找项书记途中,把项副社长误认成项书记,与副社长交流中得知项书记重视生产管理;根据原文“‘那好,我抓你个差吧。’说着,他放下车子,在车子上栓了一条绳子,向我一举,笑哈哈地说:‘来,小伙子,帮帮忙吧,前边这条路不大好走’……把头抬起来,眼向前看。把膀子晃开,把胳膊甩开,甩上点劲儿……”可知,在黄土岗,帮助老乡拉车却不知他的真实身份,在相处中写出了项书记的农民本色;根据原文“支书又补充说……尤其是不要跟锄杆子闹不团结”可知,进入方庄后,把项支书误认成项书记,在项支书的叙说中凸显了项书记“多面手”的高大形象。【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根据原文“他告诉我,方才项书记和社员们锄了一阵地,又和他研究了一番棉花生长情况,对棉花的中期管理提出指导意见,把枪放在这儿,就往方庄去了,现在还过不去前面的黄土岗……”可知,呈现了典型的农村生活内容。如叙写了“锄地”“研究棉花生长”“收工”“劳动间隙聊天”等乡土生活场景。根据原文“‘见到啦!刚过去,到方庄去啦!’一位快嘴姑娘指手画脚地说”“一位大娘大概是听到了喊声,急急忙忙走出门,手扶门框开了腔:‘老项!中午到我家来,我还有活叫你干哩!’老项摘下草帽扇着风,笑哈哈地说:‘好吧,王大娘,中午你多做一个人的饭,我先到队部’”“支书又补充说……支书越说越有劲……尤其是不要跟锄杆子闹不团结”可知,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农村百姓群像。如塑造了“快嘴姑娘”“王大娘”“村支书”等农民形象。根据原文“你别看我们老项这样儿,论本事可不简单啦,是锄杆,是枪杆,是笔杆……”“老项常跟咱讲,建设社会主义,‘三个杆子’缺一不可。对于咱们这些领导农业生产的人来说,尤其是不要跟锄杆子闹不团结”可知,凸显农村基层干部形象,表现了农村干群关系和谐、积极向上的主题。根据原文“你听我说呵、北部有条公路,车马多,粪多,背上筐,走一趟,准能闹个满载;南部有片山岗,草多,洞多,野物多,扛上枪,保险”“小伙子,你缺‘基本功’呵——不带劲”“走进方庄,天已傍晌,社员们刚刚收工”可知,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如“闹个满载”“不带劲”“傍晌”等充满了浓郁的乡土特色。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仁宗洪熙元年春正月壬申朔,上御奉天殿,朝群臣,命礼部、鸿胪寺不作乐。先是,礼部尚书吕震请于上,宜受贺作乐如朝仪,上不从。震固请之,大学士杨士奇、杨荣、黄淮、金幼孜皆言陛下言是。震曰:“四方万国之人,远朝新主,皆欲一观天颜,圣上固孝诚至,亦宜勉徇下情。”上顾士奇等曰:“礼过矣。”对曰:“诚如圣谕,必欲俯徇舆情,亦不宜备礼。”上从之,明日,召士奇等谕曰:“为君以受直言为明,为臣以能直言为忠。自今朕行有未当,但直言之,毋以不从为虑。”各赐钞文币,颁诏天下,罢山场、园林、湖池、坑冶、听民采取,悉照洪武年间例办纳。大理寺少卿戈谦言事过激吕震等交奏其沽名上颇厌之杨士奇以主圣臣直从容为上言之且曰谦虽昧于大体盖亦感恩图报耳上遂待谦如初,命百官毋以谦为戒,已而召谦为副都御史。时有中官采木四川扰民者,召谦谕曰:“尔素清直,其为朕穷治之,勿怀疑畏”夏四月,有至自南京者,言徐淮、山东民多乏食,而有司催科方急,上命杨士奇草诏蠲恤,士奇言:“不可不令户部、工部与闻。”上曰:“姑徐之,救民如拯溺,不可须臾缓。有司虑国用不足,必持不决。”因命中官给笔札,士奇就西角门草诏。上览毕,即遣使赍行。顾士奇曰:“卿今可语部臣,朕悉免之矣。”左右或言宜有分别,庶不滥恩。上曰:“恤民宁过厚,为天下主,可与民较锱铢耶!”时近臣有进言太平之政者,杨士奇进曰:“流徙未归,疮痍未复,远近犹有艰食之民,须休养数年,庶几人得其所。”上嘉纳之,复谕蹇义等曰:“曩与卿‘绳愆纠谬’银章,惟士奇封入五疏,余皆无有,岂朝政果无阙,生民果皆安乎?”诸臣顿首谢。每边将陛辞,辄戒曰:“民力罢矣,毋贪功。脱扰塞下、驱之而已。”用法尚宽厚,然深恶赃吏,每戒法司曰:“国家恤民,必自去赃吏始。”在位仅十月,而百政具举云。(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宣致治》)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大理寺少卿戈谦言事过激/吕震等交奏/其沽名上/颇厌之/杨士奇以主圣/臣直从容为上言之/且曰/谦虽昧/于大体盖亦感恩图报耳/B.大理寺少卿戈谦言/事过激/吕震等交奏其沽名/上颇厌之/杨士奇以主圣/臣直从容为上言之/且曰/谦虽昧于大体/盖亦感恩图报耳/C.大理寺少卿戈谦言事过激/吕震等交奏其沽名/上颇厌之/杨士奇以主圣臣直/从容为上言之/且曰/谦虽昧于大体/盖亦感恩图报耳/D.大理寺少卿戈谦言/事过激/吕震等交奏其沽名/上颇厌之/杨士奇以主圣臣直/从容为上言之/且曰/谦虽昧/于大体盖亦感恩图报耳/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御奉天殿,指皇帝驾临奉天殿。上,用于尊称皇帝;御,用于与皇帝有关的行为或物品,如称皇帝亲笔书写的字为“御笔”。B.俯徇舆情,意为顺从众人的心愿。俯,谦词,用于上对下的行为;徇,顺应,曲从;舆情,大众、社会的言论、看法、意向等。C.有司催科,指官府催交赋税。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一般官吏;科,因租税有科条法规,所以称征税为“科”。D.诸臣顿首谢,意为众臣磕头谢罪。顿首,下跪并以头触地,是古代常用的致敬礼;也用于书信中作致敬语。谢,谢罪,道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年初一接受群臣朝拜时,明仁宗采纳杨士奇等人建议,要求相关部门取消奏乐;此前吕震坚持认为皇帝受贺时应该奏乐,仁宗拒绝了他。B.大理寺少卿戈谦说话过激,一度让明仁宗非常厌恶;后来仁宗接受杨士奇劝谏,待戈谦像原来一样,还任命他担任副都御史,并委以重任。C.有近臣进言称当今是太平之政,杨士奇反对这一说法,认为国家灾难未消,还有百姓生活艰难,需要数年的休养生息,才能人人安居乐业。D.明仁宗曾发给蹇义等人“绳愆纠谬”银章,意在让他们发现并指出朝政之失,但他们无所作为,仁宗对比多次上疏的杨士奇,批评了他们。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14.文中明朝皇帝的庙号为“仁宗”,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他“仁”的具体表现。【答案】10.C11.B12.A13.(1)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2)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14.①下诏罢除山场、园林等处监管,让百姓自由采伐;

②听闻地方百姓困境后,采取紧急措施免税安抚;

③告诫边将珍惜民力,不要贪功;

④痛恨贪官污吏,派人查办扰民官员。【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大理寺少卿戈谦陈述事务言辞过激,吕震等人纷纷上奏,认为他沽名钓誉。皇帝非常厌恶他。杨士奇把君主圣明大臣才敢直言的道理耐心地讲给皇上听,并且说:“戈谦虽然在大的道理上比较糊涂,但他这样做也只是感恩图报罢了。”“言”的宾语为“事”,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D;“交奏”的宾语为“其沽名”,并且“厌”的主语为“上”,所以应在“名”后断开,排除A。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俯,谦词”说法错误,应为敬词,上对下行动的敬辞。原文是大臣对皇帝说的话,其中出现皇帝的行为时不可能用谦词,只会用敬词。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明仁宗采纳杨士奇等人建议”说法错误。由原文“命礼部、鸿胪寺不作乐”可知,要求相关部门取消奏乐是仁宗自行决定的,杨士奇等人只是对此表达了赞同支持。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1)“谨”,认真从事;“申”,反复陈述;“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孝悌之义申之”;“颁”,通“斑”,夹杂。(2)“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复词,进入;“非常”,意外的变故。【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颁诏天下,罢山场、园林、湖池、坑冶、听民采取,悉照洪武年间例办纳”可知,仁宗向全国颁布诏书,取消山场、园林、湖池、坑冶的管制,让百姓自由采伐。由原文“夏四月,有至自南京者,言徐淮、山东民多乏食,而有司催科方急。上命杨士奇草诏蠲恤”可知,仁宗听闻地方百姓困境后,采取紧急措施免税安抚。由原文“每边将陛辞,辄戒曰:‘民力罢矣,毋贪功。脱扰塞下,驱之而已’”可知,仁宗告诫边将珍惜民力,不要贪功。由原文“用法尚宽厚,然深恶赃吏,每戒法司曰:‘国家恤民,必自去赃吏始’”可知,仁宗痛恨贪官污吏,派人查办扰民的官员。参考译文:明仁宗洪熙元年春正月初一,皇帝驾临奉天殿,接受群臣朝拜,下令礼部和鸿胪寺不要配备礼乐。在这之前,礼部尚书吕震向皇帝请命,认为皇帝应该按照朝廷的礼仪,配备礼乐接受朝贺,皇帝不答应。吕震坚持请命,大学士杨士奇、杨荣、黄淮、金幼孜都说皇帝说的对。吕震说:“四方各国的使者,远道而来朝拜新国君,都希望能见到天子的容颜,圣上确实对先皇极为孝诚,但也应该尽量顺从下情。”皇帝看着杨士奇等人说:“礼仪过度了吧。”杨士奇等人回答说:“确实像圣上所言,如果一定要顺从众人的心愿,也不一定非要配备礼乐。”皇帝听从了他们的意见。第二天,皇帝召见杨士奇等人并告诫说:“为君要把接受直言作为明智,为臣要把敢于直言作为忠诚。从今以后,如果我的行为有不当之处,你们尽管直言相告,不要担心我会不接受。”分别赏赐他们钞文币。仁宗向全国颁布诏书,取消山场、园林、湖池、坑冶的管制,听凭百姓开采获利,完全按照洪武年间的先例办理。大理寺少卿戈谦陈述事务言辞过激,吕震等人纷纷上奏,认为他沽名钓誉。皇帝非常厌恶他。杨士奇把君主圣明大臣才敢直言的道理耐心地讲给皇上听,并且说:“戈谦虽然在大的道理上比较糊涂,但他这样做也只是感恩图报罢了。”于是皇上仍像当初那样对待戈谦,并要求百官不要把戈谦作为警戒。不久皇帝召见戈谦,任命他为副都御史。当时有在四川采集木材骚扰百姓的太监,皇帝召见戈谦并告诫说:“你一向清廉正直,一定要替我彻底查办这件事,不要有疑虑害怕的想法。”夏四月,有人从南京来,说徐淮、山东的百姓很多没有饭吃,但有关方面仍急着催交赋税。皇帝让杨士奇草拟免除赋税、赈济饥民的诏书,杨士奇说:“这件事不能不让户部和工部知道。”皇帝说:“稍后再说吧,拯救百姓如同拯救落水的人,不能有片刻的耽搁。有关官员担心国家开支不够用,一定会犹豫不决。”于是让太监提供纸笔,杨士奇在西角门草拟诏书。皇帝看过后,当即派遣使者带着诏书出发。这时皇帝对杨士奇说:“你现在可以告诉户部、工部的官员,我把有关的赋税全免掉了。”有皇帝侍从说免除赋税应该有所区分,以免滥施恩德。皇帝说:“安抚百姓宁可过多一些,作为天下之君,怎么可以跟百姓斤斤计较呢!”当时有身边侍臣进言,认为现在堪称太平盛世,杨士奇进谏说:“现在还有流亡的人未能回归家园,有遭受灾害的地方尚未恢复,远近各地仍然有生活艰难的百姓,应该再休养生息若干年,或许才能使得人人安居乐业。”皇帝赞赏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又告诫蹇义等人说:“从前我赐给你们‘绳愆纠谬’的银章,只有杨士奇进献了五封奏章,其他人都没做什么,难道朝政真的没有任何缺漏,百姓真的全都安居乐业了吗?”众臣叩头谢罪。每当守边将领向皇上辞行时,仁宗总是告诫他们说:“百姓们很疲乏了,你们不要贪功。如果有敌人来边塞骚扰,把他们赶走就可以了。”仁宗施法崇尚宽厚,但对于贪官污吏深恶痛绝,经常告诫法司官员说:“国家体恤百姓,一定从铲除贪官污吏开始。”仁宗在位只有十个月,但各项政务都兴办起来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画松元稹张璪①画古松,往往得神骨。翠帚扫春风,枯龙戛②寒月。流传③画师辈,奇态尽埋没。纤枝无潇洒,顽干空突兀。乃悟埃尘心,难状烟霄质④。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注]①张璪:唐代画家,工画树石山水。②戛:敲击。③流传:流俗,平庸。④烟霄质:指松树高凌云霄烟霞的气质。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描述了画中松树的形象,翠绿的生枝和盘曲的枯干虽然形态各异,但都颇具神韵。B.中间四句诗人由张璪的松画联想到世俗画师,并将其与张璪对比,继而引出下文的感慨。C.诗中“烟霄质”遥承开头四句,诗人借此间接交代了张璪画作的格调,抒发对其赞美之情。D.最后两句收束全篇诗意,以去淅阳山看松结尾,传达出观再好的画作也不如看真松的感受。16.本诗通过谈画松,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绘画主张?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抓住事物特征,绘出事物神骨。三、四句写出张璪抓住了松枝的“奇态”,凸显出松树的神韵。②提高思想境界,加强艺术素养。九、十句指出平庸的画师格调不高,修养不够,难以画出松树的气质。③深入生活,善于观察体悟。最后两句传达出画师应善千观察体悟,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的灵感。【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传达出观再好的画作也不如看真松的感受”错,最后两句是说诗人因为仰慕画家的传神之笔要亲自再去深山欣赏一下真物。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涵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三、四句“翠帚扫春风,枯龙戛寒月”意思是:(张璪画的古松画的很好)枝叶茂盛看起来就像是翠色的笤帚在春风中扫动(或者是翠色的笤帚扫起了一阵春风),苍松的枝干盘曲如龙,仿佛在轻轻地敲打天上的那轮寒月。其中,“翠帚”形容松树枝叶之颜色与形状。“枯龙”形容松树枝干如龙之躯干,松树之皮如龙之鳞。这两句写出张璪抓住了松枝的“奇态”,凸显出松树的神韵。九、十句“乃悟埃尘心,难状烟霄质”,“埃尘心”指“流传画师辈”的平庸低下的思想品格、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烟霞质”,指张璪画松“得神骨”,具奇姿的画艺。有着“埃尘心”的画师,自然难以画出“烟霞质”的松画来。即画家只有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平庸低下,就难以描状出烟霞凌霄的自然美景。元稹诗的言外之意便是主张提高思想境界,加强艺术素养。“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中“深山看真物”,传达出画师应善于观察体悟,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的灵感。即诗人主张绘画要深入生活,善于观察体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里仁》中告诫人们要学会以他人为镜,贤则学之、不贤则反躬自省的句子是“____,____”。(2)《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太阳在将要升出海面时色彩的动态呈现过程。(3)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答案】①.见贤思齐焉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极天云一线异色④.须臾成五采⑤.为国以礼⑥.其言不让【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焉”“须臾”“采”“礼”。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难度很大,______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量庞大、种类丰富、缤纷多彩,______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存在,如何保护较难把握,______没有前人经验可资借鉴。面对这项充满挑战的工作,我们______要在系统保护和修复涵养上下功夫,______要加快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的关键是人才培养。(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需要专业人才,没有专业人才就无法做到科学保护传承。(乙)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量很大,相比较而言人才远远不足。(丙)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要深刻认识人才的重要性,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这就需要加强学科建设,积极培育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才。(丁)应当认识到,源源不断地、有计划地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不仅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的需要,还能建设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骨干力量。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因为而而且既也B.由于并且而且既然就C.因而尤其既然就D.由于并且尤其既也19.如果将下面的内容插入原文中,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有学科优势的大学可以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等课程,大力培养一支奋发有为的保护传承生力军。A.甲 B.乙 C.丙 D.丁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源源不断地、有计划地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不仅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的需要,还能建设一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骨干力量。B.有计划地、源源不断地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不仅能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的需要,还能建设一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骨干力量。C.有计划地、源源不断地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不仅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的目标,还能建设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骨干力量。D.源源不断地、有计划地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不仅能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的需要,还能建设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骨干力量。【答案】18.A19.D20.B【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量庞大、种类丰富、缤纷多彩……”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难度很大”的原因,故第一空应填写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如何保护较难把握”与“没有前人经验可资借鉴”之间存在递进关系,故第三空要填写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排除CD;“要在系统保护和修复涵养上下功夫”与“要加快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两者是递进关系,选用“既……也”更合适,排除B。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题目所给内容论证的是加强学科建设、培养专业人才,根据语境“这就需要加强学科建设,积极培育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才”,放在丁处最恰当。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①语序不当。“源源不断地”与“有计划的”两个词顺序不当,改为“有计划地、源源不断地”。②搭配不当。“实现”与“需要”动宾搭配不当,改为“满足……需要”。③成分残缺。缺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对应的支配动词,改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骨干力量”。故选B。(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我国传统手工染色技术中,靛蓝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荀子《劝学》中所说的“青”①,而“蓝”则是指蓼蓝这类能提取靛蓝的植物。靛蓝属于吲哚类天然染料,②,对织物纤维更没有亲和力,常规的染色方法不能使其着色。这就需要先把靛蓝用水稀释,往染缸里加入石灰或其他碱性物质,再在染液中慢慢加入米酒或酒糟,让其中的微生物帮助染液发酵,将靛蓝变成蓝绿色的靛白。靛白再与碱性溶液发生反应,③。隐色体比靛蓝“乖巧”,不仅能溶于水,也更容易上染棉麻纤维。将织物在染液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捞出晾晒,在阳光和空气的作用下,黄绿色的隐色体经过氧化恢复成靛蓝,漂亮的蓝色就可以在织物上“重生”了。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意思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请用简洁的文字,概述用靛蓝染色的全过程,不超过50个字。【答案】21.①其实就是靛蓝②不能溶于水③变成黄绿色的隐色体22.①把靛蓝用水稀释,②在染液加入碱性物质,③再加入米酒或酒糟,④将织物在染液中浸泡,⑤最后捞出晾晒。【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根据后文“而‘蓝’则是指蓼蓝这类能提取靛蓝的植物”可知,此处是解释“青”是什么,荀子《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由此可知,此处可填“其实就是靛蓝”。第二处,根据“隐色体比靛蓝‘乖巧’,不仅能溶于水,也更容易上染棉麻纤维”可知,隐色体与靛蓝不同,文中已说靛蓝“对织物纤维更没有亲和力”,据此可知,另一个不同点是靛蓝“不能溶于水”,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不能溶于水”。第三处,根据后文“隐色体比靛蓝‘乖巧’”可知,此处是说“靛白再与碱性溶液发生反应”后,变成隐色体,再根据“黄绿色的隐色体经过氧化恢复成靛蓝”可知,隐色体是黄绿色的,由此可填“变成黄绿色的隐色体”。【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题干要求“概述用靛蓝染色的全过程”,首先对染色的全过程分层,然后再概括。根据“这就需要先把靛蓝用水稀释,往染缸里加入石灰或其他碱性物质,再在染液中慢慢加入米酒或酒糟,让其中的微生物帮助染液发酵,将靛蓝变成蓝绿色的靛白”可知,先把靛蓝用水稀释,然后在染液加入碱性物质,再加入米酒或酒糟。根据“将织物在染液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捞出晾晒,……漂亮的蓝色就可以在织物上‘重生’了”可知,将织物在染液中浸泡,最后捞出晾晒。据以上信息可整理得出答案。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描红是指在印有红色字或空心红字的纸上摹写,是初学书法的最基础训练方法。临摹是将字帖置于案前,观察字的形态、结构、笔划,领会其精神,再下笔仿写。从描红开始,到临摹前人作品,学习他们的笔法、字形、章法,是古人习字的基本要求。在书法实践中,描红只能实现形似,临摹可以做到神似,而要自成一家,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独立创作。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论模仿与创新一说起模仿,有人就会援引“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例子,把模仿贬得一无是处。但这些人不知道,就如学习书法要从“入帖”的描红与临摹学习开始,从生硬到熟练,从摹形到摹神,才能达到“出帖”之境,书写出自己的风格面貌。我们人类也正是在一步步的模仿中完成积累,实现自我成长,创造出新社会。所以,时代青年当在敏于模仿中不断成长,在不断创新中成才,唯此才能在时代的大浪潮中行稳致远。模仿,是创新的基础,敏于模范,为创新奠基。村上春树有言:“所谓的独创,不是别的,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模仿。”一切创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创造只是模仿到十足时的一点点新花样。模仿,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高效学习方式,王勃模仿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