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试时间:12月21日9:00—11:30]
红河州2024届高中毕业生第一次复习统一检测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
清楚,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
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
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
史意识,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中华
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
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
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
无畏品格。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中
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
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
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
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
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
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关系中以他人为重。倡导交通成和,反对隔绝闭塞;倡导共生并进,反对强
人从己;倡导保合太和,反对丛林法则。
(摘自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这与汉字作为持久稳定、绵延不绝的文字符号系统密不可分。
汉字是世界三大自源文字体系之一,也是唯一持续使用至今的文字体系。文字学家黄德宽指出:“汉字是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持续稳定且历久弥新的自源文字符号系统,这一特点从根本上保证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
的完整保存和持续传承。”汉字体系的悠久性、持续性和稳定性,使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到完整记录、保
存和传承,形成了世界上保存数量最多的古典文献。
汉字本身也承载和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准确揭示和科学阐释其中蕴藏的内涵,可以直接理解
中华文化的核心,展示中华文化传承有序的历史。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标志,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汉字不仅鲜明体现了这一特性,而且推动了中华文明的有机更新。
汉字是中华文化自主孕育的智慧结晶,彰显了中华民族锐意创新的精神。汉字体系之所以能够绵延数千年
而不绝,就在于其能够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变化,完善文字构造方式,丰富字词表达。汉字不是封闭的语言符号
系统,而是不断接纳新事物,守正又创新。近代以来,科技领域出现大量术语,对此,我们以形声造字法创制
了化学元素字等新字词。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离不开汉字所发挥的强大维系功能。
在民族众多、疆域广袤的中华大地,汉字在统一思想文化观念、传承发扬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汉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文化进入文明阶段。汉字记录夏商周的历史文化,传承先秦经典和诸子百家学说,
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主色调。秦汉大一统,“车同轨、书同文”巩固了中央集权;汉代以后形成的经学阐释传统,
使得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在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广泛传播,进而塑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的价
值体系,形成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
作为一种视觉符号系统,汉字能够适应汉语多方言区交际的需要,形成了跨方言区的汉语书面语系统——
雅言。从雅言到官话再到民族共同语,汉字推动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巨大向心力和中华文明的持久影响力。当下,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更是铸
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这与汉字蕴含的巨大文化张力和文化魅力息息相关。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离不开汉字的传承传播。汉字承载的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汉字
的这种包容性既体现在汉字适应社会需求不断丰富,能够以开放姿态兼收并蓄外来文明,为我所用;也体现在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系统在我国这个多民族大家庭内广泛传承传播,充分展现了汉字文化的包容开放
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美美与共。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汉字文化圈的形成是这一特性的生动写照。
中国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这深受积淀深厚的农耕文化影响,也在汉字对外传播形成的和平
互鉴的汉字文化圈中得以彰显。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不仅在中国范围内被普遍使用,而且在周边地域传
播,对朝鲜、韩国、日本和越南等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形成了汉字文化圈。
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是解开中华文明的一把钥匙。
(摘编自霍志刚《汉字:中华文明的守护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中华文明的特性和中华文化传承,且二者论述的侧重点也是相同的。
B.材料一指出中华民族走什么路、有什么样的品格、信念、胸怀等都是由中华文明的特性决定的。
C.材料二认为汉字孕育了中华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锐意创新的精神,推动中华文明的有机更新。
D.材料二指出汉字能成为唯一持续使用至今的文字体系,是因为中华文化的完整保存和持续传承。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准确揭示和科学阐释汉字中蕴藏的内涵,可以直接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展示中华文化传承有序的历史。
B.汉字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变化,完善文字构造方式,丰富字词表达,所以汉字体系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绝。
C.中国民族众多,地域广袤,汉字在统一思想文化观念、传承发扬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D.汉字文化圈的形成证明了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在周边地域传播,对全世界都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使用了引证法,引证法的使用增强了文章论证力量。
B.材料一各段层层递进,指出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等突出特性。
C.材料二举用形声造字法创制新字词的例子来证明汉字守正创新的特点。
D.材料二论证结构是“分一总”,分五点论述了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守护者。
4.材料一中有很多判断句,结合文本分析判断句的作用。(4分)
5.结合两则材料,谈一谈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用大篆、小篆、楷书三种字体的“和”字向世界传达了哪些中国
理念。(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笑孩儿(节选)
葛水平
人给畜生当奶奶,那是要惊掉人们的下巴领儿的。
六十三爷常在祸害的奶奶耳边念曲儿似的说:“没福人住在深沟大山,有福人住在城市口岸,你是没有福
气的人,但不能没有善良,对一个没娘娃心里没有怜悯不是好女人,你给笑孩儿当一回奶奶又能够少了啥?”
奶奶说:“你是一个人畜不分的老糊涂。”
一阵乐呵呵的笑声之后,六十三爷站起来拍打着满身的黄土,指着远处说:“老伴儿,你敢说那不是你的
羽、子?”
远处的草地上,笑孩儿驮着小主人祸害。两兄弟是挨在一起的,不能说那地方不是自己的孙子。奶奶不看
那地方,可那地方有无尽的遐想。
笑孩儿是一头没有娘的驴。
祸害出生的春天,上一年的冬天,雪下得铺天盖地,天晴后,人们发现六十三爷家的院子里少了一样风景。
六十三爷家的桃树下常年拴着一头老驴。驴一身灰毛,四条白腿,年轻时驴的四条白腿像抹过油蜡似的,
打老远看过去,贼亮亮地闪着光,年老了,毛色也暗淡了,远远再看过来,驴和窑墙的土坯一样,眼睛不好使
的还以为是云彩的影子落在了院子里的土墙上。
“打铁不惜炭,养儿不惜饭。”这句话说的是打铁的不会吝惜炭,火烧旺了铁才能烧红;养儿子显然要吃
粮食,而且要吃更多的粮食,孩子吃饱了才要长个儿。从前,柳条沟的道路交通落后,六十三爷舍不得雇别人
的三轮车,就想用驴去山外驮炭,四十多里路,全是山路,要头一天去,第二天擦黑儿才能回来。
柳条沟捂了一场厚雪,山坳里雾气重,几日不晴,儿媳妇要生娃了,房屋里不能缺了火炉,六十三爷还是
决定出山驮炭。
在炭窑驮了炭往回走时,老驴依旧套着自己来时的脚印归。在后面赶驴的六十三爷突然发现老驴有什么地
方不对劲儿,好像是老驴的屁股大了,又好像是老驴的肚子大了。
雪天里直程的背阴路因不见阳光,被寒风吹得比来时冻实了许多,原来毛毛的雪被太阳一照一化一冻变得
滑溜了。人和驴彼此交困,老驴害怕路上有绊脚石,似乎是在护着什么,怕自己摔倒了,走路也不像平常走得
大胆,似乎驴脾气也少了许多。看着打滑的路停下坚决不走了,将后蹄牢牢把住雪地,实质上前蹄已经看上去
形同虚设。
六十三爷和驴说:“我决定卸了炭空着回,你不能不要命,我更不能不要你,你这一辈子给我立下了汗马
功劳,不能因为年老了驮不动从前的斤两了就不要你。”
老驴听罢,泪眼婆娑地用了吃奶的劲儿,身体抽抖,贴附于路边山坎上,用眼睛盯着雪地。驴什么也不想
了,就想报答主人,专注地夹紧尾巴,一只蹄扒紧雪地,一只蹄“呱嗒,呱嗒”像锄头一样想把地掘出一个坑。
先是人和驴酝酿出无尽的力气,之后是人、驴一起使下劲儿,驴被六十三爷牵着的缰绳提示,人和驴劲儿
往一处使,“一二三,一二三,四——”
哈呀,总算走出了险道。
老驴回头看六十三爷,心思突然重了,有话吐不出,用力扭回头看六十三爷踩过的雪地,雪地上因为光脚
的温度,化出了一汪一汪清水,风吹过皱起了冰方查子。老驴卷起嘴唇在主人的光脚面上舔了又舔,然后仰天
“咯哦咯哦咯哦”长嘶了一阵子。
老驴很少叫,这回叫了,说明驴想说人话了。
桃花开罢,春暖河开,院子里屋檐下有一个马蜂窝,马蜂在驴身上爬来爬去,人们在看马蜂飞落时,发现
了驴的肚子胀大了许多。好事者围着驴议论开了。
驴的皮毛粗糙不堪,和人一样年老色衰了。有人解开绳子要它走几步,它走起来步履蹒跚立脚不稳,走了
几步又返回重新站在桃树下,靠着桃树安静地躺了下来,它是真老了,只能和泥土相亲相爱了。
人们的说话声拂过它的耳膜,听人们说,这驴怕是得了大肚鼓症,活不到夏天了。
六十三爷也觉得这畜生跟了自己受了一辈子苦,临老却得了大肚鼓症,没救,死是肯定了。一时想着它的
好,给驴拌料的时候破例加了两碗黄豆。
驴站不起来,无法站在槽头上吃料。
喂着,喂着,六十三爷用手臂擦干眼泪再看驴,看着看着就记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儿.看驴脸,驴吃料吃
得狼狈,一口接一口吃,再看驴脸,驴脸上浮了喜气。六十三爷急忙站起来,挽了袖管,突然一个毛团出现在
院子的地面上。
奄奄一息的老驴生下小叫驴驹子时,用尽最后的力气舔了舔小叫驴身体上的胎毛,冲着六十三爷咧了咧嘴
想朝天叫,可是力气用尽了,嗓子眼儿麻刺刺的,发不出半点声音。
它实在是叫不动了,老驴用驴脑袋拱着小叫驴的身体帮助它站起来,小叫驴在妈妈的协助下,努力站起来,
挣扎了半天果然站了起来。老驴反倒“扑通”一声,脑袋跌落在石板地上,只见它缓缓闭上了眼睛。
眼睁睁看着眼前发生的事,六十三爷老泪纵横。有过真情的日子,方能叫人回头一望,小小的叶子也是四
季孕育,也知道叶落归根,何况一头老驴,劳作了一辈子还给主人留下了一头小叫驴。
六十三爷抱着小叫驴和老伴儿说:“咋就没细看过你呢,你长了一双大眼睛,长耳朵,还穿了一双漆皮鞋,
在人世间你给驴当了奶奶,那真是阎王不要鬼不撵啊。”
说罢独自笑一阵子,哭一阵子。
春天,起起伏伏的山峦晕染出青葱与鹅黄的春色,迎春花不等叶子先出,花朵就黄灿灿地开了。山腰间点
缀着一大片浮云,渐渐碎散成点状,笑孩儿“咯哦咯哦咯哦”喊破了宁静,仔细瞅,原来浮云是一群放养在山
坳中的绵羊,笑孩儿脊背上驮着它的小主人祸害。放羊人在不远处的一块山石上拉二胡,一阵古老的乐声丝丝
缕缕在山间漫滤开来,羊群闻声聚拢在一起,一只叫耍瓜瓜的头羊带领一条长蛇一样阵势的羊群,跟随笑孩儿
行往暮炊的村庄。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六十三爷和奶奶的对话描写,与他们庄稼人的身份相符,而且从对话中也可看出老两口相濡以沫,感情
融洽。
B.“打铁不惜炭,养儿不惜饭”,这句俗语引出了下文六十三爷用驴去山外驮炭的情节,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
气息。
C.小说写老驴“皮毛粗糙不堪,和人一样年老色衰了”“走起来步履蹒跚立脚不稳”,预示着它的生命即将走向
终结。
D.六十三爷在老驴死后要老伴给小驴当奶奶,抱着小驴“哭一阵子”“笑一阵子”,说明在他心中老驴就像家人
一样。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用“人给畜生当奶奶”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中间则采用补叙的方式,使整个故事充满了
吸引力。
B.老驴肚子胀大后,好事者议论纷纷,最后小驴“笑孩儿”的出生让小说取得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
果。
C.柳条沟“捂了一场厚雪”“几日不晴”,路“被寒风吹得比来时冻实了许多”,景物描写为后文写驮炭艰难作
铺垫。
D.划线词语“喂着,喂着”“看着看着"用反复手法舒缓了人物动作,同时给人一种定格似的画面感,突出了
人物心情。
8.简要分析老驴肚子胀大后六十三爷的心理变化。(4分)
9.作者葛水平说写作的人一定要怀有一颗温暖疼爱的心,呵护笔下的每一个生命,请结合文本,谈谈文中是如
何体现这种主张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
材料一:
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日:“侯
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周昭王亲将征荆。辛余靡长且多力,为
王右。还反涉汉,梁败,王及蔡公坛®于汉中。辛余靡振王北济又反振蔡公周公乃侯之于西翟实为长公。殷整
甲徙宅西河,犹思故处,实始作为西音。长公继是音以处西山,秦缪公取风焉,实始作为秦音。
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
观其志而知其德。盛衰、贤不肖、君子小人皆形于乐,不可隐匿。故曰:乐之为观也,深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季夏纪》)
材料二:
二十三年,王将铸无射,而为之大林②。单穆公曰:“不可。作重币以绝民资,又铸大钟以鲜其继。若积
聚既丧,又鲜其继,生何以殖?且夫钟不过以动声,若无射有林,耳弗及也。夫钟声以为耳也,耳所不及,非
钟声也。耳之察和也,在清浊之间;其察清浊也,不过一人之所胜。是故先王之制钟也,大不出钧,重不过石。
律度量衡于是乎生,小大器用于是乎出,故圣人慎之。今王作钟也,听之弗及,比之不度,钟声不可以知和,
制度不可以出节。无益于乐,而鲜民财,将焉用之。”
王不听,卒铸大钟。二十四年,钟成,伶人告和。王谓伶州鸠目:“钟果和矣。"对日:“未可知也。”王曰:
“何故?”对日:“上作器,民备乐之,则为和。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臣不知其和也。且民所曹好.鲜其
不济也。其所曹恶,鲜其不废也。故谚目:,众心成城,众口锦金。'三年之中而害金再兴焉,惧一之废也。”
王日:“尔老耄矣,何知?"二十五年,王崩,钟不和。
(节选自《国语•周语下》)
【注】①坛:通“陨”,坠落。②大林:指低音的林钟。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I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辛余靡振王国北济固又反向振回蔡公同周公同乃侯之同于西翟回实为长公。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右,即车右,也叫“参乘”“骏乘”,指乘车时在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
B.无射,古代十二音律之一,文中指能发出合乎这一音律的大钟。
C.所胜,指力所能及,其中的“胜”与成语“不胜枚举”中的“胜”意思相同。
D.济,文中指成功,与《行路难》中“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殷整甲迁徙到西河居住,依然难忘故土,于是创作了西方的音乐。秦缪公在西翟继承了这种音乐,并把它作
为秦国的音乐。
B.乐由心生,人的内心受到触动则外化为声音。因此音乐作为一种观察对象,反映出的内容是相当深刻的。
C.单穆公认为,钟声是让耳朵听的,如果耳朵听不到了,那就不再是钟声了。耳朵能辨别的清浊之音,也不会
超过个人能力。
D.钟铸成后,伶州鸠用“众心成城,众口银金”来提醒周景王不要违背民意,更不能做恶,免得遭到众人的反
对而被厌弃。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盛衰、贤不肖、君子小人皆形于乐,不可隐匿。
(2)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臣不知其和也。
14.结合材料二概括单穆公反对周景王铸钟的理由。(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五更读书示子
陆游
近村远村鸡续鸣,大星已高天未明;
床头瓦蕖灯煜埔,老夫冻坐书纵横。
暮年於书更多味,眼底明明见莘渭久
但令病骨尚枝梧,半盏残膏未为费。
吾儿虽慧②素业存,颇能伴翁饱菜根。
万钟一品不足论,时来出手苏元元―
【注】①莘渭,指莘野、渭川。商汤的宰相伊尹曾耕于莘野,周文王之师姜尚曾钓于渭川。莘渭为咏宰相
的典故。②慧,zhuang,憨厚而刚直。③苏:拯救,解救;元元:指人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的前四句照应标题中的“五更读书”,其中一二句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
B.诗歌五六句运用姜尚、伊尹的典故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志向和对儿子的期待。
C.本诗和《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都是训子诗,其中蕴藏的情感却不一样。
D.本诗语言饱含深情,蕴藏着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深刻体悟和思考,耐人寻味。
16.陆游这首诗发人深省,正如杨万里的评价“君诗如精金,入手知价重”。简要谈谈本诗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笔下的英雄,有《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瑜,也有《赤壁赋》中
“,”的曹操。
(2)古人创作的时候,常常借助前人妙语,写出自家新意。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杜牧《台城
曲》中“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两句是:“,
(3)李华在整理笔记时发现,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琵琶行》时常用叠词来描摹声音,比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共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土林,是著名的云南“四林”(土林、沙林、石林、热带雨林)之一,也是闻
名遐迩的自然奇观,吸引中外游客①。
士林的形态各异,天工万象,无可尽数。进入土林,移步换景,每一秒,你都会有全新的发现和惊奇的体
验。而原始、荒凉、粗犷,则是元谋士林给人的第一感觉。置身其中,犹如走进一个蛮荒的远古世界,那②
的造型,就仿佛使人进入另一个新奇的天地。土柱有的像锋利锥剑,直指蓝天;有的像威严武士,整装待发
各种形态的土柱是混杂分布的,这就使得士林形成了丰富多彩,变化层出不穷的姿态,真可谓鬼斧神工,令人
叹为观止。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①②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进入秋冬,很多人都有煲汤喝的习惯,尤其是在天寒地冻之时,一口热汤下肚,通身舒畅。①?煲
汤,其实就是让食材和水一起加热,所以煲的汤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水,它的味道主要来自熬汤过程中溶出的一
些脂溶性的成分和氨基酸。而且煲汤时间越久,就会有更多的鲜味物质在熬制过程中溶解到汤里。此外,通过
游离的一些氨基酸还会跟汤中的糖发生交融,生成其他有香味的物质,就使得汤香上加香。
不少人认为喝汤比吃肉还有营养,(2)o以炖鸡汤为例,人们能从鸡肉中获取的主要营养成分是优质
的蛋白质,此外还有脂肪、维生素、钙等物质。在炖鸡汤的过程中,只有脂肪和一些脂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会
溶入汤中。因此,鸡汤的营养比鸡肉就差得多了。
此外,只喜欢喝汤不喜欢吃肉的人特别需要注意,汤中更多的是脂肪,尤其是乳白色的汤,其中脂肪含量
不低,加上不少的盐和喋吟,喝多会增加痛风、肥胖和高血压的风险。所以,③,同时还要吃些富含优
质蛋白的肉类才是健康饮食。
20.下列句子中的“让”和“其实就是让食材和水一起加热”中的“让”,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邻里守望相助让冬天变得温暖!
B.我的手上让蚊子咬了好几个包。
C.太山不让细土,河海不择细流。
D.主人热情地把客人让进屋里来。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卷文言文中提到“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好的音乐能够抚慰人心,激人奋进,启迪灵魂;好的音乐
与青春相伴,与时代同行……可见,音乐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前面的阅读材料,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红河州2024届高中毕业生第一次复习统一检测
语文答案解析
1.B(3分)
【解析】A项“二者论述的侧重点也是相同的”错,材料一侧重于中华文明特性对中华民
族文化的影响,材料二则侧重谈汉字对中华文明的影响。C项“汉字孕育了中华文化”错,
主客颠倒,原文“汉字是中华文化自主孕育的智慧结晶”。D项因果颠倒,由原文“汉字是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持续稳定且历久弥新的自源文字符号系统,这一特点从根本上保证了
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的完整保存和持续传承”可知。
2.D(3分)
【解析】D项“对全世界都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错,原文“对朝鲜、韩国、日本和越
南等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全世界”扩大范围。
3.B(3分)
【解析】B项“材料一各段层层递进”错,材料一各段之间的关系是并列。
4.(4分)
①判断句的使用使观点鲜明、准确。
②判断句连用增强语势。铿锵有力的句子连用,增强了论证力量。
③判断句的语气坚决,表现出无与伦比的自信和自豪,感染读者。
【解析】首先找出文本一中的判断句,然后逐句分析这些判断句的作用。①使用“中华文
明有突出的.•…”句式指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观点明确。②如“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
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
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
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连用四个“决定了”
下结论,语气铿锵有力,不容置疑,增强了论证力量。③如“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中,
两个“最”字充满自豪感,展示了强大的文化自信。令人想见说话人的自信和强大的气场。
5.(6分)
①中华文明传承有序,并在守正中创新。
②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兼收并蓄,中华民族是和谐的大家庭。
③中国希望借奥运盛会与各国增强文化交流,在和平互鉴中增进友谊。
【解析】“大篆、小篆、楷书三种字体的‘和'字",变的是字体,从古老的篆书到现代楷
书的变化可看出中国的历史变迁,告诉世界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而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多
种字体显示中国还有灿烂的文化。不变的是“和”字,“和”是中国人看待世界、为人处事
的原则、理念、追求,秉持这样的理念和原则,对内有统一的要求,对外则兼收并蓄,追
求“和为贵”、和谐共处、和平交流互鉴等。而变化中有不变即表达了中华文化守正创新的
特点。结合两则材料中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叙述可从三个方面组织答案,即守正创新,
内部统一和谐和对外和平交流互鉴。
语文答案解析•第1页(共6页)
6.C(3分)
【解析】C项“预示着它的生命即将走向终结”错,根据后文可知老驴“走起来步履蹒跚
立脚不稳”是因为怀孕了。
7.A(3分)
【解析】A项“中间则采用补叙的方式”错,应该是倒叙。
8.(4分)
①伤心,内疚。以为驴是大肚鼓症,没救了,伤心于驴跟着自己受了一辈子的苦,想着
驴的好,破例给它加了两碗黄豆。
②惊喜。发现老驴生了一条小驴,才知道原来老驴不是得病,而是怀孕了。
③悲伤。六十三爷看到老驴拼尽全力生下小驴后缓缓闭上了眼睛,禁不住老泪纵横。
【解析】“六十三爷也觉得这畜生跟了自己受了一辈子苦,临老却得了大肚鼓症,没救,死
是肯定了。一时想着它的好,给驴拌料的时候破例加了两碗黄豆。”一一伤心,内疚。
“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儿”“驴脸上浮了喜气”“突然一个毛团出现在院子的地面上”
——惊喜,发现老驴生了小驴。
“老驴反倒“扑通”一声,脑袋跌落在石板地上,只见它缓缓闭上了眼睛”“眼睁睁看
着眼前发生的事,六十三爷老泪纵横”一一悲伤。
9.(6分)
①小说以清新质朴具有诗意的语言,温和的笔触叙写祖孙俩和驴娘俩的故事,写出善良美
好的人性带来的温情暖意。
②小说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细节和乡村田园牧歌式的场景,描绘出乡村生活和睦、和谐的图
景,使人满心温暖,心生向往。
③心怀怜悯,善良厚实的六十三爷,通人性又懂感恩的老驴,小驴和孙子的相依相伴,写
出人畜和谐相处,体现了作者说的“呵护笔下的每一个生命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写作意图和创作方法的能力。
小说语言清新质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从“桃花开罢,春暖河开,院子里屋檐下
有一个马蜂窝,马蜂在驴身上爬来爬去”以及结尾部分的场景描写可以看出小说语言具有
诗意化的特点,给读者带来温暖的感觉。
小说选取了一些生活细节和场景,让人感觉到温暖与和谐,引发读者的想象,细节体
现在“老驴听罢,泪眼婆娑地用了吃奶的劲儿,身体抽抖,贴附于路边山坎上,用眼睛盯
着雪地。”“老驴卷起嘴唇在主人的光脚面上舔了又舔”;场景描写体现在“远处的草地上,
笑孩儿驮着小主人祸害……可那地方有无尽的遐想”“笑孩儿脊背上驮着它的小主人祸害。
放羊人在不远处的一块山石上拉二胡,一阵古老的乐声丝丝缕缕在山间漫滤开来,羊群闻
声聚拢在一起,一只叫耍瓜瓜的头羊带领一条长蛇一样阵势的羊群,跟随笑孩儿行往暮炊
的村庄。”
小说塑造了一位心怀怜悯、善良厚实的六十三爷,人给驴当奶奶,老驴既通人性又懂
感恩,小驴和孙子相依相伴,写出人畜和谐相处,体现了作者说的“呵护笔下的每一个生
命
笑孩儿是老驴生命的延续,也是笑孩儿让人与动物间的温情得以延续,说明了人的善良和
温情并没有随老驴的逝去而消失,写出人性的美好,给人以温暖疼爱的感觉。
语文答案解析•第2页(共6页)
10.BEH(3分)
【解析】“振王北济”和“反振蔡公”是连续动作;“侯”名词活用为动词,“周公侯之于
西翟”为状语后置句。原句标点为“辛余靡振王北济,又反振蔡公。周公乃侯之于西翟,
实为长公。”译为“辛余靡把昭王救到北岸,又返回救了蔡公。周公于是封他在西方为诸侯,
作一方诸侯之长。”
11.C(3分)
【解析】C项“不胜枚举”的“胜”是“完、尽”的意思,文中“胜”意为“经得住,能
承受”,意思不同。D项文中“鲜其不济”译为“很少办成功的”;《行路难》中的“济”
意为“渡过水流”,意思不同。
12.A(3分)
【解析】结合材料一“长公继是者以处西山”可知,在西翟之山继承西方音乐的是辛余靡。
13.(8分)
(1)兴盛与衰亡、贤明与品行不好、君子与小人都会在音乐中表现出来,不可隐藏。
(“不肖”,品行不好;“形”,显露,表现。每点1分,句意2分,共4分。)
(2)现在花费了财物,又使百姓疲惫,百姓没有不怨恨的,我不认为这是和谐。
(“亡”,损失;“罢”,同“疲”,累。每点1分,句意2分,共4分。)
14.(3分)
①浪费民力,穷尽民财。
②不合法度,无法展现乐音的和谐之美。
③无益于礼乐教化。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禹巡视治水之事,途中娶涂山氏之女。禹没有来得及与她举行婚礼,就到南方巡视去了。
涂山氏之女就叫她的侍女在涂山南面迎候禹,她自己于是作了一首歌,唱道:“等着你啊”,
这是最早的南方音乐。周公和召公曾在那里采风,后人就把它叫作《周南》《召南》。周昭
王亲自率领军队征伐荆国。辛余靡身高力大,做昭王的车右。军队返回时欲渡汉水,这时
浮桥坏了,昭王和蔡公坠落在水中。至余靡把照.玉救到卷序.「区返县救工蔡公卓周公于是
封他在西方为诸侯一做一方诸侯之长。殷整甲迁徙到西河居住.但还思念故土,于是最早
创作了西方音乐。辛余靡封侯后住在西翟之山,继承了这一音乐。秦穆公曾在那里采风,
开始把它作为秦国的音乐。
大凡音乐,是从人的内心产生出来的。心中有所感受,就会在音乐中表现出来,音乐
表现于外而化育于内。因此,听到某一地区的音乐就可以了解它的风俗,考察它的风俗就
可以知道它的志趣,观察它的志趣就可以知道它的德行。兴盛与衰亡、贤明与品行不好、
君子与小人都会在音乐中表现出来,不可隐藏。所以说音乐作为一种观察的对象,它所反
映的是相当深刻的。
材料二:
周景王二十三年,景王将要铸造无射乐钟并铸造与之配套的大林乐钟。单穆公说:
“不行。老百姓已经深受重币发行之苦,再铸造大钟将加重百姓的生活负担。民生业已凋
语文答案解析•第3页(共6页)
敝,若是再度耗费民力、民财,百姓将何以生存呢?何况乐钟不过是用来奏乐的,若无射
之音配以林钟,耳朵就无法听它的乐音了。钟声是让耳朵听的,既然耳朵听不到,那也就
不算钟声了。耳朵能听到的和声在清音和浊音之间,其所能分辨的清、浊之音,不超过个
人能力所及。所以先王铸造的乐钟,大小始终不超过标准,重量也不超过一百二十斤。音
律、长度、容量、重量的标准因此确定了下来,各种各样的器物都依据既定的标准来制造,
所以圣人铸钟时往往非常慎重。如今大王铸造乐钟,耳朵难以听到和谐之音,规格上又不
符合法度,钟声中听不到和声,规格上不能成为标准。铸造乐钟无益于礼乐教化,又会极
大地耗费民财,那铸造它又有什么用呢!
周景王不听劝告,执意铸造大钟。周景王二十四年,大钟铸成,乐人向景王报告说钟
声和谐。景王对伶州鸠说:“钟声还是和谐的。"伶州鸠回答说:“陛下不明白其中的缘故。
”景王问:“为什么这么说呢?"伶州鸠回答说:“君王铸造乐器,百姓衷心支持,这才
是真正的和谐.现在花费了财物,又使百姓疲惫,百姓没有不怨恨的,我不认为这是和谐。
百姓都支持的事情,很少办不成的,百姓厌恶的事情,很少有办成的。所以谚语说:“众
志成城,众口锦金。”三年内劳民伤财的事情做了两次,恐怕至少有一件是会被废弃的。”
景王说:“你老糊涂了,懂得什么?”二十五年,景王去世,大钟所奏的乐声不再和谐。
15.B(3分)
【解析】“直接表达”错,用典是委婉含蕴。
16.(6分)
①读书要惜时勤奋。年少要勤奋读书,不能虚度光阴。
②志存高远。以先贤圣哲为榜样,不断学习,提升自己。
③读书为民。读书不是为了追求高官厚禄,而是为了济世安民。
④重视家人,常陪伴父母。家人之间相互支持、陪伴。
【解析】
这首诗以陆游自述的方式表达了自己晚年读书的情境和感慨。诗人在五更时分,天还
未完全明亮,却已经坐在床头的瓦灯下,埋头苦读。他用“近村远村鸡续鸣”来形容清晨
的宁静被鸡的鸣叫声打破,而大星高悬的景象则凸显了时间的不等待。诗中的“床头瓦架
灯煜烯”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照明读书的场景。写出了诗人不畏艰辛,好学乐学。
陆游在晚年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他用“眼底明明见莘渭”来形容读书带给
他的启迪和体验。尽管他已年老体弱,但对学问的渴望依然如故,就像“但令病骨尚枝梧”,
他不愿虚度时光,就像“半盏残膏未为费”,不愿浪费一点点的时间和精力。诗人持之以恒,
惜时读书。
诗中还提到了陆游的儿子,虽然简单朴实,但他能够陪伴父亲共同度过平凡的日子,
“颇能伴翁饱菜根”父子之间温情满满。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功名财富的态度,“万钟一品不足论”,且要“苏元元诗人认
为读书的最终目的不是追求高官厚禄,而是要济世安民。
17.(6分)
(1)麻酒临江,横槊赋诗。
(2)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3)沼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语文答案解析•第4页(共6页)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18.(2分)①纷至沓来②千姿百态
【解析】纷至沓来:纷:众多,杂乱;沓:多,重复。纷至沓来指接连不断地到来或纷纷
到来。此处根据前文“闻名遐迩的自然奇观”和“吸引中外游客”等内容可知,此处形容
游人纷纷慕名而来,故可填“纷至沓来”或其他意义相近且能与上下文衔接连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临沧硬质合金刀具项目申请报告
- 2025年滚筒刮板干燥机合作协议书
- 2025年中国建筑防水胶泥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投资策略咨询报告
- 2025年中国地墨线镜片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排水防涝设施功能提升项目概述
- 女装行业概述
- 2025-2030年中国半导体芯片测试探针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及前景战略研判报告
- 2025年SBS改性沥青卷材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20241226-203159
- 地块平整项目实施的关键环节
- 2025年中国商业智能(BI)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 高效倾听模型
- 新能源行业论文开题报告
- 动物防疫员考试题附答案
- 英语常用动词表500个
- 《税法》(第六版)全书教案电子讲义
- 2024年电工(高级技师)职业鉴定理论考试题库-下(多选、判断题)
- 20S515 钢筋混凝土及砖砌排水检查井
- 《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解读
- ICU单间耗材出入库使用登记表
- 外研版(一年级起点)四年级下册英语全册教学课件
- 助贷机构业务流程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