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6课 诗词五首 提升训练(解析版)_第1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6课 诗词五首 提升训练(解析版)_第2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6课 诗词五首 提升训练(解析版)_第3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6课 诗词五首 提升训练(解析版)_第4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6课 诗词五首 提升训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6课诗词五首

【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经25年审核,2年等待,首个世界上获批的供食用转基因动物——转基因三文鱼终于被端上餐桌。(将

“首个”移至“获批”前)

B.在西班牙东南部省阿尔梅利亚的海滩上有一只搁浅的小海豚被人们发现,然而却因为游客好奇争相和它

合影,导致了它的死亡的原因。(删去“的原因”)

C.广州白云机场“海天走廊”16日正式启用,成为不少国内外感知广州的“第一站(在"国内外''后面加上“旅

客”)

D.《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中国企业不但世界影响力在不断提升,而且数量在增加,展现着大国

的经济实力。(将“展现”改为“显示”)

【答案】D

【解析】

【详解】

D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分句间的语序错误。将“世界影响力在不断提升”和“数量在增加”对调。

【点睛】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也可从语法角度。

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2.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C.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D.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

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

称、固定句式等。D项错误,应断为: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3.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D.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修辞手法的辨识。A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B句“烽火连三

月,家书抵万金”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C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D句没有使用修辞。故答案为D。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结废在人境(简陋的房屋)

问君何能多(如此,这样)

B.烽4连三月(借指战争)

浮欲不胜簪(简直)

C.用声满天秋色里(军中号角)

提携下尤为君死(宝剑)

D.自净磨洗认前朝(将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词语的意义。“自将磨洗认前朝”中的“将”是“拿起”的意思,不是将来。故答案为D。

5.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

B.烽火/连三/月

C.黑云/压城/城欲摧

D.东风/不与/周郎便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的句读划分。可以先翻译句子,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进行句读划分。注意不

要出现“破句”。本题中的“三月”不应该划断。

点睛: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

读时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

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

地名等应作停顿。⑧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来句读。

6.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首联写春望所见:虽然国都已经沦陷,城池残破,但是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草木繁密茂

盛。诗人感慨万千,禁不住赞美眼前明媚的景象。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通过对“花”“鸟”的描写,运用触景生情的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地

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C.颈联中的“家书抵万金”一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们心中共有的想法,

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D.整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意脉贯通面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

丰富面不芜杂。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赞美眼前明媚的景象”表述有误,诗人记忆中的长安是繁华的,可此时那种繁华之景却荡然无存,国都

在沦陷后变得残破不堪,春天的长安城乱草丛生,传达的是诗人忧国伤时之情。

故选Ao

二、句子默写

7.古诗文积累

(1)牧人驱犊返,o

(2)天接云涛连晓雾,o

⑶,似曾相识燕归来。

(4)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o

(5)王维在《使至塞上》中的,被誉为“独绝千古”。

(6)杜甫《春望》诗中颔联是,_________________二

【答案】猎马带禽归星河欲转千帆舞无可奈何花落去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解析】

【详解】

这几个默写,书写时注意“猎马带禽归”的“禽”、“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的“倩”、“长河落日圆”的“圆

三、情景默写

8.根据提示写句子。

(1)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与陶渊明的“,

意趣相似。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

(3)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4)诗歌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

:,o

【答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文情境默写。默写时要先读懂题干,注意题干中的一些提示,如作者陶渊明,“真意

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入境也无‘喧

嚣’之感”,写出相应的句子,不要写错字、别字。注意“辨”字,不要误写。

9.根据理解,用原文填空。

(1)《饮酒(其五)》中体现陶渊明爱菊的名言是:,o

(2)家书是亲人间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杜甫《春望》中曾用“,。”的

诗句形容家书的珍贵。

(3)《雁门太守行》中,从听觉、视觉角度写出战争的激烈场面的诗句:,

(4)《赤壁》中表示议论的句子是:,o

(5)李清照《渔家傲》中描绘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的句子是:

【答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

夜紫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解析】

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

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

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易写错的字是:篱,

凝。

四、诗歌鉴赏

阅读《渔家傲》,完成下列各题。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0.请为“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设计镜头:脚本。

镜头脚本设计

词作者景别拍摄角度整体画面预期感受

—远景——星河欲转

11.词中包含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及“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的

一句是“":与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意思相近的一句是“'

【答案】

10.李清照仰视天空云雾缭绕,银河欲转,千帆竞发。

11.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详解】

1.本题考查诗歌常识的积累与诗句内容的理解。①根据平时的积累,《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是宋代女词

人李清照的作品。②“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写的是天空云雾弥漫,星河上千帆竞发之状,所以

拍摄的角度应是自下往上的仰视。③这句诗的意思是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

飘。描述出这句诗展现的画面即可。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字,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

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亦有所本。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

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

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意思是语言达

不到惊人的地步,我就决不罢休。很明显和本词中的“学诗谩有惊人句”一句。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问题

渔家傲(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2.这首词开头用“"""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一起,形成

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13.“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14.下列对诗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气势磅礴而豪迈,想象丰富而奇特,一反李清照婉约词风。

B.“路长嗟日暮”表现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经历和上下求索的情怀。

C.“学诗谩有惊人句”流露词人对自己创作的不满和对诗歌艺术的孜孜追求。

D.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隐含对现实的失望,对理想的向往。

【答案】

12.“接”“连”

13.拟人,由上阕的描述梦境过渡到下阕的抒情。

14.C

【分析】

12.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的能力。

根据题干“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一起“,结合原词“天接云涛连晓雾”中,连

接“天,,“涛,,的是“接,,;连接“涛”“雾”的是“连”,即可得出答案。

13.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及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

本句意为:听见天帝在对我说话。他热情而又有诚意的问我要到哪里去。

把上天拟人化,采用拟人手法;在结构上,引出下文“我报”的内容,从而由上文描写梦境过渡到下文抒发作

者志趣情感。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文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C.“流露词人对自己创作的不满和对诗歌艺术的孜孜追求”错误,这句话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

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

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怀才不遇的愤懑。

故选Co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明)李先芳

芳草萋迷一径斜,澹烟疏雨噪新鸦。城南春色浓于酒,醉杀千林桃杏花。

15.杜甫这首诗的颔联在景和情的融合方面很有特色,请简析。

16.两首诗题目同为“春望”,但读后给人的感受大不相同,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5.参考答案:此联通过移情于物,以乐景表现哀情。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16.杜甫的《春望》写了“国破山河在”的凄凉景象;希望战火平息;盼望能与亲人团聚(或表达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的思想情感)。李先芳的《春望》纯粹写景,通过芳草、澹烟、疏雨、新鸦等景物,写出了浓郁的

城南春色。

【分析】

15.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意为: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

胆战。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

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一联通过对花和鸟的描写,借景生情,把

自己的感情附着在景物之上,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16.

杜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

溢着凄苦哀思。全诗表达了诗人的忧国思家之情。李诗纯为写景,选取春天有极有代表性的景物:芳草、

澹烟、疏雨、新鸦、桃杏花等。突出了城南春意的浓郁,“浓于酒”“醉杀”两词,不仅突出了城南春意的浓郁,

也暗含了作者对城南春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阅读李清照的《渔家傲》,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7.“我报路长嗟日暮”中的“嗟”在词中的含义是,“学诗谩有惊人”传达处作者的苦闷心情。

18.请用自己的话描绘“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两句诗的画面。

【答案】

17.叹息(或感叹、哀叹、慨叹等)才华无用(或空有才华,才华无法施展等)

18.示例:天空中云雾翻涌,一片曙色朦胧,仰望头顶的银河似在转动一般,将点点星光投散在海面,像

无数的船儿在舞动着风帆。

【详解】

1.本题考查对诗中的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诗歌表达的感情。“我报路长嗟日暮”的意思是:我回报天帝说:路途

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嗟”,叹息的意思。“学诗谩有惊人句”,“谩有”,空有。意思是学作诗,枉有妙句人

称道,却是空无用。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谩”字流露出心中的

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

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2.本题考查学生描述诗句画面的能力。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

的画面和意境。“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翻译为: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转动,像无

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通过意象“天、云、雾、星河、千帆”展现了壮丽的景象。又用“接”、“连”二字把四垂

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

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作答时,展开合理的想象,结合词中的意象描绘情境来

作答。示例:天空中云腾雾罩,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海上刮起了大风,

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9.全诗采用了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

20.“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

19.夸张爱国热情

20.o示例: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揭示

得淋漓尽致。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本题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运用比喻、夸张手法运用比喻,

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角声满天秋

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运用夸张手法,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所以全诗主要采

用了夸张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爱国热情。

2.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的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

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

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意思是: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

要摧倒城墙。可抓住重点词“压”进行赏析,品析大军压境的压抑、紧张的气氛。也可抓住修辞手法进行赏析。

该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敌军比作黑云,以“城欲摧”渲染出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阅读《赤壁》,完成后面题目

赤壁

唐代: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1.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22.“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答案】

21.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

结果。

22.“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

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分析】

21.

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这是诗人凭吊赤壁古战场所写的咏史诗。它认为历史人物的成败荣辱具有某

种偶然性。诗的后两句是说,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果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在

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

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失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

的因素一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

上。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

那么,胜败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22.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及意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

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后两句写战争的胜负时,作者

并未点破,而是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二乔”形象地代

表东吴的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试想,若东吴前国主和当朝主帅之妻均己被曹军掳去铜雀台,

那战争的结局不言自明,这就使得全诗既生动形象,又含蓄蕴藉,富有情致。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3.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

B.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

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感情强烈,感人至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24.“白头搔更短”中的“搔”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答案】

23.C

24.搔头的动作表现出诗人烦闷愁苦之态,表达了诗人的忧国思家之情。意思答对即可。

【分析】

23.

C.“烽火连三月”意思是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几个月。“烽火”指战争,并不是指大火。“三月”是虚指,指

时间长。故选C。

24.

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

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

程度。一个“搔”字,生动地刻画出诗人内心愁苦的情态。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

则更增一层悲哀。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望中所见,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另IJ”一语启下,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感情。

C.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这让作者很难得到家信。

D.这首诗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沉着蕴藉,真挚自然,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26.诗歌尾联写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答案】

25.C

26.答案示例:写出了一个白发苍苍而又头发稀疏,老态龙钟而又忧国、伤时、思家的诗人形象。

【分析】

25.

C.有误。诗中“烽火”是指战争,不是“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故选C。

26.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白头摄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意思是“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

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

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

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写出了一个白发苍

苍而又头发稀疏,老态龙钟而又忧国、伤时、思家的诗人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

饮酒(其五)

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7.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赋予菊以特殊的意蕴,以“采菊”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B.“真意”中的“真”即是人的自然本性,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

C.“忘言”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表现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迷惘。

D.本诗写秋日晚景,叙归隐之乐,道生活哲理,达到了景、情、理的统一。

28.“悠然”一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

27.C

28.表达了诗人恬淡、闲适、完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心境。

【分析】

27.

C.“忘言”是由于景物与人心高度契合,已经领会到了人生的真意,而这种真意是不可言说的,表达了作者

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选项错误;

故选C。

28.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能力。要结合语境分析理解。悠然:自得的样子。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

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

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表达了诗人恬淡、闲适、

完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心境。

阅读《饮酒(其五)》,回答以下各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9.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话。”这首诗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诗

人写到了傍晚山气缭绕、飞鸟归巢的自然之景。抒发了之情。

30.阅读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观察如图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能够表现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到了菊,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菊”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29.归隐田园,超脱世俗。

30.图一符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说作者悠闲地在篱下采菊,

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

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31.《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中的菊花指盛开在战火纷飞的故园长安的菊花,诗人借怜惜故园的菊花,寄

托着对故园的思念、对国事的忧患、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或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

的渴望。陶渊明爱菊,以菊花为伴侣,表达了他不随时俗的高洁品质。

【分析】

29.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理解诗歌内容,一定要认真阅读原诗,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根据题目的要

求,即可作答。“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意思是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诗人借助在晚照中翩然归来的鸟来表达自己恬淡闲适、归隐田园、远离尘世而对自然崇尚的情怀。

30.

本题考查对诗中画面的理解掌握。图一符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

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说明诗人

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图二符合“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意。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

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

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显然第一幅图与诗中画面相吻合。

31.

本题考查诗人情感。理解诗歌中的感情,要结合诗中的景物描写和创作的背景来分析。岑参以“故园菊”代表

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故园菊花“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

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不仅表达了惜花和思乡之情,更是寄托了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

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陶渊明长期归隐田园,以酒遣怀,以菊花为伴侣,再没有出仕。

菊花就像隐士隐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陶渊明独爱菊,正是他不随时俗的高洁品质的象征。

【点睛】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

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

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32.下面对词作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精用“接”“连”“转”“舞”四个动词,开篇宏阔大气,画面感强。

B.“仿佛梦魂归帝所”,是说作者仿佛脱离了尘世,进入了天帝生活的宫殿。

C.下阙后三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D.《渔家傲》意境辽阔,富于浪漫主义的色彩,是李清照婉约词的代表之作。

33.词中的“谩”有几层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

32.D

33.“谩”,空空、徒然。词人慨叹空有诗情诗才而无人能会意;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

苦闷(不满)。

【分析】

32.

D.“婉约词的代表之作”有误,应为“豪放词的代表之作”。故选D。

33.

考查赏析诗中重点字词。“学诗谩有惊人句”意为: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谩”是“徒,

空”的意思。这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一个“谩”字,流露出作

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与无奈之意。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空有才情却无人领会,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

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

阅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完成小题。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4.本诗从,两个角度突出了战争的惨烈。

35.陆游说李贺的诗“五色炫曜,光彩夺目,使人不敢熟视”。请结合本诗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

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在前三句中呈现的画面。

【答案】

34.视觉听觉

35.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在铠甲上,金

光闪烁。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带着半卷的红旗,

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

【详解】

1.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

地气氛,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

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这里从声来写。“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

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2.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1)理解诗歌的内容。(2)抓住诗句中的“景物”

特点。(3)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即可。

示例: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

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

响起来,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寒

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小题。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般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3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清照的词以婉约细腻为主,这首词就是其婉约词的代表之作。

B.词中“归”字饱含作者经历人生道路上的流彳步奔波后,希望得到一个理想归宿的热切愿望。

C.“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作者空有才华,遭逢不幸的苦闷。

D.本词通过记梦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7.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天接云涛连晓雾”一句的情境。

【答案】

36.A

37.水天连成一片,那一团团的白云相接,就像波涛翻滚,又和拂晓的晨雾连在一起,越发显得迷蒙。展

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似梦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

【分析】

36.

A.理解不正确。这首词以“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的辽阔壮美的海天画卷,“九万里风鹏正举”

的恢宏境界,“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磅礴气势,表现出明显的豪放词风格,是李清照词中仅见的浪

漫主义名篇。故选A。

37.

考查再现词中情境的能力。应抓住词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词,二

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并融入情感,语言力求优美。词中主要景物有天空、云涛、晓雾,“接”

与“连”把三者组合在一起。示例:天宇浑茫无际,天空中云海翻腾,海面上云雾弥漫,从上到下,云缭雾绕,

景象迷蒙壮丽,多么神奇壮美!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38.“天接云涛连晓雾冲的“接”“连”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39.下阕哪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38.,,接,,,,连,,二字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39.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词人晚年在现实生活面前怀才不遇、孤独无依、奋力挣扎

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意思相近即可)

【分析】

38.

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天接云涛连晓雾”意思是:天空连接着那像波浪一样翻滚的云霞,这些云霞又和晨雾

连在一起,显得曙色朦胧。这里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接”、“连”二字将天、云、雾三种

自然景象巧妙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了梦中海天溟蒙、浑茫无际、瑰奇雄伟的境界。

39.

考查对诗词情感的理解。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一“殷勤问我归何处”,过片二句“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是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

依的痛苦经历,然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

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内,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

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学诗谩有惊人句”,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

的苦闷。著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据此作答。

40.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春望

杜甫(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对雪

杜甫(唐)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①,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释)①绿:以酒的绿色来指代酒。②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诗题

《春望》《对雪》

鉴赏策略

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记录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这

知人论世

两首诗都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

“花”“鸟”本是春天里热闹喜悦的景物,通过“溅

(1)本诗中颔联的意象也很典型:

捕捉意象泪”“惊心”的表现,营造出悲伤恐惧的氛围,从

而表达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忧伤。

“胜”表示能够承受的意思,前面加个否定词

赏析字词“不。就是表示稀疏的头发己经承受不住善子(2)我挑选—(字词),_____

的分量,作者的老态沧桑之感跃然纸上。

把握情感两首诗歌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感时伤世而又无可奈何的惆怅。

【答案】本句通过写“黄昏时乱云”、“旋风中的风雪”这些景物,渲染了冬天昏暗寒冷的氛围,也烘托了诗人

愁苦不安的心情。示例:“多”解读:“多”字形容“新鬼”,说明战争让更多人丧身,可见社会民不聊

生的现状,表达了诗人对死难者、对战争中的百姓的同情。

【详解】

(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

《对雪》这首诗的颔联是“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乱云”指的是纷乱密布的云,“薄暮”则说明天色已晚。

“急雪舞回风”指的是雪下得急,在旋风中飞舞。所以这句中的景物有“黄昏时的乱云”、“旋风中的急雪"。"乱''

和“急”营造了冬天昏暗寒冷的氛围,也强烈地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苦不安。

(2)本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能力。

这首《对雪》中许多的字词都可以进行赏析品味,比如:

第一句: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多”字形容“新鬼”,说明酒杯中没有酒,可见生活非常艰苦,在苦寒中找不到酒来暖身,表达了诗人内心的

凄苦。

第三句: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无”字形容酒,说明酒杯中没有酒,可见生活非常艰苦,在苦寒中找不到酒来暖身,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凄苦。

“火似红”是形容炉火,写得好像炉火熊熊,满室生辉,然后用一“似”字点出幻境。明明是冷不可耐,诗人眼

前却出现了幻像,这样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的痛苦与渴望。

第四句: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断”指消息断了,说明由于战争,前线战况和妻子儿女的消息都无从获悉,可见诗人内心的担忧与思念。“书

空”是化用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比划着字。此处诗人以此自比,表达他孤独一人

愁苦无奈的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41.“天接云涛连晓雾,中“接”“连”二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4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41.“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42.表达了词人对现实的厌弃与失望,对美好生活、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详解】

1.本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

放在语言环境中,“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意思是天上云海茫茫,晨雾蒙蒙笼罩着云涛。仰望天

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本句运用“接”、“连”两个动词,巧妙地将

“天”“云涛”“晓雾”自然地组合成波澜壮阔的画面,写出了动感和气势,描绘出一幅瑰丽雄奇,辽阔壮美,浑

茫无际的海天一色图。

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诗人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学生首先要理解诗歌大意,然后根据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判

断诗人的情感。词的上片“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是词人描写的梦境;“我报路长嗟日暮”中的“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与“学诗谩

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一个“谩”字,流露出对

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

懑。“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运用典故,表现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反映了作者对黑

暗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阅读下面古诗《饮酒》,回答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3.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出了诗人没有隐居在深山,而是身居闹市,却不受世俗烦扰。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心远”一词,回答了“无车马喧”的原因,反映了诗

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C.“山气日夕佳”的“佳”字,写出来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这一景象的赞美。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迷惘的情形,也表达出诗人因辞官归隐后淡淡的忧

伤。

44.有人用王国维的“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评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请你结合诗句,说说你的

理解。

【答案】

43.D

44.示例:这两句写出了作者怀着恬淡的心情在东篱下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的情景。一个“见”

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悠然心境和自然契合,可谓是浑然天成,物我化一,达到了“不知

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境界。

【分析】

43.

D.有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化用了《庄子•外物》中的说法,写出了诗人面对南山美景的复杂感

受: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

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故选D。

44.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这句话意思是: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描写了诗人

悠闲地在竹篱笆前采菊,无意中抬头见南山幽静的景色这一场景。“悠然”写出了诗人所见所感并非有意寻求,

而是不期而遇,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的自得、闲适、恬淡;“见”是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

写出了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这两句浑然天成,物我化一,达到

了“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境界。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5.请谈谈你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句诗的理解。

46.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的“心远”“悠然”表明了诗人的心境。

B.诗歌首句的节奏停顿应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运用实虚结合的手法,写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空灵之美。

D.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美。

【答案】

45.诗人虽身居闹市,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表达了诗人内心宁静,脱离尘俗的思想感情。

46.C

【分析】

45.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意思是,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

往的喧扰。结合下两句诗“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可知,是因为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诗句表达

了诗人内心宁静,脱离尘俗的思想感情。

46.

C.诗句的意思是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这两句均是实写。故选C。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47.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一联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

的秀美。

C.“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

,、,.

刖。

D.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

如归的英雄气概。

48.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答案】

47.B

48.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

的决心。

【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