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03-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压轴卷(福建卷)(解析版)_第1页
卷03-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压轴卷(福建卷)(解析版)_第2页
卷03-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压轴卷(福建卷)(解析版)_第3页
卷03-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压轴卷(福建卷)(解析版)_第4页
卷03-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压轴卷(福建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卷03-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压轴卷(福建卷)(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其中,1-10小题,每题2分;11-15小题,每题4分,共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大厦基本框架的描述,错误的是()A.磷脂双分子层是所有生物膜的基本支架B.组成细胞骨架的蛋白质纤维由蛋白质和纤维素结合而成C.所有生物大分子都以碳链为基本支架D.遗传物质的基本支架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答案〗B〖祥解〗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单体连接而成的,每个单体都是以若干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故生物大分子都是以碳链为骨架;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有关;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其中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有的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DNA分子一般是由2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详析】A、磷脂双分子层是生物膜(包括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的基本支架,A正确;B、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组成细胞骨架的蛋白质结合而成,B错误;C、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单体连接而成的,每个单体都是以若干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故生物大分子都是以碳链为骨架,C正确;D、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DNA的基本支架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D正确。故选B。2、如图为肾小管上皮细胞转运葡萄糖的过程,管腔中葡萄糖重吸收需要SGLT2(一种Na+-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的运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SGLT2既可以运输葡萄糖,又可以运输Na+,说明其没有专一性B.肾小管上皮细胞从肾小管管腔中重吸收葡萄糖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C.呼吸抑制剂会影响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Na+,但不直接影响排出Na+D.葡萄糖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方式都是协助扩散,均不需要消耗能量〖答案〗B〖祥解〗由图可知,SGLT2可以协同转运葡萄糖和Na+,Na+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属于协助扩散,葡萄糖逆浓度梯度进入细胞,属于主动运输,所需的能量来自于Na+顺浓度梯度产生的势能;Na+排出细胞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的主动运输,需要ATP水解供能,葡萄糖出肾小管上皮细胞是顺浓度的协助扩散。【详析】A、SGLT2是一种Na+-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专门运输葡萄糖和Na+,其具有专一性,A错误;B、由图可知,肾小管上皮细胞从肾小管管腔中重吸收葡萄糖是逆浓度梯度的运输,属于主动运输,B正确;C、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Na+是顺浓度梯度,需要载体蛋白,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呼吸抑制剂不会影响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Na+,Na+排出细胞是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因此呼吸抑制剂会影响Na+排出,C错误;D、葡萄糖进肾小管上皮细胞是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消耗能量,葡萄糖出肾小管上皮细胞是顺浓度的协助扩散,D错误。故选B。3、对氨基苯甲酸是细菌合成二氢叶酸的原料。磺胺类药与对氨基苯甲酸结构相似,与其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的活性中心,从而抑制二氢叶酸的合成,起到杀菌作用,其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研究者测定对氨基苯甲酸浓度对二氢叶酸合成酶活性的影响,得到图2所示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磺胺类药与对氨基苯甲酸都可与二氢叶酸合成酶的活性中心结合B.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数值后,酶活性中心都与底物结合,酶活性不再增加C.一定范围内,随着对氨基苯甲酸浓度升高,磺胺类药的抑制作用效果变小D.磺胺类药降低二氢叶酸合成酶活性的机理与强酸、强碱对酶活性抑制的机理相同〖答案〗D〖祥解〗分析图1可知,磺胺类药与对氨基苯甲酸结构相似,与其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的活性中心,从而抑制二氢叶酸的合成;分析图2可知,一定范围内,随着对氨基苯甲酸浓度的增加,二氢叶酸合成酶活性升高,超过一定范围后,随着对氨基苯甲酸浓度的增加,二氢叶酸合成酶活性不再增加。【详析】A、由题意可知,磺胺类药与对氨基苯甲酸结构相似,可以与其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的活性中心,所以磺胺类药与对氨基苯甲酸都可与二氢叶酸合成酶的活性中心结合,A正确;B、分析图2可知,超过一定范围后,随着对氨基苯甲酸浓度的增加,二氢叶酸合成酶活性不再增加,即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数值后,酶活性中心都与底物结合,酶活性不再增加,B正确;C、由题意可知,磺胺类药与对氨基苯甲酸结构相似,可以与其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的活性中心,因此一定范围内,随着对氨基苯甲酸浓度升高,对氨基苯甲酸与酶活性中心的结合概率增加,所以磺胺类药的抑制作用效果变小,C正确;D、强酸、强碱对酶活性抑制的机理是强酸、强碱会使酶的空间结构被改变,从而抑制酶活性,磺胺类药降低二氢叶酸合成酶活性的机理是与对氨基苯甲酸竞争酶活性中心,并未改变酶的空间结构,二者的作用机理不同,D错误。故选D。4、焦磷酸法是DNA测序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将待测DNA片段固定到一个磁珠上,将磁珠包被在单个油水混合小滴(乳滴)中,在该乳滴里进行独立的DNA复制,放置在四个单独的试剂瓶里的四种脱氧核苷三磷酸依照T、A、C、G的顺序依次进入该乳滴,如果发生碱基配对,就会释放一个焦磷酸盐(PPi),PPi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后发出荧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在乳滴中进行反应可保证不受其他DNA序列的干扰B.脱氧核苷三磷酸进入子链DNA并产生PPi时释放较高能量C.当T进入时发出荧光,说明此位置模板链上为A碱基D.将四种脱氧核苷三磷酸同时加入可以提高测序的效率〖答案〗D〖祥解〗DNA分子的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过程:边解旋边复制;结果: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特点:半保留复制。【详析】A、分析题意,将待测DNA片段固定到一个磁珠上,将磁珠包被在单个油水混合小滴(乳滴)中,在该乳滴里进行独立的DNA复制,该过程在乳滴中进行反应可保证不受其他DNA序列的干扰,保证目标DNA的独立复制,A正确;B、脱氧核苷三磷酸进入子链DNA并产生PPi时释放一个焦磷酸盐(PPi),断裂特殊的化学键,能够释放能量,B正确;C、分析题意,如果发生碱基配对,就会释放一个焦磷酸盐(PPi),根据A-T、G-C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当T进入时发出荧光,说明此位置模板链上为A碱基,C正确;D、由题意“放置在四个单独的试剂瓶里的四种脱氧核苷三磷酸依照T、A、C、G的顺序依次进入该乳滴”可知,需要将四种脱氧核苷三磷酸依次加入,同时加入会同时产生荧光,无法鉴定碱基种类,降低效率,D错误。故选D。5、取某XY型性别决定的动物(2n=8)的一个精原细胞,在含3H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将所得子细胞全部转移至普通培养基中完成减数分裂(不考虑染色体片段交换、实验误差和细胞质DNA)。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含3H的染色体共有8条B.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可能有2条含3H的X染色体C.一个精细胞中可能有1条含3H的Y染色体D.该过程形成的DNA含3H的精细胞可能有6个〖答案〗B〖祥解〗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形式,是有性生殖生物的原始生殖细胞(如动物的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成为成熟生殖细胞(精、卵细胞即配子)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它的特点是细胞经过两次连续的分裂,但染色体只复制一次。DNA在复制时,以亲代DNA的每一个单链作模板,合成完全相同的两个双链子代DNA,每个子代DNA中都含有一个亲代DNA链,这种现象称为DNA的半保留复制。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及有丝分裂得到的两个子细胞,因此2个精原细胞的染色体中的DNA均为一条链被标记,一条链没被标记。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16条染色单体,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8条染色单体被标记,8条未标记,每条染色体都有一条染色单体被标记。【详析】A、经过有丝分裂产生的精原细胞中,每个DNA均为一条链标记,另一条链未标记。精原细胞经过间期DNA复制形成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中含3H的染色体共有8条,A正确;B、若其中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X染色体,那么这条X染色体的一条染色单体含3H,一条染色单体不含3H,故含3H的X染色体为一条;即使到了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着丝粒分裂,含3H的X染色体依然是1条,另一条X染色体未标记,B错误;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形成的两条Y染色体,一条含3H,一条不含,随后它们随机移向细胞两极,所以最终形成的精子中可能有1条含3H的Y染色体,也可能有一条不含3H的Y染色体,C正确;D、一个精原细胞,在含3H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子代细胞DNA中均有1条链被3H标记,根据DNA的半保留复制原则可知,此时的1个精原细胞形成的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有8条被标记(1条染色体上的其中一条姐妹染色单体的DNA只有一条单链被3H标记,另一条染色单体未被标记),其形成的2个次级精母细胞,均有4条染色体上的一条染色单体被标记,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单体分离随机移向细胞的两极,故形成的精细胞可能有0~4个被标记。2个精原细胞形成的DNA含3H的精细胞可能有0~8个,因此一个精原细胞有丝分裂产生的两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后,形成的DNA含3H的精细胞可能有6个,D正确。故选B。6、很多种群并不是一个大群体,而是由很多个小种群(有效种群)组成的,原绿球藻的有效种群规模小于许多典型的海洋自由生活菌。原绿球藻具有大量共存的孤立种群,不同的小生活环境(小生境)被有不同代谢特点的孤立种群所占据,各种群间不发生基因交流,种群内部基因重组水平较低,基因突变的速率很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不同生境的原绿球藻种群代谢特点不同是进化的结果B.与海洋自由生活菌相比,原绿球藻更易发生种群的消失C.原绿球藻某个体的死亡可能导致其种群中某个基因的消失D.原绿球藻种群的基因库会长期保持不变〖答案〗D〖祥解〗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析】A、生物生存在无机环境中,需要适应环境,不同生境的原绿球藻种群代谢特点不同是进化的结果,A正确;B、原绿球藻的有效种群规模小于许多典型的海洋自由生活菌。原绿球藻具有大量共存的孤立种群,不同的小生活环境(小生境)被有不同代谢特点的孤立种群所占据,各种群间不发生基因交流,种群内部基因重组水平较低,基因突变的速率很慢,故与海洋自由生活菌相比,原绿球藻更易发生种群的消失,B正确;C、基因存在于个体之中,以个体为载体,原绿球藻某个体的死亡可能导致其种群中某个基因的消失,C正确;D、种群内部基因重组水平较低,基因突变的速率很慢,而非原绿球藻种群的基因库会长期保持不变,D错误。故选D。7、紫茎泽兰是我国常见的外来入侵植物,会释放强烈的化感物质,并改变入侵地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尤其是土壤丛枝菌根真菌可以显著促进紫茎泽兰的竞争力,而假地豆可能是对紫茎泽兰具有竞争力的潜在目标植物。为了防止紫茎泽兰的过度蔓延,生态学家提出利用有生态效益或经济价值的植物取代入侵植物的生物替代控制方法,并设计了相关实验,探究添加活性炭(AC)或杀真菌剂(FC)是否可以影响紫茎泽兰与假地豆的竞争力,从而促进本地植物的生长,所得数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生物替代控制方法利用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B.紫茎泽兰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过程发生了次生演替C.假地豆与紫茎泽兰混种时,处于优势地位的是紫茎泽兰D.混种时,添加AC或FC提升了假地豆的竞争力〖答案〗C〖祥解〗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探究添加活性炭(AC)或杀真菌剂(FC)是否可以影响紫茎泽兰与假地豆的竞争力,从而促进本地植物的生长,则实验的自变量是两种植物的种植方式及AC和FC的有无,因变量是两种植物的生物量。【详析】A、两种植物在资源和空间等方面具有竞争作用,故生物替代控制方法的原理是利用种间竞争,A正确;B、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中一些物种侵入,另一些物种消失,群落组成和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演替,紫茎泽兰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过程由于具备一定的土壤和植被条件,故发生了次生演替,B正确;C、据图可知,假地豆和紫茎泽兰混合种植时,假土豆的生物量>紫茎泽兰的生物量,故假土豆处于优势,C错误;D、据图可知,混种时添加AC或FC,假地豆的生物量>单纯混种时假地豆的生物量,故混种时添加AC或FC可以提升假地豆的竞争力,D正确。故选C。8、下图1为神经系统两个轴突末梢连在一根神经纤维上的结构,当兴奋沿轴突向下传递时,两个轴突末梢分别释放神经递质a和b,从而引起离子x、y流向神经纤维内,最后,在神经纤维膜内的A、B、C、D处测得膜电位情况如图2和图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是抑制性递质,释放b的神经元自身可产生动作电位却抑制突触后神经元兴奋B.离子x是阴离子,离子y是阳离子C.①④运输离子x、y不需要能量,y需要与④结合D.兴奋在突触前、后神经元间的传递有一定的延迟,与神经递质主动转运出突触前膜、扩散到突触后膜有关〖答案〗A〖祥解〗由题图2、图3可知,x离子进入神经纤维内,A、B点发生去极化(由外负内正→外正内负),x是阳离子,而y离子进入,使膜电位负值更大,因此y是阴离子。【详析】AB、根据分析,递质a与突触后膜结合后,导致A、B发生了去极化过程,所以x是阳离子,a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而当递质b与突触后膜结合,突触后膜保持静息电位,所以y是阴离子,b是抑制性神经递质,A正确,B错误;C、xy这些离子都是通过通道蛋白进入细胞,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C错误;D、递质a和b的释放是胞吐作用,D错误。故选A。9、为研究红光、远红光及赤霉素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小组进行黑暗条件下小麦种子萌发的实验。其中红光和远红光对小麦种子赤霉素含量的影响如图甲所示,红光、远红光及外施赤霉素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如图乙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红光可能激活了光敏色素,促进了合成赤霉素相关基因的表达B.红光处理小麦种子使赤霉素含量增加,能促进种子萌发C.若红光处理结合外施赤霉素,小麦种子萌发率可能比单独赤霉素处理的高D.红光与赤霉素处理都可促进小麦种子萌发,但红光条件下小麦种子萌发的响应时间较晚〖答案〗D〖祥解〗(1)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环境中的红光、蓝光对于植物的生长感受不同波长的光的分子不同,其中光敏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2)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3)受到光照射后→光敏色素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传导到细胞核内→基因选择性表达→表现出生物学效应。【详析】AB、由图中可知,红光能使种子赤霉素含量增加,其机理为红光将光敏色素激活,进而调节合成赤霉素相关基因的表达,因此红光处理小麦种子使赤霉素含量增加,能促进种子萌发,AB正确;C、由图乙可知,红光与赤霉素处理都可促进小麦种子萌发,若红光处理结合外施赤霉素,小麦种子萌发率可能比单独赤霉素处理的高,C正确;D、由图乙可知,红光与赤霉素处理都可促进小麦种子萌发,但红光条件下小麦种子萌发的响应时间较早,D错误。故选D。10、水痘是由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引起的,蛋白E是VZV表达最多的一种蛋白质。为制备抗蛋白E的单克隆抗体,研究人员用蛋白E对小鼠进行免疫,并利用提取的免疫细胞和小鼠骨髓瘤细胞进行“一融合两筛选”的操作,最后得到了治疗水痘的单克隆抗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一融合”可以用灭活病毒来诱导免疫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B.杂交瘤细胞需置于含95%空气和5%CO2的混合气体中培养C.用蛋白E对小鼠免疫后,从其脾中分离出能产特定抗体的B细胞D.“两筛选”需筛选抗体检测呈阴性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大规模培养〖答案〗D〖祥解〗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用特定的抗原对小鼠进行免疫,并从该小鼠的脾中得到能产生特定抗体的B淋巴细胞,将多种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诱导融合,利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在该培养基上,未融合的亲本细胞和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都会死亡,只有融合的杂交瘤细胞才能生长。对上述经选择培养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经多次筛选,就可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将抗体检测呈阳性的杂交瘤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大规模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大量的单克隆抗体。【详析】A、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有生物法(灭活病毒诱导)、物理法(离心、振动、电激等)和化学法(聚乙二醇),A正确;B、细胞的体外培养需要理想的气体环境,氧气、二氧化碳是细胞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杂交瘤细胞需置于含95%空气和5%CO2的混合气体中培养,B正确;C、用蛋白E对小鼠免疫后,小鼠会发生特异性免疫,因此能从该小鼠的脾中得到能产生特定抗体的B淋巴细胞,C正确;D、“两筛选”需筛选抗体检测呈阳性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大规模培养,D错误。故选D。11、2022年北京冬奥会通过建立动植物监测系统、动物救助中心、低碳交通保障体系、垃圾回收利用体系等多项举措。兑现了上“绿色办奥”的庄严承诺,成为历史上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冬奥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垃圾回收再利用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B.北京冬奥会采取的系列举措有效升高了生态足迹C.“碳中和”是指生产者的CO2吸收量等于所有生物的CO2释放量D.冬奥会工程建设遵循协调、循环、整体等生态学原理〖答案〗D〖祥解〗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生态足迹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详析】A、垃圾回收再利用是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而不是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不能提高、A错误;B、北京冬奥会采取的系列举措有效减小了生态足迹、而不是升高了生态足迹,B错误;C、碳中和是指生产者的固定量等于所有生物的呼吸量加上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CO2之和,而不是指生产者的CO2吸收量等于所有生物的CO2释放量,C错误;D、冬奥会通过建立动植物监测系统、动物救助中心、低碳交通保障体系、垃圾回收利用体系等多项举措,兑现了“绿色办奥”的庄严承诺、所以冬奥会设计遵循循环、协调、整体等生态学原理,D正确。故选D。12、某学者用“影印培养法”研究大肠杆菌抗药性形成与环境的关系:将原始敏感菌种接种在1号培养基上,培养出菌落后,将灭菌绒布在1号上印模,绒布沾上菌落并进行转印,使绒布上的菌落按照原位接种到2号和3号培养基上。待3号上长出菌落后,在2号上找到对应的菌落,然后接种到不含链霉素的4号培养基中,培养后再接种到5号培养基上,重复以上步骤。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大肠杆菌抗链霉素的变异可能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B.1号和5号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将菌种接种在相应的培养基上C.4号、8号、12号培养基中抗性菌落(株)的比例最大的是4号D.大肠杆菌抗药性的形成是在施加链霉素之前,而发生选择作用是在施加链霉素之后〖答案〗C〖祥解〗(1)影印培养法实质上是使在一系列培养皿的相同位置上能出现相同菌落的一种接种培养方法。通过影印培养法,可以从在非选择性条件下生长的细菌群体中,分离出各种类型的突变种。(2)基因突变是随机的、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微生物的抗药性突变是自发产生的,环境只能对抗药性突变进行选择。【详析】A、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大肠杆菌抗链霉素的性状可能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A正确;B、由图可知,1号和5号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将菌种接种在相应选择培养基上,B正确;C、4号、8号、12号培养基中,大肠杆菌抗链霉素菌株的比例逐渐增大,因此抗性菌落(株)的比例最大的是12号,C错误;D、微生物的抗药性突变是自发产生的,环境只能对抗药性突变进行选择,因此大肠杆菌抗药性的形成是在施加链霉素之前,而发生选择作用是在施加链霉素之后,D正确。故选C。13、外源mRNA进入人体后大多在内环境快速降解,少数进入细胞后会被TLR受体识别从而被降解。流感mRNA疫苗研发的策略是:用脂质纳米颗粒(LNP)包裹mRNA疫苗,避免其在胞外过快降解并促进其进入细胞;用假尿嘧啶修饰mRNA避免其被TLR识别。mRNA疫苗进入细胞后发挥作用的机理如图所示,图中A~I表示细胞,a表示物质,①~⑥表示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细胞属于APC细胞,可摄取和处理抗原,并将抗原呈递在细胞表面B.与未修饰的mRNA疫苗相比,假尿嘧啶修饰的mRNA疫苗更难被降解C.接种疫苗后,当流感病毒入侵人体,细胞C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物质aD.与传统灭活疫苗不同的是,mRNA疫苗能激活过程④〖答案〗C〖祥解〗(1)体液免疫的过程是: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2)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特定传染病具有抵抗力。【详析】A、由图可知,mRNA疫苗作为抗原进入机体内会引起相应的免疫反应,首先被A(APC细胞)识别处理后呈递给相应的细胞,A正确;B、由题干信息可知,外源mRNA进入人体后大多在内环境快速降解,少数进入细胞后会被TLR受体识别从而被降解,用假尿嘧啶修饰mRNA避免其被TLR识别,所以与未修饰的mRNA疫苗相比,假尿嘧啶修饰的mRNA疫苗更难被降解,B正确;C、由图可知,细胞C能产生a抗体,该细胞是浆细胞,所以接种疫苗后,当流感病毒入侵人体,细胞G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物质a,C错误;D、与传统灭活疫苗不同的是,mRNA疫苗既可以产生体液免疫,也可以产生细胞免疫,免疫效果好,而④代表的是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进而进行细胞免疫,D正确。故选C。14、杀配子染色体是一类具有优先传递效应的外源染色体,它通过诱导普通小麦染色体结构变异,以实现优先遗传。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致死时细胞中含有杀配子染色体B.杀配子染色体能诱发普通小麦突变,产生新的基因C.图中染色体经减数分裂能产生配子的类型有221种D.可借助半致死情况下的染色体缺失研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答案〗D〖祥解〗减数分裂过程:①细胞分裂前的间期:细胞进行DNA复制;②MI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形成染色体、纺锤体,核仁核膜消失,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③MI中期: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对称排列在赤道板两侧;④MI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移向细胞两极;⑤MI末期:细胞一分为二,形成次级精母细胞或形成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⑥MII前期: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纺锤体,染色体散乱排布;⑦MII中期:染色体着丝粒排在赤道板上;⑧MII后期:染色体着丝粒分离,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两极;⑨MII末期:细胞一分为二,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形成卵细胞和第二极体。【详析】A、由图可知,致死时细胞中不含有杀配子染色体,A错误;B、杀配子染色体能诱发普通小麦染色体结构变异,但不能诱发普通小麦突变产生新的基因,B错误;C、图中染色体42W+1A经减数分裂能产生配子的中含有A的类型有221种,另外还有不含A的半致死配子,所以图中染色体经减数分裂能产生配子的类型大于221种,C错误;D、杀配子染色体能诱发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等),染色体上含有基因,故可借助半致死情况下的染色体缺失研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D正确。故选D。15、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原理、现象或结论的叙述,错误的是()选项生物学实验实验原理实验现象或结论A利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探究光合作用O2的来源同位素示踪显示O2中氧元素的来源O2中的氧元素全部来自H2OB用低温诱导洋葱根尖细胞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低温抑制纺锤体形成低温可使部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C摘除公鸡睾丸,观察其鸡冠形状、啼鸣和求偶行为的变化减法原理探究睾丸对第二性征和性行为的影响睾丸分泌的雄激素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和性行为D将淀粉酶、蔗糖酶分别加入到淀粉溶液中,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淀粉酶组出现砖红色沉淀,蔗糖酶组不出现砖红色沉淀淀粉水解能产生还原性糖,还原性糖可与斐林试剂发生显色反应〖答案〗C〖祥解〗(1)低温诱导洋葱根尖细胞发生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其原理是利用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后期着丝粒分裂后,加倍的染色体没办法移向细胞的两极,从而使纸胞的染色体数目处于加倍的状态。(2)酶的特性。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详析】A、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中的氧,结果发现标记H2O和CO2的那组产生的O2被标记,而标记CO2的那组产生的O2未标记,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O2来自水,换句话说,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通过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发现氧气中的氧全部来自于水,而不是来自于二氧化碳,A正确;B、用低温诱导洋葱根尖细胞发生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其原理是利用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后期着丝粒分裂后,加倍的染色体没办法移向细胞的两极,从而使纸胞的染色体数目处于加倍的状态,但由于低温诱导的效率较低,所以可以使部分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B正确;C、摘除公鸡睾丸,观察其鸡冠形成,啼鸣和求偶行为的变化是利用减法原理来探究睾丸对第二性征和性行为的影响,该实验只能够说明睾丸与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和性行为有关,但不能说明这是睾丸分泌的雄激素导致的,C错误;D、淀粉酶可以使淀粉水解,但蔗糖酶不可以使淀粉水解,淀粉不是还原糖,但淀粉水解之后产生的麦芽糖和葡萄糖是还原糖,而还原糖与斐林试剂(水浴加热)会呈现砖红色沉淀,换句话说,淀粉酶组加入斐林试剂(水浴加热)会呈现砖红色沉淀,因为酶具有专一性,蔗糖酶不能水解淀粉,所以蔗糖组加入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是不会呈现砖红色的,D正确。故选C。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16、黄河三角洲湿地河口泥沙淤积形成潮间带裸露滩涂,随着新生滩涂湿地向海扩展,开始发育盐地碱蓬群丛等盐生植被;当盐沼湿地进入潮上带位置时,植被就演化为较耐盐的柽柳等湿地草甸植被;地貌条件稳定后,再向温带落叶阔叶林演替。植被的顺行演替过程使其碳储量不断增大,固碳能力不断提高。植被分布如下图所示。(1)引起黄河三角洲湿地植被顺行演替的主导环境因素是。盐地碱蓬群丛、柽柳群丛、芦苇群丛等不同种群,在空间上构成群落的结构。(2)为提高黄河三角洲湿地碳储量,政府逐步实施了“退耕还湿、退养还湿”生态修复工程,该工程根据物种在湿地群落中的差异,适时补种柽柳、杞柳等物种,以加快群落演替速度。该过程体现了人类活动与群落演替的关系是。(3)研究发现,黄河三角洲流域的天然湿地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水文条件,有机碳积累的速率较高,原因是。(4)当地政府在湿地的建设和保护过程中,清除了入侵物种一互花米草后的一年内,大型底栖动物数量总体呈增加趋势,鸟类种类及数量均比治理前显著增加,原因是。〖答案〗(1)土壤盐分水平(2)生态位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3)湿地植被具有较高的生长速度,沉积了丰富的有机质;水饱和状态的土壤始终处于缺氧条件,导致微生物分解作用较弱(4)互花米草清除后,该群落中的植物种类增多,为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使得动物种类增加〖祥解〗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3、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析】(1)由题干信息“随着新生滩涂湿地向海扩展,开始发育盐地碱蓬群丛等盐生植被;当盐沼湿地进入潮上带位置时,植被就演化为较耐盐的柽柳等湿地草甸植被”可知,引起黄河三角洲湿地植被顺行演替的主导环境因素是土壤盐分。水平结构是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盐地碱蓬群丛、柽柳群丛、芦苇群丛等不同种群,在空间上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2)补种植物时,可选择与当地植物生态位重叠较低的物种,以减少竞争,加快群落演替速度,该过程体现了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3)湿地植被具有较高的生长速度,沉积了丰富的有机质;水饱和状态的土壤始终处于缺氧条件,导致微生物分解作用较弱,因此黄河三角洲流域的天然湿地有机碳积累的速率较高。(4)互花米草为入侵物种,清除互花米草后,该群落中的植物种类增多,为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使得动物种类增加,因此清除互花米草后的一年内,大型底栖动物数量总体呈增加趋势,鸟类种类及数量均比治理前显著增加。17、科研人员在不同条件下对大棚种植的、发育良好的草莓植株进行光合速率的测定,调查时间为每天的8:30~14:00,连续调查数天,记录并分析相关数据,绘制的曲线图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该调查时段内,草莓植株晴天积累有机物总量最多的时刻为时,从图中A~B段可以看出,该植物净光合速率为负值,可能与环境因素中的有关。(2)图中C~D段,草莓植株体内有机物总量的变化情况是,在J点时,草莓植株叶肉细胞净光合速率(填“大于”、“等于”或“小于”)0。(3)某科研小组研究证实高浓度O3对不同品种草莓植株的光合作用有影响。用某一高浓度O3连续处理甲、乙两种草莓植株75d,在第55d、65d、75d分别测定草莓植株的净光合速率,结果如图1、图2和图3所示。请得出至少两个结论:。〖答案〗(1)14:00光照强度和温度(2)先减少后增加大于(2)一是甲、乙两种草莓实验组的净光合速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表明长时间高浓度的O2对植物光合作用产生了明显抑制;二是长时间高浓度的O2对乙种草莓的影响大于甲种草莓,表明长时间高浓度的O2,对不同种类的草莓光合作用产生的抑制效果不同〖祥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曲线图表示晴天或阴天植物净光合速率随时间的变化,a-b段限制净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h-i段净光合速率急剧下降的原因是气温太高,叶片的气孔关闭,CO2吸收量减少。【详析】(1)根据晴天的曲线分析,净光合速率在8:30到14:00之间都等于或大于0,所以14:00时有机物积累最多。图中a-b段,光照较弱,温度较低,导致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所以植物净光合速率为负值,故从图中A~B段可以看出,该植物净光合速率为负值,可能与环境因素中的的光照强度和温度有关。(2)c~d对应时段,光照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但cd段的前期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所以植物体内有机物总量先减少后增加,在J点时,草莓植株的净光合速率为0,即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但是整个植株所有细胞都需要进行呼吸作用,而不是所有细胞均能进行光合作用,故在J点时,草莓植株叶肉细胞净光合速率大于0。(2)从图2可知,一是甲、乙两种草莓实验组的净光合速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表明长时间高浓度的O2对植物光合作用产生了明显抑制;二是长时间高浓度的O2对乙种草莓的影响大于甲种草莓,表明长时间高浓度的O2,对不同种类的草莓光合作用产生的抑制效果不同。18、GC是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糖皮质激素,对人体多种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其分泌过程和作用原理(部分)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激素X是由下丘脑某些细胞分泌的,其名称为。(2)由图可知GC在提高血糖浓度上与胰高血糖素具有作用。其一方面通过促进,从而将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另一方面通过抑制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减少细胞膜上GLUT4的数量,从而。(3)临床上,常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过敏性鼻炎等,由图分析,其作用机理是。(4)GC分泌的调节与甲状腺激素类似,具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当GC含量增加到一定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有人提出,ACTH含量增加也会抑制下丘脑分泌激素X,请用小鼠为材料,设计实验予以验证。(写出实验思路即可)。〖答案〗(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2)协同糖异生相关酶基因表达减少肝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入(3)糖皮质激素与免疫细胞表面的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使免疫细胞增殖减少,组织胺、细胞因子等释放减少,从而治疗治疗过敏性鼻炎(4)选取多只生长发育正常且相似的小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测定它们的初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量并求平均值;甲乙组小鼠均摘除垂体,甲组适量注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乙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喂养,一段时间后测量并比较两组小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的变化〖祥解〗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比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再由垂体控制相关腺体。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最普遍的调节机制,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负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正反馈调节是指某一生成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促进或加强最初所发生的变化。【详析】(1)图中激素X是由下丘脑某些细胞分泌的作用于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故X名称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2)由图可知,GC一方面通过抑制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减少细胞膜上GLUT4的数量,减少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面通过促进糖异生相关酶基因表达,促进糖异生,从而将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由此可见,GC在提高血糖浓度上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3)过敏性鼻炎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过强导致的,临床上,常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过敏性鼻炎等,由图分析,其作用机理是糖皮质激素与免疫细胞表面的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使免疫细胞增殖减少,组织胺、细胞因子等释放减少。(4)当GC含量增加到一定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为验证ACTH含量增加也会抑制下丘脑分泌激素X,可以通过切除垂体然后注射ACTH,观察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的变化,实验设计思路如下:选取多只生长发育正常且相似的小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测定它们的初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量并求平均值;甲乙组小鼠均摘除垂体,甲组适量注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乙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喂养,一段时间后测量并比较两组小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的变化。19、某种遗传病M受一对等位基因A/a的控制,某生物兴趣小组调查了某家系患遗传病M的情况,其遗传图谱如图所示。已知该家系成员不患其他遗传病,且不考虑突变,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分析,遗传病M是(填“显性”或“隐性”)遗传病,判断依据是。(2)已知Ⅲ-6的一个致病基因来自Ⅰ-2。据此分析,基因A/a位于(填“常”或“X”)染色体上。遗传病M的致病基因指导合成的异常蛋白质是个体患病的原因。研究发现,杂合个体也能产生异常蛋白质,但不患病。图中Ⅱ-3体内产生异常蛋白质的概率为。(3)某女性的家系中的成员均不含有遗传病M的致病基因,但该女性的外祖父患有红绿色盲,其余人皆不患红绿色盲。该女性和Ⅲ-6婚配后计划生育后代,两人最好生育(填“男孩”或“女孩”),理由是。〖答案〗(1)隐性Ⅰ-1和Ⅰ-2不患病,Ⅱ-4患病(2)常2/3(3)女孩该女性不含有遗传病M的致病基因,两人生育的后代不患遗传病M;但该女性可能携带红绿色盲基因,若生育男孩,后代可能患红绿色盲(合理即可)〖祥解〗分析系谱图,Ⅰ-1和Ⅰ-2正常,Ⅱ-4患病,属于“无中生有”,所以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该系谱中没有女患者,所以无法判断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遗传,有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伴X隐性遗传。【详析】(1)分析系谱图,Ⅰ-1和Ⅰ-2不患病,Ⅱ-4患病,所以为隐性遗传病。(2)分析系谱图,该病为隐性遗传病。Ⅲ-6的一个致病基因来自I-2,说明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为常染色体遗传,由于Ⅱ-4患病,所以基因型为aa,Ⅰ-1和Ⅰ-2正常,基因型均为Aa,Ⅱ-3正常,基因型可以是1/3AA或2/3Aa,研究发现,杂合个体也能产生异常蛋白质,但不患病,图中I-3体内产生异常蛋白质(Aa)的概率为2/3。(3)该女性不含有遗传病M的致病基因,两人生育的后代不患遗传病M;但该女性外祖父患有红绿色盲,所以该女性可能携带红绿色盲基因,若生育男孩,后代可能患红绿色盲,所以建议生女孩。20、乳糖不耐受是机体乳糖酶分泌少,不能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所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科学家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肠乳糖酶基因导入奶牛基因组中,获得的转基因牛分泌的乳汁中乳糖含量大大降低,用到的质粒和目的基因的部分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不同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限制酶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HindⅢA↓AGCTTSmaICCC↓GGGKpnIGGTAC↓CSalIG↓TCGACNheIG↓CTAGC(1)用SmaI切割图1质粒后,能不能用E.ColiDNA连接酶再将其连接起来?。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与用一种限制酶切割相比,用切割后可以形成不同末端的两种限制酶同时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的优点是。(2)为了将图2中的目的基因准确插入到图1质粒中,需要在肠乳糖酶基因的两端分别添加(填限制酶)的识别序列。为保证肠乳糖酶基因的正确复制和与质粒的正确连接,在设计PCR引物时,应在与β链结合的引物的(填“”或“”)端添加(填限制酶)的识别序列。(3)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肠乳糖酶基因应插入之间。将含有肠乳糖酶基因的表达载体导入受体细胞的常用方法是,受体细胞除了受精卵、胚胎干细胞外,还可以是,受体细胞所含的性染色体必须是。(4)利用胚胎工程技术将导入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培育成个体,采用分子杂交技术检测肠乳糖酶基因在转基因奶牛中是否转录出mRNA的大致思路为。〖答案〗(1)不能能够避免酶切后的目的基因和质粒发生自身环化或错误连接(2)KpnI、SmaI5’Kpnl(3)启动子和终止子显微注射法卵裂期的细胞XX(4)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肠乳糖酶基因片段作探针,与从转基因个体的乳腺细胞中提取的mRNA杂交,观察是否出现杂交带〖祥解〗引物的作用是使DNA聚合酶能够从引物的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农杆菌细胞内含有Ti质粒,当它侵染植物细胞后,能将Ti质粒上的T-DNA(可转移的DNA)转移到被侵染的细胞,并且将其整合到该细胞的染色体DNA上,根据农杆菌的这种特点,如果将目的基因插入Ti质粒的T-DNA中,通过农杆菌的转化作用,就可以使目的基因进入植物细胞。【详析】(1)据题表可知,SmaI切割后产生的是平末端,而E.coliDNA连接酶只能将具有互补黏性末端的DNA片段连接起来,故用SmaI切割图1质粒后,不能用E.ColiDNA连接酶再将其连接起来。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与用一种限制酶切割相比,用酶切后可以形成不同末端的两种限制酶同时切割质粒和目的基因的优点是能避免酶切后的目的基因和质粒发生白身环化或错误连接。(2)分析题图,选用HindⅢ会破坏质粒上的标记基因,选用SalI、NheI会破坏目的基因,因此只能选用KpnI、SmaI切割质粒,则需要在目的基因的两端分别添加KpnI、SmaI的识别序列。为保证目的基因的正确复制和与载体的正确连接,应在肠乳糖酶基因的左侧添加KpnI的识别序列,右侧添加Smal的识别序列,据此推导,应在与β链结合的引物的5'端添加Kpnl的识别序列,便于能从引物的3,端连接脱氧核苷酸。(3)在构建的基因表达载体中,启动子和终止子分别是转录起始和终止的调控序列,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肠乳糖酶基因应插入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将含有肠乳糖酶基因的表达载体导入受体细胞的常用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受体细胞除了受精卵、胚胎干细胞外,还可以是卵裂期的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受体细胞所含的性染色体必须是XX(雌性个体分泌乳汁)。(4)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在转基因个体的细胞中转录,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目的基因(肠乳糖酶基因)片段作探针,与从乳腺细胞中提取的mRNA进行杂交,若出现杂交带,则说明目的基因在转基因个体细胞中转录出了mRNA。卷03-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压轴卷(福建卷)(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其中,1-10小题,每题2分;11-15小题,每题4分,共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大厦基本框架的描述,错误的是()A.磷脂双分子层是所有生物膜的基本支架B.组成细胞骨架的蛋白质纤维由蛋白质和纤维素结合而成C.所有生物大分子都以碳链为基本支架D.遗传物质的基本支架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答案〗B〖祥解〗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单体连接而成的,每个单体都是以若干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故生物大分子都是以碳链为骨架;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有关;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其中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有的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DNA分子一般是由2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详析】A、磷脂双分子层是生物膜(包括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的基本支架,A正确;B、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组成细胞骨架的蛋白质结合而成,B错误;C、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单体连接而成的,每个单体都是以若干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故生物大分子都是以碳链为骨架,C正确;D、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DNA的基本支架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D正确。故选B。2、如图为肾小管上皮细胞转运葡萄糖的过程,管腔中葡萄糖重吸收需要SGLT2(一种Na+-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的运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SGLT2既可以运输葡萄糖,又可以运输Na+,说明其没有专一性B.肾小管上皮细胞从肾小管管腔中重吸收葡萄糖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C.呼吸抑制剂会影响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Na+,但不直接影响排出Na+D.葡萄糖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方式都是协助扩散,均不需要消耗能量〖答案〗B〖祥解〗由图可知,SGLT2可以协同转运葡萄糖和Na+,Na+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属于协助扩散,葡萄糖逆浓度梯度进入细胞,属于主动运输,所需的能量来自于Na+顺浓度梯度产生的势能;Na+排出细胞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的主动运输,需要ATP水解供能,葡萄糖出肾小管上皮细胞是顺浓度的协助扩散。【详析】A、SGLT2是一种Na+-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专门运输葡萄糖和Na+,其具有专一性,A错误;B、由图可知,肾小管上皮细胞从肾小管管腔中重吸收葡萄糖是逆浓度梯度的运输,属于主动运输,B正确;C、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Na+是顺浓度梯度,需要载体蛋白,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呼吸抑制剂不会影响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Na+,Na+排出细胞是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因此呼吸抑制剂会影响Na+排出,C错误;D、葡萄糖进肾小管上皮细胞是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消耗能量,葡萄糖出肾小管上皮细胞是顺浓度的协助扩散,D错误。故选B。3、对氨基苯甲酸是细菌合成二氢叶酸的原料。磺胺类药与对氨基苯甲酸结构相似,与其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的活性中心,从而抑制二氢叶酸的合成,起到杀菌作用,其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研究者测定对氨基苯甲酸浓度对二氢叶酸合成酶活性的影响,得到图2所示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磺胺类药与对氨基苯甲酸都可与二氢叶酸合成酶的活性中心结合B.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数值后,酶活性中心都与底物结合,酶活性不再增加C.一定范围内,随着对氨基苯甲酸浓度升高,磺胺类药的抑制作用效果变小D.磺胺类药降低二氢叶酸合成酶活性的机理与强酸、强碱对酶活性抑制的机理相同〖答案〗D〖祥解〗分析图1可知,磺胺类药与对氨基苯甲酸结构相似,与其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的活性中心,从而抑制二氢叶酸的合成;分析图2可知,一定范围内,随着对氨基苯甲酸浓度的增加,二氢叶酸合成酶活性升高,超过一定范围后,随着对氨基苯甲酸浓度的增加,二氢叶酸合成酶活性不再增加。【详析】A、由题意可知,磺胺类药与对氨基苯甲酸结构相似,可以与其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的活性中心,所以磺胺类药与对氨基苯甲酸都可与二氢叶酸合成酶的活性中心结合,A正确;B、分析图2可知,超过一定范围后,随着对氨基苯甲酸浓度的增加,二氢叶酸合成酶活性不再增加,即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数值后,酶活性中心都与底物结合,酶活性不再增加,B正确;C、由题意可知,磺胺类药与对氨基苯甲酸结构相似,可以与其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的活性中心,因此一定范围内,随着对氨基苯甲酸浓度升高,对氨基苯甲酸与酶活性中心的结合概率增加,所以磺胺类药的抑制作用效果变小,C正确;D、强酸、强碱对酶活性抑制的机理是强酸、强碱会使酶的空间结构被改变,从而抑制酶活性,磺胺类药降低二氢叶酸合成酶活性的机理是与对氨基苯甲酸竞争酶活性中心,并未改变酶的空间结构,二者的作用机理不同,D错误。故选D。4、焦磷酸法是DNA测序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将待测DNA片段固定到一个磁珠上,将磁珠包被在单个油水混合小滴(乳滴)中,在该乳滴里进行独立的DNA复制,放置在四个单独的试剂瓶里的四种脱氧核苷三磷酸依照T、A、C、G的顺序依次进入该乳滴,如果发生碱基配对,就会释放一个焦磷酸盐(PPi),PPi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后发出荧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在乳滴中进行反应可保证不受其他DNA序列的干扰B.脱氧核苷三磷酸进入子链DNA并产生PPi时释放较高能量C.当T进入时发出荧光,说明此位置模板链上为A碱基D.将四种脱氧核苷三磷酸同时加入可以提高测序的效率〖答案〗D〖祥解〗DNA分子的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过程:边解旋边复制;结果: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特点:半保留复制。【详析】A、分析题意,将待测DNA片段固定到一个磁珠上,将磁珠包被在单个油水混合小滴(乳滴)中,在该乳滴里进行独立的DNA复制,该过程在乳滴中进行反应可保证不受其他DNA序列的干扰,保证目标DNA的独立复制,A正确;B、脱氧核苷三磷酸进入子链DNA并产生PPi时释放一个焦磷酸盐(PPi),断裂特殊的化学键,能够释放能量,B正确;C、分析题意,如果发生碱基配对,就会释放一个焦磷酸盐(PPi),根据A-T、G-C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当T进入时发出荧光,说明此位置模板链上为A碱基,C正确;D、由题意“放置在四个单独的试剂瓶里的四种脱氧核苷三磷酸依照T、A、C、G的顺序依次进入该乳滴”可知,需要将四种脱氧核苷三磷酸依次加入,同时加入会同时产生荧光,无法鉴定碱基种类,降低效率,D错误。故选D。5、取某XY型性别决定的动物(2n=8)的一个精原细胞,在含3H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将所得子细胞全部转移至普通培养基中完成减数分裂(不考虑染色体片段交换、实验误差和细胞质DNA)。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含3H的染色体共有8条B.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可能有2条含3H的X染色体C.一个精细胞中可能有1条含3H的Y染色体D.该过程形成的DNA含3H的精细胞可能有6个〖答案〗B〖祥解〗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形式,是有性生殖生物的原始生殖细胞(如动物的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成为成熟生殖细胞(精、卵细胞即配子)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它的特点是细胞经过两次连续的分裂,但染色体只复制一次。DNA在复制时,以亲代DNA的每一个单链作模板,合成完全相同的两个双链子代DNA,每个子代DNA中都含有一个亲代DNA链,这种现象称为DNA的半保留复制。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及有丝分裂得到的两个子细胞,因此2个精原细胞的染色体中的DNA均为一条链被标记,一条链没被标记。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16条染色单体,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8条染色单体被标记,8条未标记,每条染色体都有一条染色单体被标记。【详析】A、经过有丝分裂产生的精原细胞中,每个DNA均为一条链标记,另一条链未标记。精原细胞经过间期DNA复制形成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中含3H的染色体共有8条,A正确;B、若其中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X染色体,那么这条X染色体的一条染色单体含3H,一条染色单体不含3H,故含3H的X染色体为一条;即使到了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着丝粒分裂,含3H的X染色体依然是1条,另一条X染色体未标记,B错误;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形成的两条Y染色体,一条含3H,一条不含,随后它们随机移向细胞两极,所以最终形成的精子中可能有1条含3H的Y染色体,也可能有一条不含3H的Y染色体,C正确;D、一个精原细胞,在含3H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子代细胞DNA中均有1条链被3H标记,根据DNA的半保留复制原则可知,此时的1个精原细胞形成的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有8条被标记(1条染色体上的其中一条姐妹染色单体的DNA只有一条单链被3H标记,另一条染色单体未被标记),其形成的2个次级精母细胞,均有4条染色体上的一条染色单体被标记,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单体分离随机移向细胞的两极,故形成的精细胞可能有0~4个被标记。2个精原细胞形成的DNA含3H的精细胞可能有0~8个,因此一个精原细胞有丝分裂产生的两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后,形成的DNA含3H的精细胞可能有6个,D正确。故选B。6、很多种群并不是一个大群体,而是由很多个小种群(有效种群)组成的,原绿球藻的有效种群规模小于许多典型的海洋自由生活菌。原绿球藻具有大量共存的孤立种群,不同的小生活环境(小生境)被有不同代谢特点的孤立种群所占据,各种群间不发生基因交流,种群内部基因重组水平较低,基因突变的速率很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不同生境的原绿球藻种群代谢特点不同是进化的结果B.与海洋自由生活菌相比,原绿球藻更易发生种群的消失C.原绿球藻某个体的死亡可能导致其种群中某个基因的消失D.原绿球藻种群的基因库会长期保持不变〖答案〗D〖祥解〗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析】A、生物生存在无机环境中,需要适应环境,不同生境的原绿球藻种群代谢特点不同是进化的结果,A正确;B、原绿球藻的有效种群规模小于许多典型的海洋自由生活菌。原绿球藻具有大量共存的孤立种群,不同的小生活环境(小生境)被有不同代谢特点的孤立种群所占据,各种群间不发生基因交流,种群内部基因重组水平较低,基因突变的速率很慢,故与海洋自由生活菌相比,原绿球藻更易发生种群的消失,B正确;C、基因存在于个体之中,以个体为载体,原绿球藻某个体的死亡可能导致其种群中某个基因的消失,C正确;D、种群内部基因重组水平较低,基因突变的速率很慢,而非原绿球藻种群的基因库会长期保持不变,D错误。故选D。7、紫茎泽兰是我国常见的外来入侵植物,会释放强烈的化感物质,并改变入侵地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尤其是土壤丛枝菌根真菌可以显著促进紫茎泽兰的竞争力,而假地豆可能是对紫茎泽兰具有竞争力的潜在目标植物。为了防止紫茎泽兰的过度蔓延,生态学家提出利用有生态效益或经济价值的植物取代入侵植物的生物替代控制方法,并设计了相关实验,探究添加活性炭(AC)或杀真菌剂(FC)是否可以影响紫茎泽兰与假地豆的竞争力,从而促进本地植物的生长,所得数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生物替代控制方法利用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B.紫茎泽兰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过程发生了次生演替C.假地豆与紫茎泽兰混种时,处于优势地位的是紫茎泽兰D.混种时,添加AC或FC提升了假地豆的竞争力〖答案〗C〖祥解〗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探究添加活性炭(AC)或杀真菌剂(FC)是否可以影响紫茎泽兰与假地豆的竞争力,从而促进本地植物的生长,则实验的自变量是两种植物的种植方式及AC和FC的有无,因变量是两种植物的生物量。【详析】A、两种植物在资源和空间等方面具有竞争作用,故生物替代控制方法的原理是利用种间竞争,A正确;B、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中一些物种侵入,另一些物种消失,群落组成和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演替,紫茎泽兰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过程由于具备一定的土壤和植被条件,故发生了次生演替,B正确;C、据图可知,假地豆和紫茎泽兰混合种植时,假土豆的生物量>紫茎泽兰的生物量,故假土豆处于优势,C错误;D、据图可知,混种时添加AC或FC,假地豆的生物量>单纯混种时假地豆的生物量,故混种时添加AC或FC可以提升假地豆的竞争力,D正确。故选C。8、下图1为神经系统两个轴突末梢连在一根神经纤维上的结构,当兴奋沿轴突向下传递时,两个轴突末梢分别释放神经递质a和b,从而引起离子x、y流向神经纤维内,最后,在神经纤维膜内的A、B、C、D处测得膜电位情况如图2和图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是抑制性递质,释放b的神经元自身可产生动作电位却抑制突触后神经元兴奋B.离子x是阴离子,离子y是阳离子C.①④运输离子x、y不需要能量,y需要与④结合D.兴奋在突触前、后神经元间的传递有一定的延迟,与神经递质主动转运出突触前膜、扩散到突触后膜有关〖答案〗A〖祥解〗由题图2、图3可知,x离子进入神经纤维内,A、B点发生去极化(由外负内正→外正内负),x是阳离子,而y离子进入,使膜电位负值更大,因此y是阴离子。【详析】AB、根据分析,递质a与突触后膜结合后,导致A、B发生了去极化过程,所以x是阳离子,a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而当递质b与突触后膜结合,突触后膜保持静息电位,所以y是阴离子,b是抑制性神经递质,A正确,B错误;C、xy这些离子都是通过通道蛋白进入细胞,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C错误;D、递质a和b的释放是胞吐作用,D错误。故选A。9、为研究红光、远红光及赤霉素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小组进行黑暗条件下小麦种子萌发的实验。其中红光和远红光对小麦种子赤霉素含量的影响如图甲所示,红光、远红光及外施赤霉素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如图乙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红光可能激活了光敏色素,促进了合成赤霉素相关基因的表达B.红光处理小麦种子使赤霉素含量增加,能促进种子萌发C.若红光处理结合外施赤霉素,小麦种子萌发率可能比单独赤霉素处理的高D.红光与赤霉素处理都可促进小麦种子萌发,但红光条件下小麦种子萌发的响应时间较晚〖答案〗D〖祥解〗(1)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环境中的红光、蓝光对于植物的生长感受不同波长的光的分子不同,其中光敏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2)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3)受到光照射后→光敏色素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传导到细胞核内→基因选择性表达→表现出生物学效应。【详析】AB、由图中可知,红光能使种子赤霉素含量增加,其机理为红光将光敏色素激活,进而调节合成赤霉素相关基因的表达,因此红光处理小麦种子使赤霉素含量增加,能促进种子萌发,AB正确;C、由图乙可知,红光与赤霉素处理都可促进小麦种子萌发,若红光处理结合外施赤霉素,小麦种子萌发率可能比单独赤霉素处理的高,C正确;D、由图乙可知,红光与赤霉素处理都可促进小麦种子萌发,但红光条件下小麦种子萌发的响应时间较早,D错误。故选D。10、水痘是由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引起的,蛋白E是VZV表达最多的一种蛋白质。为制备抗蛋白E的单克隆抗体,研究人员用蛋白E对小鼠进行免疫,并利用提取的免疫细胞和小鼠骨髓瘤细胞进行“一融合两筛选”的操作,最后得到了治疗水痘的单克隆抗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一融合”可以用灭活病毒来诱导免疫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B.杂交瘤细胞需置于含95%空气和5%CO2的混合气体中培养C.用蛋白E对小鼠免疫后,从其脾中分离出能产特定抗体的B细胞D.“两筛选”需筛选抗体检测呈阴性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大规模培养〖答案〗D〖祥解〗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用特定的抗原对小鼠进行免疫,并从该小鼠的脾中得到能产生特定抗体的B淋巴细胞,将多种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诱导融合,利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在该培养基上,未融合的亲本细胞和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都会死亡,只有融合的杂交瘤细胞才能生长。对上述经选择培养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经多次筛选,就可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将抗体检测呈阳性的杂交瘤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大规模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大量的单克隆抗体。【详析】A、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有生物法(灭活病毒诱导)、物理法(离心、振动、电激等)和化学法(聚乙二醇),A正确;B、细胞的体外培养需要理想的气体环境,氧气、二氧化碳是细胞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杂交瘤细胞需置于含95%空气和5%CO2的混合气体中培养,B正确;C、用蛋白E对小鼠免疫后,小鼠会发生特异性免疫,因此能从该小鼠的脾中得到能产生特定抗体的B淋巴细胞,C正确;D、“两筛选”需筛选抗体检测呈阳性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大规模培养,D错误。故选D。11、2022年北京冬奥会通过建立动植物监测系统、动物救助中心、低碳交通保障体系、垃圾回收利用体系等多项举措。兑现了上“绿色办奥”的庄严承诺,成为历史上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冬奥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垃圾回收再利用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B.北京冬奥会采取的系列举措有效升高了生态足迹C.“碳中和”是指生产者的CO2吸收量等于所有生物的CO2释放量D.冬奥会工程建设遵循协调、循环、整体等生态学原理〖答案〗D〖祥解〗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生态足迹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详析】A、垃圾回收再利用是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而不是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不能提高、A错误;B、北京冬奥会采取的系列举措有效减小了生态足迹、而不是升高了生态足迹,B错误;C、碳中和是指生产者的固定量等于所有生物的呼吸量加上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CO2之和,而不是指生产者的CO2吸收量等于所有生物的CO2释放量,C错误;D、冬奥会通过建立动植物监测系统、动物救助中心、低碳交通保障体系、垃圾回收利用体系等多项举措,兑现了“绿色办奥”的庄严承诺、所以冬奥会设计遵循循环、协调、整体等生态学原理,D正确。故选D。12、某学者用“影印培养法”研究大肠杆菌抗药性形成与环境的关系:将原始敏感菌种接种在1号培养基上,培养出菌落后,将灭菌绒布在1号上印模,绒布沾上菌落并进行转印,使绒布上的菌落按照原位接种到2号和3号培养基上。待3号上长出菌落后,在2号上找到对应的菌落,然后接种到不含链霉素的4号培养基中,培养后再接种到5号培养基上,重复以上步骤。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大肠杆菌抗链霉素的变异可能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B.1号和5号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将菌种接种在相应的培养基上C.4号、8号、12号培养基中抗性菌落(株)的比例最大的是4号D.大肠杆菌抗药性的形成是在施加链霉素之前,而发生选择作用是在施加链霉素之后〖答案〗C〖祥解〗(1)影印培养法实质上是使在一系列培养皿的相同位置上能出现相同菌落的一种接种培养方法。通过影印培养法,可以从在非选择性条件下生长的细菌群体中,分离出各种类型的突变种。(2)基因突变是随机的、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微生物的抗药性突变是自发产生的,环境只能对抗药性突变进行选择。【详析】A、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大肠杆菌抗链霉素的性状可能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A正确;B、由图可知,1号和5号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将菌种接种在相应选择培养基上,B正确;C、4号、8号、12号培养基中,大肠杆菌抗链霉素菌株的比例逐渐增大,因此抗性菌落(株)的比例最大的是12号,C错误;D、微生物的抗药性突变是自发产生的,环境只能对抗药性突变进行选择,因此大肠杆菌抗药性的形成是在施加链霉素之前,而发生选择作用是在施加链霉素之后,D正确。故选C。13、外源mRNA进入人体后大多在内环境快速降解,少数进入细胞后会被TLR受体识别从而被降解。流感mRNA疫苗研发的策略是:用脂质纳米颗粒(LNP)包裹mRNA疫苗,避免其在胞外过快降解并促进其进入细胞;用假尿嘧啶修饰mRNA避免其被TLR识别。mRNA疫苗进入细胞后发挥作用的机理如图所示,图中A~I表示细胞,a表示物质,①~⑥表示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细胞属于APC细胞,可摄取和处理抗原,并将抗原呈递在细胞表面B.与未修饰的mRNA疫苗相比,假尿嘧啶修饰的mRNA疫苗更难被降解C.接种疫苗后,当流感病毒入侵人体,细胞C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物质aD.与传统灭活疫苗不同的是,mRNA疫苗能激活过程④〖答案〗C〖祥解〗(1)体液免疫的过程是: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2)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特定传染病具有抵抗力。【详析】A、由图可知,mRNA疫苗作为抗原进入机体内会引起相应的免疫反应,首先被A(APC细胞)识别处理后呈递给相应的细胞,A正确;B、由题干信息可知,外源mRNA进入人体后大多在内环境快速降解,少数进入细胞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